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食育:主婦聯盟媽媽們的14堂食物教養課

真食育:主婦聯盟媽媽們的14堂食物教養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親子教育
  • 食物教育
  • 育兒經驗
  • 傢庭教育
  • 健康飲食
  • 食譜
  • 主婦經驗
  • 兒童營養
  • 教養方法
  • 慢食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食育是下一個全球新浪潮關注的主題,也是今年米蘭世博會的世界焦點!
為什麼飲食教育如此重要?!從健康、食安、環保、親子,
下一代的健康與幸福,現在就該從餐桌開始!

  食育怎麼做? 
  哈佛學不到、颱大沒在教,卻是21世紀公認我們與下一代最需要補足的學分!

  主婦聯盟媽媽給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課
  有一群媽媽,希望自己的孩子除瞭通過全民英檢,更希望她們快樂成長、而且懂得食物的好滋味,有空時一起洗菜切菜煮菜之外,他們傢的假日,可能不隻是逛街購物,而是全傢人一起在農場體驗。

  好食從身邊開始+食譜安心享食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與主婦聯盟生活消費閤作社即將於六月底推齣的新書,內容收錄主婦聯盟14位食育媽媽在生活中、學校裏,為我們的下一代推動飲食教育的故事。加上20道自傢製、安全美味的食譜,藉由這些食育實踐傢的分享,期待全颱灣的爸爸媽媽們,一起在生活體驗美好、美味的飲食教育,進而呼籲全颱灣共同關注食育基本法的推行,這是我們給孩子最好、最健康的幸福禮物。
 
  食育讓孩子的幸福競爭力,與世界同步
  二○一四年九月起,英國七到十四歲的中小學生,必須學會二十道料理纔能畢業。在英國教育部新公布的教學大綱中,「烹飪」正式列為必修課程。日本更早在十年以前—2005年,就製定瞭食育基本法,今年更將推齣相關正式教材。颱灣目前的法律案也已經進入討論議程中,不過,在政策之前、與其等學校開課,不如立即跟著書裏的這群媽媽,真正的食育實踐傢們一起動手,她們每天在自己傢裏的廚房與餐桌,進行最寶貴的親子食育課。

  蔬果噴不噴農藥有什麼不同?
  食物在地和進口有什麼不同?
  什麼是碳足跡?什麼是食品添加物?
  食物怎麼製造的?食物和食品,對人體健康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呢?

  以上這些問題,彆說小朋友,連父母自己都迴答不齣來吧?讓我們和小朋友一起,重新認識食物,讓孩子不再以為馬鈴薯長在樹上,不再害怕茄子的顔色這麼奇怪,品嘗甜椒纔知道生吃味道這麼好!讓孩子明白,汽水原來是香精+小蘇打+檸檬酸做齣來的,以後可能再也不會吵著要喝瞭。

  用心飲食,其實隻需生活中的些微改變。 要改變習慣很難,但為瞭健康著想還是要跨齣一步;如果父母能從小開始重視食育,那更是給孩子最好,最健康的的幸福禮物。以下是主婦基金會颱中分會去小學推廣食育時,會帶小朋友一起唱的謝飯歌

  讓我們健康又快樂,上天我真感謝禰!
  感謝太陽,感謝大地,賜我好吃的食物,
  感謝老師教導我,學會如何煮飯菜,
  感謝大傢齊幫忙,分工閤作好開心。
  請開動,請慢用。

名人推薦

  立法委員--田鞦堇
  秀明農法實踐者、飲食教育推廣人—陳惠雯
  作傢--徐玫怡
  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係副教授--張瑋琦
  國語實小校長—楊美伶
  榖東俱樂部農伕--賴青鬆
  旗美社大校長--張正揚
  颱大農藝係教授、颱灣無基改農區推動聯盟發起人--郭華仁
  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共同創辦人、幼兒食育師資培育推動者--董時叡教授&蔡嫦娟教授
  高雄Thomas Chien餐廳負責人兼主廚--簡天纔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彩虹餐廳負責人--洪輝祥老師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與《真食育:主婦聯盟媽媽們的14堂食物教養課》主題無關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模仿專業書籍介紹的風格: --- 《星軌之謎:人類文明的宇宙尺度探索》 一本關於深空探測、天體物理學以及未來人類生存疆域的權威論著 作者:林宇翔 博士 導言:超越地平綫的呼喚 人類文明的腳步從未停歇,從走齣非洲到踏上月球,我們的視野始終被更廣袤的未知所吸引。然而,當我們仰望星空,麵對浩瀚的宇宙尺度時,現有的知識體係是否足以支撐我們對未來做齣審慎的規劃?《星軌之謎》並非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它是一次對人類文明當前技術極限、物理定律邊界以及生存哲學進行深刻反思的旅程。林宇翔博士憑藉其在理論物理學和航天工程領域的深厚積纍,構建瞭一個多維度、跨學科的分析框架,旨在為我們解答一個核心問題:在宇宙的宏大敘事中,人類文明的真正坐標在哪裏?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前人類在深空探測領域麵臨的四大核心挑戰:星際航行的能源瓶頸、極端環境下的生命維持、星際通訊的時滯效應,以及宇宙射綫對復雜生命體的潛在威脅。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最新的觀測數據和理論模型,係統性地梳理瞭從牛頓力學到廣義相對論對星際旅行的製約,並對麯速引擎(Warp Drive)等前沿概念進行瞭基於現有物理框架的批判性評估。 第一部分:觀測邊界的拓寬——從係內到係外 本部分聚焦於人類理解宇宙的工具和方法論的飛躍。我們不再滿足於可見光範圍的觀測,而是深入探討瞭引力波天文學、中微子探測以及高精度係外行星宜居帶研究的最新進展。 第一章:引力波天文學的“耳語”: 詳細闡述瞭LIGO和Virgo探測器對雙黑洞並閤、中子星碰撞等極端事件的捕捉,如何重塑我們對時空結構和元素起源的理解。探討瞭未來第三代引力波探測器(如LISA)對早期宇宙研究的潛力,以及這些發現如何間接影響我們對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參數的定義。 第二章:係外行星光譜的解碼: 介紹瞭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如何通過對係外行星大氣層透射光譜的分析,識彆齣水蒸氣、甲烷乃至潛在的生物標記(Biosignatures)。作者詳細對比瞭超級地球、氣態巨行星以及類地行星的形成機製差異,並提齣瞭一個關於“可居住性矩陣”的創新性評估模型,該模型超越瞭傳統的“金發姑娘區”概念,納入瞭地質活躍度、磁場強度等關鍵因素。 第三章:暗物質與暗能量的物理迷局: 宇宙學的主鏇律依然是那95%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與能量。本書剖析瞭當前主流的粒子物理實驗(如LUX-ZEPLIN)對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的搜尋進展,並探討瞭修改牛頓動力學(MOND)等替代理論的局限性。作者在此部分強調,對暗物質的理解程度,直接決定瞭我們能否安全、高效地利用宇宙的背景能量。 第二部分:星際航行的工程悖論——速度、時間和生命的極限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我們能看到多遠”,那麼第二部分則聚焦於“我們能走多遠”。本部分是全書的工程學核心,直麵星際旅行中不可迴避的物理和生理挑戰。 第四章:相對論的鐵律與阿庫彆瑞引擎的遐想: 對狹義相對論對傳統火箭推進技術的束縛進行瞭清晰的梳理,並著重分析瞭阿庫彆瑞度規在理論上的可行性與在工程實踐中的能量需求悖論。作者通過嚴謹的數學論證,揭示瞭負能量密度物質(Exotic Matter)在維持麯率泡穩定性的必要性,並評估瞭當前量子場論在該領域提供的有限綫索。 第五章:跨越光年的生命維持係統: 探討瞭數十年乃至數百年尺度的星際航行對人類生物學的影響。內容涵蓋瞭:深層鼕眠(Torpor)技術在延長宇航員壽命和降低資源消耗方麵的潛力;輻射防護的下一代材料科學(如主動電磁屏蔽技術);以及如何在封閉生態係統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物質循環再生,以應對地球生物圈的脆弱性。 第六章:通訊的滯後性與文明的連續性: 隨著距離的增加,光速的限製意味著指令和反饋將以數年甚至數世紀計。本書分析瞭“延遲容忍型”人工智能(Fault-Tolerant AI)在自主決策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如何設計能夠在信息真空環境中自我修復和進化的“播種者”探測器。探討瞭信息論在星際通訊中的熵增問題,以及保持地球文明認知連續性的哲學挑戰。 第三部分:星際定居點的構建與文明的未來形態 本書的第三部分,展望瞭人類文明在成功突破光速障礙後,可能建立的全新社會結構和生態模式。 第七章:殖民地行星的宜居性工程: 重點研究瞭對“超級地球”或“失落的行星”進行地球化改造(Terraforming)的理論模型。這包括大氣層注入、氣候調節、磁場重建等宏大工程的可行性分析。作者特彆關注瞭對目標行星原生生態係統的保護或替代策略,避免重蹈曆史覆轍。 第八章:後人類主義的倫理疆界: 隨著基因編輯技術與人機接口的進步,星際移民的定義本身將發生變化。本書探討瞭“增強人類”(Augmented Humans)在適應不同重力、大氣成分和輻射水平下的生理優勢,並深入討論瞭由此引發的關於身份認同、社會公平以及“自然人”與“星際人”之間可能産生的新的社會階層劃分的倫理睏境。 第九章:多元宇宙與文明的終極命運: 在本書的最後,作者將視角從實際的星際旅行推嚮瞭理論物理的尖端。探討瞭弦論、M理論以及多元宇宙理論(Multiverse Hypothesis)如何影響我們對“終極傢園”的定義。如果我們的宇宙隻是眾多氣泡中的一個,那麼人類文明的探索目標是否應該從突破本宇宙的物理邊界,轉嚮尋找跨越不同宇宙維度的路徑? 結語:永恒的探索者 《星軌之謎》以一種既敬畏又務實的態度,邀請讀者一同審視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它挑戰瞭我們對“傢園”的傳統認知,並強調瞭跨學科閤作在解決未來生存危機中的核心地位。本書不僅是寫給天文學傢和工程師的,更是寫給每一個心懷遠方、渴望理解我們所處時空結構的人。 --- 目標讀者: 物理學愛好者、航天工程專業人士、未來學傢、對宇宙學和文明發展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關鍵詞: 宇宙學、星際航行、天體物理、引力波、係外行星、廣義相對論、地球化改造、未來科技、生命科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1987年初,一群主婦有感於社會型態的急遽變遷,身為社會的一份子,不能再坐視生活週遭的種種環境病態、教育缺失。這一群既非社會菁英,又非學者專傢的主婦,隻是單純踏實地生活在這塊土地,深刻體會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於是他們以「勇於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自許,決心從自己做起,來改善環境,提昇生活素質,就這樣颱灣第一個以女性為主的環境團體——「主婦聯盟」便誕生瞭。

  1989年,主婦聯盟正式立案,成立「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1990年時,一群有相同理念的颱中主婦也加入主婦聯盟,並於颱中成立颱中工作室﹝即現時的颱中分會〕。
  2013年時為擴大影響力,開始往南部進發,暫設颱南分會籌備處,後於2014年時,於高雄成立南部辦公室。

  這群主婦從早年的新竹李長榮化工廠汙染、鹿港杜邦設廠、核能四廠興建等事件的反對抗議行動中,啓迪瞭公民關心環境、社會議題的意識,瞭解錯誤的政策將犧牲土地、人民的健康。往後,她們更積極推行各種生活環保的運動,如垃圾分類、資源迴收、自備餐具購物袋、廚餘堆肥與拒絕閤成洗劑等。

  28年來,「主婦聯盟」秉持初衷,倡議生活環保、綠色消費、安全飲食、非核傢園。透過組織力量,監督政府製訂政策;藉由社會教育,呼籲人人力行環保、永續生態。一路走來雖資源有限,但信念堅定,以一步一腳印的精神努力不懈。直到近年拒絕美牛、輻射食品和基改食品進口等食安議題與事件等行動中,這群主婦始終沒有缺席。而且更不斷透過各式各樣的環境教育推廣,期盼紥根下一代,讓大小朋友一同來持續守護我們的傢園和未來。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閤作社

  1993年,當時環境公安事件、鎘米事件及農藥殘留等問題層齣不窮,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消費者品質委員會」的一群主婦,開始認真思考生活的另一種選擇。為瞭尋找安全的食物,她們跑遍颱灣,找尋新鮮、無農藥的米。後來,主婦集閤瞭一百多個傢庭,以「共同購買」方式直接嚮農友訂購米和葡萄,也讓農友可以無後顧之憂穩定生産安心的食物。

  隨著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和參與,秉持著公益與非營利原則,2001年由1,799名社員共同集資,由「綠主張公司」轉型為「颱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閤作社」。從環境守護到共同購買,主婦聯盟閤作社透過「環保、健康、安全」的生活必需品,實踐綠色生活,支持地球永續!

  閤作社與有機商店大不同
  伴隨消費者對安全食物的需求愈來愈高,市麵上販售有機蔬菜、生機飲食、健康食品的店傢也四處林立,乍看之下,這些店傢所販售的産品和主婦聯盟閤作社也有類似之處,那麼閤作社和一般的有機商店到底有些什麼不同?

  成立初衷有彆
  主婦聯盟閤作社的成立是從保護環境的理念齣發,為瞭環境的生機,開發尋找安全、健康及友善環境的生活品,而一般有機商店的考量點則是,因為有市場商機纔進到産業。

  限社員消費購買
 一般商店隻要付費,消費者就可以自由購買任何商品。閤作社則依我國閤作社法規定,社員是齣資者,購買享有免稅,故主婦聯盟供應的産品隻限社員購買。

  閤作社不是賣東西,是幫社員買東西
  主婦聯盟閤作社是由社員共同齣資成立,尋找開發的産品是供社員使用。社員透過預約購買,農友和生産者可以安心栽種和生産。這種因集結需求而閤作的計畫消費,可使社員、閤作社、生産者找到良質産品,脫離市場競爭且穩定供需。

  為環境而吃,為環境而用
  有好的環境纔有好的食物,主婦聯盟以集結的消費力支持本土農業、食用當令蔬菜、認真對待動物與植物的成長過程與需求,不刻意壓縮生長時間,降低生産成本、亦不過度開發土地,減少生活當中對環境産生的負擔與破壞。主婦聯盟閤作社是期待用購買力影響土地利用、守護環境。

  資訊公開,産品來源清楚
  主婦聯盟閤作社關心食物的來源,從認識産地、生産者、瞭解生産過程逐步確認。部分産品是請生産者以閤作社指定的原料特闢生産綫製作,清楚每一項原料來源,誠實標示。

  從共購邁嚮共好共老
  在主婦聯盟閤作社這個大傢庭裏,透過提供生活必需品,我們緻力縮短人與人、人與土地的距離,期待在忙碌的都會生活中,重建逐漸流失的真情與真味,閤作創造共生、共育、共老的社區。

圖書目錄

策劃緣起
邀您同行綠食育實踐之路/江妙瑩
每位媽媽都是食安的守護者/許秀嬌

推薦序
抄起鍋鏟當槍桿—來自廚房的柔性抗爭/張瑋琦
在日常落實食物主權/張正揚
感動每位主婦的真心付齣/郭華仁
看見媽媽力、實踐真食育/陳惠雯

十四個傢庭故事,十四堂食育課
張明麗—改變,從吃飯開始
小學堂/食物的力量

彭桂枝—樂做食育的守門人
小學堂/翻轉吧!校園午餐

王南琦—讓孩子學會選擇安全的食物
小學堂/為什麼基改的食物不能吃?

耿明誼—父母改變,孩子就跟著改變
小學堂/五感食育

林曼芬—廚藝,也可以傳傢
小學堂/小小孩也做得到的廚藝功夫

王巧溱—孩子能做的,比我們想像的更多
小學堂/認識食品添加物

黃琡惠—守護山丘上的幸福傢屋
小學堂/食農教育,從産地到餐桌

陳素月—簡單生活的力量
小學堂/閤作消費,有力又美麗

孫珮淳—答案在孩子的味覺裏
小學堂/兒童健康十大飲食原則

劉世梅—大手拉小手,共學共煮共食趣!
小學堂/食物讓我們「育」在一起

五十嵐祐紀子—媽媽,是食育的最佳推動者
小學堂/反核行動,從廚房開始

林玉霞—加點巧思與智慧,讓廚房變有趣
小學堂/風土料理,最好的食安保證書

林貴瑛—從教室到廚房,讓食育嚮下紮根

鬍雅美—謹慎買、好好煮、多變化

附錄
食育A TO Z
二十道輕鬆做的安心料理
翻轉食破天驚的綠繪本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簡介與大事記
颱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閤作社簡介與大事記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抄起鍋鏟當槍桿——來自廚房的柔性抗爭
(張瑋琦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係副教授)


  康健及天下雜誌以主婦聯盟十四位女性的圖像,企劃瞭這本《真食育》。找我寫序大概是為瞭食育,但說起主婦聯盟,我腦中揮之不去的念頭卻是生態女性主義的知名案例——印度婦女的抱樹(chipko)運動,數韆名婦女以肉身圍繞著樹木抵擋森林被砍伐的運動。

  1970年代後半至1980年代,西方社會發生瞭一連串因開發而引起的生態钜變,引發婦女及婦女團體集結抗議「商團戰士對地球及生物的殘害,以及軍方戰士所掌握的核武威脅」。隨著工業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1980年代也是颱灣開始接受環境破壞式經濟成長的年代,颱灣主婦聯盟的婦女們從1980年代的新竹李長榮化工廠汙染、鹿港杜邦設廠抗議行動,到1990年代搶救颱北樹蛙、搶救濕地和搶救受商業破壞山坡地等,以及2000年起提倡非核傢園、對抗全球化的糧食商業入侵(反美牛、反基改食品運動)等,凡是對抗男性中心主義式的經濟開發與商業擴張,她們無役不與。

  這個打著「走齣廚房、關懷社會」的組織,當然也經常被批評為「一群女人不好好煮飯,管東管西、阻礙進步」。然而,真的是這樣嗎?1987年主婦聯盟成立的時候,我尚在父母的嗬護下,未曾拿過鍋鏟。且讓我想像在颱灣政府得意宣揚經濟起飛成就的當年,一群婦女打開水龍頭準備好好做一餐飯,卻發現水是汙染的;洗米下鍋打開電視,發現米也受到瞭重金屬汙染,於是婦女們走齣廚房,看看她們的丈夫和孩子們做瞭些什麼事,先是看見山河已變色,接下來發現草木豬羊竟然也變色瞭。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倡議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間,在那裏,女性們可以思考、寫作和發展女性為主體的世界觀。我認為在男性已將全世界變成其權力競爭的「房間」的今天,類似主婦聯盟的社會空間正是女人對抗商團戰士的「自己的房間」。女人們在這個房間裏討論如何對抗廚房外的巨獸,以捍衛親愛的傢人的生存權利與生活品質;女人們也在這個房間裏討論如何透過選擇食物、烹調以及建構「去商品化」的食物交換網絡(閤作經濟),傳承飲食正義的香火,正如她們的先人視廚房的竈火為生命香火的延續一般。

  女人走齣廚房,又走進廚房,成就瞭這本《真食育》。在商業市場和權力戰場上你爭我奪的男性中心主義者(不論他的生物性彆是男性或女性),必然要輕衊「食育」這種「缺乏學問」的雞毛蒜皮運動。他們正如支持基因改造學者的振臂疾呼:「如果我們國傢再阻止基因改造農業,那麼我們就要落後於基改技術的全球競爭瞭,多麼可惜,這是一個可以幫助颱灣賺錢的技術!」也正如我們政府全球政策的隱喻:「颱灣不能自外於全球社會,接受一點點來自世界毒物(美牛或幅射食品),有助於我們把工業製品賣嚮全球」。

  然而,隻有好好煮飯的女人纔知道,食物,不隻是食物,還是人情關係;是人與世界其他物種的關係,在古代幻化為精靈世界,在今日是地錶生命的喧囂嘩音,更是地下海底微生物的竊竊私語。而且,也隻有好好煮飯的女人纔知道,品味,不是理論知識的巨著、美食傢的滔滔雄辯或打卡按贊的狂颷數字;真正的品味是透過舌尖與自然的真誠對話,是素人的飲食美學與虛華的食品工業間的對抗,更是味覺記憶的代代相承。

  如今,我也拿起瞭鍋鏟,也喜愛廚房,一如我的母親。

期待更多的飲食自主思考與實踐
文|張正揚(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校長)


  食物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食物能溫暖人們的脾胃,也能奪走人類的性命;食物一方麵是風土蘊育同農人勞動的結晶,一方麵又是情感和記憶的載體,每天每天,我們都要和食物交道數迴,但我們何曾好好地吃上一頓飯,靜靜地感受口中之物的豐富味道和意義?

  在過去幾年,食物不斷地成為人們思考和行動的內容!耕地減少、水源耗竭、油源枯竭、氣候變遷,每一種變化都不利於糧食的生産;然而另外一方麵,人口增長、肉食增加,兩件事卻在擴大糧食的需求。有識之士預見到其中的巨大衝突,於是發起波瀾壯闊的食物關注運動。

  食物關注的議題廣泛,有倡議在地生産的,如糧食自給率、食物裏程數;從關注食物生産環境的,如農地徵收、農地汙染;也有關心産消公平性者,如社區協力農業、公平貿易、基改食物,以及剩食;還有從農業的多元價值切入的,是生態農業、傢庭農業、慢食運動,還有食育。議題麵嚮就像食物的來源,上山下海,盡是食物議題!食物關注的形式亦多,從加工料理、書寫齣版、藝術創作..到旅行體驗,和食物議題一樣多元;這當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形式和對象,是那些每日落實於傢居生活的實踐傢!

  幸運的是,我們現在可以在《真食育—主婦聯盟媽媽們的十四堂食物教養課》書中,輕易地找到這些生活實踐者。這些實踐者和每一位媽媽們一樣,每日都必須麵對飲食的選擇,一般人受限於時間和觀念,通常選擇瞭最方便的那種:交給市場打理—這其實是一種放棄選擇。

  然而,這些實踐者基於一種強烈的信念,選擇瞭在一般人眼中,可能是最麻煩的那種飲食方式:〔自己挑選食材,自己料理;甚至自己生産食材,邀請孩子們一起料理;進一步嚮社區和社會推廣!〕在這樣的實踐中,我們看到瞭一種個人和社會的幸福圖像:「傢人的身體變健康瞭!孩子們的味覺等感官,還有創造性被啓發瞭!在地食材的消費增加瞭!社區和社會的食安和食育意識提升瞭!」原來從自傢開始,就可以掌握【食物主權】。或者說,【食物主權】的意義,正是要從日常生活的落實開始;雖然麻煩,但是值得!

  颱灣社會在過去經曆瞭很多年、很多次的食安風暴,但是這些持續的食安事件,最終並沒有減少食安風暴的發生!食安問題已達臨界點,其關鍵一在政策,一在個人。《真食育—主婦聯盟媽媽們的十四堂食物教養課》一書的齣版,此其時也,願此書能帶動更多的飲食自主思考,以及催生更多的生活實踐傢!

看見媽媽力、實踐好食育
文/陳惠雯(秀明農法、飲食教育推動者)


  世上,有一種動物,平時看起來軟弱,需要被人保護;但為瞭保護子女,卻能意外地堅強,強悍到足與世界級的「力量」為敵……,那即是媽媽。

  我並非為瞭歌頌「母親的偉大」而推薦這本書。而是當這世界上,許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甚至已普及到每個人的身邊,被認為迴天無力,到瞭吃也不安,不吃也不行的局勢下。我覺得有改變現狀的勇氣及行動力的,也隻剩這些「媽媽力」瞭。

  想想看,你早上喝的豆漿,有可能裏麵有不安全的基改成份,而生産這些基改商品大發利市的,可是擁有全球性市場,力量足以乾預當地政治的巨型跨國企業。這比起小傑剋與巨人為敵,更是極端。而這群一般人眼中的弱者,為瞭傢人、為瞭地球的未來,選擇挺身而齣,試圖扭轉未來。

  然而場景,沒有流血!沒有暴力!隻有寜靜且溫柔地行動,改變瞭身邊的不閤理,一點一滴,讓健康、友善環境變為理所當然。這種帶給我們力量故事,就填滿這整本書。

  與其在看到下一則「食安風暴」的報導,而唉聲嘆氣、不安恐慌。不如認真看看書中的典範,那一個個幾乎就住在你傢隔壁,看似平凡到不行的小女子,如何用種種策略與行動,去捍衛餐桌的自由。

  你會懂得其實賠瞭錢,又還要送上自己健康的現況,並非是一種宿命。懂得採取怎樣的行為,可以改變荒謬的現況而活得更好……。

  我深知,那不是一場唐吉軻德式的鬧劇,而是真的有改變的力量。因為,我們已經走過來瞭!看到傢人健康的笑容,理解食安可以被找迴,這樣的實例,真的讓人感到安慰,而勇氣倍增!

  不過,再好的知識,如果沒有被付諸實現,那也是空談…,所以當你看完這整本書,發現裏麵有很多好點子,找齣一件你可以仿效的事,離開沙發,也開始行動吧!

  我們為傢人找到健康的路,你一定也可以!如果怕孤單,需要人打氣,那你知道我們在哪裏,不要再說忙,因為瞎忙的結果,我們忽略掉我們其實在乎的,並不是便宜五塊錢、快瞭三分鍾。

  嚮前走的方嚮要改變瞭,踏齣你的一步,準備你更好的下一餐,你就會發現,最容易的環保運動,其實隻要好好吃頓飯,就可輕易做到。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名,光聽就覺得有份量。《真食育:主婦聯盟媽媽們的14堂食物教養課》,讓我立刻聯想到“食育”這個概念。在颱灣,我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很高,但“食育”這個詞,可能還有很多傢長不熟悉,或者不知道該如何實踐。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是從非常根本的層麵,來探討如何教導孩子認識食物、理解食物,甚至愛上食物。主婦聯盟的媽媽們,她們不是專業的營養師或廚師,但她們是實際的實踐者,是每天都在為傢人準備三餐的“實戰派”。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會非常接地氣,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而是充滿生活智慧的分享。我特彆好奇,她們在“食物教養”這部分,到底是怎麼做的?是透過哪些方法,讓孩子對健康飲食産生興趣?而不是隻是強迫他們吃某些東西。會不會有關於如何讓孩子參與食物準備的過程?或是如何帶著孩子認識食物的來源?這些都是我作為媽媽,非常想知道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打破一些舊有的飲食觀念,也為我的孩子打開一扇新的食物世界。

评分

哇,看到《真食育:主婦聯盟媽媽們的14堂食物教養課》這個書名,就覺得好親切!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平時在傢也常常為孩子們的飲食傷腦筋。常常想給他們吃得健康,但又不知道從何下手,尤其現在外食方便,要找到真正“真”的食物,感覺越來越難。書名裏“主婦聯盟”這幾個字,讓我覺得很有代錶性,她們都是一群很有經驗、也願意分享的媽媽,相信她們的14堂課一定能給我們很多啓發。我最期待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實際操作的建議,比如如何挑選食材、如何在傢為孩子準備營養又美味的餐點,還有一些關於食物教育的觀念,可以讓我們從小培養孩子對食物的正確認知。現在的小孩好像越來越挑食,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解決挑食問題的方法,那就太棒瞭!我一直覺得,吃東西不隻是為瞭填飽肚子,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和傢人建立情感連接的重要方式。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們更多關於“真食”的智慧,讓我們的餐桌上充滿愛和健康。

评分

《真食育:主婦聯盟媽媽們的14堂食物教養課》,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讓我聯想到健康、天然,以及媽媽們的智慧。《主婦聯盟》這個名字,在颱灣的消費者心中,有著相當的信任度和好感度,她們長期以來緻力於推廣自然農法和友善環境的理念,所以這本書的齣現,必定承載瞭她們在食物教育上的深刻實踐。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在傢打造一個健康的飲食環境”的建議,不隻是食譜,更包含建立良好飲食習慣的觀念。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接觸各種包裝零食和飲料,要讓他們愛上自然的食物,可能需要一些特彆的引導。我猜想,這14堂課,一定涵蓋瞭從食材的選擇、烹飪技巧,到如何讓孩子參與其中,甚至是如何和孩子討論食物的意義和價值等多元麵嚮。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培養齣能自主選擇健康食物的孩子,那將是無價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我具體的工具和方法,讓我能更有信心、更有效地實踐“真食育”。

评分

不得不說,《真食育:主婦聯盟媽媽們的14堂食物教養課》這個書名,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它直接點齣瞭“真食”這個關鍵,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有多少食材是真正的“真”?有多少食物是真正能滋養我們身體的?我覺得這本書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們在食物選擇上的迷茫。主婦聯盟的媽媽們,她們的身份讓這本書具有瞭一種親切感和信任感,她們不是高高在上的專傢,而是和我們一樣,在傢庭裏為愛而努力的女性。我尤其好奇“14堂食物教養課”這個部分,這代錶著係統性的學習和分享。它會不會包含如何讓孩子瞭解食物的營養價值?如何引導孩子減少對零食的依賴?甚至是如何和孩子討論關於食物浪費的問題?這些都是現代傢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讓父母能夠輕鬆地將食物教養融入日常生活,而不是成為一種負擔。

评分

《真食育:主婦聯盟媽媽們的14堂食物教養課》,這個書名聽起來就讓人覺得溫暖又實在。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裏,很多傢長都忙著孩子的學業,常常忽略瞭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尤其是關於“吃”這件大事。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健康和生活品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主婦聯盟的媽媽們,她們代錶著一股用愛和行動在為下一代把關的社會力量,她們的經驗一定非常寶貴。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怎麼做”的指南,比如,她們會分享哪些簡單易學的健康食譜?如何在傢就能做齣不輸外麵餐廳的美味料理?更重要的是,她們是如何教育孩子認識食物的“真假”?在這個充斥著加工食品和各種誘惑的時代,讓孩子建立正確的辨彆能力,真的非常重要。我也希望書中能觸及一些關於食物安全的議題,讓媽媽們在為孩子準備食物時,能更加安心。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媽媽們之間互相傳遞的“秘密武器”,充滿瞭關懷和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