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萬章

孟子與萬章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孟子
  • 萬章
  • 先秦
  • 儒傢
  • 思想
  • 哲學
  • 曆史
  • 文化
  • 經典
  • 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孟子‧萬章》雖然簡短,卻引人入勝,
師生的犀利問答不但充滿禪機,更對曆史的疑問進行解惑。

  二○一五年新修訂版,根據經典重新修訂,用字統一化。

  《孟子》一書,後人注釋多,誤解更多,幾韆年來各種不求甚解的說法,讓我們對孟子學說造成很多誤解。南師懷瑾先生,再次帶領大傢深入研讀並解析孟子思想的原義,令人豁然於胸,再加孟子和萬章師生針鋒相對的妙問妙答,更加引人入勝。

  萬章是孟子的高徒,一生追隨孟子,對整理、編著《孟子》一書有卓越貢獻,北宋封為博興伯,並為孔、孟陪祀。《孟子‧萬章》雖是《孟子》七篇中最短的一篇,但透過萬章與孟子的再三論辨,釐清瞭君道、臣道、師道、友道的真意,譬如,中國自秦漢以來幾韆年來的帝王政治製度,與先秦的帝王政治精神,其實有很大的差彆!同樣的,儒傢所標榜的君臣之道,人倫、社會之間的傳統文化,亦與孔孟思想有所齣入!

  閱讀本書,有助釐清真正的儒傢思想與中國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134729.pdf

本書特色

  ◎二○一五年新修訂版,根據經典重新修訂,用字統一化。
  ◎孟子和萬章師生針鋒相對的妙問妙答,引人入勝,更對曆史的疑問進行解惑。
  ◎透過萬章與孟子的再三論辨,釐清瞭孔孟思想的原本真意,和中華文化的真正內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南懷瑾 先生


  一九一八年生於浙江省樂清縣,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傢。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四處奔波,化育無數。齣版有儒、釋、道等各傢五十多種著述,以其獨到的方式,引領新世代的人們直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讓讀者更樂於瞭解曆史人文的博大精深。

  先生二○一二年辭世,享年九十五歲。

圖書目錄

萬章章句上
  舜是孝子嗎
  孟子口中的舜
  未得父母同意而結婚
  舜的父母和弟弟
  聖人如何對待傢人
  反對孟子的詩文
  君子也會受騙
  公理和私情
  禮節的問題
  古今對接班人的不同觀念
  上古的君王與親屬
  上天創立瞭公天下
  人神閤一
  得民心則得天下
  夏禹為何不禪讓
  繼承傢業的一代
  臣道的標準人物
  伊尹是個廚師嗎
  孔子的進退行止
  百裏奚助秦的多種說法

萬章章句下
  四種典型的人
  交友三原則
  朋友與政治
  與人交往 禮尚往來
  孟子的真意 硃熹的懷疑
  王賊並稱
  孔子的作風
  讀書人自立之道
  供養 培養 畜養
  李白的清平調
  趙州和尚的待人處世
  舜所受的培養
  見國君的條件
  禮的重要
  讀書萬捲 神交古人
  孟子的真心話

圖書序言

齣版說明

  在《孟子》一書的七篇中,〈萬章〉這一篇最短,但卻最引人入勝;原因是孟子與萬章師生二人,問答犀利,又充滿禪機,內容所涉及的,有些更是數韆年來炎黃子孫心中的疑問。

  譬如說,堯舜真像曆史記載的那麼偉大嗎?而且,舜的傢庭父子之間,是不是真的那樣不近人情呢?……再說魯繆公贈食子思一事,這位《中庸》的作者,孔子的孫子,為什麼認為君主是以犬馬相待呢?

  〈萬章〉下篇中,更有一個鐵證,說明宋儒對不孝有三的解釋是錯誤的。這個影響我們韆多年的謬解,在〈離婁〉篇已有說明,在本篇下章,孟子說,「仕非為貧也」這句話,澈底粉碎瞭硃熹所謂:「傢貧不仕」為不孝的說法。

  對《孟子》一書,後人註釋多,誤解更多,幾韆年來的各種不求甚解的說法,對我們先聖先賢造成的誤解,太多太多瞭。

  南師懷瑾先生,再次帶領大傢深入研讀並解析孔孟思想的原義,令人豁然於胸;再加孟子和萬章師生針鋒相對的妙問妙答,故而說引人入勝。

劉雨虹 記,二○一二年八月廟港

圖書試讀

〈萬章〉上下兩篇的內容,似乎說理的多,而且許多都是前幾篇曾經說過的,頗有重復之嫌;但其立意精神,則有其不同之處。
 
同時這裏也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為什麼在〈萬章〉篇中,再三提齣有關堯舜的曆史故事?而且,自孟子以後,直到現在,後世所知道有關堯舜的曆史故事,大多是從《孟子‧萬章》上下篇中來的,在《孟子》以前的史料中,很少見到。所以《孟子》中所述有關堯舜的資料,是否確實?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其次,假如《孟子》中有關堯舜的史料是正確的,為什麼他們師生之間,對這些史料再三辯論?其中心的思想,又在什麼地方?
 
〈萬章〉上下兩篇,主要在闡述君道、臣道、師道、友道的關係。中國幾韆年來,帝王政治製度的建立,與孟子的君道思想,有密切的關係。但是,我們要特彆注意,孟子所謂的帝王政治精神,與戰國以後,秦漢以來的帝王政治精神,是否有很大的差彆?這又是一個大問題瞭。
 
同時也可以看齣來,幾韆年以來,儒傢所標榜的君臣之道,人倫、社會之間的中國文化,是否與孔孟思想有所齣入?這些都是我們身為後代的人,應該注意的地方。
 
萬章、公孫醜,都是孟子的學生,〈萬章〉這一篇,等於我們現代文章的題目,「與萬章同學對話錄」一樣。在這一篇中,大部分是答覆萬章問題的記錄,所以題為〈萬章〉。本章也分作上下兩篇,其內容、立意,與〈離婁〉章大緻相同。但是可以發現,對於孟子的話,弟子們各自的記錄都不同;也許對於某一個問題,如果再多問一次,瞭解的就可能更深入一點。
 
孟子所說的話,也許每人對於重點的掌握不同,因此記錄就不同。所以〈萬章〉與〈離婁〉兩篇內容,大原則上可見重復之處,但又並非完全相同;其中重點、討論目標,意義上又有所不同。而大體上說來不外乎闡釋君道、臣道、師道、友道,以及士大夫,知識分子立身處世,作人做事的大原則;也就是所謂倫理之道,人倫之道。
 
〈萬章〉一開始,就討論堯舜的問題。看《孟子》全書,幾乎每一章都提到堯舜,為什麼孟子一再談堯舜?孔子也談堯舜,但遠不及孟子談得那麼多。〈萬章〉這一章,一開始又談堯舜的問題,因為這是一個曆史問題,所以讀《孟子》也是應該特彆注意的。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用“信手拈來,卻又意蘊深厚”來形容。作者在敘述時,常常不拘泥於固定的套路,有時候像一位旁徵博引的學者,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有時候又像一位娓娓道來的說書人,將古老的思想故事講得活靈活現,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他那種“旁敲側擊”的論述方式,不像那種闆著麵孔說教的文本,而是通過一些看似不經意的評論,一些生活化的觀察,巧妙地引導讀者去思考問題的本質。例如,在談論“為政者之德”時,他可能就會突然插一句對某個現代社會新聞的感想,然後瞬間將話題拉迴到古代聖賢的治國理念上,這種對比和聯係,讓原本遙遠的智慧變得觸手可及,也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新鮮感和驚喜。

评分

這本《孟子與萬章》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驚喜。拿到手時,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采用的啞光紙,都透著一股古樸典雅的氣息。封麵上的圖案,並非那種喧賓奪主的浮誇圖樣,而是通過留白和簡潔的綫條,勾勒齣一種意境深遠的山水畫風,隱約讓人聯想到古代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思考人生的畫麵。書脊處的燙金字體,在燈光下熠熠生輝,顯得尤為精緻,觸感上也相當舒適,翻頁時指尖能夠感受到細微的紋理。我特彆喜歡它的內頁紙張,選用的應該是比較厚的道林紙,不僅閱讀起來眼睛不容易疲勞,而且油墨的顯色效果也很好,字跡清晰,排版疏朗有緻,閱讀的舒適度大大提升。裝訂方麵,我仔細檢查瞭,綫裝得非常牢固,打開書頁時沒有齣現鬆散的情況,這一點對於經常閱讀的朋友來說,無疑是一個加分項。整個包裝和設計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讓人在尚未翻開書頁之前,就對即將展開的閱讀旅程充滿瞭期待。

评分

這本書帶來的最大觸動,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忠”與“不忠”的界限。在閱讀《萬章》篇章時,我常常會陷入一種既定的思維模式,即認為臣子對君主的忠誠是絕對的、無條件的。然而,通過書中對“君之所以堯舜,其子孫皆堯舜”的探討,以及對“賢者有言,不必盡信;退而言,不可不信”的分析,我開始理解到,真正的忠誠,並非盲從,而是基於對道義的堅守和對百姓福祉的考量。當君主違背道義,甚至對百姓施加不公時,臣子的“不忠”,反而是對更廣大、更根本的“忠”的體現。這種“忠”的內涵被極大地拓寬瞭,也讓我意識到,在復雜的社會關係中,如何做齣閤乎道義的選擇,是每個人都需要麵對的終極課題。

评分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對文本解讀的視角深深吸引。他並沒有簡單地將《萬章》章節的內容羅列齣來,而是通過一種對話式的、甚至是有些“跳躍”的敘事方式,將孟子與萬章之間的思想碰撞,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展現得淋灕盡緻。有時候,作者會突然插入一段對當下社會現象的評論,這種看似不經意的“跑題”,實則將幾韆年前的智慧與現代生活巧妙地連接起來,引發讀者關於“道義”、“仁政”等概念在當下的意義的深思。尤其是當作者在分析萬章提齣的某些看似尖銳的問題時,那種步步為營、層層剝繭的論證過程,仿佛將我帶入瞭古代的學堂,與聖賢們一同辯論。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一些模糊不清或容易引起誤解的觀點時,所采用的生動比喻和形象化闡釋,讓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道理,變得豁然開朗。

评分

盡管我並非研究儒傢思想的專傢,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中國古代哲學的新窗口。萬章作為孟子思想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他的提問往往直接觸及瞭孟子核心的“仁政”、“民本”等思想。書中對這些概念的闡釋,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通過對曆史事件和人物的剖析,展現瞭這些思想在實踐中可能遇到的睏境和挑戰。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討論“為君之德”時,引用瞭一些古代帝王的例子,並分析瞭他們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這使得“仁政”不再是一個抽象的口號,而是一個具體、可操作的政治實踐。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中國古代的政治智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它不僅僅是曆史的遺産,更是我們思考現代社會治理的寶貴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