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相信?(全新译本)

我为什么相信?(全新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imothy Keller
图书标签:
  • 信仰
  • 基督教
  • 神学
  • 哲学
  • 宗教
  • 理智
  • 护教
  • 阿彼得·库尔
  • 证据
  • 信仰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GOODTV「救恩之光」,纽约救赎长老教会的主任牧师提姆.凯勒,迄今已于35个城市协助创办170间教会,其敏锐的证道、丰富的学养与事工,让许多人得着帮助。本书全新译本重新出版,台湾读者因为看了节目之后殷殷期盼等这一本书。

  提姆‧凯勒说:「没有怀疑的信仰,就像一个身体内没有抗体的人……如果一个人未能耐心地倾听自己内心的怀疑,他的信心可能在一夜间崩溃……」

  本书取材于古典文学、哲学、人类学,以及许多不同领域,提姆‧凯勒集合许多思想巨擘的发声,帮助你认识神,了解真理,进而知道自己为何而活,为何相信。他说「改变生命的信仰以及与上帝连结,最好表达的方式是『信任』这个字。」就以本书,让我们再一次根深信仰的力量。

  相信上帝,就如同相信太阳已经升起。
  不但因为我看见了,而且因为太阳,使我看见其他东西。──C. S. 路易斯

  对于信仰,有七个问题,让我们疑惑至今:
  一、难道这世界上,只能有一个宗教?
  二、上帝这么好,怎么会让苦难存在?
  三、宗教是一件紧身衣,会让人失去自由?
  四、教会要对世上不公义负责?
  五、一个有爱心的上帝怎么会把人打入地狱?
  六、科学已经驳斥了基督教?
  七、不可能对圣经完全接受?

  被誉为21世纪C.S.路易斯的提姆.凯勒牧师,
  利用文学、哲学与生活化的对话,一一解释这些信徒常询问他的疑惑。
  2008年出版,立刻登上纽约时报与亚马逊书店畅销书Top5,
  更长销至今,各界好评不断!

国内外专家及媒体推荐

  《标竿人生》作者华理克(Rick Warren):「我会将本书送给我信仰虔诚的朋友,及对宗教抱持怀疑的朋友。」

  葛理翰(Billy Graham):「提姆‧凯勒在纽约的教会,将这一代寻找真理的人,以及怀疑论者一併带向上帝。我为他感谢上帝。」

  灵粮教牧宣教神学院院长谢宏忠:「在强调多元价值和相对观点的后现代思潮之上,作者以宏观的角度和清晰的思路,搭建出原汁原味的基督信仰桥樑。」

  玉山神学院院长布兴大立:「让人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化解非基督徒对基督教信仰的疑虑,进而以严谨的文章与之讨论,去阐明基督教信仰的真理。」

  台湾淡水基督教会主任牧师吕代豪:「现今的时代需要这本杰出着作所传递的信息,使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灵魂可以获得指点。」

  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师杨宁亚:「这本书像是一盏探照灯,穿透后现代主义的浓雾,把基督教信仰的内涵照得清清楚楚、条分缕析,让疑惑的人恍然大悟,豁然明白『不要迷信,也不要迷不信』。」

  《纽约时报》:「与其他都会大教会不同的,救赎者教会非常传统。但是凯勒非传统的,就是他对都会听众的传道所用的技巧……如果亲眼看到凯勒在台上的专业姿态,我们便不难从中了解一二。」

  《出版人週刊》:「为了塑造一个令人信服的上帝,凯勒取材于古典文学、哲学、人类学,以及许多不同领域。这本书是写给怀疑论者,以及虔诚的教徒的。作者将自己在纽约救赎者教会所见所闻生动的写下来…这本书见证了作者的博学多闻,也给当下怀疑者、辩论着信仰怀疑的人一个令人信服的依据,也让那些想要重新评估自己所信的宗教的人一个好理由。」
文明的回响: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 一部关于人类集体记忆、文化演变与身份认同的恢弘史诗 本书并非对既有信仰体系的辩护或批判,而是一次深入人类文明肌理的考古挖掘。它以宏大的视角审视了数千年来,不同社会群体如何构建其世界观、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的过程。我们不再关注“信什么”,而是追问“如何形成相信的机制”。 第一部分:符号的诞生与部落的聚合 从洞穴壁画到城邦的边界 本章首先探讨了人类早期对意义的渴求如何转化为最初的集体符号系统。我们剖析了史前文化中,图腾崇拜、祖先神话与自然现象的关联,这些构成了早期社会凝聚力的基石。 非物质遗产的物质载体: 考察了从苏美尔楔形文字的诞生,到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复杂结构,分析了书写系统如何成为记忆的外部硬盘,将短暂的口头传统固化为可传承的“集体意识”。我们特别关注了泥板上的法律条文和神谕记录,它们标志着从经验主义到规范化叙事的关键一步。 祭司阶层的兴起与知识的垄断: 探讨了在农业文明的早期,如何出现专门负责解释宇宙秩序的群体。他们的知识体系不仅关乎宗教仪式,更直接影响了天文观测、历法制定以及政治权力的分配。这不是关于神祇的真实性,而是关于“谁拥有解释权”的权力斗争。 城邦的叙事: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单一的部落神话开始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本章通过对古希腊城邦英雄史诗(如荷马史诗的社会功能)的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共同的文学和历史叙事来熔铸公民身份,创造出一种超越血缘的“想象共同体”。 第二部分:轴心时代的颠覆与精神的重构 从地域崇拜到普世关怀的飞跃 轴心时代(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剧烈的“操作系统升级”。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大规模的战争冲突,旧有的地方性神灵解释体系显得苍白无力。 超越经验的追问: 重点分析了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独立发展出的几大思想流派——比如古印度的奥义书思辨、中国的诸子百家,以及地中海地区的早期哲学探索。它们共同的特征在于,不再满足于解释“发生了什么”,而是开始探究“存在的本质”和“理想的社会形态”。 道德律令的内化: 探讨了如何从外在的律法强制,转向内在的道德约束。例如,佛教的“业报”观念如何通过内在的精神惩罚机制,规范了千万人的行为;孔子的“仁”如何通过人伦关系渗透到社会治理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内化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社会的协作复杂度和伦理深度。 从“我们”到“所有的人”: 轴心时代的思想开始尝试构建普世性的真理,试图超越部落和地域的限制。本章对比了早期一神论的萌芽与宏大哲学体系的建立,分析了这种普世关怀如何为后来的帝国扩张和全球性宗教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整合与知识的保藏 帝国衰落后的精神避难所 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进入了一个结构重组的时期。本章考察了知识和文化是如何在中世纪的权力真空下被保存、重塑和传播的。 修道院的角色: 详细描述了修道院如何成为西方文化和古典知识的“方舟”。抄写员的工作不仅仅是复制文本,更是对文本的筛选、注释和再诠释的过程,这在无形中塑造了后世对古代经典的理解框架。 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知识交汇: 深入研究了巴格达、科尔多瓦等地的学术中心,如何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桥梁。阿拉伯学者在代数、医学和天文学上的贡献,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希腊、波斯和印度知识的系统性吸收、翻译和发展之上。这种跨文化的知识整合,是人类文明迭代的关键环节。 神学作为“科学”的时代: 分析了经院哲学如何试图用逻辑工具(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框架)来系统化地论证既有的信仰结构。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是这种整合努力的顶峰,它展示了人类试图建立一个“无缝”解释世界的宏伟尝试。 第四部分:启蒙的觉醒与现代性的裂变 理性的光芒与怀疑的阴影 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统一性,而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则将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观察者取代了诠释者: 探讨了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的发现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宇宙图景。当观测取代了权威教条时,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理解也随之剧变。这种“看到不同”的能力,是现代性认知的核心。 社会契约与国家建构: 考察了洛克、卢梭等思想家如何通过“社会契约”的概念,将政治合法性的根基从神授转移到人民的“理性同意”上。这不仅是政治理论的革新,更是对既有社会组织方式的彻底颠覆。 人类中心主义的兴起与反思: 启蒙运动带来了巨大的解放力量,但也带来了对自然界的工具性看法,以及对“进步”的无条件信赖。本章将分析后来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理论,如何开始反思这种过度依赖理性的倾向,以及它对非理性、情感和地方性知识所造成的挤压。 结语:未来的构造性挑战 本书的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在全球化、信息爆炸和技术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如何在新旧观念的交汇点上构建新的意义和秩序?我们探讨了数字时代的身份碎片化、信息茧房的形成,以及文化冲突加剧的深层原因——它们都是人类在面对巨大变化时,试图重塑其“相信”结构时必然经历的阵痛。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历史的深度和跨学科的广度,帮助读者理解,我们所“相信”的一切,都不是凭空出现的真理,而是无数代人为了生存、秩序与意义而共同构建的、充满智慧与偏见的复杂工程。它引导我们思考:我们如何理解过去对我们现在的影响,以及我们正在为未来留下什么样的思维遗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提姆.凯勒Timothy Keller


  长达九年在美国维吉尼亚州哈普威尔长老教会牧养蓝领阶级,接着于纽约曼哈顿主持纽约救赎长老教会(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纽约时报」说提姆‧凯勒非传统的讲道,专业引用大都会人的语言,阐释神丰富、深刻的真理,精准打动各种高成就人士与好辩的知识分子。他积极扩增基督身体,目前已在35个城市创办170间教会。

  提姆‧凯勒长期投入贫民区救助,创办「纽约希望」(HFNY),服事贫民区青少年、低收入户、游民、外来移民与爱滋病患者。透过GOODTV《救恩之光》节目,台湾观众得以领受提姆‧凯勒牧师的讲道。2010年大田出版《我为什么相信?》,2015年全新翻译,以更精确的文字与读者分享提姆‧凯勒牧师丰硕的文化思想与真切灵命。

译者简介

赵郁文


  台大商学系工管组

  政大企研所MBA

  教育部公费硕士后留欧,伦敦大学国际企管博士。

  曾任教于东华大学国企所与政治大学EMBA,并在创投与创业领域多年。

  曾经是教授、经理人、与创业家;也曾出版《国际企业管理》(华泰)、《我这样教出基测满分的孩子》(大田);自大学受洗归入基督后,经历许多生命奇妙旅程,沿途充满  上帝的恩典带领。在进入人生下半场后,决定顺服上帝的旨意,投入荣神益人的事业。翻译  神的话语,代表着人生的另一里程碑。

图书目录

006前言

卷1 跨越怀疑
020第一章 不可能只有一种唯真的宗教
036第二章 一个良善的上帝怎能容许苦难?
047第三章 基督教是件紧身衣
061第四章 教会要对这么多不公义负责
075第五章 一个有爱心的上帝怎能把人打下地狱?
089第六章 科学已经驳斥了基督教
100第七章 你不可能对圣经完全逐字接受
115中场休息

卷2 如是我信
124第八章 上帝的线索
138第九章 对上帝的认知
151第十章 罪的问题
164第十一章 宗教与福音
175第十二章 十字架的(真实)故事
188第十三章 复活的事实
198第十四章 上帝之舞
210后记  接下来要往哪走?
223感谢
224附註

图书序言

前言

我发现你的缺乏信心─令人恼怒。─达斯‧ 维达(Darth Vader,《星际大战》中的黑武士)


  相互敌对的两边,其实都对

  在现今一般人所知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存有着巨大鸿沟。任一方都要你非但去否定对方,而且要贬抑对方,将之视为(最好状况下)疯狂,甚至是(最坏状况下)邪恶。当信仰成为争论焦点时,这样的情况尤其真实;世俗开明人士大声疾唿宗教基要主义正快速成长,让不信的人受到侮蔑;他们指出受到大型教会与动员的正统信徒支持,现今政治已经转向保守右翼。另一方面,保守人士则不断地谴责这个持续走向怀疑论与相对论的社会;他们认为主要大学、媒体公司与菁英机构,都已经严重的世俗化,而这些人也掌控整个文化。

  真相为何?在今日世界,究竟是怀疑主义还是宗教信仰掌握了优势?答案是:是的,相互敌对的两边,其实都对!一方面,对传统宗教的怀疑、恐惧与愤怒,在力道与影响力上,都是与日俱增的;但在此同时,健全而正统的宗教信仰,却也是日渐滋长的。

  在美国与欧洲,不去教会的人数正稳定地成长。在美国,民意调查中填写「无宗教信仰」的人数快速增加,过去十年间达到原来的二到三倍。

  在一世纪以前,多数美国大学,从以基督信仰为学校主流基础,转变成现在公开宣示的世俗化价值。结果,持守传统信仰者难以立足于任何具有文化力量的机构;然而,即便越来越多人认定自己是「无宗教偏好」,还是有些植基于圣经权威、相信神蹟、理论上应该被淘汰的教会在美国持续成长,这种现象在非洲、拉美与亚洲教会尤其兴盛,就算在许多欧洲地区,教会的参与率也有些增长。在美国,虽然多数的大专院校充斥着世俗主义(Secularism)的氛围,宗教信仰还是在学术界的角落里默默成长,估计在美国大约有百分之十到二十五的哲学系教授或教师是正统的基督徒,三十年前,这个比率不到百分之一。知名学者费雪(Stanley Fish)在他的报告中对此趋势是有其根据的:「当德希达(Jacques Derrida,法国哲学大师,解构主义之父)于二○○四年十一月过世时,一位记者打电话问我,想知道在继种族、性别,与阶级三大主流领域的长期主宰后,作为学术界核心智识能量的后继研究领域将会是什么?我一语道破地回答:宗教。」简言之,在宗教议题上,世界是被两极化的:它正在向着「越发敬虔」和「越发不敬虔」这两个极端同时发展。过去一度被相信:世俗化的欧洲国家是全世界走向世俗的先驱;宗教,一度被认为会从原本比较优势强大、超自然取向的高峰状态逐渐式微,甚至走向凋亡;但现在这种「科技进步导致世俗主义」的理论现在正在被解构,或是被彻底反省。即便在欧洲,目前在基督教缓步成长,而回教快速发展的现实状况下,其未来也未必走向世俗化。

  两个阵营

  在这种两个极端现象中,我的论点有其立场上的特别优势:我成长于宾州东部一个主流信义会的教会。在一九六○年早期,十来岁的我正接受一个为期两年为坚振礼预备的课程,其中包含基督教信仰、实践与历史,目的在让年轻人对信仰有更全面性的了解,将来可以在人前公开承诺并接受这信仰。我第一年的老师是一位退休的牧师,他相当传统与保守,常常谈到地狱的危险与强大信心的必要。然而,到了第二年,授课者是一位新来的、刚从神学院毕业的年轻神职人员;他本身是一位活跃的社会运动者,对传统的基督教义充满深度的质疑。于是,这两年的我,好像受教于两个不同的宗教信仰。第一年,我们站立于一位圣洁、公义的上帝面前,唯有尽全力并付上代价才能止息祂的烈怒;第二年,我们听到在宇宙中爱的圣灵,祂只要我们为人权努力,并且解放那些受压迫的人。当时我想问这两位授课老师的主要问题是:「你们之中哪一位在说谎?」但是十四岁的我,还没那么大胆,所以我只是闭口不言。

  不久,家人找到一个更为保守的小循理会教会,虽然那里的牧师与会众其实是温和的人;但接下来的这些年,因为他们的严谨,在我信仰生命的年轮中,留下一圈可被称为「地狱火层」(Hellfire Layer)的纪录(译註:严谨的基督信仰,常用地狱火来警示人的罪恶结局);之后我离家就学于东北部、一个良好又自由的小型大学,很快地,这经验开始朝我想像中的「地狱火」泼冷水。

  校中的历史系与哲学系受到法兰克福学派那种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向来比较激进。在一九六八年,社会运动主义有其吸引力,这算是时髦的玩意儿,对美国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也很有说服力,但它的哲学基础让我觉得困扰。我似乎看到在我面前有两个阵营,而两者都有其激进的错误:醉心于社会正义的人士是道德的相对主义者(moral relativists)(译註:缺乏坚定的道德标准);而那些道德正直之士,似乎又对世上普遍发生的压迫现况漠不关心。在情感上,我心倾向于前者—哪个年轻人不会呢?你可以解放受压迫的人,然后与你想要的人同睡;但我不断问一个问题:「如果道德是相对的,为何社会公义就不是相对的呢?」这样的想法似乎明显背离我的年轻教授与其跟随者;然而,我也由其中开始看清楚,那传统教会中存在的赤裸裸矛盾:我怎能回到那种会支持南方分离主义与南非种族隔离的正统基督教?基督教对于我开始变得很不实际,即使当时的我还无法摸索出另一条关乎生命与思想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当时我并不知道,这种属灵的「不实际」来自于阻挡我道路的三种障碍。在我的大学生涯中,这三种障碍不断困扰着我,自此,信仰开始对我变得重要而关乎生命。第一种障碍是一种心智障碍,我被一堆关于基督教的难题所困扰:一个爱人的上帝怎能审判又惩罚?为何一定要信什么?我开始阅读关于这些问题做正反两方面观点的书籍和论証,于是慢慢地,但却是确定地,基督教重新开始对我有了意义。这本书的以下篇幅,正是交代了我的想法,而现在我还如是认定的。

  第二种障碍是一种内里与个人的障碍。作为孩童,信仰的合理性可以只植基于别人的权威之上;但当我们成年后,就同时需要个人的、第一手的经验。虽然当时我已经会「说」祷告很多年了,虽然我也偶尔在看到大山大海时,激起灵感的、美学的惊喜感动,但我从未个人亲身经历上帝的同在。这并不需要学什么祷告技巧的知识,只是一种自己前去抓取个人需要、缺点、问题的过程;它是痛苦的,也常常是被失望与失败所触发的。这种经历需要另一本不同的书来深入解释,在此我需要说的是:信仰之旅绝非仅是一种心智上的操练。

  第三种障碍是一种社会障碍。我亟需要找到一个「第三阵营」,一群关心世上公义,而又能以上帝本性为基础,而非靠自己主观感受行事的基督徒。当我得着这样的一群「弟兄帮」与姊妹(同等重要)时,对我而言,事情开始改变。这三种障碍并不会很快的解体,也没有解决的顺序,相反的,它们是纠结并互赖在一起的。我并无任何有条理的方法去解决它们,只有后见之明让我看到,当时这三个障碍是如何同时运行的。因为不断在寻找「第三阵营」,我开始对如何塑造与创始新基督徒社群感到兴趣,这代表要去牧会与服事,所以毕业几年后,我就进入这个职场。

  来自曼哈顿的观点

  一九八○末期,内人凯西(Cathy)与我,带着我们的三个幼子搬到曼哈顿,开始建立一个主要为不去教会者设立的新教会。在研究阶段,几乎所有人都告诉我,这是一个傻瓜行动。教会,代表温和保守,但曼哈顿这个城市,却是自由与激进的;教会,代表家庭,但整个纽约市充满年轻单身与「非传统」的家户;教会最重要的是意味着信仰,但曼哈顿却是一块充满怀疑论者、批判人士与愤世嫉俗者的土地。中产阶级—教会的传统市场,因为犯罪与物价高涨正在逃离这个城市,留下的都是些见过世面的、时髦的、有钱人与一些贫民,他们说这些人多半只会嘲笑教会。这个城市的基督教会众正在缩减,许多挣扎中的教会,甚至连保留教会的建筑物都有困难。

  许多早期接触到的人告诉我,那些勉力维持的教会,是靠着调整传统基督教的教导,加入更多属于城市的多元主义观念,才能存活下来。「别告诉人他们必须相信耶稣—那会被认为是心胸狭隘」;所以,当我告知新教会的信仰将会植基于正统性、原则性的基督教教义—圣经的权威、基督的神性、属灵重生(新生命)的必要性—所有那些主流纽约客长久以来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基本教义时,这些人对我的想法感到难以置信。虽然没人对我的计画大声说出「你省省吧!」但空气中挥之不去的,都是这种气氛。

  但是,我们终究开始了「救赎者长老教会」(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的事工。到了二○○七年底,这个教会已经成长到五千人,也在邻近的都会区建立了超过十二个姊妹教会;这个教会相当种族多元并且年轻(平均年龄约三十岁),约有三分之二的会众是单身。在此同时,数十个类似的正统信仰教会,也在曼哈顿区扎根成长,而在纽约的其他四区,更有几百所类似的新教会出现。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几年中,单单计算非洲裔基督徒所建立的教会,在纽约市就有一百所之多。对此,我们像其他人一样感到震惊。

  纽约市不是单一个案。二○ ○ 六年秋季的《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就报导了一篇次标题为〈基督教在各地崩解,伦敦除外〉(Christianity is collapsing everywhere but London)的报导故事,文章的主轴是即便在英国与欧洲各地,基督教信仰的参与及承认比率都不断下降,但是很多在伦敦年轻的专业人士(以及新移民),却拥向福音派教会8,而这现象也正是我在纽约所看到的。

  事实指向一个奇特的结论:我们已来到一个文化的时刻,在此刻,正因为属世的怀疑主义与属灵的宗教信仰,都明显而有力地快速增长,所以怀疑论者与宗教信徒双方都感到他们的生存被威胁。我们既没有看到过去西方式基督国度的重现,也没有发生原先预测将成为的那种无信仰社会,我们目前有的,是一种全然不同的社会文化。

  一种分裂的文化

  三代以前,多数人的信仰是承袭而来,而非自由选择的。绝大多数的人都归属于历史上主流的更正教会(基督教)或是罗马天主教会。然而现今,那些被贴上「老派」标签的、有着文化继承式信仰的更正教会,正在日渐式微,其会众也在快速流失。取而代之的是两极发展,要不是走向一种非宗教的生活,一种非组织性、任凭个人随己意建构的灵命状态;要不就是走向一种正统、高承诺的宗教群体,要求其成员必须有个人的重生经历。因此,社会人群看来矛盾地,同时变得更加虔诚,却也更不虔诚。因为怀疑与笃信都在升高,我们在政治与公众领域中关于信仰与道德的言行,已经变得深度分裂而且难以解开。这种文化论战已经造成伤害,情绪与言词变得紧张,甚至歇斯底里;世俗之人认为:那些相信上帝与基督信仰的人对外传教,「强加他们的信仰在我们身上」、「走回老路」退化到比较不开明的年代;而激进信仰者认为:那些不相信的人是「真理的敌人」、「相对主义与放纵主义的供应者」。我们从不与对方讲理,我们只是谴责他们。

  在日渐强化的怀疑与笃信之间,我们遇到一个僵局,这并非单单诉求于更多的文明与对话就能解开。若要争论,至少双方必须有共同的参考点,倘若彼此对现实的基本理解,都是矛盾而冲突的,就很难找到任何可以对话的着力点。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 的书名《谁的正义?哪种理性?》(Whose Justice? Which Rationality?)说明这一切:我们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是挥之不去的。

  我们要如何找到一条向前的道路?

  首先,任一方都应接受,宗教信仰与怀疑主义两者都在成长的事实。无神论作家哈里斯(Sam Harris)与宗教民权领袖罗伯森(Pat Roberson)应该要相信自我部族强大且影响力日增。这样可以消弭各自阵营中弥漫的自我催眠,认为自己即将被对手超越而绝迹。当然,这并非一蹴可几,但如果我们停止这样想,可以让每个人变得更文明,且对于反对观点更加宽容。

  这样的认知不仅令人宽慰,而且是谦虚的。虽然毫无历史证据显示宗教正在凋亡,但还是有许多俗世的人,信心满满地认为正统信仰「抗拒历史潮流」的努力,终必无效。宗教信仰者,也应该对世俗的怀疑论观点少一些排拒;基督徒们应该反省:为何许多曾经以基督信仰为主导的社会中,如今却又相当大部分的人背离了信仰?这当然应该要引发自我检验。对另一方摆出优雅但排拒姿态的时机已经过去,现在我们需要更多的东西,但那是什么?

  重新检视「怀疑」这件事

  基于过去数年从纽约人身上看到的成果,我要做个提议:两边都应该要用全新的观点,来检视「怀疑」这件事。

  让我们由信徒先开始。没有怀疑的信仰,就像一个身体内没有抗体的人;那些漫不经心忙碌度日,或是没兴趣质疑自己为何相信的人,会发现自己在面对悲剧,或聪明的怀疑论者质疑时,毫无抵抗力。如果一个人未能耐心地倾听自己内心的怀疑,他的信心可能在一夜间崩溃;而这种怀疑唯有经过长期的反省,才可能排除。

  信徒应认识这些怀疑论点,并且与之角力—不仅是自己的怀疑,而且包括朋友与邻人的。仅是因为你传承了这些信念,就全盘接受,是不够的;唯有让你的信仰经过长久而严苛的斗争后,你才会有充分的立论,让这信仰得以泰然面对质疑者和你自己的挑战,而不是只能做出可笑或攻击性的回击。这样的过程会让你在取得健全信仰的立场后,还能够尊重并了解那些怀疑的人,在现况中,这种同理心与坚守自我信仰,同等重要。

  但是,正如信徒们应该学习检视他们信仰背后的理由,怀疑者也必须学习去寻找他们质疑的推理,以及背后所隐含的信念。所有的质疑,不论看来何等尖锐与愤世嫉俗,其实都是一套另类的信仰而已9;若非先有信念B的立场,你无法去质疑信念A。举例而言,如果你质疑基督教,是因为「世上不可能只有一种真的信仰」,你必须承认这样的陈述立场,其实本身就是一种信仰行为;因为,实证上没人能证明它,而这样的观点,也不是人人接受的普世真理。如果你到中东,宣称「世上不可能只有一种真的信仰」,几乎当地所有人都会反驳「为何不?」你反对基督教的信念A,是因为你持守另一种无可证明的信念B,因此,每一种怀疑,都是植基于一种信心的跳跃(a leap of faith)。

  有人说「我不信基督教,因为我无法接受道德绝对性的存在。每个人应可决定他自己的道德真理。」对于某些不接受这观点的人,难道这是一种可以证明的论点吗?不,这同样是一种信心的跳跃,是一种深度相信个人权利不仅适用于政治领域,而且可扩及道德领域的信念。这是没有实证的立论,所以,这样的质疑(对道德绝对性)也是一种跳跃。

  还是会有些人对此表示「我的质疑不是建立在一种信心的跳跃上,我就是对上帝没有信仰,我就是觉得不需要上帝,也没有兴趣去想它。」但是,在这种感觉的深层,其实是一种现代美国人的信仰,认为除非与我的感情需求有关,否则上帝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东西。说这话的人正用他的生命做赌注,认定并不存在一个可以要他为自己的信仰与行为负责任的上帝。这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是,这也同样是一种信心的跳跃。

  对基督信仰最正确与合理的质疑方式,是去分辨每一个质疑论点之后的相对信念,然后问自己,有何理由去相信这些相对信念?你如何知道自己的信念是对的?如果你要求基督信仰要有更多的合理举证,不也应该要求对自己的信念,提出更多的举证吗?否则你的立场,就是不一致而偏颇的,而这,正是常见的状况。为公平起见,你应也要先质疑自己提出的疑问。我认为:如果你认清自己对基督教质疑背后所根据的信念、如果你用要求基督徒提出证明的方式,去要求对自我信念,提出同样的证明—你会发现自己的怀疑,并不像它们一开始时,显得那么扎实。

  我建议读者採取两种程序:我敦促怀疑论者挑战怀疑论本身所植基的、无法检验的「盲信」,这样就可以了解,要去说服那些不同立场者有多困难。同样地,我也敦促信徒,去挑战他们个人与文化上对信仰的反对观点。

  经过这两种程序,即便你还是原先的怀疑论者或是信徒,但对于你持守的立场,将会有更清明与谦虚的观点。然后才会对于对方,产生一种过去不存在的谅解、同情与尊重。信徒与不信者间,会提升到仅是不同意的层次,而非彼此诋毁;这只有在一方了解到对手最强立论时才会发生,也唯有此时,才能安全并公平地去不同意对手的立论。在一个多元社会中,要达到这样的文明程度,并不是一件简单事。

  一个属灵的第三条路?

  这本书接下来的部分,是我过去多年来与信仰怀疑者对话的浓缩结晶。在讲道与个人互动中,我尝试着满怀尊重地去帮助怀疑者审视他们自己的信仰基础,同时也将自己的信仰基础,赤裸裸地呈现在他们最强烈的质疑之下。在这本书的前半部,我们会审视多年来我从人们那里所听到的对基督信仰七个最大的反对与质疑,我会慎重地分辨这些质疑底层的另类信念。然后,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则会察验,深藏在基督信仰底层的理由。
  
  用尊重的态度,让过去彼此封闭的传统保守派与世俗自由派间产生对话,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这也是我希望本书能促成的。但作为一个在纽约牧会多年的牧师,写这本书对我还有另一动机:来到纽约不久,我就发现信心与怀疑之间的情况并不像专家所想得那样分明。城市里从事文化事业的年长白人固然是相当世俗的,但在日渐增加的多种族年轻专业人士与打工的移民之间,对健全宗教信仰的观点,也存在着一种丰富而难以标签化的多元。然而,基督教在这些人之间却是快速普及。

  我认为这些年轻基督徒是某种主流且新兴的宗教、社会以及政治力量的先驱者,这力量可驱使老旧型态的文化论战逐渐式微。他们在经过对基督信仰的质疑与反对,所做的一番拉扯争战后,很多人转而接受正统信仰,也不再属于自由民主党或保守共和党这种二分法的阵营。很多人看清在此「文化战争」中的双方,都将个人自由与快乐,而非上帝或共同福祉,作为其终极价值。自由的个人主义由重视堕胎、性,与婚姻等议题的观点出发;而保守的个人主义则来自于对公部门的不信任,并且将贫穷视为是个人的责任与失败。城市中新兴而快速成长的多种族正统基督教,对于贫穷与社会正义的关心超过共和党;同时,对于正统基督观点的道德与伦理的重视,更高过传统的民主党。

  本书的前半部为基督徒面对的质疑铺下道路;后半部则正面剖析他们在世上活出的信心。以下举三个教会中的人物为例:

  茱儿(June)毕业于长春藤名校,生活并工作于曼哈顿。她因为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貌,患了饮食异常与恋物癖,她发现自己正走向自我毁灭,但也找不到特别理由停止那种无所顾忌的生活方式;毕竟,她生命的意义为何?为何不能自我毁灭?于是,她来到教会,希望对上帝的恩慈有所了解,也希望经历上帝的真实存在。她约访一位教会中的谘商师,此人帮助她,让她那无尽的、想被接纳的需求,与上帝的恩慈之间产生连结。终于,她获得信心去寻求亲自遇见上帝祂自己。尽管她无法准确知道具体的时刻,但她第一次开始感受到「作为上帝真正的女儿所得到的,那种无条件的被爱」。逐渐的,她由自我毁灭的行为中脱离,重获自由。

  杰佛瑞(Jeffery)是纽约市的一位乐师,成长于保守的犹太家庭。他的父母都饱受罹癌之苦,母亲因而过世。因为在年轻时多次的疾病,他醉心于中国中医的治疗,包含道家与佛教的冥想,并且极端专注于身体健康。当他的朋友带他来救赎者教会时,他对信仰毫无「属灵需求」;他最喜欢讲道终结那段「直到耶稣的事工完成」,因为终于可以不用再听下去了。然而,不久他对基督徒朋友的喜乐,与对未来的盼望感到羡慕,因为这是他个人从未经历过的。于是他开始专心听讲道直到末了,之后,发现其中有他不愿面对的心智挑战;终于,他惊讶地发现,在他的冥想之中,竟然会经历到「在单纯安静与静止的时刻,被耶稣钉十字的图像给打断」。

  于是,他开始向基督徒的上帝祷告,不久,便发现自己对生命图像的目标,竟然是对受苦的逃避与全然的规避。现在,他终于看清,过去这样的生命目标是何等枉然。当他了解到耶稣为了拯救世界和他自己,而牺牲身体的健康与生命时,他深深感动;终于,他找到一条道路,可以有勇气去面对未来无可避免的苦难,也知道这条道路可以帮他通过苦难,于是,他拥抱耶稣基督的福音。

  凯莉(Kelly)是长春藤名校毕业的无神论者。十二岁时,凯利看着祖父死于癌症,两岁大的妹妹因为脑瘤经历手术、化疗,以及放疗。当她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时,她放弃希望、认为生命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当有几位基督徒朋友向她分享信仰时,她对这些朋友见证的反应「就像种子撒在坚硬的岩石上」。然而,当她妹妹十四岁因为中风而瘫痪时,这促使她意识到不可放弃上帝,并且开始认真寻求。当时她在城市中生活并工作,认识了未来的先生凯文(Kevin),也是一位哥大毕业的无神论者,当时在华尔街的摩根银行工作。他们对神的怀疑是很顽固的,然而,他们也对自己的怀疑产生质疑,所以就参加了救赎者教会。他们的朝圣之旅是漫长而痛苦的,唯一让他们坚持下去的一件事,是在教会中遇到的大多数基督徒,与他们在金融圈遇到的人一样的成熟与聪明。终于,他们不仅信服于基督信仰的理智可信度,也被信仰勾勒的生命异象所吸引。凯莉写道:「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以为自己过着一种道德的、社区导向、关心社会公益的生活,但基督教信仰有着更高的标准—深入到我们的想法与心境。我接受上帝的赦免、邀请祂进入我生命。」凯文则写出:「当我坐在咖啡店读着C.S.路易斯(C.S. Lewis)写的《反璞归真》(Merely Christianity)一书时,我在笔记本中写下『围绕着基督信仰周遭的证明,是无可推诿的』,终于,我发现自己的成就完全不值得满足,别人的认同只是短暂,而为寻求刺激而及时行乐的生命,不过是一种自恋与偶像崇拜。于是,我成为一位基督的信徒。」

  耶稣与我们的怀疑

  凯莉的陈述,让我们想起新约中关于怀疑者多马(Thomas)的描述,作为一个在质疑与信心间挣扎的人而言,多马的例子是差堪安慰的。在此,耶稣所微妙描述的一种质疑观点,甚至超越现代怀疑论者与信仰者所能提出的。当耶稣面对「怀疑的多马」时,耶稣对他发出的挑战是,不要在怀疑中沉默「(要信!),同时用更多的证据回应他的请求。在另一个例子中,耶稣遇到一个承认自己充满怀疑的人(马可福音:9章24节),他对耶稣说:「我信不足,求主帮助。」—帮助我的怀疑!回应这个诚实的承认,耶稣祝福他,也治癒了这人的孩子。无论你认为自己是信徒或怀疑者,我邀请你用同样的诚实,去培养对自己疑点本质的了解;其结果,会超过你所求所想的。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不可能只有一种唯真的宗教

一位二十四岁,住曼哈顿的女孩布莱儿(Blair)质问:「怎么可能只有一种真实的信仰?」她认为:「宣称你的宗教比较优越,而且尝试去要别人归正,是一种无理的自大。所有的宗教应该都是一样好,也同样可以满足各

自跟随者的需求才是。」

杰佛瑞(Geoff)跟着补充:「宗教的排他性(exclusivity)不仅狭隘—更是危险的。」他住在纽约市,是一位二十出头的英国人。「宗教已经导致难以化解的争执、分裂、与冲突,它可能是世界和平最大的敌人。如果基督徒继续坚持唯有他们才有『真理』—如果其他宗教也如是坚持—世界和平将荡然无存!1」

在近二十年居住于纽约的这段期间,我有无数机会去问人们:「你对于基督信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这个信仰的信念与实践之中,最困扰你的是什么?」这些年来,最常听到的回答,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排他性」。

有一次,我受邀以基督教代表的身分到一所当地学院的专家座谈会,同台的有一位犹太教的拉比,与一位回教的伊玛目(教长),台上的专家被要求去讨论不同宗教间的差异。当时对谈的调性是礼貌、有智识而且彼此尊重的;每位讲员都主张在主要宗教间,存在明显且无法调和的差异,其中一个例子,就是耶稣这个人。我们都同意如下陈述:「如果基督徒对于耶稣是上帝的主张是对的,那么回教徒与犹太教徒在爱上帝的方法上,就大大错误;但如果回教徒与犹太教徒所持的『耶稣不是上帝,而只是一个老师或先知』的观点是对的,那基督徒爱上帝的方式,也会是大错特错的。」这争论的底线是—我们不可能在上帝的属性这件事上,不同的宗教同样都是对的。

当场有些同学对这种状况感到难以接受。一位学生坚持真正重要的事,是信上帝并且让自己成为一位有爱心的人,若要坚持某一信仰比其他信仰更正确,会是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另一位学生也看着台上我们几位宗教领袖,表达出他的挫折:「如果宗教领袖继续做这些排他性的宣告,我们永远不会有世界和平。」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很多關於「人生意義」的討論,有時候會覺得,在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裡,人很容易感到迷失,不知道自己為何而來,又將往何處去。我常常在想,什麼樣的力量能夠支撐人們走過人生的困難,克服內心的恐懼,並且持續保有希望。這本書《我為什麼相信?(全新譯本)》的出現,彷彿是一個及時雨。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些角度來探討「相信」的過程,是從個人經驗出發,還是透過大量的研究和案例分析?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一些具體的方法或思維模式,讓我在面對人生中的挑戰時,能夠更加堅定和從容。我也很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相信」對於個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何影響,也許它能為我提供一個更為積極的生活態度,讓我能夠以一種更為篤定的步伐,走向我所期待的未來,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评分

一直以來,對於「信仰」這件事,我總是處於一種既好奇又有點疏離的狀態。我不是一個有著明確宗教背景的人,但內心深處卻時常湧現出一些關於生命意義、宇宙起源的疑問,這些問題有時讓我感到渺小,有時又激發了我對未知的好奇。最近在書店偶然看到這本《我為什麼相信?(全新譯本)》,書名直擊我心,感覺像是有人替我把內心深處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困惑,用一種更為清晰、更有條理的方式呈現出來。雖然我還沒開始翻閱,但光是這個標題,就已經讓我想深入探索。我特別期待它能帶給我哪些不同的觀點,是否能幫助我梳理那些零散的思緒,甚至為我開啟一扇理解「信仰」這個看似神秘卻又無所不在的現象的新視角。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要找到一本能夠引導思考、觸及靈魂深處的書籍並不容易,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生命中一次有意義的尋覓之旅的起點,也許它能解答我那些關於存在的疑問,或者至少,能讓我對「相信」這件事,有更深層次的體悟。

评分

最近真是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每天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團團轉,感覺腦袋裡塞滿了雜事,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有時候,真的會覺得一切好像都是為了應付而應付,失去了最初的那股衝勁和對未來的期待。就在這樣的狀態下,我無意間在朋友的推薦下看到了這本《我為什麼相信?(全新譯本)》。朋友說,這本書不只是一般的勵志書,而是會讓人從根本上去思考「為什麼」。我對「為什麼」這個字眼特別敏感,因為我發現自己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做事也好,生活也好,都有一種被推著走的感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股清流,沖刷掉我腦中的塵埃,讓我重新找到生活的原動力。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相信」的力量,它如何在人生低谷時給予支持,又如何在迷茫時指引方向。我期待透過閱讀,能夠重新連結內心的熱情,找回對生活的主導權,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是能主動去創造,去相信,去感受生命的意義。

评分

我一直對各種哲學思潮和思想實驗很感興趣,尤其喜歡那些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讀物。對於「信仰」這個概念,我認為它絕對不單單只是宗教的範疇,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們對科學的信任,對人性的判斷,對未來的期許等等。這本《我為什麼相信?(全新譯本)》的標題,讓我覺得它可能是在探討一種更為普世的「相信」的本質,而不是僅限於某種特定的教條。我非常期待能夠看到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哲學概念,用具體、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是否能帶給我一些前所未有的啟發。我喜歡那種能夠挑戰我既有觀念,讓我跳脫舒適圈,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自己和周遭世界的書籍。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豐富的思想空間,讓我可以與作者一同探索,激盪出新的火花,進而加深我對「相信」這個詞彙的理解,以及它在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相信」體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他的人生走向。然而,要清晰地闡述自己為何相信,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這本書《我為什麼相信?(全新譯本)》的標題,恰恰點出了這個核心問題。我對它的期待,不僅僅是想知道「相信什麼」,更重要的是,想了解「相信的過程」和「相信的理由」。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邏輯清晰、論述嚴謹的框架,引導讀者去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的信念來源,並學會如何有效地表達和捍衛自己的信仰。在現今社會,人們常常會因為觀念不同而產生衝突,如果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彼此「相信」的根源,也許就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摩擦。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建立一個更為穩固、更為理性的「相信」體系,並且能夠以更具包容性的態度,去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不同選擇,這將會是一個非常寶貴的學習過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