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序 「差异」并不表示「异常」,差异其实指的是「多样性」,它是「学习的资源」。「容忍和接纳」差异只是个开始;「同理与了解」差异是一种进步;等到「赞扬及欣赏」差异融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时,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尊重多元价值,相互学习与支持的社群。
老子名言:「高层之台,始于累土;千里之途,始于足下。」开始跨出写这本书的第一步是在16年前,时光荏苒,终于走到最甜美的一步──写序,是一种感动,也是一份欣喜;感动于自我毅力的投注,欣喜于本身思考的成长。而在跨出写此书的首步,早在29年前担任国中启智班教师时,即已关心融合教育这个理念;当时,我初出茅庐、满怀热忱,对身处弱势的特殊教育需求学生充满关爱与疼惜。虽然我与当初一同在启智班奋斗的伙伴们尽力教导学生,学校行政部门也能支持配合,但由于教育安置上的差异(分别普通班和启智班),尽管孩子们可以在启智班愉快的学习,却始终与学校里的普通班同学有隔阂,也因此使这些启智班的孩子们有着挥之不去的自卑感。我和同事们在困惑、挫折之余,不免思考:难道启智班的孩子真的不能和普通班孩子在一起学习?我们的社会难道不是追求平等和互助?或者,难道普通班学生不能也从启智班学生身上学到点什么?
后来,受到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影响,国内特殊教育开始採取「回归主流」的新政策,促使我进一步思索「打破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藩篱」的可能性,我和同事也立刻尝试了新的作法──让少数能力较好的学生部分课程回归至普通班上课。于1991年,我赴美进修,当时正是融合教育在美国进行大辩论的时代,我有幸躬逢其盛,见识了融合教育这个运动的发展历程。于1996年学成归国,旋即至大学任教,仍持续关心融合教育的国内外发展。我发现近年来,由于生物学家的唿吁,人们终于理解「 生物差异性 」(biological diversity)的价值;许多国家也已签订国际公约,以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差异性」。事实上,人类食、衣、住、行、育、乐等六大需求,都与地球上的「生物差异性」息息相关,「生物差异性」无疑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差异」是自然界的资产,人类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哲学家Karl R. Popper便指出,一个开放的社会一定是「多元文化」的社会。Popper甚至认为,文化多元不仅是开放社会的特点,也是开放社会不断改善、进化的活力泉源。
如果看人类,我们也会发现: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同卵双胞胎。Judith R. Harrison在2006年出版的《基因与教养》(No Two Alike)中,则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告诉世人:人类的大脑有许多精巧的心智器官,这些心智器官造就了人类的个别差异。书中还透露一个重要讯息:个别差异有着演化上的意义──它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在历经战争与灭种的悲剧之后,透过知识的进展,人们终于逐渐体认:「多元」与「差异」是人类生存与幸福的重要资产。然而在教育上,我们却仍无法完全摆脱「将人规格化」的传统迷思;「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幽灵,仍盘据在许多人的心中。因此,一种「拥抱个别差异」(embracing diversity)的新典范,在教育中大力鼓吹。融合教育根基于「公平正义」的精神,是拥抱和欣赏个别差异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不但主张应提供特殊需求学生公平的教育机会,更强调差异所提供的教育价值;其最终目标在建立一个尊重多元价值、相互学习与支持的社群。犹记得在一间蒙特梭利幼稚园的墙上看到一段话:彩虹之美,因多色共存;人生之美,因多人共荣。我心中顿时浮现出下面的想法:彩虹之美,因多色互存;人生之乐,因多人共学;融合之益,因拥抱差异,适性而教。
由晚近几年融合教育的国外文献发现:讨论已较少争辩「是否应该」推广融合教育,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实践」融合教育的理想。而台湾的融合教育仍处于萌芽阶段,需要更多实际的经验累积,以进行融合教育的扎根工作。这16年来,我透过在大学的任教科目以及学术研究计画,戮力于融合教育的实征研究,以发展适合国内生态环境的运作模式与策略。于1998年,夫婿与友人在南部创办理念学校「大津融合中小学实验班」,我也曾参与协助;在一次讨论中,我提议实施融合教育,获得大家的认同,而「面对差异,我们教孩子接纳;面对特殊,我们教孩子欣赏」即成为学校的教育主张。虽然五年后,学校在人事不安和财务不继的情况下,忍痛决定停办,但毕竟在融合教育的推动路途上留下了可贵的经验。借由本书,我整理了这些年来阅读和实际研究的心得,期待能在未来融合教育的推展上贡献一点力量。
本书第1版于2008年出版,共18章,首先探讨融合教育的基础和现况,为后续理念与作法篇扎根;包括融合教育的发展与意涵、融合教育的相关法规、融合教育实施态度与成效的分析三章。之后探讨融合教育的理念与作法,包括15章,笔者先从鉅观的角度讨论融合教育的实施,在此建构出「生态的融合教育实施模式」(参见图4-5),作为国内实施融合教育的蓝图;然后在接下来的14章中,从生态的观点,细步地于第5至13章,从班级经营的意涵和教师心态的准备、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特殊需求学生需求的分析、与相关人员的合作和特教资源的运用、物理和心理环境的安排、生活程序和行为的管理、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教学评量的实施、转衔计画的发展等九方面,讨论普通教育教师如何经营融合班级;于第14至15章,由特殊教育服务的介入、学校行政支援的提供两方面,阐述学校如何实施融合教育。而后进一步于第16和17章,扩展讨论的面向至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如何推展融合教育,以及师资培育单位如何因应融合教育趋势培育师资;最后在第18章从鉅视体系叙述融合社会的营造。
本书第1版的出版并不表示我写作的旅程已经结束,而是开启另一段「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修到老」的旅程,而此旅程也未因我2013年8月1日的退休画上「句号」。我以「一生悬命」看待我的写作生涯,它是由于我对「学习的热情」而存在,它不会因为书的出版而停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高雄气爆的当晚,还在外面修改本书的内容,本想再做晚一点完成我预订的进度,但是我的生理时钟告诉我:「我已疲惫不堪,电脑萤幕上的文字正漂浮在我搓揉后的眼泪里,应该回家休息了,明天一早精神饱满再做才有效率。」因而躲过每日骑机车必走之三多和凯旋路的气爆灾难。8月1日早晨6点多,在例行道路上骑机车想至一家早餐店用餐兼修书,而一路骑来,多条道路被封锁,后来才得知此令人痛彻心扉的意外。之后的几天我一直在想:人生无常,在有限的生命中,我要专注于每一个当下,享受书写中的每一个「字」,带给我「创造自己」的媒介;欣赏生活中的每一个「景」,提供我「看见自己」的机会。
这6年来,我已更新了书的内容,包括加入了新的融合教育相关文献与研究、特殊教育法规、特殊需求学生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以及增加了光碟的附录、名词释义等。而在编排设计上,于每一章的开始,配合各章主题呈现「插画和隽语」,这些隽语是我多年来阅读和研究的深切体悟;而后透过「导读案例」,带进各章目标。本文中除了使用文字和插画阐述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实务外,还借着「人物素描」让读者更贴近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经由「示例」传达融合教育的实际作法;并且将一些运作过程中会用到的「资源」纳入附录;最后以「总结」结束。另外,我在第一次出现的中译专业术语后加註原文,并且提示国内学者的不同译法;用不同字体呈现文本的重点,并做前后文的相互对照;以及整理「名词释义」、「中英文索引」,期待达到工具书的效果,让读者方便使用,并能快速掌握重点。
作为一位作者,我的角色就是持续学习,熟悉新事物;而写作就是化新奇为熟悉的过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新事物。我深深期许本书能将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务密切结合,让「融合教育理想的实践」不再遥不可及,而能够有落实的机会。限于篇幅,我将参考文献、附录和索引资料置于光碟中,随书附送。我还制作了教学简报档,大专校院教授「融合教育专题」、「特殊教育导论」等相关课程的教师,需要者可以迳向出版社索取。
回首撰写本书的过程,我脑海浮现出浸淫浩瀚文献,每天带着电脑,利用零碎时间在键盘上笔耕的我。我深刻体会「滴水成涓,积沙成塔」的力量,哪怕是学校和家庭两头忙碌,我能写作的时间是那么地少,但凭借着一个信念──改变是一种过程,每一次伟大的改变都是因为我们在过程中点点滴滴做了许多小事情,我终于完成了这本书。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首先,我要感谢洪雅慧、余欣庭、鲁翠仪小姐鼎力绘制每一章的插图,让本书大为增色。还要对16年来与我一起做融合教育实务研究的教育人员致上最诚挚的谢意,包括国小资源教师,有黄慈爱、蔡志浩、林慧蓉、陈香吟、陈启文、李桂英、陈铃冠、洪惠娟、颜瑞隆等九位老师;原先在国小教书,而后至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任教的林月仙老师;以及协助专案研究的助理林淑玲、庄竣博、陈秀冠,我从他们的身上确实获益良多!此外,在协助经营理念学校「大津融合中小学实验班」的过程中,一起共事的许多老师、家长、基金会董事,乃至于学生;所有参与我研究的师生群,以及研究所课堂中的学生们,和研习场合的在职教师们,他们提供给我成长的养分,与撰写本书的动力和启示。其次,前后期工读生林蓓芝、余庭嘉、刘淑棋小姐,他们帮忙找资料、打字和做索引等琐碎工作;博士班学生林敬修协助校对文字;心理出版社林敬尧总编的协助出版、陈文玲执编的细心编辑,我也要在此一併致谢。最后,更要感谢外子、父母和一对可爱儿女,即使他们不太理解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但仍然支持我,他们都是这本书的幕后功臣。
踏着众多前辈的足迹前进,让我时常感受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恩情;因此,也期待这本书能成为后进者继续开疆辟土的垫脚石,踏着它,扩展对于融合教育的视框,以及发现实践融合教育的方法。我虽已尽力撰写和细心校对,但疏漏在所难免,尚祈方家不吝指教。希冀由于我的「抛砖」,能引发许多真正的「宝玉」,让融合教育能在国内成长茁壮。第2版书的完成不是终点,未来我还会继续增修此书,期盼能为特殊教育界竭尽一己棉薄之力。
钮文英
2015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