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游戏治疗:透过游戏增进亲子关系

亲子游戏治疗:透过游戏增进亲子关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游戏治疗
  • 儿童心理学
  • 家庭教育
  • 亲子沟通
  • 心理健康
  • 育儿
  • 行为矫正
  • 情绪管理
  • 亲子互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亲子游戏治疗是一种可以广泛应用的介入,适合用来处理儿童因各种原因而产生的社交、情绪及行为问题。它运用的是一种心理教育介入模式,所根据的是儿童中心、动力、行为、认知、人际、发展及家庭系统的原则。

  在亲子游戏治疗中,专业人员教导、督导并赋能父母去对孩子执行儿童中心游戏单元。这个方法处理了临床议题,同时也强化亲子之间的关系。亲子游戏治疗适用于经历重要问题的家庭,也适合单纯想要改善关系的家庭。它是一个很有弹性的方法,治疗师可加以修改以符合特定家庭或孩子的需要。亲子游戏治疗的额外好处是,孩子、父母和治疗师都可以乐在其中。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不涉及“亲子游戏治疗”的主题。 --- 图书名称:《失落的星图:亚瑟王传说中的占星术与符文密码》 作者:艾伦·范德比尔特 出版社:苍穹之光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秋 --- 导言:被遗忘的智慧在凯尔特迷雾中苏醒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头顶的星空怀有无尽的好奇与敬畏。在不列颠的古老传说中,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故事如同磐石般坚固,然而,隐藏在这宏伟叙事之下的,却是更为古老、更为隐晦的知识体系——凯尔特占星学与神秘符文。艾伦·范德比尔特教授的这部鸿篇巨制《失落的星图:亚瑟王传说中的占星术与符文密码》,并非简单地重述那些广为人知的英雄史诗,而是深入挖掘了埋藏在传奇深处的宇宙观、预言学以及仪式操作。 本书挑战了传统历史叙事中将亚瑟王时代视为“黑暗时代”的观点,揭示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如何巧妙地融合了日耳曼、高卢以及本土布立吞人的宇宙信仰。范德比尔特教授以其深厚的考古学和古代语言学功底,首次将散落在威尔士史诗、康沃尔民间传说乃至法国中世纪手稿中的零星线索编织成一张完整的知识图谱。读者将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迷雾笼罩的卡美洛,探寻隐藏在魔法师梅林施法之下的天体运行规律,以及骑士们在迷宫般的旅途中依赖的符文指引。 第一部分:星辰之下的卡美洛——凯尔特占星学的重构 亚瑟王时代的凯尔特社会,其时间感和空间感与现代人截然不同。他们不使用托勒密的黄道十二宫体系,而是发展出了一套基于当地植被、动物习性和月相循环的独特“树语占星学”(Ogham Astrology)。本书将详尽解析这种占星系统的核心结构。 第一章:月亮与橡树的契约 重点剖析了凯尔特人如何将一年划分为十三个“月亮周期”,每个周期对应一种神圣的树木。例如,橡树(Dair)代表力量与智慧,榛树(Coll)象征知识的获取。作者通过对现存古碑文的细致比对,重建了亚瑟王及其关键人物(如桂妮薇儿、兰斯洛特)各自所属的“星辰部落”。书中特别关注了“冬季至点”——一个在传说中多次出现,却从未被学者充分解读的神秘时间节点,它被认为是卡美洛权力更迭的关键时刻。 第二章:英雄的星位与命运的交错 范德比尔特教授运用天文学模型,推算出了几个关键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天象。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论点是,圣杯的搜寻并非全然是精神性的追求,而是一场遵循特定星象运行轨迹的集体仪式。圣杯骑士的十二个标志,被证明与十二个特定的星座(非传统黄道星座)有着精确的对应关系。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复原的、据称是梅林用于预言亚瑟命运的“天球模型图”的草图分析。 第三章:风、水、火、土——元素在战役中的作用 在亚瑟王的军事战略中,元素的影响力被严重低估。本书探讨了如何根据风向和潮汐,结合特定元素的祭祀仪式,来增强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例如,在北方的战役中,对“水”元素的强调,被认为是湖之仙女摩甘娜力量的物质投射。 第二部分:符文的低语——亚瑟王时代的密码学 符文(Runes)在北欧神话中占据核心地位,但在亚瑟王时代的布立吞文化中,它们扮演了更为隐秘的角色——不是用于书写,而是作为与自然界沟通的“工具”和“钥匙”。 第四章:古老符文的布立吞变体 本书详细区分了盎格鲁-撒克逊长者弗萨克(Elder Futhark)与布立吞地区使用的、更为罕见且符号略有差异的“西境符文”。作者发现,圆桌骑士的徽章和盾牌上镌刻的图案,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激活特定“符文效应”的密码。例如,“Ansuz”(神谕)符文被嵌入到骑士誓言的仪式中,以确保誓言的不可违背性。 第五章:圣杯的地理学与符文导航 圣杯的搜寻路线,被作者解读为一张由七个核心符文构成的“精神路径图”。每到一个特定的地理标记点,骑士便需刻画或激活一个符文。本书首次公布了七个关键地点的地理坐标推测,并详细描述了如何使用“Tiwaz”(胜利/正义)和“Eihwaz”(生命之树/死亡)两个核心符文来解除传说中的迷宫封印。这些章节充满了对古代地质学和仪式地理学的深入探讨。 第六章:符文、炼金术与圆桌的几何 圆桌的设计本身,被认为是一种宏大的炼金术装置。它并非单纯的平等象征,而是一个复杂的符文阵列。作者指出,圆桌的24个座位,对应着一年中24个重要的“星辰日”,而桌子的中心,则象征着宇宙的未命名核心。书中提供了详细的几何分解图,展示了桌子与周围建筑(如卡美洛的布局)如何共同作用,以达到“汇聚宇宙能量”的目的。 第三部分:预言的重读——梅林的真实身份与预言的解读 梅林不仅仅是一位巫师,他更是星辰知识与符文密码的集大成者。本书力图还原梅林作为一个“星象记录者”和“符文工程师”的形象。 第七章:梅林的星体日记 通过对几段晦涩难懂的威尔士诗歌的重新翻译,作者揭示了梅林曾详细记录了与亚瑟王诞生及最终陨落相关的复杂星象排列。这些记录揭示了亚瑟王并非如传说中那般是“命中注定”的英雄,而是被特定的、可预测的星象窗口“推入历史”的产物。 第八章:莫德雷德的“反向符文” 亚瑟王与莫德雷德的冲突,被重新解读为一场宇宙秩序与混乱力量的对决。书中认为,莫德雷德使用了对现有符文系统进行扭曲和反转的“反向符文”(Void Runes),以此来破坏卡美洛赖以生存的宇宙平衡。这些反向符文的性质、作用以及被如何“解除”,构成了本书最扣人心弦的部分。 结语:超越神话的科学残影 《失落的星图》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亚瑟王传说的补充读物,它是一项跨学科的探索,试图从古老的叙事中提取出被现代科学遗忘的、基于自然规律的实践智慧。范德比尔特教授成功地将天文学、符号学、考古学和古代宗教史熔于一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且令人信服的视角,去理解那个充满魔法与智慧的不列颠时代。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亚瑟王研究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 目标读者: 历史爱好者、符号学研究者、占星学与符文研究的进阶学习者、对中世纪神秘主义和凯尔特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特色: 首次整合布立吞符文与天体运行的系统性研究。 配有大量由作者亲手绘制的星图复原图与符文阵列图示。 大量参考原始威尔士语和拉丁语文献的第一手翻译和解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Risë VanFleet

  
  Risë VanFleet是位于美国宾州Boiling Springs的家庭促进与游戏治疗中心创始人及总裁,该中心的专长是儿童、家庭和游戏治疗专业的训练及督导。她是宾州有执照的心理师,也是一位註册游戏治疗学会的理事长及委员主席。她的专长在家庭关系的强化,次专长是慢性疾病、灾难心理卫生、儿童/家庭创伤及依恋,以及动物辅助游戏治疗。作为一位国际知名的讲者、教师及作家,她在社区心理卫生、健康照护、教育及独立的实务机构中拥有40年的临床、督导及带领经验。她已经训练和督导过数千临床工作者,而且有超过60个国家的专业人员及家庭使用过她的教材。

译者简介

陈信昭


  学历
  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毕业

  现职
  殷建智精神科诊所主治医师
  台南市立医院精神科兼任主治医师
  台湾心理剧学会理事暨训练师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监事
  国际哲卡.马任诺心理剧机构导演及训练师
  台南一区中等学校心理卫生谘询服务中心顾问医师
  社团法人台湾心阳光协会理事长
  自然就好心理谘商所创办人

  专长
  儿童青少年精神疾患之诊断与治疗
  心理剧实务、训练及督导
  心理谘商督导
  人际历程心理治疗
  沙盘/游戏治疗应用
  心理谘商专业书籍之翻译与校阅

陈碧玲

  学历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谘商与辅导研究所硕士

  现职
  自然就好心理谘商所总监
  台南市谘商心理师公会监事
  国立台南大学谘商与辅导学系兼任讲师
  台南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专业督导

  专长
  沙游治疗
  游戏治疗
  儿童心理谘商
  心理创伤治疗
  中年妇女心理谘商

图书目录

1.背景知识
何谓亲子游戏治疗?
理论整合
心理教育模式
亲子游戏治疗的核心价值
亲子游戏治疗的必备特点
亲子游戏治疗的目标

2.亲子游戏治疗研究

3.儿童中心游戏单元

儿童中心游戏治疗的原则
玩具的挑选

4.亲子游戏治疗的儿童与家庭评估
亲子游戏治疗的适当运用
评估过程
推荐亲子游戏治疗
案例研究:泰勒一家人

5.亲子游戏治疗的父母训练阶段
亲子游戏治疗的基本技巧
亲子游戏治疗训练过程
训练阶段的常见问题
案例研究

6.父母的初期游戏训练
做好父母的准备
督导初期游戏单元
初期游戏单元期间的常见问题
案例研究

7.在直接督导之下继续游戏单元
主题游戏
处理动力议题
游戏单元后期督导的常见问题
案例研究

8.将游戏单元转移到家庭情境
玩具的取得
在家中执行游戏单元的处所
游戏单元的安排
处理干扰
承诺
孩子游戏的改变

9.家庭游戏单元与技巧的类化
治疗师对家庭游戏单元的督导
游戏单元技巧的类化
额外的教养技巧
家庭游戏单元期间常见的问题
案例研究

10.亲子游戏治疗的结束阶段
如何决定结案
结案过程
案例研究

11.亲子游戏治疗的其他型式
亲子游戏治疗运用于个别家庭的型式
亲子游戏治疗团体:Guerney的原创模式
亲子游戏治疗作为家庭本位的介入
与其他介入一起运用亲子游戏治疗
亲子游戏治疗作为预防方案
非常短期的亲子游戏治疗型式
亲子游戏治疗团体型式运用于寄养和收养家庭

12.其他源自亲子游戏治疗或受它启发的方案及改编
亲子关系治疗
Pernet-Caplin亲子游戏治疗团体型式运用于弱势家庭
Wright-Walker团体亲子游戏治疗运用于启蒙方案家庭

13.亲子游戏治疗应用于特殊族群
父母离婚的儿童
在学校有问题的儿童
忧郁的儿童
被收养和寄养的儿童
患有慢性疾病的儿童
焦虑和有完美倾向的儿童
有排泄问题的儿童
父母有成瘾问题或正在复原过程中的儿童
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儿童
受虐待或疏忽的儿童
有依恋障碍的儿童
暴露于家庭暴力的儿童
患有对立反抗症的儿童
患有自闭症类群障碍症的儿童
军人家庭
初期应变人员的孩子
经历创伤事件的家庭

14.亲子游戏治疗的多元文化应用

15.发展亲子游戏治疗的能力


总结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译者序
  
  我们最早运用玩具与游戏接触个案是十几年前在台南师范学院(现台南大学)儿童谘商中心从事儿童谘商工作的时候,当时中心有一间大游戏室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玩具。个案们都很喜欢接触玩具,有的还相当着迷,甚至时间到了还舍不得离开,而也因为有了玩具,我们跟个案之间的关系似乎更容易建立。
  
  1999年底信昭刚好有一笔经费可以用来更新他所任职的成大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的两间游戏治疗室,于是我们开始汰换那些被蹂躏多年的玩具,并且将两个房间分别规划成游戏治疗室和沙盘治疗室。碧玲负责玩具和迷你物件的採购工作,时常看她大包小包拿着回家,细数着一天的战果,脸上流露出天真的满足。等到两间治疗室装备得差不多的时候,里面景观焕然一新,儿童心理治疗的环境与硬体获得大大的改善。当精神科住院医师轮到儿童精神科训练的时候,即使对游戏或沙盘治疗并不熟悉,他们也愿意开始投入跟儿童个案的游玩之中,并且惊讶于「游戏」也能带来如此好的效果。谘商与辅导研究所的研究生到儿童青少年精神科来实习时,这两间游戏室也正是最频繁运用的空间。
  
  2004年成大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门诊迁移到医院正对面的一栋整建后的四层楼房中的二楼,其中规划出诊间、测验室、团体治疗室、家庭治疗室、游戏治疗室以及沙盘治疗室,整体的儿童治疗空间及设施大为完善,提供给住院医师、谘商与辅导研究所硕博士班研究生、行为医学研究所硕博士班研究生更为完整且多样化的学习场域。成大医院门诊新大楼启用之后,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门诊也搬迁到该大楼,原本完整的空间规划完全变样,至为可惜。
  
  2006年信昭离开任职将近17年的成大医院,选择到精神科诊所服务,并且设立心理工作室从事心理谘商或治疗实务、督导工作,以及心理剧团体。在从事心理治疗实务及督导工作中,游戏、沙盘及角色扮演都是经常运用到的方式。
  
  碧玲在台南大学任教25年,最常教授的课程就是游戏治疗、沙游治疗,以及儿童青少年谘商辅导等方面的课程。最近几年来,碧玲全心投入沙游工作中,不但走过了自己的沙游治疗体验,也参加了读书会、个别督导、团体督导,还曾一年内二度前往美国加州参加各为期2週的荣格取向沙游治疗工作坊,以及会后的个别督导。第二次到加州参加工作坊的时间距离我们家大儿子参加基测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由此可知碧玲在学习沙游治疗方面的强烈决心。还好我们家老大如愿考上他的第一志愿台南二中美术班,也顺利在去年6月毕业,并且考上台艺大美术系。
  
  莫拉克台风期间刚好是碧玲留职停薪一年的期间中,她之前任教的台南大学辅谘系认辅了那玛夏三民国中(灾后借用普门中学校舍上课),在那半年期间,碧玲每周有两个半天到三民国中从事受灾学生的沙游治疗,她更特别去找到适合带上车的迷你物件蒐集推车,时常看着她将沙盘、物件搬上搬下,载运到学校,做完之后再载回家,看起来真是忙碌,但碧玲似乎乐在其中。在受灾学生的沙游治疗过程中,碧玲本身在专业上也获益良多,同时家里也多了许多关于象征及神话的书籍,借此加深了对于沙盘世界的理解。
  
  2011年8月,碧玲和她的沙游学习伙伴与她的老师一起在瑞士举行的世界沙游治疗学会2011年年会中口头报告了她们对受灾儿童青少年的沙游治疗成果。为了这趟报告,信昭特地将家庭的年度旅游安排到瑞士,于是全家四人提前2週出发,以自助搭火车的方式游览了圣模里兹、策马特、蒙投、茵特拉根、琉森、伯恩、苏黎世等地,看见了号称全世界最美丽国度令人赞叹的美景,也是我们全家人对碧玲超级用心学习沙游治疗以及努力从事沙游实务工作的鼓励及见证。如今,很庆幸碧玲在沙游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并且运用这种方式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个案。
  
  2010年5月,信昭在台南创办了自然就好心理谘商所,里面设有个别治疗室、婚姻与家庭治疗室、心理剧团体室、游戏治疗室以及沙盘治疗室。自然就好心理谘商所的个案以儿童及青少年为主,因此游戏治疗室便是最常用到的一间治疗室,有时候个案较多的某些时段还会发生「抢」治疗室的情况。于是,我们将沙盘治疗室布置成游戏与沙盘治疗双功能的房间,以便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经营一间心理谘商所没有想像中简单,还好参与其中的伙伴都彼此支持,再加上不是以赚钱为最大考量,5年多以来谘商所已经慢慢步上轨道,感谢所有曾经在谘商所付出的伙伴们。碧玲于2014年2月从大学教职退休之后加入自然就好谘商所一起努力,希望在游戏治疗及沙游治疗方面提供更多元的服务。
  
  随着我们这些年来对游戏治疗以及沙游或沙盘治疗的热衷及兴趣,我们也翻译了相关的书籍,前后参与出版了《策略取向游戏治疗》、《沙游治疗》、《游戏治疗新趋势》、《孩子的第一本游戏治疗书》、《儿童游戏治疗案例研究》、《经验取向游戏治疗》、《沙盘治疗实务手册》、《游戏治疗─建立关系的艺术》、《沙游分析─沙游类别检核表之应用》等书。上述每一本书在游戏治疗或沙游/沙盘治疗领域里面各有不同层面的功用,期待能够对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提供多元的参考资料。到后来却发现,收获最大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让我们体会到游戏治疗和沙游治疗的多元面貌,进而找到我们本身各自最适合及擅长的方法及取向。
  
  去年在网路书店发现此2014年出版的原文第三版,买来看过之后发现,此书详述了亲子游戏治疗的实务内容,非常值得对亲子游戏治疗有兴趣的专业人员做为参考之用。再加上国内有关亲子游戏治疗的书籍相当缺乏,而这个方法是协助父母改善孩子心理问题很值得推广的方法,因此兴起翻译此书的念头。也由于实在很想看到这本书的出版,所以我们很努力地利用不到3个月的工作后时间将此书翻译出来,实在很想对我们自己按个赞。非常感谢心理出版公司林敬尧总编辑的协助,以及李晶和陈文玲两位编辑的协助,方使此书得以顺利出版。
  
  本书虽经多次校阅,疏漏尚且难免,还望各位先进不吝指正。

陈信昭、陈碧玲
2015年6月 
于台南自然就好心理谘商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玩乐是孩子的天性,更是他们认识世界、表达情感的语言。这本书就像一把金钥匙,解锁了游戏的神奇力量,让我这个当妈的,重新审视了平时那些习以为常的游戏。以前玩游戏,更多的是图孩子开心,或者觉得这是“应该”做的亲子活动。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每一次推推球、搭搭积木,都蕴含着那么深的学问。它教会我如何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理解他们隐藏在动作背后的需求和情绪。像是孩子玩橡皮泥,我以前可能只是随意搭把手,现在我能通过他捏出的形状,猜到他是不是今天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或者是不是在想象着某个卡通人物。书里提供的很多游戏建议,都非常贴合我们家孩子的年龄和兴趣,而且不需要太复杂的道具,很多都是家里现成的玩具就能玩。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游戏不只是“玩”,更是建立信任、疏导情绪、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绝佳途径。我发现,只要我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孩子一起玩的过程中,他会变得更愿意和我分享他的想法,我们的沟通也变得更加顺畅。那种感觉,真的很难用言语形容,就是心贴着心的那种亲近。

评分

作为一对常常为孩子磨蹭、拖延而头疼的夫妻,这本书简直是及时雨。它不像很多育儿书那样,一味地批评孩子的缺点,而是从“游戏”这个独特的角度,去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书中的“动手操作类游戏”,让我意识到,原来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做事情,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方法不对,或者缺乏兴趣。它教我如何将一些枯燥的任务,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完成,比如把收拾玩具变成一场寻宝游戏,把刷牙变成一场和细菌的战斗。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疏导游戏”的章节,那些能够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情绪的游戏,真是太有用了。我家孩子之前生气的时候,总是摔东西或者哭闹,我不知道怎么安抚。现在,我会引导他画出自己生气的样子,或者用玩偶来表演他的愤怒,然后我再以温柔的方式去接纳和引导。我发现,当孩子的情绪得到理解和释放后,他反而会更容易平静下来。这本书让我不再感到束手无策,也让我们的亲子互动变得更加积极和有成效。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我和孩子之间,虽然不算疏远,但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说不上来。我以为我给了他最好的物质条件,也经常陪他做功课,但总感觉他很多时候还是不愿意跟我说心里话。这本书的出现,像一道曙光,照亮了我之前认知的盲区。它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游戏来“走进”孩子的心灵。书中的“角色扮演”游戏,让我大开眼界。以前觉得小孩子过家家就是小孩子闹着玩,现在才知道,这是他们学习社会规则、理解他人情感,以及处理自己内心冲突的重要方式。我尝试着在玩过家家时,扮演不同的角色,鼓励孩子提出要求,并以引导性的方式回应,我惊讶地发现,他似乎卸下了许多防备,开始主动和我“讨论”剧情。书里还提到了“沙盘游戏”的理念,虽然我们没有专业的沙盘,但书里提供了一些在家中用积木、玩偶等替代的创意方法,让我感觉非常实用。通过这些简单的游戏,我开始慢慢理解孩子那些难以言喻的情绪,也学会了如何用更恰当的方式来安抚和支持他。现在,我们之间多了很多属于我们自己的“小秘密”和“专属游戏”,那种默契和亲密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孩子与父母之间最好的连接,是那种发自内心的信任和理解。这本书,恰恰帮我打开了通往这个连接的门。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用非常朴实、接地气的方式,告诉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最简单的游戏,来拉近亲子距离。书中的“感官游戏”,让我重新认识到,原来触觉、嗅觉、味觉这些感官体验,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也给了我很多在家就能进行的趣味游戏,比如用米、豆子做触感箱,或者用各种水果制作香味瓶。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提供了很多“创意激发”的游戏,鼓励孩子跳出思维定势,去探索无限的可能性。我发现,当我在游戏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命令者时,孩子会更愿意主动思考,更乐于分享他的奇思妙想。这种互动,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那些我从未发现过的闪光点。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亲子关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用心去经营的。而游戏,就是最有效、最快乐的经营方式。我现在觉得,和孩子一起玩,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回馈。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规则和条理的人,以前带孩子,总觉得他做事拖拉,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我就会忍不住去催促和批评。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意识到,也许我一直以来都用错了方法。它强调了游戏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而且要以孩子为中心,尊重他们的节奏和想法。书里提到的“建构游戏”,比如用乐高搭房子,我以前可能只关注最后搭得好不好看,现在我懂得去关注孩子在搭建过程中的思考、尝试和失败,并且鼓励他一次又一次地去修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有提到“叙事游戏”,让孩子通过游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这对于一些不太善于表达的孩子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尝试着让孩子用玩具小人来表演一天发生的事情,他一边表演一边说,我从中听出了他平时不敢表达的委屈和不开心。这本书给了我很多非常有操作性的技巧,比如如何提问,如何回应,才能让孩子更愿意开口,更愿意去尝试。我感觉,我的耐心在增加,对孩子的包容度也在提高。我们不再是简单的“你做完作业了吗?”“你吃饭了吗?”的对话,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一起在游戏中创造属于我们的世界,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