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自2013年3月出版《十二五规划与中国经济发展策略演变》专书后,本书《十八大后之中国新政-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趋势》是中华经济研究院最新出版的关于中国大陆与两岸经济研究之论文集。与前一本论文专书出版之渊源相似,本书论文来源包括2013年5月27日中华经济研究院大陆经济所主办之「中国大陆经济转型与政府角色」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之部分论文,以及中华经济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3年9月24日于台北召开之「两岸经济与社会发展新趋势」研讨会上发表之相关论文。
本书刊载的十二篇论文中,除第一部分当前形势与改革前景的两篇专题演讲论文,经演讲者中华经济研究院大陆经济所张荣丰所长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扬副院长亲自修订补充后直接刊登,其余十篇论文均由作者于研讨会后重新修订,并经两院专书主编傅丰诚(中经院)及程炼(社科院)邀请相关学者实施双向匿名审查、修正后,方与付梓出版。
作为两岸之间的中国大陆经济研究学者,无时无刻均在关注大陆经济的变动。经由各方面改革政策的拟定与试点措施的推出,大陆经济渐变与转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就了长期持续的高速经济成长。随着内部及外在环境的发展,经济成长过程中必然产生新的制约因素,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推动新一轮的转型与改革。很显然的,随着经济发展及改革的深化,大陆面对的改革环境日渐艰鉅,牵涉到的层面也愈加宽广与复杂。
中共十八大的召开,不仅是领导班子的传承,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面对过去金融海啸造成全球经济的衰退,加上大陆本身以投资带动经济成长的发展策略已呈现不可持续之态,要因应国内外新形势的挑战,持续过往的经济表现,并回应广大民众的期待,自然而然成为新领导阶层必须面对且无法回避的任务。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大陆决策当局自我惕励并回应各界期待之政策蓝图。此一关键文件涉及16个领域,60条具体任务,超过300项的改革方向,本书第一篇张荣丰所长的论文,试着从历史发展角度切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理念,以流量(flow)-存量(stock)的经济运行模型,来解析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针对的经济问题与提出之解决蓝图。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扬副院长,则从世界及中国大陆经济运作失衡的角度出发,精要的指出当前经济失衡的因果关系,并针对当前大陆经济面临的「新型态」,提出步向平衡且具永续发展的方向及挑战。上述两篇论文以厚实的内涵提点出中国大陆经济当前形势与改革前景(见本书第一部分)。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宏观部门发展绩效探讨,收录的第一篇是吴明泽博士的「中国大陆市场化改革成果-以区域价格与利润收敛角度观察」论文,大陆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核心内涵就是市场化的过程,三中全会《决定》的主要亮点之一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该篇论文在过去诸多实证文献的基础上,以商品市场、劳动市场价格一体化程度与市场套利空间缩小的竞争性,来评估中国大陆市场化成果。
金融在经济运行担负着血液般的功能,支付清算系统是金融体系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程炼主任的「中国金融体系中的资金流动及其经济效应—基于支付清算的视角」论文,试着从支付清算体系的视角出发,对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大陆金融体系内的资金流动状况及其经济效应做一分析,指出支付清算体系指标有可能成为货币政策仲介目标与宏观经济稳定监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的第三篇论文是林昱君、傅丰诚及刘美姿三位学者的「因应贸易帐失衡:大陆转变外贸发展战略与影响-兼论对台进口之可能冲击」,本文从大陆外贸环境变化及相关政策调整的立论出发,经由实证研究,发现大陆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是影响大陆从台湾进口的主要动力。由于大陆从台湾加工进口成长动能不足,台湾出口商品应以拓展大陆内需市场为转型目标,利用大陆推动城镇化的机会,拓展大陆内销市场,才能顺利带动大陆自台湾的进口贸易。
本书第三部分是国企的变革与发展,不论在任何改革阶段,国企的变革与影响都是关键因素。刘柏定及刘昶佑两位学者以特定的稀土产业为例,针对地方型国企及中央及国企的竞合关系,提出其「中国大陆稀土产业近来发展与其间之中央与地方互动」的论文,详细说明大陆稀土产业发展政策,因不同层级政府的思维和偏好出现的诸多差异,并引伸出若干独特的产业特色。
第二篇论文是刘孟俊及钟富国两位学者的「中国大陆国有企业集团的发展与两岸产业竞合―以智能电网应用示范工程为例」论文。全文依序说明中国大陆国有企业大型化和集团化背景与发展概况,接着讨论中国大陆国有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其创新模式,并进一步论述国企对政策的影响管道;然后以大陆国家电网公司为案例分析企业集团化对两岸产业竞合的影响,并阐述国企大型化集团化对两岸产业竞合的意涵。
大陆农民工进城工作的历史演变,关系到当前大陆经济改革的重要关键,户籍制度的改革及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安排,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前景也密切相关。本书第四部分的农村土地与劳动力问题篇章,首先收录的是田君美研究员撰写的「中国大陆农村土地改革发展研析」论文,本文从1978年大陆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与变化,特别关注当前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引发的农村土地问题,再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有关农村土地改革的内涵、运作与影响,提出未来中国大陆农村土地改革的展望。
农民工因为没有城市户籍,无法享受市民待遇。加上想保有农村分配之土地,产生诸多生活及家庭的问题。温芳宜博士的「中国大陆农民工社会矛盾问题分析」论文,除针对农民工社会矛盾议题进行论述外,并以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Surveys, CHIPs)之数据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借此了解城市部门的歧视对于农民工城市生活满意度将造成的各种影响。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当前大陆经济成长乏力,城市化是一帖创造投资需求的特效药,但其副作用亦不可不防。除了慎选发展策略及控制节奏外,社会保障的建立及如何缩小城乡间的差异,在在关系到大陆改革发展的结局。在第五部分城市化与社会保障篇章中,收录的第一篇是潘家华所长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收益远大于成本」论文,文中从经济发展动力的培育、社会及环境效益等角度,论述所产生之直接与间接效益及成本,点出农业转移人口的收益远大于成本,并指出当前大陆对市民化的「成本障碍说」是不成立的。
第二篇论文是上海复旦大学周伟林所长的「转型期中国大陆城市化的主要困境与解决之策」,周所长从大陆的城市化之路究竟应该怎样走?城市化的路径、机制是什么?以往的做法有什么成绩和问题?应该怎样加以改革、完善和优化?根据大陆「发展和转型」的演化历史经验,提出了他独到的看法。。
中国大陆在改革前没有建立就业关联社会保险制度,而是在城市中实行了就业人员养老、医疗的国家保障制度。直到1990年代中期,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覆盖广泛的就业关联社会保险体系才开始逐步建立。未来的社会保险转型需要应对「扩面」、低收入政策配套、制度整合等重大挑战,进一步提高社会包容性和公平性。张展新研究员的「从《劳动保险条例》到《社会保险法》: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险转型」论文,以历史发展经验为基础,提出其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看法。
最后,感谢中经院院方提供经费支持让本书得以出版,感谢中经院刘柏定副所长、曾纬华秘书以及中经院图书室在行政与出版事宜上的支持与协助;并且特别感谢诸位匿名审查委员的协助与贡献,让本书诸篇论文得以提升其学术性,内容能够更为充实且具可读性。
中国大陆经济发展与改革是一项永无止境的研究课题,面对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企图及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势变化,本书以理论为指导、历史经验为依据、从研究者熟悉的领域着手,所提出的12篇论文,虽不能尽数涵盖此一划时代议题的方方面面,但确实深入点出了当前大陆经改的重要内涵、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也希望透过本书的付梓,能为广大关心中国大陆与两岸发展议题的读者在观察时代脉动与了解大陆改革发展趋势时,提供些许的助益。
主编
傅丰诚、程炼谨识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