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对台湾次区域合作的战略与政策: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实征研究为例

中国大陆对台湾次区域合作的战略与政策: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实征研究为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两岸关系
  • 区域合作
  • 平潭综合实验区
  • 对台政策
  • 战略研究
  • 中国大陆
  • 台湾
  • 经济发展
  • 政策分析
  • 次区域合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面临中国对台湾国际区域合作的「围堵」,以及强化两岸次区域合作的「吸纳」,台湾何去何从?

  中国对台湾次区域合作的战略与政策,本书提供了精辟的观察!

  中国大陆自九○年代开始,基于整体国家战略需要,开始针对主要边境国家与地区推动「次区域合作战略」的规划与实践,其中对台湾次区域合作战略规划,现阶段主要体现在中国大陆方面积极推动「海崃西岸经济区」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规划与推动。「平潭综合实验区」作为「海崃西岸经济区」的核心计画,号称要在十年内投入近三千万人民币,并积极对台湾招商。在两岸经济紧密对接下,两岸关系发展所谓「海崃经济区」是否会出现?而对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政经、战略关系,又会有什么影响?

  本书从中共当局规划各项次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理论与模式经验方案,归纳出背后运行的战略理论与政策逻辑,并以实征调查的研究方法,客观评估「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实施成效,提供了研拟现阶段大陆政策的参考依据。

本书特色

  ★ 由中国政府主导的「平潭岛」经济区计画,究竟该视为中共对台之统战,还是地方之经济发展计画?想要了解台湾与大陆经贸未来的发展与趋势,看这本就对了!

  ★ 服贸话题持续延烧,本书将带来客观与深入的情势分析!
好的,这里有一份根据您的要求,围绕“中国大陆对台湾次区域合作的战略与政策: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实证研究为例”这一主题,但不包含该书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聚焦于介绍该领域更宏观的背景、理论框架以及相关议题,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该主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分析视角。 图书简介:海峡两岸的互动:区域发展战略、经济融合与地缘政治的交织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海峡两岸关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次区域合作的战略意涵、政策实践及其对区域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两岸之间的经济往来与人员交流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行为,而是被赋予了复杂的战略目标与政策考量。理解这些合作的底层逻辑、驱动机制以及面临的挑战,对于把握未来区域发展的走向至关重要。 宏观背景:从“大交流”到“精细化”的区域互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两岸关系的演进经历了从最初的民间探索引导,到后来逐步官方化、制度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合作的议题和模式也在不断演变。早期侧重于贸易和投资的初步开放,而进入新世纪后,合作的触角开始延伸至更具战略意义的领域,如金融互通、产业对接乃至文化认同的构建。 本书首先将从宏观视角审视这一历史脉络。我们将探讨中国大陆方面推动次区域合作的战略动机,这不仅关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更与维护台海地区稳定、推动国家统一进程的长期目标紧密相连。我们认为,次区域合作被视为一种“渐进式”的融合路径,旨在通过经济利益的深度捆绑,逐步软化政治上的对立,从而为更深层次的互动奠定基础。 理论框架:次区域主义与融合战略的解析 为了系统性地分析这些合作实践,本书引入了“次区域主义”(Sub-regionalism)和“融合战略”(Integration Strategy)的核心理论框架。次区域主义强调在国家主权框架下,特定地理区域因经济优势或地缘政治需要而形成的跨界合作机制。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中,次区域合作往往是自上而下推动的政策工具,用以实现特定的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并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衔接。 融合战略则聚焦于如何通过制度对接、规则互认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经济体之间的深度整合。本书将考察大陆方面如何设计一系列政策工具——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供给、行政审批简化等——来吸引台湾的资源要素流入特定合作区域。这不仅是简单的优惠政策叠加,更是一套精密的系统工程,旨在通过制度层面的兼容与协同,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 合作模式的多样性与政策工具箱 海峡两岸的次区域合作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本书将分类梳理主要的合作载体和政策工具。这些载体可以是依托于特定的经济特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园区,也可以是针对特定产业集群(如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的对台倾斜政策。 政策工具箱的丰富性是理解大陆推动力的关键。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激励措施,更深入到法律框架、行政效率以及两岸在特定区域内如何构建“共同治理”的协商机制。例如,如何平衡大陆现有的法律体系与台湾企业对稳定、可预期营商环境的需求,如何在特定的合作区内探索两岸规则的“交汇点”。 区域互动的地缘政治张力与挑战 次区域合作的背后,始终交织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考量与内在的张力。一方面,经济上的互利互惠是合作得以持续的基石;另一方面,合作的任何进展都可能被解读为政治上的“统战”或“分化”策略。本书将探讨这种政治敏感性如何影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合作实践中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治互信的脆弱性,任何重大的政治事件都可能迅速冻结或逆转合作进程;其次是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与竞争性的并存,台湾优势产业(如高附加值制造业)与大陆承接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再者,是区域治理的复杂性,如何在跨越政治鸿沟的区域中建立起有效的、为双方认可的常态化协商机制,确保政策的连贯性。 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引入 本书立足于扎实的政策文本分析、经济数据梳理以及区域发展理论的交叉运用。我们致力于提供一个客观、中立的分析框架,着眼于从政策设计者的角度理解其目标设定,并从参与者的角度评估其实际效果。通过对一系列宏观政策的梳理和区域合作机制的解析,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学者以及关注两岸关系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分析参照系。 最终,理解中国大陆推动次区域合作的战略与政策,就是理解其在处理台湾议题时所采取的“以经促融”、“以点带面”的区域发展哲学。本书将引导读者跳出单一的政治叙事,审视这场复杂的区域经济与地缘政治博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垂正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现为金门大学国际暨大陆事务学系助理教授,台湾智库谘询委员,中华港澳之友协会理事,两岸政策协会理事;曾任金门大学主任秘书,国际暨两岸事务学系系主任,金门大学学务处学生辅导中心主任,金门大学观光管理学系助理教授,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委室主任。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目的
二、文献检视与政策探讨
三、研究途径与研究架构
四、研究方法
五、预期目标

第二章 次区域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一、区域主义与次区域主义的理论意涵
二、区域合作与次区域合作的差异
三、次区域合作对区域合作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大陆推动跨边境次区域合作的战略构想与实施案例
一、中国大陆推动次区域合作的战略思考
二、中国大陆跨边境次区域合作的实施案例
三、现阶段中国大陆推动次区域合作的主体与平台之观察

第四章 现阶段两岸次区域合作的政策推动
一、中国大陆对台次区域合作的规划
二、 中国大陆对台次区域合作运作模式─以「海西区」为例
三、台湾对中国次区域合作的推动─以「小三通」为例

第五章  现阶段「平潭综合实验区」对台次区域合作的规划与实施成效
一、「平潭综合实验区」对台特殊政策的制度分析
二、「平潭综合实验区」对台政策的实践操作
三、「平潭综合实验区」对台政策的影响评估

第六章 未来两岸次区域合作的机会与挑战
一、中国对台次区域合作的总体策略与成效评估
二、两岸次区域合作的机会与挑战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继2014年「海崃西岸经济区与粤港澳合作框架综论」一书出版后,在许多师长好友鼓励下,基于作者在金门大学任教研究的地缘关系,继续本书「中国大陆对台湾次区域合作的战略与政策」写作计画,特别是自2011年到2015年作者每年都至中国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实地进行调研与座谈,这段时间正逢中国大陆大肆宣传平潭政策,得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观察,来印证两岸推动次区域合作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并以客观态度看待平潭特殊政策的规划、执行与成效,以及评估其对台湾政治、经济与社会影响。

  本书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2013年科技部(国科会)给予相关专题研究补助1,让作者有机会带着学生们至中国大陆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对「海西区」、「平潭综合实验区」与「福建自贸区」的开发发展,有亲眼目睹的机会与实地访谈的经验,也已有硕士生以「海西区」或「平潭岛」为题完成硕士论文。特此,表达由衷谢忱。

  台湾在区域主义(Regionalism)下,国际区域经济整合遭逢北京当局刻意围堵,致使台湾社会对未来经济出路弥漫着被边缘化的不安与疑虑。另方面,北京当局与福建地方政府正积极推动两岸次区域合作(Sub-regionalism)战略佈局与政策落实,透过地缘优势与特殊政策,加强对台湾经济社会的对接与吸纳,因此,台湾面临的是中国大陆对台湾区域主义的「围堵」以及强化两岸次区域主义的「吸纳」,在北京当局「围堵与吸纳」战略与政策操作下,台湾如何突破国际区域整合的阻挠与障碍,有效因应两岸次区域合作的挑战与机会,是现阶段台湾面临未来生存发展的严肃课题。

  中国与其周边国家都有进行各式各样次区域合作,同时中国大陆与台湾、香港、澳门澳所进行次区域合作初步成果也反应在「海崃西岸经济区」与「粤港澳合作框架」各项政策落实上。这几年作者在福建「海西区」实地调研,发现「海西区」、「平潭岛」,以及2015年即将挂牌的福建「自贸区」,都展现了两项政策特色,第一、是福建地方政府发展自身经济所展现高度的积极性,「海西区」规划就是鼓足发展福建自身的后发优势,企图迎头赶上或缩小与「长三角」、「珠三角」发展差距;第二、是北京中央政府对「海西区」、「平潭岛」与福建「自贸区」的规划与对台优惠措施,往往具内建有北京中央对台工作的战略思维,目标皆为日后「两岸统一」奠下有利的条件。因此,以福建「海西区」为主的次区域合作之政策内涵往往具有「地方政府利益需求、中央对台政策目的」双重元素。

  本书延续过去,选择以中国大陆推动「次区域合作」战略构想角度,归纳中国大陆与各邻边国家与地区的跨境合作案例,观察合作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参与,进而分析两岸次区域合作的机会与挑战为何?并进而客观评价现阶段「平潭综合实验区」实施成效。
然而从学术研究观点,要深入理解中国大陆对台湾次区域合作的规划与落实的开展,确实需要长期的蹲点研究与充分的实征考察。然而,本书撰写过程中,作者虽然曾多次前往平潭实地研究,并赴北京、厦门、福州、香港进行相关多次座谈与访谈,釐清了不少概念与困惑,也对政策与宣传内容反覆探讨,往往发现相关文献、文宣品与宣传口号与访谈内容或实地观察颇有出入,为追求客观事实,本书内容仍以访谈资料与实征资料为主。因此若无相关文献引註出处,都有访谈纪录为凭,惟因访谈资料太过多,为避免佔本书过大篇幅,或基于受访当事人保密要求,访谈记录仅节录少许部分,尚祈读者见谅。若读者针对本书主题与内容,欢迎随时赐教,作者电子邮件:chuichengc@nqu.edu.tw。

  本书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国立金门大学社会科学院陈建民院长、警察大学王智盛教授、中华港澳之友协会秘书长张仕贤等专家学者的鼓励与指导,以及许多中国大陆的学者专家、负责官员们在实地研究过程中,所给予的宝贵指导与协助,并提供本书内容许多精彩、翔实的观点,本书才得以顺利完成。

  此外,参与本书的实地田野调查的国立金门大学王中圣、苏柏允、苏姿绮、王濬、张育茹等同学,长期协助作者投入可观的心血与辛劳,作者深感教学相长受益匪浅。最后感谢秀威资讯廖妘甄小姐及时完成对本书编排、校对与出版。本书若有任何疏漏与错误,则由笔者自行负责。

图书试读

中国大陆跨边境的次区域经济合作规划,基本是相嵌在整个中国大战略格局,主要的战略思考有因应国内外再平衡各项挑战,并配合北京国家领导人总体战略的需要如中共十六大「和谐社会」、十八大「中国梦」,进而规划中国大陆次区域合作的战略目标。

(一)国内外再平衡的挑战

对中国大陆而言,首先是因应国内外各项再平衡挑战,以国际再平衡挑战而言,包括美国重返亚洲再平衡的政经战略,如认为美国蓄意挑起钓鱼台事件与南海海域主权争议,推动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等;国际恐怖主义的扩散并渗透至新疆、西藏地区,甚至与疆独、藏独势力合流;西方民主价值在社群网站无远弗届快速散播掀起「阿拉伯之春」,威胁中共政权专政的正当性;以及全球金融危机方兴未艾,美国次贷风暴、欧债危机接连发生引发全球经济动盪。

针对中国大陆国内再平衡的挑战,主要问题有: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不协调的问题,沿陆边境区域与沿海区域发展差距扩大问题;能源长期使用供应问题的挑战;环境生态恶化,巨型环境灾害威胁严重,以及港澳地区实施一国两制日趋复杂,以及与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等挑战。

(二)中国国家总体战略的配套

在整个中国国家大战略,延续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的和谐世界总体战略配套,倡言「对外要和平崛起、对内要社会和谐、两岸要和平发展」总体战略(郑必坚、吴建国,2014),或是第五代领导人习近平提出「中国梦」总体战略下在周边外交提出「亲、诚、惠、容」理念,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战略规划。

(三)中国大陆次区域合作的战略目标

跨边界次区域合作模式,对于整体中国国际战略与国际政治的佈局,以及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对接具有重要意义。兹说明如下:

1. 改善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直接点出了“战略”与“政策”,并且聚焦于“次区域合作”,这立刻引起了我作为台湾读者的关注。我一直认为,大陆在处理两岸关系上,总是有其长远的战略布局,而“平潭综合实验区”被视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实践载体。 这本书的书名暗示着,它可能深入探讨了大陆方面在推动两岸“次区域合作”时,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和具体的政策工具。我尤其想知道,在“战略”层面,大陆方面是如何将平潭定位为两岸合作的“实验区”的?这种“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是测试某种新的合作模式,还是为了达成某种政治经济上的目标?而在“政策”层面,这本书是否会详细分析大陆为了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在平潭究竟推出了哪些具体的政策措施?例如,在金融、税收、产业扶持、人员往来等方面,是否有超出我们一般认知的创新或侧重?“实征研究”的提法,则让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基于事实的、深入的观察,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平潭在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以及这些情况又如何影响了大陆的战略和政策的执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乍看之下,确实让人想深入了解。我一直对海峡两岸的互动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涉及到经济与区域发展的层面。过去几年,「平潭综合实验区」这个词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也常被视为中国大陆方面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这本书的副标题「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实征研究为例」,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停留在宏观战略的探讨,而是深入到实际操作层面,去剖析这个实验区在两岸合作中的具体运作、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产生的实际效益。 对于我们台湾的许多民众来说,我们非常关心自己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两岸合作的模式是否真的能够带来互利的成果。如果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平潭在吸引台资、促进台商经营、甚至在人才交流和政策优惠等方面,是如何具体展开,并且有实际的数据和案例支持,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尤其好奇的是,在两岸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这个实验区是如何在政策上不断调整和适应,以期达到大陆方面所设定的战略目标,同时又能顾及到台湾方面实际的关切点。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不同于官方宣传的、更贴近实际的观察视角,这点我相当期待。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近年来关于两岸“融合发展”的种种讨论。平潭综合实验区,作为一个被反复提及的案例,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解读。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大陆对台湾次区域合作的战略与政策: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实征研究为例》,让我联想到,它很可能是在探究大陆方面如何通过一个具体的区域性项目,来落实其更宏观的两岸关系战略。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大陆方面在推动这项次区域合作时,其背后的战略考量究竟是什么。是单纯的经济拉动,还是包含有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意图?“政策”部分,更是引人遐想,究竟有哪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被用来引导和促进这种合作?对于我们台湾的产业界,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这些政策是否真的能够提供实际的帮助,或者是否存在一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限制和风险?而“实征研究”,则暗示了作者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深入到平潭这个具体的区域,去观察、去收集一手资料。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平潭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大陆的战略和政策。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大陆在处理与台湾关系上,那种精心布局的战略棋局。尤其提到“次区域合作”,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而是更具针对性和策略性的安排。平潭综合实验区,这个在新闻中频频出现的词汇,被作者选择作为“实征研究”的案例,无疑是抓住了核心。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两岸动态的台湾读者,我特别关注的是,大陆方面对于“次区域合作”的战略定位到底是什么?它是否仅仅是为了加强两岸经济联系,抑或是在更广阔的区域战略中,扮演着某种特殊的角色?而“政策”层面,这本书是否会揭示出一些我们可能不熟悉、但又至关重要的政策细节?例如,在投资、贸易、人才引进、甚至是在法律法规方面,大陆是如何通过政策来塑造平潭作为两岸合作示范区的?“实征研究”的视角,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扎实的、基于事实的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论述。我渴望了解,在平潭的实际运作中,究竟有哪些具体的措施被推行,又带来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效应,或者说,有哪些预设的目标并未能完全实现?

评分

乍听书名,《中国大陆对台湾次区域合作的战略与政策: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实征研究为例》,立刻勾起了我对两岸互动深层逻辑的好奇。我总觉得,海峡两岸之间的每一次政策调整,每一个区域性项目的推出,都不是孤立的,背后一定有着周密的战略规划。平潭,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实验区”,无疑是观察大陆对台战略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剖析大陆方面在制定这些“次区域合作”战略时,其核心目标究竟是什么?是为了在经济上进一步拉近两岸距离,还是为了在政治上创造某种新的叙事?“政策”部分,更是让人期待,它是否能够揭示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或者被选择性忽视的政策细节?比如,大陆在平潭设立的各项优惠政策,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台资、留住人才,还是有更长远的战略考量?而“实征研究”这个词,则让我相信,作者并非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平潭的实际运作中,去观察、去分析。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平潭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又如何影响了大陆战略的执行。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视角,来理解大陆在两岸关系上的深层布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