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万章

孟子与万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孟子
  • 万章
  • 先秦
  • 儒家
  • 思想
  • 哲学
  • 历史
  • 文化
  • 经典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孟子‧万章》虽然简短,却引人入胜,
师生的犀利问答不但充满禅机,更对历史的疑问进行解惑。

  二○一五年新修订版,根据经典重新修订,用字统一化。

  《孟子》一书,后人注释多,误解更多,几千年来各种不求甚解的说法,让我们对孟子学说造成很多误解。南师怀瑾先生,再次带领大家深入研读并解析孟子思想的原义,令人豁然于胸,再加孟子和万章师生针锋相对的妙问妙答,更加引人入胜。

  万章是孟子的高徒,一生追随孟子,对整理、编着《孟子》一书有卓越贡献,北宋封为博兴伯,并为孔、孟陪祀。《孟子‧万章》虽是《孟子》七篇中最短的一篇,但透过万章与孟子的再三论辨,釐清了君道、臣道、师道、友道的真意,譬如,中国自秦汉以来几千年来的帝王政治制度,与先秦的帝王政治精神,其实有很大的差别!同样的,儒家所标榜的君臣之道,人伦、社会之间的传统文化,亦与孔孟思想有所出入!

  阅读本书,有助釐清真正的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134729.pdf

本书特色

  ◎二○一五年新修订版,根据经典重新修订,用字统一化。
  ◎孟子和万章师生针锋相对的妙问妙答,引人入胜,更对历史的疑问进行解惑。
  ◎透过万章与孟子的再三论辨,釐清了孔孟思想的原本真意,和中华文化的真正内涵。
《诗经诂笺》 内容提要: 《诗经诂笺》是一部系统梳理、深入解读中国古代经典《诗经》的权威性学术著作。全书以严谨的训诂学和文学批评方法为基础,对《诗经》三百零五篇诗歌进行了逐篇的细致笺注与阐释。本书不仅涵盖了对古音、古义的考订,对篇章背景、作者归属、思想主题的梳理,更着重于将诗歌置于先秦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深入的考察,力求还原《诗经》作为“风、雅、颂”三大组成部分的文学与历史价值。 第一卷:国风考辨与释义 本卷聚焦于《诗经》的“风”部分,即十五国风。作者深知“风”之篇章多为民间歌谣,承载了大量周代社会生活、婚恋习俗、徭役疾苦、地方风土人情的第一手资料。 在对《周南》《召南》的笺注中,本书特别注重对其中涉及的农业祭祀、婚姻礼仪的社会学解读。例如,对《关雎》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本书并未停留在传统“后妃之德”的解读上,而是通过比对同期出土的竹简文字,探讨其可能更早期的“合乐歌”或“征夫怨妇”的原始意涵,并结合先秦的礼乐制度,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本流变。 对于“变风”部分,如《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风》,作者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地缘考证”。通过对《春秋左传》《国语》等典籍的互证,精确定位了诗歌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色,如郑风的秾丽与哀怨、秦风的雄浑与质朴。在对《击鼓》《黍离》等篇的分析中,本书特别强调了周王朝衰落背景下,普通民众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时局的忧思,展现了《诗经》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二卷:大雅、小雅:政治、伦理与史诗精神 第二卷集中于“雅”的部分,即《大雅》与《小雅》。作者认为,“雅”是周王朝政治意识形态和贵族阶层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研究周礼与周代史学的核心文本。 在《大雅》的笺注中,本书采取了“史诗”的视角,对“文王”“武王”“大雅”的篇章进行了细致的年代学划分。例如,对《生民》《公刘》等周族先祖的颂歌,本书运用了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铭文进行旁证,以确定其叙事中的历史真实性与神话色彩的比例。对《荡》《抑》等讽谏诗,则深入剖析了周王室衰微时期,贵族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与道德困境。 《小雅》部分是本书的难点和重点。作者强调《小雅》的“宴飨之辞”与“宴飨之刺”的对立统一。在笺释《鹿鸣》《伐木》等宴饮诗时,本书详细描绘了西周贵族宴会的规制、乐舞的形制,并探讨了“礼成乐章”在维护社会等级中的作用。而对于《巷伯》《黍苗》等抨击时弊的篇章,本书则采用“社会批判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小人”阶层对“君子”阶层的复杂情感——既有依附,更有怨怼,揭示了西周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 第三卷:颂与乐歌的宗教与礼仪考 第三卷专门处理《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重点在于探讨《诗经》作为“礼乐”核心组成部分的宗教功能与祭祀规制。 作者认为,“颂”并非简单的赞美之词,而是一套复杂的、具有规范性的“神人交通”的仪式文本。在笺释《清庙》《思文》时,本书参考了东汉以来儒家对“三代之乐”的追溯,并结合清代以来对汉魏乐律学的研究,推测了周代祭祀音乐的可能特征。 尤其在对《鲁颂》《商颂》的解读上,本书引入了“族群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閟宫》的分析,详细考证了鲁国祭祀文宣王(周公)的礼仪规格,以及商朝后裔在周朝地位的复杂性。本书通过对这些篇章中反复出现的“尔”“弗”“兮”等助词的语用分析,论证了“颂”在语言结构上与“风”“雅”的显著区别,突显其庄重、凝练的宗教语言特征。 学术特色与价值: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融会贯通”的治学精神。它不仅继承了朱熹的“义理说”的道德高度,更吸收了汉代经学对字词的精确考订,并借鉴了近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最新成果。全书行文古朴典雅,注释详实,考辨之处皆有明确的引证来源,旨在为古代《诗经》研究提供一个既尊重传统又具有现代学术视野的参阅本。它不是对某一学派观点的简单复述,而是对《诗经》整体文本进行一次全面、深入、多维度的精细构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南怀瑾 先生


  一九一八年生于浙江省乐清县,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四处奔波,化育无数。出版有儒、释、道等各家五十多种着述,以其独到的方式,引领新世代的人们直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让读者更乐于了解历史人文的博大精深。

  先生二○一二年辞世,享年九十五岁。

图书目录

万章章句上
  舜是孝子吗
  孟子口中的舜
  未得父母同意而结婚
  舜的父母和弟弟
  圣人如何对待家人
  反对孟子的诗文
  君子也会受骗
  公理和私情
  礼节的问题
  古今对接班人的不同观念
  上古的君王与亲属
  上天创立了公天下
  人神合一
  得民心则得天下
  夏禹为何不禅让
  继承家业的一代
  臣道的标准人物
  伊尹是个厨师吗
  孔子的进退行止
  百里奚助秦的多种说法

万章章句下
  四种典型的人
  交友三原则
  朋友与政治
  与人交往 礼尚往来
  孟子的真意 朱熹的怀疑
  王贼并称
  孔子的作风
  读书人自立之道
  供养 培养 畜养
  李白的清平调
  赵州和尚的待人处世
  舜所受的培养
  见国君的条件
  礼的重要
  读书万卷 神交古人
  孟子的真心话

图书序言

出版说明

  在《孟子》一书的七篇中,〈万章〉这一篇最短,但却最引人入胜;原因是孟子与万章师生二人,问答犀利,又充满禅机,内容所涉及的,有些更是数千年来炎黄子孙心中的疑问。

  譬如说,尧舜真像历史记载的那么伟大吗?而且,舜的家庭父子之间,是不是真的那样不近人情呢?……再说鲁缪公赠食子思一事,这位《中庸》的作者,孔子的孙子,为什么认为君主是以犬马相待呢?

  〈万章〉下篇中,更有一个铁证,说明宋儒对不孝有三的解释是错误的。这个影响我们千多年的谬解,在〈离娄〉篇已有说明,在本篇下章,孟子说,「仕非为贫也」这句话,澈底粉碎了朱熹所谓:「家贫不仕」为不孝的说法。

  对《孟子》一书,后人註释多,误解更多,几千年来的各种不求甚解的说法,对我们先圣先贤造成的误解,太多太多了。

  南师怀瑾先生,再次带领大家深入研读并解析孔孟思想的原义,令人豁然于胸;再加孟子和万章师生针锋相对的妙问妙答,故而说引人入胜。

刘雨虹 记,二○一二年八月庙港

图书试读

〈万章〉上下两篇的内容,似乎说理的多,而且许多都是前几篇曾经说过的,颇有重复之嫌;但其立意精神,则有其不同之处。
 
同时这里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在〈万章〉篇中,再三提出有关尧舜的历史故事?而且,自孟子以后,直到现在,后世所知道有关尧舜的历史故事,大多是从《孟子‧万章》上下篇中来的,在《孟子》以前的史料中,很少见到。所以《孟子》中所述有关尧舜的资料,是否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其次,假如《孟子》中有关尧舜的史料是正确的,为什么他们师生之间,对这些史料再三辩论?其中心的思想,又在什么地方?
 
〈万章〉上下两篇,主要在阐述君道、臣道、师道、友道的关系。中国几千年来,帝王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孟子的君道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孟子所谓的帝王政治精神,与战国以后,秦汉以来的帝王政治精神,是否有很大的差别?这又是一个大问题了。
 
同时也可以看出来,几千年以来,儒家所标榜的君臣之道,人伦、社会之间的中国文化,是否与孔孟思想有所出入?这些都是我们身为后代的人,应该注意的地方。
 
万章、公孙丑,都是孟子的学生,〈万章〉这一篇,等于我们现代文章的题目,「与万章同学对话录」一样。在这一篇中,大部分是答覆万章问题的记录,所以题为〈万章〉。本章也分作上下两篇,其内容、立意,与〈离娄〉章大致相同。但是可以发现,对于孟子的话,弟子们各自的记录都不同;也许对于某一个问题,如果再多问一次,了解的就可能更深入一点。
 
孟子所说的话,也许每人对于重点的掌握不同,因此记录就不同。所以〈万章〉与〈离娄〉两篇内容,大原则上可见重复之处,但又并非完全相同;其中重点、讨论目标,意义上又有所不同。而大体上说来不外乎阐释君道、臣道、师道、友道,以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立身处世,作人做事的大原则;也就是所谓伦理之道,人伦之道。
 
〈万章〉一开始,就讨论尧舜的问题。看《孟子》全书,几乎每一章都提到尧舜,为什么孟子一再谈尧舜?孔子也谈尧舜,但远不及孟子谈得那么多。〈万章〉这一章,一开始又谈尧舜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所以读《孟子》也是应该特别注意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孟子与万章》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惊喜。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采用的哑光纸,都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封面上的图案,并非那种喧宾夺主的浮夸图样,而是通过留白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一种意境深远的山水画风,隐约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思考人生的画面。书脊处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显得尤为精致,触感上也相当舒适,翻页时指尖能够感受到细微的纹理。我特别喜欢它的内页纸张,选用的应该是比较厚的道林纸,不仅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而且油墨的显色效果也很好,字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阅读的舒适度大大提升。装订方面,我仔细检查了,线装得非常牢固,打开书页时没有出现松散的情况,这一点对于经常阅读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整个包装和设计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人在尚未翻开书页之前,就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

评分

尽管我并非研究儒家思想的专家,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新窗口。万章作为孟子思想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的提问往往直接触及了孟子核心的“仁政”、“民本”等思想。书中对这些概念的阐释,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剖析,展现了这些思想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和挑战。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为君之德”时,引用了一些古代帝王的例子,并分析了他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使得“仁政”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是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政治实践。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我们思考现代社会治理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用“信手拈来,却又意蕴深厚”来形容。作者在叙述时,常常不拘泥于固定的套路,有时候像一位旁征博引的学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有时候又像一位娓娓道来的说书人,将古老的思想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他那种“旁敲侧击”的论述方式,不像那种板着面孔说教的文本,而是通过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评论,一些生活化的观察,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思考问题的本质。例如,在谈论“为政者之德”时,他可能就会突然插一句对某个现代社会新闻的感想,然后瞬间将话题拉回到古代圣贤的治国理念上,这种对比和联系,让原本遥远的智慧变得触手可及,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和惊喜。

评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文本解读的视角深深吸引。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万章》章节的内容罗列出来,而是通过一种对话式的、甚至是有些“跳跃”的叙事方式,将孟子与万章之间的思想碰撞,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展现得淋漓尽致。有时候,作者会突然插入一段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评论,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跑题”,实则将几千年前的智慧与现代生活巧妙地连接起来,引发读者关于“道义”、“仁政”等概念在当下的意义的深思。尤其是当作者在分析万章提出的某些看似尖锐的问题时,那种步步为营、层层剥茧的论证过程,仿佛将我带入了古代的学堂,与圣贤们一同辩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模糊不清或容易引起误解的观点时,所采用的生动比喻和形象化阐释,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道理,变得豁然开朗。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触动,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忠”与“不忠”的界限。在阅读《万章》篇章时,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既定的思维模式,即认为臣子对君主的忠诚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然而,通过书中对“君之所以尧舜,其子孙皆尧舜”的探讨,以及对“贤者有言,不必尽信;退而言,不可不信”的分析,我开始理解到,真正的忠诚,并非盲从,而是基于对道义的坚守和对百姓福祉的考量。当君主违背道义,甚至对百姓施加不公时,臣子的“不忠”,反而是对更广大、更根本的“忠”的体现。这种“忠”的内涵被极大地拓宽了,也让我意识到,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如何做出合乎道义的选择,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终极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