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简「心善意害说」考察研究

杨简「心善意害说」考察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杨简
  • 心善意害说
  • 明清思想史
  • 理学
  • 心学
  • 道德哲学
  • 性善论
  • 性恶论
  • 思想史
  • 学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宋明理学中,杨慈湖是一号响叮当的人物。历史上,大家一致公认他是大儒陆象山的首传弟子;讲到人格修养,南宋政坛、学界对他无不赞誉有加。学术着作上,杨慈湖更是心学、经学着作等身。总之在世之时,杨慈湖的形象学问备受各界肯定,从无负评。但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几百年后,质疑杨慈湖学问特性的声浪相继浮现,所谓「异端」、「杨敬仲文字可毁」、「坏其教者实慈湖」「分明是禅家机轴,一盘托出」等言论,排山倒海而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同样一个人,平白无故的,怎么在时光推移下,竟成为儒门叛徒了呢?对这桩学术公案,作者按耐着性子,像讲述一则历史侦探故事般地,穿越时光隧道,逐一抽丝剥茧,终于解开「儒禅气味争议」的谜团,让真相自然呈现,也让读者顺着节奏读下来,品尝几许拨云见月、茅塞顿开的知性意趣与人生滋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念诚


  1959年生,1981年中央大学中文系毕,海军31期第2梯次预官,1984年起,于青年日报编辑部任职达四年。后接续求学生涯,199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班,担任崑山工专共同科国文讲师;200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班,升任崑山科大副教授,教学迄今23年。作者学术研究以儒释道三家思想及经学为主,先后受业于王邦雄、杨祖汉、胡自逢、林庆彰等师,并长年听经闻法,受业于净空老法师及证严上人。近十年来,作者用心撰写修学儒释道三家心得文章传世,作品散见于弘裔月刊等杂志。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杨简「心善意害说」系统性析论
第一节、杨简「毋意说」理论析论
一、杨简心学工夫初探--「意动于爱恶故有过,意动于声色故有过」
二、慈湖「四毋说」析论--「微起焉皆谓之意,微止焉皆谓之意」
第二节、杨简「本心」境界研究
一、〈己易〉「清明之性」「本心我」之超待飞昇--「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
二、唐君毅先生论慈湖〈己易〉--「是广度的说,延展的说,亦散开的说」
第三节、杨简心学尺镬下的经书、诸子
一、以「毋意」之孔圣标准批儒经
1、批《学记》、《乐记》、《孝经》--「乐记谆谆言礼乐之异,分裂太甚」
2、批《大学》--「致学于性外,积意而为道」
3、批《中庸》--「发则即发,中则即中,皆不容私」
二、以「毋意」之孔圣标准批诸子
1、批老子、庄子--「夫道未始不一,何以复混?」
2、批孟子--「愈操愈失,操无所益,舍无所损」
本章结语

第二章 杨简心学儒佛定位之学术考察
第一节、杨简心学儒佛之辨的外部考察--「分明是禅家机轴,一盘托出」?
一、学术时代课题与风尚
二、生平事蹟与人事践履
三、文字形式与读书方法、态度
四、家教融佛训迪
1、未肯认世间本质
2、未正向肯定人性
3、不肯定世间材艺学问
4、生死态度
第二节、杨简心学儒佛之辨的内部考察
一、本人意向与态度
二、工夫形成过程
第三节、「心善意害说」之重新理解与辨正
--试以崔大华对杨简心学误解为例
一、杨简心学「否定人本能以外任何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杨简心学「提倡无思无虑无知的蒙昧主义?」
三、杨简心学向「唯我主义」发展倾斜?(兼及杨简心学的「身--心--灵」关系)
第四节、杨简心学主轴:「心善意害」及「意之两重性」
一、下层之「意」与上层之「意」的关系机制--「心与意奚辨?是二者未始不一,蔽者自不一」
二、「表层之意」与「深层之意」的内在连结--「意念既作,至于深切时,亦未尝不洞焉寂焉」
本章结语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总让我想起一些古代的寓言故事,或者是那些流传在民间,关于智慧与愚昧、善意与不幸的民间传说。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借鉴这些元素,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读“心善意害说”。比如,是否会引用一些耳熟能详的典故,或者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引出作者的核心观点?我希望这本书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和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包含一些对于人性弱点的洞察,对于社会现象的剖析,甚至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朴实却富有力量的语言,触动我内心的某种共鸣,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决策,是否也曾有意无意地犯下过类似的“心善意害”。

评分

仅仅从书名来看,我就预感到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可能会比较考究,甚至带有一定的学术探讨性。“考察研究”这四个字,暗示着作者并非随性而谈,而是经过了深入的文献梳理和细致的逻辑推敲。我个人对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非常欣赏。尤其是在研究古代人物或思想时,如果作者能够引经据典,层层剥茧,那才显得更有说服力。我设想,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可能充满了作者的思考痕迹,可能是对某个史料的反复辨析,可能是对某个概念的反复斟酌。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心善”和“意害”这两个概念的,它们的边界在哪里?是否存在绝对的“心善”或绝对的“意害”?还是说,两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难以分离的?我希望作者能在书中给出清晰的定义和论证过程,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这个“说”的初步认知。如果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一个陌生的学术领域,那将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

“心善意害说”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挑战了我们对“善”的传统认知,也让我们不得不审视“意图”与“结果”之间的复杂纠葛。我猜想,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可能会非常精彩,作者或许会提出一些具有颠覆性的观点,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我期待作者能够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辨,探讨“善”的本质,“害”的成因,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本书是否会引导我重新思考,在追求“善”的过程中,应该如何避免可能产生的“害”?是否会提供一些更成熟、更智慧的处世之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的深度思考,让我对人生、对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照出人性的复杂,也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找更明智的行事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倒是挺有意思的,虽然我还没翻开,光是“杨简”这个名字和“心善意害说”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就勾起了我不少好奇心。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些画面,比如,在古时候,是不是有这么一个人,他行善事,却不曾想,结果却适得其反,反而害了别人?或者,是不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我们以为的“好意”其实带着某种潜在的风险,只是当时的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好心办坏事”的哲学命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屡见不鲜,只是我们可能没有一个像“心善意害说”这样精炼的词语去概括它。我想,如果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个概念,从历史、文化、人性等多个角度去解读,那一定会非常有价值。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来印证这个“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毕竟,理论再深刻,没有落地的例证,也显得有些空中楼阁。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好”与“坏”,去思考“意图”与“结果”之间的复杂关系。

评分

看到“杨简”这个名字,我脑海里立刻蹦出了几个与这个名字相关的历史人物,当然,这可能是我自己的联想,毕竟“杨简”在历史上并非只有一个。不过,正是这种模糊性,反而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如果书中能够聚焦于某一位或几位与“心善意害说”有密切关联的杨简(如果存在这样的人物的话),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的梳理,来阐述这个“说”,那就更有意思了。我设想,作者可能挖掘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史料,或者对已有的史料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从而揭示出这些人物在实践“心善”的过程中,是如何无意间造成了“意害”的。这种挖掘历史细节、还原人物真相的写作方式,对我来说极具吸引力。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能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让“心善意害说”这个概念变得更加生动和可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