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训益京胡艺术

梁训益京胡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戏曲界
最具代表的京胡艺术一代宗师
梅兰芳嫡传弟子
言慧珠的御用琴师

  自京剧源起及蓬勃发展以来,有关京剧伴奏艺术的研究,虽是备受关注的议题,但也少见对此做出深入探讨。故论本文以京胡艺师梁训益先生之京胡琴艺,做为研究探讨之起点。期盼借由梁训益先生之个人的学习成长背景、演奏历程与舞台表演艺术等相关经历,作出实际的纪录、描述与分析。冀能从中探究京剧琴师技艺的传承、伴奏机制形态规律的运用与艺术表现需要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本文试图以梁先生个人的资质、学习方法、经验、历程与具体的舞台演艺等面向,寻求与现今戏曲教育演奏人才之培养形式与学习方法,期望能提供相关学习者最有效的方式与借鑑,并与现今戏曲环境相互唿应与结合,俾利日后戏曲音乐伴奏人才之养成与延续。

名人推荐

  台湾戏曲学院郑荣兴
  中央大学教授李国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建华


  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坐科大鹏于复兴毕业,自十一岁起便开始从事京剧工作,专攻京胡。在国立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内除担任传统京剧演出之外,也积极参加新编大型京剧之创作与演出,琴艺精湛,为台湾中生代重要京胡演奏家。

图书目录

序一 李序/李国俊
序二 戏曲音乐弦歌不辍永传承/郑荣兴
自序

引言

1 京胡艺术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京胡艺术的基本技法
第二节 京胡形制发展与制作
第三节 京胡的定调及律高运用与源流
第四节 京胡演奏技巧

2 梁训益的艺术养成与艺术经验
第一节 大陆的技艺养成背景(1923~1949)
(一)学艺启蒙时期(1923~1939)
(二)流派艺术奠定期(1940~1949)
第二节 来台后艺术高峰时期(1949~1983)
(一)傍名角琴艺展身手(1949~1969)
(二)名伶的幕后推手(1969~1983)
(三)留下资料与最后身影(1983~1993)
第三节 梁训益京胡艺术──罕见「曲牌」之探讨
(一)宫调转调变化
1.〈柳摇金〉曲牌探讨
2.〈小开门〉曲牌探讨
3.〈隔 尾〉曲牌探讨
(二)京胡指法与曲牌宫调变化之运用
1.实际演奏分析
2.团队精神的展现

3 梁训益的京胡技术特性
第一节 唱腔「过门」技法分析
(一)〔西皮〕类过门技法分析
(二)〔二黄〕类过门技法分析
(三)〔反二黄〕过门技法分析
第二节 「创腔」技法分析
(一)套用铺陈
(二)唱腔设计
(三)再造创作

4 再现口述历史──梁训益京胡艺术
第一节 惺惺相惜姜凤山
第二节 琴弦知音陈舜政
第三节 入门弟子吴陆森
第四节 梁训益大事年表及演出纪录

5 结 论
第一节 梁训益京胡艺术的归纳总结
(一)戏曲京胡传授养成方式
(二)罕见曲牌的音乐技法
(三)琴师技能与创作部份
第二节 京胡艺术特性
(一)琴艺音韵来自于唱腔艺术
(二)艺术的层次在于内心的基础

参考资料
拾遗:京胡艺术文化瑰宝
梁训益CD音乐曲谱目录

图书序言

引言

本文是以梁训益的「京胡艺术」为撰写核心,除了传统文献资料进行佐证外,对于艺术造诣的採集就非专业者不可。因此笔者针对梁训益「艺术」, 寻求三位重要关系人姜凤山、陈舜政、吴陆森进行採访。姜凤山:梅兰芳后期琴师,梅派传承宗师。(1942-1949)梁训益学习时期。19岁时学艺于梅琴大师(徐兰沅与王少卿),姜先生口述了当年学艺的背景及艺术养成。陈舜政: 合作同僚(在台湾傍角徐露时期)陈教授喜好京剧伴奏,在票界中极具知名, 对于京剧音乐有颇多心得,笔者从受访内容中,获得许多他与梁训益在搭配合作演奏上的重要资料,以及对他艺术上的评价。第三位是梁先生收的徒弟吴陆森,我们访谈时间足有四个小时以上,谈及梁先生教学、为人处事、艺术层次是主要的内容。以上主要三位的访谈,刊载于第五章节中,其他访谈记录,则收录于文章各章节。

另外本文主要以文献整理和影音分析进行研究,因此将蒐集及整理梁训益京胡伴奏相关演出及演奏之影音资料,进行採谱分析。透过笔者以听写方式谱出曲谱,再与梅琴徐兰沅和王少卿两位大师之作品探讨比对。透过这样前后唿应的比对与探讨,从中得取对其两者之间其音色、技法及特殊技巧之变化及其演奏的基本模式等差异性,除记录下准确的音符,并加以深究,有助于本文核心之研究。

京剧在台湾这二十年已逐渐式微,排除其他剧种、政治、外在等因素,这个曾经被誉为国剧的称号,凌驾着政府独厚的优势条件下,风光存在于台湾的戏曲艺术殿堂。而今京剧的传承无论在培养与推广,都不如以往,而京剧的主体「京剧音乐」在人才培育上更是寥寥可数,这恐怕也是造成京剧式微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致力于京剧音乐之文献及史料蒐集汇整,尝试建构出一条属于戏曲界京胡完整之脉络,期盼以此梳理京胡伴奏艺术在台湾发展的情形与传承,经过深入分析整理后,能更具体与有效的将其成果,化为推动进步的助力,借此也希望能为台湾京剧音乐之发展与推广尽一份心力。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