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3000年[上]:从西周封建经济到唐朝盛世真相

中国金融史3000年[上]:从西周封建经济到唐朝盛世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金融史
  • 金融史
  • 中国史
  • 经济史
  • 古代经济
  • 唐朝
  • 西周
  • 封建经济
  • 历史
  • 社会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经济学家才能发掘的历史真相

  从「钱」的角度解读中国历史,
  看「金融制度」如何影响国力,催发历代兴亡与迭替。
  无论是盛世或乱世,都有金钱的力量在背后驱动!
  颠覆传统政治史观,从「经济社会」角度,改变你曾经以为熟悉的历史。


  看帝王如何在皇族、官僚、平民间平衡势力,并支配国家经济大权?
  金融制度如何推动中国历史,盛世、乱世如何循环?

  本书是畅销书《世界金融史3000年》的姊妹作,从金融与经济切入,深入解读中国三千年历史。除了正史、文学作品,作者还从青铜鼎铭文、各朝代货币、竹简等出土文物,甚至从审判卷宗找出史料,你将发现历史教科书没告诉你的真相:

  ‧货币改革是为了快速捞钱!朝廷打仗养兵要钱、皇帝挥霍要钱,为什么历代皇帝筹钱的第一选择就是改革货币?

  ‧该鼓励商业还是抑制商业?商鞅认为商人很难管理,因此打压商人地位并课重税,造成物价上涨六十倍,民怨严重;武则天选择废除商税,导致民间创意大爆发,连挑粪都能致富。

  ‧贸易战争其实是政治手段!管仲利用贸易战争收拾六国,助齐桓公称霸;隋炀帝运用国际贸易,分化西域二十一国,使其无力犯乱。

  ‧汉朝文景之治,是拜吕后所赐!吕后做到了真正的耕者有其田,当时贫富差距仅25:1(2011年台湾96:1);劳动生产力世界第一。

  ‧曹操的屯田令,是蜀汉败于曹魏的关键因素!曹操蒙受千古骂名,其实他治理有方,分给每个流民100亩土地,北方由大乱变成大治、经济繁荣;而刘备与诸葛亮却用两次货币改革,搞垮蜀汉经济。

  ‧唐朝贞观盛世,其实是李世民欺骗史家的谎言!当时黄河水灾连年不断、民户数仅剩300万户,远低于隋炀帝800万户、武则天600多万户。

  无论是「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的海晏河清,还是「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的浑浊乱世,都有金钱的力量在背后驱动。

  在「皇权—封建官僚—小农」框架下分割社会财富,所谓盛世,不过是以国家政策提出保障,给大部分人一个公平赚钱的机会,而皇权和小农最后无论如何变招,都会被霸气外露的封建官僚逼入绝境。财富不是罪恶,穷人无法致富才是罪恶,这才是强国富民的终极密码。

本书特色

  1.本书是诚品畅销榜、金石堂强推选书《世界金融史3000年》姊妹作。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法国前总理Michel Rocard 连袂推荐

  2.史料来源广泛而全面:作者从正史、文学作品乃至青铜鼎铭文、各朝代货币、竹简等出土文物,甚至从审判卷宗找出史料,带领读者发现历史教科书没说的真相。

  3.写作条理分明而生动:全书以时间为纲,以朝代、人物、事件为目,以金融实务为核心,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分析历朝历代的盛衰密码。

  4.作者见解独特而深刻:以独创的金融角度,剖析金融的演变与政治更迭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当代经济课题。

名人推荐

  南方朔(作家)
  沈中华(台大财金系教授)
  刘瑞华(清大经济系系主任)
《帝国兴衰的金融脉络:从早期信用工具到跨洋贸易的演变》 一、引言:金融的起源与早期文明的经济图景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人类早期文明中金融雏形的出现、发展及其对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不关注特定的中华帝国史,而是将视角投向全球范围内,剖析不同文明如何从简单的物物交换过渡到复杂信用体系的构建。核心议题聚焦于:在缺乏现代银行和法定货币的时代,早期社会如何管理稀缺资源、建立信任机制,并最终催生出超越地域限制的经济互动。 二、从稀缺性到价值尺度:早期“货币”的多元化 本书首先考察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被用作价值储藏和交换媒介的初始工具。这并非单一的金属或贝壳,而是一个多元化的谱系: 1. 部落经济中的“礼品交换”与社会资本: 考察前货币时代,大型仪式(如婚礼、葬礼)中,贵重礼物的循环如何构成了非正式的信用网络。这种交换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物品本身,更体现在关系网的巩固与维护上。重点分析大洋洲岛屿间的“环链贸易”模式,揭示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契约逻辑。 2. 农业文明的初级信用——谷物与牲畜的“量化”: 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尼罗河文明的早期,粮食和牲畜是主要的财富载体。我们详细分析了苏美尔泥板记录中,如何通过特定的标准单位(如“舍客勒”或特定的牲畜品种)来衡量债务和偿还,这已具备了记账和未来价值约定的雏形。 3. 金属的觉醒:重量与纯度的博弈: 探讨青铜时代晚期,贵金属(尤其是金和银)如何逐渐脱颖而出。由于其稀有性、易分割性和耐腐蚀性,它们成为理想的价值储存手段。重点分析了早期金属的“称重交易”方式,以及各地对于金属纯度的非官方认证体系,这实质上是早期“质量标准”的建立。 三、信用体系的萌芽:债务、契约与法律的雏形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早期社会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维系信用: 1. 古代法律对债务的约束: 通过对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片段与早期印度河流域的遗迹,分析最早的法律如何介入经济纠纷,特别是针对违约、高利贷的限制(或放任)。探讨了“债务奴役”现象的普遍性及其对社会流动性的抑制作用。 2. 长途贸易中的“影子银行”: 研究亚述商人(Ashur Traders)在安纳托利亚高原建立的商业网络。他们如何利用委托代理制,通过远距离的信件和信物,实现资本的跨区域调动,而无需大量实物货币的押送。分析早期契约的口头约束与书面证据的演变过程。 3. 季节性信贷与风险共担: 在依赖季节性农业收入的社会,春播前的信贷需求极大。我们探讨了早期农业社区中,基于熟人和宗族关系的短期、无息或低息借贷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通过社会压力而非国家权力来保证偿还。 四、国家权力与货币的诞生:从地方认证到中央铸币 当社会规模扩大,地方性的信用体系难以维系跨区域的复杂交易时,中央权力开始介入货币发行。 1. 王权对金属的“合法化”: 分析了吕底亚王国首次铸造标准金属币的革命性意义。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国家信用向经济领域的延伸。铸币的重量和纯度由君主背书,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任成本。 2. 早期帝国对铸币权的垄断与滥用: 考察了早期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如何利用“金达利克”和“银希克勒”统一其庞大疆域的财政和赋税系统。同时,也分析了地方贵族私自仿造货币对帝国经济稳定造成的挑战,以及中央如何进行反制。 3. 非金属货币的最终衰落: 对比分析了罗马帝国早期使用的“食盐配给券”(Salarium)的财政意义,以及这些基于实物权利的工具最终如何被标准化的金属货币所取代。探讨了当中央政府财政紧张时,如何通过“减重”或“掺假”来变相增加货币供给,从而引发的早期通货膨胀现象。 五、结论:金融的永恒命题 《帝国兴衰的金融脉络》总结认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金融活动的核心始终围绕信任的构建、风险的定价以及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早期的泥板、金属块和契约,与现代的电子记录并无本质区别,它们都是人类为了克服时空障碍,实现未来价值交换的工具。本书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非线性叙事,展示了在不同文化土壤上独立发展出的金融智慧,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理解的经济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雨露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财政金融学院二级教授,美国艾森豪基金高级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傅尔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中共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兼任全国青联副主席、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副 秘书长、常务理事。荣获中国首届教育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经济下的宏观金融理论与政策,代表着作包括:《世界金融史3000年》(野人文化出版)、《金钱统治》、《人民币时代》、《中国金融大趋势》等。学术成果曾获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合作)和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安子介国际易优秀着作奖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杨栋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研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发展研究基金获得者。副研究员,有多年金融从业经验。

图书目录

【年 表】中国金融史上的第一次
【作者序】从金钱流向看懂中国历代兴衰史

第一章    周朝(西元前1046~前256年)
两个最杰出的货币政策
管仲用刀币收服小国、范蠡铸钱复国成功
与后世丰富多彩的金融货币现象相比,西周的金融表现形式确实非常简单,但却最适宜诠释金融的本质:诚信。到了东周,诸侯各据一方,无论弱国多么不情愿,强国货币一定会流进你的地盘,春秋货币主要有布币、刀币和蚁鼻钱三个体系。
  贝壳货币无约束力,分配土地求效忠
  王德只能安内,却无法攘外
  穷困的王室,靠「专利」向诸侯征税
  管仲如何帮齐国称霸?
  越王勾践如何成功复国?
  西周小结:国家的金融精神──诚信

第二章  秦王朝(西元前221~前207年)
商鞅压抑商人、吕不韦恢复贸易
国富民穷的产业政策,终不长久
从商鞅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得利益,就算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嬴政缔造的秦朝,最幸福的是嬴政,其次是他手底下那帮封建官僚:皇帝最光彩、大官有大光彩、小官有小光彩;国人,不光彩。
  商鞅变法,目的是强国弱民
  吕不韦助攻,为秦灭六国打基础
  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国成为封建集权国家
  秦朝小结:血族时代的衰亡

第三章  西汉王朝(汉高祖~汉武帝,西元前202~前87年)
财政、土地、产业政策都有创举
吕后时期,劳动生产力拚到世界第一
秦人以军功授田、刘邦以服兵役为代价授田,只有到了吕雉才真正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均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土地私有制度,每一个最普通的庶人都获得了土地,这是无数先贤追求的大同世界梦想——「耕者有其田」。
  刘邦分土地给士兵,平定异性王
  吕后时期,为强盛的汉帝国打下基础
  文景之治,接收吕后的治国成果
  汉武帝征战匈奴十一年,财政崩坏

第四章 西汉王朝(汉昭帝~新莽,西元前87年~西元23年)
皇权弱、百姓穷,唯官商豪强独大
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才能长保国富民强
吕雉和同姓王的竞争中,双方都信奉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农耕经济因此创造了巨大财富;另外,开放经济管制,一批冶炼、商业、运输、畜牧、渔业等新兴行业崛起。此时的汉帝国既有产业创新,更有制度创新,无论国家还是普通民众,焉能不富?
  豪强相争,但百姓一样没有得利
  盐铁论:霍光、桑弘羊的史上第一次产业大辩论
  宣帝动机是好的,却推出错误的货币政策
  为了削弱官商豪强势力,王莽推行四次货币改革
  西汉小结: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才能国富民强

第五章  东汉王朝(西元25~220年): 官僚没权,民间反而爆发创造力
小政府造就富裕经济
刘秀看到西汉帝国的灭亡原因,故意保持了一个弱势官僚集团,东汉帝国也始终依靠民间私铸货币。摆脱了封建官僚的羁绊,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再次迸发,社会生产力的发达程度更甚于西汉鼎盛时期,社会财富也再次呈几何式成长。
  刘秀不扰民,社会经济富过西汉
  宗族式「坞堡」,扩大贫富差距
  灵帝公开卖官敛财,军阀变身合法官僚
  镇压黄巾军有功,董卓崛起
  东汉小结:弱势官僚,民间才会发达

第六章  三国时代(西元220~265年):魏蜀吴的货币战争
历史该还曹操一个公道
当时,最强大的军阀首推北方的袁绍和南方的刘表。袁绍、刘表都不可怕,曹操想要成就「霸王之业」只须「守位以财」。这句话也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永恆的真谛:想要成为世界霸主,必须有最强势的经济!曹操「守位以财」的方法,在历史上叫做「屯田」。
  曹操坚守北方,从大乱到大治
  蜀汉两次货币改革,反而搞垮四川经济
  三次货币战争,孙吴三战两败后退出战场
  三国小结:要强国,必先强经济

第七章  两晋王朝(西元265~420年)
产业与土地政策都是为了削弱士族势力
穷了士族,富了小农,却无力抵抗游牧民族
分权必然伴随着封建统治者的衰落,既然封建统治者无法干预经济,经济也就获得了成长空间。只不过,封建集权衰败的同时,一定会为游牧民族入侵留出空间,中原大地可能陷入长久的战乱之中。
  皇帝的独门生意:官职、刑罚都能用钱换
  皇权与士族的斗争
  北方大乱,皇族、士族与一半人口移居江南
  桓温登场,曹操与王莽的接班人
  两晋小结:外族虎视眈眈,汉族从没真正平安

第八章  南朝四国(西元420~589年)
土匪称帝,士族式微、官商崛起
皇帝、官府、寺庙,一起争抢民间财富
很遗憾,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封建官僚取代了士族高门,西汉年间「皇权—封建官僚—小农」的社会框架终于在南朝定型。于是,我们也看到了一群比士族高门更加寡廉鲜耻、聚敛无度的强盗。
  皇帝经营高利贷,变相抢士族的土地
  宋文帝以钱抢钱,士族财富瞬间贬值
  宋孝武帝用赌博抢官僚的钱,用重税抢民间的钱
  萧齐故意维持通缩,增加官方货币购买力
  萧梁货币铸造技术大跃进:第一次做到双面压纹
  南朝小结:士族还能保存文化价值,官僚只会抢劫民间财富

第九章  大隋王朝(西元581~619年)
中国经济最强盛的时期
文帝统一货币,炀帝靠国际贸易削弱外患
大隋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之一:科举制缔造了相对清明的封建官僚制度;在全境范围内再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国家的统一也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隋文帝、隋炀帝坚持执行重商政策。除了最后几年,隋代国家富强、民众富裕,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与之比肩……
  隋文帝只用十几年,天下从大乱转向大治
  隋炀帝重商:鼓励每一个人赚到应得的钱
  三征高丽,再次「损北补南」
  隋朝小结:短命王朝却与盛唐并称

第十章   唐初真相(唐高祖~唐玄宗初年,西元618~715年)
贞观之治是幻想
武则天拚经济有成:农业有余、商业兴盛
武则天最大的功绩并不在农业,而是振兴商业。她的父亲本是商人,武则天了解商人最怕的一件事——关津。武则天明确提出,关津最大的作用是为官府养了很多懒人,所以,必须禁绝关津税,没有了关税、市税,黎民百姓开始为自己寻找每一枚铜钱。武周末年,关津本是天下商品流散之地,现在所有关津聚集的商船遮天蔽日,日夜串流不息……
  唐太宗是第一个窜改历史的皇帝
  高宗改革货币、废后,对士族抢钱、削权
  武则天是汉武帝二‧○版,初期施政如出一辙
  玄宗撤官,让民间安心生产、累积财富

第十一章  开元之盛(西元716~755年)
禁买土地、存款与汇款,都是第一次
高官炒地皮,平民财富瞬间消失
在封建官僚轮番炒作之下,大唐帝国土地价格开始了一轮螺旋式飙升,即使贫瘠土地的价格也是武后年间沃壤价格的数倍。随着土地价格飙升,普通人多少年、多少代辛苦积攒的财富,在瞬间化为乌有,眼睁睁看着财富与自己无缘,最后只得或举家逃亡、沦为奴隶。
  张说带头炒地皮,官僚绰号「多田翁」、「地癖」……
  通货紧缩,张九龄与李林甫各拿出什么解方?
  玄宗晚年挥霍,靠三个高官帮他敛财
  中国第一代的存款与汇兑业务

第十二章  晚唐之衰(唐肃宗-唐献宗,西元756~907年)
收不到的「富人税」
穷皇帝依然找不到筹钱的方法
肃宗登基的时候,大唐帝国已经丢掉了长安、洛阳以及河北、山东各地的粮仓和府库,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已经穷到一文不名的地步了。很快,唐肃宗能控制的钱粮告罄,到了「无轻货则人散矣」 的地步,第五琦、杨炎分别为皇帝想出筹钱的方法……
  你不知道的安史之乱
  刘晏只做盐铁批发,运销与零售让给民间做
  杨炎推出两税法向富人收税,为什么收不到?
  晚唐的「永贞革新」,治标不治本
  唐朝小结:开放自由买卖土地,均田制破灭

索引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从金钱流向看懂中国历代兴衰史


  毋庸置疑,当代学术圈研究的金融学,其实是根源于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特征是「科学化」,西方经济学者希望透过计量工具检验经济资料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推导出一种放诸四海皆准的「科学理论」。当金融界醉心于那些繁杂的金融工程理论时,不知可曾想过,金融学的「科学化」可能会把世界引入一条歧途。毕竟,最先进的人工智慧都还不能模仿最简单的人类感情,数学模型又怎么可能阅尽人世繁华?果然,二○○八年的全球金融海啸中,华尔街金融巨鳄们把贪心隐藏在貌似繁复的金融模型之中,自己赚到盆满钵满,却把风险搭售给全世界的投资者。

  凯因斯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之所以能流行至今,是因为一九二九年的大危机中,美国政府想花钱刺激经济、全世界的政府都想对经济运行有发言权;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等一系列宣导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流派,之所以在上世纪末成为主流经济学,是因为美国政府必须为「新经济」中的资讯产业,重新打造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而各国要模仿这种产业,也就必然要创造相同的经济环境。

  说到底,所谓经济学流派,其观点一旦落地必定是一国政府信奉的经济政策,而不是那些字面上的经济学论文。是美国政客在《美国经济评论》(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中为自己寻找论据,而不是《美国经济评论》可以左右经济政策。

  很遗憾,西方文明引领世界至今不足到三百年时间,他们的祖先没有机会反复验证这些经济理论。但煌煌华夏数千年往事,有过辉煌的「文景之治」、「开元盛世」,也有过「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的纷纷乱世,尘封的故纸堆早就把「凯因斯主义」、「货币主义」诠释得淋漓尽致。在这些不可重复的社会试验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金融学文库,也诠释了所有经济学流派的政策建议:《史记》 看懂了「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盐铁论》 通篇都在呐喊「除秽锄豪,然后百姓均平」 ,《钱神论》 则戏谑货币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无论多么复杂的金融学理论,都应该能以先贤这种平实的语言说明,毕竟金融传达的是普通人的一颦一笑。出于这种考虑,我们在二○○七年开始试图将这种想法付诸于实践,试图从历史的视角追寻金融的本质,并形成了《世界金融史3000年》、《中国金融史3000年》两部书稿。

  书稿从最初构思至今,已逾七年有余,期间我虽然经历数次工作变动,即使最忙的时候也不曾中断书稿写作。然则人事牵缠,直至今日本书上册方与读者见面。期间,我和杨栋博士 都经历了无数不眠之夜,讨论时间也集中于午夜的电话,搜集史料、考证史实、凝练语言,其中苦寒不足为外人道也。尽管书稿写作经常要熬到午夜两三点,周公、汉文帝、曹操、晋武帝、唐玄宗……一干历史人物却都先后走入过我的梦境,得缘神交古人也算是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吧。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两个最杰出的货币政策

管仲用刀币收服小国、范蠡铸钱复国成功

与后世丰富多彩的金融货币现象相比,西周的金融表现形式确实非常简单,但却最适宜诠释金融的本质:诚信。到了东周,诸侯各据一方,无论弱国多么不情愿,强国货币一定会流进你的地盘,春秋货币主要有布币、刀币等体系。

贝壳货币无约束力,王室分配土地求诸侯效忠

没有任何制约力的西周,「王德」是封建统治者最后的底线,这种「王德」对天命的畏惧延续了周王朝近千年的生命,此后,无论春秋五霸如何强盛,都只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强的诸侯都必须获得王室认可。

在历史的长镜头中,金钱永远可以代表利益,所谓「民心」不过是给大部分人一个公平赚钱的机会,这才是社会最大的道德;在绚丽多姿的历史长卷中,金钱又永远不可能成为主角,它只是财富的符号,对与错,只在用钱的人。

好了,从西周说起吧。

西周是一个混沌世界,不要说金银,就是青铜产量也不大。没有金银的世界,什么才是钱呢?

《诗经》 有云:「既见君子,钖我百朋」(钖通赐),其中的「朋」指贝壳,与很多国家和民族一样。●贝壳是中国的第一代货币,后来,用青铜铸成的贝壳也被用作货币。●对统治者来说,贝壳远远担负不起驾驭天下的责任,那么,西周的王朝要以什么方式统治国家呢?

大部分人对西周的了解来自《封神榜》 ,也就是武王伐纣。实际上,周武王姬发统治的时间很短(既克商,两年,王崩) ,姬发根本来不及建立统治国家的组织架构。姬发死后,其弟姬旦,也就是周公即位(篡位)。这位孔子常常梦里神交的先贤,才是西周制度真正的奠基者,从周公开始,解决了如何统治天下的问题。

姬旦选择了当时最有效、最简单的统治方式——封建:为确保对国家的统治,姬旦共封七十一国,其中,姬姓五十三国,封国在地方替代周王管理属国。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看到《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這書名時,我的腦袋立刻聯想到一連串的歷史畫面。身為一個在台灣成長的讀者,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與歷史脈絡一直有著深厚的感情,而「金融史」這三個字,更是開啟了我對歷史深層理解的大門。書名中提到的「西周封建經濟」,我總覺得那是中國早期經濟制度的濫觴,了解那個時期的土地分配、貴族壟斷、以及早期貨幣的雛形,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起點。而「唐朝盛世」,這段黃金時期,究竟是如何透過其先進的金融體系和蓬勃的商業活動來支撐的?「真相」二字,更是讓我對作者挖掘史料、提出獨到見解充滿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透過清晰的敘述,帶領我穿越時空,感受當時的經濟脈動,理解貨幣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以及金融制度的演變如何塑造了中國歷史的進程,這將是一場關於財富、權力與文明的歷史探索之旅。

评分

《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股深邃的歷史感,尤其「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的時空跨度,足以激發我這位熱衷於中國歷史研究的台灣讀者,無窮的求知慾。西周時期的封建經濟,那可是中國早期國家形態形成的關鍵時期,了解其經濟基礎,對於理解後來的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至關重要。而唐朝盛世,我們常歌頌其文化昌盛、國力強大,但「真相」二字,讓我聯想到,這背後必然有著複雜且精密的經濟運作與金融體系作為支撐。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當時的貨幣種類、交換方式、財富分配機制,以及商業活動的發展程度。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能夠透過這樣一本著作,將中國古代如此漫長且重要的經濟發展歷程,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和分析,無疑是一次極具價值的學習體驗。

评分

哇,看到這本《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的書名,光是「3000年」就足以讓人眼睛一亮!身為一個對歷史、尤其是經濟脈絡很感興趣的台灣讀者,我對於書中所涵蓋的「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這段歷史時期,可是充滿了好奇。西周時期,那是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年代,想像一下當時的封建經濟是如何運作的,土地的分配、貴族的權力、以及最基礎的貨幣流通,這背後一定藏著許多我不知道的故事。而到了唐朝盛世,那可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詩歌、文化、藝術無不繁榮,但經濟上的繁榮又是如何支撐起這一切的?書中提到的「真相」二字,更是讓我聯想到,歷史課本上那些簡潔的敘述,是否隱藏了更為複雜、更貼近真實的經濟運作模式?我期待書中能用生動的筆觸,帶領我穿越時空,親眼見證那些金融制度的演變,瞭解貨幣的發行與流通如何影響朝代的興衰,以及商業貿易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這本書的厚重感,彷彿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古代經濟史,光是書名就已經激發了我無限的閱讀衝動。

评分

這本《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的書名,著實讓我這身處台灣,時常關注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讀者,感到一份親切又學術的吸引力。書中所探討的「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這段跨度極大的時間軸,正是我一直以來非常感興趣的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的核心。我對於西周時期那種基於宗法制的封建經濟體系,如何奠定後世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唐朝,不僅是政治、文化上的巔峰,其經濟發展的活力,特別是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以及當時金融工具的運用,更是學界探討的重點。書名中「真相」二字,恰恰點出了我對於歷史研究的期待——希望能從課本之外,挖掘出更真實、更具體、更符合經濟學原理的歷史面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透過嚴謹的考證和清晰的論述,為我解析當時的貨幣制度、稅收體系、土地制度,乃至於民間的商業活動,是如何相互影響、共同塑造了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軌跡。

评分

關於這本《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的書名,我作為一個在台灣求學、工作,對中國歷史一直懷有濃厚興趣的年輕人,感到非常著迷。過去我所接觸的中國史,往往著重於政治事件、朝代更迭,或是文學藝術的發展,對於經濟層面的深入探討相對較少,尤其是像「西周封建經濟」這樣早期且基礎的體系,更是一個充滿謎團的領域。而「唐朝盛世」固然眾所周知,但其背後的經濟支撐、金融運作的「真相」,確實是許多歷史愛好者渴望了解的。這本書名的精準定位,讓我聯想到,作者或許能透過細膩的分析,揭示不同時期金融制度的演變,例如貨幣的材質、價值、流通範圍,以及與農業、手工業、商業之間的關聯。我期望閱讀這本書,能夠對中國古代的經濟脈動有更宏觀、更具體的認識,理解金融力量如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影響著社會結構和文化風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