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辅导理论与实务:自助手册

悲伤辅导理论与实务:自助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悲伤辅导
  • 心理咨询
  • 心理治疗
  • 失落
  • 哀伤
  • 创伤
  • 自助手册
  • 情绪管理
  • 心理健康
  • 支持团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悲伤 VS成长──转负为正便是了脱生死!!

  本书写作之目的有四:(1)为暗夜中的悲伤者举一盏明灯;(2)为同行提供一个本土化的工具手册;(3)提供一个结合悲伤辅导与表达性艺术治疗之悲伤谘商新模式;(4)为国内外方兴未艾之生死学建构系统,尽一己棉薄之心力!

  为达到此目标,本书之设计亦包括几个特色:

  1.以问题取向之方式呈现,协助读者在学习进度上之掌握!
  2.以实例与图片,增富学习上之了解与兴趣!
  3.包含自我实做之练习与解读举例,以增学习果效!
  4.部分实务在YOUTUBE上亦有影片,协助学习!
探索人类心灵的边界:失落、哀伤与成长的心理动力学 一部深刻剖析人类情感创伤与复原路径的权威著作 在生命的旅程中,没有人能够完全避开失去的阴影。无论是亲人的离去、关系的终结、事业的挫败,还是理想的幻灭,每一次“失落”都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我们的内心世界颠覆得七零八落。《探索人类心灵的边界:失落、哀伤与成长的心理动力学》并非一本提供快速止痛良方的指南,而是一部严谨、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术专著,致力于深入挖掘人类面对重大创伤时,内在心理结构所经历的复杂转化过程。 本书的作者群汇集了精神分析学派、认知行为理论(CBT)、人本主义、以及新兴的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以跨学科的视野,构建了一个全面、立体的哀伤理解框架,超越了传统上对“五个阶段论”的简单重复,直抵哀伤体验的深层心理机制。 第一部分:失落的本质——从丧失到意义的重构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眼于“失落”这一人类经验的本质定义及其谱系。我们探讨的失落远不止于死亡,它涵盖了身份认同的丧失(如退役、失业)、身体机能的衰退、对未来的期望落空,乃至对自我叙事的瓦解。 1. 丧失的心理结构分析: 我们引入了“情感依恋理论的修正模型”,详细分析了依恋对象撤离后,个体内部“内在工作模型”如何受到冲击。这不仅仅是关于思念,而是关于一个长期稳定存在的安全基座的崩塌。书中深入分析了“前依恋期创伤”与“当前失落事件”之间的交互作用,解释了为何某些人在面对相似的打击时表现出迥异的反应模式。 2. 创伤记忆的编码与解码: 借助最新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成果,我们解析了创伤事件在大脑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和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中是如何被“固化”的。书中详细阐述了闪回(Flashbacks)和解离(Dissociation)并非简单的逃避,而是大脑在试图处理无法整合的、超负荷的感官和情感信息时的应急机制。我们提供了基于“情境重构”的介入方法,旨在帮助个体温和地重新编码这些高强度的记忆痕迹。 3. 社会性死亡与身份漂移: 本部分特别关注那些虽然身体尚存,但社会角色或自我认知遭受毁灭性打击的群体。例如,对长期疾病患者、性少数群体在社会排斥中经历的“慢性失落”,以及如何重建一个在社会认同中被边缘化的“自我叙事”。 第二部分:哀伤的动力学——超越阶段论的复杂体验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所有线性模型,认为哀伤是一个充满矛盾、循环往复且高度个体化的动态过程。我们提出了“张力场理论”(Tension Field Theory),用以描述哀伤中对立情绪的共存状态。 1. 矛盾情绪的并存与整合: 哀伤并非单纯的悲伤。本书详细描绘了“渴望与拒绝”、“希望与绝望”、“愤怒与内疚”等矛盾情感如何在同一时间点上撕扯着个体。我们提出,成熟的哀伤过程不是消除这些矛盾,而是学会“在矛盾中栖居”,发展出容纳复杂性的能力。 2. 任务导向的哀伤工作(Grief Work): 我们借鉴了Worden和Rydell的经典理论,并结合后现代叙事疗法,将“哀伤工作”细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但非强制性的“心理解构任务”: 接受失落的现实性(Reality Acceptance): 不仅是认知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彻底接纳。 处理复杂的情感(Emotional Processing): 区分“悼念性的悲伤”与“内疚、愤怒等衍生情绪”。 适应没有逝者的世界(Adaptation): 涵盖生活技能、社会角色及内在自我的多维度适应。 重新定位与永恒连接(Relocation and Re-attachment): 这不是遗忘,而是将逝者从物理存在转化为精神遗产,并重新将生命能量导向新的目标。 3. 复杂性哀伤的鉴别与干预路径: 针对那些经历一年以上,且严重功能受损的“复杂性哀伤障碍”(Complicated Grief Disorder, CGD)的案例,本书提供了详细的鉴别标准(基于最新的DSM和ICD标准),并引入了专门针对认知僵化和情感回避的心理介入策略,强调“怀旧的积极重构”而非“强迫性地保持过去”。 第三部分:联结、意义与持续的生命力——走向整合的路径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焦点从“处理创伤”转向“生命力的恢复”。我们探讨了如何在失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的生命意义和人际联结。 1. 哀伤中的依恋转移与新联结的建立: 我们探讨了“替代性依恋”的形成过程,如何将投注在已逝对象上的爱与信任,以健康的方式转移到新的关系、新的目标或自我关怀上。书中特别强调了宠物、自然环境以及艺术创造作为中介性客体的积极作用。 2. 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的心理学基础: PTG并非是“创伤带来的好处”,而是个体在极度努力应对创伤后所达成的认知飞跃。本书从哲学和心理学角度剖析了PTG的五大核心维度:人际关系改善、自我认知深化、生命价值感提升、对未来积极展望以及灵性或存在感增强。书中提供了详尽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如何通过结构化的反思练习,促进这些积极转变的发生。 3. 叙事的治愈力量: 最终,我们回归到“讲故事”本身。本书认为,治愈的完成,是以个体能够构建一个“连贯的、包含失落但又不被失落定义”的生命故事为标志。这需要从“受害者”的视角,逐步过渡到“幸存者”乃至“转化者”的视角。我们提供了叙事重塑的工作坊模式,指导读者和专业人士如何引导个体,将破碎的片段编织成一个充满韧性的生命篇章。 本书适合对象: 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临终关怀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悲伤辅导的专业学生,以及任何正在经历深刻失落、寻求更深层次理解与自我支持的个体读者。它是一本知识密度高、理论严谨且富含实践洞见的“地图”,引导我们穿过痛苦的迷雾,最终抵达自我理解与生命整合的彼岸。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长珠


  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硕士及博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辅导硕士,南加州大学教育(谘商心理)博士。彰化师大辅导谘商系教授退休。现任南华大学生死系教授、华人生死辅导与谘商中心主任。

  国内谘商学术专业之引路者,着有《团体谘商概要》、《理情治疗》、《游戏治疗》、《表达性艺术治疗》、《谘商与心理治疗之理论与实务》、《悲伤辅导理论与实务--自助手册》等。

慧开法师

  俗名陈开宇。建中毕业后,以第一志愿考入台大数学系。获美国宾州费城天普大学宗教研究所哲学博士,专研佛学哲学、天台宗教义、宗教哲学、儒家哲学、东西方宗教传统与生死探索、临终关怀、死后生命探索。

  曾任南华大学教务长、学务长、副校长、研发处处长、代理校长、学术副校长、佛光大学佛教学院院长。

  现任佛光山寺副住持、南华大学使命副校长、生死学系(所)专任教授、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兼任教授、台湾生命教育学会理事、台湾生死辅导学会理事长、嘉义市博爱社区大学校长、台中市光大社区大学校长等。

图书目录

序  i

Chapter 1  死亡意义的开解与悲伤疗癒──从佛教的生死宏观谈丧亲悲伤辅导  1
释慧开

问题一、前言──生离死别的难题  2
问题二、探索生死的奥秘──生死流转观点的诠释  3
问题三、死亡的意义  12
问题四、丧亲、失落与悲伤  16
问题五、从佛教的观点谈丧亲悲伤及疗癒  23
结  语  28

Chapter 2  悲伤因应智能(测验)  31
何长珠

理 论
问题一、悲伤辅导、谘商与治疗之内涵  32
问题二、悲伤阶段与因应辅导模式之关系  33
问题三、悲伤因应智能──辅导、谘商与治疗  34
结 语  43
实 务
悲伤因应智能量表  44

Chapter 3  影响悲伤之重要因素(投射画)  51
何长珠、吴文淑

理 论
问题一、悲伤重要内容摘要  52
问题二、悲伤影响之内容  53
问题三、生命阶段与悲伤  58
问题四、丧亲个人成长/复原模式  60
问题五、迷思的解构与重构  64
结 语  65
实 务  
投射画与华人家排  66

Chapter 4  悲伤辅导与依附  77
何长珠

理 论
问题一、依附类型与哀伤调适  78
问题二、丧亲者与死者的连结  79
问题三、哀伤调适模式与预测哀伤之架构  82
结 语  85
实 务
依附理论课堂整理  86
附录  人际依附风格量表  92

Chapter 5  悲伤辅导与华人文化及民俗(元神宫催眠)  97
何长珠、杨采蓁

理 论
问题一、文化脉络中的悲伤观  98
问题二、华人宗教的悲伤辅导  103
结 语  107
实 务
元神宫观灵术  109

Chapter 6  悲伤辅导与灵性治疗(禅修)  119
何长珠、赖净慈

理 论
问题一、灵魂与灵性之异同  120
问题二、灵魂(业/好坏命运)与修行之关系  122
问题三、静坐之功效:能调整唿吸状态、增加觉察力  126
问题四、临终议题  128
实 务
一、灵性量表  133
二、临终死亡与藏传禅修──大圆满禅修  134

Chapter 7  悲伤治疗与华人家族排列(小和解)  141
何长珠、黄孟晨

理 论
问题一、华人家族排列之源始  142
问题二、华人家族排列之内涵  143
问题三、因果业报与公平  145
问题四、忏悔之内涵  147
问题五、宽恕之内涵  150
问题六、感恩之内涵  153
问题七、华人家族排列之和解内容  155
实 务
华人家族排列中的核心:小和解(PPT)  160

Chapter 8  悲伤辅导与游戏治疗(受虐儿游戏治疗)  169
何长珠、赖品妤

理 论
问题一、儿童对死亡之概念  170
问题二、影响儿童死亡概念发展的因素  171
问题三、儿童对死亡之情绪反应  172
问题四、儿童的悲伤反应与发展  174
问题五、儿童悲伤的调适过程  176
问题六、进行辅导的方法  178
实 务
受虐儿的游戏治疗  179

Chapter 9  剥夺性悲伤──青少女堕胎(华人家族排列)  195
杨丝绚、黄迈慧、曾应钟

理 论
问题一、国内对青少女堕胎议题之相关研究  197
问题二、青少女堕胎原因、心路历程及后续影响  197
问题三、剥夺性悲伤经验之谘商辅导  204
问题四、「华人心灵家族排列」在青少女堕胎议题上之应用  206
实 务
家族心灵排列──堕胎与手足死亡悲伤辅导(辅导案例)  211

Chapter 10 老人的悲伤与失落辅导(长照老人的游戏治疗)  223
何长珠、简月珠

理 论
问题一、生理人际与情绪的老化观点  224
问题二、老年的社会心理观点  226
问题三、老人之伤恸与失落  228
问题四、老年人的辅导策略  232
结 语  234
实 务
长照老人的游戏治疗  234

Chapter 11  预期性悲伤之情绪转化(生命光碟)  247
颜雅玲、陈美慧

理 论
问题一、安宁疗护  248
问题二、预期性悲伤之定义  249
问题三、癌末病患与家属情绪转换历程  251
问题四、影响癌末病患与家属情绪转换的相关因素  255
实 务
生命光碟与善别离  258

Chapter 12  宠物与失落及悲伤辅导  271
何长珠、王保婵

问题一、台湾地区宠物饲养现况  272
问题二、人类生活与宠物关系  273
问题三、宠物与饲主的连结关系  279
问题四、遭逢宠物死亡的失落经验  281
结 语  283

Chapter 13  复杂性悲伤之辅导(个案)  293
郑青玫、蔡宜洁

理 论
问题一、复杂性悲伤之定义  294
问题二、复杂性悲伤之危险因子  295
问题三、复杂性悲伤之区辨  296
问题四、复杂性悲伤的介入策略  299
实 务
丧后人生:家人意外骤逝的悲伤辅导  308

Chapter 14  自杀者遗族的创伤性悲伤辅导  315
许玉霜、王碧贞

问题一、悲伤反应的意涵  317
问题二、自杀者遗族的悲伤反应与调适  320
问题三、自杀者遗族的心理谘商与辅导  324
问题四、创伤性悲伤辅导的服务与展望  326

Chapter 15  转化受苦生命经验(面具治疗)  333
陈增颖、陈柏君

理 论
问题一、受苦与寻找意义  334
问题二、创伤后之成长内涵  335
问题三、如何转化受苦生命经验  337
问题四、度过受苦之力量为何  338
实 务
一、Lang与Goulet坚毅度量表  343
二、面具下的悲伤复原历程  346

Chapter 16  悲伤谘商的一个新模式──悲辅表艺(生死书)  359
何长珠、郭怡秀

问题一、名词释义  360
问题二、文献探讨  361
问题三、悲伤谘商──表达性艺术治疗与悲伤辅导  362
问题四、结果与讨论  364
结 语  375
附录──「102年度─悲伤辅导与表达性艺术治疗专题」课程大纲  377

Chapter 17  临终关怀情境伦理之探索  385
龙武维

问题一、绪论  386
问题二、无私的呵护  390
问题三、关怀伦理的实践哲学  395
问题四、临终情境的关怀陪伴  398
结 语  400

Chapter 18  临终关怀的理念、原则与实务  405
蔡昌雄
问题一、末期病人的医疗处境  406
问题二、病情告知的注意事项  407
问题三、疼痛与症状之关系  409
问题四、心理灵性之需求  411
问题五、死亡准备  413
问题六、濒死与临终现象  415
结 语  417

图书序言



  悲伤与失落其实是每个人生命旅途中难以逃避之阴影!但长久以来在心理辅导与谘商的范畴中却未多见着墨!虽有几本翻译参考书,但皆以实务及实例为主轴。整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务的相关教科书及参考书,可说至今尚付阙如,以致大部分的人都把悲伤辅导等同于是悲伤谘商或悲伤治疗;而不知道其间存有难度与广度上之差别!

  本书之目标在介绍与悲伤辅导相关之影响因素(如生理─心理─社会─文化部分之理论),并说明不同年龄阶段及问题类型下之各种表达性艺术治疗媒材之使用经验,及灵性治疗之内涵(催眠─小和解─家族排列);扩充当事人悲伤因应之智能、增进其表达/宣洩与赋能之掌控,以重新建构心理与灵性层面超越苦难之能力。

  本书写作之目的因之有四:(1)为那些暗夜中的悲伤者,举一盏明灯、照亮前路;(2)为悲伤辅导之工作者,提供一本基于国情而写作的工具手册;(3)为悲伤辅导与表达性艺术治疗(谘商)及华人家族排列(治疗)三大理论与实务系统之合炉,提供个人工作多年之心得;(4)为国内外方兴未艾之生死学建构系统,尽一己棉薄之心力!

  为达到此目标,本书之设计亦包括几个特色:

  1.以问题取向之方式呈现,协助读者在学习进度上之掌握!
  2.多用实例与图片,增加学习之了解与兴趣!
  3. 包含自我实作之练习与解读之举例,读者可以尽量先做练习后,再看实务解说,以增加学习果效!
  4.部分实务在YouTube上亦有影片,可协助学习!

  本书之出版,主要系立基于过去十年来在南华大学所开设的「悲伤辅导与表达性艺术治疗」课程,除大量参考Stroebe & Stroebe等众多学者所编着的《伤恸手册》中之精华观点外,亦努力纳入近年来本土与悲伤有关之议题(如生死永续观/老人/堕胎/宠物治疗/华人家族排列等),希望能增加二十一世纪华人在悲伤辅导(如量表)、谘商(如表艺)、治疗(如生死的正知见)上的视野!

  并借此向同意一起发表的同僚(释慧开、蔡昌雄、龙武维、郑青玫、陈增颖)与毕业同学诸君(王保婵、王碧贞、吴文淑、许玉霜、郭怡秀、陈柏君、陈美慧、黄孟晨、黄迈慧、曾应钟、蔡宜洁、杨采蓁、杨丝绚、赖品妤、赖净慈、颜雅玲、简月珠),致上最诚恳感谢之心意!

  本书同时也是一本感恩之书,为了纪念大家一起走过的将近十年来之资料收集与整理过程,这本书特地有意纳入许多相关同仁及学生的研究资料;只可惜有的人已失联络,因此只好放弃列名;不足之处,非常感恩和抱歉!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十年来参与过本书探讨的众多无名英雄!

南华大学生死系教授
何长珠
2015春于学海堂S344转业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是个比较理性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有条理,有计划。所以,当我的情绪变得一团糟的时候,我会感到非常不适应,甚至有些恐慌。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系统地理解悲伤,并且按照步骤去处理它。我最期待的是,它能教我如何识别那些导致悲伤的潜在因素,并且学会如何去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我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与他人沟通自己悲伤的建议?毕竟,有时候,适当的倾诉和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它还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和心理复盘的方法,那就更完美了,这样我才能不断地进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沉静的蓝,配上几个简单的符号,不是那种花花绿绿、一眼就能抓住眼球的类型,但却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安心感。我是在一个书店的角落里偶然翻到的,当时正好心情有些低落,看到“悲伤辅导”这几个字,就鬼使神差地拿了起来。说实话,我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用到“辅导”这样的词汇,但书名里的“自助手册”四个字,让我觉得可以试试。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困境,自己内心里其实是有答案的,只是被情绪蒙蔽了,看不到而已。这本书,或许就是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的一把钥匙。我更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毕竟,对于我这种普通人来说,能真正帮助我走出低谷的,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它能告诉我,如何辨识自己的悲伤,如何接纳它,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不太相信所谓的“心理治疗”,总觉得那是专业人士才能做的事情,或者只有那些“有问题”的人才需要。但最近遇到的一些事情,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我发现,悲伤并不仅仅是“不开心”,它是一种很深层次的、会影响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状态。我希望这本书能打破我对“悲伤”的刻板印象,让我明白,悲伤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是可以被理解和疗愈的。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来切入“悲伤辅导”?是偏重于认知行为疗法,还是更偏向于人本主义?亦或是结合了多种理论?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健康的应对机制的建议,让我知道,即使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

评分

最近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让我感到非常无助和失落。我不是那种会轻易向别人表达自己情绪的人,很多时候,都是默默地承受着。但是,这种长期的压抑,让我觉得身心俱疲。我听说这本书的时候,刚好在网上看到有人推荐,说它很适合那些不善于表达情感,但又深陷悲伤中的人。我看了看书的简介,感觉内容听起来很实在,不是那种虚头巴脑的理论,而是真的教你如何去“做”。我最关心的是,这本书里会不会有一些关于自我安抚的方法?比如,当我感到非常焦虑,或者控制不住地想哭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技巧可以让我快速平静下来?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具体的指导,让我知道在情绪低谷的时候,可以依靠什么,可以做什么,而不是只能任由情绪摆布。

评分

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的东西很感兴趣,尤其是关于情绪疗愈的部分。市面上关于情绪的书籍很多,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读起来像在啃课本,要么就过于心灵鸡汤,感觉不接地气。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有理论的深度,又能落实到实际操作。例如,在处理失去亲人的悲伤时,书里会不会提供一些循序渐进的步骤?或者在面对失恋的痛苦时,有没有一些具体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慢慢走出来?我一直觉得,悲伤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它不像快乐那样直观,也不像愤怒那样容易辨识。它常常是潜藏在内心深处,一点点侵蚀着我们的生活。所以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悲伤的本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也更好地与它共处。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通过别人的经历,也能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获得一些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