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浦彌太郎說: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

鬆浦彌太郎說: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人生規劃
  • 自我成長
  • 生活方式
  • 旅行
  • 體驗
  • 25歲
  • 彌太郎
  • 隨筆
  • 感悟
  • 理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人生的齣發點,其實是一連串的失敗。
  一路走來,領受到周遭前輩的諸多教誨,
  也從不同的經驗纍積各種學習法則,
  我希望以這些事物為基礎,
  集結成一本給現在25歲左右的年輕人,
  如何享受美好生活,以及如何麵對工作的教戰手冊。
  ──鬆浦彌太郎
  
  本書特彆邀請鬆浦彌太郎
  為颱灣的年輕讀者們撰寫序文。
  希望能給似乎看不到未來的年輕人一些建言。
  如何能對未來不再恐懼?
  如何能讓自己不再自卑?
  如何勇敢追求夢想?  
  
  被年輕世代視為人生導師的鬆浦彌太郎,
  在《鬆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之後,特彆為正值起飛階段的讀者,
  寫齣年輕時的他不懂、25歲的你應該也不明白的50件事。
  並以此為前提,
  將自己25歲時如果能知道該怎麼做會更好的三大要點分享齣來:
  主動關心彆人,就能得到被他人賞識的機會。
  無論是為瞭逃避現實,還是投資自我,金錢和時間都要耗費在能夠幫助自己的事物上。
  收入多寡與公不公平無關;而是與能帶給多少人喜悅、帶給多少人感動成正比。
  
  這些是唯有過來人纔知道的人間機製,
  隻是人生閱曆尚淺的你沒有發現而已。  
  
  正因為我總是以「假設」的觀點看待事情,纔會思考「如果我現在25歲,會想做些什麼?」這也是寫作本書的動機。隻要一想到如果我現在25歲,能和時下的年輕人聊聊,瞭解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就會覺得自己像個探險傢,而感到十分興奮。(摘自後記)
  
《鬆浦彌太郎說: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圖書簡介 重新定義人生的黃金十年:鬆浦彌太郎的25歲生存哲學 鬆浦彌太郎,這位以細膩的觀察和獨到的生活哲學聞名於世的作傢、選物專傢,以他獨特的“生活美學”影響瞭無數追求內心富足的讀者。他的文字如同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溫暖而有力,直抵人心最柔軟也最堅韌的部分。本書,並非一本心靈雞湯式的空洞口號集,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基於人生實踐與深度思考的“行動指南”。 獻給所有在十字路口徘徊的靈魂 如果你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感到迷茫、焦慮,或者僅僅是渴望一種更充實、更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那麼,這本書為你準備瞭一份特彆的“時間膠囊”——鬆浦先生跨越時空的對話,直達他25歲時的內心世界與行動藍圖。 25歲,是青春的尾聲,也是真正意義上“成人”的開端。它充滿瞭無限的可能性,也常常伴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人們通常在這個年紀急於尋找“成功”的公式,卻忘瞭如何去“好好生活”。鬆浦彌太郎深知此間的掙紮與悸動,他用近乎赤裸的真誠,分享瞭如果時光倒流,他將如何為自己規劃未來十年的基石。 不隻是“想做”,更是“必須做”的實踐清單 這本書的精髓,在於它提供的50條建議,每一條都凝聚瞭鬆浦先生多年來對時間、工作、人際關係、自我認知以及物質觀念的深刻理解。這些建議並非高不可攀的宏大敘事,而是觸手可及的日常實踐。 一、關於“時間”的重新校準: 25歲的我們,往往擁有最多時間,卻也是最不懂得珍惜的人。鬆浦先生會告訴你,如何將“時間”這筆最公平的財富,投入到真正能帶來復利增長的地方。他會細緻地拆解“忙碌”與“充實”之間的界限,教導你如何設置自己專屬的“時間結界”,抵禦外界的無效噪音。這包括對“浪費時間”的重新定義,以及如何通過微小的儀式感,讓每一天都變得有價值。他會強調,“25歲的效率,不是跑得快,而是方嚮對。” 二、關於“工作”的內在驅動力: 鬆浦先生對職業的看法,超越瞭單純的“謀生工具”概念。他探討的是如何找到一份能與自我靈魂産生共鳴的工作。在書中,他會分享如何識彆那些僅僅為瞭迎閤市場需求而做齣的選擇,以及如何勇敢地邁齣第一步,去嘗試那些看似“不切實際”卻能讓你夜不能寐的興趣。這裏的“工作”,更像是一種“生命的投入”,它關乎你願意為之付齣心力、甚至忍受挫摺的領域。他會引導讀者思考:你的“不擅長”中,是否藏著你真正的“天賦”? 三、關於“金錢”的自由哲學: 對於25歲的年輕人來說,金錢往往是焦慮的源頭。鬆浦先生提供瞭一種更穩健的理財觀,它不鼓勵投機取巧,而是強調“不為不必要的物品工作”的原則。他將深入探討“必需品”與“想要品”之間的哲學距離,以及如何通過積纍“知識資本”和“人脈資本”來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而非僅僅是物質的堆砌。真正的富足,是擁有選擇“不做什麼”的權利。 四、關於“關係”的深度構建: 人際交往是25歲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質量遠比數量重要。鬆浦先生會告訴你,如何甄彆那些值得你投入情感與精力的“良師益友”,以及如何體麵地退齣那些消耗你的關係。他會詳細闡述“距離感”的重要性——如何在保持獨立自我的同時,建立起真誠而有邊界感的連接。書中對“孤獨”的解讀尤為深刻,它不是一種懲罰,而是自我對話與創新的溫床。 五、關於“身體與心智”的長期投資: 鬆浦彌太郎堅信,身體是承載所有夢想的“容器”。25歲是為未來健康打下基石的關鍵期。他提供的建議並非嚴苛的健身計劃,而是融入日常的“慢行動”:如何通過飲食習慣的微調,提升精神的清晰度;如何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精神急救包”,以應對突如其來的情緒風暴。他強調,對身體的照料,是對未來自我最慷慨的饋贈。 不僅僅是50個建議,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喚醒 閱讀本書,就如同收到瞭一封來自未來智者的信函。鬆浦彌太郎以他標誌性的簡潔、溫暖而又不失鋒利的筆觸,剝去瞭社會強加在我們身上的諸多“應該”與“必須”。他鼓勵讀者放下對“標準答案”的盲目追求,轉而傾聽內心深處那個微弱卻堅定的聲音。 這本書是送給所有不甘於平庸、渴望在喧囂世界中尋得一隅寜靜與力量的年輕人的寶貴禮物。它教會我們:人生不是一場百米衝刺,而是一場需要精妙布局的長途跋涉。從25歲開始,就以匠人的精神,雕琢屬於自己的每一天。 翻開此書,你將獲得的,不是瞬間的安慰,而是貫穿一生的勇氣與清晰的路徑。鬆浦彌太郎為你指明方嚮,而行走的力量,在你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鬆浦彌太郎 Matsuura Yataro


  1965年齣生於東京。高中輟學後,在完全不會半句英文的情況下,隻身前往美國闖蕩。迴日本後,逐步實現開設書店的夢想,並將自己感興趣的攝影集、藝術、繪本等書籍,展示於店內與讀者們分享與交流。以書商、作傢、譯者活躍著,現任《暮しの手帖》總編輯。

  1992年 成立以販賣舊雜誌和專業書籍的《m&co.booksellers》。

  2000年 創立以貨車運送的移動書店《m&co.traveling booksellers》。

  2002年 與GENERAL RESEARCH創辦人兼設計師小林節正,以「自由」主題於中目黑開設《COW BOOKS》書店。

  2003年  於南青山設立《COW BOOKS》分店。

  2006年 擔任《暮しの手帖》總編輯。

  著有:《最糟也最棒的書店》、《自在的旅行》、《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放下包袱的輕生活練習》、《日日100》、《謝謝你》、《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嶄新的理所當然》、《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旅行的所在》等;近作有《鬆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輕聲說再見》、《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給40歲的嶄新開始》、《思考的要訣》、《品味入門》、《創造人生的夥伴》、《綻放幸福花朵的小種子》等。

  COW BOOKS
  www.cobooks.jp/
  暮しの手帖
  www.kurashi-no-techo.co.jp/

譯者簡介

楊明綺 Mickey


  東吳大學日文係畢業,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目前專事翻譯。

  代錶譯作有《其實,你已經沒有時間可以浪費瞭》、《超譯尼采》、《書店不死》、《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一個人的老後》等。

圖書目錄

前言   
01    以成為社會的齒輪為傲
02    纍積「小小的成功」
03    訓練自己在三個月內成為領導者
04    養兵韆日,用在一時
05    失敗有時能讓我們更強大
06    絕對不能替人作保
07    堅持每次隻買一本最想擁有的書
08    學會4個步驟,輕鬆享受成果
09    隨時保有好奇心
10    深度探究喜歡的事物,培養自己成為專業人纔
11    培養獨特觀點
12    養成列齣十大清單的習慣,讓思考活絡
13    每天都要開拓新的人際關係
14    養成攜帶紙筆,隨手記錄靈感的習慣
15    成為彆人心中的「不二人選」
16    贊美與道謝不是隨口說說,而要齣於真心
17    思考不想做的事,從中找到自我核心價值
18    結交能一起探索各種問題的朋友
19    留意措詞
20    越是微不足道的約定,越要遵守
21    爭鬥並不能讓你真的開心
22    彆讓「異性關係」成為工作的絆腳石
23    適時去一下「洗手間」,緩解緊綳的情緒
24    不要單憑外錶評斷一個人
25    打造自己專屬的發聲平颱
26    不要輕忽百分之五的獲利
27    小勝美學
28    學會獨立
29    厚臉皮也是一種積極的錶現
30    過分客氣反而失禮
31    培養旺盛的求知慾
32    模仿是塑造自我風格的重要過程
33    做好健康管理
34    「會議」是錶現自我的大好機會
35    設法讓彆人成為你最強的後盾
36    時常檢視你的工作狀況,決定優先順序
37    彆忘瞭,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38    星巴客是打工的首選地方
39    「蘋果」與「Google」不是唯一的就業目標
40    曆練5年,就可以考慮自立門戶
41    英文絕對是必備利器
42    景氣低迷的産業,反而更有創新機會
43    改變觀點,纔能提升層次
44    建立自我品牌,迎來更多機會
45    彆總是把「沒辦法」、「不會」掛在嘴邊
46    試著從上位者的高度看事情
47    每天至少閱讀兩份報紙,並比較報導內容的差異
48    鍛鍊觀察力
49    忠於基本原則
50    確立自我價值,時常自我革新
51    以身為日本人為傲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給颱灣讀者的勉勵序文-

守護你的一張備忘錄


每當我開始嘗試新事物時,我會在心中想像今後的自己,同時也反省過往的自己。
 
完成的事、沒有完成的事,開心的事、悲傷的事,還有大大小小的麻煩……迴想這些事情時,我的腦中會浮現當時的種種情景。當然,在這之中有褒也有貶、有感到羞愧的事、也有無法嚮人啓齒的事。然而,隻要讓這些事情稍微停駐心中,並解開癥結,心情就會變得清爽愉悅。
 
商場上有所謂的PDCA,指的是反覆進行「企劃、執行、審核、
改善」等步驟,這些當然也能套用在自我成長規劃上,而最重要的
步驟,就是審核與改善。
 
我會將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想做的事、想學習的事、想注意的事,寫在一張紙上。把自己察覺到的小發現逐條記下,再當作禮物送給想要開始嘗試一些新事物的自己。沒錯,這麼做是為求改善。
 
這習慣已經持續瞭十年以上,因此,我已經擁有一份備忘錄,還會不斷地補上新的發現或刪減,隨時進行更新。
 
學生時代用信紙寫信時,不會用信封,隻會像摺紙一樣,將信紙摺成小小一張,大傢應該都有這樣的迴憶吧。我會將新的備忘錄像學生時期那樣摺成一小張,當作護身符夾進記事本裏。換言之,這東西是為瞭自己所做的護身符。不花錢買,而是自己動手做,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
 
順道一提,我會逐項記錄這些事,如下所示,供大傢參考:
● 不急、不求、不發怒
● 好好休息,盡情玩樂
● 早睡早起
● 明確錶達自己的意思
● 彆急著抱怨
● 遵守約定
● 常懷感謝
● 不貪心
● 謹言慎行
● 常保笑容
● 凡事未雨綢繆
● 更坦率
● 今天也要用心度過
● 切忌不懂裝懂
● 給自己找樂子
● 待人更親切……等。
 
雖然都是理所當然的事,也淨是一些羞於嚮彆人提起的事;但所謂的成長,就是提升理所當然之事的精確度。唯有如此,纔能有新的發現、新的挑戰。
 
一年之中,難免會遇到令人沮喪的事情,此時,不妨打開為自己做的護身符,你將發現自己還有哪一項沒做到,有哪一項潛藏著解決問題的建議。發生什麼事時,這張備忘錄能夠確實地幫助自己,
為一劑強心針。
 
迴歸正題,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工作,我們往往熱情地投入企劃與執行,卻容易忽略審核與改善。因此,開始嘗試新事物時,絕對不能缺少「改善」這個燃料。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鬆浦彌太郎說: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收到瞭一封來自未來的,或是來自過去的,一封充滿智慧與溫暖的信。信裏沒有苛責,沒有命令,隻有一份坦誠的分享,以及一份輕輕的邀請。我猜想,鬆浦彌太郎在寫這本書時,一定帶著一種非常溫柔的目光,去迴望那個25歲的自己。我腦海裏浮現的畫麵是,他在某個安靜的夜晚,點著一盞暖黃的燈,提筆寫下那些曾經在他心中激蕩過的想法。他可能在迴憶,25歲時,自己是多麼地渴望去探索世界,去學習新知,去建立有意義的連接。而“50件事”這個數字,本身就有一種完整的儀式感,仿佛是在規劃一場人生的小冒險。我會特彆好奇,這些“事”是否包含瞭一些我們普遍認為的重要的人生課題,比如如何找到內心的平靜,如何與自己和解,又如何去實踐那些“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關於“做什麼”,更重要的是它背後所蘊含的“為什麼”以及“如何做”的態度。它可能會鼓勵我去審視自己當下的生活,問問自己,在25歲這個人生路口,我當時的選擇,是否真正地服務於我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评分

《鬆浦彌太郎說: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25歲,一個充滿瞭無限可能,也伴隨著些許迷茫的年紀。我常常會想,如果能夠迴到過去,我會不會做齣同樣的選擇?又或者,我會不會有勇氣去嘗試那些我曾經因為害怕而放棄的事情?鬆浦彌太郎,這個名字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個能夠點醒人生的智者,他用一種非常個人化,又極其真誠的方式,來分享他如果擁有第二次25歲,會選擇去做的事情。我猜想,這本書裏不會有那些空泛的大道理,更多的是一些具體、可行,甚至可能有些齣人意料的想法。我會特彆期待,那些“50件事”中,會不會有一些關於如何與他人建立更深刻連接的建議,又或者是如何去發現並培養自己的獨特天賦。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人生體驗分享”,它不是教你如何成功,而是引導你去思考,什麼纔是真正讓你感到充實和快樂的生活方式。它可能會讓我重新審視我當下的生活,去思考,哪些事情是我真正渴望去做的,而不僅僅是隨波逐流。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鬆浦彌太郎說: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對我來說,簡直就像是一顆投嚮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25歲,那是一個多麼充滿戲劇性的年紀啊!我記得我25歲的時候,感覺自己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既渴望遠方,又害怕跌倒。有很多想要嘗試的東西,但常常因為“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彆人會怎麼看”而退縮。所以,當看到“最想做的50件事”時,我立刻聯想到,這可能是一份充滿勇氣的清單,一份鼓勵人們突破舒適圈的行動指南。我會非常好奇,鬆浦彌太郎提齣的這50件事,究竟是什麼樣的?有沒有那些我們常常掛在嘴邊,卻從未真正付諸行動的夢想?比如,是否包含一些關於藝術、關於旅行、關於學習新技能,甚至是關於如何經營一段長久而美好的關係?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種“啓發式”的閱讀體驗。它不是告訴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拋齣一個問題,激發我去思考,去發掘自己內心深處那些被忽略的渴望。它可能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軌跡,去發現那些曾經的“如果”,以及那些現在依然可以去實現的可能性。

评分

老實說,我當初買《鬆浦彌太郎說: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它所傳達的那種“人生重來一次”的假設給吸引住瞭。25歲,對我來說,是一個充滿瞭矛盾的年紀。那時候,感覺自己好像什麼都想要,又好像什麼都抓不住。工作剛起步,常常感到挫敗;感情上,可能也在探索和受傷;生活上,總想著要活得更精彩,但又常常被瑣碎的事情絆住腳。所以,當看到“最想做的50件事”這個概念時,我腦海裏立刻閃過無數個我如果迴到25歲,想要彌補的遺憾,或是想要抓住的機會。我很好奇,鬆浦彌太郎會提齣哪些“50件事”?它們是不是那些我們常常在腦海裏盤鏇,但因為各種顧慮而沒有去實現的念頭?比如,是不是有關於放下對彆人眼光的在意,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興趣?又或者是,如何更深入地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隻是停留在錶麵?這本書,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對照”心理。我會一邊看,一邊在心裏默默地對照自己的25歲,思考我當初錯過瞭什麼,又做對瞭什麼。同時,它也給瞭我一種“重新審視”的視角,即使已經過瞭25歲,也能從中獲得一些啓發,去思考現在的生活,是否還有未曾嘗試的可能。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的很有意思,《鬆浦彌太郎說: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光是這個標題就勾起瞭我不少迴憶和想象。我記得第一次在書店看到它的時候,就被那個“25歲”給吸引住瞭。25歲,好像是一個人生中的分水嶺,既有年輕的衝勁,又開始思考未來,很多選擇都充滿瞭可能性,也夾雜著一點點迷茫。鬆浦彌太郎,這個名字我之前也聽說過,是日本一個很有名的生活美學傢,他的思考方式總是能觸動人內心深處。所以,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可能不是一本告訴你“應該做什麼”的書,而更像是一個過來人,用一種非常真誠、不帶說教的方式,跟你聊聊在他25歲時,如果重新來過,他會選擇嘗試些什麼。我很好奇,他所謂的“50件事”,具體是什麼樣的內容?是不是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卻能點亮生活的小事?又或者是那些大膽冒險、挑戰自我的壯舉?我猜想,裏麵一定有關於學習、關於旅行、關於人際關係,甚至可能還有一些關於金錢和事業的思考。這本書,就像一個能引起共鳴的朋友,在某個下午,泡上一杯咖啡,靜靜地翻開,然後發現,原來書裏的很多想法,也正是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