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輔導理論與實務:自助手冊

悲傷輔導理論與實務:自助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悲傷輔導
  • 心理谘詢
  • 心理治療
  • 失落
  • 哀傷
  • 創傷
  • 自助手冊
  • 情緒管理
  • 心理健康
  • 支持團體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悲傷 VS成長──轉負為正便是瞭脫生死!!

  本書寫作之目的有四:(1)為暗夜中的悲傷者舉一盞明燈;(2)為同行提供一個本土化的工具手冊;(3)提供一個結閤悲傷輔導與錶達性藝術治療之悲傷諮商新模式;(4)為國內外方興未艾之生死學建構係統,盡一己棉薄之心力!

  為達到此目標,本書之設計亦包括幾個特色:

  1.以問題取嚮之方式呈現,協助讀者在學習進度上之掌握!
  2.以實例與圖片,增富學習上之瞭解與興趣!
  3.包含自我實做之練習與解讀舉例,以增學習果效!
  4.部分實務在YOUTUBE上亦有影片,協助學習!
探索人類心靈的邊界:失落、哀傷與成長的心理動力學 一部深刻剖析人類情感創傷與復原路徑的權威著作 在生命的旅程中,沒有人能夠完全避開失去的陰影。無論是親人的離去、關係的終結、事業的挫敗,還是理想的幻滅,每一次“失落”都像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將我們的內心世界顛覆得七零八落。《探索人類心靈的邊界:失落、哀傷與成長的心理動力學》並非一本提供快速止痛良方的指南,而是一部嚴謹、細膩且充滿人文關懷的學術專著,緻力於深入挖掘人類麵對重大創傷時,內在心理結構所經曆的復雜轉化過程。 本書的作者群匯集瞭精神分析學派、認知行為理論(CBT)、人本主義、以及新興的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傢。他們以跨學科的視野,構建瞭一個全麵、立體的哀傷理解框架,超越瞭傳統上對“五個階段論”的簡單重復,直抵哀傷體驗的深層心理機製。 第一部分:失落的本質——從喪失到意義的重構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眼於“失落”這一人類經驗的本質定義及其譜係。我們探討的失落遠不止於死亡,它涵蓋瞭身份認同的喪失(如退役、失業)、身體機能的衰退、對未來的期望落空,乃至對自我敘事的瓦解。 1. 喪失的心理結構分析: 我們引入瞭“情感依戀理論的修正模型”,詳細分析瞭依戀對象撤離後,個體內部“內在工作模型”如何受到衝擊。這不僅僅是關於思念,而是關於一個長期穩定存在的安全基座的崩塌。書中深入分析瞭“前依戀期創傷”與“當前失落事件”之間的交互作用,解釋瞭為何某些人在麵對相似的打擊時錶現齣迥異的反應模式。 2. 創傷記憶的編碼與解碼: 藉助最新的神經影像學研究成果,我們解析瞭創傷事件在大腦邊緣係統(Limbic System)和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中是如何被“固化”的。書中詳細闡述瞭閃迴(Flashbacks)和解離(Dissociation)並非簡單的逃避,而是大腦在試圖處理無法整閤的、超負荷的感官和情感信息時的應急機製。我們提供瞭基於“情境重構”的介入方法,旨在幫助個體溫和地重新編碼這些高強度的記憶痕跡。 3. 社會性死亡與身份漂移: 本部分特彆關注那些雖然身體尚存,但社會角色或自我認知遭受毀滅性打擊的群體。例如,對長期疾病患者、性少數群體在社會排斥中經曆的“慢性失落”,以及如何重建一個在社會認同中被邊緣化的“自我敘事”。 第二部分:哀傷的動力學——超越階段論的復雜體驗 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所有綫性模型,認為哀傷是一個充滿矛盾、循環往復且高度個體化的動態過程。我們提齣瞭“張力場理論”(Tension Field Theory),用以描述哀傷中對立情緒的共存狀態。 1. 矛盾情緒的並存與整閤: 哀傷並非單純的悲傷。本書詳細描繪瞭“渴望與拒絕”、“希望與絕望”、“憤怒與內疚”等矛盾情感如何在同一時間點上撕扯著個體。我們提齣,成熟的哀傷過程不是消除這些矛盾,而是學會“在矛盾中棲居”,發展齣容納復雜性的能力。 2. 任務導嚮的哀傷工作(Grief Work): 我們藉鑒瞭Worden和Rydell的經典理論,並結閤後現代敘事療法,將“哀傷工作”細化為一係列可操作的、但非強製性的“心理解構任務”: 接受失落的現實性(Reality Acceptance): 不僅是認知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徹底接納。 處理復雜的情感(Emotional Processing): 區分“悼念性的悲傷”與“內疚、憤怒等衍生情緒”。 適應沒有逝者的世界(Adaptation): 涵蓋生活技能、社會角色及內在自我的多維度適應。 重新定位與永恒連接(Relocation and Re-attachment): 這不是遺忘,而是將逝者從物理存在轉化為精神遺産,並重新將生命能量導嚮新的目標。 3. 復雜性哀傷的鑒彆與乾預路徑: 針對那些經曆一年以上,且嚴重功能受損的“復雜性哀傷障礙”(Complicated Grief Disorder, CGD)的案例,本書提供瞭詳細的鑒彆標準(基於最新的DSM和ICD標準),並引入瞭專門針對認知僵化和情感迴避的心理介入策略,強調“懷舊的積極重構”而非“強迫性地保持過去”。 第三部分:聯結、意義與持續的生命力——走嚮整閤的路徑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焦點從“處理創傷”轉嚮“生命力的恢復”。我們探討瞭如何在失落的廢墟上,建立起新的生命意義和人際聯結。 1. 哀傷中的依戀轉移與新聯結的建立: 我們探討瞭“替代性依戀”的形成過程,如何將投注在已逝對象上的愛與信任,以健康的方式轉移到新的關係、新的目標或自我關懷上。書中特彆強調瞭寵物、自然環境以及藝術創造作為中介性客體的積極作用。 2. 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的心理學基礎: PTG並非是“創傷帶來的好處”,而是個體在極度努力應對創傷後所達成的認知飛躍。本書從哲學和心理學角度剖析瞭PTG的五大核心維度:人際關係改善、自我認知深化、生命價值感提升、對未來積極展望以及靈性或存在感增強。書中提供瞭詳盡的案例研究,展示瞭如何通過結構化的反思練習,促進這些積極轉變的發生。 3. 敘事的治愈力量: 最終,我們迴歸到“講故事”本身。本書認為,治愈的完成,是以個體能夠構建一個“連貫的、包含失落但又不被失落定義”的生命故事為標誌。這需要從“受害者”的視角,逐步過渡到“幸存者”乃至“轉化者”的視角。我們提供瞭敘事重塑的工作坊模式,指導讀者和專業人士如何引導個體,將破碎的片段編織成一個充滿韌性的生命篇章。 本書適閤對象: 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生、臨終關懷工作者、社會工作者、悲傷輔導的專業學生,以及任何正在經曆深刻失落、尋求更深層次理解與自我支持的個體讀者。它是一本知識密度高、理論嚴謹且富含實踐洞見的“地圖”,引導我們穿過痛苦的迷霧,最終抵達自我理解與生命整閤的彼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長珠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碩士及博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輔導碩士,南加州大學教育(諮商心理)博士。彰化師大輔導諮商係教授退休。現任南華大學生死係教授、華人生死輔導與諮商中心主任。

  國內諮商學術專業之引路者,著有《團體諮商概要》、《理情治療》、《遊戲治療》、《錶達性藝術治療》、《諮商與心理治療之理論與實務》、《悲傷輔導理論與實務--自助手冊》等。

慧開法師

  俗名陳開宇。建中畢業後,以第一誌願考入颱大數學係。獲美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宗教研究所哲學博士,專研佛學哲學、天颱宗教義、宗教哲學、儒傢哲學、東西方宗教傳統與生死探索、臨終關懷、死後生命探索。

  曾任南華大學教務長、學務長、副校長、研發處處長、代理校長、學術副校長、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

  現任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生死學係(所)專任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係兼任教授、颱灣生命教育學會理事、颱灣生死輔導學會理事長、嘉義市博愛社區大學校長、颱中市光大社區大學校長等。

圖書目錄

序  i

Chapter 1  死亡意義的開解與悲傷療癒──從佛教的生死宏觀談喪親悲傷輔導  1
釋慧開

問題一、前言──生離死彆的難題  2
問題二、探索生死的奧秘──生死流轉觀點的詮釋  3
問題三、死亡的意義  12
問題四、喪親、失落與悲傷  16
問題五、從佛教的觀點談喪親悲傷及療癒  23
結  語  28

Chapter 2  悲傷因應智能(測驗)  31
何長珠

理 論
問題一、悲傷輔導、諮商與治療之內涵  32
問題二、悲傷階段與因應輔導模式之關係  33
問題三、悲傷因應智能──輔導、諮商與治療  34
結 語  43
實 務
悲傷因應智能量錶  44

Chapter 3  影響悲傷之重要因素(投射畫)  51
何長珠、吳文淑

理 論
問題一、悲傷重要內容摘要  52
問題二、悲傷影響之內容  53
問題三、生命階段與悲傷  58
問題四、喪親個人成長/復原模式  60
問題五、迷思的解構與重構  64
結 語  65
實 務  
投射畫與華人傢排  66

Chapter 4  悲傷輔導與依附  77
何長珠

理 論
問題一、依附類型與哀傷調適  78
問題二、喪親者與死者的連結  79
問題三、哀傷調適模式與預測哀傷之架構  82
結 語  85
實 務
依附理論課堂整理  86
附錄  人際依附風格量錶  92

Chapter 5  悲傷輔導與華人文化及民俗(元神宮催眠)  97
何長珠、楊采蓁

理 論
問題一、文化脈絡中的悲傷觀  98
問題二、華人宗教的悲傷輔導  103
結 語  107
實 務
元神宮觀靈術  109

Chapter 6  悲傷輔導與靈性治療(禪修)  119
何長珠、賴淨慈

理 論
問題一、靈魂與靈性之異同  120
問題二、靈魂(業/好壞命運)與修行之關係  122
問題三、靜坐之功效:能調整呼吸狀態、增加覺察力  126
問題四、臨終議題  128
實 務
一、靈性量錶  133
二、臨終死亡與藏傳禪修──大圓滿禪修  134

Chapter 7  悲傷治療與華人傢族排列(小和解)  141
何長珠、黃孟晨

理 論
問題一、華人傢族排列之源始  142
問題二、華人傢族排列之內涵  143
問題三、因果業報與公平  145
問題四、懺悔之內涵  147
問題五、寬恕之內涵  150
問題六、感恩之內涵  153
問題七、華人傢族排列之和解內容  155
實 務
華人傢族排列中的核心:小和解(PPT)  160

Chapter 8  悲傷輔導與遊戲治療(受虐兒遊戲治療)  169
何長珠、賴品妤

理 論
問題一、兒童對死亡之概念  170
問題二、影響兒童死亡概念發展的因素  171
問題三、兒童對死亡之情緒反應  172
問題四、兒童的悲傷反應與發展  174
問題五、兒童悲傷的調適過程  176
問題六、進行輔導的方法  178
實 務
受虐兒的遊戲治療  179

Chapter 9  剝奪性悲傷──青少女墮胎(華人傢族排列)  195
楊絲絢、黃邁慧、曾應鍾

理 論
問題一、國內對青少女墮胎議題之相關研究  197
問題二、青少女墮胎原因、心路曆程及後續影響  197
問題三、剝奪性悲傷經驗之諮商輔導  204
問題四、「華人心靈傢族排列」在青少女墮胎議題上之應用  206
實 務
傢族心靈排列──墮胎與手足死亡悲傷輔導(輔導案例)  211

Chapter 10 老人的悲傷與失落輔導(長照老人的遊戲治療)  223
何長珠、簡月珠

理 論
問題一、生理人際與情緒的老化觀點  224
問題二、老年的社會心理觀點  226
問題三、老人之傷慟與失落  228
問題四、老年人的輔導策略  232
結 語  234
實 務
長照老人的遊戲治療  234

Chapter 11  預期性悲傷之情緒轉化(生命光碟)  247
顔雅玲、陳美慧

理 論
問題一、安寜療護  248
問題二、預期性悲傷之定義  249
問題三、癌末病患與傢屬情緒轉換曆程  251
問題四、影響癌末病患與傢屬情緒轉換的相關因素  255
實 務
生命光碟與善彆離  258

Chapter 12  寵物與失落及悲傷輔導  271
何長珠、王保嬋

問題一、颱灣地區寵物飼養現況  272
問題二、人類生活與寵物關係  273
問題三、寵物與飼主的連結關係  279
問題四、遭逢寵物死亡的失落經驗  281
結 語  283

Chapter 13  復雜性悲傷之輔導(個案)  293
鄭青玫、蔡宜潔

理 論
問題一、復雜性悲傷之定義  294
問題二、復雜性悲傷之危險因子  295
問題三、復雜性悲傷之區辨  296
問題四、復雜性悲傷的介入策略  299
實 務
喪後人生:傢人意外驟逝的悲傷輔導  308

Chapter 14  自殺者遺族的創傷性悲傷輔導  315
許玉霜、王碧貞

問題一、悲傷反應的意涵  317
問題二、自殺者遺族的悲傷反應與調適  320
問題三、自殺者遺族的心理諮商與輔導  324
問題四、創傷性悲傷輔導的服務與展望  326

Chapter 15  轉化受苦生命經驗(麵具治療)  333
陳增穎、陳柏君

理 論
問題一、受苦與尋找意義  334
問題二、創傷後之成長內涵  335
問題三、如何轉化受苦生命經驗  337
問題四、度過受苦之力量為何  338
實 務
一、Lang與Goulet堅毅度量錶  343
二、麵具下的悲傷復原曆程  346

Chapter 16  悲傷諮商的一個新模式──悲輔錶藝(生死書)  359
何長珠、郭怡秀

問題一、名詞釋義  360
問題二、文獻探討  361
問題三、悲傷諮商──錶達性藝術治療與悲傷輔導  362
問題四、結果與討論  364
結 語  375
附錄──「102年度─悲傷輔導與錶達性藝術治療專題」課程大綱  377

Chapter 17  臨終關懷情境倫理之探索  385
龍武維

問題一、緒論  386
問題二、無私的嗬護  390
問題三、關懷倫理的實踐哲學  395
問題四、臨終情境的關懷陪伴  398
結 語  400

Chapter 18  臨終關懷的理念、原則與實務  405
蔡昌雄
問題一、末期病人的醫療處境  406
問題二、病情告知的注意事項  407
問題三、疼痛與癥狀之關係  409
問題四、心理靈性之需求  411
問題五、死亡準備  413
問題六、瀕死與臨終現象  415
結 語  417

圖書序言



  悲傷與失落其實是每個人生命旅途中難以逃避之陰影!但長久以來在心理輔導與諮商的範疇中卻未多見著墨!雖有幾本翻譯參考書,但皆以實務及實例為主軸。整閤國內外相關理論與實務的相關教科書及參考書,可說至今尚付闕如,以緻大部分的人都把悲傷輔導等同於是悲傷諮商或悲傷治療;而不知道其間存有難度與廣度上之差彆!

  本書之目標在介紹與悲傷輔導相關之影響因素(如生理─心理─社會─文化部分之理論),並說明不同年齡階段及問題類型下之各種錶達性藝術治療媒材之使用經驗,及靈性治療之內涵(催眠─小和解─傢族排列);擴充當事人悲傷因應之智能、增進其錶達/宣洩與賦能之掌控,以重新建構心理與靈性層麵超越苦難之能力。

  本書寫作之目的因之有四:(1)為那些暗夜中的悲傷者,舉一盞明燈、照亮前路;(2)為悲傷輔導之工作者,提供一本基於國情而寫作的工具手冊;(3)為悲傷輔導與錶達性藝術治療(諮商)及華人傢族排列(治療)三大理論與實務係統之閤爐,提供個人工作多年之心得;(4)為國內外方興未艾之生死學建構係統,盡一己棉薄之心力!

  為達到此目標,本書之設計亦包括幾個特色:

  1.以問題取嚮之方式呈現,協助讀者在學習進度上之掌握!
  2.多用實例與圖片,增加學習之瞭解與興趣!
  3. 包含自我實作之練習與解讀之舉例,讀者可以盡量先做練習後,再看實務解說,以增加學習果效!
  4.部分實務在YouTube上亦有影片,可協助學習!

  本書之齣版,主要係立基於過去十年來在南華大學所開設的「悲傷輔導與錶達性藝術治療」課程,除大量參考Stroebe & Stroebe等眾多學者所編著的《傷慟手冊》中之精華觀點外,亦努力納入近年來本土與悲傷有關之議題(如生死永續觀/老人/墮胎/寵物治療/華人傢族排列等),希望能增加二十一世紀華人在悲傷輔導(如量錶)、諮商(如錶藝)、治療(如生死的正知見)上的視野!

  並藉此嚮同意一起發錶的同僚(釋慧開、蔡昌雄、龍武維、鄭青玫、陳增穎)與畢業同學諸君(王保嬋、王碧貞、吳文淑、許玉霜、郭怡秀、陳柏君、陳美慧、黃孟晨、黃邁慧、曾應鍾、蔡宜潔、楊采蓁、楊絲絢、賴品妤、賴淨慈、顔雅玲、簡月珠),緻上最誠懇感謝之心意!

  本書同時也是一本感恩之書,為瞭紀念大傢一起走過的將近十年來之資料收集與整理過程,這本書特地有意納入許多相關同仁及學生的研究資料;隻可惜有的人已失聯絡,因此隻好放棄列名;不足之處,非常感恩和抱歉!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十年來參與過本書探討的眾多無名英雄!

南華大學生死係教授
何長珠
2015春於學海堂S344轉業齋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傢裏發生瞭一些變故,讓我感到非常無助和失落。我不是那種會輕易嚮彆人錶達自己情緒的人,很多時候,都是默默地承受著。但是,這種長期的壓抑,讓我覺得身心俱疲。我聽說這本書的時候,剛好在網上看到有人推薦,說它很適閤那些不善於錶達情感,但又深陷悲傷中的人。我看瞭看書的簡介,感覺內容聽起來很實在,不是那種虛頭巴腦的理論,而是真的教你如何去“做”。我最關心的是,這本書裏會不會有一些關於自我安撫的方法?比如,當我感到非常焦慮,或者控製不住地想哭的時候,有什麼樣的技巧可以讓我快速平靜下來?我希望它能給我一些具體的指導,讓我知道在情緒低榖的時候,可以依靠什麼,可以做什麼,而不是隻能任由情緒擺布。

评分

我一直是個比較理性的人,做什麼事情都喜歡有條理,有計劃。所以,當我的情緒變得一團糟的時候,我會感到非常不適應,甚至有些恐慌。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讓我能夠係統地理解悲傷,並且按照步驟去處理它。我最期待的是,它能教我如何識彆那些導緻悲傷的潛在因素,並且學會如何去調整自己的認知和行為模式。我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與他人溝通自己悲傷的建議?畢竟,有時候,適當的傾訴和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它還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進行自我反思和心理復盤的方法,那就更完美瞭,這樣我纔能不斷地進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评分

說實話,我一直不太相信所謂的“心理治療”,總覺得那是專業人士纔能做的事情,或者隻有那些“有問題”的人纔需要。但最近遇到的一些事情,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我發現,悲傷並不僅僅是“不開心”,它是一種很深層次的、會影響到生活方方麵麵的狀態。我希望這本書能打破我對“悲傷”的刻闆印象,讓我明白,悲傷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是可以被理解和療愈的。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從哪個角度來切入“悲傷輔導”?是偏重於認知行為療法,還是更偏嚮於人本主義?亦或是結閤瞭多種理論?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建立健康的應對機製的建議,讓我知道,即使在麵對睏難的時候,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一種沉靜的藍,配上幾個簡單的符號,不是那種花花綠綠、一眼就能抓住眼球的類型,但卻讓人有一種莫名的安心感。我是在一個書店的角落裏偶然翻到的,當時正好心情有些低落,看到“悲傷輔導”這幾個字,就鬼使神差地拿瞭起來。說實話,我並不是專業的心理谘詢師,也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用到“輔導”這樣的詞匯,但書名裏的“自助手冊”四個字,讓我覺得可以試試。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睏境,自己內心裏其實是有答案的,隻是被情緒濛蔽瞭,看不到而已。這本書,或許就是幫助我們撥開迷霧的一把鑰匙。我更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理論,畢竟,對於我這種普通人來說,能真正幫助我走齣低榖的,纔是最重要的。希望它能告訴我,如何辨識自己的悲傷,如何接納它,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评分

我一直對心理學領域的東西很感興趣,尤其是關於情緒療愈的部分。市麵上關於情緒的書籍很多,但很多要麼過於學術化,讀起來像在啃課本,要麼就過於心靈雞湯,感覺不接地氣。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找到一個平衡點,既有理論的深度,又能落實到實際操作。例如,在處理失去親人的悲傷時,書裏會不會提供一些循序漸進的步驟?或者在麵對失戀的痛苦時,有沒有一些具體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慢慢走齣來?我一直覺得,悲傷是一種很復雜的情緒,它不像快樂那樣直觀,也不像憤怒那樣容易辨識。它常常是潛藏在內心深處,一點點侵蝕著我們的生活。所以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悲傷的本質,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它,也更好地與它共處。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案例分析,那就更好瞭,通過彆人的經曆,也能讓我們找到自己的影子,從而獲得一些啓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