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育儿这件事,真的需要“道”与“术”的结合。这本书在“术”的层面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从如何规划孩子的作息时间,到如何在日常活动中融入学习元素,再到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爆发,都写得非常具体。但更重要的是,它在“道”的层面,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正确的育儿理念,那就是尊重孩子的独特性,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并与孩子建立一种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这本书让我不再那么焦虑,因为它告诉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的任务是提供一个稳定、支持性的环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去探索和成长。它提倡的“作息本位”,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本位”的教育,把孩子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和发展,而不是把学习和生活割裂开来。这种理念对于我这样来自台湾,生活在快节奏社会的家长来说,非常有启发。它让我们反思,是不是我们过于追求“效率”和“成果”,而忽略了孩子作为个体的感受和需求。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对于我这样一直以来都抱着“有教无类”的心理,但又常常因为孩子的一些“小麻烦”而感到困扰的家长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提出的“作息本位”概念,让我豁然开朗。我之前一直以为,早期介入就是要等到孩子出现明显的问题时才进行,但这本书告诉我,更有效的方式是将“支持”融入到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通过建立规律的作息,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各项能力。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常规”的阐释,它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固定,更包含了情感上的稳定和支持。当孩子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且知道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家长的陪伴和引导时,他们的安全感会大大提升,也就更容易接受规则,更少出现对抗性的行为。书中给出的很多建议,都非常具有落地性,比如如何设计一个温馨的睡前仪式,如何让用餐时间变得更有趣,这些细节的指导,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真正从家长和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的。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是因为“早期介入”这几个字。我一直有点担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些发展上的“落后”或者“异常”,也曾想过是不是要找专业的机构评估一下。但这本书的视角让我眼前一亮,它并没有把“早期介入”定义成一种“补救”措施,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支持”系统,贯穿于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它强调“借由常规”,让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温和、自然的方式,不需要把孩子搞得像个“病人”一样去处理。 我个人非常欣赏它那种“看见孩子”的态度。书中有很多案例,都是一些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场景,比如孩子在幼儿园不适应,或者在家不肯听话。作者没有把这些归咎于孩子的“坏习惯”或者“性格问题”,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比如环境的改变、情绪的波动,甚至是身体的不适。然后,它会提供一系列基于“常规”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都非常有操作性,让我觉得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它也提醒我们,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耐心的倾听,比任何强硬的管教都有效。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看见”和“支持”这两个词。我们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好,但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期望”他们成为的样子,而不是他们“真实”的样子。这本书却鼓励我们要去“看见”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个体,理解他们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挑战,并给予他们最适合的支持。尤其是在“早期介入”这个主题上,它没有强调“纠正”或“矫正”,而是强调“赋能”和“陪伴”。 它所倡导的“作息本位”的介入方式,让我觉得非常人性化,也很符合台湾社会许多家庭的实际情况。我们生活在多元的社会,孩子接触到的信息和环境都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复杂。如何帮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稳定下来,健康成长,确实是一门学问。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刻板的模式,而是灵活多样的策略,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家庭的需求进行调整。它让我意识到,父母的角色,更多的是扮演一个“支持者”和“引路人”,而不是一个“控制者”。
评分这本《作息本位之早期介入:借由常规支持幼儿及其家庭》真的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这位新手妈妈在育儿路上的许多迷茫。尤其是在看到孩子刚开始有点“状况”的时候,我总是手足无措,担心是不是自己的方法不对,或者孩子有什么问题。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的“不配合”或“难搞”,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而是他们正在经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需要我们用更科学、更有耐心的方式去引导。 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非常实用,而且非常强调“常规”的重要性。在台北这样的都市生活节奏快,孩子放学后、睡前的时间安排,常常是兵荒马乱,我一直觉得应该有个章法,但总是抓不住重点。这本书就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操作建议,比如怎么通过建立规律的作息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怎么让吃饭、睡觉、玩耍这些日常活动变成孩子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它让我意识到,原来看似枯燥的“例行公事”,却是支撑孩子健康成长的“骨架”。而且,它不止是针对孩子,还特别照顾到“家庭”这个整体,提醒家长也要照顾好自己,因为家长的状态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状态。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自己身心俱疲的时候,耐心真的会少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