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戏剧史(增修版)

台湾戏剧史(增修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荷西、明郑到清领,从日据、战后到解严,近四百年的历史;
从南管戏、北管戏、布袋戏、歌仔戏、京剧到现代戏剧,横跨各剧种。

本书是台大戏剧系林鹤宜教授的代表作,论述全面,而文字可亲,
不仅是第一部,也是当前最重要、最完整的台湾戏剧通史。

  台大戏剧系主任林鹤宜教授所着《台湾戏剧史》是第一部台湾戏剧通史,也是目前最重要且最完整的台湾戏剧通史。

  全书共六章,先以历时性行文介绍台湾戏剧的发展背景,再依次就荷西、明郑、清代、日据、战后,以迄1980年代以后的台湾戏剧,进行细致的梳理,内容涵括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二大专业及其相互影响关系,并介绍每一个阶段发展特色,及其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戏剧类型和次要类型。

  本书撰述严谨,而文字可亲,兼顾史观和议题讨论,纳入新出诸多研究成果。除了提纲挈领传授台湾戏剧史相关必要知识之外,亦提供不同观照角度及见解,有利于读者进行批判性接受。

  本书为最新之「增修版」,经过大幅修订、新增内容,更具开创性、重要性及完整性。配合各章节内容,精选珍贵图片与文字相唿应,全书精彩图片逾百幅;又详附征引书目、图表目次及学术名词索引,便于引领读者入门,进入戏剧史研究之堂奥,更是通往未来台湾戏剧史研究的必经道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鹤宜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戏剧学系暨研究所教授兼主任、《戏剧研究》学报总编辑。主要着作有《从戏曲批评到理论建构》(2011)、《淬炼:陈剩的演艺风华和她的时代》(2008,与许美惠合着)、《从田野出发:历史视角下的台湾戏曲》(2007)、《光影、历史、人物:歌仔戏老照片》(2004 ,与蔡欣欣合着)、《规律与变异:明清戏曲学辨疑》(2003)、《台湾歌仔戏》(2000)、《晚明戏曲剧种及声腔研究》(1995)等书,中国及台湾戏剧研究论文多篇。戏剧评论散见报章杂志。

图书目录

图辑
图表清单
增修版序
增修版绪言

第一章 台湾戏剧的发展背景──特殊的地理、人文和历史命运
1-1 岛屿的自然景观和地理条件
1-2 台湾的开发
1-3 台湾的人口和移民结构
1-4 台湾的风土和人文
1-5 戏剧演出与常民生活
1-6 语言与戏剧
1-7 无可回避的历史命运
1-8 台湾戏剧发展的阶段与特色
1-9 台湾戏剧大事纪

第二章 荷领到清前期的台湾戏剧(1624-1795)──南管戏独领风骚
2-1 原住民的歌、舞和赛戏
2-2 清文献所见的台湾戏剧
2-3 南管戏的流行
2-4 南管戏的剧目
2-5 南管戏的表演艺术
2-6 潮剧和其他戏剧
2-7 车鼓戏和其他小戏
2-8 清前期的戏剧活动及社会功能
2-9 清前期的职业戏班、子弟馆阁与文人家班

第三章 清后期的台湾戏剧(1796-1894)──北管戏后来居上
3-1 北管戏的流行
3-2 北管戏的剧目
3-3 北管戏的表演艺术
3-4 四平戏
3-5 皮影戏
3-6 傀儡戏
3-7 布袋戏
3-8 採茶戏和其他剧种
3-9 清后期的戏剧活动及社会功能
3-10 清后期的职业戏班、子弟结社与私人家班

第四章 日据时期的台湾戏剧(1895-1945)──新旧并陈,蓄势待发
4-1 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4-2 各剧种的角力:台湾总督府的一份调查报告
4-3 职业「七子班」变身为高甲戏
4-4 北管的职业戏班和子弟活动
4-5 京剧的流行和在地化
4-6 新剧种歌仔戏的诞生
4-7 歌仔戏的音乐
4-8 歌仔戏的表演艺术
4-9 客家採茶戏的风行
4-10 布袋戏渐成派别
4-11 职业新剧和改良戏
4-12 新剧运动和知识分子的诉求
4-13 日据时期的重要现代戏剧活动

第五章 战后的台湾戏剧(1946-1979)──传统戏剧的峥嵘与转型
5-1 大陆地方戏聚集一岛
5-2 本土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复甦
5-3 内台歌仔戏的全盛
5-4 从唱片、广播到电影歌仔戏
5-5 歌仔戏搭上电视的流行列车
5-6 得政府之独厚的京剧
5-7 从剑侠戏、金光戏,到电视布袋戏
5-8 1970年代传统戏曲由盛转衰:南管戏、高甲戏、北管戏、四平戏、傀儡戏和皮影戏
5-9 台湾现代戏剧的另一个源头
5-10 战后的台语职业新剧
5-11 「反共抗俄」对现代戏剧的禁锢
5-12 1970年代剧场人的努力

第六章 1980年代以来的台湾戏剧(1980-2013)──现代戏剧的勃兴
6-1 心灵与视野的解严
6-2 歌仔戏的多方向发展
6-3 「外台歌仔戏」和「艺文剧场歌仔戏」
6-4 戏曲现代化的领航者:台湾京剧
6-5 客家採茶戏的蜕变
6-6 布袋戏呈现多元面貌
6-7 面临灭绝的剧种和相关文化活动:南管戏、高甲戏、北管戏、四平戏、傀儡戏和皮影戏
6-8  戏曲的传统再造与现代化
6-9  1980年代突破瓶颈的现代戏剧
6-10 1990年代的现代戏剧
6-11 新世纪的现代戏剧
6-12 现代戏剧的重要作家与作品
6-13 现代戏剧的专业化和类型

结语 我们能掌握的只有现在
征引文献
索引

图书序言

台湾戏剧发展的阶段与特色
 
本书依照艺术内涵特色和时代变化,将台湾戏剧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
一、荷领到清前期的台湾戏剧(1624-1795)
二、清后期的台湾戏剧(1796-1894)
三、日据时期的台湾戏剧(1895-1945)
四、战后的台湾戏剧(1946-1979)
五、1980 年代以来的台湾戏剧(1980-2013)
 
戏剧在过去极不受官方和知识分子的重视,故研究台湾早期戏剧文献资料相当贫薄。清代是中国君主封建制度的终结,文化发展变化相对小,有清一朝可依剧种的流行,以嘉庆元年(1796)为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时间分别有172年和98年之久。日据50年进入台湾戏剧发展的第三阶段,虽因身处异文化殖民统治,受到限制,然亦因而注入不少新的艺术元素,新旧戏剧并陈,颇有可观。第四阶段为二战后到民国68年(1979),时间有35年,台湾处于戒严禁锢的保守年代。传统戏曲散发了它最后的余晖,现代戏剧则备受压抑,难以施展。1980年代台湾本土意识抬头,社会气氛丕变,视野大为开放,戏剧也受到影响,至今(2013)有34 年,是为第五个阶段。以下将五个阶段贯串起来,概述如下:
 
原住民拥有很丰富的歌舞,只是没有汉民族概念中「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清代方志笔记记载了原住民过年时集体歌舞表演的「赛戏」,还提到其领导阶层喜好以汉人的戏服做为宴会服饰,后来更进一步汉化,接受了汉人的戏剧。清中叶以前,南管七子戏在台湾独领风骚。同时流行的剧种还有潮剧(大戏);竹马戏、车鼓戏(以上歌舞小戏);唸歌仔(说唱小戏)等。
 
清中叶的干、嘉之际,北管乱弹戏传入台湾,还有小戏的车鼓、採茶,偶戏的影戏和悬丝傀儡,应该也已经在台湾流传。陆陆续续又有其他剧种如四平戏、布袋戏等传入。到了清代尾声,台湾的传统戏剧阵容几乎完备。尚未到齐的,是在日据商业剧场刺激下,由南管戏转化而来的高甲戏,以及新兴的年轻剧种歌仔戏和客家大戏。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