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戏剧史(增修版)

台湾戏剧史(增修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戏剧
  • 戏剧史
  • 台湾文化
  • 文学研究
  • 艺术史
  • 增修版
  • 戏曲
  • 文化研究
  • 台湾史
  • 表演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荷西、明郑到清领,从日据、战后到解严,近四百年的历史;
从南管戏、北管戏、布袋戏、歌仔戏、京剧到现代戏剧,横跨各剧种。

本书是台大戏剧系林鹤宜教授的代表作,论述全面,而文字可亲,
不仅是第一部,也是当前最重要、最完整的台湾戏剧通史。

  台大戏剧系主任林鹤宜教授所着《台湾戏剧史》是第一部台湾戏剧通史,也是目前最重要且最完整的台湾戏剧通史。

  全书共六章,先以历时性行文介绍台湾戏剧的发展背景,再依次就荷西、明郑、清代、日据、战后,以迄1980年代以后的台湾戏剧,进行细致的梳理,内容涵括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二大专业及其相互影响关系,并介绍每一个阶段发展特色,及其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戏剧类型和次要类型。

  本书撰述严谨,而文字可亲,兼顾史观和议题讨论,纳入新出诸多研究成果。除了提纲挈领传授台湾戏剧史相关必要知识之外,亦提供不同观照角度及见解,有利于读者进行批判性接受。

  本书为最新之「增修版」,经过大幅修订、新增内容,更具开创性、重要性及完整性。配合各章节内容,精选珍贵图片与文字相唿应,全书精彩图片逾百幅;又详附征引书目、图表目次及学术名词索引,便于引领读者入门,进入戏剧史研究之堂奥,更是通往未来台湾戏剧史研究的必经道路。
《跨越时空的剧场回响:中国古代戏剧的演变与流变》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戏剧自萌芽至成熟,直至宋元时期达到巅峰的漫长发展历程。它不着眼于近现代或特定地域的戏剧现象,而是将历史的镜头聚焦于更早的年代,探究影响后世戏曲艺术的那些最初的火花与根基。 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文化背景和社会思潮的变迁,构建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中国古代戏剧图景。我们首先从上古的祭祀仪式、巫术活动中寻找戏剧的雏形——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模仿、歌舞和叙事行为,如何逐渐脱离纯粹的宗教目的,开始具备初步的娱乐和叙事功能。这一阶段的“剧”是模糊的,是礼乐制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一部分:汉代“百戏”的集结与整合 深入探讨汉代“百戏”的兴盛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百戏并非今日意义上的戏剧,而是指代各种杂技、歌舞、角抵、幻术的综合表演艺术。本部分详细描绘了乐府诗歌在音乐和表演中的作用,以及马戏、傀儡戏等元素如何渗透进宫廷和民间的娱乐活动中。重点分析了汉乐府的文本与表演形态,如何为后来的戏曲结构提供了原型,尤其是叙事性和情感表达的初步模型。我们特别关注了汉代画像石和壁画中描绘的表演场景,试图通过考古资料还原这些失传的剧场瞬间。 第二部分: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兴与清谈之风 这一时期,中国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随着玄学和佛教的流行,文学创作的重心转向抒情和哲理思辨,这深刻影响了早期戏曲的文学性。本书细致考察了“格律诗”在声律上的成熟对歌舞音乐的影响,以及“清谈”文化中对角色塑造和言语魅力的追求。南朝的歌舞大曲,特别是“荆楚大曲”的精细化,被视为后世戏曲板式和唱腔发展的重要源头。我们辨析了这一时期“优伶”阶层的地位变化,以及他们如何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第三部分:隋唐乐舞的鼎盛与“参军戏”的诞生 隋唐,是中国古代文化全面繁荣的时代,其戏剧成就也达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阶段。本部分着重论述了“燕乐”体系的成熟,它为后世戏曲音乐的整合提供了完备的曲调库。对唐代宫廷教坊的组织结构、乐舞的类型(如“十部伎”)进行了详尽的梳理。 更关键的是,本书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参军戏”的研究中。参军戏被视为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戏仿”和“讽刺”剧种,标志着戏剧开始具备明确的社会批判功能和强烈的角色扮演意识。通过分析残存的文献资料,我们重建了参军戏中“参军”(正面角色)和“苍鹘子”(滑稽丑角)的表演模式和对话结构,揭示了其从滑稽短剧向具有情节性的“杂剧”演变的关键机制。 第四部分:宋代“瓦肆勾栏”的兴起与“杂剧”的成熟前夜 宋代的市民阶层崛起,催生了空前繁荣的城市娱乐中心——“瓦肆”和“勾栏”。本书将这一场景的社会经济背景与戏剧艺术的爆发性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详细介绍了宋代俗文学的盛行,如“话本”和“讲经文”,它们如何为后来的剧作提供了成熟的叙事框架和人物原型。 重点分析了宋杂剧(或称“杂剧”或“角本”)的结构特征,包括其“四折”结构的基础雏形、插科打诨的运用、以及“正名”的初步规范。通过对《东京梦华录》等文献中对瓦肆表演的记载的细致解读,本书力求还原宋代市民对戏剧的真实需求与审美倾向,描绘出在元代“杂剧”正式确立之前,中国戏剧艺术如何经历一次彻底的世俗化、专业化和程式化的关键过程。 总结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扎实、全面、且侧重于源头和基础的中国古代戏剧史框架。它不涉及明清传奇、昆曲或近代以后的戏剧形态,而是专注于那些奠定中国戏曲“唱、做、念、打”基本元素,并确立其叙事与表演规范的早期探索与发展。通过对仪典、乐舞、滑稽戏和市民娱乐的综合考察,本书试图揭示中国戏剧艺术如何从原始的身体表达,逐步演化成为一种具有高度文学性和表演性的综合舞台艺术的全景式画卷。其核心关注点在于“起源、演变与基础结构”的建立,而非某一成熟时期的繁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鹤宜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戏剧学系暨研究所教授兼主任、《戏剧研究》学报总编辑。主要着作有《从戏曲批评到理论建构》(2011)、《淬炼:陈剩的演艺风华和她的时代》(2008,与许美惠合着)、《从田野出发:历史视角下的台湾戏曲》(2007)、《光影、历史、人物:歌仔戏老照片》(2004 ,与蔡欣欣合着)、《规律与变异:明清戏曲学辨疑》(2003)、《台湾歌仔戏》(2000)、《晚明戏曲剧种及声腔研究》(1995)等书,中国及台湾戏剧研究论文多篇。戏剧评论散见报章杂志。

图书目录

图辑
图表清单
增修版序
增修版绪言

第一章 台湾戏剧的发展背景──特殊的地理、人文和历史命运
1-1 岛屿的自然景观和地理条件
1-2 台湾的开发
1-3 台湾的人口和移民结构
1-4 台湾的风土和人文
1-5 戏剧演出与常民生活
1-6 语言与戏剧
1-7 无可回避的历史命运
1-8 台湾戏剧发展的阶段与特色
1-9 台湾戏剧大事纪

第二章 荷领到清前期的台湾戏剧(1624-1795)──南管戏独领风骚
2-1 原住民的歌、舞和赛戏
2-2 清文献所见的台湾戏剧
2-3 南管戏的流行
2-4 南管戏的剧目
2-5 南管戏的表演艺术
2-6 潮剧和其他戏剧
2-7 车鼓戏和其他小戏
2-8 清前期的戏剧活动及社会功能
2-9 清前期的职业戏班、子弟馆阁与文人家班

第三章 清后期的台湾戏剧(1796-1894)──北管戏后来居上
3-1 北管戏的流行
3-2 北管戏的剧目
3-3 北管戏的表演艺术
3-4 四平戏
3-5 皮影戏
3-6 傀儡戏
3-7 布袋戏
3-8 採茶戏和其他剧种
3-9 清后期的戏剧活动及社会功能
3-10 清后期的职业戏班、子弟结社与私人家班

第四章 日据时期的台湾戏剧(1895-1945)──新旧并陈,蓄势待发
4-1 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4-2 各剧种的角力:台湾总督府的一份调查报告
4-3 职业「七子班」变身为高甲戏
4-4 北管的职业戏班和子弟活动
4-5 京剧的流行和在地化
4-6 新剧种歌仔戏的诞生
4-7 歌仔戏的音乐
4-8 歌仔戏的表演艺术
4-9 客家採茶戏的风行
4-10 布袋戏渐成派别
4-11 职业新剧和改良戏
4-12 新剧运动和知识分子的诉求
4-13 日据时期的重要现代戏剧活动

第五章 战后的台湾戏剧(1946-1979)──传统戏剧的峥嵘与转型
5-1 大陆地方戏聚集一岛
5-2 本土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复甦
5-3 内台歌仔戏的全盛
5-4 从唱片、广播到电影歌仔戏
5-5 歌仔戏搭上电视的流行列车
5-6 得政府之独厚的京剧
5-7 从剑侠戏、金光戏,到电视布袋戏
5-8 1970年代传统戏曲由盛转衰:南管戏、高甲戏、北管戏、四平戏、傀儡戏和皮影戏
5-9 台湾现代戏剧的另一个源头
5-10 战后的台语职业新剧
5-11 「反共抗俄」对现代戏剧的禁锢
5-12 1970年代剧场人的努力

第六章 1980年代以来的台湾戏剧(1980-2013)──现代戏剧的勃兴
6-1 心灵与视野的解严
6-2 歌仔戏的多方向发展
6-3 「外台歌仔戏」和「艺文剧场歌仔戏」
6-4 戏曲现代化的领航者:台湾京剧
6-5 客家採茶戏的蜕变
6-6 布袋戏呈现多元面貌
6-7 面临灭绝的剧种和相关文化活动:南管戏、高甲戏、北管戏、四平戏、傀儡戏和皮影戏
6-8  戏曲的传统再造与现代化
6-9  1980年代突破瓶颈的现代戏剧
6-10 1990年代的现代戏剧
6-11 新世纪的现代戏剧
6-12 现代戏剧的重要作家与作品
6-13 现代戏剧的专业化和类型

结语 我们能掌握的只有现在
征引文献
索引

图书序言

增修版绪言(摘录)
林鹤宜


  本书以六个篇章呈现台湾戏剧四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先以历时性行文介绍台湾戏剧的发展背景,再依次就荷西、明郑、清代、日据、战后,以迄1980年代以后的台湾戏剧,进行梳理,介绍年限设定为2013年。

  依据艺术内涵和特征,戏剧在这个岛屿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其间变化十分显着。

  清代干隆以前属于草创阶段,台湾的土地开发仍限于南台湾,以台南为行政和文教中心,泉州人多过漳州人,主要的流行剧种是明代嘉靖年间就盛行于泉州及闽南的「泉腔」,台湾称为「南管戏」,大陆称为「梨园戏」。

  清干隆49年(1784),官方正式在台湾鹿港与福建蚶江设口开渡。(《厦门志》卷五〈船政略〉)使得鹿港成为仅次于台南的商业港口城市,也引来更多的闽、粤移民渡台。北管戏据悉便在此际传入,并在嘉庆年间开始盛行,从而取代南管戏,成为台湾民间最喜闻乐见的剧种。

  日据明治28年(1895),台湾成为日本从甲午战争获取的战利品,五十年的统治,将台湾的文化发展区隔出一个特殊的段落,也渗入了许多突破性的因素。现代戏剧的传入是这个阶段最引人注目的大事;传统戏剧在中日战争以前空前繁荣,刺激了新剧种歌仔戏的诞生。二战期间的「皇民化」洗礼,为当时少数继续演出的传统剧曲,如歌仔戏和布袋戏等,形塑了特殊的异文化拼贴外貌和体质。

  战后之初,本土戏曲如雨后春笋般复甦,随着新移民涌入的各省地方戏亦竞相登台献演,令人为之眼花撩乱。其中,歌仔戏迎来它第二个黄金高峰,京剧则受到政策的保护,一枝独秀;现代戏剧却深受「反共抗俄」之禁锢,直到1970年代,才在宗教艺术团契和校园中找到挣脱束缚的契机。

  1980年代是台湾历史上伟大的十年,政治的解严,同时也是心灵和视野的解严。压抑了数十年的能量,一时转化为文化艺术开创精神的强大动力。式微的传统戏曲求新求变,力图创造时代新貌。现代戏剧则从小剧场重新起步,一方面保留实验精神,另一方面竟以此孕育出台湾的现代专业戏剧。进入新世纪,现代戏剧的声势已超越传统戏剧,成为这个阶段的主体。

  每一个阶段都有其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戏剧类型和次要类型。本书选择在每一个戏剧类形成长巅峰的年代,就其流行经过、剧目内涵和表演艺术三大要点进行个别介绍,从而建构这一部超过四个世纪的通史。为了真切的反映时代氛围,本书纪年概依各时代政权年号,次以西元。

  台湾文化的基底,是一个由闽、粤汉人移民为主的拓荒者所建构的农业社会,戏剧活动主要以宗教和年节庆典、生命礼俗为温床,带有高度的民间气息。而做为座落在亚洲大陆边缘的岛屿,使它多次成为政治角力的折冲点和停损点,经历了多政权的更迭,也从而注入许多新的艺术元素。五大发展阶段,和它的历史命运是紧密扣连的,也以此形塑它的艺术特征。

图书试读

台湾戏剧发展的阶段与特色
 
本书依照艺术内涵特色和时代变化,将台湾戏剧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
一、荷领到清前期的台湾戏剧(1624-1795)
二、清后期的台湾戏剧(1796-1894)
三、日据时期的台湾戏剧(1895-1945)
四、战后的台湾戏剧(1946-1979)
五、1980 年代以来的台湾戏剧(1980-2013)
 
戏剧在过去极不受官方和知识分子的重视,故研究台湾早期戏剧文献资料相当贫薄。清代是中国君主封建制度的终结,文化发展变化相对小,有清一朝可依剧种的流行,以嘉庆元年(1796)为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时间分别有172年和98年之久。日据50年进入台湾戏剧发展的第三阶段,虽因身处异文化殖民统治,受到限制,然亦因而注入不少新的艺术元素,新旧戏剧并陈,颇有可观。第四阶段为二战后到民国68年(1979),时间有35年,台湾处于戒严禁锢的保守年代。传统戏曲散发了它最后的余晖,现代戏剧则备受压抑,难以施展。1980年代台湾本土意识抬头,社会气氛丕变,视野大为开放,戏剧也受到影响,至今(2013)有34 年,是为第五个阶段。以下将五个阶段贯串起来,概述如下:
 
原住民拥有很丰富的歌舞,只是没有汉民族概念中「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清代方志笔记记载了原住民过年时集体歌舞表演的「赛戏」,还提到其领导阶层喜好以汉人的戏服做为宴会服饰,后来更进一步汉化,接受了汉人的戏剧。清中叶以前,南管七子戏在台湾独领风骚。同时流行的剧种还有潮剧(大戏);竹马戏、车鼓戏(以上歌舞小戏);唸歌仔(说唱小戏)等。
 
清中叶的干、嘉之际,北管乱弹戏传入台湾,还有小戏的车鼓、採茶,偶戏的影戏和悬丝傀儡,应该也已经在台湾流传。陆陆续续又有其他剧种如四平戏、布袋戏等传入。到了清代尾声,台湾的传统戏剧阵容几乎完备。尚未到齐的,是在日据商业剧场刺激下,由南管戏转化而来的高甲戏,以及新兴的年轻剧种歌仔戏和客家大戏。

用户评价

评分

《台湾戏剧史(增修版)》的每一页,都饱含着作者对台湾戏剧的深厚情感和学术洞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女性”在台湾戏剧发展中角色的关注。在许多传统的戏剧史叙事中,女性的贡献往往被边缘化,但作者在这本书中,给予了女性编剧、导演、演员以及观众,应有的重视和篇幅。 我被书中关于早期女性剧作家的出现,以及她们在作品中对女性命运、社会不公的关注所感动。同时,作者也探讨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戏剧创作和表演中扮演的角色如何日益多元和重要。书中对于一些以女性视角为主题的戏剧作品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台湾戏剧如何更加细腻和深入地展现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这种对“性别”视角的关注,无疑拓宽了台湾戏剧史的视野,使其更加丰富和完整。

评分

从《台湾戏剧史(增修版)》中,我不仅读到了历史,更读到了“变迁”与“创新”。作者对于台湾戏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创新”尝试,给予了极为详尽的记录和深入的分析。我被书中关于“实验剧场”的章节深深吸引,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实验剧场”在台湾兴起的背景,以及它如何挑战传统的戏剧模式,拓展戏剧的表现边界。 我了解到,“实验剧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对当时主流戏剧表达方式的“反叛”,它追求形式的解放,主题的尖锐,以及与观众的深度互动。书中对于一些标志性实验剧团的介绍,如“云门舞集”(尽管更偏向舞蹈,但在戏剧实验方面有跨界影响)和“屏风表演班”等,让我看到了台湾戏剧人是如何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突破。作者对于这些剧团的剧场空间选择、表演形式的创新,以及他们如何与社会议题相结合的论述,都极具启发性。

评分

《台湾戏剧史(增修版)》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台湾戏剧的“过去”,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台湾戏剧的“现在”和“未来”提供了坚实的坐标。我对于书中对于“当代剧场”的分析,尤其是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台湾戏剧界的影响,感到尤为着迷。作者清晰地梳理了后现代主义如何颠覆了叙事的线性结构,如何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以及如何挑战了传统的角色设定和表演模式。 书中对于一些当代剧团,如“绿光剧团”、“表演工作坊”等,在创作理念和艺术实践上的创新,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能够感受到,这些剧团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大胆地融入了新的技术和表现手法,比如多媒体的运用、跨界合作的尝试,以及对台湾本土文化元素的现代性解读。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台湾戏剧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蓬勃发展,以及它如何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回应时代的变化。

评分

阅读《台湾戏剧史(增修版)》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却又充满活力的老友对话。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情感的传递。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和充满温度的笔触,勾勒出台湾戏剧发展的各个阶段。当我沉浸在对早期话剧运动的探讨中时,我能感受到那些先驱者们在简陋的条件下,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如何艰难地开垦出一方戏剧的土壤。书中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气候,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影响戏剧创作的论述,让我对台湾戏剧的“在地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对于不同时期戏剧流派的梳理也极为清晰,从现实主义到象征主义,再到后来的实验戏剧,每一种风格的兴起和衰落,背后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动因。书中对于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分析,更是让我对台湾戏剧的艺术成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兰陵剧坊”等重要剧团的介绍所吸引,他们的创新精神、剧场美学,以及对社会议题的关注,都为台湾戏剧注入了新的活力。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听到观众的笑声和掌声,感受到那个时代戏剧的蓬勃生命力。

评分

《台湾戏剧史(增修版)》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它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人文关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戏剧的普及与传播”的论述所打动。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专业剧团和重要作品的介绍,而是关注了戏剧如何走出剧场,如何进入社区,如何被更广泛的民众所接受。 我了解到,台湾戏剧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早期的街头演出、巡回表演,到后来电视、广播的普及,再到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在线传播,每一种传播方式都为戏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者对于这些传播方式如何影响戏剧的创作、表演和观众的互动,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读到这里,我看到了台湾戏剧如何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如何以更加灵活和多元的方式,与社会大众建立联系,从而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评分

翻开《台湾戏剧史(增修版)》,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我这个对台湾戏剧仅有浅薄了解的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宝库之中。这本书绝非泛泛而谈的戏剧史料堆砌,而是以严谨的考证和深厚的学养,为我们梳理了台湾戏剧自萌芽至繁盛的漫长脉络。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台湾戏剧发展的几个重要面向:从早期的戏曲表演,到日据时期的剧场改良,再到国民政府迁台后的新剧运动,以及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元探索,每一个时期都如同珍珠般被精心串联,展现出台湾戏剧跌宕起伏又充满活力的发展图景。 更令我赞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重点仅仅放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上,而是深入到戏剧的肌理之中,细致地剖析了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剧团、剧作家、导演以及重要的作品。当我读到关于“新剧”在台湾的萌芽与发展时,作者对于其社会背景、艺术追求,乃至当时与传统戏曲的碰撞与融合,都进行了极其详尽的阐述。书中对于早期剧社的组织形式、排演流程、演员的培养方式,甚至是舞台美术和服装的演变,都信手拈来,如同身临其境般地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那些曾经活跃在舞台上的名字,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光彩,他们的创作理念、艺术实践,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都让我深受触动。

评分

这本书的增修版,显然凝聚了作者多年来持续的思考和研究。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并没有忽略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边缘”的声音。在我阅读过程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业余剧团”和“社区戏剧”的论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许多宏大的戏剧史叙事中,这些部分往往被淡化,但作者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它们对于台湾戏剧土壤的滋养作用。 作者用大量篇幅描绘了这些业余剧团和社区戏剧的活力,他们如何扎根于基层,如何贴近民众的生活,以及如何通过戏剧反映社会现实。我能够感受到,正是这些来自民间的、充满热情的戏剧活动,构成了台湾戏剧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于一些地方性剧团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了戏剧在不同地域、不同社群中的独特发展形态,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承载地方文化、凝聚社区认同的重要载体。这种对“大众戏剧”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视角更为开阔和包容。

评分

翻阅《台湾戏剧史(增修版)》,我不仅看到了台湾戏剧的“历史”,更感受到了其背后“文化”的脉搏。作者在论述各个时期戏剧发展时,总是能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甚至与文学、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进行有机的结合。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政治性”在台湾戏剧中的体现所吸引。 作者并没有回避戏剧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从早期剧团的社会批判,到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宣传式的戏剧,再到后来解严后戏剧对社会议题的深刻反思,书中都有详尽的论述。我了解到,台湾戏剧在不同时期,既可以是政治的“工具”,也可以是政治的“反思者”。作者对于一些具有政治敏感性题材的作品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台湾戏剧人如何在限制中寻求突破,如何用艺术的语言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评分

《台湾戏剧史(增修版)》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并没有将戏剧仅仅视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而是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语境中进行审视。作者在论述早期剧团的组织与活动时,不仅关注了他们的艺术成就,更深入探讨了剧团的资金来源、观众群体,以及他们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互动。这种多维度的视角,使得台湾戏剧史的叙述更加饱满和立体。 我被书中关于“国语剧”在台湾的发展历程所吸引,作者细致地分析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国民政府迁台后的文化政策,以及它在试图建构一种新的文化认同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作者也没有回避其争议和局限性,对于“国语剧”的艺术创新和思想深度,以及它如何与本土文化产生碰撞,都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探讨。读到这里,我不仅了解了戏剧本身,更对台湾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评分

《台湾戏剧史(增修版)》的阅读体验,可以用“层次分明”和“引人入胜”来形容。作者在构建叙事时,非常注重逻辑的清晰和内容的递进。在我读到关于“校园戏剧”的发展时,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也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作者细致地阐述了校园戏剧在台湾戏剧人才培养、美学观念启蒙,以及戏剧普及方面的关键作用。 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高校戏剧社团的活动、教师的指导,以及学生作品的分析,都极为详尽。我能够想象出,在那些充满活力的校园里,年轻的学子们如何在舞台上挥洒激情,如何探索戏剧的无限可能。作者对于这些校园戏剧作品的解读,不仅展示了它们的艺术价值,更揭示了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年轻一代的思考。读到这里,我深切感受到,台湾戏剧的未来,正是由这些在校园里播下的种子而孕育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