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曆史係係主任及教授、曆史教學支援及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香港浸會大學曆史係係主任、香港浸會大學曆史係專任教授及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中西關係研究計劃」主任。主要從事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外思想史、中美關係、迴歸後的香港、當代中國問題的教研工作。著作包括《文明的憧憬:近代中國對民族與國傢典範的追尋》、《颱獨幕後﹕美國人的倡議與政策》等,閤編著作包括《西方史學的東方迴嚮》、《有誌竟成:孫中山,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Return of the Dragon :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Sino-German Relations since 1800: Multidisciplinary Explorations、Reunification with China: Hong Kong Academics Speak等。
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曆史學係助理教授、曆史教學支援及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註冊導遊協會學術顧問等職。主要從事新文化史、香港社會文化史及近現代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閤編著作包括《馬鞍山風物誌》、《香港海關百年史》(中英文版)、《改變香港曆史的六十篇文獻》、《屏山故事》、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及多本有關當代中國、今日香港及中國曆史課題的教科書。
戰後復校的香港大學中文係,實可溯源於清遺老賴際熙(1865-1937)在一九二七年緻力籌款創立的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當時開設的課程,包括「經學」(Classics)、史學(History)、文詞學(Literature)與「翻譯學」(Translation)四大類,並有「特設正音班(Mandarin Class),以便學生不嫻粵語者聽受,功課與正班同。」許地山(1893-1941)在一九三五年齣任中文學院教授(Reader)後,除正式確定沿用至今的「中國哲學」(Chinese Philosophy)、「中國文學」(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中國曆史」(Chinese History)與「翻譯」(Translation)四科並立的課程體製外,還將學院的名稱改為「中國文史學係」(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他履新後迅速舉薦原任教燕京大學的同事馬鑑(1883-1959)來港擔任中國文學講師(Lecturer in Chinese Literature)。馬鑑獲聘後乘坐「格蘭總統」號輪船於一九三六年三月二日抵達香港履任。由於許地山在一九四一年八月四日猝然逝世,他便被校方委任接掌學係的行政工作。日本侵華軍隊攻佔香港後,他在一九四二年六月舉傢遷赴成都,任教於成都的燕京大學。日本戰敗投降後,他在一九四六年七月重返香港大學履行尚未完成的僱用閤約,領導學係麵對戰後的新挑戰。當時係內教師尚有戰時一直守護馮平山圖書館藏書的原翻譯講師兼導師(Lecturer and Tutor in Translation)陳君葆(1898-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