老师的谎言:美国高中课本不教的历史

老师的谎言:美国高中课本不教的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mes W. Loewen
图书标签:
  • 历史
  • 美国历史
  • 教育
  • 教材
  • 批判性思维
  • 社会
  • 文化
  • 政治
  • 谎言
  • 真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球畅销百万册,开拓新思维的史学巨作
深入剖析美国人最想遗忘的美国史

  荣获美国图书奖 American Book Award
  OCC杰出反种族歧视学术奖 Oliver Cromwell Cox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Anti-Racist Scholarship
  AESA评审大奖 AESA Critics' Choice Award


  如果课本不造神、不偏向特定政党,
  也不美化失败的政策,
  那么,历史课要教什么?

  洛温教授揭露美国历史教科书的问题,直指其中的错误与歧视的论点。爱国主义是谎言的温床,为了教学生爱国,教科书不惜扭曲史实,对历史人物歌功颂德,但这么做,只是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研究十八本一般美国高中採用的教科书,结果发现这些教科书的观点很狭隘,书中充斥盲目的爱国主义、对事件理解过度片面与乐观,有些分析误人子弟、牛头不对马嘴,把有血有肉的人搞得像完人,还刻意跳过某些历史的关键时刻不谈,让某些失控的冲突场面消失。

  历史本是生动而复杂的。如果教科书只顾遮掩事实、美化历史人物,不只是低估了人民的判断力,也把人抽离了自己的历史,失去直面自身错误的好机会。

  作者针对教科书上书写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直接提出批评,带我们重新那段难以启齿的美国历史,也展示了历史复杂与生动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他还分享了改善历史教育可能的做法,提供读者反省教育现况的思考方向。

诚挚推荐

  优秀的作品!——《今日美国》

  所有历史老师、学生和公民都应该读这本书。—— 美国左派历史学家津恩(Howard Zinn)

  铿锵有力、地位重要,甫出版就是经典,当之无愧。——《华盛顿邮报书评

  揭露了教育的真相,论点极其有力。——Mary Mackey/《旧金山记事报》

  本书内容既新奇又熟悉,重新解读的美国历史、相似的教科书问题。台湾不等同于美国,但反省的观点仍是共通而必要的。——武陵高中历史教师 陈荣声

  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让我能在课堂上回呛我的历史老师。——高中生读者X

  如果教科书上写的都是真的,学生会因而讨厌自己的国家吗?——读者Y

  我觉得这本书不会退流行,因为教科书到现在还是一成不变!——高中历史教师Z
好的,这是为您创作的关于《老师的谎言:美国高中课本不教的历史》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其核心内容,同时避免提及该书本身或暗示其为AI生成: --- 书名:《老师的谎言:美国高中课本不教的历史》 简介 在这本发人深省的著作中,作者深入剖析了美国主流历史叙事与实际发生事件之间的巨大鸿沟。本书旨在揭示那些在标准高中教科书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淡化、甚至彻底重塑的历史真相,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理解现代美国的根基。 历史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由“英雄”和“恶棍”构成的线性故事。相反,它是由复杂的权力博弈、经济驱动力、以及深刻的文化冲突交织而成的多层文本。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当历史的讲述权落入特定的机构和意识形态手中时,哪些声音被压制,哪些叙事被放大。 第一部分:建国的神话与被遗忘的根源 本书从美国建国的初期开始,挑战了对“开国元勋”的过度浪漫化描述。它着重探讨了独立战争背后的经济动机,而非仅仅是哲学理想。殖民地精英阶层对财富分配和奴隶制存续的关切,如何塑造了《宪法》的制定过程?我们详细审视了《宪法》文本中那些微妙的妥协与含糊之处,这些妥协为后世的社会不平等埋下了制度性的伏笔。 特别关注的部分是关于原住民土地掠夺的系统性过程。不同于教科书中将此描述为零星冲突,本书通过详尽的档案资料,展示了从殖民地时期到西进运动的每一个关键阶段,联邦政府如何系统性地利用条约破坏、军事力量和法律真空来清除原住民,以实现领土扩张和资源获取。这种对土地和财富的原始积累,是理解美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轨迹的关键。 第二部分:工业化时代的阴影与劳工的抗争 随着19世纪中后期工业化的浪潮席卷美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本书将焦点转向那些在“镀金时代”的繁荣背后默默承受重压的群体。我们详细考察了所谓的“强盗大亨”(Robber Barons)如何通过垄断、政治游说和对政府的深度渗透来积累前所未有的财富。 更重要的是,本书详尽记录了劳工阶层为争取基本权益所付出的血的代价。从匹茨堡的钢铁厂到科罗拉多的矿井,每一次罢工——无论是霍姆斯堡大屠杀、普尔曼罢工,还是西沃德的悲剧——都被置于社会权力斗争的框架下进行分析。这些抗争不仅是关于工资和工时的简单要求,更是关于定义“人”在工业化生产关系中的地位的斗争。教科书通常将工会运动描绘成一段平稳演进的历程,而本书则聚焦于其过程中的暴力镇压、法律阻挠,以及进步主义改革背后政治角力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帝国冲动与全球干预的代价 进入20世纪,美国的目光开始投向海外。本书对美西战争、美菲战争以及随后的拉丁美洲干预政策进行了深度挖掘。这些行动往往被美化为“传播民主”或“维护稳定”的义举,但本书通过分析当时的政府文件、外交密电和军事报告,揭示了隐藏在这些行动背后的,是对战略资源和市场准入的赤裸裸的争夺。 对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本书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正义与邪恶”二元对立的解读。它探讨了美国参与战争的经济驱动力,以及战争如何被用作重塑国内社会秩序和巩固全球霸权地位的契机。在分析冷战历史时,本书没有将重点过多放在意识形态的对立上,而是深入考察了美国情报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颠覆活动、支持反民主政权的实际操作,以及这些行为对被干预国家留下的长期创伤。 第四部分:国内的社会运动与制度的抵制 民权运动是现代美国历史的核心叙事之一,但本书致力于展现这场运动的深度、广度和持续性,以及它所面对的来自体制内部的强大阻力。我们不仅仅关注标志性的游行和演讲,更关注边缘群体的经历:女性主义运动(尤其是在第一次浪潮中被边缘化的激进声音)、LGBTQ群体的早期组织工作,以及原住民的“美国印第安运动”(AIM)的激进诉求。 本书特别深入研究了“反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基础,揭示了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动荡并非仅仅是年轻人的叛逆,而是对战后消费主义社会结构和“安全国家”扩张的一种深刻反应。同时,本书也审视了“南方战略”(Southern Strategy)如何利用种族焦虑来重塑美国政治版图,以及这种策略对当代政治极化的持久影响。 总结:重构我们的历史观 《老师的谎言:美国高中课本不教的历史》不是要否定一切既有的历史成果,而是呼吁一种更负责任、更少自我粉饰的历史观。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提供批判性思维的工具,使一代又一代的公民能够辨识权力运作的方式,理解社会结构中的不公是如何被历史所固化和延续的。通过阅读被压抑和遗忘的故事,读者将获得洞察当前社会困境的全新视角,从而更有能力去塑造一个更公正的未来。这本书是一份对历史真相的坚定承诺,一份对主流叙事的诚恳挑战。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詹姆斯‧洛温 James W. Loewen


  美国着名社会学家,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长期关注种族 、民权、劳工等问题,着有畅销书《老师的谎言》与《谎言遍地美国:历史景点的问题》(Lies Across America: What Our Historic Sites Get Wrong)等十余本书。

  2012年,美国社会学协会(ASA)特别颁奖给他,感谢他的学术贡献促进了社会正义,他是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肯定的白人;同年,美国社会研究委员会(NCSS)也颁发「美国精神奖」给他,该奖项历年得主有「现代民权运动之母」帕克斯(Rosa Parks)、200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卡特(Jimmy Carter)、教育家罗杰斯牧师 (Mr. Rogers),这份殊荣得来不易。

  洛温教授是佛蒙特大学社会学荣誉教授,也在历史频道旗下《历史杂志》、历史新闻网(HNN)担任的特约作家,目前住在华盛顿特区。

译者简介

陈雅云


  美国蒙特利学院口译暨笔译硕士,英国新堡大学翻译博士,现任教于新堡大学翻译研究所,译作近五十本,包括《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踏入宇宙的一小步》、《改变世界的简单法则》、《从零开始》等。

图书目录


第1章 历史造成的障碍:创造英雄的过程
第2章 1493年:哥伦布真正的重要性
第3章 第一个感恩节的真相
第4章 红眼
第5章 「乱世佳人」:隐藏在美国历史教科书的种族主义
第6章 约翰‧布朗与林肯:隐藏在美国历史教科书的反种族主义
第7章 机会之地
第8章 老大哥:教科书描述的联邦政府
第9章 眼不见为净:选择不看越战
第10章 记忆深处:新近历史的消失
第11章 进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物
第12章 历史这么教的原因
第13章 教这样的历史有什么后果
后记 未来,该怎么做?

图书序言

绪论

大错特错


  多知多错,不如少知少错。/比林斯(Josh Billings)

  美国历史之漫长、浩大、多样、美丽与可怕,历来笔墨难以形容。/鲍德温(James Baldwin)

  隐瞒历史真相是对人民施加之罪行。/苏联格里戈连科(Petro G. Grigorenko)将军,致历史期刊之私人信函,约1975年

  不记得过去之人注定要重念11年级。/詹姆斯.洛温

  高中生厌恶历史,列举最喜欢的科目时,历史必定倒数第一。在他们的心目中,历史是21门学科里「最不相干」的科目,经常以「无聊」来形容。尽管大多数学生的历史成绩比数学、科学或英文都来得高,每每遇到历史课,还是能逃就逃。即使被迫修习历史,学习效果也会打折扣,所以每一、两年都会有个研究跳出来,抨击我们17岁的高中生竟然不知道某些事。

  就连富裕白人家庭的男孩也认为高中历史「太过简洁、美好」。非裔美人、原住民和拉丁裔学生格外不喜欢历史,学习成果也特别差。非白人学生的数学成绩仅比白人学生差一点,英文成绩再差一点,但历史却差最多。这结果很有趣:对少数民族来说,历史显然不会比三角函数或福克纳(Faulkner)的小说难念。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跟历史格格不入,只知道自己「不喜欢社会科学」或「不擅长历史」。

  在大学,大多数的非白人学生都会远远避开历史系。许多历史老师都察觉到课堂上的低迷气氛;若时间充裕,家庭责任轻松,资源充分,校长弹性施为,有些老师会弃用填鸭式的教科书,自行发展美国历史课程。但更多老师是因为气馁而渐渐妥协,他们隐约知道学生不像他们一样对历史充满热情,于是开始减少投入的心力,教学逐渐公式化,只确保自己比学生熟悉教科书的内容,教的也仅涵盖下次考试会出现的部分。在大学,大多数学科的老师都很满意学生入学前就已具备重要的学科知识,但这在历史系却大不相同。大学历史教授对高中历史课程向来感到不满,我有位同事说他的美国史概论是「破除迷信第一章与第二章」,因为他认为必须先纠正学生在高中所学的错误资讯,他们才有空间容纳正确资讯。这是历史系特有的情形,比方说,数学教授知道高中很少教非欧几何,但不会预设高中教的欧氏几何是错误的,而英国文学教授也不会有高中会教错《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想法。事实上,只有高中历史是学生上越多课,变得越笨。

  或许不用我说,人人都知道美国历史的重要性。历史与我们切身相关,胜过其他的主题,而无论我们现今的社会是美好、可怕、还是两者兼有,历史都记载着我们走到今日的过程。了解过去,才能了解自己与周遭的世界。我们必须了解历史,而根据社会学家莱特.米尔斯(C. Wright Mills)的说法,其实我们对这一点也心知肚明。

  在学校体系外,美国人对历史展现莫大的兴趣。从高尔.维达(Gore Vidal,着作包括《林肯》和《波尔》等)或黛娜.佛勒.罗丝(Dana Fuller Ross,着作《爱达荷!》、《犹他!》、《内布拉斯加!》、《奥勒冈!》、《密苏里!》)所写的历史小说经常成为畅销书,即可见一斑。此外,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是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最受欢迎的三大博物馆之一;「南北战争」系列为公共电视带来新观众;根据历史事件或主题拍摄的电影,例如《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与狼共舞》、《谁杀了甘迺迪》和《抢救雷恩大兵》等,在在是令人赞叹的泉源。由此看来,令学生感到无趣的并不是历史本身,而是传统的美国历史课程。

  我们面对的情况是:美国历史充满精彩和重要的故事,不仅有迷住读者的魅力,甚至能吸引难缠的七年级生。这些故事展现出美国的本质,并与我们现今的社会息息相关。美国读者,甚至年轻读者,都需要也想要了解国家的过往。然而他们却一路睡过了原本应呈现历史的课程。

  究竟是哪里出了错?

  我们发觉问题的症结在于,美国历史课程仰赖教科书的程度高于其他的学科。我第一次在教育研究文献中发现这情形时极度惊讶,因为再怎么想也是其他学科(例如平面几何学)比较需要研读教科书。毕竟,如果学生要学习平面几何学,很难透过访谈社区里的年长居民,或从图书馆的书、旧报纸档案,或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里数以千计的照片和文件着手。这些及更多相关的资源都与美国历史息息相关,原本应是研读的对象,但学生在历史课上(而不是几何学课上)研读的却是教科书,还得回答每个章节后列出的55个无聊问题或大声读出答案等等。

  在美国历史教科书光鲜的封面里满是资讯,或许该说资讯为患。这些教科书厚重庞大,我先前收集的12本最受欢迎的教科书,平均重量就有2公斤,厚888页。令人惊异的是,在过去的12年间,这类教科书甚至变得更厚。在2006年,我调查了6本新书(由于出版商合併,所以不再有12本),其中3本是旧书新版,源自半世纪以前出版的书,另外3本则是全新出版。这6本新书平均1,150页,重量将近3公斤!我从没想过它们还能变得更厚。我一直以为(或者该说希望?)在丰富的网路资源下,这些厚重的巨物肯定会过时而遭弃用。以前的教科书问世时,网际网路还没诞生,历史教科书的厚重有其道理:例如在密西西比州波圭契托(Bogue Chitto)或威斯康辛州比佛丹(Beaver Dam)的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拿不到多少与美国历史有关的资源。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今日每一所有电话线的学校都可以连网。学生能浏览数以十万计的原始资料,包括新闻报导、国情普查、历史照片和原始文件等,也可以看学者、市民、其他学生、流氓骗徒等等对这些原始资料的二手诠解。现在已经没有必要要求学生花九个月时间,单单只读一本由相同作者群撰写或集录的书。

  这些新书异常厚重,几乎到危害读者的程度。《美国之旅》(The American Journey)多达1,104页,页面比我最早收集的那12本巨大的高中教科书都来得大,重量肯定有两公斤半。《美国之旅》是美国教育史上重量最重的中学指定用书(定价超过84美元,所以可能也是最贵的一本。)非营利性质的美国背包安全协会(Backpack Safety America)就是在整嵴治疗师和其他医疗照护专家的激励下成立,宗旨在于「减轻教科书与书包的重量」。在这宗旨达成前,就由整嵴治疗师前往学校,教导正确的姿势和举物的技巧。

  出版商也发觉这些书大得可怕,于是尝试用有创意的页数标法来掩盖实际的总页数。例如《美国之旅》共有1,104页,但出版商对前面的42页和最后的72页採取不同的页码编法,设法把页数降到了一千以下。但学生并没有上当,仍然知道这是扛回家最重、放在腿上最沉、读起来也最枯燥的书。

  出版社编辑也明白,在可怜学生眼里,这些书看起来有多骇人,于是他们精心制作引言和精美的内容,最先变动的就是目次表。以《美国人》(The Americans)为例,这本书长达1,358页,重量超过3公斤,目次长达22页,书中有大量插图,还有许多彩色横幅小标,例如「地理焦点」(Geography Spotlight)、「日常生活」(Daily Life)和「历史焦点」(Historical Spotlight)。其后是三页长幅设计,分别列出「历史主题」(Themes in History)和「地理主题」(Themes in Geography)。然后又添了一些小技巧,教人如何阅读复杂、分散且长达三、四十页的章节,其中一个技巧说的是:「每章开头均有两页介绍,以便读者为阅读内文做好准备。」

  「唉,糟了,」学生哀号:「这书肯定没什么用。」每个学生都知道《哈利.波特》系列,不需要别人教就可以读;但这本书不同。

  不幸的是,书变得更厚之后,只会刺激有良知的老师花更多时间确保学生会读它,以及做好书中需要耗费许多时间作答的问题与课题,这使得历史课变得更加无聊。出版商为了让教科书变得有趣一点,开始在书中加入种种特殊的辅助工具,以吸引学生。但这些花招反而造成反效果,许多甚至毫无用处,只对行销部门有好处。《美国人》的目次表有许多彩色小标,但学生根本不需要「地理焦点表」。以书中的「巴拿马运河」焦点来说,学生只需要查看后面的索引,就能找到这条运河的资讯,而不必先猜出它是一个地理焦点,然后在22页目次中寻找地理焦点,再看其中是否有「巴拿马运河」。这些小标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方便销售人员向学区推销这本教科书。

  这些教科书如此厚重还有一个原因,出版商不愿因漏掉某个特殊地理区或群体关切的细节,而导致其教科书不被採用。教科书作者似乎总是要为每一位美国总统写一段话,连任期极短的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和米勒德.菲尔莫尔(Millard Fillmore)也不例外。每一章结尾处还有复习页,以《美国人》为例,书中列出840条「重要概念」,再加上310条「学习技巧」,890个「专有名词与名称」,466个「批评性思考」问题,每章内还设有其他的研读计画,这还没算上每章结束后的两页复习页上所列出的数百个词汇与问题。等一年念完时,没有学生记得住那840个重要概念,更别说那890个专有名词和无数看似事实的内容。在此情况下,学生和老师只好专心致力于一件事:为考试背诵专有名词,然后再忘掉它们,以便空出脑细胞来记下一章的内容。难怪许多高中毕业生甚至记不得美国南北战争发生的年代!

  学生说的没错:这些书的确无聊。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故事没有新意;每个问题都已有答案或即将有答案。教科书将冲突或悬而未决的史实排除在外,不论及任何可能有损国格的内容。当他们尝试戏剧化的描述时,每每演变成通俗剧,因为读者知道最终总会化险为夷,例如有一本教科书上就写道:「尽管历经挫败,美国最终仍克服了这些挑战。」大多数的历史教科书作者都不肯尝试通俗的写法,文笔单调乏味,如果大声唸,就像老师在喃喃自语,难怪学生感到无趣。

  教科书作者鲜少以今证古。他们原本可以要求学生思考性别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鼓励思考女性在投票权运动或近期妇女运动的成就或未竟之处。他们原本可以要求学生为大楼管理员和股票经纪人的家庭制定预算,以鼓励他们思考过去与现在的工会和社会阶层。这些都是可做之事,但这些作者却没有採取这些做法,没有把现今当作资讯的来源。

  教科书也鲜少以古证今。书中把过去描述为简单的道德剧,「当个好公民」是要传达的讯息。「你们拥有值得自豪的传统,应以那为榜样,毕竟你们都已看到美国今日的成就。」採取这种乐观主义并没有错,但对非白人学生、劳工家庭的小孩、发觉女性历史人物稀少的女孩,或在社会经济方面不太成功的人来说,却可能是一种负担。乐观主义让人不去试图了解失败的原因,只会责怪受害者。难怪非白人儿童对历史总是敬而远之,在读了一千页单调乏味的乐观主义后,任何人都会生厌。

  (以上节录自《老师的谎言》绪论/大错特错)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历史造成的障碍:创造英雄的过程

 
美国所谓的本质其实是由一系列关于英勇祖先的神话所构成。/詹姆斯.鲍德温
我们在研究历史时愕然发现,轻描淡写罪恶或遗忘歪曲的观念居然一再出现。我们不能记得丹尼尔.韦伯斯特(Daniel Webster)曾喝醉酒,只能记住他是卓越的宪法律师。我们必须忘记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曾拥有奴隶……只能记住我们认为值得称颂、发人深省的事。当然,如果不这么做,历史就失去激励人心与示范的价值。历史描绘完美的人物与崇高的国家,却没有呈现事实。/杜布瓦(W.E.B. Dubois)
将我们尊敬的人变成偶像,不仅伤害了他们,也伤害了我们……我们无法领悟,其实我们也做得到。/查尔斯.韦利(Charles V. Willie)
 
本章的主题是英雄化,亦即把人变成英雄的变质过程(就像钙化)。我们的教育媒介借由英雄化的过程,将有血有肉的凡人变成令人钦佩的完美生物,但同时他们也变得没有矛盾、痛苦,缺乏可信度和人情味。
 
许多美国历史教科书里充斥着传记式的小品文,用以叙述极富盛名的人物(例如《应许之地》里介绍历任美国总统的小品文),以及颇富盛名的人物(例如《自由的挑战》〔The Challenge of Freedom〕以标题为「你知道吗?」的方块文,介绍第一个自美国医学院毕业的女性伊莉莎白.布莱克威尔(Elizabeth Blackwell);以及《烈日下的诗篇》〔A Raisin in the Sun〕的作者洛蓝.韩丝贝莉〔Lorraine Hansberry〕,还有许多其他出名的人物)。这类的小品文本身是不错的构想,它们介绍的人物能做为学习的榜样,证明我们能以多种方式改变世界。它们也提供了介绍布莱克威尔和韩丝贝莉这类人物的空间,教科书里才不至于通篇充斥着男性白人的政治人物。传记小品文也敦促我们反思历史教学的目的:若把发明车棚和改变居家建筑空间的法兰克.洛伊.莱特(Frank Lloyd Wright),跟签署了第一个《文官法》(Civil Service Act)的契斯特.亚瑟(Chester A. Arthur)进行比较,谁值得比较多的篇幅?谁对我们今日的影响比较大?又例如,是布莱克威尔的崛起比较戏剧化、还是生来即注定担任参议员的老布希(George H. W. Bush)?无论选择介绍哪些人物必定都有争议之处,但是教科书除了介绍历史人物的成就,也应呈现他们获致成功的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见过去,也能够映照当下。《老师的谎言:美国高中课本不教的历史》这本书,就是一面极其清晰而又令人警醒的镜子。作者以一种毫不留情的笔触,揭露了美国高中课本中可能存在的“选择性叙事”和“意识形态偏差”。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美国外交政策如何影响其他国家,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和反思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些内容,远远超出了教科书上简单的“友好交流”和“援助建设”的描述。作者的观点犀利而有深度,他能够将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历史事件,用清晰的逻辑和有力的证据呈现在读者面前。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历史进行一场坦诚的对话,去理解那些被掩盖的真相,去认识那些被淡化的声音。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想上的启迪。

评分

读完《老师的谎言:美国高中课本不教的历史》之后,我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我一直对历史的“官方版本”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其中可能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心。作者深入挖掘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回避的议题,例如美国在冷战时期的某些不光彩行为,以及其对国内社会公平的潜在影响。这些内容,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几乎不可能接触到的。书中对这些事件的描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美国经济发展背后,普通民众所付出的代价的论述所打动。这让我明白,任何历史进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其背后往往伴随着牺牲和斗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视角来理解美国历史,也让我对“历史真相”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提供的“另一种视角”。我总觉得,教科书上的历史,更像是一个“官方版本”,它往往会过滤掉一些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元素。而《老师的谎言:美国高中课本不教的历史》则勇敢地触及了这些“敏感”的领域。例如,书中关于美国原住民的悲惨遭遇,以及其土地被剥夺的真实历史,与教科书中简略的“殖民”和“开垦”叙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的笔触饱含情感,却又不失理性的分析,他通过详实的史料,展现了这些被遗忘的群体所经历的痛苦和抗争。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为那些曾经被沉默的声音,发声。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真相”有了更深的敬畏,也更加理解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评分

《老师的谎言:美国高中课本不教的历史》这本书,是一次对既有认知体系的冲击。我曾以为,美国历史就是教科书上所描绘的那样,充满了英雄主义和进步的篇章。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一个更加复杂、更加真实、也更加充满争议的美国。作者以一种“解构”的姿态,将那些被刻意淡化的事件,如种族隔离制度的遗毒、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以及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双重标准”,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解读,它鼓励读者不要简单地接受一个单一的叙事,而是要去探寻不同的声音和视角。这种开放性的论述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丰富和立体。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寻宝”之旅,不断发现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宝藏,也不断获得新的认知和启示。

评分

在我看来,《老师的谎言:美国高中课本不教的历史》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教材。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究,去挑战那些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我一直觉得,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当教材本身就可能存在“谎言”或“遗漏”时,这种批判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成功地引导我跳出了教科书的框架,去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和被掩盖的真相。例如,书中关于劳工运动的章节,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在争取自身权益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这与课本中常常强调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家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这种做法,比直接告知“真相”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我享受这种“抽丝剥茧”的过程,仿佛在一层层揭开历史的面纱,看到其真实而又饱含张力的模样。

评分

《老师的谎言:美国高中课本不教的历史》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美国历史的机会。我一直对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群体和事件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作者以一种“考古式”的严谨,挖掘出了许多教科书上鲜有提及的史实,例如在美国独立战争背后,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去魅化”处理,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塑造成完美英雄,而是展现了他们的复杂性和局限性。这种客观而又深入的分析,让我对美国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究,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真相。

评分

《老师的谎言:美国高中课本不教的历史》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教育”的本质产生了深刻的反思。我一直认为,教科书应该是一个包容、多元的载体,能够反映不同群体在历史中的声音和经历。然而,这本书却揭示了许多教材在这一点上的不足,甚至可以说是“失职”。作者的写作风格,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他似乎在努力弥补那些被忽略的历史空白。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角色的探讨,这些角色常常在传统的男性视角叙事中被边缘化。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女性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她们在争取平等权利的道路上所做的贡献,是值得被所有人铭记的。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能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去感受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重塑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对美国历史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美国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和“进步”的国家,但《老师的谎言:美国高中课本不教的历史》则让我看到了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黑暗面和不为人知的牺牲。作者以一种近乎“挖掘式”的笔触,将那些被教科书有意无意忽略的章节,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干预政策的论述感到震惊,那些表面上维护民主和自由的行动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当地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这种真相的揭露,让我对“历史叙事”的建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任何历史研究都应该保持审慎和客观的态度。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某些群体描绘成“英雄”或“恶棍”,而是努力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动机和后果。这种 nuanced 的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

评分

阅读《老师的谎言:美国高中课本不教的历史》的体验,是一场思想上的洗礼。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那些被刻意回避的议题,如美国原住民的遭遇、奴隶制的深远影响、不同族裔在历史进程中的抗争与贡献,甚至是美国对外政策背后的复杂动机,一一摊开在我们面前。我一直认为,历史不应仅仅是年代和事件的堆砌,更应该是对人性、权力、社会变迁的深刻剖析。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美国历史的认知,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叙事,在作者的笔下,显露出了其背后隐藏的矛盾和不公。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种族歧视如何渗透在美国社会结构中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载,更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作者的叙事方式也颇为独特,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阐释,同时又不失其应有的深度和力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它不再是固定的、静止的,而是流动着、充满着不同声音和视角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老师的谎言:美国高中课本不教的历史》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对历史教学方式和教材内容持有一些疑问,总觉得课本上呈现的历史似乎过于简化,或者说,遗漏了太多重要的细节和视角。尤其是关于美国的历史,我总感觉在学校学习到的版本,更像是一个精心编织的故事,少了些许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争议性。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谎言”被隐藏在那些泛黄的课本里?又是什么样的“历史”是高中课堂所回避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提供了一个探索这些未解之谜的机会。我期待它能够揭示那些被刻意忽略的事件、被淡化的群体声音,甚至是那些为了维护某种叙事而进行的“选择性失明”。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深刻而又不失吸引力的方式,带领我深入美国历史的脉络,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官方记录和主流叙事之下的真相。我对那些教科书的编写者和教育体系的背后逻辑充满了好奇,这本书或许能够提供一些答案,或者至少,能够激发我更深入的思考和质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