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台湾经验与启示

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台湾经验与启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通识教育
  • 台湾经验
  • 高等教育
  • 课程改革
  • 大学教育
  • 教育探索
  • 文化研究
  • 跨学科
  • 教育发展
  • 通识课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初版于2002年,经校订后重出新版。

  本书第一部份以四章篇幅论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视野,试着从中国古代儒家传统的立场出发,思考「全人教育」的涵义,并扣紧台湾的脉络,论述以教育提昇人的素质的可能性,同时也强调:不论是何种教育,都必须以学生心灵的觉醒作为根本的目的。大学不应自我「异化」而沦落为职业训练所或国家意志之工具,而应是以追求真理为职志的知识社群。

  本书第二部分《经验与启示》,主要是从台湾教育的具体情况与改革经验出发,在「产学合作」的潮流中,探讨大学与产业界之关系,也分析当前大学医学教育改革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本书第三部分则从前瞻性的观点,讨论全人教育对21世纪技职教育的意义,析论大学通识教育对21世纪公民养成的重要性,也探索21世纪科技时代中的人文议题与人文教育的转型问题。
跨越藩篱: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转型与未来 图书简介 本书深度剖析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对高等教育体系带来的深刻变革与挑战,尤其聚焦于非西方国家在应对全球化冲击、追求内涵式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所采取的战略调整与实践路径。全书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审视全球化语境下,大学如何平衡“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如何在标准化与多样化之间寻求张力,并最终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系统性飞跃。 第一部分:全球化驱动下的高等教育重塑 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和信息的高速流动,更是文化、知识体系和人才观念的深度交融。本书首先界定了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核心影响,包括知识经济对人才技能需求的结构性变化、跨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兴起,以及学术评价体系的国际化倾向。 1. 知识经济与人才规格的演变: 传统的学科壁垒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模糊,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是市场的主流需求。本部分详细探讨了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如何重塑专业边界,以及大学课程设置必须如何快速响应这一变化。重点分析了“终身学习”理念如何从口号转变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提供的核心服务,以及微证书、在线教育等新型学习模式的兴起如何挑战传统学位制度的权威性。 2. 国际化与“人才回流”悖论: 随着大学排名的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吸引国际学生”和“留住本土精英”构成了新的两难。本书探讨了各国在吸引国际人才时所面临的文化适应、政策壁垒以及“知识外溢”的风险。通过对不同区域(如东亚、欧洲、拉丁美洲)的案例对比,揭示了各国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如何平衡国家战略需求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我们特别关注了如何设计有效的“人才回流”机制,确保知识和技术在本土的有效转化。 3. 治理结构的适应性调整: 全球化要求大学治理结构更加灵活、响应速度更快。本书分析了公立大学如何在高水平研究导向与公共责任之间进行平衡,私立大学如何在竞争中确立独特的品牌定位。治理层面的改革,包括绩效评估体系的引入、学术自由与问责制的关系处理,是本部分探讨的重点。 第二部分:本土化创新与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径 面对全球化的同质化压力,高等教育体系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本土的独特性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在不牺牲国际标准的前提下,强化本土教育的深度与韧性。 1. 研究导向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对接: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本书考察了如何构建适应本土产业生态的研究资助体系和评价机制,以避免“为发表而研究”的现象。重点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有效转化路径,特别是针对新兴战略产业,大学如何通过技术转移中心、孵化器等平台,将前沿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此外,对“基础研究”在国家长期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进行了辩护与论证。 2. 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的培育: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既具备国际视野又深谙本土国情的复杂型人才?本书提出了“核心素养模型”的本土化构建方案,强调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沟通能力、伦理责任感,以及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我们深入分析了人文社会科学在培养学生深度思考能力方面所应扮演的角色,并探讨了如何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通识教育,而非简单地将其边缘化。 3. 财政可持续性与资源再分配: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竞争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科研基础设施和师资引进方面。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多元化筹资策略,包括政府投入的结构性优化、校友捐赠文化的培育、以及对教育服务进行合理的市场化定价策略。同时,也关注了资源再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确保资源投入能够有效支持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弱势群体的入学机会。 第三部分:高等教育的未来图景与伦理关怀 展望未来,高等教育将面临技术颠覆和日益加剧的社会不平等挑战。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试图勾勒出面向未来的大学形态,并强调教育的根本价值回归。 1. 科技赋能:混合式学习与教学革新: 技术的进步正在改变知识的获取和传递方式。本部分详细评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在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教学评估优化中的潜力与局限。我们批判性地审视了过度依赖技术的风险,强调技术是增强而非取代教师角色的工具,教育的温度与师生互动仍是核心。 2. 公平性、可及性与社会责任: 尽管全球化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教育不平等的问题在许多国家依然严峻。本书呼吁大学承担起更积极的社会责任,通过提供优质的MOOCs、建立公平的招生机制、以及服务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项目,实现教育的包容性增长。高等教育必须重新审视其作为社会流动阶梯的职能,避免成为精英固化的工具。 3. 重新定义大学的使命: 在一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大学的权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强调,大学必须回归其作为“真理探寻者”、“价值守护者”和“公民培养者”的传统使命。未来的大学需要培养能够进行深度反思、具有强大伦理判断力的公民,以应对全球治理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结论:面向未来的韧性与选择 本书通过对全球高等教育转型实践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分析,试图为政策制定者、教育管理者和学术工作者提供清晰的战略参考。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大学的成功不再仅仅取决于其国际排名,而在于其能否在适应外部变化的同时,坚守教育的本质价值,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富创造力、更符合社会长远福祉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本书提供的并非标准答案,而是鼓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机构,基于自身的历史积淀与现实需求,做出审慎而富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俊杰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现任台湾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近年获得学术荣誉:教育部国家讲座(2013-)、教育部学术奖(2011)、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通识教育终身贡献荣誉奖」(2011)、教育部全国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2010)。着有《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日译本2014由ぺりかん社出版)、《东アジア思想交流史──中国‧日本‧台湾を中心として》(藤井伦明等译)(东京:岩波书店,2013)、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10)、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4)、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个人首页:huang.cc.ntu.edu.tw

图书目录

新版说明
自序

【理念与视野】

第一章 从古代儒学观点论全人教育的涵义
一、引言
二、「全人教育」的第一个面向:身心一如
三、「全人教育」的第二个面向:成己成人不二
四、「全人教育」的第三个面向:天人合一
五、结论

第二章 从教育角度论「人之素养」的提昇
一、引言
二、当前台湾社会脉络下的「人之素质」的根本问题:现象与解析
三、台湾的教育与「人之素质」
四、以教育改革提昇「人之素质」
五、结论

第三章 专业伦理与道德教育的共同基础:心灵的觉醒
一、引言
二、专业伦理与道德教育的两种途径
三、「心灵觉醒」作为伦理道德教育之基础的理由
四、对「心灵觉醒」说的质疑意见及其回应
五、专业伦理与道德教育的实施方法
六、结论

第四章 论大学的知识社群特质
一、引言
二、大学的异化之诸类型
三、大学创造及传播知识的动力:类型与本质
四、大学的知识社群特性:「自主性」及其内涵
五、大学知识社群中的师生关系及其角色
六、结论

【经验与启示】

第五章 台湾的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过去、现在、未来
一、引言
二、历史回顾:酝酿期、发展期、与弘扬期
三、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心路历程
四、当前的挑战与观念的釐清
五、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展望
六、结论

第六章 从日本临教审经验谈台湾的教育改革
一、前言
二、日本临教审改革的经验:思考倾向、改革方向及推动方法
三、当前台湾教育的基本问题及其改革对策
四、结论:教育改革的新挑战

第七章 从当前台湾高等教育脉络论大学与产业界之关系
一、引言
二、大学与产业界紧密关系之必然性
三、大学与产业界关系之性质
四、不稳定关系下之问题及其对治之道
五、结论

第八章 论当前大学医学教育改革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一、引言
二、「通识教育」及其「重要性」释义
三、医学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四、医学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实践:教学目标、方法与课程规划
五、结论

【21世纪展望】

第九章 全人教育对21世纪技职教育的意义
一、引言
二、现阶段台湾教育改革的成就及其限制
三、「全人教育」释义:儒家的观点
四、「全人教育」对台湾技职教育沉痾的对治作用
五、结语

第十章 论大学通识教育与21世纪公民养成之关系
一、引言
二、通识教育与公民养成之相辅相成性
三、关于公民教育的两点疑虑及其回应
四、建立在通识精神之上的公民教育课程及其设计
五、结论

第十一章 21世纪科技时代的人文议题与人文教育
一、引言
二、资讯革命、「全球化」与人文教育的改革
三、生物科技、人性尊严与与人文教育的重建
四、结论

附录一 台湾推展大学通识教育年表
参考书目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图书序言

作者序

  20世纪的最后十年间,海崃两岸的大学院校都经历了教育改革的运动。在这一段波涛壮阔的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极具重要性与关键性。通识教育改革的幅度与深度,将决定21世纪的海崃两岸高等教育的内容与品质,其影响可谓至深且鉅。

  这部书所收的论文大部分都是我从1999年出版《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以来,最近两年间所撰写论述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字。全书各章都曾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在各项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中发表,经过修改后收入本书。本书包括三大部分共十一章:第一部分以四章篇幅论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视野,我先从中国古代儒家传统的立场出发,思考「全人教育」的涵义,并扣紧台湾的脉络,论述以教育提昇人的素质的可能性。我也强调:不论是何种教育,都必须以学生心灵的觉醒作为根本的目的。大学不应自我「异化」而沦落为职业训练所或国家意志之工具,大学应是以追求真理为职志的知识社群。本书第二部分《经验与启示》,主要是从台湾教育的具体情况与改革经验出发,在所谓「产学合作」的潮流中,探讨大学与产业界之关系,也分析当前大学医学教育改革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本书第三部分则从前瞻性的观点,讨论全人教育对21世纪技职教育的意义,析论大学通识教育对21世纪公民养成的重要性,也探索21世纪科技时代中的人文议题与人文教育的转型问题。整体而言,这部书中的各篇文字,综合了近年来台湾的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过程中较受人瞩目的课题,也反映了我对这些课题的反省。

  在「知识经济」蔚为生产方式的主流,高等教育势必进行结构转型的21世纪,海崃两岸的大学院校通识教育将日趋重要,但各自面对的挑战却同中有异。大致说来,台湾的大学院校通识教育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提倡与推动,已大致成为多数大学院校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近十余年来的民主化潮流更提昇了大学院校学术自由与课程自主的空间。但是,台湾的大学院校所面对的新挑战是:在新获得的校园自由与课程自主的新环境之下,如何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的内涵?换言之,如何通过课程的设计与规划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提昇大学通识教育的品质?这是台湾的大学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相对于台湾而言,大陆的高等院校面对的是:通识教育的普及化的挑战。在经历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大陆的高等院校近年来提倡素质教育不遗余力。但素质教育的提昇,牵涉多方,其中尤以「大学之理念」的提倡与实践最具关键性,而通识教育正是大学理念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通识教育的普及化与深刻化正是现阶段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让我们以充分的信心与无比的爱心,期待在21世纪的新时代里,大学通识教育像浴火的凤凰,振翅高飞,开创高等教育的新气象。

黄俊杰
2002年1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台湾经验与启示》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大学时代。那时候,“通识教育”还是一个相当新鲜的概念,我们对于什么是通识教育,为什么要有通识教育,其实并没有太深入的理解。更多时候,它被看作是“必修的学分”,或是“可以放松一下的课程”。但随着毕业进入社会,我才逐渐体会到,当年那些看似“无用”的通识课程,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的思维方式。比如,一门关于哲学伦理学的课程,让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一门关于历史的课程,让我更理解社会发展的脉络。这本书名中的“探索”二字,正是我当年非常渴望的一种学习状态。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台湾通识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看看它是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概念,逐渐演变成现今这个多元且复杂的教育体系的。是否中间经历过一些重要的转折点?有哪些教育家的理念深刻影响了台湾的通识教育?而“台湾经验”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具有参照价值的部分,我很好奇作者会呈现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实践案例,又或者是一些普遍存在的困境。至于“启示”,我更是期待作者能够从台湾的经验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智慧,为我们这些曾经的学生,或者正在为子女教育规划的家长,甚至为未来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提供一些宝贵的思考和借鉴。

评分

《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台湾经验与启示》——这书名一出现,我就知道这肯定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通识教育,在台湾的大学里,总是有着一种奇妙的存在感,它既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广博视野、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石,有时候又像是一个难以摆脱的“课程包袱”。我总在想,当年那些被我随手填写的通识课志愿,真的如愿以偿地让我“通”了什么“识”吗?这本书名中的“探索”二字,暗示着作者可能在试图揭开通识教育的神秘面纱,深入其发展的肌理,寻找其真正的价值所在。我非常期待“台湾经验”这部分,能够看到一些鲜活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某个大学如何成功地将通识教育与在地文化相结合,或者某个课程是如何真正地激发了学生的跨学科兴趣,甚至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克服了学生在通识学习中的惰性。而“启示”部分,则让我更关注作者能否从台湾的实践中,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适性的原则,并对未来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发展,提出一些切实可行、且能够引领方向的建议。这本书,如果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通识教育的意义,并为培养更具人文素养、更具社会责任感的下一代提供一些新的思路,那它就绝对值得我去仔细品读。

评分

读到《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台湾经验与启示》的书名,我不禁开始思考,现今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究竟还有多少“通识”的本质在?我当年在大学时,通识课的名单琳琅满目,涵盖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选择的自由度很高,也确实让我接触了不少原本可能与主修完全无关的知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总觉得好像有些东西在变质。例如,有些通识课开始变得过于专业化,甚至跟主修科系的内容界限模糊;又或者,为了迎合所谓的“就业导向”,课程内容变得过于实用,反而失去了通识教育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这本书名中的“探索”二字,或许就是点出了这个核心问题。作者是否深入探讨了台湾通识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与挑战?譬如,如何平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如何确保教师的教学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非流于形式?如何评估通识教育的成效?“台湾经验”部分,我非常希望看到作者能够呈现一些具代表性的样本,可能是成功转型的高校,也可能是面临困境的学校,通过这些案例,来揭示通识教育在实践中的复杂性。而“启示”部分,则让我期待作者能够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为下一阶段的通识教育发展指明方向,让它真正回归到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备完整人格、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公民的初衷。

评分

这本《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台湾经验与启示》,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满满的回忆与好奇。作为在台湾唸大学,并且亲身经历过通识教育洗礼的一员,我总是对这个议题特别有感触。通识教育,在台湾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它不只是课程的拼凑,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回想自己当年选课的青涩时光,有许多通识课是出于兴趣,有些则是为了应付学分,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课程确实打开了我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这本书名让我联想到,是否作者深入剖析了台湾高等教育在通识教育上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通识教育理念萌芽,到各个大学如何根据自身特色发展出多元的通识课程体系,甚至可能涵盖到不同时期,通识教育在政策面、教学面、学生接受度上的变化。尤其“台湾经验”这四个字,让我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个大学在通识教育上的创新尝试,或是某个课程设计如何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跨领域思考能力。而“启示”二字,更是让人期待,作者在梳理了台湾的经验之后,究竟能为未来的通识教育带来怎样的启发,是针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借鉴,还是对台湾自身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去对照自身学习经历,并引发深刻思考的作品。

评分

我注意到《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台湾经验与启示》的书名,它所触及的“通识教育”议题,对我来说,总是带着一层既熟悉又陌生的色彩。熟悉,是因为我曾经是那个在大学校园里,努力在众多通识课程中寻找“答案”的学生;陌生,则是因为,直到今天,我仍然在不断地反思,我们当年所接受的通识教育,究竟教会了我们什么,又错过了什么。这本书名中的“探索”,让我联想到,或许作者并非只在描绘通识教育的现状,而是深入其发展历程,挖掘其背后的理念与实践。我好奇的是,“台湾经验”部分,作者是否能够呈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是关于那些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课程?还是关于如何在日益功利化的教育环境中,守护通识教育的纯粹性?我希望看到一些具体的、能够引发共鸣的案例,而不仅仅是宏观的论述。而“启示”,则让我期待作者能够跳脱出单纯的经验分享,提供一些具有深度和前瞻性的见解。例如,在AI时代,通识教育应该如何调整其教育目标?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下一代?这本书,如果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通识教育的价值,并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