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48种面貌:从小说经典场景找回最真切的自我

情感的48种面貌:从小说经典场景找回最真切的自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情感
  • 心理学
  • 小说
  • 文学
  • 自我认知
  • 成长
  • 人际关系
  • 经典文学
  • 情感分析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是自己情感的主人吗?
扼杀情感、压抑情感,明明活着却装死,还谈什么幸福?
让情感活过来,是人生存的本能,更是生之义务。
也因此,我们会上电影院、小酒馆,会想播舒伯特的CD来听,
会为了买小说或诗集去逛书店,去旅行……
因为我们本能上知道,如果不将所有压抑掉的情感重新救活,
即使活着,也不是真正活着。

  不管是哪种情感,唯有发自内心,让自己染上了情感独特的色彩,我们才算活着。
  忧伤、悲哀、嫉妒之类的情感,对我们来说之所以珍贵,原因也在此。
  如果今天我们陷于不快的情绪里,明天就变得更加值得期待。
  盼望明天能沉浸在幸福中的悸动,或许就是支撑我们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姜信珠

  一本让你赞叹人类情感如此精微多变的书
  一本让你更了解自己、更正确辨识自我情绪的书
  一本让你看到48个经典故事,又从中透析人性的书

  ★年度网路票选 冠军书!30万人感动捧读,不舍借阅!

  ★教保文库、现代经济研究院推荐书,韩国中央日报年度好书,中央图书馆人气图书第 2 名

  斯宾诺莎,对人类情感有最深的爱与理解的哲学家,区分并定义了 48 种情感。

  姜信珠,超人气哲学博士,挑选48 部小说中的经典场景,呈现情感震慑人心的力量。

  他们,带我们走进这座情感花园的神祕大门,以48堂「情感课」,引领我们深切体验内在的各种面貌,活出完整的自我。

  要成为人生的主人,必须克服的奴隶意识──自卑◆屠格涅夫,《木木》
  爱所创造出来的美丽奇蹟──自信◆米兰.昆德拉,《身分》
  深入人性的弱点──野心◆莫泊桑,《漂亮朋友》
  让懦夫化身勇士的祕密──大胆◆乔治.欧威尔,《1984》
  连爱情也吞吃入腹的怪物──贪婪◆费兹杰罗,《大亨小传》
  对造成自己心灵受创的世界所下的诅咒──厌恶◆莱辛,《青草在歌唱》
  使他人误认为爱的致命陷阱──同情◆褚威格,《同情的罪》
  可陷人于死地的致命壁垒──绝望◆徐林克,《我愿意为妳朗读》
  爱情没能开花结果,仅留下依稀的悸动──好感    ◆玛格丽特.莒哈丝,《情人》

  ……

  人通常会在什么时候照相呢?

  多半是在看见令人高兴、激动的风景或人的时候吧。

  所以,先决条件是要有高兴或激动的情感,如果没有这种晕染着粉红色泽的情感,我们大概也不会想拿起相机,或掏出智慧型手机来。

  或许可以说,我们真心想拍摄下来的,不是风景或人,而是我们内心的高兴与激动。

  照片里所捕捉到的风景或人,只不过是载着高兴或激动心情的媒介体罢了。

  一张好照片之所以精采,并不是基于镜头前的风景或人,而是遇见那风景或那个人时的情感。

  不管怎样,总要先动了情,某个人、某种东西,或某件事情,在我们眼里才会变得有意义。

  快乐或不幸的童年,有时会莫名浮现脑海,理由何在?

  那是因为童年时期的情感,就如奋力跃出水面的乌鱼一样鲜活灵动。

  快乐、悲伤、憧憬、绝望,多采多姿的情感紧紧捉住我们的心,因此童年的霞光、云影、友人、师长,甚至是家人的种种样子,才会像一张张褪色的照片一样,牢牢印在心底深处。

  没有情感,生之喜悦、生之追忆,以及生之激昂,全不存在。

  这一瞬间,只要能让情感充分流泻,就算此刻就得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也能想起以无数色彩交织成的回忆,发出幸福的微笑。

  来吧!让我们小心而坚定地开始这门「情感课」,找回情感的万千面貌和斑斓色彩。

名人推荐

  ★陶晶莹  感性推荐!

读者热烈回应

  我是个不断与内心交战,想彻底了解自己的人,读了很多书,但始终找不到答案。这本书让我心跳加速,因为我终于认清问题所在,学会如何推倒从自卑到报复心的种种情感高墙。当我把书中提及的各种情感运用到周遭的人际关系上时,才发现与现实如此相合,也让我能更深入对方的心底。对我而言,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这本书很厚,买了以后一直放在书架上,总想着有时间再看,但在身边的朋友不断推荐之下,终于翻开书页,就此一发不可收拾,埋首书中,久久不忍释卷,让我有种如雷灌顶的醒悟。

  我们从不曾为自己去上这样的「情感课」!这本书让我们学习到:唯有先理解自己的情感,才能正视人生真正的面孔。

  哲学家姜信珠所传达的哲学与文学深度,果然与众不同。原本就喜欢大文豪文学作品的我,透过作者所精选的小说场景遇见48种情感。从姜信珠的放大镜中,我看见文学中的深刻,感动如潮水般涌现,重新领悟以往读文学作品时忽略的部分;而对斯宾诺莎的哲学深入浅出的说明更是令人烙印在心,再再都让我觉得这是本好书。

  跟着作者分别聚焦个别的情感,一一阅读这些小说,我们能更深入了解作品的意义。重读爱书会有崭新的体会;而第一次认识到的作品,则让我有股冲动想找出来好好拜读。另外,与不同情感相映的画作十分迷人,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时时期待下一篇会是什么样的搭配。

  过去也曾经在图书馆里借过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来看,却艰涩地读不下去。但读了《情感的48种面貌》之后,书里斯宾诺莎的文句很快就能理解,像我这样对哲学一窍不通的人,竟也有了一种跨入哲学门槛的感觉!读这本书还能顺带浏览世界名着,一同赞叹小说家们竟然能以如此的方式描述人类的情感。

  现代社会中人类的不安与压力,已经超出可承受的范围,很多人都患有所谓「微笑面具症候群」这种新型态的精神症状,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社会中大多数的人都无法守护自己的情感,不幸沦为生活的奴隶,「情感障碍」症状严重。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本是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但在现代社会成了一种奢望。书里引用世界名着的经典片段,深入浅出地说明人类拥有的种种情感,更透过〈哲学家的忠告〉毫不保留地建议读者该如何去做,才能让生活更滋润。姜信珠相信,人类真正的自由,可以从肯定自己情感的过程中发现。做自己情感的主人,为自己的人生做主,这本书为我们找回生命的力量。

  这本书帮助我们卸下华丽的假面,让我们活出真正的人生。到目前为止一直压抑、带着面具生活的我们,将假面卸下并体会各种面向的情感、延展那些情感之际,就是我们能真正掌握自己人生之时。这48堂「情感课」,正是连结真实自我的桥梁。

  活在今日的我们,一天会产生数十种情绪,今天感受到的情绪,明天没办法完全相同地再度经历,正如今天的人生永远不会再重来一样。就像作者所强调的,为了无法重来的珍贵人生,我们应该要开始学习这门「情感课程」,正视这些一瞬而逝的情感。

  无论是谁,都曾经有过书上写的48种情感。姜信珠用他拿手的寓言及故事的解说方式,以一般人以为会有点距离感的哲学,做为解析自我的工具,不禁让人深陷哲学的魅力。我是情感的主人吗,还是情感支配了我?读这本书给我认真思考的机会,学习以客观视角观察,更让我想读读书中介绍的这些小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姜信珠  강신주


  1967年出生于韩国庆尚南道咸阳郡,延世大学化工系毕业后,转而攻读哲学,于首尔大学、延世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于延世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东洋哲学。2011年起尝试执笔创作,成为受瞩目的人文学者、大众哲学家,及许多知名谈话节目来宾。以大量演讲、着述和专栏,积极实践「哲学活动」,认为在各种学问专门化和分工化之下,认识人类和世界的观点与规则变得太支离破碎,而哲学正是可以恢复整体性的学问。

  犀利生动且具哲学内涵的言语风格,令他备受读者及媒体、名人喜爱,被称为「直球哲学家」「行走的人生谘商所」。曾出版《需要哲学陪伴的时间》等多部畅销着作。《情感的48种面貌》结合斯宾诺莎的哲学与48篇文学经典,鼓励人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为自己的人生做主,获得Yes24网路书店「年度之书」票选冠军,上市至今销售超过30万册。

译者简介

游芯歆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系毕,韩国中央研究院韩国学大学院历史学硕士。从事韩国文学着作翻译多年。

图书目录

序  文学与哲学为伴,上四十八堂深刻的「情感课」
前言
 
PART 1    大地的低语

1 要成为人生的主人,必须克服的奴隶意识
──自卑 屠格涅夫,《木木》
2 爱所创造出来的美丽奇蹟
──自信 米兰.昆德拉,《身分》
3 爱情的衡量指标
──惊叹 艾瑞克.欧森纳,《长长久久》
4 满是惆怅的爱情变奏曲
──好胜 托妮.莫里森,《秀拉》
5 深入人性的弱点
──野心 莫泊桑,《漂亮朋友》
6 从发梢到脚尖彻底改变我的力量
──爱情     赛珍珠,《东风:西风》
7 让懦夫化身勇士的祕密
──大胆 乔治.欧威尔,《1984》
8 连爱情也吞吃入腹的怪物
──贪婪 费兹杰罗,《大亨小传》
9 对造成自己心灵受创的世界所下的诅咒
──厌恶 多丽丝.莱辛,《青草在歌唱》
10 实现共同体意识的原动力
──博爱 雨果,《悲惨世界》
11 使他人误认为爱的致命陷阱
──同情 褚威格,《同情的罪》
12 使人咀嚼无力感的迟来后悔
──憾恨 卡缪,《堕落》
 
PART 2    水的歌声
13 随着精神崩溃而来的恐惧
──惊慌 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14 足以毁灭自我的凄凉
──轻蔑  亨利.詹姆斯,《贵妇的肖像》
15 爱情的悲剧
──残酷 毛姆,《面纱》
16 隐藏在所有感情之后的随行者
──欲望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
17 试图永享过往欢愉的哀伤
──渴望 卡洛斯.富恩特斯,《奥拉》
18 走进爱情的死巷
──鄙视 爱德华.阿尔比,《谁怕吴尔芙》
19 可陷人于死地的致命壁垒
──绝望 徐林克,《我愿意为妳朗读》
20 重拾过往流金岁月的挣扎
──酗酒 尤金.欧尼尔,《长夜漫漫路迢迢》
21 灿烂的爱情光环
──过誉 梭尔.贝娄,《赫索格》
22 不是爱的爱
──善意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23 心想事成时的奇蹟
──庆幸 卡夫卡,《判决》
24 所有人梦寐以求的尊严
──荣耀 海明威,《老人与海》
 
PART 3    如火如焰
25 爱情难以实现,只能报以谢意的凄婉
──感谢 马努叶.普易,《蜘蛛女之吻》
26 为了真爱自我牺牲
──惭愧 左拉,《妇女乐园》
27 恼羞化为残忍的行动时
──义愤 杜斯妥也夫斯基,《罪与罚》
28 爱所投下的浓浓阴影
──嫉妒 霍格里耶,《妒》
29 捍卫自我生命的徒劳之战
──怒 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
30 冷笑与同情之间
──嘲笑 夏目漱石,《我是猫》
31 在急板节奏下晃动的灵魂
──色欲 托尔斯泰,《魔鬼》
32 发现自己的动物性时
──贪吃 莫言,《吃事三篇》
33 有着不幸过往者的宿命
──恐惧 易卜生,《群鬼》
34 同病相怜的悲伤献词
──怜惜 卡波提,《第凡内早餐》
35 善待可怕的他人
──恭敬 太宰治,《人间失格》
36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恨 叶利尼克,《钢琴教师》
 
PART 4    风的痕迹
37 将一切不幸归咎于自己的懦弱
──后悔 汤玛斯.哈代,《嘉德桥市长》
38 爱情没能开花结果,仅留下依稀的悸动
──好感 玛格丽特.莒哈丝,《情人》
39 残酷报复的序幕
──耻辱 伊恩.麦克伊旺,《星期六》
40 已预感失败的自我意识萎缩
──胆怯 加布里埃.科莱特,《黎明》
41 疑云消散时的痛快感
──信心 达芬妮.杜穆里耶,《蝴蝶梦》
42 无法确认下更加殷切的等待
──希望 狄更斯,《远大前程》
43 腐蚀爱情的破坏性癌细胞
──骄傲 皮埃尔.肖代洛.德.拉克洛,《危险关系》
44 宁可选择较小的不幸却造成悲剧
──畏缩            莎冈,《你喜欢布拉姆斯吗?》
45 放不下的虚无灿烂
──快感 乔治.阿玛多,《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
46 预感悲剧即将到来的沉重心情
──痛苦 西奥多.德莱赛,《美国的悲剧》
47 唤醒麻木生活的最后堡垒
──羞耻心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
48 冻结人心的酷寒
──报复 三浦绫子,《冰点》
后记 附录

图书序言



文学与哲学为伴,上四十八堂深刻的「情感课」


  人通常会在什么时候照相呢?

  多半是在看见令人高兴、激动的风景或人的时候吧。所以,先决条件是要有高兴或激动的情感,如果没有这种晕染着粉红色泽的情感,我们大概也不会想拿起相机,或掏出智慧型手机来。或许可以说,我们真心想拍摄下来的,不是风景或人,而是我们内心的高兴与激动。照片里所捕捉到的风景或人,只不过是载着高兴或激动心情的媒介体罢了。一张好照片之所以精采,并不是基于镜头前的风景或人,而是遇见那风景或那个人时的情感,如果不是高兴或激动的话,也可能是那一刻的惊叹或欢喜、悔恨或愤怒。

  不管怎样,总要先动了情,某个人、某种东西,或某件事情,在我们眼里才会变得有意义。情感如果未被启动,我们对任何东西都不会在意,所看到的事物也就不会特别留在记忆中。快乐或不幸的童年,有时会莫名浮现脑海,理由何在?那是因为我们童年时期的情感,就如奋力跃出水面的乌鱼一样鲜活灵动。快乐、悲伤、憧憬、绝望,多采多姿的情感紧紧捉住我们的心,因此童年的霞光、云影、友人、师长,甚至是家人的种种样子,才会像一张张褪色的照片一样,牢牢印在心底深处。

  「长大成人」,通常也表示已经学会压抑、削弱感情的技巧──如果对每件事情都必须或喜或忧,那也太累人了,而且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情感太过外露,容易给自己带来不利。或许正是这个缘故,成了大人之后,似乎就不再留下什么特别的回忆,也总要先启动了某种情感,才会想起来。而我们,就这样保持着对任何事情都无所知觉、毫不感动的状态,送走每一天。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当我们年纪稍长,回首今日之际,会发现这竟是一段什么也想不起来的日子。为了好好过一个只有一次、不能重来的人生,我们必须让被压抑多时,几乎已经成为标本的情感重新复甦。

  情感,是多么珍贵啊!没有情感,生之喜悦、生之追忆,以及生之激昂,全不存在。这一瞬间,只要能让自己的情感充分流泻,就算此刻就得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也能想起以无数色彩交织成的回忆,发出幸福的微笑。

  来吧!让我们小心而坚定地开始这门「情感课」,找回情感的万千面貌,斑斓色彩。不过你可不是孤单上路,有四十八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成为我们坚实的同伴,令原以为已经死去的情感生机盎然。而「情感的哲学家」斯宾诺莎,和人文学者区区在下,也在此引领各位。希望珍贵的人生从此不再重蹈覆辙。现在开始上课!

二○一三年十一月四日
老旧的暖风机发出多情噪音的深夜里,
于光化门书房中

前言

  1


  服兵役时,再没有比休假更棒的了。

  尤其第一次休假,简直可以说是从地狱上了天堂般幸福,而归队当天,则宛如再度坠落万丈悬崖。

  朋友、父母看着第一次休假出营的我,忍不住说一句:「严守军纪啊?」因为我的样子太笔挺僵直,彷彿被什么东西束缚着。第一次休了假起床时一跃而起的模样,连我自己都忍不住苦笑。休假期间,我到学校附近与朋友们见面,喝喝酒、聊聊天,不然就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或去钟路的大型书店逛逛,因为我想尽情体验在部队里不能做的一切。如今回想起来,我在休假时光做过的所有事情,其实都只是想找回在部队里不得不被压抑下来的情感。

  军队把我塑造成一个机器人──不带任何感情,只会机械性动作。而服从上级命令,便是安然度过军队生活的唯一铁律。拿前辈的粗话来说,军队就是一个「叫你割(包皮),你就割」的地方。只要是人,都必然拥有的情感,到了「叫你割,你就得割」的军队里,成了一种奢侈品、障碍物。老兵们不合理甚至荒唐的命令、践踏个人尊严的举止,为了忍耐,我只有先完全保留自己的感情,以及据之而做的判断。他们甚至连个人私下的悲伤,都不当一回事地踩在地上,任意嘲讽,嘴里还说着:「小兵不能当人看。」虽然退伍至今已过了二十年,但当年以舌头舔马桶的耻辱,仍旧留在我脑中。人非得什么愤怒、耻辱都没有了,才伸得出舌头去舔马桶。不,正确地说,为了能伸出舌头舔马桶,我必须压下自己的愤怒、耻辱种种情感。

  就是这个!在本质上,能压抑的就只有情感而已!也可以说,无法如实表达出只要是人都拥有的情感时,就表示压抑正启动中。不只在军队里,当我们站在职场上司、学校师长、教授和公婆面前,或是面对警察、检察官、帮派暴力分子,甚至面对社会观念或政治权力时,就算想将自己的情感外露,也办不到。那份情感,可能是怒气,可能是笑意,也说不定是冷笑或绝望、憎恨或同情,甚至是爱。不管是什么,当充满内心的情感被表达出来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严重的损失,这是我们本能上知道的事实。因此,让一份失控的情感在内心沸腾,或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偶尔从脸上或行动中表露出来,是一件太过危险的事。为了避免这些危险,于是得尽早扼杀这些情感,如果无法做到,就必须好好训练自己,习于让情感不在脸上或举止中流露。

  扼杀情感、压抑情感,只会是不幸。明明活着却装死,还谈什么幸福?所以不能不让情感重新活过来。这不仅是人生存的本能,也是生之义务。也因此,我们会上电影院,会去弘大或新舍洞林荫道附近的探戈小酒馆,会想播放舒伯特的《阿佩乔尼奏鸣曲》CD来听,会为了买小说或诗集去逛书店。因为我们本能上知道,如果不将所有曾经被压抑掉的情感重新救活,即使活着,也不是真正活着。如果这也不是、那也不行的话,或许我们就会去旅行,到一个谁都不认识我,没有人会想压制我的情感的地方去。那里没有职场上司,没有严厉的公婆,也不存在让人窒息的社会观念。看看不同的风景、认识新朋友,就很容易让过去遗忘掉的所有情感,如烟花般盛放出来。

  比起过去,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更显步履维艰,也因此,幸福离我们越来越遥远。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恶化,我们也变得更容易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我们能否幸福地生活,端视情感是否能自由迸放。见樱花凋零而伤感;在奔流而下的流星雨里喜悦;在坐拥朋友的幸福中快乐;听马勒《第五号交响曲》第四乐章时哀伤。遇见最棒的人而爱恋,对公婆的无礼言行愤怒,因周围人们的批评而觉得耻辱,在高空弹跳一跃而下时不安⋯⋯这种种情感的迸放,才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还活着。这些情感中,有些是我们想要的,也有些是绝不想要的。然而,不管是哪种情感,唯有发自内心,让自己染上了情感独特的色彩,我们才算活着。忧伤、悲哀、嫉妒之类的情感,对我们来说之所以珍贵,原因也在此。如果今天我们陷于不快的情绪里,明天就变得更加值得期待。盼望明天能沉浸在幸福中的悸动,或许就是支撑我们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2

  读过《罗莉塔》这本小说吗?这是纳博可夫的作品,描写爱上十多岁少女罗莉塔的中年男子的故事。内容时而带着悲剧性,时而绝美。但基于当时社会上一般的观念,对纳博可夫的作品倾向以危险物问罪。中年男子爱上年纪仿似自己女儿的少女,这本身就像一种近亲相姦,让人不舒服。所以才会有「罗莉塔症候群」一词出现,代表一种对儿童产生性欲的精神疾病。然而,男主角罕伯特的告白:「罗莉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我的灵魂。」做为小说开篇第一句话,却激盪着我们的心。当然,或许只有身陷狂热爱情的人,才会在罕伯特的爱情里产生共鸣。

  为什么即使承担着所有人的诅咒,男主角还是坚持要爱呢?很明显的,一开始主角也曾经试图以理性的力量压抑自己的情感。他也必然盘算过,自己对罗莉塔的爱情,会对自己或罗莉塔的生活带来何种不好的影响。然而,情感就像弹簧一样,压力越大,反弹也越大,到了某个时刻,情感就会变身为革命家,让想高高在上的理性,屈服在自己脚下。这就是悲剧性的瞬间吗?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想法,勇敢坚守自己的感情,这个决定让男主角得以主宰自己的人生,而不再是社会通俗观念的奴隶。否认爱情,就等于否认自己。相反的,承认爱情,也等于承认自己。主角最后终于知道,对罗莉塔的情感本身,其实正是他的自我。

  人类在本质上,是理性的存在吗?这只不过是人类面对激情时,所表现出来的绝望情绪罢了。如果能好好正视自己和他人,任何人都能轻易发现,人类其实是感性多于理性。事实上,理性从来不曾凌驾于情感之上。甚至可说,理性是为了驾驭情感,才被发明出来的。但如果理性敢于敌视情感,总有一天会在面对情感的残酷报复之下,不得不承认自己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会直觉到,我们需要另外一种不同于康德无条件敌视情感的理性。莽撞地阻挡情感的海啸,那不是理性。我们要发挥的,是斯宾诺莎那种肯定情感存在,有智慧的理性。

  哲学家之中,几乎只有斯宾诺莎提出支持正视个人情感的「情感伦理学」,而非「理性伦理学」。斯宾诺莎所揭示的「情感伦理学」十分简单,就是以当我们遇见他人时,会被快乐或痛苦中的某一种情感所掳获的这个事实,做为开始。

  「由此可知,心灵可以感受不同的重大变化。时而可以过渡到更加完美,时而也可以过渡到更不完美。所感受到的这些激情(passiones),向我们阐明了什么是所谓快乐(laetitia)与痛苦(tristitia)的情感。」—斯宾诺莎,《伦理学》

  没错,当我们遇见某个人,我们感到自己变得更完美,这种感觉就是所谓「快乐的情感」。那么,当我们要和这个人分手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自己的生命被抽干了似的。因此,与给予我们快乐的人分开,总是会让我们心如刀割。相反的,也有与此截然不同的情况,与某人交往时,我们也可能会感到自己变得不完美,这就是一种「痛苦的情感」。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觉得自己变得一点活力也没有,一旦与他分手,却反而变得快乐起来,这算是一种不幸的情感。斯宾诺莎劝告我们,当我们面对痛苦与快乐这两种完全相反的状态时,要去除导致痛苦的关连,而保持给予快乐的关连。这也是为何斯宾诺莎所提倡的「情感伦理学」会被称为「快乐伦理学」的原因。

  有了斯宾诺莎的协助,我们终于能够衡量男主角内心对罗莉塔的爱,以及那份复杂的情感状态。罕伯特遇见罗莉塔时,他觉得快乐;相反的,与罗莉塔分开时,他感到痛苦。借用斯宾诺莎的形容,罕伯特爱着罗莉塔的同时,也感到自己的人生变得完美。但平凡的人却想否定,并诅咒他对罗莉塔的爱。他不得不站在抉择的岔路上:该选择让自己变完美的机会呢,还是放弃?选择快乐的情感,还是冰冷的理性?幸好罕伯特勇敢承担了社会观念和理性的指责,听从了斯宾诺莎的教诲。因为罗莉塔对他来说,是照亮生命的光,是生命之火。因此,对他而言,「罪」这个标志,只不过是他心甘情愿承担的小影子罢了。

  3

  情感这东西,不管是什么,都很「神为」。情感带有一股力量,能连根撼动我们平凡的生活,而且是不由自主的,因此只能说是「神为」,而不是「人为」。古代希腊罗马人认为人类的情感各有其掌管的神祇。具代表性的像是与牢骚有关的摩默思(Momus),与纷争有关的厄里斯(Eris),还有与爱和热情有关的厄洛斯(Eros)。古希腊人将不由自主陷入的情感,全归咎于神的恶作剧。也可以说,他们比我们对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所谓情感,就是我的未来生活由神决定,从这一点来看,古希腊人认为情感是「神为」的这种想法,再正确不过了。因为当我们遇见某个人、感觉到快乐,就会梦想与他共筑爱巢,并努力付诸实现。相反的,认识之后感到痛苦,就会在自主或不自主的情况下,想要自己离开,或希望对方离我而去。

  就如同辽阔的大洋怀抱无数的浪涛一般,我们心中也埋藏着各式各样的情感。问题是,我们很难分辨出,现在紧紧掌控住我的,究竟是哪一种情感。因为很可能表面上或一开始认为是快乐,实际上或后来才知道是一种痛苦。例如同情,表面上可能与爱相仿,属于快乐的情感,事实上却是一种靠吸取他人不幸而存在的痛苦情感。因此,绝对不能和同情的对象在一起。因为一开始看似与快乐相关,不久之后就会发现,这是一种腐蚀彼此的痛苦关系。因同情而交往的人,其实是依靠着对方的不幸而活着,和极端地将他人不幸当成养分以求生存的吸血鬼别无二致。在对方变得幸福的同时,就会感觉到自己已经不再被需要,因而痛苦万分。

  因同情而交往的两个人,怎么会幸福?怎么会属于快乐的关系?「他是个不幸的男人,他需要我」,这往往就是同情的公式。然而,此时已深陷怜悯之情的女人,想要的却不是那男人的快乐或幸福。那女人真正要的,是来自照顾不幸者的优越感,或是一种自己比对方更幸福的感觉罢了。对一个口渴的人,不能一下子就餵给他足以解渴的水量,如此才能让对方为了讨水喝,而不会离开自己身边。然而,当他有一天不再口渴的时候,那个人会掐住我的脖子,因为他会发觉,利用他的不幸,并助长那份不幸的人,其实就是我。同情是多么残忍的情感,而我们竟还将之与爱这最温暖的情感混淆在一起。那个结果是致命的,会让对方或自己彻底毁灭。因此,我们需要拥有能正确识别情感的眼光,如果无法认清自己现在被何种情感所缠绕,就必须先确认这份情感属于「快乐系列」,还是属于「痛苦系列」。

  长久以来,我们不合理地压抑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吝于表达那些情感,对于缠绕住自己的种种情感,自然会感到生疏,无从表达。甚至会对发自内心的情感感到恐惧。「啊,这是爱吗?」「我真的讨厌那个人吗?」牵扯到情感,我们就变得比稚子还不如,如果是孩子们,就会率直地面对自己的情感,一无所惧地身体力行,我们却反而不相信自己的情感,还会觉得危险。然而,如果没能听到情感呢喃着「今后你会变成这样」的细语,我们还能梦想一个幸福的未来吗?

  现在,这堂「情感课程」即将正式开始。不是被社会要求而去修习的,可以得到英语合格证书或专业知识的课程,而是为了自己而上的成长课程。对于曾经经历、正在体验或即将涌现的情感,让我们一一地好好练习。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区别,神借着每一种情感,对我们下了什么旨意,又命令我们去做些什么。

  幸好我们的情感课并不那么孤单。有一位可协助我们上课的可靠同伴,就是人文学这座灯塔。我们如此幸运,能拥有斯宾诺莎这么一位哲学家,对历史上人类的情感表达出最深的爱与理解。他将人类的情感区分为四十八种,明确定义其各自的本质,是一位前所未见的哲学家。另外,还有无数的文学家们,以杰出的作品让我们看到种种情感如何令人类生活曲折起伏。约翰.福尔斯、卡缪、左拉、托尔斯泰、乔治.欧威尔、屠格涅夫、费兹杰罗⋯⋯等名家名着,将给予这门情感课程难以言喻的帮助。这些文坛巨匠们的作品,刚好各自针对一种情感给予精辟的分析。例如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作品,借着众多登场人物以及故事的展开,深入剖析名为「欲望」的情感。我们的情感课程,将会以透过斯宾诺莎的视角,深入解读文学作品的方式来进行。

  我在书中把四十八种情感归类为四组。但请别误会,这并非绝对性的分类法。考虑到如果将这四十八种情感一一罗列下来,反而会变得很分散,为方便起见才如此区隔。这四个部分大致上是借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舍拉的诗学想像理论,将人类的想像以宇宙四元素分析归类,也就是「地」「水」「火」「风」。小小的、可爱的,属于初期的情感,就像在大地上刚萌生的嫩芽一般。变化多端,有时又激情四射的情感,彷彿随着起伏蜿蜒的地形展现不同形状、发出各种声音的溪水。华丽但容易凋零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篝火孱弱的颤抖。而冰冷忧伤的情感,则让人彷彿听到寒风凛凛的声音。各章最后都有一个「哲学家的忠告」小专栏,这是出于我个人的一点苦口婆心。在上过由斯宾诺莎和文豪们所传授的情感课程之后,某一种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何被触动、产生何种作用,怕大家会错过,因此,「哲学家的忠告」可视为是情感课程的应用篇,也是实践篇。

  好了,准备好扬起风帆,航向辽阔深邃的情海了吗?敞开胸怀,尽情聆听四十八位海妖的迷人歌声吧!但千万别被其中任何一种情感迷惑,我们一定要通过所有的情感才行。因为此刻我们就像奥德赛,抱定返乡的决心,出海航向只属于自己的感情。Bon Voyage!

图书试读

1 要成为人生的主人,必须克服的奴隶意识
— 自卑
屠格涅夫,《木木》


奴隶没有爱人的资格。人类最珍贵的情感—爱,只开放给自由人。

盖拉辛切身体认到这一点,而且不只一次,而是两次。上了年纪的女地主出于本能地知道,奴隶坠入爱河,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奴隶有了心爱的人之后,为了守护对方,甚至会违逆主人的命令,因此,跟奴隶没两样的俄式农奴盖拉辛必须否定自己的情感才行,做不到便得强迫他。

盖拉辛虽然是个哑巴,力气却比任何人都大。当他爱上了相同处境的塔蒂雅娜,女地主便直觉到危机的到来。盖拉辛一旦有了坚守自己感情的念头,向来忠心耿耿的他就会脱胎换骨、挺起胸膛,对主人来说,这种危险非同小可。女地主连忙将塔蒂雅娜嫁给别的农奴,也是出于这个缘故。

被抢走心爱之人的盖拉辛,起初还沉浸在悲伤与慌乱中,但不久后他就死心了。没错,爱情对农奴来说太过奢侈,盖拉辛如此自嘲。由此看来,女地主首次出招一举奏效。但再怎么木讷的农奴,也无法轻易忘却感情遭到否定的不快。陷于情伤的盖拉辛,偶然救起一只陷进河边泥沼、不断挣扎的小狗。或许盖拉辛从小狗挣扎的模样里看到身为农奴的自己,他将可怜的小狗带回农舍,用心饲养着。他为小狗取名「木木」,将自己全部的爱情倾注在小狗身上,大概稍能抚慰失去塔蒂雅娜、失去爱情的伤痛,也可能并未多加思索,觉得爱上一只动物而不是一个人,女地主应该不会抱怨。

然而,出于主人意识,女地主这次也不放过一丝危机—无论如何,农奴都不能为自己的感情做主。盖拉辛太大意了,或许可以说是太天真,他一点也不明白,事实上主人根本不容许奴隶拥有自己的感情,因此不管对象是人还是动物,都绝无例外。与将塔蒂雅娜嫁给别人的方式不同,女主人想干脆把木木弄死算了。对于地主来说,连农奴塔蒂雅娜她都能随心所欲地左右其命运,何况是弄死一条口不能言的畜牲,眉头都不用多皱一下。深爱着木木的盖拉辛尽管不会任木木死在女地主手上,但身为农奴,他也没办法保住木木。因为一个能任意摆布盖拉辛的地主,自然连盖拉辛的所有物也能随自己高兴处置。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