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谛传心:太极拳经秘谱汇宗

妙谛传心:太极拳经秘谱汇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太极
  • 武术
  • 传统文化
  • 养生
  • 经络
  • 中医
  • 拳谱
  • 武学
  • 内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套丛书共三本,分为经、论、解三编,分别是《妙谛传心——太极拳经秘谱汇宗》《神运无方——太极拳论秘谱汇宗》《微言大义——太极拳解秘谱汇宗》。
  
  经
  
  所谓经,路径也、方法也,规矩准绳也。此编主要汇集了太极拳历代宗师所传承授受之口诀秘谱,其内容多言简意赅,而其意蕴则微言大义,理法兼备;斯编广纳博收,抉微索引,所集内容之广,前所未有。命名为《妙谛传心——太极拳经秘谱汇宗》。
  
  论
  
  所谓论,论述也、阐发也,引申也。此编主要收录了各派名家对太极拳理法所阐发之论述,这些精辟的论述均自实证实修、身体力行而来,乃历代宗师一生经验之结晶,可谓是字字千金,弥足珍贵;这些太极拳精论,对于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必将会起到提携引路之妙用。此编命名为《神运无方——太极拳论秘谱汇宗》。
  
  解
  
  所谓解,分解也、释义也,乃先贤对拳经之解悟也。历代传承之拳经、拳论,大多皆直指真诠,其中之微言大义不经解释,后学难明;但未经证悟,所解又未必得真,很多时候仅从文字义来理解,不一定即是太极之真意。本编汇集之论解,皆是历代公认之太极拳宗师所阐述,以求其符合正知、正见、正论之诉求。此编命名为《微言大义——太极拳解秘谱汇宗》。
  
  意义
  
  理法共参
  
  该套太极拳经、论、解汇集,三编一体,层层递进,从点、线、面、体,多角度、分层次立体解构太极拳的核心修炼秘旨,使太极拳之理、法、诀、用,皆可透过本套丛书得以全景式的呈现,从而还原太极拳之本来面目;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有理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在日常练习中不至于蒙昧无依,趋入旁径。
  
  此经、论、解三编,虽为一体,但各有侧重,分别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太极拳之理法、练法、修法。同时,将各派先贤之拳论汇集一编,亦可供读者逐一进行比对研究,互参互证,使太极拳之核心内涵更加透彻明晰,可谓是法诀俱全,真机毕现,实乃日常必备之资料,习拳悟道之圭旨。
  
  挽救资料
  
  此套太极拳经、论、解丛书,抉微索隐,钩沉起轶,将散在各个论着里的历代太极拳宗师拳论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整理和汇集,透过条分缕析地分类汇集整理,使历代先贤之拳论资料得以眉目分明,理法兼备,显明而直指,读者无论是查阅抑或是研究,均可展卷而尽览,一目而了然。
  
  其次,从传承的角度来讲,此经、论、解三编将历代宗师之拳论整理汇集成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挽救和保存历史资料,使这些珍贵的太极拳文字资料不至于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散失,这也是太极拳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非常迫切的一件现实工作。
  
  所以,整理和汇集前贤之精论,对于太极拳文字资料的历史留存,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结语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虽门派各别,但均各有得力。而太极拳作为一门内外兼修,炼养结合的优秀拳种,其拳理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伴随着历代前贤的传承发扬,业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深受各界人士所推崇和喜爱。其影响力之巨,适应人群之众,传播范围之广,可谓古今罕见。如今更是作为中华传统武术的代表拳种,早已走出国门,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
  
  纵观历史,任何一个拳种,能够经受住岁月的洗礼而流传下来,最终成为一个知名的武术流派,最重要的根源和核心就是其背后的理法。而理法的形成,不仅仅取决于习武者的勤学苦练,更体现在习武者对这门武学的体认经验与专业素养,继而才能形成一套针对这一拳种的正确理论,并以此为基,最终浓缩为可堪参考借鉴的拳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久远,太极拳这一优秀的拳种,和其他拳种一样,在其传承接续的过程中,也逐渐偏离了其固有的发展轨迹,以至形成如今门派林立,拳架万别,理法芜杂之局面。
  
  究其原因,固然有其历代传承接续过程中保守的一面,更多的则是一直以来其正确的理论体系,大多仅流传于门内师徒之间的身传口授,很少行诸于文字,即或有,亦皆深为秘惜,外人则更是难得一窥,是以碎金珠玉,难成牟尼宝珠一串,而在传承接续的过程中,大量的先贤精论皆多有散失,以至于造成如今太极拳的发展似已进入了几乎停滞不前的状态,既无继承,更无发展,虽爱好者众,但大多仅流于枝叶而失其根本,渐迷其宗,渐失其真,只知其养生之效,而不知其搏击之功,更难窥其入道之门。
  
  而笔者则认为,圣人无二心,太极无二道,天下太极是一家,本无二无别,所谓分别者,后人之错用心也。理法芜杂,必然会造成学艺不精。习拳者若其武学思想不能与祖师之论心有相契,则必难得真,所得亦必非正法。正所谓差之虽毫釐,缪之已千里也。
  
  而现今去古圣甚远,又何以求其正呢?愚以为,自然应是以古圣先贤之语言为纲,字字体贴,细心体悟,以理指导其练,以练体悟其理,庶不至失其真蕴。
  
  基于此,笔者承担起了汇集整理历代太极拳宗师经、论、解之重任,利用如今资讯发达的便利条件,广纳博收,抉微索引,厘其次第,证其错讹,汇为三编,以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参考学习之助,亦为防止这些珍贵历史资料再次散失,挽救传统文化的传承接续,尽一点微薄之力。
  
  整理汇编此套丛书,工程可谓异常庞大。要从浩如烟海的前贤着作中,厘出其精华,其所涉资料之多,录入工作之繁重,所费精力之巨,实非常人所能感受。有幸的是笔者在整理此书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热心朋友的无私帮助,才使得录入工作变得轻松一些。
  
  在此书即将付梓之际,特此对帮助过我的这些朋友致以诚挚的感谢!他们(所列名字不分先后)是江苏无钖:陈道忠,浙江宁波:闻捷,湖北恩施:程鏖,湖南株洲:文志华,山西大同:陈越,四川自贡:林邦鑫,上海:徐强,杭州:唐诤皓,江西吉安:陈小鸿,湖南永兴:周和平,浙江金华:卢金龙,广东:李春霖、李金霖,武汉:杨帆,广州:杨镇泽,四川宜宾:余成,广州:冯文斌、上海嘉定区:王永保,合肥:张智勇,长春:刘兴鹏,合肥:吴强,河南南阳:贾国栋,江西赣州:郭小林,河北:孙利民、王峥,以及网友sufu、随风巽、素风、浪打云等。
  
  同时在这里也要特别感谢我的太极拳授业恩师宋保年先生,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我的辛勤教诲,也正是由于先生的悉心传授,才使我得以一窥太极拳之真传正法,从先生所学,收获良多,概难言表,值此书出版之机,特致铭谢!
  
  汇集说明
  
  1.此套丛书广纳博收,是目前所见到的太极拳出版物中内容最系统,收集最完善的太极拳经、论、解汇编丛书。此套丛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太极拳习练者和研究者来说,都是非常实用的日常必读丛书和学习参考工具书。
  
  2.为保证本套丛书的含金量,其所收内容皆是历史上公认之太极拳名家论述,均为正知、正见、正论,若读者悉心钻研,加以勤学善悟,则如有祖师亲授,自可得窥太极之真谛。
  
  3.本套丛书所收资料中,很多都是以前拳家秘而不宣之门内传抄秘谱和资料,且不少资料都是首次公开,极富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4.本套丛书将历代太极拳宗师之论述分为经、论、解三编,层层递进,体用皆赅,条分缕析,理法兼备。使历代散于各类资料中的太极拳经、论、解,均得到条理化、系统化的呈现,读者无论是查阅抑或是参考学习,均会大有助益。
  
  5.为了不悖原着之本意,对于一些古体字和异体字,则尽可能不做修改,以求不失其原意,但对于一些字已经形成约定俗成用法的字,则做了一定的修改,如「着」同「」、「准」通「准」、「劤」通「劲」、「体」通「体」。有心之读者可比对参考研究。
  
  6.新中国成立以前之拳家,大多诚笃务实,不重名利,亦肯平心下气地踏实练功,所以其拳论、拳理大多从身体力行中感悟而来,无一浮词,非常实用;所以本套丛书大多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太极拳家论述为主,以求达到使读者能够真实受用之目的。
  
  7.对于一些有争议的优秀拳论,本套丛书则本着不设立场,不涉考据,秉承「依法不依人」的宗旨,仅收录其内容,不参与发表过多的个人立场和看法,仅在拳论之后做出特别说明,以利于读者自行了解辨析。
  
  8.太极拳论过去大多在门内以手抄本的形式流通,辗转抄写,其中错讹实在所难免,对于一些难以定夺孰对孰错之字,均在其后括弧内附有其他抄本之对照文字,以供读者对照参考。
  
  9.本套丛书为了更加便于读者参研,虽在内容上按派别来分卷,但在收录立场上则本着不分派别、天下太极是一家的原则和共参共融的理念来进行汇集整理,所以只要是有深度、有见地的优秀拳论,均予收录。
  
  10.本套丛书虽经笔者严谨校勘,但限于客观条件和本人的学识水准有限,加以手头可供查阅资料的不足,所以在汇集整理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予以批评和指正,以利于再版时改正,以臻完美。
翰墨流光:中国传统武学经典选读与阐释 一卷古籍,穿越时空,探寻武道之源流;诸般心法,融会贯通,领悟生命之真谛。 本书并非专注于单一门派的秘笈汇编,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遴选和阐释中国传统武学体系中那些影响深远、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经典文献。它旨在为对中国武术、内家思想及传统养生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精炼的导读与参考。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涵盖了从古代兵法到内功心法、从哲学思辨到拳理图谱的诸多领域,力求展现中国武术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与传统文化内核的紧密联系。 --- 第一部分:兵机韬略与武学哲学之源(The Genesis of Martial Philosophy) 本部分深入考察中国武学思想的哲学根基。我们探讨的重点不在于招式套路,而在于指导实践的宏观战略和宇宙观。 第一章:易学与阴阳变幻 《周易》与武备观: 重点剖析《周易》中“变易”、“不易”、“简易”的观念如何映射到武术的攻防转换、顺势而为的理念中。阐述乾坤、坎离等卦象在武术技击中的象征意义和引申义,例如“亢龙有悔”对过度发力的警示。 太极图与对立统一: 借由太极图的结构,阐释武学中刚柔、虚实、开合、进退的辩证关系。这不是关于某一特定拳架的解析,而是关于如何在任何技击情境中实现能量的动态平衡与转换。 第二章:孙吴兵法的心法投射 《孙子兵法》中的“知彼知己”: 将兵法中关于情报获取、战略部署的原则,转化为武者对自身能力、对手特性的洞察。探讨“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武术格斗中的体现——如何通过气势、态势的营造,达成威慑而非纯粹的物理对抗。 “虚实”与“奇正”: 阐释《孙子》中“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如何转化为拳术中的显招与隐招、正面攻击与侧翼偷袭的灵活运用。 --- 第二部分:内功心法与养生之道的汇集(Compendium of Internal Cultivation) 本部分专注于古代关于“养气”、“炼神”的文献梳理,强调武术作为一种高级生命修炼方法的本质。 第三章:导引吐纳的古法 《黄庭经》与丹田理论初探: 选取古典道家典籍中对人体能量中心(丹田)的描述,解析其在武术修炼中作为力量源泉和精神集中的地位。重点阐述古代导引术中关于呼吸深浅、长短、匀细的规范,这些是内功修炼的基石。 “精、气、神”的互动关系: 详细论述传统养生学中,如何通过调和精、气、神三者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并说明这种内在的充盈如何转化为外在的技击力量。 第四章:性命双修的文献撷英 内丹家对“虚静”的追求: 选取描述“入静”、“心斋”状态的篇章,说明在实战前,武者如何通过对心神的绝对掌控,达到“万籁俱寂,唯我独明”的境界,从而提高反应速度和判断力。 --- 第三部分:拳谱之菁华:技击原理的抽象提炼(Abstract Principles of Combat Techniques) 本部分跳脱具体门派的招式名称,专注于提炼不同拳法体系中共同遵循的运动力学和结构原理。 第五章:结构与力的传递 “对拉拔长”的力学模型: 分析古代拳论中关于人体结构如何被视为一个整体,强调关节的松沉与韧带的拉伸所产生的内在张力(即“弹簧劲”或“棚劲”的力学基础),而非单纯的肌肉蛮力。 “以意领形”的运动控制: 探讨如何通过高度集中的意念来引导肢体的自然运动,以达成看似不费力却威力巨大的效果。这涉及对运动链条、重心转移的精微控制。 第六章:阴柔与缠丝的技法透视 “借力打力”的几何学: 分析在接触中如何通过精确的角度调整,利用对手的来力,将其转化为使对手自身失衡的力量。这更像是一种“杠杆原理”在人体运动中的应用。 “走劲”与“化劲”的动态过程: 详细阐释如何将刚猛的进攻“引入”自身结构中,使其无处着力,并以“圆转”的方式将其“化解”或“送出”,而非硬碰硬地抵抗。 --- 第四部分:武德伦理与师承之道(Ethics and Lineage in Martial Arts) 武学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学问。本部分探讨武者应具备的道德准则和传承的规范。 第七章:尚武精神的文化定位 “仁义礼智信”于武术: 探讨传统武学中对“武德”的强调,将武术置于儒家伦理框架内进行审视。何为“侠之大者”?武者应如何处理力量与责任的关系。 师徒关系的古今观: 考察古代关于“尊师重道”、“择徒标准”的文献,强调武学传承的严肃性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责任。 --- 第五部分:武术与文化的跨界对话(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武学理论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对照分析,以期深化读者对武术美学和深层原理的理解。 第八章:书法、音乐与武术的同构 行气与笔意: 将武术中的“气沉丹田”与书法中的“力透笔端”进行对比,探讨两者在“一气贯通”上的共同要求。 节奏与韵律: 分析武术套路或实战中的进退疾徐、刚柔相济,如何与音乐的节拍、曲牌的结构相呼应,体现出动态的艺术美感。 --- 本书特色: 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宏观的梳理和原理的归纳。它摒弃了具体的门派流派之争,聚焦于中国传统武学理论中那些跨越地域、流派,具有普遍性和持久生命力的核心理念。全书引经据典,逻辑严密,旨在帮助读者搭建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任何特定武术的实践精髓。对于致力于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与运动科学的同好而言,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和深入探讨的基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欣委
 

  字奋强,号逍遥散人、妙空子,居京师,业传媒。醉心于传统文化,久慕太极而未得明师,深以为憾。
  
  后因机缘巧合,偶观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宋保年老师演架;见其拳架小巧紧凑,抟气内转,起承开合,皆张弛有度;进退顾盼,均严谨得法;动作圆活自然,身法细腻入微。甫观即知为太极真传无疑,赞叹之余,心生钦服。遂由师兄杨理赜引荐,幸得师首肯,拜入门墙,得以一窥太极之全体大用,受教两年,得益匪浅。惜愚资质鲁钝,未能尽悉堂奥,但求真向道之切心不改。本着尊重传统,学思并进之原则,广集前贤之论说,汇为三帙,以利同好共参而有得。
  
  若广大太极爱好者,能于书中历代前贤之一言、一句之精论而心有相契,并从中得益,诚愚之所愿也。

  武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
  达摩易筋洗髓经内功传人
  作者联系方式:
  QQ:2811529756
  邮箱:2811529756@qq.com

图书目录

第一卷 秘传太极拳经抄谱汇集
  张三丰祖师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经原谱
  太极拳经解
  王宗岳阴符枪谱
  杨家传抄太极拳经老谱(秘传抄本)
  杨班侯抄传太极拳经谱(秘传抄本)
  宋远桥传抄太极拳谱
  俞莲舟得授全体
  附 记
  太极秘术手抄本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

第二卷 陈式太极拳传谱汇集
  陈长兴太极拳论
  陈鑫太极拳论
  陈子明太极拳论

第三卷 杨式太极拳传谱汇集
  杨露禅太极拳论
  杨健侯太极拳论
  杨班侯太极拳论
  杨少侯太极拳论
  陈秀峰太极拳论
  杨澄甫太极拳论
  田兆麟太极拳论
  太极拳详解
  张钦霖太极拳论
  陈微明太极拳论

第四卷 武式太极拳传谱汇集
  武禹襄太极拳论
  武澄清太极拳论
  武汝清太极拳论
  李亦畬秘传太极拳论汇集
  李启轩太极拳论
  郝为真太极拳论汇集
  郝月如太极拳论
  孙禄堂太极拳论
  李香远太极拳论

第五卷 吴式太极拳传谱汇集
  吴公藻太极拳论

第六卷 赵堡太极拳传谱汇集
  蒋发太极拳论
  陈清平太极拳论
  和兆元太极拳论
  和敬芝太极拳论
  和庆喜太极拳论
  杜元化太极拳论
  郑悟清太极拳论

第七卷 赵堡太极门内传抄拳谱汇集

第八卷 太极拳散论及民间拳谚汇集
  太极拳内经心法
  民间拳谚汇集

第九卷 太极拳谱序跋文献汇集

后 记

图书序言


  
  太极拳为中国最为着名的内家拳之一,具有极好的养生与技击效果。其既是拳术,又是道功,历来为武术爱好者、文人、乃至道门中人所喜爱,时至今日,更成为大众养生健身之法宝。
  
  太极拳源自太上玄门,肇始于三丰祖师,流于陈家沟,后经杨露禅宗师弘扬于京师,始广为世人所知。其后再经武禹襄、李亦畬二位宗师发明理法,可谓圆满无暇。
  
  太极拳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之历史。在漫长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陈、杨、武、吴、孙、赵堡等众多流派,其派别、架势虽然众多,但莫不遵循「以柔克刚、运柔成刚」之理,这其中太极拳论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试观各派太极,从其渊源流别上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形成、演化过程。陈式太极是较为古老的一个流派,依然保存着大量少林和长拳的影子,比如震脚、跌叉、蹿蹦跳跃等,体现了中国武术由外家向内家的过渡状态。这是太极拳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杨式太极拳,源于陈式太极,经过三代人的传承、定架,形成了注重松沉、舒展、绵柔的特点,其行功平缓、匀速,劲力如绵里裹铁,且剔除了跳跃、震脚等外形较为刚勐的动作,改大枪架为虚实相间的虚步与弓步,迈步如猫行,可谓太极拳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武式太极拳,则素以法度严谨,架势小巧,转换灵活,外小内大着称,较之各家太极,更注重理论之参究,例如传世之《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十三势行功心解》《五字诀》《撒放秘诀》等,皆出自武、李之手。武式太极对于太极拳理法之完备,可谓厥功甚伟,是太极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其后,再由杨式太极演化出偏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由武式太极拳演化出融太极、八卦、形意为一体的孙式太极拳,太极大家庭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太极拳数百年的演变中,各派历代宗师留下了丰富的拳理拳论着作,其文约、其义深,且多为经验之谈,可谓研习太极之宝贵教程。然各家拳论历来散见于各类书籍而少见汇集,实不便太极修行者查阅、研修。今有武式太极拳葛顺成一脉之门人何君欣委,匠心独具,以大愿力,历经数载,收集太极各派之拳理拳论善本、古本,复历数月之善巧汇集、严谨校对,修正其中舛误,始成今日之《太极拳经秘谱汇宗》《太极拳论秘谱汇宗》和《太极拳解秘谱汇宗》三部曲。此三部曲,可谓将民国以前之各派拳论着作收罗殆尽,堪为太极拳之百科辞典。
  
  何君欣委,治学严谨,其于道学、佛学乃至易筋洗髓经皆有较深研究,此次汇总之《太极拳经、论、解秘谱汇宗》,则更显其修为。此三部曲,既可作为太极爱好者练习之理论依据,又可成为太极研究者收藏研究之宝贵资料。是书之出,或可成为太极爱好者人手一本之必备参考书。
  
  最后,希望此三部鸿篇巨着能为广大太极爱好者带来帮助,为太极拳界添一异彩。是为序。
  
  武式太极第六代传人
  程式八卦掌第七代传人杨光(理赜)
  全真伍柳仙宗传人
  
自序
  
  术可传乎,必得之于明师,身教言传,庶几可得其真意。艺可成乎,必勤于苦练,方可如春起之苗,未见其增,日有所长。道可证乎,必印之于先贤,按图索骥,理法方可通融无碍,不至于趋入旁径。
  
  太极拳者,体阴阳,运五行,察八卦,顺乎自然之理,合乎虚无之妙,后天逆运,返乎先天之神技也。历来皆口授身教,罕有文字问世。窃察其因,则有二端:其一,历来习武者少能通文,是以虽心中默识,下笔则难以成文,故无法言其精微,此其一也;另古人保守,惜艺如金,拳论乃先贤毕生之心得,非遇载道之器则不轻易示人,知音者稀,自然传之不广,此其二也。如是者,斯技拳论历来罕有传播者,及至武派太极开山祖师武禹襄先生将得之永年盐店之王宗岳拳论公之于世,方是太极拳有系统文字之始,亦造就了太极拳别开生面之春。
  
  考武禹襄宗师乃学富五车之饱学之士,喜文更好武,先得赵堡陈清萍授以真诀,同时又参以王宗岳拳论遗文,潜心默识,孜孜以求,精研斯技,融而化之,功夫遂臻入化境,终成一代太极宗师。是以效仿先贤,将一生精研之心得撰以成文,流传后世,可谓是厥功至伟也。后习太极者,不论门派,均将其拳论奉为圭旨,研而习之,宝而珍之。宗师后传之李亦畬、李启轩诸公则接续其道脉,进一步对拳论扩而充之,增演妙谛,以广流传。而其他各流派宗师亦多有拳论传世,殚精竭虑,阐述斯技之精微,各有得力,功莫大焉。
  
  拳论乃前辈先贤一生体悟之结晶,历代宗师结集时无不精益求精,字字珠玑,点滴均从身体力行中感悟而来,可谓是慎重至极,无一浮词,是以一字不可妄加,一字不可妄改。吾遍观坊间诸谱,亥豕鲁鱼,错讹百出者有之,次第颠倒者有之,胡乱篡改者有之,是以碎金珠玉难成牟尼一串。殊不知,技艺之精微妙义,差之虽毫釐,失之已千里,可不谨而慎乎?
  
  无奈年代久远,原传谱文在历代传抄授受中均有散失,欲求其正,何其难也。但若顺其自然,长此下去,历代先贤凝聚心血之精论,必将愈传愈歧,最终会流散于无,诚可惜也。
  
  有鉴于此,愚不惧资质鲁钝,广搜各派秘谱,并参以坊间流传之较精版本,相互比对参照,改其错讹,厘其次第,经数月精校,终至雅而可观,特结集成册,出版印行,以永流传。得斯谱加以勤学善悟,则如有祖师亲授,按图索骥,潜心默识,理法并举,日久功深则必臻大成,斯不负历代宗师之拳拳苦心于万一。是为序。
  
  武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
  达摩易筋洗髓经内功传人
  何欣委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便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它没有急于进入具体的招式讲解,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从历史的源流、哲学的根基、乃至中医的理论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太极拳的生成背景和核心理念。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没想到作者的笔触如此生动,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娓娓道来。通过这些宏观的铺垫,我才真正理解到,太极拳并非仅仅是肢体的运动,它更是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模仿,是对人体内在能量的调养,是对生命哲学的一种实践。文章中对阴阳转化、虚实转换、刚柔相济等概念的解读,比我以往看到的任何资料都要透彻。尤其是作者将太极拳与道家思想、儒家伦理相结合的阐释,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博大精深的智慧。这种“以理入拳,以拳明理”的方式,让我对太极拳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太极真义的大门。

评分

在深入领会了太极拳的理论精髓之后,这本书开始展现其“秘谱汇宗”的独特价值。我一直以为太极拳的精髓在于那些流传甚广的套路,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多。它不仅收录了经典的太极拳谱,更重要的是,对这些谱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和辨析。作者的讲解,并非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结合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对古籍的深刻理解,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意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劲”的阐述,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对“力量”的理解,这里的“劲”是一种内敛而充盈的能量,是一种能够随心所欲、变化无穷的生命力。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让我仿佛能触摸到那股绵绵不绝的力量,感受到它在身体中的流动与转化。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辅助练习和内功心法,这些内容对于提升太极拳的层次至关重要,也为我提供了一条更为广阔的修行之路,让我看到了超越表象的更高境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传心”的力量。不同于其他书籍的客观叙述,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充满情感的交流。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要领时,都饱含着对太极拳的热爱和敬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传承者深刻的期盼。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笔耕不辍时,那种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状态,也仿佛能听到他低沉而充满力量的教诲。书中对“松静自然”的反复强调,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贯穿始终的指引,引导读者去体悟那种身体的放松、心灵的宁静,以及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我常常在练习之余,翻开书中的某一段,细细品读,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这种“读”和“练”的交织,让我体会到了太极拳的生命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的决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启迪心灵、滋养灵魂的宝典。

评分

翻开这本《妙谛传心:太极拳经秘谱汇宗》,脑海中首先涌现的是一股厚重而古朴的气息。封面设计简朴,没有浮夸的图饰,字体也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能穿越时空,直接与古人对话。我一直对武术,尤其是太极拳,怀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年少时,看长辈们舒缓流畅地打着太极,那种行云流水般的姿态,总让我觉得其中蕴含着某种深邃的哲理。随着年岁渐长,我对太极拳的理解也从最初的“好看”逐渐转向了对其中蕴含的“道”的探寻。市面上关于太极拳的书籍不在少数,但很多都流于表面,要么过于侧重动作的拆解,要么充斥着夸大其词的宣传,真正能够触及太极精髓的,却寥寥无几。这次偶然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便被深深吸引。“妙谛传心”,单是这四个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它暗示着这并非一本普通的教程,而是一次心灵的传达,一次关于真谛的领悟。而“太极拳经秘谱汇宗”,更是让人联想到历代宗师的智慧结晶,秘而不宣的奥义,以及对精华的汇聚。这让我对这本书寄予了厚望,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太极世界,领略其真正的奥妙之处。

评分

总而言之,《妙谛传心:太极拳经秘谱汇宗》是一本我难以割舍的宝藏。它以其深厚的底蕴、精辟的讲解、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彻底颠覆了我对太极拳的认知。我不再把太极拳仅仅看作是一套健身操,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书中的内容,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它帮助我拨开了层层迷雾,看到了太极拳背后更为宏大和深邃的世界。我常常会在练习过程中,回想起书中的某句话,某一个比喻,它们总能在关键时刻点醒我,让我豁然开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传授一套拳法,更在于它引导我们去探索内心的宁静,去感悟生命的真谛。对于任何一位有志于深入了解太极拳,甚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我都强烈推荐这本书,它必将为你带来一场难忘的心灵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