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政策研究

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政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留守儿童
  • 教育
  • 教育政策
  • 乡村教育
  • 社会问题
  • 儿童发展
  • 政策研究
  • 教育公平
  • 社会保障
  • 中国农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随着大陆社会经济发展的突飞勐进与综合国力的兴起,学界对于大陆公共政策的研究,在理论面与应然面的探讨颇丰,但对于政策实务运作面的研究与了解却相当缺乏,诚为遗憾。为填补此一缺憾,本书特地借着留守儿童问题这一大陆1970年代末期以来开放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副产品与后遗症,透过重庆市政府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政策过程之研究,清楚的论述分析重庆市政府之政策过程与运作,协助读者对于大陆地方政府之政策运作实务有深切的认识与了解。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政策研究”这一主题,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图书精选简介 一、《古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变迁:以新疆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学科领域: 历史学、考古学、中外关系史 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公元四世纪至八世纪间,古丝绸之路核心枢纽——新疆吐鲁番地区物质文化的面貌及其在东西方文明交汇中的动态演变。研究不再局限于贸易路线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了一系列具有独特价值的考古材料和文献档案,特别是吐鲁番学界公认的稀有汉文、粟特文、梵文文书群,以及出土的纺织品、陶器、金属器皿等实物遗存。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墓葬和居住遗址中生活用器的细致分析,重构了当时社会阶层的物质生活差异,探讨了粟特商人、汉族戍边军民以及当地土著居民在日常器物使用上的文化适应与融合现象。例如,对一种特定形制的胡瓶(罐)在不同族群墓葬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分析,揭示了贸易网络对日常陶器风格的渗透程度。 第二部分,着眼于宗教与技术传播的载体。作者通过对文书残片中记载的“工匠名录”和“物资调拨清单”的解读,系统梳理了中原先进的冶铁技术、玻璃制造工艺是如何沿着商道向西扩散的,同时也考察了来自波斯和中亚的染料技术和织锦工艺如何反向影响了河西走廊的生产实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首次提出了“双向技术溢出”的概念,用以描述丝绸之路沿线技术交流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探讨了身份认同与物质符号。在面对强大的异域文化冲击时,当地居民如何通过服饰、饮食习惯(如对特定谷物的偏好)、以及丧葬礼仪中的随葬品组合来表达其文化归属感。书中详细比对了龟兹、高昌本地贵族与流亡至此的汉族士族的随葬品清单,发现了一系列有趣的“文化混合型”物品组合,这为理解古代民族迁徙背景下的文化心理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细腻、多维度的物质文化切片,展现丝绸之路上文明互动并非单向索取,而是复杂、动态的相互塑造过程。 核心价值: 突破传统上侧重于丝绸、香料的贸易史叙事,转向以日常生活和技术变迁为核心的微观历史研究。 二、《气候变化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建模预测:以亚马逊盆地北部为例》 学科领域: 生态学、气候建模、地理信息系统(GIS) 内容概述: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峻挑战,尤其对于生态系统复杂性极高的热带雨林而言,其影响的复杂性远超线性预测模型所能涵盖。本书集成了最新的地球观测数据、高精度气象记录以及长期的生态学野外调查结果,专注于对亚马逊盆地北部(特定区域)未来五十年内,关键物种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量化模拟与风险评估。 全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气候栖地连续性”模型之上,同时引入了基于物种特定生理阈值的非线性响应因子。研究团队首先利用耦合了区域环流模型(RCMs)的最新气候情景(SSP2-4.5 和 SSP5-8.5),预测了该区域未来降水格局的极化趋势(即旱季延长与强降雨事件增加)。 随后,本书的核心内容聚焦于三类指示性物种群的响应分析: 1. 特有两栖爬行动物: 这些物种对湿度和夜间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研究通过构建物种分布模型(SDM),预测了因蒸散发速率变化导致的低层植被微气候失稳后,其适宜栖息地丧失的百分比,并探讨了这些物种在山地边缘“气候避难所”的潜在迁移潜力。 2. 关键传粉昆虫: 针对几种特有的蜂类物种,模型分析了气温上升对它们繁殖周期与花期同步性的影响(Phenological Mismatch)。书中展示了通过对比历史记录和未来模拟,同步性错位可能导致的植物授粉成功率下降的临界点。 3. 大型树木的碳汇能力: 基于林冠层结构的遥感数据和地面生物量估算,本书模拟了长期干旱胁迫对优势树种固碳效率的削弱效应,并将其与模型预测的火灾风险增加相结合,评估了区域整体碳循环功能的退化速度。 本书的独特贡献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哪里会变暖”的宏观信息,更提供了“哪些生命形式将如何具体受到影响”的精细尺度预测。它为区域生态保护规划和碳汇项目的设计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尤其强调了保护区网络连接性的重要性,以应对物种的垂直和水平迁移需求。 核心价值: 采用多模型集成和多尺度数据融合的方法,提供了针对特定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具有较高操作性的气候风险评估报告。 三、《后工业时代城市更新中的社区记忆与空间重构:以上海老城厢为例》 学科领域: 城市规划、社会学、文化地理学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快速城市化和“可居性”议程驱动下,中国特大城市进行旧区改造时,如何处理“历史”与“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研究对象选取了上海具有代表性的老城厢区域,这些区域不仅承载了数代居民的集体记忆,也是城市肌理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活化石。本书的目的并非评估工程的效率,而是剖析城市更新过程中,社区主体的能动性、记忆的物质化与非物质化,以及公共空间重塑的社会后果。 研究采用了扎根于田野的质性研究方法,结合了历史地图学分析、口述历史访谈以及空间测绘技术。全书的分析脉络围绕“记忆的三个层面”展开: 1. 物质记忆的消解与重现: 考察了在拆迁和重建过程中,哪些标志性建筑(如沿街店铺、弄堂口的水龙头、公共浴池)被保留、被符号化,以及哪些被彻底抹除。作者细致分析了“新旧并置”策略的局限性,指出仅仅保留立面而不保留内在功能,往往会导致记忆的“主题公园化”。 2. 非物质记忆的转译与失传: 访谈了不同代际的居民,记录了他们对邻里关系、公共交往模式(如晒衣杆下的交流、邻里互助)的叙述。研究发现,随着垂直居住模式的强化和公共交往空间的碎片化,特定的社会资本正在加速流失,而这在政策规划中往往被忽略。 3. 规划主体与居民主体性的博弈: 通过对几个具有争议性的改造项目的个案分析,本书揭示了规划决策过程中,政府部门、开发商、以及由居委会代表的“被动社区”之间的权力动态。重点讨论了“协商式规划”在实践中如何受到行政效率和市场逻辑的制约。 最终,本书提出了一种“记忆嵌入式更新”的理论框架,主张在城市更新中,应将社区的历史叙事视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城市资源,通过微观尺度的设计干预(如小尺度街道尺度的保留、共享空间的激活),来实现空间重构与文化延续的平衡。 核心价值: 提供了从社会学和地理学视角审视城市更新实践的批判性工具,强调了城市空间中非正式社会网络和历史记忆的规划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廖俊松

 
  现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公共行政与政策学系副教授
  学历: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公共政策分析博士
  经历: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公共行政与政策学副教授兼系主任(2003-2006)
  研究领域:公共政策、地方政府、公私协力、社区营造

图书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第二节 研究目的/3
 第三节 研究方法/5
 第四节 本书章节概要/9

第二章 留守儿童的形成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经济奇蹟的背后/13
 第二节 留守儿童群体的规模/14
 第三节 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源/19 
 第四节 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与成长危机/25
 第五节 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影响分析/38
 第六节 留守儿童的治理展望/40

第三章 社会关注与政府作为
 第一节 留守儿童问题关注之缘起/49
 第二节 社会关注之情/50
 第三节 留守儿童权益保障之关切/53
 第四节 大陆政府政策作为分析/71
 第五节 大陆地方关爱行动的启动/88

第四章 留守儿童教育模式之建构
 第一节 政策设计之意涵/93
 第二节 政策行动的路线选择/99
 第三节 政策理念之探讨/102
 第四节 教育目标与骨干活动之分析/106
 第五节 4+1培养模式的初期实验/109
 第六节 留守儿童教育模式设计之审思/119
 第七节 新的希望/125

第五章 留守儿童教育模式之执行
 第一节 政策执行的分析架构/133
 第二节 标的群体的特性/141
 第三节 4+1培养模式的教育内涵/147
 第四节 试验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170
 第五节 顶新基金会的协力与培力/186
 第六节 政府部门的主导/199
 第七节 待检验的学习成效/204

第六章 留守儿童学习成效的评估
 第一节 研究设计/210
 第二节 基本资料分析/218
 第三节 4+1培养模式对留守儿童行为的影响分析/239
 第四节 4+1培养模式对非留守儿童行为的影响分析/253
 第五节 4+1培养模式对全体儿童的影响分析/267
 第六节 留守儿童的成长分析/272
 第七节 留守儿童的阳光笑靥/286

第七章 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社会建构
 第一节 研究设计/293
 第二节 留守儿童学习成效的认知分析/298
 第三节 最美丽的教师/306
 第四节 学校创新经营管理能力的精进/321
 第五节 4+1培养模式的政策扩散效果/331
 第六节 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社会建构/335

第八章 重庆梦与政策试验
 第一节 留守儿童的重庆梦/344
 第二节 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政策价值/357
 第三节 留守儿童教育模式与政策试验/360
 第四节 结 语/370

参考文献/373

附 录
一、32间试验学校全名与简称/393
二、试验学校接受社会团体
  与爱心人士关爱捐赠一览表/395
三、4+1培养模式调查问卷──学生问卷/403
四、4+1培养模式调查问卷──老师问卷/409

图书序言

序言  

  过去数年在与大陆学界的交流过程,个人有感于大陆经济的高速发展与飞黄腾达之外,也期盼对于民间穷苦社会人民的生活情形有所认识与体会,并对大陆以党领政下的公共行政与政策运作实务有进一步的认知与了解,可惜未能如愿。2010年9月接到朋友来电,告知说受聘参与重庆市一项有关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培养计画工作,与公部门有频繁的互动往来,并有机会深入民间,接触底层社会生活,令个人相当兴奋,便经朋友同意参与观察该项试验计画的进行,一举满足了解大陆以党领政下的公共行政与政策运作实务,以及底层人民社会生活情形的双重愿望。
  
  从参与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摸着石头过河」是大陆公共政策过程的一大特色。此一特色主要表现在对于新兴公共问题的解决,中央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政策试验,然后由点到面,将试验所得的经验回馈到国家起草的政策中。地方对于公共问题的解决则表现在反覆探索、不断试验、持续调整的政策设计与学习过程,允许执行机关有相当弹性的政策试误空间。重庆市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推动就是在这种独具特色的政策环境脉络中积极探索、创新的试验性政策作为。
  
  公私部门间的协力关系也是一个令人感到有趣的观察点。重庆市(委)政府与顶新基金会间的合作关系完全建立在双方领导人口头上的承诺,没有任何书面文件的确认。推广阶段的行动,重庆市(委)政府几乎完全授权由顶新主导,鲜少过问,导致基层官员、社区人士、甚至学校教师都有普遍以为这是顶新方案,而非政府政策的错觉。真是一个完全迥异于台湾经验与观点的作法。
  
  由于经济发展区域上的失衡,弱势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三农问题益形严重。虽然大陆政府有不少关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出台,但基层的利害关系者几乎都会用「橱窗政策」,或者「展示品政策」这类字眼来加以形容,也就是完全没有实惠,享受不到相关政策利益之谓,点出大陆各级政府对于农村社会建构与发展的政策执行失当。留守儿童教育模式若非由重庆市委领导起头,引进台湾专业协力的辅导支援模式,恐怕也会落于相同结局。
  
  在学术领域,政策执行的研究已经失落多年,主因乃是失败案例过多,成功经验不足,无法有创新性的积累。个人接触留守儿童教育模式初期,特别看到相关学校的推託敷衍之姿,更对此一政策试验行动不敢寄予厚望。没意料到,此一政策试验的效果却如倒吃甘蔗,渐入佳境,实值得加以研究记载。因此决定将这样的一段见闻形之于文字,望能有利于学界相关研究的推进。
  
  最后,本书的完成要感谢时任顶新基金会的周淑祯副执行长之邀请与同意参与,何怡璇小姐提供的研究上协助,以及元照出版公司的大力帮忙。感恩!
  
  廖俊松谨识
  2015年1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的標題《留守兒童教育模式的政策研究》,我腦袋裡馬上浮現好多畫面。你知道嗎,在台灣,雖然城鄉差距不像中國大陸那麼懸殊,但依然有許多家庭,爸爸媽媽為了生計,不得不到都市工作,把孩子留在家鄉給爺爺奶奶或親戚帶。我小時候住的社區裡就有好幾個這樣的家庭,小朋友們總是特別早熟,但也常常讓人擔心他們是不是因為缺乏父母的陪伴,而影響了學習和成長。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在探討「教育模式」和「政策研究」時,立刻被吸引了。我特別好奇,作者是怎麼去分析這些留守兒童的教育困境的?是不是用了什麼特別的田野調查方法?例如,他們有沒有深入到偏鄉地區,實際去了解那裡的學校資源、老師的教學情況,以及孩子們在課業和心理上的需求?還有,書裡提到的「政策研究」,究竟是指針對現行教育政策做了哪些檢討,還是提出了哪些創新的政策建議?我真心覺得,這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因為這關乎到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我們必須確保每一個孩子,無論家庭背景如何,都能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並且在一個健康、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這本書光是標題就讓我充滿了期待,想知道裡面究竟藏著多少關於台灣這個議題的深度剖析。

评分

《留守兒童教育模式的政策研究》這個標題,立刻讓我聯想到許多社會新聞和生活觀察。在我們台灣,雖然有許多家庭都努力打拼,但也因此出現了孩子需要由長輩或親友撫養的現象。我一直覺得,這些孩子們的成長環境和教育,需要特別的關注。這本書光是「教育模式」這四個字,就讓我想入非非。作者是不是去分析了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留守兒童,他們在學校和家庭中的學習、生活模式有何不同?有沒有歸納出一些普遍的教育困境,或是創新的教育方法?我更關心的是「政策研究」的部分,這表示作者不僅僅是觀察現象,而是希望能提出解決方案。我希望書中能探討,現行的教育體系,有沒有足夠的機制來支持這些孩子?政府在資源分配、師資培訓、心理輔導等方面,是否還有可以改進的空間?甚至,有沒有可以參考的國際經驗,來制定更完善的政策?這是一本真正觸及社會痛點,並試圖提出建設性意見的書籍,我非常期待它能為我們帶來啟發。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留守兒童教育模式的政策研究》讓我聯想到很多社會觀察。在台灣,雖然大家的生活水準普遍比較高,但職業發展和資源分佈的不均,還是讓一部分父母不得不離鄉背井。我身邊就有朋友,他們的孩子就是典型的「隔代教養」,雖然爺爺奶奶很疼愛,但畢竟在教育觀念、課業輔導上,和年輕一代的父母會有落差。我特別想知道,這本書裡有沒有從「模式」這個角度,去分析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下的留守兒童,他們的教育模式有哪些異同?比如,是不是有些地方的學校特別注重與留守兒童家長的溝通?或是發展出哪些特殊的課後輔導機制?我對「政策研究」的部分也很有興趣,這表示作者不是只做現象描述,而是有更進一步的思考。像是,如果現有的教育政策在執行上出現了漏洞,讓這些孩子無法獲得應有的資源,作者有沒有提出可行的補救措施?或者,有沒有發現一些成功案例,是其他地區可以學習和仿效的?我一直覺得,教育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而留守兒童的問題,更是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關注的。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政策建議,那絕對會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

评分

一看到《留守兒童教育模式的政策研究》這個書名,我就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深度和現實意義的研究。台灣社會結構的改變,導致越來越多的家庭面臨父母外出工作,孩子留在家中由親友照顧的情況。我常常在想,這些孩子的心靈究竟承受著多大的壓力?他們的教育是否因此受到了影響?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教育模式」,我會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和分析這些模式的。是從師資、課程、還是課後輔導等方面去著手?有沒有發現什麼獨特的、能夠幫助留守兒童成長的教育方法?而「政策研究」的部分,更是讓我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提出一些有見地的政策建議,來解決留守兒童在教育上面臨的挑戰。比如,政府可以制定什麼樣的福利政策,來支持這些家庭?學校可以推動哪些措施,來關懷這些孩子?或者,社會上應該建立什麼樣的機制,來彌補他們在情感和教育上的缺失?這是一本能引發我們深刻思考,並可能促成實際改變的書籍。

评分

《留守兒童教育模式的政策研究》這個書名,瞬間勾起了我對社會公平議題的重視。你知道嗎,在台灣,雖然我們常說「教育機會均等」,但現實中,城鄉差距、家庭社經地位的差異,仍然會影響到孩子的受教品質。尤其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他們可能面臨的挑戰更多,像是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引導,在學習上可能會遇到困難,也可能因為缺乏同儕或師長的有效支持,而產生偏差行為。這本書讓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研究」這些「教育模式」的?是透過問卷調查?訪談?還是深入到學校進行觀察?我特別希望能從書中了解到,在實際的教育現場,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又有什麼樣的困境是我們需要去克服的。而「政策研究」的部分,更是我關注的焦點。我希望能看到作者針對現有的教育體系,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比如如何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如何讓他們的學業得到更好的支援,如何彌補他們在情感上的空缺。這本書如果能為政府部門、教育工作者,甚至家長,提供一些實質的幫助和啟示,那將非常有意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