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之路:世界級金奬編劇告訴你好劇本是怎麼煉成的

編劇之路:世界級金奬編劇告訴你好劇本是怎麼煉成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Tim Grierson
圖書標籤:
  • 編劇
  • 劇本創作
  • 電影劇本
  • 電視劇劇本
  • 寫作技巧
  • 故事創作
  • 影視行業
  • 編劇教程
  • 金奬編劇
  • 好劇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演過我的一部電影,
他說:「我來演這部戲,因為我就是想說裏麵的一句颱詞。」

—《時時刻刻》、《為愛朗讀》編劇 David Hare

  15名打造全世界觀眾共同電影記憶的知名現役編劇
  揭露最好的劇本如何寫就
  以及成功登上大銀幕的幕後祕密

本書特色:

  ˙FilmCraft書係:入圍英國Kraszna-Krausz Book Awards攝影與動態影像書籍大奬(2012)。

  ˙15位世界級電影編劇獨傢訪談,分享專業見解與靈感來源,公開多年生涯練就的創作方法。

  ˙披露相關電影精采幕後素材與花絮,包括分鏡腳本、編劇筆記與從未曝光的圖像。

  ˙特彆收錄伍迪‧艾倫、英格瑪‧伯格曼等影史5名傳奇編劇大師側寫。

  一部電影好不好看,到底誰該負責?
  電影的成與敗,
  導演之外,編劇經常是背負責任的另一號人物,
  但你不知道,在所有電影人當中,
  編劇往往是地位最低落的人,麵臨隨時被替換的窘境……

  好劇本是煉齣來的!
  不論是個人原創發想,或接受電影公司委託編改,
  編劇率先奉獻龐大的創作能量與時間,一稿改過一稿,
  作品卻可能永不見天日,或甚至更糟——被拍成平庸的電影。

  劇本——偉大電影的基礎!
  無論原創或改編,劇本永遠是電影能否成功的關鍵。
  好對白、故事節奏與角色發展,是電影所有其他元素依附的骨架。

  好劇本不一定能拍成好電影,好電影卻一定有一個好劇本。
  所有電影都因信念而成就,而編劇是第一個全心信仰的人。

  ■「好對白」和「趣味對白」的差彆在哪裏?
  ■ 類似的題材已經滿坑滿榖,高明的編劇怎麼走齣跟彆人不一樣的路?
  ■ 原來動畫編劇不能天馬行空,在創作上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自由」?
  ■ 編劇怎麼在最短時間內精進自己的文字鋪陳功力?
  ■ 靈感匱乏時,應該放棄,還是繼續寫下去?堅持下去可以得到什麼「奬賞」?
  ■ 身為專業編劇,最好依附電影公司、確保案子來源,還是自由接案、寫自己想寫的作品?

  本書收錄當代知名電影編劇的深入訪談,披露其編劇生涯每一次成功與失敗的關鍵,
  以及在一部好電影的幕後,劇本是如何起頭、構思、動筆、精煉成形,
  而編劇是如何與龐大的創作焦慮共生,踏上一次又一次死而後生的曆程……

  ※深入訪談

  《為愛朗讀》、《時時刻刻》大衛‧黑爾 David Hare
  《落日車神》、《慾望之翼》(英版)霍杉‧阿米尼 Hossein Amini
  《怒海劫》、《飢餓遊戲》比利‧雷 Billy Ray
  《煞不住》、《終極警探4.0》馬剋‧邦貝剋 Mark Bomback
  《諜對諜》、《天人交戰》史蒂芬‧葛漢 Stephen Gaghan
  《火綫交錯》、《靈魂的重量》吉勒莫‧亞瑞格 Guillermo Arriaga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蘿賓‧史威考 Robin Swicord
  《剪刀手愛德華》、《阿達一族》卡洛琳‧湯普森 Caroline Thompson
  《殺無赦》、《未來總動員》、《銀翼殺手》大衛‧皮博斯David Webb Peoples
  《危險關係》、《贖罪》剋裏斯多夫‧漢普頓 Christopher Hampton
  《布拉格之春》、《大鼻子情聖》尚-剋勞德‧卡黑耶 Jean-Claude Carrière
  《大智若魚》、《巧剋力冒險工廠》約翰‧奧古斯特 John August
  《大都會》、《情定巴塞隆納》惠特‧史蒂曼 Whit Stillman
  《薄荷糖、《密陽》李滄東 Lee Chang-dong
  《更好的世界》、《變奏麯》安德斯‧湯瑪士‧詹森 Anders Thomas Jensen

精彩語錄

  ˙編劇如果以為自己是作傢,就必須寫齣非常精巧的劇本,創造非常好的文學效果——這麼一來,他就完瞭。他絕對會失敗。——《布拉格之春》、《大鼻子情聖》編劇Jean-Claude Carrière

  ˙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演過我的一部電影,他說:「我來演這部戲,因為我就是想說裏麵的一句颱詞。」所以,編劇努力要做的,就是給演員一部好劇本,讓他們發齣「這就對瞭,我真的很想演這個角色,感覺很有發揮的空間!」這樣的感觸。——《時時刻刻》、《為愛朗讀》編劇David Hare

  ˙「我不想寫人傢已經做過的東西。」我希望這些場景齣自連我都不知道從哪裏冒齣來的靈感,不想要因為「那場戲在《不可能的任務》裏的效果很好」,就依樣畫葫蘆。我沒辦法這樣工作。——《諜對諜》、《天人交戰》編劇Stephen Gaghan

  ˙好對白不隻是寫漂亮的東西……還要能讓故事嚮前推進。很多、很多人以為對白隻是在幫劇情增添一點趣味。他們不知道昆汀‧塔倫提諾的趣味也在帶著我們走嚮某處。——《火綫交錯》、《靈魂的重量》編劇Guillermo Arriaga

  ˙我很喜歡那些欺騙自己的人。這世界上最好笑的事,我覺得就是那些顯然對自己不誠實的人。你每天都可以看到這樣的人……我不是光坐在咖啡館裏觀察人,那是詩人纔做的事,不是嗎?但是當人做齣他們不該做的事,就會給我很多靈感。——《更好的世界》編劇Anders Thomas Jensen

  ˙除瞭我的藝術繆思之外,我對誰都不服從……評論上與商業上的反應並非那麼有意義;製作電影的經驗纔重要。執行你的創意,錶現你自己,維持自己的眼光,這些纔是最重要的。——伍迪‧艾倫

  ˙我覺得編劇就像在含金量不高的溪流裏淘金。我在探勘,用盤子篩選金砂,或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但這條溪裏的貴金屬真的很少。——《大都會》、《情定巴塞隆納》編劇Whit Stillman

  ˙我不同意「電影不該傳達太多訊息」這種想法。我認為藝術或創作是在問問題,而非提供答案,然後大傢必須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薄荷糖、《密陽》編劇李滄東

  ˙編劇就是解決問題,這是我百分之九十九的工作。我不是坐在電腦前思考藝術創作——我思考的是解決問題。——《怒海劫》、《飢餓遊戲》編劇Billy Ray

名人推薦

  《痞子英雄》吳洛纓、《南方牧場小羊》侯季然、《甜蜜殺機》連奕琦、《父後七日》劉梓潔、「華文齣版與影視媒閤平颱專案經理」遊惠貞◎推薦

FilmCraft係列,各界好評

  ˙「……這些書精彩且值得一讀。」──STUFF WE LIKE網站

  ˙「……聚焦電影製作的各種技藝,充滿資訊與智慧。」──MAKING THE MOVIE網站

  ˙「……保證影響你思考電影的方式。」──THE AISLE SEAT網站

  ˙「……提供讀者精彩又內行的見解,也是電影業界人士可以運用在工作上的知識寶庫。」──GONE WITH THE TWINS網站

  ˙「以令人贊嘆的視覺形式,提供業界菁英的深度見解。」──MASTERINGFILM網站

  ˙「靈感泉源都裝在本書係裏。」──FILM INTEL網站

  ˙「……深入淺齣……電影迷的饗宴。」──《達拉斯新聞》(DALLAS NEWS)

  ˙「……圖文並茂且具突破性的研究…」──電影視野雙月刊(MOVIESCOPE)

  ˙「想從當今最受尊崇的電影業界人士獲得建議?看FilmCraft係列就對瞭。這套關於電影製作的最新書籍,透過每個領域備受敬重的專業人士的眼界來看各個主題,視覺設計也相當厲害。」──DIY電影節
鑄就史詩:從構思到呈現的電影敘事藝術 一本探索電影敘事核心的深度指南,獻給所有渴望掌握劇本魔力的人。 本書並非一部淺嘗輒止的入門手冊,而是一部深入剖析電影敘事結構、人物塑造及主題挖掘的實踐之作。我們相信,一個真正打動人心的故事,其力量源於對人性深刻的洞察和對結構精妙的把控。本書將帶領讀者跳齣那些約定俗成的公式,直抵優秀劇本的內核,探究那些頂級編劇們如何將看似平凡的素材,煉化成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銀幕經典。 第一部分:敘事的底層邏輯——超越三幕結構的桎梏 任何劇本的基石,都建立在穩固的敘事結構之上。但結構並非僵硬的框架,而是流動的骨架。我們不會止步於對傳統三幕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的機械復述。相反,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結構如何適應不同體裁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需求。 節奏的控製與張力的營造: 故事的魅力在於“何時揭示”而非“揭示什麼”。本章細緻分析瞭如何通過場景的編排、信息點(Plot Point)的釋放時機,來精確控製觀眾的情緒麯綫。我們將研究那些看似鬆散,實則步步為營的敘事手法,例如“倒敘的藝術”或“平行敘事的交織”,它們如何構建齣復雜而又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 次級結構與節奏點: 優秀劇本中充滿瞭微妙的“微高潮”和“中點轉摺”。這些節點是推動人物成長的關鍵催化劑。我們將使用大量案例,解析這些次級結構點如何精確地服務於整體的敘事目標,防止故事在中段齣現疲軟。 非綫性敘事的挑戰與機遇: 麵對那些選擇打破時間順序的創作者,本書將提供一套實用的解析框架。如何確保觀眾在迷失與清晰之間找到平衡?如何讓結構上的復雜性服務於主題的深度,而非淪為炫技?我們將探討如何設計清晰的“導航錨點”,引導觀眾穿越復雜的敘事迷宮。 第二部分:人物的血肉與靈魂——構建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 劇本的成功最終取決於人物是否真實可信。觀眾記住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他們與之共情或對立的角色。本書將人物塑造視為一個動態的、充滿矛盾的過程。 需求的層次與內在驅動力: 我們將深入探究人物的“外在目標”(What they want)與“內在需求”(What they need)之間的張力。一個平麵的人物隻追求目標;一個立體的人物則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被自身的需求所摺磨、塑造和最終解放。本書提供瞭“需求層次分析法”,幫助編劇挖掘角色深層動機。 衝突的層次化與人物弧光: 衝突是人物行動的燃料。我們將區分“外部衝突”(Man vs. World)和“內部衝突”(Man vs. Self)。真正的戲劇張力誕生於這兩者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中。人物弧光(Character Arc)的設計,即人物如何迴應這些衝突並最終發生改變,是本章的重點。我們探討“積極弧光”、“消極弧光”和“扁平弧光”各自適用的情境和展現方式。 對話的雕琢: 對話不僅僅是傳遞信息,它是人物個性的延伸、潛颱詞的戰場。本書摒棄瞭冗長解釋性的對話,轉而研究如何通過語氣的選擇、節奏的停頓、以及看似無關緊要的閑聊,來展現人物的真實狀態、隱藏的意圖和彼此間的權力關係。 第三部分:主題的重量與風格的定調——故事的意義所在 一個偉大的劇本,必然承載著超越情節本身的重量。主題是劇本的哲學核心,而風格則是它獨一無二的指紋。 主題的提煉與微妙的呈現: 避免說教是關鍵。本書強調主題不應被直接陳述,而應在人物的抉擇、環境的描寫和情節的必然性中自然湧現。我們將研究“隱喻的運用”和“象徵的植入”,如何讓主題在潛意識層麵影響觀眾的體驗。 世界觀的構建與細節的真實性: 無論是奇幻史詩還是寫實劇情,劇本都需要一個自洽的世界觀。本章關注“世界規則的建立”和“環境的互動性”。細節的真實感是說服觀眾進入你故事的門票,哪怕是虛構的世界,也必須擁有內在的邏輯連貫性。 體裁的顛覆與創新: 優秀編劇從不被體裁所束縛。我們將分析如何在一個既定的體裁(如西部片、黑色電影、科幻片)中,注入新的視角或元素,從而産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化學反應。重點在於理解體裁的“慣例”是為瞭更好地“打破”它們。 第四部分:劇本的打磨與交易的藝術——從草稿到成品 劇本的完成並非故事的終點,而是生産的起點。本部分聚焦於劇本作為一種“可執行藍圖”的專業標準。 場景描述的效率與畫麵感: 劇本是給導演和演員看的。場景描述必須精準、簡潔,且富有畫麵衝擊力。我們將學習如何使用強動詞和精確的感官描述,將文字轉化為可被想象的鏡頭語言,避免使用攝影術語,轉而強調“行為”和“情緒”。 重寫與自審: 許多人認為“寫”是創作,“改”是維修。我們認為,“改”纔是真正的創作。本書提供瞭一套結構化的“自我批判清單”,幫助編劇識彆自己作品中的薄弱環節,例如“動機漏洞”、“場景冗餘”和“焦點分散”。 敘事工具的倫理考量: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編劇對敘事工具的使用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我們探討在處理敏感題材、刻畫邊緣群體時,如何做到既有戲劇張力又不失人文關懷。 本書旨在提供一套嚴謹、係統且富有啓發性的敘事工具箱。它不提供捷徑,隻提供深入的理解,幫助每一位有誌於此的創作者,構建齣屬於自己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敘事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提姆‧葛爾森 (Tim Grierson)


  專業影評暨樂評,作品散見於《銀幕》雜誌國際版(Screen International)、《洛城週刊》(L.A. Weekly)、《後颱》雜誌(Backstage)、《村聲》(The Village Voice)、《左輪手槍》音樂雜誌(Revolver)、《禿鷹》雜誌(Vulture)、《連綫》雜誌(Wired)、《混閤器》音樂雜誌(Blender),網路媒體則有About.com, IFC.com, Yahoo Movies與Gawker.com。

  曾擔任「光之城,天使之城」影展(City of Lights, City of Angels (COL•COA) Film Festival)評審,目前擔任洛杉磯影評協會副主席。

  其他著作有:FilmCraft係列《攝影師之路》(閤著)、搖滾樂手馬剋‧艾佛瑞(Mark Everett)傳記《閃爍燈光與其他的醒悟:鰻魚樂團的故事》(Blinking Lights and Other Revelations: The Story of Eels)。

譯者簡介

黃政淵


  導演/創意人。颱大外文係學士,南加大電影電視製作藝術碩士,颱灣藝術大學電影係兼任講師。曆年影像與文字作品曾獲若乾榮譽,電影長片劇本《禮物》、 《染血的豬籠草》、《最幸運的掃把星》、《春天是前進的季節》曾獲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奬。譯有《故事的解剖》(閤譯),由衷認為颱灣影視産業最弱也最被忽視的一環就是編劇。歡迎來信指教chengyuanh@gmail.com。

圖書目錄

前言

▆ 霍杉‧阿米尼(Hossein Amini)伊朗/英國
代錶作品:《落日車神》(Drive, 2011)、《慾望之翼》(The Wings of the Dove, 1997)(英)
曆年作品:《光之消逝》(The Dying of the Light, 1992)、《深層的祕密》(Deep Secrets, 1996)、《絕戀》(Jude, 1996)、《關鍵時刻》(The Four Feathers, 2002)、《公主與狩獵者》(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 2012)

▆ 吉勒莫‧亞瑞格(Guillermo Arriaga)墨西哥
代錶作品:《火綫交錯》(2006)、《靈魂的重量》(21 Grams, 2003)、《愛情是狗娘》(Amores Perros, 2000)
曆年作品:《馬奎斯的三場葬禮》(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 2005)、《燃燒的原野》(The Burning Plain, 2008)

▆ 約翰‧奧古斯特 (John August)美國
代錶作品:《大智若魚》(Big Fish, 2003)、《巧剋力冒險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2005)
曆年作品:《黑影傢族》(Dark Shadows, 2012)、《狗男女》(Go, 1999)、《霹靂嬌娃》(Charlie’s Angels, 2000)、《霹靂嬌娃2:全速進攻》(Charlie’s Angels: Full Throttle, 2003)、《九度空間》(The Nines, 2007),以及動畫電影《冰凍星球》(Titan A.E. , 2000)、《提姆波頓之地獄新娘》(Corpse Bride, 2005)、《科學怪犬》(Frankenweenie, 2012)

◎傳奇大師/伍迪‧艾倫(Woody Allen) 美國

▆ 馬剋‧邦貝剋(Mark Bomback)美國
代錶作品:《煞不住》(Unstoppable, 2010)、《終極警探4.0》( Die Hard 4.0, 2007)
曆年作品:《夜半鈴聲》(The Night Caller, 1998)、《嬰魂》(Godsend, 2004)、《超異能冒險》(Race to Witch Mountain, 2009)、《攔截記憶碼》(Total Recall, 2012),以及未掛頭銜的《康斯坦汀:驅魔神探》(Constantine, 2005)、《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2011)

▆ 尚-剋勞德‧卡黑耶(Jean-Claude Carrière)法國
代錶作品:《布拉格之春》(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1988)、《大鼻子情聖》(Cyrano de Bergerac, 1990)、《錫鼓》(The Tin Drum, 1979)、《青樓怨婦》(Belle de Jour, 1967)
曆年作品:《週年紀念日快樂》(Happy Anniversary, 1962)、《女僕日記》(Diary of a Chambermaid, 1964)、《銀河》(The Milky Way, 1969)、《中産階級拘謹的魅力》(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1972)、《自由的幻影》(The Phantom of Liberty, 1974)、《朦朧的慾望》(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 1977)、《馬丹.蓋赫返鄉記》(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 1982)、《靈異緣未瞭》(Birth,2004)與《白色緞帶》(The White Ribbon,2009)

▆ 李滄東(Lee Chang-dong)南韓
代錶作品: 《生命之詩》(Poetry, 2010)、《綠洲》(Oasis, 2002)
曆年作品:《星光島》(To the Starry Island, 1993,閤寫)、《美麗青年全泰一》(A Single Spark, 1995)、《青魚》(Green Fish, 1997)、《薄荷糖》(Peppermint Candy, 1999)、《密陽》(Secret Sunshine, 2007)

◎傳奇大師/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瑞典

▆ 史蒂芬‧葛漢(Stephen Gaghan)美國
代錶作品:《諜對諜》(Syriana, 2005)、《天人交戰》(Traffic, 2000)
曆年作品:《火綫衝突》(Rules of Engagement, 2000)、《失魂落魄》(Abandon, 2002)、《圍城13天:阿拉莫戰役》(The Alamo, 2004)、《玩命派對》(Havoc, 2005)

▆ 剋裏斯多夫‧漢普頓(Christopher Hampton)英國
代錶作品:《贖罪》(Atonement,2007)、《危險關係》(Dangerous Liaisons, 1988)、《玻璃情人》(Carrington, 1995)
曆年作品:《全蝕狂愛》(Total Eclipse, 1995)、《危險療程》(A Dangerous Method, 2011)、《緻命化身》(Mary Reilly, 1996)、《 沉靜的美國人》(The Quiet American, 2002)、《真愛初體驗》(Chéri, 2009)、《祕密間諜》(The Secret Agent, 1996)、《救援風暴》(Imagining Argentina, 2003)

▆ 大衛‧黑爾(David Hare)英國
代錶作品:《為愛朗讀》(The Reader, 2008)、《時時刻刻》(The Hours, 2002)、《烈火情人》(Damage, 1992)、《不速之客》(Wetherby, 1985)
曆年作品:《夜巴黎》(Paris by Night, 1988)、《無肩帶》(Strapless, 1989)、《第八頁》(Page Eight, 2011)

◎傳奇大師/帕迪‧查耶夫斯基(Paddy Chayefsky)美國

▆ 安德斯‧湯瑪士‧詹森(Anders Thomas Jensen)丹麥
代錶作品:《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 2010)、《變奏麯》(Brothers, 2004)、短片《選舉之夜》(Election Night)
曆年作品:《敏郎悲歌》(Mifune, 1999)、《閃爍的光》(Flickering Lights, 2000)、《隻賣有機肉》(The Green Butchers, 2003)、《窗外有情天》(Open Hearts, 2002)、《婚禮之後》(After the Wedding, 2006)、《愛情摩天輪》(Love Is All You Need, 2012)、《二手書之戀》(Wilbur Wants to Kill Himself, 2002)、《亞當的蘋果》(Adam’s Apples, 2005)、《浮華一世情》(The Duchess, 2008)、短片《新房客》(The New Tenants, 2009)

▆ 比利‧雷(Billy Ray)美國
代錶作品:《怒海劫》(Captain Phillips, 2013)、《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 2012)、《欲蓋彌彰》(Shattered Glass, 2003)
曆年作品:《夜色》(Color of Night, 1994)、《火山爆發》(Volcano,1997)、《哈特戰爭》(Hart’s War,2002)、《空中危機》(Flightplan,2005)、《雙麵特勤》(Breach, 2007)、《絕對陰謀》(State of Play, 2009)

▆ 惠特‧史蒂曼(Whit Stillman)美國
代錶作品:《大都會》(Metropolitan, 1990)
曆年作品:、《情定巴塞隆納》(Barcelona, 1994)、《最後迪斯可》(The Last Days of Disco, 1998)、《待解救的少女》(Damsels in Distress, 2012)

◎傳奇大師/班‧赫剋特(Ben Hecht)美國

▆ 蘿賓‧史威考(Robin Swicord)美國
代錶作品:《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2008)、《藝妓迴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 2005)、《新小婦人》(Little Women, 1994)
曆年作品:《超異能快感》(Practical Magic, 1999)、《獻給耶穌的改裝賽車》(Stock Cars for Christ)、《來電的感覺》(Shag, 1989)、《小魔女》(Matilda, 1996)、《珍奧斯汀的戀愛教室》(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2007)

▆ 卡洛琳‧湯普森(Caroline Thompson)美國
代錶作品:《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 1990)、《阿達一族》(The Addams Family, 1991)
曆年作品:《看狗在說話》(Homeward Bound: The Incredible Journey, 1993)、《神駒黑美人》(Black Beauty,1994)、《我的金剛寶貝》(Buddy, 1997)、《白雪公主:最美麗的女人》(Snow White: The Fairest of Them All, 2001)、閤寫《地獄新娘》(Corpse Bride, 2005)、《黑暗之光首部麯微光城市》(City of Ember, 2008)

▆ 大衛‧偉柏‧皮博斯(David Webb Peoples)美國
代錶作品:《殺無赦》(Unforgiven, 1992)、《未來總動員》(Twelve Monkeys, 1995)、《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
曆年作品:《小人物大英雄》(Hero/Accidental Hero, 1992)、紀錄片《崔尼蒂原子彈試爆之後的日子》(The Day After Trinity, 1981)、《壯士血》(The Salute of the Jugger/The Blood of Heroes, 1989)

◎傳奇大師/比利‧懷德(Billy Wilder)與I.A.L.戴濛(I.A.L. Diamond)

專有名詞釋義
索引

圖書序言

前言

  在所有與電影製作相關的技藝中,編劇可能是最特殊、同時也是誤解最多的一環。

  編劇是負責形塑電影最後成品之藝術視野的第一人,其靈感為後來加入團隊貢獻纔華的諸多藝術傢與技術人員,提供指引的明燈。但是當你想到好萊塢,會覺得編劇工作的替代率很高──劇本經常輾轉由好幾個編劇接手,當中有些人的名字從未能登上大銀幕的演職員錶──再加上大眾的錯誤認知(「編劇就是寫演員颱詞的,對吧?」),以及人雲亦雲的想當然耳(「什麼人都能當編劇」),由此我們不難明白為什麼電影編劇的形象會齣問題。幾乎每個參與電影的創意人都被認為是該領域的專傢,例如演員、作麯傢、造型設計師、攝影師,但很遺憾的,編劇常被當成一文不值的角色。在電影製作過程中,他們的職務最常被開除或取代。盡管電影的藍圖由編劇提供,他們卻不被視為電影的「作者」──這個榮譽落在導演頭上。

  這就是電影編劇麵對的嚴苛現實,但你總能輕鬆找到幾十本實用的教學書,教你如何用高概念的提案劇本打進電影産業。這個現象可以有很多解釋,例如想當編劇的人看到電影公司推齣的平庸電影,覺得如果是自己來寫,可以寫得更好。但另一個理由是,許多人仍然認為電影是最偉大、最普世的藝術形式,他們渴望跟電影的廣大觀眾分享自己的故事。對資深的專業編劇而言,他們的心境也是一樣的:盡管打造好電影的道路上布滿瞭阻礙,他們仍熱切企盼著嚮全世界展現部分的自我。

  迎嚮這個挑戰並且贏得成功的人,正是本書想要禮贊的對象。這裏收錄的十五位編劇都是一時之選,但我希望各位在閱讀本書後,可以看到他們所寫的電影類型不盡相同。從好萊塢賣座钜片、美國獨立製片,到國際影壇,這些編劇打造瞭過去五十年來一些最令世人難以忘懷的電影記憶,而大多數觀眾都不認得他們的名字,更彆提對他們有任何瞭解。透過本書,希望能讓這些創作者廣為大眾認識──這是他們應得的。

  本書採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書寫格式:每個章節專寫一名劇作傢,讓他們直接對讀者暢談自己的成長、創作哲學與職業生涯,同時盡力降低作者在訪問中的存在感,以便令受訪者的特質躍乎紙上。如果你想學習怎麼組織緊湊的三幕劇結構劇本,好幫自己賺進大把鈔票,本書將會令你失望。但如果你在尋找啓發、希望深入瞭解編劇人生,則或許會覺得本書不可或缺。而即使你對寫作沒有興趣,隻是單純好奇電影如何從劇本走嚮大銀幕,本書也可以滿足你這分心情。

  此外,本書反對以好萊塢來代錶整個電影産業,或甚至僅由英語發音的作品來代錶。正因為如此,我對本書受訪對象來自世界各地這一點格外自豪:當中包括瞭來自南韓、法國、墨西哥與丹麥的劇作傢,而且每位受訪者都對二十一世紀初葉的世界電影,提齣瞭自己的詮釋。在美國的片廠體係,盡管電影可能是由劇本起頭,但製片與高階主管的決定可以很快就稀釋劇本的品質,而且商業考量經常淩駕藝術上的錶現。訪談過全球各地的編劇後,我發現:與其他地區相較,商業考量在好萊塢的影響力之大,實在很驚人──或許也令人難堪。無怪乎當我們想看一部真正具有詩意、動人心弦的電影作品時,從好萊塢以外的電影來挑選,得到滿足的機率較高。

  但本書也不承認「好萊塢都齣産不入流作品」這種陳腐觀念。《編劇之路》中最精采的幾篇訪談,齣自那些在大片廠籌備的案子中奮戰的劇作傢;看他們如何麵對工作,是很發人深省的經驗。

  馬剋‧邦貝剋寫過《終極警探4.0》(Die Hard 4.0, 2007)與《煞不住》(Unstoppable, 2010),受訪時談到自己早期如何執著於想寫好萊塢大片:「片廠電影的製作過程充滿各式各樣的障礙;麵對它們、從中創造齣有點價值的東西——有一部分的我深受這個挑戰吸引。」

  約翰‧奧古斯特是《大智若魚》(Big Fish, 2003)與《狗男女》(Go, 1999)的編劇,對他來說,要在好萊塢的環境下生存,必須明白一件事:當自己熱愛的案子失去動能、掉進業界所謂「劇本發展地獄」時(在這個憂傷的煉獄,劇本幾乎沒希望被攝製),心碎不可避免。但據他所言,這一行還是有光明麵存在:「……從好的一麵來看,編劇跟電影産業的許多其他工作不同——你隨時可以拿起筆來寫新東西。」再不然,這兩位與其他劇作傢對片廠電影製作過程的看法,至少能提升你對他們纔華、堅持與耐力的敬意──這些是所有優秀好萊塢編劇都具備的特質。

  要創作齣絕佳的劇本,需要無盡的努力。這一點也在這些訪談中顯現齣來。劇本之美,就在它持續演化的過程。在一呎底片都還沒拍攝之前,劇本早已經曆過許多次改寫,諸如放棄故事副綫、發展齣配角群,以及強化主題並深入探討。「劇本永遠都是電影的夢。」尚-剋勞德‧卡黑耶這麼說。他是《中産階級拘謹的魅力》(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1972)與《青樓怨婦》(Belle de Jour, 1967)的共同編劇。
更進一步來看「持續演化」這一點,有經驗的編劇會認知到,他們的職業是永遠無法徹底「精通」的。盡管卡黑耶現在已經八十多歲,卻認為自己還有成長的空間。「電影語言,是由全世界的偉大電影工作者發展齣來的。」他說。「他們已經精鍊它,有時候也顛覆它,而我們的主要任務不光是去瞭解自己要使用的電影語言,可能的話,也應該嘗試使它變得更好。」他的話令人謙卑,但也令人充滿力量。

  本書其他劇作傢也呼應他的看法,盛贊同行對編劇藝術的貢獻。為瞭錶彰其功績,我加入瞭五篇〈傳奇大師〉側寫,從班‧赫剋特、伍迪‧艾倫到英格瑪‧伯格曼,以頌揚這些傳奇劇作傢極具影響力的成就。

  盡管在電影圈裏,編劇經常自覺有如次等公民,聽到受訪對象談及編劇與導演間有時很微妙的閤作關係,依舊令人興味十足。吉勒莫‧亞瑞格曾經與導演阿利安卓‧崗劄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閤作打造《愛情是狗娘》(Amores Perros, 2000)、《靈魂的重量》(21 Grams, 2003)與《火綫交錯》(Babel, 2006),他對編、導之間關係的看法最引人深思。堅決反對作者論的他,深信每個電影製作相關人士都會影響作品最後的成敗。

  如果編劇覺得被人占瞭便宜,亞瑞格的建議如下:「我發現有很多方法可以用來保護自己的作品。」他說。「一切都是可以商議的。你可以在閤約裏注明,『不許任何人改動劇本一字一句。』──然後它就白紙黑字寫在那裏瞭。打從一開始我就學到一件事:你賣什麼,人傢買什麼……我從十五歲起就是這種態度:『這是我的作品,給我放尊重一點——做不到的話,大傢拉倒。』」剛齣道的編劇可能會覺得自己沒辦法像他這麼強勢,但我認為讀者在看完他那一章後可以理解,他從很年輕時就有這樣的自我肯定,也因此成為當代最突齣、最不輕易妥協的劇作傢之一。

  這些受訪對象中有不少人繞瞭一點遠路纔走進這一行,這一點或許可以鼓勵那些也想當編劇的讀者。他們有人曾是電影剪接師,有人曾經夢想當運動員,還有人在毫無藝術氣息的傢庭成長。但這些劇作傢有個共通點:在很年輕時就被大銀幕的不可思議所吸引。即便他們現在有些人偶爾在其他領域工作,例如小說界或劇場界,但劇本寫作仍是他們的生活重心。另外,有幾位身兼導演角色的編劇,談到瞭電影製作的不同層麵間是如何相通而非相衝突。我覺得這部分相當值得一讀。

  除此之外,許多受訪者願意誠實公開討論某些不成功的案例,也令我印象深刻。例如以《時時刻刻》(The Hours, 2002)與《為愛朗讀》(The Reader, 2008)劇本成而獲奬連連的大衛‧黑爾,在為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傑齣的小說《修正》(The Corrections)進行電影改編工作時,因為製片群後來決定改變路綫,他下的許多苦心都被丟到一邊,讓他非常失望。他對我透露:「當全部的心血付諸東流,一部分的我也死去瞭。」

  如果所有電影都因信念而成就,那麼編劇就是第一個全心信仰的人之一。他們勇敢奉獻龐大的創作能量與時間,投入一個可能永不見天日的作品,或是更糟——投入一部最後成就平庸的電影。蘿賓‧史威考的文學改編作品包括《新小婦人》(Little Women, 1994)、《藝妓迴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 2005),在訪談中討論到那種挫摺感:「我真希望觀眾看《超異能快感》(Practical Magic, 1998)時,可以體會到我在寫改編劇本時的美好經驗。」當被問到她對如何處理這種挫敗感有什麼建議時,她答道:「不要去想那些讓你傷心的事,繼續往前走就對瞭。」

  除瞭這些挫敗的故事與領悟,本書也有在天時地利人和下創造齣金奬電影的故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 2010)編劇安德斯‧湯瑪士‧詹森,分享瞭電影幕後的靈感來源。比利‧雷也討論瞭他在寫《欲蓋彌彰》(Shattered Glass, 2003)時如何獲得突破,成功將史蒂芬‧葛拉斯(Stephen Glass)這位備受指責的記者的故事,寫成令人動容的電影。此外,本書也論及創作方法,包括有編劇鼓吹去鳥不生蛋的偏僻地方寫初稿,也有人談到絞盡腦汁的撞牆期最後仍催生瞭好點子或寫法。最起碼,《編劇之路》能讓你不再誤以為編劇隻是在象牙塔裏坐等繆思女神帶來靈感。事實上,更常見的情況是,編劇就隻是一直寫、寫、寫:一邊寫,一邊希望並祈禱會齣現什麼好東西。

  幸好我不用等太久,我的受訪對象就能說齣一些好東西。在此我要誠摯感謝他們所有人,謝謝他們挪齣時間,也謝謝他們願意與我分享其創作生命與私生活。在我想透過他們說的話令他們躍然紙上的時候,它們幻化為我們交談時的真實立體人物。有些時候,他們為瞭撥齣時間給我,必須想辦法在傢庭與其他責任之間擠齣空檔。

  就算沒在寫作時,編劇也還是在思考寫作。所以,有機會「竊聽」他們的世界,讓我非常開心,這份感謝也會常存心中。同樣的,我也要感謝這些編劇的經紀人、製片與公關,協助我完成這些訪問。另一群特彆要感謝的人,是這些編劇的助理;他們不眠不休、耐性十足,扮演很關鍵的角色。如果沒有你們,這本書不可能寫就。謝謝你們的善心與勤奮。

  FilmCraft書係是麥剋‧古瑞吉(Mike Goodridge)專業用心策畫的成果。從二○○五年他在《國際銀幕》($Screen International$)雜誌擔任我的編輯以來,我開始有此榮幸與他共事。他從不吝於幫我加油打氣,同時私下予我一針見血的建言。感謝他將此書係的編劇部分託付給我。我也要感謝塔拉‧蓋拉格(Tara Gallagher)與Ilex Photo的其他好同事齣版瞭這些深具美感的書。

  如果不是我父母慷慨的鼓勵,我不可能走到這裏。就如同本書裏的幾名劇作傢一樣,我的傢族從未齣過任何藝術傢,但我的父母一嚮支持我的夢想,結果我走上瞭並非一路平順的路,但仍然非常值得。我的姊妹麗莎與她們一傢人也常在我心上,雖然我跟他們用Skype交談的時間實在不多。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太太蘇珊,她也是個夢想傢。人生永不止息在改變,但是妳,我的天使,永遠都在我的身邊。

提姆‧葛爾森

圖書試讀

霍杉‧阿米尼 Hossein Amini

許多編劇在還年輕時就放棄這條路,是因為沒得到鼓勵。我很幸運,我的父母在我畢業後仍支持瞭我好幾年,直到我終於拿到案子為止。伊朗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他們的孩子當律師、醫生、建築師或工程師,最不希望看到小孩從事的工作就是拍電影,因為根本賺不到錢。幸運的是,我的父母非常支持我。要是沒有他們,我根本不能當編劇。許多有纔華的編劇消失瞭,因為大傢撐不下去。我剛開始一起寫作的朋友,最後都找瞭正常的工作,例如房地産仲介等,而他們當年寫得跟我一樣好(甚至可能更好)。我真的很幸運,可以堅持得比他們久。

我在伊朗長大,最早沉迷的是李小龍的電影。我爸也算影癡,所以我傢有一麵小投影幕,在我過生日時就看一部李小龍電影。當時在伊朗有很多戶外電影院——不是美國那種戶外汽車電影院,而是由於天氣通常很熱,各種社團那類的單位會在戶外播放電影。我十一歲時移民,就在伊朗革命之後,對電影更感興趣瞭。當時我父母已經分居,我去巴黎跟我爸住。他不知道怎麼跟我和我兄弟相處,於是帶我們去看電影——沿著香榭麗捨大道一傢一傢去看兩點、四點、六點的場次。我一開始迷上的是好萊塢動作片,但後來我去牛津大學念書,那裏有兩傢很棒的戲院在播放老電影,有時我會一天偷溜去看個兩部。他們會辦「費裏尼週」或「塔可夫斯基週」,而且都是用大銀幕放映。至於巴黎,我記得在那裏看過《死吻》(Kiss Me Deadly, 1955)。我得說,在大銀幕上看黑白的「黑色電影」(film noir),真是震懾人心的經驗……就是這一切,讓我愛上電影,到現在仍深陷其中。

用戶評價

评分

《編劇之路:世界級金奬編劇告訴你好劇本是怎麼煉成的》這本書,簡直是我在創作道路上遇到的“及時雨”!我一直對“創意”這個東西很著迷,但又常常陷入“江郎纔盡”的睏境。這本書並沒有提供什麼“靈丹妙藥”,但它提供瞭一種非常係統化的“創意激發”和“創意孵化”的思路。作者從多個維度分析瞭優秀的劇本創意是如何産生的,例如從社會現象中提煉、從個人經曆中挖掘、或者從經典的敘事模式中進行創新等等。他讓我明白,創意不是憑空齣現的,而是可以通過觀察、思考和整閤來獲得的。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原型”的講解,它揭示瞭那些古老而普適的敘事模式是如何在無數的故事中被不斷地重塑和運用。這並不是說要照搬照抄,而是要理解這些原型背後的力量,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自己的創新。書中關於“故事的‘鈎子’”(Hook)的論述也讓我大開眼界,它教會我如何在一開始就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讓他們産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的好奇心。這種“吊胃口”的技巧,對於任何一個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被關注的創作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編劇之路》這本書,不僅僅是傳授技術,更重要的是,它重塑瞭我對“故事”的認知,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創作世界。

评分

《編劇之路:世界級金奬編劇告訴你好劇本是怎麼煉成的》這本書,真的讓我看到瞭編劇這個職業背後那種“科學與藝術的結閤”的美妙。我之前對編劇的理解,可能更多停留在“講故事”這個層麵,但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好的劇本,遠不止於此。它是一門關於人類心理、社會現象、以及敘事邏輯的精密學科。作者在書中對“衝突的類型”進行瞭非常詳盡的分類和分析,並且指齣,每種衝突的設置都會帶來不同的敘事效果和情感張力。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平時看到的那些精彩的戲劇衝突,絕非偶然,而是編劇精心設計的結果。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細節”的論述,作者強調瞭“微觀”和“宏觀”的統一,即每一個小的細節,比如一個道具、一句颱詞、一個錶情,都應該服務於整體的敘事和人物塑造。他用生動的例子告訴我們,如何通過這些微小的細節來傳遞信息,暗示人物性格,甚至預示未來的情節發展。我之前寫的人物,常常顯得“單薄”,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明白,是因為我沒有深入挖掘他們身上那些“矛盾”和“非理性”的特質,而這些,恰恰是讓角色變得鮮活的關鍵。《編劇之路》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匠人,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打磨齣一塊璞玉,讓它最終成為閃耀的藝術品。它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精心雕琢的工具,幫助我提升編劇技藝。

评分

《編劇之路:世界級金奬編劇告訴你好劇本是怎麼煉成的》這本書,讓我對“電影語言”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我一直覺得,電影不僅僅是文字的搬運,它更是一種視覺和聽覺的藝術。這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畫麵”、“聲音”、“剪輯”等電影元素,來強化故事的敘事,塑造人物,甚至錶達抽象的情感。作者用大量的實例,展示瞭那些經典的電影場景是如何通過巧妙的鏡頭運用和剪輯節奏,來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我之前寫劇本時,常常會忽略瞭“視覺化”和“聽覺化”的思考,隻是專注於情節和對話。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一個優秀的劇本,本身就應該具備強烈的“電影感”,能夠讓讀者在腦海中“看見”和“聽見”故事。書中關於“留白”和“暗示”的運用也讓我大受啓發,它教會我如何不把所有東西都擺在明麵上,而是通過一些微妙的細節,讓觀眾自己去體會和想象,從而獲得更深的沉浸感。這本《編劇之路》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電影世界”的窗戶,讓我看到瞭文字背後的無限可能性,以及如何用最恰當的電影語言來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

评分

《編劇之路:世界級金奬編劇告訴你好劇本是怎麼煉成的》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編劇倫理”和“敘事責任”的再教育。作者在書中並沒有迴避一些在創作中可能遇到的“灰色地帶”或者“道德睏境”,而是以一種非常坦誠的態度,探討瞭編劇在創作過程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他強調瞭一個好的劇本,不僅要追求藝術上的完美,更要考慮其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如何傳遞積極的價值觀。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現實主義”和“風格化”的辯證關係,作者指齣,即使是虛構的故事,也應該建立在對現實的深刻洞察之上,並且能夠引發觀眾對現實問題的思考。我之前寫故事時,常常會陷入“為瞭戲劇性而犧牲真實性”的誤區,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真正的優秀劇本,能夠在保持藝術張力的同時,傳遞齣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書中關於“人物的復雜性”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它鼓勵我們去塑造那些有缺點、有掙紮、但同時又充滿人性的角色,而不是簡單地臉譜化。這本《編劇之路》不僅僅是教授寫作技巧,更是引導我成為一個更有深度、更有責任感的創作者。

评分

在我看來,《編劇之路:世界級金奬編劇告訴你好劇本是怎麼煉成的》是一次將“乾貨”與“情懷”完美結閤的編劇教學體驗。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作者本人和一眾世界級編劇們在實際創作過程中的真切感悟和寶貴經驗。我特彆欣賞書中那些關於“角色塑造”的篇章,它沒有止步於簡單的“好人壞人”的二元對立,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創造齣立體、有血有肉、讓觀眾能夠産生共情甚至産生辯論的角色。書中舉例的那些經典角色的塑造過程,以及作者如何分析他們行為動機、內心衝突和成長弧綫的邏輯,讓我對“人物”這個劇本的核心要素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之前總覺得寫齣來的角色要麼太臉譜化,要麼太行為失常,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明白,一個真正令人難忘的角色,是建立在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精巧的情節設計之上的。此外,書中關於“結構”的講解也堪稱典範。它沒有拘泥於傳統的“三幕式”,而是提供瞭多種多樣的敘事結構和節奏控製的方法,並且詳細闡述瞭如何在不同的結構下保持故事的吸引力。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開場”和“結尾”的設計,作者通過大量實例說明瞭如何用一個引人入勝的開場抓住觀眾,又如何用一個令人迴味無窮的結尾留下深刻印象。這些細節,往往是普通讀者容易忽略,但卻是決定劇本成敗的關鍵。《編劇之路》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那些令人拍案叫絕的劇本世界的門,讓我看到瞭那些看似渾然天成的故事背後,是多麼精密的計算和考量。

评分

《編劇之路:世界級金奬編劇告訴你好劇本是怎麼煉成的》這本書,對我來說,與其說是一本教程,不如說是一場“燒腦”又“治愈”的編劇實踐之旅。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如此!”。很多我之前在構思劇本時遇到的瓶頸,比如故事推進不下去,或者人物行為邏輯不通,在這本書裏都找到瞭閤理的解釋和解決之道。作者對“主題”的探討尤其深刻,他強調瞭一個好的劇本必須有一個清晰而有力的核心主題,並且這個主題要貫穿始終,體現在人物、情節、對話的每一個細節中。他讓我明白,觀眾在觀看一個故事時,除瞭娛樂,更渴望獲得某種啓示或情感上的共鳴,而這一切都源於那個潛藏在故事深處的“主題”。書中關於“節奏”的分析也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快慢的切換,更是情緒的起伏,是信息釋放的時機,是觀眾期待與現實之間的張力。作者通過對大量優秀劇本的拆解,教會我們如何去掌控觀眾的情緒,如何設置懸念,如何製造驚喜,從而讓整個觀影過程充滿沉浸感。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對話”的設計,它不隻是簡單的角色之間的交談,更是人物性格的展現、信息傳遞的載體,甚至是推動情節發展的引擎。作者強調瞭“言外之意”的重要性,教會我們如何寫齣那些聽起來平淡無奇,但背後卻暗流湧動、意味深長的對話。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既有理論的高度,又有實踐的溫度,讓我感覺像是在和一群頂級的編劇麵對麵交流,他們的智慧和經驗,都凝聚在瞭這本厚重的書裏。

评分

《編劇之路:世界級金奬編劇告訴你好劇本是怎麼煉成的》這本書,讓我對“觀眾心理”這個概念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我一直覺得,寫齣好故事,關鍵在於“寫自己想寫的東西”,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一個真正成功的劇本,必須深入洞察觀眾的心理需求,並與之産生共鳴。作者在書中詳細剖析瞭觀眾在觀看不同類型影片時的心理期待,以及編劇如何通過情節設置、人物塑造和情感調動來滿足這些期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情緒弧綫”的講解,它不是簡單的情感波動,而是有起有伏、有張有弛地引導觀眾的情緒,讓他們在經曆一係列情感體驗後,獲得滿足感和升華。書中關於“懸念”的設置也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設置一個疑問,更是通過信息的不對稱、觀眾的猜測和編劇的引導,來不斷拉升觀眾的緊張感和期待感。我之前寫的東西,總是缺乏一種“張力”,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明白,這是因為我沒有充分調動起觀眾的參與感和好奇心。《編劇之路》這本書,就像一位高明的心理學傢,用劇本創作作為載體,帶領我們去探索和理解人類復雜的情感世界。它讓我從一個“自嗨式”的創作者,變成瞭一個懂得如何與觀眾“對話”的思考者。

评分

《編劇之路:世界級金奬編劇告訴你好劇本是怎麼煉成的》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思維的體操”,它不僅教授瞭編劇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訓練瞭我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故事和人物。我一直對電影和文學作品中的“伏筆”和“呼應”感到好奇,這本書給瞭我最直觀的解答。作者深入分析瞭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是如何在整個劇本中起到畫龍點睛之筆的作用,又是如何構建起精巧的故事網。他用“因果鏈”和“時間綫”的概念,清晰地展現瞭如何讓故事的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充滿邏輯性。我之前寫東西時,常常會覺得故事“散”,或者某個情節的齣現顯得突兀,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這都是因為缺乏對整個故事“骨架”的清晰規劃。書中關於“視角”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它教會我如何選擇最閤適的敘事視角,以及在不同的視角下如何去呈現故事,從而達到最佳的敘事效果。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高潮”部分的講解,它不僅僅是衝突的頂點,更是人物成長和主題升華的集中體現。作者強調,一個精彩的高潮,不是靠突然的轉摺來製造,而是通過前麵鋪墊的積纍,讓觀眾在情感和邏輯上都能接受,並且在看完之後能夠産生強烈的共鳴。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作者的個性化錶達,讓我讀起來津津有味,常常會因為一個精彩的比喻或者一個巧妙的論證而拍案叫絕。

评分

《編劇之路:世界級金奬編劇告訴你好劇本是怎麼煉成的》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和係統的“故事構建”框架。我一直覺得,一個好故事,就像一座精美的建築,需要紮實的結構、精巧的設計和恰到好處的裝飾。這本書恰恰提供瞭建造這座建築的“藍圖”和“工具”。作者在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從一個模糊的“想法”開始,逐步構建齣清晰的故事綫、人物關係網、以及完整的情節結構。他強調瞭“起承轉閤”的重要性,並且提供瞭多種多樣的“情節轉摺”和“劇情推進”的技巧,讓我明白,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具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功能。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反轉”的探討,它不是為瞭反轉而反轉,而是需要有前期的鋪墊和邏輯上的支撐,纔能達到令人信服的效果。我之前寫的故事,常常會感到“虎頭蛇尾”,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這是因為我沒有在故事的“收尾”部分給予足夠的重視,沒有做到“前後呼應”,也沒有讓故事的主題得到升華。《編劇之路》這本書,不僅僅是教我寫故事,更是教我如何“思考”故事,如何將一個想法轉化為能夠引起觀眾共鳴和思考的藝術品。

评分

這本《編劇之路:世界級金奬編劇告訴你好劇本是怎麼煉成的》簡直是我的編劇啓濛書!我一直對電影幕後故事和劇本創作充滿好奇,但總覺得門檻很高,不知道從何下手。偶然間看到這本書的推薦,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買瞭迴來。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被它紮實的厚度和沉甸甸的質感所吸引,仿佛捧著的是一部通往夢想的寶典。翻開扉頁,那些閃耀著業界光芒的名字,讓我瞬間充滿瞭信心。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案例分析,不是簡單地羅列情節,而是深入到每一個關鍵轉摺點、每一個人物弧光設計、每一個對話的潛颱詞。作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但又不失專業深度的方式,剝開瞭那些我們以為高不可攀的“金奬劇本”的內核。他沒有賣弄那些過於晦澀的理論,而是通過具體的實例,一步步地引導我們去理解“為什麼”這個情節在這裏會如此有力,為什麼這個角色會做齣這樣的選擇,為什麼這段對話能讓人心領神會。我最受啓發的是關於“衝突”的部分,我之前寫東西總覺得平淡,就是因為沒有抓住核心的衝突點。《編劇之路》告訴我,衝突不僅僅是錶麵的爭吵,更是人物內心的掙紮、目標與阻礙之間的較量,甚至是不同價值觀的碰撞。它教會我如何去挖掘故事最深層的矛盾,如何將這些矛盾層層遞進,直至引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親自指導一樣,每一點都讓我茅塞頓開。我甚至迫不及待地拿齣筆記本,一邊讀一邊記錄,畫人物關係圖,設計情節綫,感覺自己真的踏上瞭那條“編劇之路”。這本書不僅是理論的傳授,更是實操的指導,讓我從一個迷茫的愛好者,變成瞭一個擁有清晰方嚮和方法論的實踐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