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方来的尾班车,你要载我去哪里打拚?
── 一封四十年的情书,写给七○年代的台湾人,以及他们活过的那个时代 ──
阿盛、王盛弘、王浩威、王聪威、吴钧尧、黄信恩、刘梓洁
一致推荐
「……列车即将进站,请北上旅客,到○○月台准备上车……」
少女阿梅拖着行李,少年阿兴背着行囊,他们站在人生分岔之途,火车慢慢进站,缓缓启程……
这班列车就要载着他们,驶向遥远的、铁路尽头的彼方去了。
而那里,会不会是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炼字为药的作家吴妮民,继上一本着作《私房药》之后,跨出医学写作,书写家族深刻的时光,梳理自己的故事。「卷一‧起站」书写少年阿爸──阿兴和少女阿母──阿梅,分别自台东池上与台南新营的生长历程。「卷二‧人在途中」则写两人如何奋力翻转务农第二代的色彩,北上打拚。他们离乡背井,将青春年少时光,浪掷于这块土地,流转于这座岛屿;终在台北彼此相遇、相识。「卷三‧终站(或起站)」中,他们成家育子,在这块小小的盆地中,扎根属于自己的家。
妮民旁观自己身为阿梅与阿兴的子女,无论初始如何展开宽广的家族史视野,结尾仍扎紧于自己尖尖的身上,那个曾受宠爱,也曾激烈反抗父母期望……妮民以年轻的身躯与思想,回头走进家族漫长且复杂的时光隧道,并尽力试着从这当中探索,寻求对自身处境的解释。
《暮至台北车停未》并穿插一九七○年代以来台北、台南与台东三城的都市发展、市民生活景况,以及相关新闻报导,故事动人,反映时代的进行与流转,是认识台湾以及早期神经精神学科发展的优异作品。也是身为女儿的吴妮民,从头认识自己的父母、确认根的所在,像一封长长的情书,写给过去,致敬未来。
名家推荐:众人眼底七○年代的打拚岁月── 「优秀的写作者必定深知『回首』有多么重要,而曾经的一片土地、一个时代、一些人事、一点感动、乃至一盘寻常菜餚,都关乎永恆深刻的情。」
──阿盛(作家)
「我体察到的是妮民如何以年轻的身躯与思想,回头走进对她来说显然过于漫长复杂的时光隧道,她尽力地试着从这当中探索,寻求对自身处境的解释。」
──王聪威(作家)
「吴妮民跳脱了『新乡土』与『家族史』的魔幻演绎,以实写实。……由东部纵谷到西部平原,由中南部村落到台北河岸,两代之间的流转与离散,构成了开枝散叶的『家族』。」
──刘梓洁(作家)
「我与妈妈,来自不同的地方,最终却在台北聚首认识……我们都很努力地生活,不为别的,一如所有的父母,只求能提供一个比过去我们所处年代更好的生活环境给妳,如此而已。」
──吴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