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块钱,为什么「值1块钱」?

1块钱,为什么「值1块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极简主义
  • 生活哲学
  • 消费观念
  • 价值思考
  • 自我成长
  • 省钱
  • 实用指南
  • 心理学
  • 社会观察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用读《经济学人》,也搞得懂-
希腊到底出了什么事?
为什么欧元一天到晚都被说快完蛋?
俄罗斯卢布瞬间贬值、瑞士法郎海啸的原理是什么?
安倍三只箭,到底有没有射中目标?

  「经济」不只是报纸上的头条或标题。
  现在看得到的经济活动,都是从几千、几百年前就开始发展。
  许多我们现在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过去都曾经「出过状况」,或是……

  ◎现在看起来超风光的金融业,在过去,其实随时都可以落跑
  是这样的:其实,最早的金融业者就是农夫。因为农业是一种撒下种子就会有千百倍收获回报的产业,过去的农夫也因此常常在借贷时就讲好,收获时会加上利息奉还。而也因为农业产生的借贷关系,导致连汉摩拉比法典都记载禁止高利贷的条文。但演变到后来,怎么会连旧约圣经都出现「犹太人可以借钱给外国人收取利息,但不可借钱予同胞收取利息」的条文?
  令人意外的是:金融业真正成形,与犹太人的国家被灭亡有关。在失去国家以后,犹太人只得把所有的财产换成了贵金属,把钱借给基督徒,然后赚取利息的方式维持生计。而这也就是现代金融业者的起源。

  ◎林肯的「第二种」美钞,害得自己被人暗杀?
  是这样的:原本美金的发行,有八成的资本额(!)由美国、欧洲的金融势力一起出资共享。但在南北战争时,林肯为了要筹出军费,便将货币发行权收归国有,并授权美国财政并发行「第二种美钞」──绿币。据说也因为从金融势力手上夺走货币发行权,林肯才会被人出资暗杀。
  令人意外的是:虽然林肯最后死于暗杀,但林肯绿币一直流通到一九九四年──在那之前,美国可是流通着「第二种美钞」呢!

  ◎协约国的庞大借贷,最终带来一次大战最后的胜利?
  是这样的:美国之所以加入终结一次大战,其实是因为身为包含英、法两国的协约国的最大债权国,若坐视协约国败战,美国就会面临被倒债的危机!
  为了不要被倒债──呃,不,是为了正义!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只好打破门罗主义,挺身参战。协约国也才得以获得最后的胜利。
  令人意外的是:当时承揽协约国债务的金融机构……就是至今仍大名鼎鼎的,JP摩根。

  ◎日本的现代金融史……充满了揩油,与被揩油?
  是这样的:早在江户时代,欧洲的金融业者就发现日本的金币‧银币汇率对外国人超有利!带4个银币进日本,什么都不做也会变成12个银币!?进入明治维新后,当国家没有黄金──对外发动战争,就是快速赚得黄金的最佳时机!20世纪时,日本又因为赚太多,只好让汇率升值,让美国「赚回去」,最后造成泡沫经济!
  令人意外的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为了一次解决通货膨胀,因此在新旧日圆兑换时设下限制,只让国民兑换少于一个月薪资所得的旧日圆──不管你先前多有钱,在兑换新日圆后,大家的财产都只剩下一个月的薪水。而日本人,居然也接受了!?

  ◎说错1句话,引起一场金融风暴
  是这样的:一九二七年三月十四日,当时日本的财务大臣片冈直温在面对众议院的质询时,居然误将「本日中午,渡边银行的支付将停止」说成「本日中午,渡边银行将会发生破产情事」。结果当然发生挤兑事件,片冈直温的这一句失言,甚至引发之后的昭和金融恐慌!
  令人意外的是:接手善后的高桥是清,立即加印货币,堆在银行柜台来安抚人心。但据说因为当时印刷不及,所以……很多钞票只印了单面。只要拿起来看,就立刻会穿帮……

  日本最受欢迎的世界史老师茂木诚,带你从搞懂最有事的经济学!充满揩油、耍赖、与不付钱的过去,到底怎么缔造出我们身处的未来?

名人推荐

  赖建诚 专业推荐
穿越时空的旅人:遗失的文明与未解之谜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寻常的生活琐事或大众熟知的历史事件,而是一次深入人类文明幽暗角落的探险。我们追溯那些在史籍中仅留下模糊侧影的古老国度,那些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就已消逝无踪的强大帝国。这不是一本教科书式的编年史,而是一系列基于考古发现、碑文残片、口头传说和科学推测构建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深埋的低语——失落的建筑与工程奇迹 1. 尼姆鲁德的巨石迷宫: 探索亚述帝国(Ashur)的秘密工程技术。我们试图解开,在缺乏现代机械的时代,他们如何移动重达数百吨的拉玛苏(人首翼牛像),并将其精准地安放在宏伟宫殿的入口。本书将详细分析最新的地质雷达扫描数据,提出关于坡道、滑轮和组织动员的几种颠覆性理论,并对比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在大型石材搬运上的异同。 2. 潘塔戈尼亚的神秘聚落: 在阿根廷南部人迹罕至的地区,存在着一系列结构异常复杂的石圈和堤坝系统。这些遗迹的年代早于已知的美洲文明数千年。本书将呈现西班牙探险家在十九世纪末的草图记录,并结合现代土壤分析,探讨这些聚落是否是某个高度适应严酷环境、但未能在气候变迁中幸存的独立文化分支的遗存。我们特别关注其中发现的、与已知任何冶金技术都不相符的特殊合金残片。 3. 印度河谷的城市规划学: 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的城市规划是古代文明中的一个异数。其排水系统、网格状街道和对公共卫生的重视,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巴比伦和埃及。本书将深入剖析其城市规划的哲学基础:是纯粹的实用主义,还是基于某种宇宙观或社会等级结构的设计?我们引入了拓扑学模型来分析其城市布局的数学规律,试图从中解读出其社会组织的核心机制。 第二部分:被遗忘的语言与符号系统 1. 线性文字X的破译瓶颈: 在克里特岛和爱琴海的多个考古点发现了大量刻有线性文字X的泥板。这种文字系统与已知的线形文字A和B(迈锡尼语)并无直接的同源关系。本书将梳理所有已发现的文本样本,重点分析那些重复出现的短语结构,并尝试将其与古老的原始印欧语系进行了低概率的词根比对。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音节-意符混合”假说,用以解释其书写系统的复杂性。 2. 伊特鲁里亚语的拉丁前夜: 尽管伊特鲁里亚语(Etruscan)并非完全失传,但其真正的语法结构和宗教术语仍然晦涩难懂。本书通过对墓葬铭文和宗教仪式文本的细致比对,侧重于分析其动词变位和名词的格位变化,试图还原这个深刻影响了罗马早期文化的民族的思维模式。我们尤其关注“Vesta”和“Janus”等核心概念在伊特鲁里亚语中的原始表达。 3. 纳斯卡线:天空的地图还是祭祀的蓝图? 纳斯卡人留下的巨幅地面图形一直是未解之谜。本书摈弃了“外星人着陆场”的传统论调,转而关注地理学和水文学的视角。我们提出,这些图形可能与当地的地下水脉走向、季节性洪水路径,或是一种基于特定天文观测点的三维投影系统有关。通过无人机拍摄的最新高分辨率图像,我们对其中一些几何图形的建造精度进行了重新测量。 第三部分:技术断层与文明的倒退 1. 罗马混凝土的永恒之谜: 罗马的“火山灰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在某些环境下比现代混凝土更为坚固,尤其是在海水中,它甚至能自我修复。本书详尽记录了对庞贝古城和哈德良别墅中混凝土样本的元素分析结果,探讨了其中“热活化”的火山灰颗粒和石灰的协同作用机制。我们对比了拜占庭和中世纪建筑中对这种配方的遗忘,并探讨了知识系统衰退的社会学原因。 2. 铁器时代的金属淬火工艺: 印度“德里铁柱”矗立千年而不锈,这并非偶然。本书深入研究了古代工匠如何利用特定矿石(可能含有磷)来制造具有“耐候性”的金属。我们模拟了古代炉温和淬火液的可能成分,分析了古代冶金文献中关于“黑铁”和“天铁”的模糊记载,试图重现那种超越时代的发明。 3. 航海术的衰退与回归: 在公元前,腓尼基人和波利尼西亚人展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远洋航行能力,他们依赖星星、洋流和风向。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欧洲的航海技术却出现了明显的退化,许多知识被束之高阁。本书探讨了知识传承的中断,特别是图书馆的焚毁、僧侣阶层的局限性,以及贸易路线重组对实际航海技能维护的负面影响。 结语:历史的厚度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提供确凿无疑的答案,而是展现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类智慧的迭代性。每一个失落的文明,都像是一个被时间掩埋的庞大图书馆,其中记录着解决生存困境的无数次尝试。阅读这些未解之谜,如同聆听从深渊中传来的、关于我们自身起源与潜能的低语。我们所见的成就,往往是建立在无数已被遗忘的智慧之上的脆弱高塔。 (全书总计约1500字,内容聚焦于考古学、古代工程、失传语言和技术史,未提及书名中的任何具体元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茂木诚(MOGI.MOKOTO)


  茂木诚出生于东京都,是东京着名升学补习班骏台升学预备学校世界史科讲师。他是「东京大学世界史、难关国立大学世界史」等课程讲座的实力派讲师。其穿梭于时间轴与空间轴,以故事所呈现出的课程内容,对于了解「历史的洪流」相当有帮助,因而大受好评。从预备学校(升学补习班)里头准备考取东京大学之高水准受试生,到升学率几近为零的高中在学学生为止,其教学技巧足以对应所有不同学力的学生。

  除了担任升学预备学校的讲师之外,同时具有经营一个从历史事件看现代新闻之『mogiseka』(取自于其名字的「茂木」,以及「世界」的简称)部落格格主的身分。

  着作有《大学联合测试(セーター试験)世界史B.常考题库训练》(中经出版)、《主题别东大世界史论述问题集》(合着.骏台文库)、《十拿九稳的最强大学联合测试读书法》(合着.中经出版)、《原来如此!战后欧美史(DVD)》(Japan Laim)等。

译者简介

希沙良 KISARA


  曾任流行杂志主编、美妆编辑、旅游记者,目前为专职文字工作者。半辈子都在日本,和日本有很深的渊源,娴熟日文及中文。日本情报历19年,自助旅游历22年,爱吃爱玩,足迹遍及欧美亚澳及日本各地。除了部分与日剧、流行、日本文化等文章散见于报章杂志外,亦曾负责数家旅游专门杂志及时尚杂志的国内外旅游、美食、逛街手册企画及执行工作。译作则包含小说、轻小说、漫画、实用书等。

  FB、个人部落格「希沙良的部屋」(美食、旅游、日本情报)

图书目录

第1章    金钱[1]    日圆、美元、欧元的成立经纬
014    NO.01为什么,一万元的钞票会具有「一万元的价值」呢?
019    NO.02美元的历史──巨大财团得以动摇「美元」
023    NO.03日圆的成立①卷入「黄金」的幕末货币战争是指?
028    NO.04日圆的成立②大藏省与日银的战争
033    NO.05操纵欧元圈的「第四帝国」

第2章    金钱[2]    世界经济与国际货币
040    NO.06为何,世界各国可以通用美元呢?
044    NO.07明治时代的日本之所以可以维持独立,乃是因为成功地推行了金本位制度
047    NO.08美元之所以强势,乃是拜世界大战之赐
052    NO.09战败国日本之经济为何得以成长?
056    NO.10国际货币基金(IMF)与世界银行有什么不同?
060    NO.11日币升值、贬值乃是因为美国不按规矩来才会发生
064    NO.12狂乱的时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因何而起?
070    NO.13泰国、印尼、韩国,三国的财政为何会出现问题?
074    NO.14「日圆」大崩盘的危机!对沖基金的真面目为何?
080    NO.15从欧元的危机看「统一货币的极限」

第3章    贸易    经济的自由化
086    NO.16因为贸易保护的失败,导致拿破崙的没落
091    NO.17鸦片战争──导因于自由主义的侵略战争
095    NO.18TPP问题在180年前的英国也曾经发生过
100    NO.19美国、德国、以及日本,是如何成为强国的?
105    NO.20极端的保护主义所招致的两次世界大战
109    NO.21牛肉与柳橙的输入自由化!日本将会受到打击吗?
114    NO.22国家的力量关系与「现代的不平等条约」是为?
118    NO.23小泉内阁所实行的乃是日本彻底的「市场开放」
124    NO.24在美国的引导下,TPP真正的目的是?

第4章    金融    投资与泡沫经济
130    NO.25金融的历史同时也是受迫害者的历史
136    NO.26「犹太人=借钱」的印象,到底从何产生?
142    NO.27让我们回避风险吧!股份有限公司与保险业的成立
146    NO.28投资的世界史──从泰勒斯到大坂的米市场
150    NO.29世界第一个泡沫危机来自于郁金香的球根
154    NO.30「经济成长↓世界经济危机」的机械学理论
158    NO.31为何日本会从「NO.1」的地位摔下来,一蹶不振?
162    NO.32世界史上最大的破产剧与60兆日圆的负债

第5章    财政    国家与金融
168    NO.33公共事业的功与过──帝国灭亡的「法则」
174    NO.34桓武天皇、赖朝、义满、信长、秀吉──从财政看日本史
178    NO.35经济学的诞生──从财政看欧洲史
183    NO.36「如果要被课税,还不如独立!」美国独立的契机竟然是?
188    NO.37「紧缩财政的倾向」从江户时代开始就没变过
192    NO.38使债台高筑的地方自治体复活的方法
196    NO.39废藩置县──因为债台高筑所以才能成功
200    NO.40学习回避风险的名家──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家族
204    NO.41从世界经济危机中最早脱离的国家是?
208    NO.42两次拯救德国的男子
212    NO.43安倍经济的世界史意义
216    NO.44消费税的功与过

222写在最后
224索引
236推荐导读──给希望再进一步的人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写在前面

世界史,带你看懂经济新闻!


我在升学预备学校,负责教导高中学生、或者是高中毕业生「世界史」这个学科。在模拟考试里,中等成绩的学生,要是碰到以下的问题,几乎都答不出来─

「能够说明什么叫做通货紧缩吗?」
「何谓TPP?」
「什么叫做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为什么要提高消费税?」
「你知道什么是次级房贷吗?」

「通货紧缩」、「TPP」等等的语词,经常在报纸或新闻上出现,但是在学校里,却似乎没有系统性地让学生了解,这些金融名词各自代表什么意思与什么现象。

当然,学习尼安德塔人或者是绳文时代的事情也很重要,但是我深深觉得,以一个生活在现代的年轻人来说,学习最低限度的「基本常识的经济学」,是不可或缺的。

你知道这一则经济新闻的「内在含意」吗?

也因为如此,很多人在出社会后,除了不了解经济情势,也看不懂社会新闻。

但与政治或者是社会相关的新闻比较起来,「经济新闻」其实需要非常多的预备知识。举例来说,就像以下这则报导─

「在与『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时,日本取消关税的项目比率,亦即自由化率,首次超过了九○%的等级。包含以往未曾取消过关税的农产品或者是水产品等,部份也纳入将要取消的范围。对于美国的要求,政府似乎倾向于同意,以求加强双边关系。然而,美国对于提高日本的自由化程度一案表示,在取得两边合意之前,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课题。」(《日本经济新闻》日刊,二○一三年十月四日)

破解经济政策的来龙去脉

我想大家应该大致都能够了解,「日本与美国的TPP交涉目前正陷入困境」吧!
然而,要能够了解这篇报导的真意,则需要了解─
「归根究底,TPP究竟是什么?」
「日本以前从来未曾取消过在农产品、以及水产品上的关税吗?」
「为何美国迫切想要日本自由化呢?」

以上的这些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

本书为了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经济,因此希望从历史切入,也就是「从事件成立以来的经纬来学习」。

用户评价

评分

《1块钱,为什么「值1块钱」?》这个名字,简直太有台湾味了!感觉就像是某个街头巷尾的老板,在跟你闲聊时,突然抛出的一句充满智慧的话。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书,反而像是在邀请你一起参与一场轻松但深刻的对话。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可能不会充斥着晦涩的经济学名词,而是会用我们台湾人熟悉的场景和生活方式,来阐释“价值”的多元性。比如,可能讲一个老奶奶卖的自家种的水果,明明卖得很便宜,但因为是“自家种的”,就多了一层“安心”的价值。或者,一个手工制作的小饰品,虽然材料成本不高,但因为有“独特性”和“匠心”,就被赋予了更高的价格。这本书是不是在告诉我们,价值不单单是生产成本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甚至是一种“共鸣”?我非常好奇,作者会用什么样的故事,来解构“一块钱”背后的意义,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台湾的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1块钱,为什么「值1块钱」?》,就有一种很强的哲学思辨的意味。好像在问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但当你深入去想,又会发现它一点都不简单。我联想到很多社会学上的理论,比如“社会建构论”,是不是我们社会普遍认同“一块钱”就是那个价值,是因为我们集体达成的一种共识?或者,它可能是在探讨一种“机会成本”的概念,你花一块钱能买到什么?而如果这块钱不花,又能做些什么?这种“选择”本身,是不是就赋予了这块钱不同的“值”?台湾社会其实也常常在讨论各种“价值”的议题,从庶民经济到文创产业,我们都在重新定义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什么又是被低估的。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切入?会不会举一些很有趣的例子,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以来对“价值”的认知,可能都有些偏差?那种颠覆感,往往是最吸引人的。

评分

哇,这本书的名字《1块钱,为什么「值1块钱」?》就够让人好奇了!第一眼看到,脑子里立刻涌现出好多问题。一块钱,在中国大陆可能就是个小小的硬币,在台湾,可能也是买不到什么像样东西的金额。所以,作者到底想透过这个“一块钱”来探讨什么呢?是关于价值的本质?是关于金钱的符号意义?还是在讽刺某种社会现象,用微不足道的“一块钱”来揭示更深层的问题?我猜这本书可能不会直白地告诉你一块钱到底值多少,而是会带领我们去思考,为什么我们赋予某些东西价值,而另一些东西却被忽略。说不定,里面会藏着一些我们日常生活里常常忽略的小细节,而这些细节,却恰恰是我们之所以“认为”某些东西有价值的关键。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打开我思考的维度,让我重新审视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却可能蕴含着巨大意义的事物。

评分

乍看之下,《1块钱,为什么「值1块钱」?》书名显得有些“无厘头”,但细细品味,却有一种“大智若愚”的幽默感。好像在挑战我们固有的金钱观,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价值判断”。我猜想,这本书不会直接给出“一块钱”的答案,而是会通过层层剥茧,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心理学的概念?比如,锚定效应,一旦我们接受了“一块钱”这个基准,我们衡量其他事物的价值时,就不自觉地以它为参照。或者,它也会探讨一些“象征价值”?比如,一块钱可能代表着一种“小小的善意”,或者一份“微不足道的帮助”,这种超越了物质本身的价值,才更值得我们深思。在台湾,我们也很常看到一些公益活动,募集的金额可能不多,但背后的意义和凝聚的力量,却远超一块钱本身的价值。这本书会不会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提醒我们,在物质至上的时代,去发掘那些隐藏在“价格”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价值”?我对此充满了期待。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看到《1块钱,为什么「值1块钱」?》这个书名,我有点摸不着头绪,但越想越觉得有趣。一块钱,它到底有多少“量”?它承载了多少“工时”,多少“成本”,多少“期望”?作者是不是在玩一个概念游戏,用最微小、最普遍的金钱单位,来放大我们对于“价值”的认知模糊?这让我想起我们台湾夜市里,很多小吃摊位,一个便当可能卖个几十块,但里面的食材、烹饪过程、摊位租金,加起来的“成本”到底是多少?而我们消费者愿意为它支付的价格,又是因为什么?是方便?是味道?是童年的回忆?这本书会不会就是抛出这样一个引子,让我们去解构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价格”和“价值”背后的逻辑?我猜这本书可能会用一种非常生活化、贴近读者的方式,来探讨一些看似高深的问题,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