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欢迎来到《如何理解研究:使用者指南》这本书的世界里!本书的标题涵盖了四个观点,而正是这四个观点引导了本书的发展脉络。
首先,这是一本关于研究(research)的书。我们把研究视为一个由相互连结的活动所形成的过程,而人们则是利用研究来处理在各种不同领域内(像是教育、社会工作、以及健康等等)的重要关心事项或是议题。人们在进行研究时,会依循一组普遍的步骤,也就是从确认研究问题开始,然后到最后发表其研究结论为止,如此一来,其他读者才能够去阅读并且评估其研究成果。我们也承认,今日的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拥有大量的研究方法可供他们选择,其中包括了量化、质化、混合方法、以及行动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方法当中的每一种,都有各自适合处理的研究情境类型。而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今日的学生、实务工作者、以及研究者们,都能够熟悉这些种类繁多的研究工具,以符合他们自己的需求。
第二,本书是特别为了研究使用者(consumers)而撰写的。研究使用者会在自己的工作当中使用研究,而此处所谓的研究使用者,包括了任何一个使用研究活动的结果与意涵来强化自己的知识以及提升实务工作品质的人。像是教师、学校行政人员、谘商师、社工人员、护士、以及治疗师等实务工作者,都能因为成为有能力的研究使用者而获得益处。为了要能够使用研究,研究使用者必须知道如何去阅读与评论各种研究。笔者们在构思本书的内容以及取向时,正是以符合这些重要研究使用者读者群的需求为目标。
第三,为了要符合研究使用读者群的需求,本书的焦点集中在于理解(understanding)研究、而不是在于进行研究上面。具体而言,本书内容所探讨的主题,主要是在阅读与诠释研究报告、以及在评估此种报告的品质时所需要的各种技巧、知识、以及策略。此种焦点反映在本书内容的整体组织架构当中,因为本书内容是依据研究文章的重大部分所写成的。在第一部分里先简单地说明研究的概念之后,第二部分到第五部分里所呈现的章节,则是关于如何去理解研究中的绪论、研究方法与结果、以及使用不同取向的研究所作出的结论等等。
最后,本书的撰写目的是成为一本指南(guide),以求能够为读者在学习如何理解研究的过程中,提供实用的建议以及策略。在整本书当中,我们把研究的过程比拟成像是在旅行时的过程。当旅行者外出旅行时,他们会使用旅游指南来探索新的地方、找到特别的景点与风景、并且培养出欣赏各地本土文化与习俗的能力。同样地,本书的目标也在于帮助研究使用者探索研究报告中的重要部分,在阅读每一个部分时能够辨识关键要素,并且培养出欣赏能力,以了解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研究的方法与最后提出研究报告的方式。
你必须记在心里的是,这本书并不是一本进阶的教科书,而且在书中也并未讨论目前使用于研究当中的所有研究取向或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本书并未全面而详尽地探讨整个研究的进行过程,这是因为本书并未提及研究活动的进行者所需要知道的某些细节,像是如何进行统计计算之类的。本书只是一本入门的书籍,焦点在于帮助那些打算成为研究使用者的学生们学会如何去理解研究。
关键特色
本书是关于研究的全面性入门书籍,而且笔者在构思此书时,是从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研究文章的角度出发的。在撰写本书的内容与决定撰写风格时,我们尝试着去思考研究使用者读者群所关心的事项与本身所具备的经验,因此,本书不但易于阅读、包含许多最新的内容、而且也具有强烈的应用风格。下列这些关键特色可以突显出本书与众不同之处:
■本书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以及评估研究文章。
■本书针对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与取向提供了均衡的讨论内容。
■本书包含了广泛的活动与范例,好让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书中的内容。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地看看上述这些特色,以了解每一项特色能够如何帮助教师与学生达到期望的课程目标。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以及评估研究文章
本书强调帮助学生成为有能力去阅读以及评论研究文章的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整本书中提供了许多关于阅读以及评估研究文章的指引。本书中也提供了许多特色内容,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在诠释与评估研究等方面变得更加熟练。这些特色内容包括了:
■依据人们在阅读研究文章与研究报告时一般所会看到的重要部分,来组织本书的内容,也就是绪论、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以及结论等等。
■「阅读研究的诀窍」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好让学生在阅读实际的研究报告时,能够学会如何应用一些相关的概念。
■提供八篇研究文章的全文。在介绍这些文章时,本书会提供一个「文章概观」的部分,帮助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各个重要部分的主要重点上面。每一篇文章都有加上註解,以帮助读者们辨识报告的重要部分、研究过程的步骤、以及研究方法的特征等等。这些文章也可以充当练习范例,让读者可以把在每一章里的「技巧练习」这个应用练习当中的内容,应用于这些文章当中。
■每一章都提供了检核表,里面列出了在评估已出版的研究时所使用的标准,学生们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来评估一份自己所选择的研究报告、或是由教师所指定的研究报告。
针对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与取向提供了均衡的讨论内容
本书对所有类型的研究设计都提供了均衡的讨论内容,如此一来,读者们才能对于目前在教育、社会科学、以及健康科学等领域中进行的研究拥有完整的概念。本书从对于研究过程的概观开始,接着引导读者去了解这个过程是如何呈现于研究报告中的各个重要部分当中。本书内容描述并且比较了四种主要的研究取向:量化、质化、混合方法、以及行动研究。为了要使每一种研究取向的内容达到均衡,在八篇提供全文的研究文章中,有3篇是量化、3篇是质化、1篇是混合方法、还有1篇则是行动研究。
本书也鼓励读者除了了解一般的研究取向之外,也要能够去辨识与评估一些具体的研究设计,特别是那些被普遍用来实施上述四种主要研究取向当中任何一种的研究设计。我们在介绍研究设计时,是把它当作一种在了解研究报告中的方法与结果时的重要考量事项。这些相当重要的研究设计包括了:
■实验、准实验、单一受试者、相关、以及调查等量化研究设计;
■叙事、现象学、扎根理论、个案研究、以及民族志等质化研究设计;
■三角检证、解释式、探索式、以及嵌入式混合方法等研究设计;
■实践的与参与式行动研究设计。
包含了广泛的活动与范例,好让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书中的内容
学会如何去了解研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研究报告代表了新的词汇、新的概念、以及利用新的方式来对各种资讯进行批判性思考。本书整合了许多特色,以帮助学生能够与书中内容产生直接的连结,如此一来,他们就能更顺利地发展出他们自己对于研究的理解与技巧。这些特色的范例包括了:
■以研究使用者为焦点的目标,这些具体目标明确地指出学生在学习各章内容之后将能获得的能力或技巧。
■刚刚学习进行研究的研究使用者通常会深感困惑的一些主题,像是如何在文献中找出研究范例、以及为何阅读他人研究对于实务工作者会有所帮助等等。
■来自于学生本身经验的实用范例,以帮助说明研究概念。
■来自于最近刚出版的研究文章里的广泛范例,以实例说明各章节中所讨论的主题。请注意,在被摘录为范例的文章段落里的引用资讯,并未被包含在本书的参考书目当中。
■在「你怎么想?」里的练习,以及在「检查自己的理解程度」里的回馈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更加专注于本书中的新内容。
■「应用研究的秘诀」提供学生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们把章节的内容应用于他们本身的实务情境当中。
■在「技巧练习」里所列出的应用问题,都附有参考答案(在本书的附录当中),以帮助学生把各章节的内容应用于已出版的研究报告当中。
■在本书内容当中的关键词汇都会以粗体显示,并且会在词汇表当中提供定义,以方便读者快速查询参考。
补充教材
我的教育研究实验室
「我的教育研究实验室」是一个专门为学生设计的动态线上学习环境,能够帮助学生精熟课程内容,网址是:www.myeducationlab.com。我的教育研究实验室(My Education Research Lab)非常容易使用。每当「我的教育研究实验室」的标志出现在页面边缘时(请参阅左手边方块里的范例),读者就可以依循里面的简易指示来取得「我的教育研究实验室」里与该章节内容相对应的资源。
你将在「我的教育研究实验室」的资源当中看到两种类型的活动:
■活动与应用:让学生有机会去更加深入地理解在「了解研究」这个部分里的内容,并且也能够练习如何去应用这些内容。教师可以选择指派这些活动来当作回家作业,或者是在课堂上使用。关于这些活动的回馈意见,则只有教师才能够看得到。
■培养研究技巧的活动:给予学生架构式的练习,以强化一些在了解研究时不可或缺的技巧。另外也提供了回馈意见,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培养出阅读研究文章的技巧。
以下的教科书线上补充教材,都可以在www.pearsonhighered.com这个网站里下载。只要简单地点选「Educators」,输入作者姓名、书名、或是ISBN码,并且选择此本教科书。接着点选「Resources」键,就可以检视并且下载可用的补充教材。
线上教师手册与题库
这是由Vicki L. Plano Clark所制作的补充教材,让教师有机会能够去支持、丰富、扩展、以及评估章节里的教材。针对本书里的每一章,这份教师手册都会标示出授课重点,这些重点总结整理了一些需要复习与强化的重要概念、教授章节内容的策略、以及关于何时与如何使用这些补充教材的建议。至于题库则收录了针对每一章内容所设计的各种类型的题目,像是选择题、配对题、短篇申论题、以及填空题等等。这些题目要求学生辨识并且描述研究过程,描述他们已经学过的研究设计的特征,并且分类与评估量化、质化、与混合方法研究以及研究情境。
线上命题程式
这项电脑化的题库软体,让教师能够自行创造并且设计出一份专属的考卷。这套软体可以在麦金塔电脑以及一般的个人电脑上面使用。
致谢
这本书是笔者们集合在教室里上课、与同事和学生合作、以及撰写关于研究方法的文章等种种活动的经验之大成。若是没有来自许多人的协助与支持,我们就无法完成这本书。我们在教导与撰写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想法,包括形成这本书的许多概念,都是得益于我们在「质化与混合方法研究办公室」里的许多同事。我们尤其要感谢Ronald J. Shope博士、Denise Green博士、Amanda Garrett、Kimberly Galt博士、Sherry Wang、以及Alex Morales,因为他们在本书成形的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具有洞见的讨论与回应。我们也很感激在研究所里的「量化、质化与心理测量方法」课程当中的所有教职员工与学生,因为他们在我们的研究与教学方面提供了许多支持。我们也相当感激Amanda Garrett、Courtney Haines、以及Timothy Gaskill所提供的专业知识以及回馈。
除此之外,VPC(作者之一)个人也很感谢John W. Creswell(另一位作者)与Robert G. Fuller,因为在与这两位教授合作的过程当中,她的专业着作与教育实务受到极为深远的影响。VPC也要感谢她在本书成书的整个过程中所得到的来自于家人与朋友的支持与鼓励。她对Mark W. Plano Clark、Ellen L. Plano、以及Diandra Leslie-Pelecky也致上深深的谢意。
我们两位作者也很感激Pearson/Merrill出版社里的Kevin Davis,因为本书是由他最先提议的,而且也是因为他的远见,才将本书规划为一本以研究的消费读者群为导向的书籍。而在Pearson/Merrill出版社里的责任编辑Christina Robb,则在整个成书的过程当中提供了耐心、支持、以及无数充满洞见的回馈。我们也很感谢整个制作团队,包括制作编辑Mary Harlan、企划经理Kelly Ricci,以及校对编辑Kelly Travares,因为他们为本书付出了极大心力。最后,我们也要感谢那些在本书最后成书阶段帮助我们校稿的人,因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回馈意见、而且也为我们注意到许多细节,这些人包括了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帝校区的Lynn Ahlgrim-Delzell、乔治梅森大学的Pamela H. Baker、俄亥俄大学的Robert Barcikowski、加州州立大学沙加缅度校区的Kathleen Gee、西密西根大学的Nancy Mansberger、维吉尼亚科技大学的Pamela Murphy、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校区的Deborah Oh、以及宾州州立大学哈瑞斯堡校区的Colleen Willard-Holt等人。
黄序
质化与量化兼容并蓄的研究旅程 1987年解严之后到1990年代初期,台湾社会朝向多元民主发展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这股趋势也在教育学术或隐或显地投下一枚「省思的手榴弹」。所谓「省思的手榴弹」就我的观察,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对于教育文化理论基础的期盼,二是关于质性研究法的渴望。这两者不管是就教育的理论基础、内容议题、以及方法取向而言,是彼此紧密关连的。
有关教育的文化基础方面的研究与教学,解严之前在教育学门里向来薄弱,当时台湾大学院校教育相关系所开设教育人类学此一科目者寥寥可数,挂有文化字眼的教育科目更是没有。然而,解严以来台湾社会脉络里所发生的重要社会运动与教育改革,莫不与文化议题紧密相关,因而凸显出跟教育文化基础相关的教学与研究,仍有待开发并投入更多的心力。
关于质性研究法方面的研究与教学,解严之前亦是付诸阙如。环顾当时教育学门里,除了哲史领域外,行政、心理与辅导、课程与教学等几乎一概是统计、问卷、与测验的量化世界。这种现象,可以从当时相关书籍的出版嗅出端倪。孙敏芝(1989)《教师期望与师生交互作用》一书算是较早的一本,但也已是解严两年后的事了。另外,从硕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法与设计也可以一窥梗概。我记得我还是研究生时,曾有国文系的教授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你们研究教育的好像编编问卷、跑跑统计、做做表格就可以毕业了。」这当然是不同领域间的玩笑话,甚至有点以偏盖全之嫌。这类的印象虽然不能完全接受,但是也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甚至是其来有自。当然,检视当时开课/修课的情形也提供另一向度的真实面貌。我仔细检核我大学与研究所历年修习过的研究法课程,包括:「教育统计学」、「教育研究法」、「教育的推论统计与电脑程式」、「心理与教育测验」、「教育研究法」、「电子计算机在教学及研究上之应用」、「高级统计套装程式在教育研究的应用」、「教育学方法论研究」、「因素分析专题研究」、「多变量分析专题研究」、「无母数统计专题研究」。这些课程除了综论式的研究法之外,其他都属于统计、量化、测验的课。这当然跟当时的师资、学术趋势、研究典范、以及社会文化氛围有密切关系,却也反映出台湾教育学门在教学与研究上的一些窘境、缺失与限制。
这些教育学术长期发展所产生的窘境、缺失与限制,并非指涉量化、统计的不当,相反地正因量化测验统计长期的卓着贡献,正显示出其他类、不同研究取向对当时台湾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居于学术如上原因,我于1993年负笈美国华盛顿大学,除了如愿进入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修多元文化教育,并得以接触到「质性研究与设计」(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Design)外,也就近到人类学系修习「民族志田野技术」(Ethnographic Field Technique)。这两门质性研究取向的课程,开启了我在方法论的视野,奠定了我质性研究实做的基础。
1998年我从美国回到台湾任教之后,先在中正大学开设「教育民族志研究」,之后则在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质性研究设计与实施」。不知不觉间,关于质性研究的教学相长已超过15个年头,这期间也见证了质的研究取向在台湾教育学术急起直追量化研究的态势。例如,质性研究硕博士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相关书籍或着或译前仆后继地出头,以及各类质性研究取向课程的开设如百花齐放般地开放。这些变化成长,相较于解严前所谓「文化沙漠」的台湾社会以及量化强势的学术氛围,现今学生得以处在一种教育文化脉络不容忽视以及质量方法兼具的学习环境里从事学术研究,幸福许多。我们很欣慰这一股成长的力量已在台湾教育的土地生根茁壮,同时也感佩在此一领域教学、研究、着作不懈的专家学者们。
本书的原作者之一John W. Creswell在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 Lincoln执教与着述关于质性研究法、混合方法的研究已有30年,相关教学与研究的经验俱丰。他早在1994年即曾出版《研究设计:质化与量化取向》(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一书,这对当时(质性)研究法领域的书籍而言,颇为耳目一新。亦即,该书以质量并陈的方式逐一在各章说明关于研究设计上的各个要素:文献的使用,目标陈述(purpose statement),研究目的、问题、或假设,理论的使用,名词释义、研究限制、研究重要性等。而后再以专章分别介绍量化的方法、质化的程序、以及结合质化与量化的设计,最后则以阐述学术写作做结。一本书想要分别完善量化或质化的研究设计,已属不易。Creswell以研究者与教学者的语调、口气、观点、立场,同时针对量化与质化取向进行苦口婆心的书写,更是难上加难、难能可贵。该书甚至在第二到第四版的副标题增加了「mixed methods」一词,成为《研究设计:质化、量化与混合方法取向》(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如此更可见作者在此一领域的企图心。
本书除了Creswell之外,新增了一位作者,基本上在内容范畴与方向上跟前一本书相去不远,都是企图兼容并蓄质化、量化、与混合方法等不同研究取向于一书之中。倒是在内容配置比例上,新增了行动研究的设计说明,并且试图改以学习者与阅读者的角度、心情、经验、案例、活动等进行有关理解研究报告的解读述说上,则不同于以往,可以说是一种进阶版或进化版。如本书作者就曾特别指出,本书的特色之一为「有助于学生学会阅读并评估研究论文」。这种写作风格的转变,亦即从理解研究报告的视角出发来解读、学习研究设计,如此相较于传统以作者为主体本位的宣教式笔法,格外贴近刻正从事、正准备或未来拟从事研究者的心声与需求。甚至在作者的立场之外,更多了作者同理学习者后的观点与问题解答,以及作者与潜在读者可能进一步交织而成的诠释空间与互动对话,这些都让本书多了些可读性与人性。
本书中文译者苏文贤先生具有英语与教育领域的学术专业背景,又是高中英文教师,同时也曾参与数本有关研究法的译作。着书立言本就不易,而跨文化、跨语言、跨学术领域的译作则又是另一种难度。一日教学工作忙碌之后,还愿意坐在书桌前一字一句的咬文嚼字,这是心智上一种极高的磨炼,难能可贵。学富出版社于雪祥先生向来热心学术文化的出版事业,尤其对于研究工具书的引介推广,不遗余力,令人感佩。
诸葛亮曾在赤壁一战对周瑜指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台湾质性研究法的发展在20多年前,宛若当时教育学术界急需的那股东风。历经20多年的转变,这股东风从解严后开始鼓吹至今,甚至从美国飘洋过海吹到了台湾,而我也从跨洋学习的留学生成为讲台上教授质性研究法的老师,早先的那股东风已幻化万千。不知即将或已经踏上研究旅程的学生们,你们是否准备迎向东风、乘风而起,跟我们一起经历质化与量化研究取向兼容并蓄的奇幻之旅?我如此期盼着、也屏气凝视着。
黄纯敏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