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戲劇史(增修版)

颱灣戲劇史(增修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荷西、明鄭到清領,從日據、戰後到解嚴,近四百年的曆史;
從南管戲、北管戲、布袋戲、歌仔戲、京劇到現代戲劇,橫跨各劇種。

本書是颱大戲劇係林鶴宜教授的代錶作,論述全麵,而文字可親,
不僅是第一部,也是當前最重要、最完整的颱灣戲劇通史。

  颱大戲劇係主任林鶴宜教授所著《颱灣戲劇史》是第一部颱灣戲劇通史,也是目前最重要且最完整的颱灣戲劇通史。

  全書共六章,先以曆時性行文介紹颱灣戲劇的發展背景,再依次就荷西、明鄭、清代、日據、戰後,以迄1980年代以後的颱灣戲劇,進行細緻的梳理,內容涵括傳統戲麯和現代戲劇二大專業及其相互影響關係,並介紹每一個階段發展特色,及其最具代錶性的主流戲劇類型和次要類型。

  本書撰述嚴謹,而文字可親,兼顧史觀和議題討論,納入新齣諸多研究成果。除瞭提綱挈領傳授颱灣戲劇史相關必要知識之外,亦提供不同觀照角度及見解,有利於讀者進行批判性接受。

  本書為最新之「增修版」,經過大幅修訂、新增內容,更具開創性、重要性及完整性。配閤各章節內容,精選珍貴圖片與文字相呼應,全書精彩圖片逾百幅;又詳附徵引書目、圖錶目次及學術名詞索引,便於引領讀者入門,進入戲劇史研究之堂奧,更是通往未來颱灣戲劇史研究的必經道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鶴宜


  颱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颱灣大學戲劇學係暨研究所教授兼主任、《戲劇研究》學報總編輯。主要著作有《從戲麯批評到理論建構》(2011)、《淬煉:陳剩的演藝風華和她的時代》(2008,與許美惠閤著)、《從田野齣發:曆史視角下的颱灣戲麯》(2007)、《光影、曆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2004 ,與蔡欣欣閤著)、《規律與變異:明清戲麯學辨疑》(2003)、《颱灣歌仔戲》(2000)、《晚明戲麯劇種及聲腔研究》(1995)等書,中國及颱灣戲劇研究論文多篇。戲劇評論散見報章雜誌。

圖書目錄

圖輯
圖錶清單
增修版序
增修版緒言

第一章 颱灣戲劇的發展背景──特殊的地理、人文和曆史命運
1-1 島嶼的自然景觀和地理條件
1-2 颱灣的開發
1-3 颱灣的人口和移民結構
1-4 颱灣的風土和人文
1-5 戲劇演齣與常民生活
1-6 語言與戲劇
1-7 無可迴避的曆史命運
1-8 颱灣戲劇發展的階段與特色
1-9 颱灣戲劇大事紀

第二章 荷領到清前期的颱灣戲劇(1624-1795)──南管戲獨領風騷
2-1 原住民的歌、舞和賽戲
2-2 清文獻所見的颱灣戲劇
2-3 南管戲的流行
2-4 南管戲的劇目
2-5 南管戲的錶演藝術
2-6 潮劇和其他戲劇
2-7 車鼓戲和其他小戲
2-8 清前期的戲劇活動及社會功能
2-9 清前期的職業戲班、子弟館閣與文人傢班

第三章 清後期的颱灣戲劇(1796-1894)──北管戲後來居上
3-1 北管戲的流行
3-2 北管戲的劇目
3-3 北管戲的錶演藝術
3-4 四平戲
3-5 皮影戲
3-6 傀儡戲
3-7 布袋戲
3-8 採茶戲和其他劇種
3-9 清後期的戲劇活動及社會功能
3-10 清後期的職業戲班、子弟結社與私人傢班

第四章 日據時期的颱灣戲劇(1895-1945)──新舊並陳,蓄勢待發
4-1 日本對颱灣的殖民統治
4-2 各劇種的角力:颱灣總督府的一份調查報告
4-3 職業「七子班」變身為高甲戲
4-4 北管的職業戲班和子弟活動
4-5 京劇的流行和在地化
4-6 新劇種歌仔戲的誕生
4-7 歌仔戲的音樂
4-8 歌仔戲的錶演藝術
4-9 客傢採茶戲的風行
4-10 布袋戲漸成派彆
4-11 職業新劇和改良戲
4-12 新劇運動和知識分子的訴求
4-13 日據時期的重要現代戲劇活動

第五章 戰後的颱灣戲劇(1946-1979)──傳統戲劇的崢嶸與轉型
5-1 大陸地方戲聚集一島
5-2 本土劇團如雨後春筍般復甦
5-3 內颱歌仔戲的全盛
5-4 從唱片、廣播到電影歌仔戲
5-5 歌仔戲搭上電視的流行列車
5-6 得政府之獨厚的京劇
5-7 從劍俠戲、金光戲,到電視布袋戲
5-8 1970年代傳統戲麯由盛轉衰:南管戲、高甲戲、北管戲、四平戲、傀儡戲和皮影戲
5-9 颱灣現代戲劇的另一個源頭
5-10 戰後的颱語職業新劇
5-11 「反共抗俄」對現代戲劇的禁錮
5-12 1970年代劇場人的努力

第六章 1980年代以來的颱灣戲劇(1980-2013)──現代戲劇的勃興
6-1 心靈與視野的解嚴
6-2 歌仔戲的多方嚮發展
6-3 「外颱歌仔戲」和「藝文劇場歌仔戲」
6-4 戲麯現代化的領航者:颱灣京劇
6-5 客傢採茶戲的蛻變
6-6 布袋戲呈現多元麵貌
6-7 麵臨滅絕的劇種和相關文化活動:南管戲、高甲戲、北管戲、四平戲、傀儡戲和皮影戲
6-8  戲麯的傳統再造與現代化
6-9  1980年代突破瓶頸的現代戲劇
6-10 1990年代的現代戲劇
6-11 新世紀的現代戲劇
6-12 現代戲劇的重要作傢與作品
6-13 現代戲劇的專業化和類型

結語 我們能掌握的隻有現在
徵引文獻
索引

圖書序言

颱灣戲劇發展的階段與特色
 
本書依照藝術內涵特色和時代變化,將颱灣戲劇的發展曆程,分為五個階段,分彆是:
一、荷領到清前期的颱灣戲劇(1624-1795)
二、清後期的颱灣戲劇(1796-1894)
三、日據時期的颱灣戲劇(1895-1945)
四、戰後的颱灣戲劇(1946-1979)
五、1980 年代以來的颱灣戲劇(1980-2013)
 
戲劇在過去極不受官方和知識分子的重視,故研究颱灣早期戲劇文獻資料相當貧薄。清代是中國君主封建製度的終結,文化發展變化相對小,有清一朝可依劇種的流行,以嘉慶元年(1796)為斷,分為前後兩個階段。時間分彆有172年和98年之久。日據50年進入颱灣戲劇發展的第三階段,雖因身處異文化殖民統治,受到限製,然亦因而注入不少新的藝術元素,新舊戲劇並陳,頗有可觀。第四階段為二戰後到民國68年(1979),時間有35年,颱灣處於戒嚴禁錮的保守年代。傳統戲麯散發瞭它最後的餘暉,現代戲劇則備受壓抑,難以施展。1980年代颱灣本土意識抬頭,社會氣氛丕變,視野大為開放,戲劇也受到影響,至今(2013)有34 年,是為第五個階段。以下將五個階段貫串起來,概述如下:
 
原住民擁有很豐富的歌舞,隻是沒有漢民族概念中「以歌舞演故事」的戲麯。清代方誌筆記記載瞭原住民過年時集體歌舞錶演的「賽戲」,還提到其領導階層喜好以漢人的戲服做為宴會服飾,後來更進一步漢化,接受瞭漢人的戲劇。清中葉以前,南管七子戲在颱灣獨領風騷。同時流行的劇種還有潮劇(大戲);竹馬戲、車鼓戲(以上歌舞小戲);唸歌仔(說唱小戲)等。
 
清中葉的乾、嘉之際,北管亂彈戲傳入颱灣,還有小戲的車鼓、採茶,偶戲的影戲和懸絲傀儡,應該也已經在颱灣流傳。陸陸續續又有其他劇種如四平戲、布袋戲等傳入。到瞭清代尾聲,颱灣的傳統戲劇陣容幾乎完備。尚未到齊的,是在日據商業劇場刺激下,由南管戲轉化而來的高甲戲,以及新興的年輕劇種歌仔戲和客傢大戲。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