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103年散文选

九歌103年散文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散文集
  • 九歌
  • 文学
  • 原创
  • 现代散文
  • 中国散文
  • 情感
  • 生活
  • 思考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年度散文选是时代的切片,它是微历史,记录了时间刻度内的生活片段,也铺述了个人内心的小风景,所以既囊括严肃的论述,如白先勇谈二二八、杨翠的太阳花日志、夏曼・蓝波安的反核省思,亦有清新有趣的小品,像是廖玉蕙叙说家常、杨富闵回忆儿少;还有刘克襄的自然人文描绘,舒国治的饮食书写,张让的旅行游记……不论多么议论、多么抒情、多么壮阔、多么微小,仔细咀嚼都有深刻的意义。

  主编阿盛从浩瀚的文学大海中,精心淘洗出五十六篇真珠之作,有写作成绩斐然的简媜、蒋勋、朱天文、周芬伶、郝誉翔等名家的作品,亦收录备受瞩目的文坛新生代黄丽群、陈栢青、张怡微、周纮立、黄信恩等人的篇章。创作的大河容得下船多,顺风逆风没有一定,但器识决定文章的高度,入选佳作皆为一时之秀。

  本年度的散文奖由叶国居的〈禾夕夕〉荣获殊荣。主编阿盛表示:「叶国居笔下的父亲对故居故园的眷恋,有许多层次的深刻涵意,而表达技巧恰合内容。写一个人等于写出一个世代,那个世代的老农一辈子都在跟土地打商量,冀望不大,韧性很强,却总是被漠视被放弃被牺牲,甚至被强迫离开连心的土地。然而,正是这一代恆常匍匐前进的老台湾人用双手与肩膀举高了儿女们,所以,两代合体,远观近看都高大。」书末附录年度散文纪事,为一整年的文学历史作详实的记载。

本书特色

  ★    103年度散文奖,由叶国居作品〈禾夕夕〉获得。

  ★    由知名散文家阿盛担任主编,严选本年度文坛佳作,一本书就可读遍全年度散文精品。

  ★     本书邀请多次上榜OKAPI书籍好设计的许晋维为封面设计,以文字与符号为设计主视觉,象征文学里包含各式想像与心情,透过字句,传达给读者。
岁月回眸: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精神探索 一 本书精选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一批在中国近代历史洪流中挣扎、探索并最终留下深刻印记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散文作品。这个时期,旧的秩序正在崩塌,新的思想如野火般蔓延,中国的命运悬于一线。这些散文,并非简单的个人日记或风花雪月的描摹,它们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精神脉络的最真实、最细腻的呈现。 家国之痛与文化自觉 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传统的文化自信遭受了空前的冲击。知识分子群体肩负起了“救亡图存”的历史重担。他们的散文,往往充满了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焦虑。 鲁迅 的笔墨是批判的匕首,直指国民性的弱点与时代病灶。他通过对乡土社会的细致入微的描摹,揭示出麻木、愚昧背后深藏的悲剧性。那些关于故乡、童年和旧日风俗的记述,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国民性改造”的迫切呼唤。他的文字是沉郁的,如同冬夜的寒风,但其中蕴含的却是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是唤醒沉睡灵魂的霹雳。 与之形成对比,另一批知识分子则在探索“新文化”的路径。胡适 的白话文倡导者姿态,在早期的散文中,洋溢着理性和乐观的色彩。他探讨科学、民主的引入,对传统文化进行祛魅,试图在“温和的渐进”中为中国找到出路。他的文字清晰、流畅,带有鲜明的启蒙色彩,强调个性解放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沈从文 的作品,则构建了一个远离政治喧嚣、保留着田园诗般美好的湘西世界。然而,这种美好并非无病呻吟的逃避。在他描绘的淳朴民风与自然和谐之中,蕴含着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疏离与反思。他的散文,是对“野蛮”的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温柔的抵抗,是对人性中纯真与良善的坚守。他的文字如水般清澈,却又蕴含着对“现代化”路径选择的深刻质疑。 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 近代知识分子的痛苦,不仅在于对国家的忧虑,更在于其个人生命与宏大历史叙事之间的张力。他们身处变革的中心,却又时常感到被时代的巨轮裹挟而身不由己。 林语堂 的幽默散文,是那个特定年代里难得的一缕亮色。他以一种超然的、带着老庄哲学底蕴的视角,审视世间的荒谬与人性的局限。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艺术的追求,提倡“闲适”的生活哲学,这与其说是对现实的逃避,不如说是在动荡时代中,为知识分子寻找精神栖息地的努力。他的洒脱,是对僵化教条的一种优雅的反抗。 而梁实秋 的“性情”散文,则将焦点拉回到了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他对家庭、友谊、读书的体悟,语言洗练、逻辑严密,充满了英式的克制与理性。在那个思想激辩的年代,梁实秋的“闲适”似乎象征着一种对过度政治化的生活方式的审慎保持距离,坚守住个人经验的真实性与价值。 知识分子的“在场”与“缺席” 抗战爆发后,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战火将个人的书斋与民族的战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闻一多 的杂文和回忆性散文,充满了激昂的爱国热情与对“人民性”的关注。他的笔触变得沉重而有力,对文化、对民众的思考,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早期的浪漫主义探索,到后期的激烈批判,闻一多的文字轨迹,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成长的缩影。 朱自清 的散文,是“五四”一代最深沉的内省录。无论是对故乡的追忆,还是对友人离散的感叹,他的文字总能捕捉到时间流逝的无奈和美好事物易逝的伤感。他的“背影”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符号,象征着父辈的艰辛付出与时代变迁中的个体温情。他的细腻笔触,让读者体会到宏大叙事下,个体情感的脆弱与坚韧。 文化传承的焦虑与信念 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中,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他们深知,一个民族的根基在于其文化。因此,不少散文开始关注传统艺术、古籍文献的研究与保护。 例如,一些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在游记或随笔中,记录了对敦煌、故宫文物的考察与感怀。他们的文字,不再是纯粹的学术报告,而是饱含着对历史遗产的敬畏与抢救的紧迫感。他们通过对过去的“考古”,来确认民族身份的连续性,以此对抗当下的混乱与虚无。 结语 这些散文作品,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精神图景。它们记录了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挣扎、理想的追求与幻灭,以及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面前,如何以笔为剑,以文载道,试图点燃民族的希望之火。阅读这些文字,我们不仅能领略到那个时代文坛的璀璨星光,更能深刻体会到,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知识分子所必须承担的沉重与光荣。这是一代人与时代共呼吸、同命运的集体记忆。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阿盛


  本名杨敏盛。一九五〇年生,台湾台南新营人。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职中国时报系十七年。得奖:南瀛文学杰出奖、五四文艺奖、吴鲁芹散文奖、吴三连奖文学奖、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中山文艺奖等。

  着有散文集《萍聚瓦窑沟》、《行过急水溪》、《十殿阎君》、《阿盛精选集》、《夜燕相思灯》、《三都追梦酒》等二十二册、小说《七情林凤营》等二册、歌诗《台湾国风》。主编散文选集二十二册。作品收入多版高中、大学国文科课本,现主持「写作私淑班」。

  新闻台址:mypaper.pchome.com.tw/news/asaint/

图书目录

主编序  阿盛    五十六颗新真珠

01黄志聪       晨起
02蒋勋         贪看白鹭横秋浦
03李欣伦       所有东西都黏在身上
04宇文正       盘子总是会破的
05吴钧尧       召魂戏
06瓦历斯‧诺干 周而复始    
07李秉朔       太早出生的设计师
08张耀仁       磨
09郑丽卿      「採」槟榔
10吕政达       清供
11薛好薰       水中鞭舞者        
12刘克襄       赶赴一场杜鹃花盛宴
13周纮立       夜宴
14白先勇       关键十六天/父亲与二二八
15郝誉翔       生命
16方秋停       红砖巷底
17张让         我的沙漠               
18钟怡雯       从榴槤到臭豆
19吴晟         化荒芜为绿荫
20 Y.J           我是一个软弱的人         
21吴敏显       山海都到面前来
22朱天文       我的街猫邻居/志工证
23吴明伦       塔
24周芬伶       霾
25杨翠         运动青年母亲的太阳花日志
26叶国居       禾夕夕
27刘明新       「旭」村的故事
28郭强生       学会了一些事
29王盛弘       小风吹
30张怡微       水域一春今日尽
31黄丽群       夏天的四段式
32杨明         那一天,我们在上海
33杨邦尼       相遇的零度           
34苏玟璇       离岸
35夏曼・蓝波安 命运漂泊的驿站
36杨富闵       空白录音带
37舒国治        论榨菜肉丝面
38廖玉蕙        三言两语与千言万语
39林文义        手指
40季季          陈列割草
41杜虹          梅花鹿红色警戒
42钟文音        慈悲的旅程
43龚万辉        小镇星光
44陈栢青        内裤旅行中
45钟乔          南风起
46包子逸        以跳水的姿势腾空
47吴松明        捉鳗栽
48黄信恩        刨冰港湾
49张瑞芬        爱玉
50郑雅芬        看不见的城市
51简媜          宛如白鹭鸶
52黄锦树        散戏
53杨隶亚        结婚座
54黄胤諴        冷热体事
55徐国能        父亲的歌
56姚秀山        我的理发师父亲

附录  一〇三年年度散文纪事  杜秀卿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九歌103年散文选》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位朋友的来信。我喜欢这种“集腋成裘”的形式,能够一次性与这么多优秀的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有些作者的文字风格我之前就有所了解,他们的出现让我倍感亲切;有些则是初次接触,却立刻被他们的才华所折服。我尤其欣赏那些能够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巧妙结合的文章。他们不是空谈理论,而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反映时代的脉搏,探讨社会现象。这种接地气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那些深刻的思考并不遥远,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常常会因为读到某篇文章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就是我内心的另一个声音,替我说出了那些我一直想说却未能言说的话。

评分

《九歌103年散文选》这本书,我是在家附近的诚品书店无意间翻到的。当时正是下午,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书店里弥漫着淡淡的书香,我随手拿起这本封面设计素雅的书,就被它沉静的气质吸引了。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温润的叙事感,仿佛有一位老朋友在耳边娓娓道来,讲述着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我并非特别偏爱散文集,但我对“九歌”这个出版社总有一种莫名的好感,他们的出版物总能带给我一种精致而有深度的阅读体验。《九歌103年散文选》,光听名字就有一种年度回顾、精选荟萃的感觉,让我对书中收录的文章充满了期待。我喜欢这种将一年中最具代表性、最能触动人心的文字汇聚一堂的形式,它就像是一条时间轴,记录着这一年里,作者们如何观察世界,如何感受生活,如何用文字构建起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我尤其好奇,在103这个数字背后,又蕴藏了怎样的故事与情感,是关于时代的变迁,还是个体的成长?是关于温暖的相遇,还是深刻的离别?这些都成为了我迫不及待想要探索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带领我去“看见”那些我平日里忽略的风景。很多文章都聚焦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一次偶然的遇见,一个平凡的场景,或是一个简单的念头。作者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元素,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意和美感。我记得其中有一篇文章,作者描绘了城市里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一个废弃的公园,或是老街的某个斑驳的墙壁,却能在她的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故事感。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匆忙而错失了发现美的眼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的“视觉”仿佛被拓宽了,我开始更加留意身边的点滴,也更加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评分

阅读《九歌103年散文选》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那就是书中不同作者的叙事风格差异非常大。有的作者像是邻家大姐,用轻松幽默的口吻聊着生活趣事,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有的则像是一位哲人,用沉稳内敛的文字探讨人生哲理,字字珠玑,发人深省;还有的则带着一种诗意的浪漫,用华丽的辞藻描绘出斑斓的意象,让人沉醉其中。这种多元化的风格,就像是在品尝一道汇聚了各地风味的盛宴,每一种味道都独具特色,却又和谐统一。我尤其喜欢那些在叙事中穿插着深刻思考的文章,它们不是简单地陈述事件,而是通过对事件的解读,展现出作者独特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这些文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仅是文字上的享受,更是思想上的洗礼。我开始尝试着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去理解那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也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努力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独立性。

评分

在阅读《九歌103年散文选》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几句触动我的文字。其中有一位作者,她描述了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如何保持内心的韧性,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她的文字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充满了力量,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开始反思自己面对困难时的态度。我常常会把书中那些打动我的句子抄写下来,放在书签里,或是写在笔记本上,时不时拿出来看看。这些文字就像是精神的“急救包”,在我感到沮丧、迷茫的时候,能够给我及时的支持和鼓励。我也喜欢书中那些关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描绘,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作者们都用真挚的情感,勾勒出人与人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让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和美好。

评分

我对《九歌103年散文选》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书中文字所展现出的台湾特有的生活气息。虽然我身处台湾,但很多时候,忙碌的生活让我们疏于观察和品味。这本书中的一些篇章,恰恰捕捉到了这种浓郁的地域特色,比如对故乡景象的眷恋,对台湾小吃的赞美,或是对本土文化的独特见解。这些文字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和熟悉,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记忆,又像是重新认识了自己生活了多年的这片土地。我记得有篇文章,作者描绘了夏日午后,巷口传来的叫卖声,伴随着阵阵栀子花的香气,那种画面感和氛围感,瞬间就将我带回了那个慵懒而美好的时光。这种对“在地”文化的细腻描摹,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身份和文化根源,也更加理解了“乡愁”这个词汇的重量。它不是遥远的思念,而是根植于血液中的一种归属感,一种对过往的温情回溯。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也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九歌103年散文选》的纸张选用的是一种略带米黄色的纸,触感温润,不像纯白纸张那样刺眼,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字体的大小也恰到好处,间距适中,读起来非常舒服。而且,每篇文章的标题都设计得很有意境,或是简洁明了,或是富有诗意,都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目光。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插图,虽然不密集,但都恰如其分地烘托了文章的意境,为阅读增添了许多色彩。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九歌”出版社一贯的严谨和对读者的尊重。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内容的重要性,它的呈现方式同样不可忽视。这本书就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从内到外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制作者的用心,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纯粹的阅读愉悦。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散文能够引领读者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去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九歌103年散文选》正是这样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书。其中一些文章,作者以非常坦诚的态度,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包括那些艰难的时刻和深刻的反思。我被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所打动,也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了力量。我喜欢那种能够从文字中感受到真诚的力量,它不虚伪,不矫饰,只是单纯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袒露在读者面前。这种真诚,是建立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基础,也是让阅读变得更有意义的关键。《九歌103年散文选》中的许多作者,都展现了这种宝贵的品质,他们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田,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评分

拿到《九歌103年散文选》的时候,我正好在经历一段有些低潮的时期,生活似乎进入了一个停滞的阶段,每天重复着差不多的日子,让人感到些许的疲惫和茫然。我并非期待一本书能奇迹般地改变我的生活,只是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共鸣,一些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感知力的文字。这本书就像是及时雨,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我眼前。我记得其中有几篇文章,作者以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平凡生活中的微小确幸,比如清晨窗边的第一缕阳光,一杯热茶的香气,或是与家人之间无声的默契。这些细节的捕捉,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身边被忽略的美好,也让我开始反思,生活的美好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更多时候,它藏匿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之中,只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发现和体会。我特别欣赏那些能够从琐碎中提炼出诗意的作者,他们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仿佛能将我从那些无谓的焦虑和烦恼中暂时抽离,让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

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而深度思考的能力似乎正在逐渐减弱。《九歌103年散文选》的出现,恰好提供了一个让我们慢下来、静下来、去品味文字,去进行深度阅读的机会。书中收录的文章,篇篇都经过作者的精心打磨,字斟句酌,逻辑清晰,思想深刻。我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我思考的文章,它们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引导我去探索,去发现。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与作者进行对话,思考他们的观点,也反思自己的看法。这种主动的、参与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与作者一同进行一场思想的探索之旅。这本书,无疑是今年我阅读过的最令人满意的一本书籍之一,它让我重新找回了阅读的纯粹乐趣,也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和辽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