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南环经济・中国战略
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 高孔廉 奈思比是着名的趋势大师,1982年就以《大趋势》一书畅销全球。其后多年均有新作问世,包括1990年出版《2000年大趋势》,1996年出版《亚洲大趋势》,2009年出版《中国大趋势》等,着作等身,观察入微、分析走向及趋势,深为业界广泛阅读参考。事实上,处于目前多变的世界格局,每个人,特别是高阶主管,必须了解趋势走向,才能选定正确的方向,掌握机会,避开威胁,做出正确决定。
这本新书是作者夫妇两人合作,先生是美国人,太太是欧洲奥地利人,两个人文化背景不同,抛开固定的思考模式,擦撞出观察的火花,他们除了对母国的了解外,近年长时间居住在中国,旅行各国,大处着眼,细微观察,完成此一鉅着。
自从两个世纪前的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经济版图形成南北及东西的对比,北方或西方是经济发达的富裕国家,南方或东方则是较落后的开发中国家,但根据作者的观察推测,南环经济带即将崛起,翻转过去版图。
此外许多研究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成长的引导,野村证券曾在2012 年估计世界经济成长动力四成来自于中国,本书则引述瑞士信贷预测,2020年中国的影响将增加到一半。
中国这条龙在1949年之后,困睡了四十年,完全不知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广东深圳,确定了走向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这二十多年来,每年以10%的速度成长,速度之快冠乎全球,以致2014年GDP的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购买力平价换算,调整物价因素后,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产量世界第一,出口贸易世界第一,外汇存底4兆美元,也是世界第一。
尽管中国崛起展现了这些实力,但其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却不成比例,例如世界银行由美国主导,美国投票权超过15%(因为通过决议需85%,所以美国等于拥有否决权),中国只有5%。亚洲开发银行则由日本主导,因为2009 年以前,日本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归纳本书,综合而言,中国近年来积极思考如何以其经济实力,扮演第三世界的领导角色,因此从策略布局的角度思考,以世界市场经济的实力,政军影响力,放眼全球发展。具体来说,他们的动作包括:
一、一带一路,习近平于2013年在哈萨克倡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后来又推动「海上丝绸之路」,两者目标是结合中、南亚各国,由中国扮演老大角色,甚至企图由此开辟石油进口的新路线,避免途经麻六甲海崃被美国扼住咽喉。目前已设立丝路基金400亿美元,当然一带一路的基础建设及沿途城市化与贸易的商机,是值得台商关注的发展。
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印尼倡议成立亚投行,目前已有三十余国表达参加意愿,尽管美国从中阻挠,但其欧洲盟友,例如英、法等国均已有意愿参与。亚投行成立后,当然对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有排挤作用。对中国而言,他可与亚洲开发中国家结为盟友,壮大强国实力,甚至透过基础建设,输出其高速铁路及高速公路等技术,以及投资生产过剩的钢铁、水泥等物资原料,可以说是一石多鸟之计。
三、金砖银行: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都是土地广大,资源丰富的国家,除了俄罗斯外,都是南环经济带的国家,中国的优势不仅是金融,也透过投资,取得所需的资源。
四、以上这些金融面的努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打破美元独霸的地位,美国自2008年起的次贷风暴,影响全球金融,接着推出货币量化宽松政策(QE),大印钞票把全球拖下水,如今欧日各国学着推出QE,美国却收回,造成美元升值,各国货币贬值,金融的动盪完全是美欧所引起,各国陪着受罪。中国的金融动作,也包括与各国签定换汇及推动贸易人民币计价,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等,希望除美元外,建立多币种体系,借此改变「西方独霸」为「多核心世界观或世界」的格局。本书引用世界银行的报告「多极化新全球经济」,也证明此一趋势。
就个别内容来看,本书前言叙述南环经济带的兴起,并认为一个国家发展潜力决定于教育与经济。教育是发展经济的基础,也是帮助公民独立进行政治选择和决策的重要手段。这个论点我觉得非常正确,也值得我们深思。我常说,教育是要提高一个人的视野,并培养正确判断的能力。身处目前资讯爆炸的时代,不能人云亦云,必须要能判断正确的资讯,否则反而误了大事。
本书其中一个标题「西方霸权的穷途末路」,一看标题我吓了一跳,但看其内容则是指未来,我深有同感,因为政客正在动摇历时两百年的西方民主根本。西方民主有满足私欲工具的危险,政客和选民都各谋其利,这是深深值得警惕的事。
本书第一章叙述南环经济带的兴起,庞大的中产阶级快速成长,预计未来十年,超过六成五的中产阶级会生活在亚洲,2016年亚太地区就成为最大的航空运输市场。这个占全球人口80%的经济带必将是明日商机所在。
第二章介绍了非洲、拉丁美洲、亚洲许多国家经济的现况,可供有意进军南环经济带国家的企业参考。但作者在本章提出一个观念,即最终会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他的论点是新兴经济体成长较快,已开发国家则较慢,此消彼长,于是长期而言会一体化,但我认为这项过程必然非常漫长,而且在过程中,新兴经济体的弱势产业必然抗拒,造成政治及社会的问题,而非纯经济问题。
第三章介绍扭转干坤的中国,特别是它的对外投资。本来中国大陆在1980 年代,外汇极为困难的时候,积极招商引资、提供优惠,各地方政府全民招商,全国则是办招商比赛。招商及经济成长成为各地方领导政绩评比的重要项目,但曾几何时,中国大陆外汇存底快速增加,吸收外资已转为选择性的接受,而不是全盘照收,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对外投资。尤其是国有企业配合政策向外战略性投资,取得资源。但近年也有许多民营企业进军海外,做策略性投资,不仅买企业,买电影文创、买品牌,也买房地产。据本书统计,2005至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达6,880亿美元,而且引用《金融时报》报导,估计单2017年一年,对外投资将达2,000亿美元,几乎达到台湾一年GDP的四成以上。中国的对外投资是铺天盖地,连南北极都涉入,目标在其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而北极更有航运的价值。
第三章也提到中国大陆市场虽大,但因其资讯封闭及管制,很多情况是看得到吃不到,德国《时代週刊》2014年指出,中国是美国网路公司的恶梦,由于各种行政管制,加上中国大陆的民粹主义,外国产品服务都受到层层限制。另一方面因为中国大陆市场大,数位网路进入门槛低,也造就了许多网路霸业,如阿里巴巴、腾讯、暴风影音,聚美优品(化妆品电子交易平台),铁血网(军旅知识网站)等本书第四章是谈到治理,世界上并没有一个绝对优良的治理模式,相对而言,民主仍比专制要好。本章作者提到民主的根本原则是人民当家做主,少数应该服从多数,数人头总比数拳头好,但多数有时却不一定站在对的一边,这时透过教育提高视野,养成正确判断能力很重要。
本书第五章谈到城市化,作者指出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有了它,政治、经济、文化、创新等活动才能产生聚集效应,自然产出生产力。中国大陆的整体经济政策这一年来也做了大幅调整,例如成长策略不再依赖外销及投资,改为扩大内需。此外更是大力推动城市化,2014年3月国务院公布「国家新型城镇规划2014-2020」,城市人口比例由2013年的54%,提高到2020年的60%为目标。城市化必将增加公共投资,而农村人口移入城市,也将带动消费成长。在其规划中列举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资源环境等三大类重要指标,下又列出十六细项指标。
这本鉅着提出南环经济带概念,而且提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新兴经济体。此外,中国在世局转变中扮演重要领导的角色,包括一带一路的倡议,连结东亚、东南亚、中亚、非洲、欧洲,也借由丝绸之路基金,亚投行的成立,甚至连结拉丁美洲、巴西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打破美元独霸局面,把人民币推向国际。在经济建设上,他的看法与中国大陆政策不谋而合,皆主张城市化,以聚集效应提高生产力,他当然也推祟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并提及网路及新媒体。全书值得细细品味研读,启发思维。
2015.03.30
导言
洞悉未来,因势利导 2014年5月,我们从奥地利的维也纳到澳大利亚的雪梨去。两段航程,先飞十小时,在北京转机之后,再飞十三小时,我们就从地球的一端飞到了另外一端。那里的世界是另外一个模样。从南半球的天空飞过,太阳的运行轨迹是从右向左的,而不是从北半球看到的从左向右。南半球的暴风雨是顺时针旋转的,北半球则是逆时针。从地理上来讲,世界完全颠倒了。「对我们而言,远东其实是近东。」我们同在首尔参加会议时,澳大利亚前首相保罗.基廷(Paul Keating)在进餐过程中如是说。如今,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他的话中真意。
看问题的视角稍加改变,对问题的看法也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要熟悉陌生的东西,通常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尽管有人会认为像我们这样的「美国—奥地利夫妻档」(澳大利亚媒体对我们的称唿),彼此之间不会存在什么文化差异问题,但其实各自的文化背景,确实在我们身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记。我(约翰.奈思比)是第一代美国人,在美国西部犹他州的一个农场里长大,这个农场属于一个叫格兰伍德的小村庄,整个村庄大约有200人左右。桃乐丝出生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脉旁的巴德伊舍小镇,这里是哈布斯堡王室夏季避暑的地方,95%的居民信奉天主教,有80%的居民赞成君主政体。
不同的成长背景造就了我们。1994年9月14日,我们在奥地利举办的一场年度媒体大会中相遇。在此之前,我们的人生轨迹迥然不同。随后,我们开始了作者和编辑之间的合作工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彼此的差异并未分化我们,反而让关系更加丰富多彩。举例来说,无论是在私下还是在工作中,美式乐观主义总是和欧式怀疑主义—「只管去做」与「要是……该怎么办呢」—互相激盪。
当我们一起工作的时候,总是充满探索精神,每天都兴致勃勃地想要学习新的东西。要研究全球性问题就必须理解不同的立场,随时愿意抛开固有的思维模式,并用新思维方式取代固有思维模式。对我们而言,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冒险旅程。我们从不编造故事,只是把我们观察到的东西写出来,即使我们看到的东西就像澳大利亚顺时针旋转的暴风雨一样,跟以往认知完全相左。而且,我们并不强求自己的看法总是正确的。也许有些人对世界大势的看法与我们的观察并不一致;也许有些人并不认同我们得出的结论。而我们也并不总是喜欢我们看到的东西,但是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力图做到诚实。
那些显然会带来好处的变化,很容易受到大家欢迎。但是,对固有的做法和条件产生的影响愈大,变化就愈让人难以接受。而且,我们对当前情况的认识会受到过去经验的制约,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自生长环境的制约。人们会透过时间、空间和教育这三个泸镜来观察世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让人们真正认识并接受重大历史性转变是需要时间的。
有些美国人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生活的国度,对此,许多欧洲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自然,对这些美国人而言,美国的国境线就是其认识疆域的外沿。同为美国人,大家的世界观却不尽相同。决定世界观的因素有生存环境、受教育程度,甚至是肤色等。在奥地利,有些媒体工作者甚至也会从奥地利人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所以他们经常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其实奥地利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不如中国许多城市一个区的人口多。虚拟世界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在那里,每个用户都以自我为中心,千头万绪都在这个点上交汇和分野。
一个人走过的地方愈多,就愈有可能随着世界的改变而及时调整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深度走进中国的人,对这个国家的认识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我们深有感触。人们并不会围绕同一个中心来创造和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原本就千差万别,这些看法根植于过去,却又能够辐射到未来。而做为社区、城市、省份还有国家一份子的我和你,正是世界这张大拼图中的小小一块。这张拼图上众多小块位置的改变释放出了清晰的信号,昭示着大变革的到来。
西方世界的崛起 各大洲的霸权势力、强国和知识领袖都能够在其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直至今天,《德国民法典》(Bürgerliches Gesetzbuch)还是以19世纪的法理为基础的,而这些法理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罗马法典。古希腊孕育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经典哲学,而被奉为民主、《伊利亚德》和《奥德赛》以及诗歌艺术的发源地。时至今日,古雅典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觑的。欧洲的罗马帝国、非洲的库施王国和古埃及文明、中国的春秋五霸和周朝、南美大陆的印加文明、中美洲的马雅和阿兹特克文明都曾经盛极一时,但是所有这些强权势力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无法与今天的欧洲和美国—也就是西方主流社会相匹敌。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世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力所向披靡,极大地影响了各大洲的本土文化。西方服饰、西方音乐、西方商业模式、西方发明从西方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样的日子久了,面对其他国家的人时,西方人就开始有优越感了。他们自诩为道德权威,本着以西方为核心的世界观来制定各种通用标准,并以此为准绳来评判这个世界。
我们相信,这个时代马上就要终结了。
从以西方为核心到多核心世界观 我们认为西方的全球权威地位,已经不再是铁板一块了;西方世界观也不再被认为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全世界各地的新兴经济体不断挑战其权威,并制定自己的标准。考察新兴经济体的地理分布状况,就会发现它们绕地球的南方围成了一条圆环状,我们把这条圆环状的经济带称为「南环经济带」。
如今,西方霸权已是四面楚歌。西方正在逐渐丧失经济强势地位,与此同时,它所鼓吹的靠民主和自由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也逐渐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新生的各种力量正在改变世界格局。西方核心地位逐渐式微,让位于多核心格局。如今,设定国际事务新基调的是那些新兴国家,甚至是地位愈来愈重要的城市和城市群。这是一场「伟大的开放」,以海纳百川之姿推进思想、经济和文化的多样性。假以时日,其合力必将催生出新的执政模式。大变革的主力将是南环经济带上的国家和城市,他们将在未来几十年间重塑这个世界。
15世纪霸权的衰落 很可能是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西方世界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优越感不再那么明显。在亚洲,中国正在从新兴经济体转变为全球经济举足轻重的参与者。在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市场经济改革还有军政府、军事独裁,以及左翼专政阵营的倒台都开始初见成效。尽管非洲还受到贪污腐败和执政能力偏低等问题的困扰,新一代非洲人已经开始寻求多年来被忽视的优良品质:创业精神和冒险精神。世界局势正自下而上发生改变。改革唿声日渐高涨,也得到了愈来愈热烈的回应。改革唿声针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的弊端,也包含了终结西方家长作风的唿吁。这种情绪在中国逐渐高涨,并蔓延到了全世界各新兴经济体。我们发现,今天发生的一切与五个世纪前撼动天主教廷统治地位的宗教改革,有许多相似之处。
世界各地的基督教信徒都清楚地记得,2017年将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威腾堡大教堂的门廊上张贴抗议大纲五百週年。个体行为竟然引发了一场雪崩,很快就推翻了旧的世界观并动摇了当时最强的一股势力—天主教会的根本。这是历史的转捩点,真正意义上的赛场洗牌。天主教以「地心说」为基础的世界观被迫让位于「日心说」,而科学也终于摆脱上千年的宗教教义桎梏。天主教廷的霸权似乎是一夕之间就土崩瓦解了,但如果不是时代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其霸权并没有那么容易就被终结。
天主教的崛起要追溯到一千七百年前,继承罗马帝国皇位的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位接受基督教洗礼的君主。自此,罗马摒弃多神教,转而推崇信仰一神的基督教。君士坦丁大帝也借此为自己的皇权正名:上帝是天堂唯一的统治者,他则是人世间这个上帝保佑着的罗马帝国的唯一统治者。
至此,做为唯一合法宗教的天主教廷,正式开始与国家沆瀣一气。双方狼狈为奸,相互勾结,以保护双方共同利益。不平等也就变成了上帝的旨意,也形成了神职人员、贵族和农民自上而下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定位,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法庭。
那时候传染病、瘟疫流行,死亡率很高,孤陋寡闻的民众渴望在来生得到救赎,而慰借的唯一来源就是教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应为教众服务的天主教廷许多分支,却退化成为借由教众需求变相牟利的机构,通往天堂的大门上挂着价格标签。直到15世纪,情况才开始改变。
14世纪发源于义大利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变革的先驱,它推动了「以神为本」的世界观,向「以人为本」的世界观的转变。这场变革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打破这片大陆僵化的社会结构,而促成这场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教育」。一场发源于义大利北部,强有力的文化和教育运动,席卷了欧洲大部分地区。转变始于质疑和怀疑、寻求替代方案的努力、思维模式的改变,和不同于以往根深蒂固观念的看法。教育支撑了文化、社会和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并解放了人们的头脑。同时,城市化的加速,使得各行各业的许多人获得过上小康生活的机会,城市也因而日渐繁荣。掌握在教会手中的教育权和它的经济实力,是天主教教廷霸权的两大支柱,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壮大,受教育的权利也「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古腾堡印刷术—15世纪的网路 在平民能够获得书籍之前,教会和神职人员是唯一能够阅读和解释《圣经》的人,而记载上帝言行的《圣经》,则是教廷权威的基础。古腾堡发明的机械活字印刷机,给欧洲的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在此之前,书籍非常罕见,也很昂贵。高等教育的权力掌握在教会手中,而且是由教会控制的,非主流观念的传播是非常受限的。
古腾堡的发明,将知识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印刷活动因它而高度活跃,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渴望。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起步于德国美茵茨一家小小印刷厂的印刷业,发展成在欧洲两百七十座城市都设有印刷厂的大产业。到了这项技术发明出来五十年之后的1500年,仅西欧的印刷厂就生产出超过两千万册图书。人们现在可以读到用自己的母语写成的《圣经》—这在活字印刷术发明前还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非但如此,印刷技术的进步还直接引发一场媒体革命。所谓的「单页印刷品」,也就是报纸的前身,很快就进入了市场。许多这样的印刷品上,印着讽刺道德败坏的僧侣和神职人员的漫画。
与此同时,持续的城市化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也使得思想和观念能够很快在许多人群中传播。跟所有其他翻天覆地的转变一样,这场变革也终于迎来了它的临界点。
绝对霸权走向末路 马丁.路德到底是不是真的于1517年10月31日,在威腾堡教堂的门廊里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呢?对此,历史学家们莫衷一是。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九十五条论纲确实是被撰写并发表了出来。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表达人们对持续几个世纪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不满,提出人们对教会腐败无能的强烈愤慨。一个始料未及的后果就是,欧洲因此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奠定后世西方世界,也就是今天的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纽西兰的基础。
今天的世界,没有马丁.路德在通往全球殿堂的门廊上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改革的唿声是自下而上不断回响的,网路将人与人的交流推向了一个新水准。跨越边界的交流将数百万人连接在一起,构成当今时代的无边界媒体—社群网路。古腾堡在15世纪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使得各种思潮得以传播;21世纪的网路则传播并整合数百万个声音所喊出的一个共同主题:修复和改革。人们愤怒并急切地希望自己能够在这场经济进步的大潮中,占据一席之地。
大约五百年前,不同的阶级是不平等的,贵族、神职人员和平民,壁垒分明,无法实现人人平等。
宗教改革的初步胜利,破除教会在教育以及自然科学阐释等方面终极权威的地位。在打破这层桎梏之后,科学发现、发明和创新成果开始不断涌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更促进新观念的产生,确保可持续的发展,并为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制胜法宝「双E」:教育和经济 尽管不如马丁.路德出名,法国神学家和牧师约翰.喀尔文(John Calvin)也极大影响了西方后来的发展方向。他的教诲改变了欧洲人的道德观和工作伦理。人们不再追求到天堂去积累财富,反而开始推崇勤劳致富。钻研学问的过程不但推动经济发展,还带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雄心壮志和勤奋工作的意愿,成为旧大陆以及后来美洲新大陆飞速发展的驱动力。
我们经常被问及,如何判断一个国家发展潜力的问题。答案很简单:考察该国的教育体系。这是经济发展进步的基础,也是帮助公民独立进行政治选择和决策的重要手段。
大部分低度开发国家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教育基础薄弱,不足以支撑经济发展。贫穷不是天定的,如今,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早就超出了意识型态,教育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每个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是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就是「双E」:教育(Education)和经济(Economics)。
在许多已开发国家,高等教育日渐昂贵,已经变得像以前的手抄书籍一样高不可攀,幸好,网路线上教学证明我们克服了这道障碍。最好大学的大门通过免费的网路课程,向各社会阶层和世界各地的学子敞开。教育使得所有国家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脱颖而出,参与全球经济活动。政府的主要职能变成确保公民平等的受教权,并创造出一个适合创业的环境,使人们都可以自力更生。
西方霸权的穷途末路 有一段时间,我们在波士顿和维也纳两地轮流居住。这两个地方是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这样的经验非常有趣。做为欧洲的一部分,奥地利有很强的道德权威意识,毕竟,是欧洲孕育了古希腊哲学家、罗马帝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和人文主义精神;西方的价值优越感是经过上千年的积淀才形成的。
美国也是。大部分美国居民的根在欧洲,大部分企业家、知识份子、学者和政客的根也在欧洲。同时,美国人还具备一些欧洲人没有的精神:进取心和乐观主义的态度。哪里的人都不能免俗,总是认为自己的祖国即便不是最优越的国家,起码也是在许多方面堪称典范的国家。这种感觉很不错,就怕这只是错觉。
毕竟,西方世界看起来要什么有什么:社会稳定、经济和技术不断进步,还拥有傲人的财富。但是,愈来愈多人感觉西方世界耗费了数百年才取得的这些成就,很可能在几十年内就被挥霍一空。愈是在那些因为成功而不可一世的西方国家,改革的唿声就愈是振聋发聩。但是,这些改革针对的并非是西方民主本身。人们并不会质疑言论自由、人权和法治这些基本原则。人们质疑的是现在的领导人是否拥有领导资格,目前的执政方式是否合宜,还有政客们是否在动摇历时两百年的西方民主根本。
如今,西方民主有变成满足私欲工具的危险,不同群体追求的是如何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客和选民都各谋其利。欧洲公民希望政府能够为自己织就一张坚实的福利网,但欧洲政治体系根本无力撑起这样一张网。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西方民主制度必须要进行改革。然而,只要一谈到放弃一些个人权益,叫嚣着要改革的人马上就偃旗息鼓了。
南环经济带:扭转干坤的力量 在考察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新兴经济体的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人们对目前经济和政治秩序的不满,也看到人们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与此同时,南环经济带那些渴望变革和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一定不会停在原地等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兴经济体国家,都在设定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成新同盟。许多西方国家还沉迷于过去辉煌的美梦不愿醒来,而新兴经济体国家则在尽全力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不过要想跨越从不辉煌的过去,到光明的未来这之间的层层障碍,就必须要创造一系列能够持续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体系。在可持续发展的结构体系确立过程中,前进的道路注定会崎岖不平,时而取得令人欣喜的成就,时而遇到可怕障碍。所幸,尽管大起大落,南环经济带各新兴经济体总的发展趋势都是向上的。
世界80%的人口正如火如荼地建设自己的国家,在此过程中,他们充分汲取了西方的经验和教训。在《Mind Set!奈思比11个未来定见》一书中我提到,中国过去的边缘地带已经变成了核心。当今世界大势就如同昨日之中国。过去那些处于西方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正在成为多核心世界新的经济中心。
我们写作本书的目的,是试图勾勒出21世纪上半叶,天下大势变化的趋势。我们整合了不同来源、不同年份的诸多权威资料和资讯,基于数十年的旅行和见闻,总结出这些趋势。尽管概略了解有其优势,但预测每一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样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即太乐观与太悲观。
本书关注的是未来几十年国际社会将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以我们的结论为基础,本书具体阐释了新动能的释放、全球经济新驱动力的觉醒、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经济影响力的盛衰。总而言之,它揭示了以西方为核心的世界如何转变成为一个多核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