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之路:世界级金奖编剧告诉你好剧本是怎么炼成的

编剧之路:世界级金奖编剧告诉你好剧本是怎么炼成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im Grierson
图书标签:
  • 编剧
  • 剧本创作
  • 电影剧本
  • 电视剧剧本
  • 写作技巧
  • 故事创作
  • 影视行业
  • 编剧教程
  • 金奖编剧
  • 好剧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盖瑞‧欧德曼(Gary Oldman)演过我的一部电影,
他说:「我来演这部戏,因为我就是想说里面的一句台词。」

—《时时刻刻》、《为爱朗读》编剧 David Hare

  15名打造全世界观众共同电影记忆的知名现役编剧
  揭露最好的剧本如何写就
  以及成功登上大银幕的幕后祕密

本书特色:

  ˙FilmCraft书系:入围英国Kraszna-Krausz Book Awards摄影与动态影像书籍大奖(2012)。

  ˙15位世界级电影编剧独家访谈,分享专业见解与灵感来源,公开多年生涯练就的创作方法。

  ˙披露相关电影精采幕后素材与花絮,包括分镜脚本、编剧笔记与从未曝光的图像。

  ˙特别收录伍迪‧艾伦、英格玛‧伯格曼等影史5名传奇编剧大师侧写。

  一部电影好不好看,到底谁该负责?
  电影的成与败,
  导演之外,编剧经常是背负责任的另一号人物,
  但你不知道,在所有电影人当中,
  编剧往往是地位最低落的人,面临随时被替换的窘境……

  好剧本是炼出来的!
  不论是个人原创发想,或接受电影公司委託编改,
  编剧率先奉献庞大的创作能量与时间,一稿改过一稿,
  作品却可能永不见天日,或甚至更糟——被拍成平庸的电影。

  剧本——伟大电影的基础!
  无论原创或改编,剧本永远是电影能否成功的关键。
  好对白、故事节奏与角色发展,是电影所有其他元素依附的骨架。

  好剧本不一定能拍成好电影,好电影却一定有一个好剧本。
  所有电影都因信念而成就,而编剧是第一个全心信仰的人。

  ■「好对白」和「趣味对白」的差别在哪里?
  ■ 类似的题材已经满坑满谷,高明的编剧怎么走出跟别人不一样的路?
  ■ 原来动画编剧不能天马行空,在创作上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自由」?
  ■ 编剧怎么在最短时间内精进自己的文字铺陈功力?
  ■ 灵感匮乏时,应该放弃,还是继续写下去?坚持下去可以得到什么「奖赏」?
  ■ 身为专业编剧,最好依附电影公司、确保案子来源,还是自由接案、写自己想写的作品?

  本书收录当代知名电影编剧的深入访谈,披露其编剧生涯每一次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以及在一部好电影的幕后,剧本是如何起头、构思、动笔、精炼成形,
  而编剧是如何与庞大的创作焦虑共生,踏上一次又一次死而后生的历程……

  ※深入访谈

  《为爱朗读》、《时时刻刻》大卫‧黑尔 David Hare
  《落日车神》、《慾望之翼》(英版)霍杉‧阿米尼 Hossein Amini
  《怒海劫》、《饥饿游戏》比利‧雷 Billy Ray
  《煞不住》、《终极警探4.0》马克‧邦贝克 Mark Bomback
  《谍对谍》、《天人交战》史蒂芬‧葛汉 Stephen Gaghan
  《火线交错》、《灵魂的重量》吉勒莫‧亚瑞格 Guillermo Arriaga
  《班杰明的奇幻旅程》萝宾‧史威考 Robin Swicord
  《剪刀手爱德华》、《阿达一族》卡洛琳‧汤普森 Caroline Thompson
  《杀无赦》、《未来总动员》、《银翼杀手》大卫‧皮博斯David Webb Peoples
  《危险关系》、《赎罪》克里斯多夫‧汉普顿 Christopher Hampton
  《布拉格之春》、《大鼻子情圣》尚-克劳德‧卡黑耶 Jean-Claude Carrière
  《大智若鱼》、《巧克力冒险工厂》约翰‧奥古斯特 John August
  《大都会》、《情定巴塞隆纳》惠特‧史蒂曼 Whit Stillman
  《薄荷糖、《密阳》李沧东 Lee Chang-dong
  《更好的世界》、《变奏曲》安德斯‧汤玛士‧詹森 Anders Thomas Jensen

精彩语录

  ˙编剧如果以为自己是作家,就必须写出非常精巧的剧本,创造非常好的文学效果——这么一来,他就完了。他绝对会失败。——《布拉格之春》、《大鼻子情圣》编剧Jean-Claude Carrière

  ˙盖瑞‧欧德曼(Gary Oldman)演过我的一部电影,他说:「我来演这部戏,因为我就是想说里面的一句台词。」所以,编剧努力要做的,就是给演员一部好剧本,让他们发出「这就对了,我真的很想演这个角色,感觉很有发挥的空间!」这样的感触。——《时时刻刻》、《为爱朗读》编剧David Hare

  ˙「我不想写人家已经做过的东西。」我希望这些场景出自连我都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灵感,不想要因为「那场戏在《不可能的任务》里的效果很好」,就依样画葫芦。我没办法这样工作。——《谍对谍》、《天人交战》编剧Stephen Gaghan

  ˙好对白不只是写漂亮的东西……还要能让故事向前推进。很多、很多人以为对白只是在帮剧情增添一点趣味。他们不知道昆汀‧塔伦提诺的趣味也在带着我们走向某处。——《火线交错》、《灵魂的重量》编剧Guillermo Arriaga

  ˙我很喜欢那些欺骗自己的人。这世界上最好笑的事,我觉得就是那些显然对自己不诚实的人。你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人……我不是光坐在咖啡馆里观察人,那是诗人才做的事,不是吗?但是当人做出他们不该做的事,就会给我很多灵感。——《更好的世界》编剧Anders Thomas Jensen

  ˙除了我的艺术缪思之外,我对谁都不服从……评论上与商业上的反应并非那么有意义;制作电影的经验才重要。执行你的创意,表现你自己,维持自己的眼光,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伍迪‧艾伦

  ˙我觉得编剧就像在含金量不高的溪流里淘金。我在探勘,用盘子筛选金砂,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但这条溪里的贵金属真的很少。——《大都会》、《情定巴塞隆纳》编剧Whit Stillman

  ˙我不同意「电影不该传达太多讯息」这种想法。我认为艺术或创作是在问问题,而非提供答案,然后大家必须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薄荷糖、《密阳》编剧李沧东

  ˙编剧就是解决问题,这是我百分之九十九的工作。我不是坐在电脑前思考艺术创作——我思考的是解决问题。——《怒海劫》、《饥饿游戏》编剧Billy Ray

名人推荐

  《痞子英雄》吴洛缨、《南方牧场小羊》侯季然、《甜蜜杀机》连奕琦、《父后七日》刘梓洁、「华文出版与影视媒合平台专案经理」游惠贞◎推荐

FilmCraft系列,各界好评

  ˙「……这些书精彩且值得一读。」──STUFF WE LIKE网站

  ˙「……聚焦电影制作的各种技艺,充满资讯与智慧。」──MAKING THE MOVIE网站

  ˙「……保证影响你思考电影的方式。」──THE AISLE SEAT网站

  ˙「……提供读者精彩又内行的见解,也是电影业界人士可以运用在工作上的知识宝库。」──GONE WITH THE TWINS网站

  ˙「以令人赞叹的视觉形式,提供业界菁英的深度见解。」──MASTERINGFILM网站

  ˙「灵感泉源都装在本书系里。」──FILM INTEL网站

  ˙「……深入浅出……电影迷的飨宴。」──《达拉斯新闻》(DALLAS NEWS)

  ˙「……图文并茂且具突破性的研究…」──电影视野双月刊(MOVIESCOPE)

  ˙「想从当今最受尊崇的电影业界人士获得建议?看FilmCraft系列就对了。这套关于电影制作的最新书籍,透过每个领域备受敬重的专业人士的眼界来看各个主题,视觉设计也相当厉害。」──DIY电影节
铸就史诗:从构思到呈现的电影叙事艺术 一本探索电影叙事核心的深度指南,献给所有渴望掌握剧本魔力的人。 本书并非一部浅尝辄止的入门手册,而是一部深入剖析电影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及主题挖掘的实践之作。我们相信,一个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其力量源于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对结构精妙的把控。本书将带领读者跳出那些约定俗成的公式,直抵优秀剧本的内核,探究那些顶级编剧们如何将看似平凡的素材,炼化成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银幕经典。 第一部分:叙事的底层逻辑——超越三幕结构的桎梏 任何剧本的基石,都建立在稳固的叙事结构之上。但结构并非僵硬的框架,而是流动的骨架。我们不会止步于对传统三幕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的机械复述。相反,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结构如何适应不同体裁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需求。 节奏的控制与张力的营造: 故事的魅力在于“何时揭示”而非“揭示什么”。本章细致分析了如何通过场景的编排、信息点(Plot Point)的释放时机,来精确控制观众的情绪曲线。我们将研究那些看似松散,实则步步为营的叙事手法,例如“倒叙的艺术”或“平行叙事的交织”,它们如何构建出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次级结构与节奏点: 优秀剧本中充满了微妙的“微高潮”和“中点转折”。这些节点是推动人物成长的关键催化剂。我们将使用大量案例,解析这些次级结构点如何精确地服务于整体的叙事目标,防止故事在中段出现疲软。 非线性叙事的挑战与机遇: 面对那些选择打破时间顺序的创作者,本书将提供一套实用的解析框架。如何确保观众在迷失与清晰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结构上的复杂性服务于主题的深度,而非沦为炫技?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清晰的“导航锚点”,引导观众穿越复杂的叙事迷宫。 第二部分:人物的血肉与灵魂——构建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 剧本的成功最终取决于人物是否真实可信。观众记住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他们与之共情或对立的角色。本书将人物塑造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矛盾的过程。 需求的层次与内在驱动力: 我们将深入探究人物的“外在目标”(What they want)与“内在需求”(What they need)之间的张力。一个平面的人物只追求目标;一个立体的人物则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被自身的需求所折磨、塑造和最终解放。本书提供了“需求层次分析法”,帮助编剧挖掘角色深层动机。 冲突的层次化与人物弧光: 冲突是人物行动的燃料。我们将区分“外部冲突”(Man vs. World)和“内部冲突”(Man vs. Self)。真正的戏剧张力诞生于这两者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人物弧光(Character Arc)的设计,即人物如何回应这些冲突并最终发生改变,是本章的重点。我们探讨“积极弧光”、“消极弧光”和“扁平弧光”各自适用的情境和展现方式。 对话的雕琢: 对话不仅仅是传递信息,它是人物个性的延伸、潜台词的战场。本书摒弃了冗长解释性的对话,转而研究如何通过语气的选择、节奏的停顿、以及看似无关紧要的闲聊,来展现人物的真实状态、隐藏的意图和彼此间的权力关系。 第三部分:主题的重量与风格的定调——故事的意义所在 一个伟大的剧本,必然承载着超越情节本身的重量。主题是剧本的哲学核心,而风格则是它独一无二的指纹。 主题的提炼与微妙的呈现: 避免说教是关键。本书强调主题不应被直接陈述,而应在人物的抉择、环境的描写和情节的必然性中自然涌现。我们将研究“隐喻的运用”和“象征的植入”,如何让主题在潜意识层面影响观众的体验。 世界观的构建与细节的真实性: 无论是奇幻史诗还是写实剧情,剧本都需要一个自洽的世界观。本章关注“世界规则的建立”和“环境的互动性”。细节的真实感是说服观众进入你故事的门票,哪怕是虚构的世界,也必须拥有内在的逻辑连贯性。 体裁的颠覆与创新: 优秀编剧从不被体裁所束缚。我们将分析如何在一个既定的体裁(如西部片、黑色电影、科幻片)中,注入新的视角或元素,从而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化学反应。重点在于理解体裁的“惯例”是为了更好地“打破”它们。 第四部分:剧本的打磨与交易的艺术——从草稿到成品 剧本的完成并非故事的终点,而是生产的起点。本部分聚焦于剧本作为一种“可执行蓝图”的专业标准。 场景描述的效率与画面感: 剧本是给导演和演员看的。场景描述必须精准、简洁,且富有画面冲击力。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强动词和精确的感官描述,将文字转化为可被想象的镜头语言,避免使用摄影术语,转而强调“行为”和“情绪”。 重写与自审: 许多人认为“写”是创作,“改”是维修。我们认为,“改”才是真正的创作。本书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自我批判清单”,帮助编剧识别自己作品中的薄弱环节,例如“动机漏洞”、“场景冗余”和“焦点分散”。 叙事工具的伦理考量: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编剧对叙事工具的使用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探讨在处理敏感题材、刻画边缘群体时,如何做到既有戏剧张力又不失人文关怀。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严谨、系统且富有启发性的叙事工具箱。它不提供捷径,只提供深入的理解,帮助每一位有志于此的创作者,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叙事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提姆‧葛尔森 (Tim Grierson)


  专业影评暨乐评,作品散见于《银幕》杂志国际版(Screen International)、《洛城週刊》(L.A. Weekly)、《后台》杂志(Backstage)、《村声》(The Village Voice)、《左轮手枪》音乐杂志(Revolver)、《秃鹰》杂志(Vulture)、《连线》杂志(Wired)、《混合器》音乐杂志(Blender),网路媒体则有About.com, IFC.com, Yahoo Movies与Gawker.com。

  曾担任「光之城,天使之城」影展(City of Lights, City of Angels (COL•COA) Film Festival)评审,目前担任洛杉矶影评协会副主席。

  其他着作有:FilmCraft系列《摄影师之路》(合着)、摇滚乐手马克‧艾佛瑞(Mark Everett)传记《闪烁灯光与其他的醒悟:鳗鱼乐团的故事》(Blinking Lights and Other Revelations: The Story of Eels)。

译者简介

黄政渊


  导演/创意人。台大外文系学士,南加大电影电视制作艺术硕士,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兼任讲师。历年影像与文字作品曾获若干荣誉,电影长片剧本《礼物》、 《染血的猪笼草》、《最幸运的扫把星》、《春天是前进的季节》曾获新闻局优良电影剧本奖。译有《故事的解剖》(合译),由衷认为台湾影视产业最弱也最被忽视的一环就是编剧。欢迎来信指教chengyuanh@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 霍杉‧阿米尼(Hossein Amini)伊朗/英国
代表作品:《落日车神》(Drive, 2011)、《慾望之翼》(The Wings of the Dove, 1997)(英)
历年作品:《光之消逝》(The Dying of the Light, 1992)、《深层的祕密》(Deep Secrets, 1996)、《绝恋》(Jude, 1996)、《关键时刻》(The Four Feathers, 2002)、《公主与狩猎者》(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 2012)

▆ 吉勒莫‧亚瑞格(Guillermo Arriaga)墨西哥
代表作品:《火线交错》(2006)、《灵魂的重量》(21 Grams, 2003)、《爱情是狗娘》(Amores Perros, 2000)
历年作品:《马奎斯的三场葬礼》(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 2005)、《燃烧的原野》(The Burning Plain, 2008)

▆ 约翰‧奥古斯特 (John August)美国
代表作品:《大智若鱼》(Big Fish, 2003)、《巧克力冒险工厂》(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2005)
历年作品:《黑影家族》(Dark Shadows, 2012)、《狗男女》(Go, 1999)、《霹雳娇娃》(Charlie’s Angels, 2000)、《霹雳娇娃2:全速进攻》(Charlie’s Angels: Full Throttle, 2003)、《九度空间》(The Nines, 2007),以及动画电影《冰冻星球》(Titan A.E. , 2000)、《提姆波顿之地狱新娘》(Corpse Bride, 2005)、《科学怪犬》(Frankenweenie, 2012)

◎传奇大师/伍迪‧艾伦(Woody Allen) 美国

▆ 马克‧邦贝克(Mark Bomback)美国
代表作品:《煞不住》(Unstoppable, 2010)、《终极警探4.0》( Die Hard 4.0, 2007)
历年作品:《夜半铃声》(The Night Caller, 1998)、《婴魂》(Godsend, 2004)、《超异能冒险》(Race to Witch Mountain, 2009)、《拦截记忆码》(Total Recall, 2012),以及未挂头衔的《康斯坦汀:驱魔神探》(Constantine, 2005)、《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2011)

▆ 尚-克劳德‧卡黑耶(Jean-Claude Carrière)法国
代表作品:《布拉格之春》(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1988)、《大鼻子情圣》(Cyrano de Bergerac, 1990)、《钖鼓》(The Tin Drum, 1979)、《青楼怨妇》(Belle de Jour, 1967)
历年作品:《週年纪念日快乐》(Happy Anniversary, 1962)、《女仆日记》(Diary of a Chambermaid, 1964)、《银河》(The Milky Way, 1969)、《中产阶级拘谨的魅力》(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1972)、《自由的幻影》(The Phantom of Liberty, 1974)、《朦胧的慾望》(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 1977)、《马丹.盖赫返乡记》(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 1982)、《灵异缘未了》(Birth,2004)与《白色缎带》(The White Ribbon,2009)

▆ 李沧东(Lee Chang-dong)南韩
代表作品: 《生命之诗》(Poetry, 2010)、《绿洲》(Oasis, 2002)
历年作品:《星光岛》(To the Starry Island, 1993,合写)、《美丽青年全泰一》(A Single Spark, 1995)、《青鱼》(Green Fish, 1997)、《薄荷糖》(Peppermint Candy, 1999)、《密阳》(Secret Sunshine, 2007)

◎传奇大师/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瑞典

▆ 史蒂芬‧葛汉(Stephen Gaghan)美国
代表作品:《谍对谍》(Syriana, 2005)、《天人交战》(Traffic, 2000)
历年作品:《火线冲突》(Rules of Engagement, 2000)、《失魂落魄》(Abandon, 2002)、《围城13天:阿拉莫战役》(The Alamo, 2004)、《玩命派对》(Havoc, 2005)

▆ 克里斯多夫‧汉普顿(Christopher Hampton)英国
代表作品:《赎罪》(Atonement,2007)、《危险关系》(Dangerous Liaisons, 1988)、《玻璃情人》(Carrington, 1995)
历年作品:《全蚀狂爱》(Total Eclipse, 1995)、《危险疗程》(A Dangerous Method, 2011)、《致命化身》(Mary Reilly, 1996)、《 沉静的美国人》(The Quiet American, 2002)、《真爱初体验》(Chéri, 2009)、《祕密间谍》(The Secret Agent, 1996)、《救援风暴》(Imagining Argentina, 2003)

▆ 大卫‧黑尔(David Hare)英国
代表作品:《为爱朗读》(The Reader, 2008)、《时时刻刻》(The Hours, 2002)、《烈火情人》(Damage, 1992)、《不速之客》(Wetherby, 1985)
历年作品:《夜巴黎》(Paris by Night, 1988)、《无肩带》(Strapless, 1989)、《第八页》(Page Eight, 2011)

◎传奇大师/帕迪‧查耶夫斯基(Paddy Chayefsky)美国

▆ 安德斯‧汤玛士‧詹森(Anders Thomas Jensen)丹麦
代表作品:《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 2010)、《变奏曲》(Brothers, 2004)、短片《选举之夜》(Election Night)
历年作品:《敏郎悲歌》(Mifune, 1999)、《闪烁的光》(Flickering Lights, 2000)、《只卖有机肉》(The Green Butchers, 2003)、《窗外有情天》(Open Hearts, 2002)、《婚礼之后》(After the Wedding, 2006)、《爱情摩天轮》(Love Is All You Need, 2012)、《二手书之恋》(Wilbur Wants to Kill Himself, 2002)、《亚当的苹果》(Adam’s Apples, 2005)、《浮华一世情》(The Duchess, 2008)、短片《新房客》(The New Tenants, 2009)

▆ 比利‧雷(Billy Ray)美国
代表作品:《怒海劫》(Captain Phillips, 2013)、《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 2012)、《欲盖弥彰》(Shattered Glass, 2003)
历年作品:《夜色》(Color of Night, 1994)、《火山爆发》(Volcano,1997)、《哈特战争》(Hart’s War,2002)、《空中危机》(Flightplan,2005)、《双面特勤》(Breach, 2007)、《绝对阴谋》(State of Play, 2009)

▆ 惠特‧史蒂曼(Whit Stillman)美国
代表作品:《大都会》(Metropolitan, 1990)
历年作品:、《情定巴塞隆纳》(Barcelona, 1994)、《最后迪斯可》(The Last Days of Disco, 1998)、《待解救的少女》(Damsels in Distress, 2012)

◎传奇大师/班‧赫克特(Ben Hecht)美国

▆ 萝宾‧史威考(Robin Swicord)美国
代表作品:《班杰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2008)、《艺妓回忆录》(Memoirs of a Geisha, 2005)、《新小妇人》(Little Women, 1994)
历年作品:《超异能快感》(Practical Magic, 1999)、《献给耶稣的改装赛车》(Stock Cars for Christ)、《来电的感觉》(Shag, 1989)、《小魔女》(Matilda, 1996)、《珍奥斯汀的恋爱教室》(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2007)

▆ 卡洛琳‧汤普森(Caroline Thompson)美国
代表作品:《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s, 1990)、《阿达一族》(The Addams Family, 1991)
历年作品:《看狗在说话》(Homeward Bound: The Incredible Journey, 1993)、《神驹黑美人》(Black Beauty,1994)、《我的金刚宝贝》(Buddy, 1997)、《白雪公主:最美丽的女人》(Snow White: The Fairest of Them All, 2001)、合写《地狱新娘》(Corpse Bride, 2005)、《黑暗之光首部曲微光城市》(City of Ember, 2008)

▆ 大卫‧伟柏‧皮博斯(David Webb Peoples)美国
代表作品:《杀无赦》(Unforgiven, 1992)、《未来总动员》(Twelve Monkeys, 1995)、《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1982)
历年作品:《小人物大英雄》(Hero/Accidental Hero, 1992)、纪录片《崔尼蒂原子弹试爆之后的日子》(The Day After Trinity, 1981)、《壮士血》(The Salute of the Jugger/The Blood of Heroes, 1989)

◎传奇大师/比利‧怀德(Billy Wilder)与I.A.L.戴蒙(I.A.L. Diamond)

专有名词释义
索引

图书序言

前言

  在所有与电影制作相关的技艺中,编剧可能是最特殊、同时也是误解最多的一环。

  编剧是负责形塑电影最后成品之艺术视野的第一人,其灵感为后来加入团队贡献才华的诸多艺术家与技术人员,提供指引的明灯。但是当你想到好莱坞,会觉得编剧工作的替代率很高──剧本经常辗转由好几个编剧接手,当中有些人的名字从未能登上大银幕的演职员表──再加上大众的错误认知(「编剧就是写演员台词的,对吧?」),以及人云亦云的想当然耳(「什么人都能当编剧」),由此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电影编剧的形象会出问题。几乎每个参与电影的创意人都被认为是该领域的专家,例如演员、作曲家、造型设计师、摄影师,但很遗憾的,编剧常被当成一文不值的角色。在电影制作过程中,他们的职务最常被开除或取代。尽管电影的蓝图由编剧提供,他们却不被视为电影的「作者」──这个荣誉落在导演头上。

  这就是电影编剧面对的严苛现实,但你总能轻松找到几十本实用的教学书,教你如何用高概念的提案剧本打进电影产业。这个现象可以有很多解释,例如想当编剧的人看到电影公司推出的平庸电影,觉得如果是自己来写,可以写得更好。但另一个理由是,许多人仍然认为电影是最伟大、最普世的艺术形式,他们渴望跟电影的广大观众分享自己的故事。对资深的专业编剧而言,他们的心境也是一样的:尽管打造好电影的道路上布满了阻碍,他们仍热切企盼着向全世界展现部分的自我。

  迎向这个挑战并且赢得成功的人,正是本书想要礼赞的对象。这里收录的十五位编剧都是一时之选,但我希望各位在阅读本书后,可以看到他们所写的电影类型不尽相同。从好莱坞卖座鉅片、美国独立制片,到国际影坛,这些编剧打造了过去五十年来一些最令世人难以忘怀的电影记忆,而大多数观众都不认得他们的名字,更别提对他们有任何了解。透过本书,希望能让这些创作者广为大众认识──这是他们应得的。

  本书採用一种平易近人的书写格式:每个章节专写一名剧作家,让他们直接对读者畅谈自己的成长、创作哲学与职业生涯,同时尽力降低作者在访问中的存在感,以便令受访者的特质跃乎纸上。如果你想学习怎么组织紧凑的三幕剧结构剧本,好帮自己赚进大把钞票,本书将会令你失望。但如果你在寻找启发、希望深入了解编剧人生,则或许会觉得本书不可或缺。而即使你对写作没有兴趣,只是单纯好奇电影如何从剧本走向大银幕,本书也可以满足你这分心情。

  此外,本书反对以好莱坞来代表整个电影产业,或甚至仅由英语发音的作品来代表。正因为如此,我对本书受访对象来自世界各地这一点格外自豪:当中包括了来自南韩、法国、墨西哥与丹麦的剧作家,而且每位受访者都对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世界电影,提出了自己的诠释。在美国的片厂体系,尽管电影可能是由剧本起头,但制片与高阶主管的决定可以很快就稀释剧本的品质,而且商业考量经常凌驾艺术上的表现。访谈过全球各地的编剧后,我发现:与其他地区相较,商业考量在好莱坞的影响力之大,实在很惊人──或许也令人难堪。无怪乎当我们想看一部真正具有诗意、动人心弦的电影作品时,从好莱坞以外的电影来挑选,得到满足的机率较高。

  但本书也不承认「好莱坞都出产不入流作品」这种陈腐观念。《编剧之路》中最精采的几篇访谈,出自那些在大片厂筹备的案子中奋战的剧作家;看他们如何面对工作,是很发人深省的经验。

  马克‧邦贝克写过《终极警探4.0》(Die Hard 4.0, 2007)与《煞不住》(Unstoppable, 2010),受访时谈到自己早期如何执着于想写好莱坞大片:「片厂电影的制作过程充满各式各样的障碍;面对它们、从中创造出有点价值的东西——有一部分的我深受这个挑战吸引。」

  约翰‧奥古斯特是《大智若鱼》(Big Fish, 2003)与《狗男女》(Go, 1999)的编剧,对他来说,要在好莱坞的环境下生存,必须明白一件事:当自己热爱的案子失去动能、掉进业界所谓「剧本发展地狱」时(在这个忧伤的炼狱,剧本几乎没希望被摄制),心碎不可避免。但据他所言,这一行还是有光明面存在:「……从好的一面来看,编剧跟电影产业的许多其他工作不同——你随时可以拿起笔来写新东西。」再不然,这两位与其他剧作家对片厂电影制作过程的看法,至少能提升你对他们才华、坚持与耐力的敬意──这些是所有优秀好莱坞编剧都具备的特质。

  要创作出绝佳的剧本,需要无尽的努力。这一点也在这些访谈中显现出来。剧本之美,就在它持续演化的过程。在一呎底片都还没拍摄之前,剧本早已经历过许多次改写,诸如放弃故事副线、发展出配角群,以及强化主题并深入探讨。「剧本永远都是电影的梦。」尚-克劳德‧卡黑耶这么说。他是《中产阶级拘谨的魅力》(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1972)与《青楼怨妇》(Belle de Jour, 1967)的共同编剧。
更进一步来看「持续演化」这一点,有经验的编剧会认知到,他们的职业是永远无法彻底「精通」的。尽管卡黑耶现在已经八十多岁,却认为自己还有成长的空间。「电影语言,是由全世界的伟大电影工作者发展出来的。」他说。「他们已经精鍊它,有时候也颠覆它,而我们的主要任务不光是去了解自己要使用的电影语言,可能的话,也应该尝试使它变得更好。」他的话令人谦卑,但也令人充满力量。

  本书其他剧作家也唿应他的看法,盛赞同行对编剧艺术的贡献。为了表彰其功绩,我加入了五篇〈传奇大师〉侧写,从班‧赫克特、伍迪‧艾伦到英格玛‧伯格曼,以颂扬这些传奇剧作家极具影响力的成就。

  尽管在电影圈里,编剧经常自觉有如次等公民,听到受访对象谈及编剧与导演间有时很微妙的合作关系,依旧令人兴味十足。吉勒莫‧亚瑞格曾经与导演阿利安卓‧岗札雷‧伊纳利图(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合作打造《爱情是狗娘》(Amores Perros, 2000)、《灵魂的重量》(21 Grams, 2003)与《火线交错》(Babel, 2006),他对编、导之间关系的看法最引人深思。坚决反对作者论的他,深信每个电影制作相关人士都会影响作品最后的成败。

  如果编剧觉得被人占了便宜,亚瑞格的建议如下:「我发现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保护自己的作品。」他说。「一切都是可以商议的。你可以在合约里注明,『不许任何人改动剧本一字一句。』──然后它就白纸黑字写在那里了。打从一开始我就学到一件事:你卖什么,人家买什么……我从十五岁起就是这种态度:『这是我的作品,给我放尊重一点——做不到的话,大家拉倒。』」刚出道的编剧可能会觉得自己没办法像他这么强势,但我认为读者在看完他那一章后可以理解,他从很年轻时就有这样的自我肯定,也因此成为当代最突出、最不轻易妥协的剧作家之一。

  这些受访对象中有不少人绕了一点远路才走进这一行,这一点或许可以鼓励那些也想当编剧的读者。他们有人曾是电影剪接师,有人曾经梦想当运动员,还有人在毫无艺术气息的家庭成长。但这些剧作家有个共通点:在很年轻时就被大银幕的不可思议所吸引。即便他们现在有些人偶尔在其他领域工作,例如小说界或剧场界,但剧本写作仍是他们的生活重心。另外,有几位身兼导演角色的编剧,谈到了电影制作的不同层面间是如何相通而非相冲突。我觉得这部分相当值得一读。

  除此之外,许多受访者愿意诚实公开讨论某些不成功的案例,也令我印象深刻。例如以《时时刻刻》(The Hours, 2002)与《为爱朗读》(The Reader, 2008)剧本成而获奖连连的大卫‧黑尔,在为强纳森.法兰岑(Jonathan Franzen)杰出的小说《修正》(The Corrections)进行电影改编工作时,因为制片群后来决定改变路线,他下的许多苦心都被丢到一边,让他非常失望。他对我透露:「当全部的心血付诸东流,一部分的我也死去了。」

  如果所有电影都因信念而成就,那么编剧就是第一个全心信仰的人之一。他们勇敢奉献庞大的创作能量与时间,投入一个可能永不见天日的作品,或是更糟——投入一部最后成就平庸的电影。萝宾‧史威考的文学改编作品包括《新小妇人》(Little Women, 1994)、《艺妓回忆录》(Memoirs of a Geisha, 2005),在访谈中讨论到那种挫折感:「我真希望观众看《超异能快感》(Practical Magic, 1998)时,可以体会到我在写改编剧本时的美好经验。」当被问到她对如何处理这种挫败感有什么建议时,她答道:「不要去想那些让你伤心的事,继续往前走就对了。」

  除了这些挫败的故事与领悟,本书也有在天时地利人和下创造出金奖电影的故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 2010)编剧安德斯‧汤玛士‧詹森,分享了电影幕后的灵感来源。比利‧雷也讨论了他在写《欲盖弥彰》(Shattered Glass, 2003)时如何获得突破,成功将史蒂芬‧葛拉斯(Stephen Glass)这位备受指责的记者的故事,写成令人动容的电影。此外,本书也论及创作方法,包括有编剧鼓吹去鸟不生蛋的偏僻地方写初稿,也有人谈到绞尽脑汁的撞墙期最后仍催生了好点子或写法。最起码,《编剧之路》能让你不再误以为编剧只是在象牙塔里坐等缪思女神带来灵感。事实上,更常见的情况是,编剧就只是一直写、写、写:一边写,一边希望并祈祷会出现什么好东西。

  幸好我不用等太久,我的受访对象就能说出一些好东西。在此我要诚挚感谢他们所有人,谢谢他们挪出时间,也谢谢他们愿意与我分享其创作生命与私生活。在我想透过他们说的话令他们跃然纸上的时候,它们幻化为我们交谈时的真实立体人物。有些时候,他们为了拨出时间给我,必须想办法在家庭与其他责任之间挤出空档。

  就算没在写作时,编剧也还是在思考写作。所以,有机会「窃听」他们的世界,让我非常开心,这份感谢也会常存心中。同样的,我也要感谢这些编剧的经纪人、制片与公关,协助我完成这些访问。另一群特别要感谢的人,是这些编剧的助理;他们不眠不休、耐性十足,扮演很关键的角色。如果没有你们,这本书不可能写就。谢谢你们的善心与勤奋。

  FilmCraft书系是麦克‧古瑞吉(Mike Goodridge)专业用心策画的成果。从二○○五年他在《国际银幕》($Screen International$)杂志担任我的编辑以来,我开始有此荣幸与他共事。他从不吝于帮我加油打气,同时私下予我一针见血的建言。感谢他将此书系的编剧部分託付给我。我也要感谢塔拉‧盖拉格(Tara Gallagher)与Ilex Photo的其他好同事出版了这些深具美感的书。

  如果不是我父母慷慨的鼓励,我不可能走到这里。就如同本书里的几名剧作家一样,我的家族从未出过任何艺术家,但我的父母一向支持我的梦想,结果我走上了并非一路平顺的路,但仍然非常值得。我的姊妹丽莎与她们一家人也常在我心上,虽然我跟他们用Skype交谈的时间实在不多。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太太苏珊,她也是个梦想家。人生永不止息在改变,但是妳,我的天使,永远都在我的身边。

提姆‧葛尔森

图书试读

霍杉‧阿米尼 Hossein Amini

许多编剧在还年轻时就放弃这条路,是因为没得到鼓励。我很幸运,我的父母在我毕业后仍支持了我好几年,直到我终于拿到案子为止。伊朗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他们的孩子当律师、医生、建筑师或工程师,最不希望看到小孩从事的工作就是拍电影,因为根本赚不到钱。幸运的是,我的父母非常支持我。要是没有他们,我根本不能当编剧。许多有才华的编剧消失了,因为大家撑不下去。我刚开始一起写作的朋友,最后都找了正常的工作,例如房地产仲介等,而他们当年写得跟我一样好(甚至可能更好)。我真的很幸运,可以坚持得比他们久。

我在伊朗长大,最早沉迷的是李小龙的电影。我爸也算影痴,所以我家有一面小投影幕,在我过生日时就看一部李小龙电影。当时在伊朗有很多户外电影院——不是美国那种户外汽车电影院,而是由于天气通常很热,各种社团那类的单位会在户外播放电影。我十一岁时移民,就在伊朗革命之后,对电影更感兴趣了。当时我父母已经分居,我去巴黎跟我爸住。他不知道怎么跟我和我兄弟相处,于是带我们去看电影——沿着香榭丽舍大道一家一家去看两点、四点、六点的场次。我一开始迷上的是好莱坞动作片,但后来我去牛津大学念书,那里有两家很棒的戏院在播放老电影,有时我会一天偷熘去看个两部。他们会办「费里尼週」或「塔可夫斯基週」,而且都是用大银幕放映。至于巴黎,我记得在那里看过《死吻》(Kiss Me Deadly, 1955)。我得说,在大银幕上看黑白的「黑色电影」(film noir),真是震慑人心的经验……就是这一切,让我爱上电影,到现在仍深陷其中。

用户评价

评分

《编剧之路:世界级金奖编剧告诉你好剧本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编剧这个职业背后那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的美妙。我之前对编剧的理解,可能更多停留在“讲故事”这个层面,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好的剧本,远不止于此。它是一门关于人类心理、社会现象、以及叙事逻辑的精密学科。作者在书中对“冲突的类型”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类和分析,并且指出,每种冲突的设置都会带来不同的叙事效果和情感张力。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些精彩的戏剧冲突,绝非偶然,而是编剧精心设计的结果。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细节”的论述,作者强调了“微观”和“宏观”的统一,即每一个小的细节,比如一个道具、一句台词、一个表情,都应该服务于整体的叙事和人物塑造。他用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这些微小的细节来传递信息,暗示人物性格,甚至预示未来的情节发展。我之前写的人物,常常显得“单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是因为我没有深入挖掘他们身上那些“矛盾”和“非理性”的特质,而这些,恰恰是让角色变得鲜活的关键。《编剧之路》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打磨出一块璞玉,让它最终成为闪耀的艺术品。它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雕琢的工具,帮助我提升编剧技艺。

评分

《编剧之路:世界级金奖编剧告诉你好剧本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和系统的“故事构建”框架。我一直觉得,一个好故事,就像一座精美的建筑,需要扎实的结构、精巧的设计和恰到好处的装饰。这本书恰恰提供了建造这座建筑的“蓝图”和“工具”。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开始,逐步构建出清晰的故事线、人物关系网、以及完整的情节结构。他强调了“起承转合”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情节转折”和“剧情推进”的技巧,让我明白,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具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功能。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反转”的探讨,它不是为了反转而反转,而是需要有前期的铺垫和逻辑上的支撑,才能达到令人信服的效果。我之前写的故事,常常会感到“虎头蛇尾”,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这是因为我没有在故事的“收尾”部分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做到“前后呼应”,也没有让故事的主题得到升华。《编剧之路》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写故事,更是教我如何“思考”故事,如何将一个想法转化为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和思考的艺术品。

评分

《编剧之路:世界级金奖编剧告诉你好剧本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教程,不如说是一场“烧脑”又“治愈”的编剧实践之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如此!”。很多我之前在构思剧本时遇到的瓶颈,比如故事推进不下去,或者人物行为逻辑不通,在这本书里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和解决之道。作者对“主题”的探讨尤其深刻,他强调了一个好的剧本必须有一个清晰而有力的核心主题,并且这个主题要贯穿始终,体现在人物、情节、对话的每一个细节中。他让我明白,观众在观看一个故事时,除了娱乐,更渴望获得某种启示或情感上的共鸣,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潜藏在故事深处的“主题”。书中关于“节奏”的分析也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快慢的切换,更是情绪的起伏,是信息释放的时机,是观众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作者通过对大量优秀剧本的拆解,教会我们如何去掌控观众的情绪,如何设置悬念,如何制造惊喜,从而让整个观影过程充满沉浸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对话”的设计,它不只是简单的角色之间的交谈,更是人物性格的展现、信息传递的载体,甚至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引擎。作者强调了“言外之意”的重要性,教会我们如何写出那些听起来平淡无奇,但背后却暗流涌动、意味深长的对话。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温度,让我感觉像是在和一群顶级的编剧面对面交流,他们的智慧和经验,都凝聚在了这本厚重的书里。

评分

《编剧之路:世界级金奖编剧告诉你好剧本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思维的体操”,它不仅教授了编剧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故事和人物。我一直对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伏笔”和“呼应”感到好奇,这本书给了我最直观的解答。作者深入分析了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是如何在整个剧本中起到画龙点睛之笔的作用,又是如何构建起精巧的故事网。他用“因果链”和“时间线”的概念,清晰地展现了如何让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充满逻辑性。我之前写东西时,常常会觉得故事“散”,或者某个情节的出现显得突兀,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这都是因为缺乏对整个故事“骨架”的清晰规划。书中关于“视角”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叙事视角,以及在不同的视角下如何去呈现故事,从而达到最佳的叙事效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高潮”部分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冲突的顶点,更是人物成长和主题升华的集中体现。作者强调,一个精彩的高潮,不是靠突然的转折来制造,而是通过前面铺垫的积累,让观众在情感和逻辑上都能接受,并且在看完之后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作者的个性化表达,让我读起来津津有味,常常会因为一个精彩的比喻或者一个巧妙的论证而拍案叫绝。

评分

这本《编剧之路:世界级金奖编剧告诉你好剧本是怎么炼成的》简直是我的编剧启蒙书!我一直对电影幕后故事和剧本创作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门槛很高,不知道从何下手。偶然间看到这本书的推荐,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回来。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扎实的厚度和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仿佛捧着的是一部通往梦想的宝典。翻开扉页,那些闪耀着业界光芒的名字,让我瞬间充满了信心。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案例分析,不是简单地罗列情节,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关键转折点、每一个人物弧光设计、每一个对话的潜台词。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但又不失专业深度的方式,剥开了那些我们以为高不可攀的“金奖剧本”的内核。他没有卖弄那些过于晦涩的理论,而是通过具体的实例,一步步地引导我们去理解“为什么”这个情节在这里会如此有力,为什么这个角色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为什么这段对话能让人心领神会。我最受启发的是关于“冲突”的部分,我之前写东西总觉得平淡,就是因为没有抓住核心的冲突点。《编剧之路》告诉我,冲突不仅仅是表面的争吵,更是人物内心的挣扎、目标与阻碍之间的较量,甚至是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它教会我如何去挖掘故事最深层的矛盾,如何将这些矛盾层层递进,直至引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亲自指导一样,每一点都让我茅塞顿开。我甚至迫不及待地拿出笔记本,一边读一边记录,画人物关系图,设计情节线,感觉自己真的踏上了那条“编剧之路”。这本书不仅是理论的传授,更是实操的指导,让我从一个迷茫的爱好者,变成了一个拥有清晰方向和方法论的实践者。

评分

《编剧之路:世界级金奖编剧告诉你好剧本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简直是我在创作道路上遇到的“及时雨”!我一直对“创意”这个东西很着迷,但又常常陷入“江郎才尽”的困境。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什么“灵丹妙药”,但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系统化的“创意激发”和“创意孵化”的思路。作者从多个维度分析了优秀的剧本创意是如何产生的,例如从社会现象中提炼、从个人经历中挖掘、或者从经典的叙事模式中进行创新等等。他让我明白,创意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和整合来获得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原型”的讲解,它揭示了那些古老而普适的叙事模式是如何在无数的故事中被不断地重塑和运用。这并不是说要照搬照抄,而是要理解这些原型背后的力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创新。书中关于“故事的‘钩子’”(Hook)的论述也让我大开眼界,它教会我如何在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好奇心。这种“吊胃口”的技巧,对于任何一个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关注的创作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编剧之路》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技术,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故事”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创作世界。

评分

《编剧之路:世界级金奖编剧告诉你好剧本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让我对“电影语言”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一直觉得,电影不仅仅是文字的搬运,它更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艺术。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画面”、“声音”、“剪辑”等电影元素,来强化故事的叙事,塑造人物,甚至表达抽象的情感。作者用大量的实例,展示了那些经典的电影场景是如何通过巧妙的镜头运用和剪辑节奏,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我之前写剧本时,常常会忽略了“视觉化”和“听觉化”的思考,只是专注于情节和对话。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一个优秀的剧本,本身就应该具备强烈的“电影感”,能够让读者在脑海中“看见”和“听见”故事。书中关于“留白”和“暗示”的运用也让我大受启发,它教会我如何不把所有东西都摆在明面上,而是通过一些微妙的细节,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和想象,从而获得更深的沉浸感。这本《编剧之路》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电影世界”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电影语言来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评分

在我看来,《编剧之路:世界级金奖编剧告诉你好剧本是怎么炼成的》是一次将“干货”与“情怀”完美结合的编剧教学体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作者本人和一众世界级编剧们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的真切感悟和宝贵经验。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关于“角色塑造”的篇章,它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好人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创造出立体、有血有肉、让观众能够产生共情甚至产生辩论的角色。书中举例的那些经典角色的塑造过程,以及作者如何分析他们行为动机、内心冲突和成长弧线的逻辑,让我对“人物”这个剧本的核心要素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写出来的角色要么太脸谱化,要么太行为失常,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一个真正令人难忘的角色,是建立在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精巧的情节设计之上的。此外,书中关于“结构”的讲解也堪称典范。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三幕式”,而是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叙事结构和节奏控制的方法,并且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不同的结构下保持故事的吸引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开场”和“结尾”的设计,作者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如何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抓住观众,又如何用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尾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细节,往往是普通读者容易忽略,但却是决定剧本成败的关键。《编剧之路》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剧本世界的门,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浑然天成的故事背后,是多么精密的计算和考量。

评分

《编剧之路:世界级金奖编剧告诉你好剧本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让我对“观众心理”这个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我一直觉得,写出好故事,关键在于“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成功的剧本,必须深入洞察观众的心理需求,并与之产生共鸣。作者在书中详细剖析了观众在观看不同类型影片时的心理期待,以及编剧如何通过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情感调动来满足这些期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情绪弧线”的讲解,它不是简单的情感波动,而是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地引导观众的情绪,让他们在经历一系列情感体验后,获得满足感和升华。书中关于“悬念”的设置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设置一个疑问,更是通过信息的不对称、观众的猜测和编剧的引导,来不断拉升观众的紧张感和期待感。我之前写的东西,总是缺乏一种“张力”,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这是因为我没有充分调动起观众的参与感和好奇心。《编剧之路》这本书,就像一位高明的心理学家,用剧本创作作为载体,带领我们去探索和理解人类复杂的情感世界。它让我从一个“自嗨式”的创作者,变成了一个懂得如何与观众“对话”的思考者。

评分

《编剧之路:世界级金奖编剧告诉你好剧本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编剧伦理”和“叙事责任”的再教育。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些在创作中可能遇到的“灰色地带”或者“道德困境”,而是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探讨了编剧在创作过程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他强调了一个好的剧本,不仅要追求艺术上的完美,更要考虑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传递积极的价值观。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现实主义”和“风格化”的辩证关系,作者指出,即使是虚构的故事,也应该建立在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之上,并且能够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我之前写故事时,常常会陷入“为了戏剧性而牺牲真实性”的误区,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真正的优秀剧本,能够在保持艺术张力的同时,传递出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书中关于“人物的复杂性”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鼓励我们去塑造那些有缺点、有挣扎、但同时又充满人性的角色,而不是简单地脸谱化。这本《编剧之路》不仅仅是教授写作技巧,更是引导我成为一个更有深度、更有责任感的创作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