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印度史诗之美:100个神话故事全图解(永久典藏版)

追寻印度史诗之美:100个神话故事全图解(永久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印度神话
  • 史诗
  • 神话故事
  • 宗教文化
  • 印度文化
  • 全彩图解
  • 经典文学
  • 文化艺术
  • 故事集
  • 永久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00则充满趣味与生动情节的神话故事;
超过200张构图强烈、对比鲜明的雕塑与绘画;
让本书为您永久典藏印度史诗之美!

  原来我们都生活在印度史诗神话里!
  一进泰国,在曼谷机场,就能见到阿修罗与善神「乳海搅拌」的场景;
  走访吴哥,望眼所及皆是印度史诗神话故事的雕塑与体现印度教宇宙观的建筑;
  到印度散心,若曾读过本书,便能体会印度文化的深层意涵;
  到峇里岛度假,这座「万庙之岛」正是印度教艺术的宝库!

  不仅仅是东南亚,连日本稻荷神社的使者,中国家喻户晓的美猴王,乃至台湾香火鼎盛的四面佛,都来自印度史诗神话,而我们,正生活在印度史诗神话故事的世界里!

  其实印度史诗与神话,与希腊罗马神话一样,是一群有着欲望、猜忌、情爱、嫉妒的众神。湿婆、毗湿奴和梵天,会比赛谁的性能力强谁就是老大;阎摩的妹妹阎蜜,会强迫、诱惑自己的哥哥,繁衍兄妹二人的后代。

  西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就已经在他们的吠陀经典中,以口传吟诵的方式代代诉说。随着时代的演进,广泛传唱的故事也越来越丰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就像荷马史诗一样,将传说整理成文字,正式记录下来。

  印度史诗故事永久典藏版收录了一百则最脍炙人口、最受传颂欢迎的印度史诗神话故事,超过两百张精彩图片,实地走访拍摄,足迹遍及印度淡米亚那督、奥利剎邦、柬埔寨暹粒、金边、泰国曼谷、美国纽约……,清晰呈现神话主角,以图说带您辨识神像特征,让你在旅行时能轻松看懂壁画雕塑,进而体会印度艺术之美。

  内容除了吠陀经典、史诗主要角色,也收入南印度密教的女神传说,是第一部专为台湾读者打造的印度神话入门书。想了解东南亚宗教文化?希望在旅行时能更深入观察风土民情?本书就是你最容易上手的入门法宝!

  ◎《图解100个印度史诗神话故事》最新永久典藏版。

名人推荐
 
  ◎前印度-台北协会会长 罗国栋(Pradeep Kumar Rawat)/专文推荐
  ◎名作家 吴继文/指导规画
  ◎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黄柏棋/审定
探寻古老文明的智慧之光:世界史诗文学的瑰宝 本书聚焦于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那些影响深远、跨越时空的重要史诗文学作品,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英雄、神祇与凡人的宏大叙事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与人文精神。我们精选了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经典史诗,从早期的口头传说到后来的书面记录,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和文化背景梳理,揭示这些不朽篇章的永恒魅力。 第一部分:亚欧大陆的英雄赞歌与信仰构建 我们将从古代近东的泥板文献开始,追溯人类最早的文学表达之一——《吉尔伽美什史诗》。这部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作品,不仅记录了乌鲁克的传奇国王,更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对不朽的渴望以及友谊的价值。本书将详细分析其结构,对比不同版本的异文,并探讨其对后世神话体系的影响,特别是关于大洪水的叙述,如何成为跨文化交流的见证。 紧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古希腊的辉煌,重点剖析荷马的《伊利亚特》与《奥德赛》。这两部作品是西方文学的源头活水。在解读《伊利亚特》时,我们将聚焦于“愤怒”这一核心母题,剖析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这两位英雄的悲剧性选择,以及奥林匹斯诸神在人类战争中的干预与立场。对于《奥德赛》,我们则会详述奥德修斯历经十年漂泊,如何运用智慧(Mētis)而非蛮力回归家园的过程,解析其重塑秩序与家庭价值的意义。此外,书中还会穿插介绍赫西俄德的《神谱》,梳理希腊神祇的谱系与权力更迭,为理解史诗中的神性力量提供坚实的背景。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究印欧语系中另一组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会涉及任何当代印度教神话的图解版本,而是集中探讨伊朗高原上的《阿维斯塔》及其中的琐罗亚斯德教义的原始文本结构。重点解析善神阿胡拉·马兹达与恶神安格拉·曼纽之间的二元对立,以及这种宇宙观如何塑造了波斯帝国的道德准则和战争观。 在东方的古典文学中,本书将呈现中国早期文献中零散但关键的英雄叙事片段,如《尚书》、《山海经》中关于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早期神话原型的描绘。我们着重分析这些故事如何从原始的自然崇拜,逐步演变为早期国家治理合法性的基础,并将其置于早期儒家思想尚未完全定型前的文化氛围中考察。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与民族认同 步入中世纪,史诗的作用从记录神谕转向构建民族认同和骑士道德规范。我们将详细阐述日耳曼文化圈的《贝奥武夫》。这部古英语史诗展示了在基督教化进程中,日耳曼部落的英雄主义如何与新的道德观进行冲突与融合。贝奥武夫对抗格伦德尔及其母的战斗,被视为个体勇气对抗混沌的永恒象征。 欧洲大陆的焦点将转移到法国的《罗兰之歌》。这本书是查理曼大帝传说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书中关于忠诚(Fidelitas)、信仰(Fides)与牺牲的强调,清晰地反映了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将分析奈梅格的悲剧,以及它如何被用作后世军事和宗教叙事的范本。 与此同时,我们不会忽略北欧的叙事传统。对《埃达》(Edda)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奥丁、索尔等神祇的描述,将揭示维京时代独特的命运观——“Wyrd”。史诗中对诸神黄昏(Ragnarök)的宿命性描绘,与地中海文明中对永恒救赎的期盼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不同地理环境下对生命终极意义的不同理解。 第三部分:跨越海洋的史诗回响 最后,我们将探索非欧亚大陆上同样宏伟的史诗传统。 在美洲大陆,我们将研究中美洲玛雅文明的《波波尔·乌》(Popol Vuh)。这本书是理解基切玛雅创世观、孪生英雄的智慧考验以及太阳与月亮如何被安置在天穹之上的关键文献。我们将从人类起源、神祇降世到与地狱诸王的斗争等多个层面,梳理其复杂的宇宙图景。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比较文学视角,通过并置不同地域和时代的史诗,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尽管文化表象千差万别,但人类对正义、英勇、爱与失去的探讨,构成了跨越一切地理界限的共通主题。每一个史诗都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探究特定文明深层精神世界的通道。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是对这些文本的结构、主题、历史语境的严肃分析,而非对单一地区神话故事的普及性罗列。它是一部关于史诗文学作为人类集体记忆载体的专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猫头鹰编辑室


  本书由猫头鹰出版社邀集学者专家共同编纂而成,主要工作成员有潘俊琳、吴德朗和黄柏棋。潘俊琳担任文字作者,吴德朗负责图片,并由黄柏棋先生担任审稿顾问。

  相关着作
  《印度史诗神话百科》
  《吴哥深度导览:神庙建筑、神话传说、艺术解析完整版》
  《图解100个印度史诗神话故事》

潘俊琳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研究所硕士。曾任自立晚报记者,大成报採访中心主任,联合报系可乐报主编。酷爱阅读,疑似罹患阅读强迫症,喜欢探讨和思考不同宗教的教义和哲理。

  相关着作
  《印度史诗神话百科》
  《图解100个印度史诗神话故事》

摄影者简介

吴德朗


  台北印度爱乐文化中心创办人,2004年起连续六届为印度文化节策展人,协助印度旅游局推展印度文化,在印度-台北协会和相关单位协助引进50多位印度艺术家,推展印度表演艺术,中华世界遗产协会专任讲师,世界遗产杂志社顾问和专栏作者。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

永恆的神话创作 不朽的宗教关怀


  一般认为神话创作(mythopoeia)为印度文化所特有,从最早的赞歌诗集-《梨俱吠陀》(□gveda)到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 》(Mahabharata ) 和《罗摩衍那 》, (Ramaya□a),以及诸多往世书(Pura□a)都可见到历史时间被架空,人物之叙述超越现世时空,叙事者想在现世时间外找寻永恆的意义。其跟历史叙述(historical narrative)之人间性(temporal),或人间秩序及其延续之水平式(horizontal)之叙述大异其趣。印度神话与史诗是一种试图跨越人间时空范畴的垂直式(vertical)叙事。
  
  印度人为何钟情于神话叙事呢?这跟在其社会最具优先性之宗教观息息相关。说来古代印度人的时间叙事是一种深度与奥秘的表现方式。他们当然知道年、月、日的时间计算(time-reckoning),但因宇宙观(cosmology)、末世观 (eschatology) 与救赎观(redemption)等宗教关怀的关系,时间成为一种隐喻(metaphor),烘托出人在浩瀚的时间洪流中的渺小。而不管是宇宙纪元(yuga)或是劫(kalpa)等时间单位都跟宗教上的相关重大关怀不可分离。以宗教前提为本的神话叙事根本上即是要跟现世关怀的人间历史区隔开。想透过不受限于时空之非历史性叙事观点,来传递具有神圣意义的永恆关照。
  
  不过,虽然神话是印度叙事传统,但一般不会把《梨俱吠陀》当成史诗,而《摩诃婆罗多 》和《罗摩衍那 》则被视为印度史诗,差别何在?基本上,吠陀经典,特别是《梨俱吠陀》被当为天启圣典(sruti)对待,而《摩诃婆罗多 》等则被视为人间传承。之所以如此,可能跟外道对于吠陀的诋毁有关。不过,若从史诗对民族或宗教社群之形成具有关键性塑造力量之史诗框架(epic framework) 来看,则《摩诃婆罗多 》和《罗摩衍那 》对印度(教)社群之形构,提供了无可取代之思想关联,而《梨俱吠陀》则无。总的来说,在吠陀时代,特别是《梨俱吠陀》,对于真理或真话(□ta, satya)的阐释与维系不遗余力,密多罗(Mitra) 跟伐罗拿(Varu□a)成了真理或真话的守护神。而在史诗时代,真理或真话的守护并非最为重要的,法(dharma)-不管是种姓法(svadharma)或王法(rajadharma)才是关注的焦点。《摩诃婆罗多 》或《罗摩衍那 》里面对于有关印度(教)种姓社会相关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关系。
  
  上面提到吠陀时代与史诗时代在思想雰围是不一样的。如果神话是要来传递超越现世的神圣意义,那神话里面之叙事主题与人物特质是不是会随着时代改变呢?的确,神话叙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人物与主题重复。从《梨俱吠陀》到《往世书》的一千多年时间,故事的叙述方式改变了,人物也更迭了,传达的意义也随之更迭。在《梨俱吠陀》里面重要的神祇在史诗时代常成了配角。以帝释天(Indra, Sakra)为例,他可说是《梨俱吠陀》里面最重要的神祇,开天辟地,允文允武,为众神所畏惧,也是人间祈福的主要对象之一。然而,在往世书里面他却成了一个已软弱无力的神明,不但跟湿婆(Siva)、毘湿奴(Vi□□u)或梵天(Brahma)的威力根本无法相比,甚至不是阿修罗(asura)恶魔的对手,跟《梨俱吠陀》里面的描述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么重大转变呢?
  
  原来神话还是有其时代性的,也有其社会性跟文化上面的意函,在梨俱吠陀的时代,帝释天当为一个雷神具有唿风唤雨的能力,可以看出那个时代里面人跟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对自然的依赖。不过那个时代里面并非只存在着人对自然的看法,也存在着人对于普遍秩序的追求,前面已提到真理或真言被视为是最高普世道德准则,有其至高无上的意义,密多罗跟伐罗拿成了监督人间秩序之二合一神祇,只要人们不守规定,不照誓言行事,不履行契约,则会受到在天上凝视着人民一举一动的二合一神祇之严厉惩罚。由此,吾人可以看得出在梨俱吠陀社会遵守合约的重要性,以及讲真话说实情所具有的普遍意义。虽然在《梨俱吠陀》第十卷第九十颂《原人歌》(Puru□a Sukta)里面提到四大种姓之源起及名称,然而,此时法的重要性比不上对真理的坚持,对社会阶序的分殊化之思考尚未凌驾于普世的共同宗教伦理关怀之上。
  
  而在梵书(Brahma□as)时代,生主(Prajapati)成了最重要的神祇。原因无它,梵书所关系到的是一个专权而复杂的祭祀万能时代,生主身为祭祀之神,万事万物皆由生主所生,也就是靠祭祀来维系一切意义。在这个时代里,婆罗门当为祭司种姓的意识型态终告确立。这当然不是一夕之间发生的改变,而是慢慢的演变。不过,由梵书里面婆罗门与剎帝利之间,为了祭祀权而发生斗争的神话故事里面,吾人可以见出,婆罗门在印度种姓社会上面的精神指导地位,跟剎帝利在政治领域的权威地位,是两者之间取得某种程度的妥协与共识之后,才有办法来完成的。在梵书时代,婆罗门与剎帝利在种姓社会里面的地位逐渐确立,种姓之分界寄更趋于严格与完备。
  
  种姓社会完成之后,种姓法的严格遵守变成了最为重大的事情之一。在《摩诃婆罗多》里面剎帝利种姓法的遵守变成了婆罗门史诗叙事者常加传扬的讯息。在《摩诃婆罗多》里面最着名的故事《薄伽梵歌》(Bhagavadgita)当中,黑天(Krishna)谆谆告诫阿周那(Ajurna)要遵守剎帝利的种姓法,在战场里面要勇勐杀敌,不能退缩,即使所面对的敌人是亲人手足也不能手软,一切都得照规定自身之法行事,不计结果为何,但问自己是否尽了剎帝利之义务。由此可以看出在摩诃婆罗多时代,种姓秩序的严峻以及阶级网罗之森严了。
  
  这种种姓社会愈来愈趋严密的情形,我们亦可从往世书里面更看得出来:杀婆罗门被视为罪大恶极,不可饶恕之事。在梨俱吠陀时代的帝释天可说是无所不能,为所欲为,神力无边。然而这样一个神祇在往世书里面却因为被视为有潜在杀害婆罗门,破坏神圣种姓法的可能,而被排斥在外,变成次要的角色。对此情形,我们可以说:在往世书时代不但种姓法已经牢不可破,婆罗门更被提升到梵天一般,也就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最高地位了。种姓社会更成了牢不可破之神话。
  
  从神话的内容以及关心议题之改变,我们也可以看出印度宗教思想大致的演变情形,在早期婆罗门祭祀思想当道的时代,比方说《梨俱吠陀》里面对于火神阿耆尼大量的歌颂诗歌里面,充分表现出吠陀时代人对于火的仰赖与尊崇。
  
  到了印度教神祇受到尊崇、祭拜的年代,湿婆与毗湿奴乃从吠陀时代次要的角色摇身一变为举足轻重、法力无边的神明,这点从史诗与往世书里面透露无遗。特别是湿婆这位众神之主更是变幻莫测,令人畏佈。从史诗时代的书中对于神力不可测的铺陈叙事里面,吾人发现此时已是湿婆教派与毗湿奴教派全面当道的时代了。而在印度教神祇升天时代,虽然对于火的伺候依然,然而火供(agnihotra) 却变为护摩(homa),成了密续(tantra)的基本仪轨,不管在湿婆派密续或毗湿奴派密续皆然。而其主要作用乃为召唤及笼络诸神祇,借其神力以获取现世间利益(siddhi)。阿耆尼当为众神之师的时代已过,其独立神格也模煳了,取而代之的是透过火供来操弄众神,以遂其所愿。
  
  不过,印度神话叙事除了在不同时代印度有其不同的关怀主题之外,彼此之间的传承、借用与创新之处亦不能加以忽视。一般认为《摩诃婆罗多 》成书年代约在西元前四世纪至西元四世纪之间。梵语之「Maha」原意为伟大,「Bharata」则是部族之名,因此书名《摩诃婆罗多 》(直译是「伟大的婆罗多族之故事」,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与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争斗。这部以梵文写成叙事诗的巨作全书共分十八篇,计有十万颂,比荷马的《伊里亚特》加《奥德赛》多了好几倍,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书之一,也是古代文明世界中最长的一部史诗,因此常被喻为「史诗中的史诗」。现代的印度人认为自己是婆罗多族的后裔,所以独立后的印度乃自称为「婆罗多国」。
  
  《摩诃婆罗多》不但为长篇英雄史诗,还穿插有大量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和有关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教理对话。因此《摩诃婆罗多》的内容除如书名所示为「伟大的婆罗多族之故事」之外,事实上也是一部「印度教百科全书」,恰如史诗结尾部分所宣称的那样,囊括了人生「四大目的」(Puru□artha)(欲、利、法和解脱)的全部内容:「正法和利益,爱欲和解脱,这里有,别处有;这里无,别处无。」(十八.五.三十八)。
  
  然而,归根究底,婆罗多的概念来自古老的《梨俱吠陀》。在《梨俱吠陀》里面有多次提到婆罗多的相关字眼。其中最有名为第三卷第三十三颂。内容为婆罗多族的诗人遍友(Visvamitra)与两条河流的对话。在对话中,遍友要求湍急的河流让掠夺牛群的婆罗多族人安全渡河。河流最初不肯答应,后来终于首肯,却对遍友提出条件,要求诗人在人间永远传颂对河之赞歌。在这里,诗乃代表真理之言,婆罗多族则为传扬诗歌真理之族群。而在《摩诃婆罗多 》里面,诗人则借着婆罗多族后裔俱卢与与般度族争权之战,陈述出印度教社会的人生真理。梨俱吠陀的婆罗多与史诗的婆罗多虽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象征,却又有着甚为巧妙的唿应关系,终究让婆罗多得以不朽。
  
  而《罗摩衍那》的故事,吾人在佛教巴利《十车王本生》(Dasaratha Jataka)里面亦可找到。然而在本生经里面,罗摩与悉多(Sita)原先是兄妹而非夫妻的关系,情结的发展也限于印度本土,并没有罗摩大军远征楞伽岛之事,内容也相对简单,主要是探讨罗摩与其同父异母兄弟婆罗多(又是Bharata!)之间为了王位而相互承让的经过,彰显出所谓伦理秩序的重要性。而《罗摩衍那》所宣扬的是印度教之核心价值。悉多成为贞妇的代表,罗摩成为法王(dharmaraja)的化身。而种姓秩序的护卫更是法王所不能片刻放松之事。比方说首陀罗修行者商部伽(Sambuka)因为违反种姓规定行苦修,竟导致婆罗门之子夭折。而在罗摩亲手将其断首之后,婆罗门之子又死而复生(后篇,第六十四到六十七章),在在都可让吾人感受到史诗故事变异之用心,及其与时代主导意识之间的密切关系。
  
  此外,《罗摩衍那》所述及的一个重大主题即是罗摩与魔王罗波那(rava□a)之间的争斗。如果说罗摩代表正义之师的话,则罗剎王代表着对于王法的威胁以及社会秩序破坏的他者。罗剎王国的存在是对正法王国在权力上的挑衅与挑战,这包括家庭的保全。如果说《摩诃婆罗多 》代表着婆罗多族对自我之认同意义,则《罗摩衍那》乃牵涉婆罗多族与与异族的互动关系,可以代表着印度教对于异教徒的的一种观点。然而在近代,《罗摩衍那》里面所描绘的他者却成了明喻(simile),穆斯林成了妖魔鬼怪,就因为蒙兀儿王朝统治印度期间,不少印度教徒改宗伊斯兰,后来在英国殖民者离开后,印度次大陆又形成印度与巴基斯坦分立的局面。近年来倡导印度教徒魂(Hindutva)的政客不断地发起回到罗摩时代的讨回公道的政治运动,导致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社群之间的冲突不断,如何来看待《罗摩衍那》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政治大学宗教所副教授 黄柏棋

图书试读

总论
 
「印度人不太注意事物的历史次序;他们在述说国王的年代系列时总是漫不经心,当要他们非说不可时,就困惑起来,不知说什么好,他们总是以讲故事代替。」——波斯学者比鲁尼(Abu Rayhan Biruni,A.C 974-1048)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西元前七千年,印度这块土地就已经有文化活动;古印度文明影响广泛,东至印尼,西至罗马帝国,北至西藏,南至斯里兰卡;发源自印度的佛教,更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东南亚地区深受印度与中国这两大文化势力影响,从种族迁徙、往来贸易、宗教信仰、政治角力到领土的开拓,印度都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自古以来,印度人相信人世只是轮回再生的一个过程,重要的是死后如何进入天界,享有永恆的快乐,肉身所为的历史一点也不重要。于是各式各样的神话被创造、传唱,曾有研究者统计,印度至少有三亿三千万个神,连印度人自己也常搞不清楚谁是谁,外人更是难以一窥堂奥了!
 
要透彻理解印度繁复的神话系统十分困难,但从精彩的神话故事切入,倒是一桩乐趣无穷的享受。这些神话史诗故事被佛教吸收,在亚洲随着贸易流布,与各地原本的文化融合,被内化、改写,再度产生新的篇章。如《罗摩衍那》在泰国就被改写成《拉玛坚》;吃人饮血的荼枳尼传到了日本,便和稻荷神使者(狐狸)合而为一,成了吉祥与丰收的象征;毗湿奴的坐骑金翅鸟,不但是泰国和印尼的国徽,中亚、南西伯利亚、西藏、蒙古也都能看到崇拜金翅鸟的踪迹⋯⋯,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本书精选了一百则印度史诗神话最基本的概念,依神话时期顺序介绍。印度的神话时期可大致分为吠陀、史诗神话两个阶段。吠陀信仰是西元前两千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时带入的宗教系统,如火神阿耆尼、因陀罗、伐楼那和密多罗等;雅利安人特有的双轮马车,也成为吠陀诸神的特征之一。其中「原人」生出四种姓的阶级观念,更是奠定现今印度种姓制度的关键,据推测,应是雅利安人入侵时,为了使印度原住民永世顺服,便将原住民贴上「贱民」的标签,并用宗教力量使之合理化。印度教这种君权神授、政教合一的特质,流传到东南亚各地部落,被当地文化吸收,大大加速了各部落国家化的速度,国力迅速强盛起来。以柬埔寨的前身扶南为例,就是在印度人混填娶了部落女王柳叶之后,根据印度教教义建立王朝,才促成吴哥这个辉煌的文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古老智慧和传奇色彩的故事非常着迷,而印度神话,在我看来,无疑是其中最瑰丽的一颗明珠。一直以来,我都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神秘国度的神话世界,但总是觉得难以入手,要么内容太过晦涩,要么缺乏系统性。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追寻印度史诗之美”这个标题,已经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份宏大而浪漫的想象。我尤其看重“100个神话故事”这个数字,它预示着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全面性,让我相信能够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内,去领略印度神话的博大精深。我期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述故事,更能引导我去理解神话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哲学和宗教思想。而“全图解”的特点,更是让我欣喜不已,我深信,精美的插图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的体验,让那些古老的神祇和英雄形象栩栩如生,让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更加鲜活。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印度文明的窗户,让我在这场追寻之旅中,感受到史诗般的壮丽与震撼。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些关于东方哲学的书籍,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的推荐,虽然我之前对印度神话了解不多,但“史诗之美”这个词触动了我。我一直觉得,伟大的史诗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基因和人类共通的情感。这本书的标题预示着它将带领读者深入印度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去感受那里流传千年的神话传说。我比较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印度神祇体系和故事情节梳理清楚,并且是否能展现出神话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堆砌,更能引发我对于生命、宇宙、善恶等宏大命题的思考。虽然我还没有翻开这本书,但仅从其标题和“永久典藏版”的定位,我就能感受到它在内容深度和艺术价值上的追求。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场精神的盛宴,让我不仅仅是读故事,更是去感受,去体悟,去发现印度文明独特而迷人的精神内核。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对未知文化领域的探索,也是一次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审视,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这次探索之旅的得力向导。

评分

我一直认为,神话故事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价值观念和精神寄托。我对印度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一直充满好奇,特别是其独特而复杂的印度教神话体系,总让我觉得既神秘又充满吸引力。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清晰地梳理印度神话脉络,并且能够生动展现那些精彩绝伦的神话故事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追寻印度史诗之美”以及“100个神话故事”的承诺,无疑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古老的史诗,去认识那些令人敬畏的神祇,去了解那些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我特别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理解印度神话的独特之处,比如其轮回、业力等概念,以及这些概念是如何体现在神话故事中的。同时,“全图解”的模式让我非常期待,我相信精美的插画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复杂的角色关系和故事情节,让整个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这不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文化探索,一次心灵的旅行,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份属于印度史诗的独特韵味。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历史和文化都颇感兴趣的人,尤其是一些拥有悠久传承的文明。印度,这个国度在我心中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其神话,更是其中最璀璨的宝石。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深入地了解印度神话的读物,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100个神话故事”这个数量听起来就非常有诚意,而且“全图解”更是打消了我对理解复杂神祇关系和故事情节的担忧。我非常看重书籍的视觉呈现,因为我个人认为,神话故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好的插图能够极大地增强阅读的沉浸感和趣味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印度神话中那些宏大叙事、神圣仪式、英雄传奇以及人神之间的情感纠葛,都以精美绝伦的图画和通俗易懂的文字展现出来。我期待它能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印度神话的魅力,更深刻地理解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和宗教信仰。这是一次对印度古老文明的深度探索,我准备好,迎接这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吸引人,古老而神秘的印度神话元素被精心绘制,色彩浓郁,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奇幻与想象的时代。我一直对印度文化和神话故事深感兴趣,从一些零散的资料和影视作品中了解到一些片段,但总感觉缺乏一个系统性的了解。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光是看目录,就充满了期待,里面涵盖的都是耳熟能详的神祇和传说,还有很多我闻所未闻的奇妙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索那些关于众神、英雄、恶魔和宇宙起源的宏大叙事。我想象着,在文字的引导下,那些古老的象头神、毗湿奴、湿婆等形象会在脑海中鲜活起来,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斗争与救赎,都会以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而且,全图解的形式更是让我欣喜若狂,我一直觉得,文字与图像的结合,是理解和感受神话最完美的方式。想象着精美的插画,配合着详实的内容,一定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印度史诗的博大精深,领略其独特的美学魅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印度古老灵魂的窗户,我准备好,要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尽情徜徉,追寻那份属于史诗的永恒之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