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过去数年在与大陆学界的交流过程,个人有感于大陆经济的高速发展与飞黄腾达之外,也期盼对于民间穷苦社会人民的生活情形有所认识与体会,并对大陆以党领政下的公共行政与政策运作实务有进一步的认知与了解,可惜未能如愿。2010年9月接到朋友来电,告知说受聘参与重庆市一项有关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培养计画工作,与公部门有频繁的互动往来,并有机会深入民间,接触底层社会生活,令个人相当兴奋,便经朋友同意参与观察该项试验计画的进行,一举满足了解大陆以党领政下的公共行政与政策运作实务,以及底层人民社会生活情形的双重愿望。
从参与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摸着石头过河」是大陆公共政策过程的一大特色。此一特色主要表现在对于新兴公共问题的解决,中央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政策试验,然后由点到面,将试验所得的经验回馈到国家起草的政策中。地方对于公共问题的解决则表现在反覆探索、不断试验、持续调整的政策设计与学习过程,允许执行机关有相当弹性的政策试误空间。重庆市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推动就是在这种独具特色的政策环境脉络中积极探索、创新的试验性政策作为。
公私部门间的协力关系也是一个令人感到有趣的观察点。重庆市(委)政府与顶新基金会间的合作关系完全建立在双方领导人口头上的承诺,没有任何书面文件的确认。推广阶段的行动,重庆市(委)政府几乎完全授权由顶新主导,鲜少过问,导致基层官员、社区人士、甚至学校教师都有普遍以为这是顶新方案,而非政府政策的错觉。真是一个完全迥异于台湾经验与观点的作法。
由于经济发展区域上的失衡,弱势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三农问题益形严重。虽然大陆政府有不少关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出台,但基层的利害关系者几乎都会用「橱窗政策」,或者「展示品政策」这类字眼来加以形容,也就是完全没有实惠,享受不到相关政策利益之谓,点出大陆各级政府对于农村社会建构与发展的政策执行失当。留守儿童教育模式若非由重庆市委领导起头,引进台湾专业协力的辅导支援模式,恐怕也会落于相同结局。
在学术领域,政策执行的研究已经失落多年,主因乃是失败案例过多,成功经验不足,无法有创新性的积累。个人接触留守儿童教育模式初期,特别看到相关学校的推託敷衍之姿,更对此一政策试验行动不敢寄予厚望。没意料到,此一政策试验的效果却如倒吃甘蔗,渐入佳境,实值得加以研究记载。因此决定将这样的一段见闻形之于文字,望能有利于学界相关研究的推进。
最后,本书的完成要感谢时任顶新基金会的周淑祯副执行长之邀请与同意参与,何怡璇小姐提供的研究上协助,以及元照出版公司的大力帮忙。感恩!
廖俊松谨识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