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文学与哲学为伴,上四十八堂深刻的「情感课」 人通常会在什么时候照相呢?
多半是在看见令人高兴、激动的风景或人的时候吧。所以,先决条件是要有高兴或激动的情感,如果没有这种晕染着粉红色泽的情感,我们大概也不会想拿起相机,或掏出智慧型手机来。或许可以说,我们真心想拍摄下来的,不是风景或人,而是我们内心的高兴与激动。照片里所捕捉到的风景或人,只不过是载着高兴或激动心情的媒介体罢了。一张好照片之所以精采,并不是基于镜头前的风景或人,而是遇见那风景或那个人时的情感,如果不是高兴或激动的话,也可能是那一刻的惊叹或欢喜、悔恨或愤怒。
不管怎样,总要先动了情,某个人、某种东西,或某件事情,在我们眼里才会变得有意义。情感如果未被启动,我们对任何东西都不会在意,所看到的事物也就不会特别留在记忆中。快乐或不幸的童年,有时会莫名浮现脑海,理由何在?那是因为我们童年时期的情感,就如奋力跃出水面的乌鱼一样鲜活灵动。快乐、悲伤、憧憬、绝望,多采多姿的情感紧紧捉住我们的心,因此童年的霞光、云影、友人、师长,甚至是家人的种种样子,才会像一张张褪色的照片一样,牢牢印在心底深处。
「长大成人」,通常也表示已经学会压抑、削弱感情的技巧──如果对每件事情都必须或喜或忧,那也太累人了,而且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情感太过外露,容易给自己带来不利。或许正是这个缘故,成了大人之后,似乎就不再留下什么特别的回忆,也总要先启动了某种情感,才会想起来。而我们,就这样保持着对任何事情都无所知觉、毫不感动的状态,送走每一天。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当我们年纪稍长,回首今日之际,会发现这竟是一段什么也想不起来的日子。为了好好过一个只有一次、不能重来的人生,我们必须让被压抑多时,几乎已经成为标本的情感重新复甦。
情感,是多么珍贵啊!没有情感,生之喜悦、生之追忆,以及生之激昂,全不存在。这一瞬间,只要能让自己的情感充分流泻,就算此刻就得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也能想起以无数色彩交织成的回忆,发出幸福的微笑。
来吧!让我们小心而坚定地开始这门「情感课」,找回情感的万千面貌,斑斓色彩。不过你可不是孤单上路,有四十八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成为我们坚实的同伴,令原以为已经死去的情感生机盎然。而「情感的哲学家」斯宾诺莎,和人文学者区区在下,也在此引领各位。希望珍贵的人生从此不再重蹈覆辙。现在开始上课!
二○一三年十一月四日
老旧的暖风机发出多情噪音的深夜里,
于光化门书房中
前言
1 服兵役时,再没有比休假更棒的了。
尤其第一次休假,简直可以说是从地狱上了天堂般幸福,而归队当天,则宛如再度坠落万丈悬崖。
朋友、父母看着第一次休假出营的我,忍不住说一句:「严守军纪啊?」因为我的样子太笔挺僵直,彷彿被什么东西束缚着。第一次休了假起床时一跃而起的模样,连我自己都忍不住苦笑。休假期间,我到学校附近与朋友们见面,喝喝酒、聊聊天,不然就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或去钟路的大型书店逛逛,因为我想尽情体验在部队里不能做的一切。如今回想起来,我在休假时光做过的所有事情,其实都只是想找回在部队里不得不被压抑下来的情感。
军队把我塑造成一个机器人──不带任何感情,只会机械性动作。而服从上级命令,便是安然度过军队生活的唯一铁律。拿前辈的粗话来说,军队就是一个「叫你割(包皮),你就割」的地方。只要是人,都必然拥有的情感,到了「叫你割,你就得割」的军队里,成了一种奢侈品、障碍物。老兵们不合理甚至荒唐的命令、践踏个人尊严的举止,为了忍耐,我只有先完全保留自己的感情,以及据之而做的判断。他们甚至连个人私下的悲伤,都不当一回事地踩在地上,任意嘲讽,嘴里还说着:「小兵不能当人看。」虽然退伍至今已过了二十年,但当年以舌头舔马桶的耻辱,仍旧留在我脑中。人非得什么愤怒、耻辱都没有了,才伸得出舌头去舔马桶。不,正确地说,为了能伸出舌头舔马桶,我必须压下自己的愤怒、耻辱种种情感。
就是这个!在本质上,能压抑的就只有情感而已!也可以说,无法如实表达出只要是人都拥有的情感时,就表示压抑正启动中。不只在军队里,当我们站在职场上司、学校师长、教授和公婆面前,或是面对警察、检察官、帮派暴力分子,甚至面对社会观念或政治权力时,就算想将自己的情感外露,也办不到。那份情感,可能是怒气,可能是笑意,也说不定是冷笑或绝望、憎恨或同情,甚至是爱。不管是什么,当充满内心的情感被表达出来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严重的损失,这是我们本能上知道的事实。因此,让一份失控的情感在内心沸腾,或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偶尔从脸上或行动中表露出来,是一件太过危险的事。为了避免这些危险,于是得尽早扼杀这些情感,如果无法做到,就必须好好训练自己,习于让情感不在脸上或举止中流露。
扼杀情感、压抑情感,只会是不幸。明明活着却装死,还谈什么幸福?所以不能不让情感重新活过来。这不仅是人生存的本能,也是生之义务。也因此,我们会上电影院,会去弘大或新舍洞林荫道附近的探戈小酒馆,会想播放舒伯特的《阿佩乔尼奏鸣曲》CD来听,会为了买小说或诗集去逛书店。因为我们本能上知道,如果不将所有曾经被压抑掉的情感重新救活,即使活着,也不是真正活着。如果这也不是、那也不行的话,或许我们就会去旅行,到一个谁都不认识我,没有人会想压制我的情感的地方去。那里没有职场上司,没有严厉的公婆,也不存在让人窒息的社会观念。看看不同的风景、认识新朋友,就很容易让过去遗忘掉的所有情感,如烟花般盛放出来。
比起过去,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更显步履维艰,也因此,幸福离我们越来越遥远。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恶化,我们也变得更容易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我们能否幸福地生活,端视情感是否能自由迸放。见樱花凋零而伤感;在奔流而下的流星雨里喜悦;在坐拥朋友的幸福中快乐;听马勒《第五号交响曲》第四乐章时哀伤。遇见最棒的人而爱恋,对公婆的无礼言行愤怒,因周围人们的批评而觉得耻辱,在高空弹跳一跃而下时不安⋯⋯这种种情感的迸放,才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还活着。这些情感中,有些是我们想要的,也有些是绝不想要的。然而,不管是哪种情感,唯有发自内心,让自己染上了情感独特的色彩,我们才算活着。忧伤、悲哀、嫉妒之类的情感,对我们来说之所以珍贵,原因也在此。如果今天我们陷于不快的情绪里,明天就变得更加值得期待。盼望明天能沉浸在幸福中的悸动,或许就是支撑我们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2 读过《罗莉塔》这本小说吗?这是纳博可夫的作品,描写爱上十多岁少女罗莉塔的中年男子的故事。内容时而带着悲剧性,时而绝美。但基于当时社会上一般的观念,对纳博可夫的作品倾向以危险物问罪。中年男子爱上年纪仿似自己女儿的少女,这本身就像一种近亲相姦,让人不舒服。所以才会有「罗莉塔症候群」一词出现,代表一种对儿童产生性欲的精神疾病。然而,男主角罕伯特的告白:「罗莉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我的灵魂。」做为小说开篇第一句话,却激盪着我们的心。当然,或许只有身陷狂热爱情的人,才会在罕伯特的爱情里产生共鸣。
为什么即使承担着所有人的诅咒,男主角还是坚持要爱呢?很明显的,一开始主角也曾经试图以理性的力量压抑自己的情感。他也必然盘算过,自己对罗莉塔的爱情,会对自己或罗莉塔的生活带来何种不好的影响。然而,情感就像弹簧一样,压力越大,反弹也越大,到了某个时刻,情感就会变身为革命家,让想高高在上的理性,屈服在自己脚下。这就是悲剧性的瞬间吗?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想法,勇敢坚守自己的感情,这个决定让男主角得以主宰自己的人生,而不再是社会通俗观念的奴隶。否认爱情,就等于否认自己。相反的,承认爱情,也等于承认自己。主角最后终于知道,对罗莉塔的情感本身,其实正是他的自我。
人类在本质上,是理性的存在吗?这只不过是人类面对激情时,所表现出来的绝望情绪罢了。如果能好好正视自己和他人,任何人都能轻易发现,人类其实是感性多于理性。事实上,理性从来不曾凌驾于情感之上。甚至可说,理性是为了驾驭情感,才被发明出来的。但如果理性敢于敌视情感,总有一天会在面对情感的残酷报复之下,不得不承认自己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会直觉到,我们需要另外一种不同于康德无条件敌视情感的理性。莽撞地阻挡情感的海啸,那不是理性。我们要发挥的,是斯宾诺莎那种肯定情感存在,有智慧的理性。
哲学家之中,几乎只有斯宾诺莎提出支持正视个人情感的「情感伦理学」,而非「理性伦理学」。斯宾诺莎所揭示的「情感伦理学」十分简单,就是以当我们遇见他人时,会被快乐或痛苦中的某一种情感所掳获的这个事实,做为开始。
「由此可知,心灵可以感受不同的重大变化。时而可以过渡到更加完美,时而也可以过渡到更不完美。所感受到的这些激情(passiones),向我们阐明了什么是所谓快乐(laetitia)与痛苦(tristitia)的情感。」—斯宾诺莎,《伦理学》
没错,当我们遇见某个人,我们感到自己变得更完美,这种感觉就是所谓「快乐的情感」。那么,当我们要和这个人分手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自己的生命被抽干了似的。因此,与给予我们快乐的人分开,总是会让我们心如刀割。相反的,也有与此截然不同的情况,与某人交往时,我们也可能会感到自己变得不完美,这就是一种「痛苦的情感」。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觉得自己变得一点活力也没有,一旦与他分手,却反而变得快乐起来,这算是一种不幸的情感。斯宾诺莎劝告我们,当我们面对痛苦与快乐这两种完全相反的状态时,要去除导致痛苦的关连,而保持给予快乐的关连。这也是为何斯宾诺莎所提倡的「情感伦理学」会被称为「快乐伦理学」的原因。
有了斯宾诺莎的协助,我们终于能够衡量男主角内心对罗莉塔的爱,以及那份复杂的情感状态。罕伯特遇见罗莉塔时,他觉得快乐;相反的,与罗莉塔分开时,他感到痛苦。借用斯宾诺莎的形容,罕伯特爱着罗莉塔的同时,也感到自己的人生变得完美。但平凡的人却想否定,并诅咒他对罗莉塔的爱。他不得不站在抉择的岔路上:该选择让自己变完美的机会呢,还是放弃?选择快乐的情感,还是冰冷的理性?幸好罕伯特勇敢承担了社会观念和理性的指责,听从了斯宾诺莎的教诲。因为罗莉塔对他来说,是照亮生命的光,是生命之火。因此,对他而言,「罪」这个标志,只不过是他心甘情愿承担的小影子罢了。
3 情感这东西,不管是什么,都很「神为」。情感带有一股力量,能连根撼动我们平凡的生活,而且是不由自主的,因此只能说是「神为」,而不是「人为」。古代希腊罗马人认为人类的情感各有其掌管的神祇。具代表性的像是与牢骚有关的摩默思(Momus),与纷争有关的厄里斯(Eris),还有与爱和热情有关的厄洛斯(Eros)。古希腊人将不由自主陷入的情感,全归咎于神的恶作剧。也可以说,他们比我们对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所谓情感,就是我的未来生活由神决定,从这一点来看,古希腊人认为情感是「神为」的这种想法,再正确不过了。因为当我们遇见某个人、感觉到快乐,就会梦想与他共筑爱巢,并努力付诸实现。相反的,认识之后感到痛苦,就会在自主或不自主的情况下,想要自己离开,或希望对方离我而去。
就如同辽阔的大洋怀抱无数的浪涛一般,我们心中也埋藏着各式各样的情感。问题是,我们很难分辨出,现在紧紧掌控住我的,究竟是哪一种情感。因为很可能表面上或一开始认为是快乐,实际上或后来才知道是一种痛苦。例如同情,表面上可能与爱相仿,属于快乐的情感,事实上却是一种靠吸取他人不幸而存在的痛苦情感。因此,绝对不能和同情的对象在一起。因为一开始看似与快乐相关,不久之后就会发现,这是一种腐蚀彼此的痛苦关系。因同情而交往的人,其实是依靠着对方的不幸而活着,和极端地将他人不幸当成养分以求生存的吸血鬼别无二致。在对方变得幸福的同时,就会感觉到自己已经不再被需要,因而痛苦万分。
因同情而交往的两个人,怎么会幸福?怎么会属于快乐的关系?「他是个不幸的男人,他需要我」,这往往就是同情的公式。然而,此时已深陷怜悯之情的女人,想要的却不是那男人的快乐或幸福。那女人真正要的,是来自照顾不幸者的优越感,或是一种自己比对方更幸福的感觉罢了。对一个口渴的人,不能一下子就餵给他足以解渴的水量,如此才能让对方为了讨水喝,而不会离开自己身边。然而,当他有一天不再口渴的时候,那个人会掐住我的脖子,因为他会发觉,利用他的不幸,并助长那份不幸的人,其实就是我。同情是多么残忍的情感,而我们竟还将之与爱这最温暖的情感混淆在一起。那个结果是致命的,会让对方或自己彻底毁灭。因此,我们需要拥有能正确识别情感的眼光,如果无法认清自己现在被何种情感所缠绕,就必须先确认这份情感属于「快乐系列」,还是属于「痛苦系列」。
长久以来,我们不合理地压抑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吝于表达那些情感,对于缠绕住自己的种种情感,自然会感到生疏,无从表达。甚至会对发自内心的情感感到恐惧。「啊,这是爱吗?」「我真的讨厌那个人吗?」牵扯到情感,我们就变得比稚子还不如,如果是孩子们,就会率直地面对自己的情感,一无所惧地身体力行,我们却反而不相信自己的情感,还会觉得危险。然而,如果没能听到情感呢喃着「今后你会变成这样」的细语,我们还能梦想一个幸福的未来吗?
现在,这堂「情感课程」即将正式开始。不是被社会要求而去修习的,可以得到英语合格证书或专业知识的课程,而是为了自己而上的成长课程。对于曾经经历、正在体验或即将涌现的情感,让我们一一地好好练习。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区别,神借着每一种情感,对我们下了什么旨意,又命令我们去做些什么。
幸好我们的情感课并不那么孤单。有一位可协助我们上课的可靠同伴,就是人文学这座灯塔。我们如此幸运,能拥有斯宾诺莎这么一位哲学家,对历史上人类的情感表达出最深的爱与理解。他将人类的情感区分为四十八种,明确定义其各自的本质,是一位前所未见的哲学家。另外,还有无数的文学家们,以杰出的作品让我们看到种种情感如何令人类生活曲折起伏。约翰.福尔斯、卡缪、左拉、托尔斯泰、乔治.欧威尔、屠格涅夫、费兹杰罗⋯⋯等名家名着,将给予这门情感课程难以言喻的帮助。这些文坛巨匠们的作品,刚好各自针对一种情感给予精辟的分析。例如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作品,借着众多登场人物以及故事的展开,深入剖析名为「欲望」的情感。我们的情感课程,将会以透过斯宾诺莎的视角,深入解读文学作品的方式来进行。
我在书中把四十八种情感归类为四组。但请别误会,这并非绝对性的分类法。考虑到如果将这四十八种情感一一罗列下来,反而会变得很分散,为方便起见才如此区隔。这四个部分大致上是借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舍拉的诗学想像理论,将人类的想像以宇宙四元素分析归类,也就是「地」「水」「火」「风」。小小的、可爱的,属于初期的情感,就像在大地上刚萌生的嫩芽一般。变化多端,有时又激情四射的情感,彷彿随着起伏蜿蜒的地形展现不同形状、发出各种声音的溪水。华丽但容易凋零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篝火孱弱的颤抖。而冰冷忧伤的情感,则让人彷彿听到寒风凛凛的声音。各章最后都有一个「哲学家的忠告」小专栏,这是出于我个人的一点苦口婆心。在上过由斯宾诺莎和文豪们所传授的情感课程之后,某一种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何被触动、产生何种作用,怕大家会错过,因此,「哲学家的忠告」可视为是情感课程的应用篇,也是实践篇。
好了,准备好扬起风帆,航向辽阔深邃的情海了吗?敞开胸怀,尽情聆听四十八位海妖的迷人歌声吧!但千万别被其中任何一种情感迷惑,我们一定要通过所有的情感才行。因为此刻我们就像奥德赛,抱定返乡的决心,出海航向只属于自己的感情。Bon Voy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