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与希望中道别:传达出个人情感的告别与追思仪式

在爱与希望中道别:传达出个人情感的告别与追思仪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ürgen August Alt, Barbara Bucher, Edgard Drückes, Christine Fleck-Bohaumilitzky, Christanne F
图书标签:
  • 告别仪式
  • 追思会
  • 个人情感
  • 生命纪念
  • 爱与希望
  • 情感表达
  • 仪式感
  • 心理抚慰
  • 丧失与哀悼
  • 怀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们会透过各种紧急应变方案,来为可能会面对许多无法预见的事件做准备。

  但对于亲人的死亡,或甚至自己的死亡,现代人一般都极度欠缺充分的准备,到了那个关键时刻,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让亡者家属具体面对并深思死亡的现实,不但非常有帮助,也很重要,而透过亲自参与丧礼与事前准备的相关事宜,尤其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

  因为,「真正的幸福也包括死亡」。

  无论临终者是在家里、医院、老人安养院或安宁病房去世,重要的是「告别」这个仪式。

  告别位于一个过程的开端,在这个过程的最后,所有相关的人会经验到,死亡不代表结束,反而是一种过渡;借着它,我们与亡者开始一种不一样、永恆、且牢不可破的关系。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的专著的简介,旨在探讨特定历史时期下,特定群体在面对剧烈社会动荡时,其精神世界的重构与文化认同的演变。 --- 《破碎的镜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现代性转型》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科学理性主义的胜利、传统信仰的瓦解以及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结构剧变时所经历的深刻的精神危机与身份重塑。这是一个思想的“大分裂”时期,传统上被视为社会灯塔的知识阶层,发现自己被卷入一个快速、陌生的现代世界,其知识结构、道德基石乃至存在的意义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部分:启蒙余晖的消散与现代性的冲击 本书首先追溯了19世纪中叶启蒙运动所建立的理性、进步与人本主义理想的巅峰状态。作者通过对当时主流学术思潮——如实证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的详细梳理,描绘了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知识堡垒。然而,随着达尔文主义的冲击、尼采对形而上学基础的颠覆性批判,以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揭示,这个堡垒开始出现裂痕。 核心章节着重分析了“焦虑的蔓延”。在科学日益精准地解释自然现象的同时,传统宗教和形而上学的解释权被边缘化。这种权力的转移,并未带来知识分子预期的解放,反而引发了一种深刻的“意义真空”。面对一个不再由上帝或永恒真理主宰的世界,他们如何构建新的价值体系?本书引用了大量当时作家的日记、书信和未发表的手稿,揭示了他们在面对这种存在主义困境时的真实感受——从早期的乐观适应,到后期的深沉疑惧。 第二部分:身份的断裂与新美学的诞生 现代性的冲击不仅仅是哲学层面的,更是对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义。传统上,知识分子是道德的仲裁者、社会的良心。然而,在专业化和技术官僚日益主导的社会中,他们的声音开始被稀释。本书详细考察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在文学、艺术和政治领域中的自我定位挣扎。 一个显著的现象是“颓废主义”(Decadence)与“象征主义”(Symbolism)的兴起。这些运动被视为对庸俗、物质化的资产阶级现代性的一种逃避和反抗。作者认为,颓废美学并非简单的感官享乐,而是一种防御机制——当外部世界变得无法理解或无法控制时,知识分子转而向内求索,将“美”本身视为最后的庇护所。我们考察了波德莱尔、马拉美等先驱如何通过对语言、形式的极致探索,试图在破碎的现实中锚定一丝永恒的秩序。 第三部分:意识形态的陷阱与政治的幻灭 随着20世纪的临近,欧洲社会政治矛盾激化。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知识分子在面对民族主义高涨、社会阶级冲突加剧时的政治选择及其背后的精神动因。 许多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投身于新的意识形态运动来重建集体认同和行动目标。然而,这种“投身”往往伴随着对自身理性批判能力的暂时搁置。本书对比了早期激进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新兴的沙文主义思潮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作者论证,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的狂热,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理性主义带来的“疏离感”的一种矫正尝试,都是试图用宏大叙事来填补精神空洞。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本书详尽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知识分子对战争的态度转变。那些曾经主张世界大同的和平主义者,如何在民族主义的洪流中迅速转向支持战争,并将战争描绘为对“沉闷现代性”的净化仪式。这种集体性的“精神失足”,成为理解20世纪政治极端化的关键线索。 第四部分:通往新秩序的探索与未竟的遗产 在战争的残酷清洗之后,幸存的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一个被彻底重塑的世界。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战后对现代性进行“再诊断”的努力。精神分析学、现象学、以及后来的结构主义思潮的萌芽,都被视为对“线性进步史观”的彻底告别。 作者强调,这些思想流派的诞生,并非是简单的学术进展,而是对前一阶段精神失败的深刻反思。知识分子不再寻求建立一个全新的、完美的体系,而是转而关注人类经验的底层结构、潜意识的运作,以及主观体验的不可还原性。 本书总结认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这场精神风暴,虽然以知识分子的普遍性幻灭告终,却意外地催生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思想的工具箱”。他们的困境,即理性与情感的对立、个体与集体的张力、意义的追寻与虚无的面对,构成了理解当代文化与哲学辩论的基石。这是一部关于一个精英阶层如何在其世界观崩塌时,挣扎着塑造了我们这个时代复杂性与矛盾性的历史记录。 ---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对欧洲思想史、文化社会学、文学批评以及现代主义起源感兴趣的专业研究者和深度阅读爱好者。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知识,以充分领会文本中复杂的论证和细致的文本解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亚特(Jürgen August Alt)


  哲学博士,自由作家,尤其对知识演变的历史感兴趣,已出版多本着作及论文,其中包括 Richtig argumentieren(暂译:好好辩论),C.H.Beck出版。

  个人网站:www.vsbonn.de/alt.html

布赫(Barbara Bucher)

  1960年生于华尔(Waal),已婚,有两个孩子,住在东阿尔高郡(Ostallgäu)的延根(Jengen)。

  身为专业花艺师,她在Bad Wörishofen的一家疗养中心工作了十五年。

  身为女管家,她负责照料来院客人的健康,并根据柯奈斯(Kneipps)神父的铭言-「身、心、灵的休憩」-依照教会礼仪年度来装饰其疗养中心。

德瑞克斯(Edgard Drückes)

  生于1966年。唸完企业管理并在商业界服务八年之后,决定转换跑道,于1994至1998年间在科隆的天主教应用科大攻读社会教育。

  目前已在洛尔马市狄森区(Lohmar-Deesem)的伊莉沙白安宁病房(Elisabeth-Hospiz)服务十多年,并已从事社工工作七年;2006年以来,担任伊莉沙白安宁病房的主管。

弗烈克-波豪米莉斯基(Christine Fleck-Bohaumilitzky)

  神学硕士,牧灵传道员,医院心理辅导,重大意外心理辅导,德国职场生涯心理辅导协会(DGSv)指导员,住在贝尔基兴(Bergkirchen)。

弗列克(Christanne Fleck)

  神学硕士,牧灵传道员,医院与老人安养院资深心理辅导,个人生涯发展指导员,住在贝尔基兴(Bergkirchen)。

葛吕兹纳(Felix Grützner)

  哲学博士,1964年生,在教会与弥撒或礼拜上舞蹈已有二十年以上的经验。他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罗马以及波昂完成古典芭蕾与现代舞方面的教育。

  对他而言,灵修与舞蹈之间的连结很重要,这使得他固定参与筹办各种教会活动,包括读经、弥撒或礼拜及各种纪念仪式。

  在科隆一个教会的诸圣节弥撒上,葛吕兹纳深入探讨生病、死亡、悲伤和失去这些主题:「舞蹈肢体语言的开放性尤其能够使观众受到感动──而不必说出自己的感受。」透过手势、平静的舞蹈动作与脸部表情,他展现出痛苦、悲伤和告别之痛──但也打开对希望和信心的展望:「我很重视揭露出悲伤之外的生活是怎么一回事。我跳的是生命之舞,不是死亡之舞!」葛吕兹纳固定举行关于肢体语言与动作的各种研讨会与课程,尤其是针对处于悲伤当中的人及安宁病房与安宁疗护机构的工作人员。

海茵里希(Julia Heinrich)

  在德国埃森(Essen)的Folkwang Hochschule完成现代舞蹈的学业之后,她从表演艺术转向视觉艺术,并在法国布雷斯特(Brest)的艺术学院攻读「自由艺术」。

  手工艺与其各种技巧并不属于正规学科的一环,这些正规学科除了如油画、版画、印刷艺术、雕刻和艺术史等「古典」学科之外,还整合了当代艺术市场、文化管理、当代艺术表达形式──装潢、影视艺术、表演──以及个人艺术生涯发展。

  海茵里希透过文字和书写转换到刺绣。文字与书写是通往「意识与存在变化」的途径。由于人们也能够「快速书写」,于是在过去与现在,刺绣成为慢下来、有意识的活动,以及面对时间的方式。在装潢和展示当中,刺绣作品都应该「在原处」(in situ)被视为是一种过程的见证。因此海茵里希在法国的布雷斯特、英国伦敦和德国的明斯特展出自己的作品。

  在「Teestube für Helix Pomatia」这类的活动中,海茵里希邀请众人参与这种慢下来的过程,并为个人处理「时间」创造空间。

  除了活动时期之外,这位女艺术家工作与居住地点都在明斯特,由于她的工作与「时间就是金钱」这个原则相反,她凭靠教导艺术学科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赚取收入。

柯许(Werner Kirsch)

  生于1966年,从五岁就开始摄影。他主要以传统的非数位照相机拍黑白照。

  风景是重点主题。作品在多地展出,抱括科隆、不莱梅以及荷兰。柯许居住与工作地点都在科隆。

欧皮奥卡(Alfred Josef Opiolka)

  艺术家,已从事自由创作三十多年,主要是花卉壁画和外观设计(www.Wandmaler.de)。

  2006年展出第一个彩绘棺材,2007年专营彩绘棺材店开业。目前的愿景:在医院、老人安养院和安宁病房中有设计得「有人性尊严」的彩绘临终室,以及对所有冷漠的停尸间给予适当的设计。

隆恩(Gunnar Ravn)

  1943年生于汉堡,目前在卡塞尔(Kassel)从事石匠的工作。

  他的公司主要生产手工制作的墓碑。自1976年独立从业以来,主要的工作是从亡者家属的回忆与构想去设计并制作有个人特色的墓碑。

  为了与顾客一起设计墓碑,他必须与他们进行关于亡者的深入谈话。这需要意愿、信任、时间,并与亡者家属密切合作。原则上需要至少三次的谘商会谈,大多数的情况下会超过三次,将要表达的内容范围一再缩小。在这个阶段里会有许多草图和模型,逐渐清楚显现,这个墓碑要表达什么讯息。墓碑形成的过程是一种处理悲伤的方式,经常使亡者家属在痛失亲人的悲伤中感到安慰。他所制作的墓碑曾在十五次全德庭园秀和三次邦庭园秀中展出,并获得众多大奖。透过参与庭园秀,他的顾客遍及全德国。他的工作室所制作的墓碑也几乎遍及全德国。透过他的展出以及亲力亲为的建议,顾客们都知道他是一人独自工作,而且对这一点也评价颇高。2007年,与合作伙伴萨德(Gerrit Schade)在卡塞尔成立公司:Grabmale Gunnar Ravn GbR。

罗特(Fritz Roth)

  葬仪社业者,悲伤陪伴者,以及Private Trauer Akademie Fritz Roth(罗斯私人悲伤学院)之创立者,在德国丧葬业同仁眼中是一位惊世骇俗的人。他本人以开朗从容的态度接受这类的评价──而且有充份的理由。他抱持热诚并投入推动在我们的社会中以另一种态度面对死亡与悲伤的努力,使他获得多次奖项,并成为全德国最着名的丧葬业者。他所提出──再度发现我们的悲伤文化──这个讯息得到愈来愈多人的关注。这是他借着无数的演讲、在各种媒体上出现以及一系列畅销书所推广的讯息。他工作最关键的部份是在贝吉施-格拉德巴赫(Bergisch Gladbach)的Haus der menschlichen Begleitung(人性化陪伴之屋)。那是位在城市边缘一个明亮且绿树林荫山丘上的群聚建筑物,即使今天在国际上也是一种模范建筑。它比较像一个乡间饭店而不像葬仪社,其中包含私人悲伤学院、为处于悲伤中的孩童所设立的「Villa Trauerbunt」(悲伤彩色别墅)、过度时期花园,以及德国第一个私人骨灰瓮墓园(www.puetz-roth.de)。罗斯在1949年出生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邦的艾堪(Eikamp)。在史泰勒(Styl)的天主教史泰勒遣使会(Styler Missionar)圣米格中学结束中学学业并完成企业管理的学业之后,在人性陪伴学院(Akademie für menschliche Begleitung)师从卡那卡奇斯教授(Prof. Dr. Jorgos Canacakis)进修悲伤教育学。1983年,接管在贝吉施-格拉德巴赫的普兹葬仪社(das Bestattungshaus Pütz)。他热心参与许多组织成为其会员,因此也在国际上甚为活跃,其中包括 International Work Group of 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 IWG, London/Ontario(国际死亡、濒死与哀恸工作团体),the 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ADEC, Hartford, USA(美国死亡教育与辅导学会)。曾经出版多本着作,其中包括:Der Trauer eine Heimat geben. Für einen lebendigen Umgang mit dem Tod(暂译:给悲伤一个家──如何以生命力面对死亡),Bergish Gladbach 1998;Lebendige Trauer. Dem Tod bewusst begegnen(暂译:有生命力的悲伤──有意识面对死亡) Bergisch Gladbach 2002;Trauer ist Liebe. Was menschliche Trauer wirklich braucht(暂译:悲伤就是爱──人性化悲伤真正需要的元素)Bergisch Gladbach 2006。  

赛赫儿(Ursula Schairer)

  生于1954年,住在斯图加特(Stuttgart)附近,在杜宾根(Tübingen)研读法律、德国文学与民俗学,主要研究文化史、文学与音乐,并喜爱写作。其最大兴趣之一是收集纪念品、旅游手册与希奇古怪的东西。

史威卡(Georg Schwikart)

  哲学博士,生于1964年,已婚,有两个孩子,宗教学家、神学家、作家以及出版商,住在波昂附近的圣奥古斯丁(Sankt Augustin)。在丧礼致词以及在教会从事悲伤牧灵方面的工作有多年的经验,亦出版众多着作,请参考 www.schwikart.de。

图书目录

推荐序 ....................4
前 言....................10
1 认真面对道别―当一位摰爱的人过世时
史威卡(Georg Schwikart)....................13
2 仪式的力量―悲伤就是爱
罗斯(Fritz Roth)....................27
3 与亡者面对面告别―临终者的尊严
德瑞克斯(Edgar Drückes)....................39
4 讣闻、悼文与谢词―白纸黑字的力量
史威卡(Georg Schwikart)....................51
5 用生命的象征符号装饰棺木―用爱陪伴死亡
欧皮奥卡(Alfred Opiolka)....................63
6 骨灰瓮只能这样吗?―上帝用土造人……
杜蓬(Martine Dupont)....................75
7 除了棺木与尘土之外―送给亡者的旅途陪伴
史威卡(Georg Schwikart)....................87
8 透过刺绣处理悲伤―在默想中为亡者绣条裹尸布
海茵里希(Julia Heinrich)....................99
9 用植物表达悲伤―爱与希望的花环
布赫(Barbara Bucher)....................111
10 感人肺腑的言词―丧礼上的说话艺术
史威卡(Georg Schwikart)....................121
11 协助准备丧礼的弥撒或礼拜
―生命的各种议题一向是信仰的主题
弗烈克- 波豪米莉斯基(Christine Fleck-Bohaumilitzky)...........131
12 丧礼上的音乐―超越言辞的「动人语言」
史威卡(Georg Schwikart)....................129
13 弔唁签名簿中的留言―以文字保存安慰
赛赫儿(Ursula Schairer)....................137
14 追思讣讯―不只是一张纸
赛赫儿(Ursula Schairer)....................145
15 抬棺与捧骨灰瓮―亲手扶着
史威卡(Georg Schwikart)....................153
16 追忆那段在一起的日子―悲伤时间的桥樑
弗列克(Christian Fleck)....................161
17 一次追忆活动的实况报导―回忆的力量
施蕾(Gisela Scheele)....................169
18 为死者摄影―静默的图像
柯许(Werner Kirsch)....................175
19 以「生平影片」来面对悲伤―影像的帮助
波尔穆勒(Tobias Pollmüller)....................181
20 生命之舞―以肢体语言表达悲伤
葛吕兹纳(Felix Grützner)....................185
21 透过特色化的墓地装饰来鼓励家属―与墓碑业者的对话
隆恩(Gunnar Ravn)....................190
22 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关于临终者与亡者的故事
亚特(Jürgen August Alt)....................193
作者简介....................19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柔的抚慰。书名《在爱与希望中道别》,已经预示了一种积极的态度,这在面对“告别”这个沉重的话题时,尤为珍贵。我一直在思考,告别仪式,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它仅仅是走个流程,还是应该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尤其是在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个性化的表达,那么,如何在一个庄重的告别仪式中,融入个人化的情感,让这场告别真正属于逝者,也慰藉生者,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思路,让我们能够更自然、更真诚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不舍,同时也能够传递出对未来的希望,让生命在传承中延续。这本书,仿佛在告诉我,即使面对离别,我们依然可以带着爱,带着对生命的美好憧憬,坚强地走下去。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那一刻,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书名《在爱与希望中道别:传达出个人情感的告别与追思仪式》,一下子就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似乎越来越不擅长表达情感,尤其是在面对死亡这样的终极课题时。很多时候,一场告别仪式,可能就流于形式,缺少了真正的情感共鸣。我渴望从这本书中找到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和学习如何有意义地告别,如何让告别成为一种疗愈,而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我想知道,书中会提供哪些具体的建议,来帮助我们在追思逝者时,将心中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爱与思念,化为最真挚的表达。是不是可以教会我们,如何用言语、用行动,去勾勒出逝者在我们生命中的独特印记,从而让生者在悲伤中找到力量,在回忆中获得慰藉,并且带着这份力量与慰藉,继续向前走,迎接新的生活。

评分

书名《在爱与希望中道别》本身就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让人在触及“告别”这个词时,不会感到全然的绝望。我一直觉得,告别仪式不仅仅是对逝者的一个仪式性的送别,更是对生者的一次深刻的心理调适。尤其是在我们台湾这样一个重视情感联结的社会,如何在一个相对传统的框架下,融入更具个人化、更能触动人心的情感表达,是我一直在探索的。这本书提到的“传达出个人情感”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有共鸣。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引导我们去梳理那些深埋心底的情感,如何找到最合适的方式将它们呈现出来,让逝者在安息的同时,也让活着的人感受到一种完整的、充满爱的连接。它或许能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让告别不再是冰冷的结束,而是充满温度的继续,让爱在不舍中升华,让希望在追思中萌芽。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在爱与希望中道别:传达出个人情感的告别与追思仪式》,给我一种非常温暖且深刻的感受。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无论是亲人、朋友,甚至是我们生命中的某个阶段。但很多人在面对告别时,常常是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内心的情感,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这份悲伤。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告诉我如何去组织一场有意义的告别仪式,如何让这场仪式真正能够传达出我们对逝者的爱与不舍,同时也能让我们自己从中获得疗愈和力量。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关于“仪式”的说明,更是关于“情感”的梳理和表达。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感人的故事,或者是一些具体的建议,帮助我们在充满悲伤的时刻,依然能够找到爱与希望的出口,让每一次告别,都成为一次深刻的生命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故事感,淡雅的色彩搭配上文字,瞬间就抓住我的眼球。最近我身边的朋友经历了一些失去,我一直在想,要怎么去安慰,怎么去陪伴。这本《在爱与希望中道别》的名字,就如同清风拂过心头,既有对逝者的不舍,又蕴含着对生者的抚慰。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告别仪式,是在庄重的氛围中,还是在温馨的回忆里?我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生离死别,总是手足无措,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指引,让我明白,即使是伤感的告别,也能充满爱与希望,让逝者安息,让生者重新振作,带着对过往的珍藏,继续前行。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传达个人情感”这部分的解读,因为在我看来,每一次告别,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都应该承载着我们与逝者之间深厚的情感连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