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焕生全集Ⅱ:兰阳樱花祭

郑焕生全集Ⅱ:兰阳樱花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郑焕生
  • 兰阳樱花祭
  • 台湾文学
  • 樱花
  • 诗集
  • 散文集
  • 兰阳平原
  • 台湾文化
  • 文学创作
  • 原住民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时代印记~战后第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农民文学作家,五十岁前发表之小说重现世人眼前。

  获选文化部第38次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介

  ◎以写实、细腻的笔记录下先前年代里,纯朴的农村、炽烈的战火下,底层人民有苦有乐的生活。
  ◎本书是系列作第二册,写兰阳地区的农村风情,写沖绳的异国恋曲。
  ◎文坛大老钟肇政为文作序,赞誉为「虽经济拮据但佳作却常涌现」的意外与惊喜。
 
  彭瑞金:他的作品从农民与土地的依偎关系,到农民的思想、感情,以及农村世界的价值观,表现了纯粹的农民文学的质素。
 
  郑焕生是战后第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农民文学作家,《郑焕生全集》集结郑焕生历年作品以及后期创作,共分四册:《土牛沟传奇》、《兰阳樱花祭》、《春满八仙街》、《崖葬》。希冀借此推广文学阅读,并永续留存具有时代意义之农民文学。五○年代后为生活忙碌的郑焕生,暂时抛开写作,等到终于退休之时,已老态龙钟,身老心不老的他,隐居乡下,过着晴耕雨读的写作生活,于八十九岁时完成了〈土牛沟的传奇时光〉,获得中国文艺协会「文学创作(小说)」奖章殊荣。
 
  〈兰阳樱花祭〉是早年的作品,描写的是日据时代兰阳地区的农村。而宜兰不远处的枕头山,素以果树栽培名闻遐迩。这里住着日籍果农一家人远藤。远藤的儿子胜男,农校毕业后就到市役所服务,督导农业经营,刚好产业单位正雷厉风行推广「正条密植」「增加倍谷」等政策,给农村带来了甚大的困扰,也发生了不少匪夷所思的不人道故事。
 
  〈烽火连天‧沖绳之恋〉描写的是一个台籍少年与沖绳姑娘的爱情故事,是炽烈的战火摧毁了少女的肉体,也摧毁了那段美丽浪漫的邂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郑焕生

笔名郑焕,一九二五年出生于桃园县杨梅镇(现为桃园市杨梅区)高山顶。
一九六○年代,因擅写农夫生活而闻名,有「农民作家」之称,出版作品有《长岗岭的怪石》(幼狮文艺)、《茅武督的故事》(水牛)、《毒蛇坑的继承者》(兰开)、《轮椅》(商务)、《日本法网》(文华、译着)、《崩山记》(文华)、《郑焕集》(前卫)等。

一九七二年创立《现代畜殖》杂志,一九七七年创立《养鱼世界》杂志;二○○○年左右退休返乡,着手创作〈土牛沟传奇〉,经数年始完成。

图书目录

出版序
推荐序
自序
 
兰阳樱花祭
烽火连天‧沖绳之恋
 郑焕生生平与写作年表

图书序言

出版序

  由财团法人世联仓运文教基金会编印的大杨梅地区文史调查《过往今来话埔心》,二○一一年出版后获得许多在地朋友的好评。然而,对本基金会来说,这只是个开始。因为,从编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许多题材成为遗珠之憾;同时,有许多题材还有后续(深入)报导的必要。本次策画的《郑焕生全集》系列,作者即是《过》书中曾报导的农民作家郑焕生。

阳光从窗外照进屋里,白发的郑焕生倚窗而坐,就着此光细细地读报。身旁的老伴,正是台湾文坛大老钟肇政的妹妹。她时而忙于家事,时而另据一方阅读,这是夫妻二老日常生活的写照。郑老和我原就是同社区的邻居,由于杨梅埔心文史调查的进行,才初相识。也因此种关系,得以在郑老有意将作品集结成册之际,透过本基金会保存台湾文史记录的专案展开编印出版工作,希望保留台湾早期的文学风貌,一窥当时社会风土人情的种种。

郑老出身农家,杨梅公学校高等科毕业,原以为就此务农,没想到在朋友怂恿下,考进宜兰农林学校,自此与文学邂逅,结下不解之缘。郑老的写作之路并非从一开始就顺遂,和同时期的青年一样,他经历了修习国语文的时代,也在此时磨练了写作功力。一直到卅多岁才开始有作品陆续在报章杂志上刊登发表,并获得农民作家的称号。

一九七三年四十九岁,因缘际会之下创办《现代畜殖》月刊;隔年又创办《养鱼世界》月刊,因工作繁碌,不得不暂将文艺创作搁置一旁。二○○○年初才再重新拾笔写作,并于二○一三年八十九岁高龄时,完成〈土牛沟埔传奇〉。这部作品还获得文坛大老钟肇政先生的推荐,经中国文艺协会评审通过,颁发「文学创作(小说)」奖章殊荣。

郑焕生的作品,多在农村的背景下,呈现出农民的思想、生活及感情,文笔写实且细腻,记录了早期先民生活的点滴,值得保存。世联仓运文教基金会用文字传承,在此衷心期盼借由《郑焕生全集》系列的出版流传,成为连结台湾过去与现代的桥梁。

黄仁安
财团法人世联仓运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推荐序

郑焕生的中长篇小说,本来就不多,加上一九七○年代后,为生活经营现代畜殖及养鱼世界,不得不把写小说的时间给挪移到那边去了,以致人生的后半段留下一大片文学空白期,以文艺写作界而言,殊属可惜。

直到这一次,忽然得到他的讯息,说是获得一位在地成功事业家的赏识,正积极安排《郑焕生全集》出版事宜云云。后来才知,郑焕生所称的那位事业家,正是财团法人世联仓运文教基金会黄仁安董事长,他们的事业基地就在杨梅区高山顶上。

我由衷庆幸郑焕生在晚年遇到如此良机,同时更感谢那位慷慨的资助者──黄仁安董事长。
至于肇政本人,一生教职,闲时写作,也结交了不少文艺界人士,有事求我,我从不敢推辞,对于已有「农夫作家」之称的郑焕生,更是主动协助。

以下略举郑焕生有关的出版品,以为各界参考:
一、本省青年文丛(幼狮文化事业公司一九六五年出版):有〈长岗岭的怪石〉、〈被淹没的海滩〉、〈剑道教官〉、〈好望坡〉、〈渡边巡查事件〉、〈八块厝的故事〉、〈天涯若比邻〉、〈阵前饮恨〉、〈余晖〉等九篇(一整册)。
二、兰开文丛(8)(栏开书局一九六八年出版):有〈兰花的故事〉、〈八仙街〉、〈产科医院〉、〈毒蛇坑的继承者〉、〈池畔故事〉、〈大嵙崁的狂流〉、〈崩山记〉、〈熘池边的防空壕〉、〈咫尺天涯〉、〈小窗的故事〉、〈山径〉等十一篇(一整册)。
三、郑焕集(前卫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出版)(钟肇政任召集人):有〈猴妹仔〉、〈蛇恋〉、〈重叠的影子〉、〈黑潮〉、〈秃头湾的海滩〉、〈炮仔树〉、〈春之声〉、〈蛇果〉、〈小船与笛子〉、〈狗尾草〉、〈渡边巡查事件〉、〈毒蛇坑的继承者〉、〈长岗岭的怪石〉等十三篇成一册。
四、其他:本省籍作家作品选集等(文坛社一九六五出版):内有〈异客〉、〈掌牛郎〉、〈女司机〉、〈绝情坡〉、〈松叶杖〉、〈铁扫妈的老公〉等六篇。

他出身于看天田丘陵地带
虽经济拮据但佳作却常涌现

郑焕生出生于桃园县杨梅镇(现为桃园市杨梅区)高山顶。高山顶,顾名思义,地势较高,一大片看天田,稻作收成不佳,除了农民自己要更加努力之外,还要仰赖老天爷慈悲,适时普降甘霖,以滋润已开始干涸枯萎的水稻田。偏偏的,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老天爷像无情的反覆着这种恶作剧。
高山顶客观条件既然如此,农民们唯有离开家,到别的地方打工讨食去,于是田园更荒芜了。

郑焕生就住在这种「埋狗都不臭」,鸟不拉屎的地方。我想他青年时代,到底是怎样渡过来的,颇令人好奇。不仅如此,他更奇蹟似的,写了一篇接着一篇的文学佳作出现于报刊,令人颇感意外与惊喜。相信,连他自己都不知那一、两百万字的灵感从何而来的,实在值得探究,也值得记录。

高山顶有土牛沟南北纵走
把高山顶划为沟西及沟东区

先民们为了求得更平安的生活,也为了防制野蛮原住民骚扰,筹划「大工程」,即衔接老湖口及长岗岭的土牛沟,越过社子溪后爬上高山顶隘口寮,直到山仔顶,甚至是大嵙崁南兴地区。南北向右侧为「沟东区」,是原住民活动或打猎的区域,「沟西区」才是准许汉民族农民或归顺平埔族人活动地区。

现阶段杨梅高中后方的操场外头,有一口大埤塘,就是郑屋祖先们挖掘,以储水灌溉水田的「郑屋大埤塘」。这口大埤塘,后面有两角突出,即先民们口里的「牛角埤」,系沿着土牛沟而开挖的。牛角埤的一角是利用土牛沟取水的进水沟,左边一角是利用土牛沟的灌溉水沟。

据称,过去有不少学术界及民间文史工作者从事于土牛沟的调查、研究及记录,把土牛沟的史实刊载于地方志上,如施添福教授、彭启原会长及黄厚源老师等等。而黄厚源老师后来还被世联仓运文教基金会黄仁安董事长延揽,为编制《过往今来话埔心》的计画,担任总编纂之职,而于二○一一年五月,这本豪华巨着总算与故乡人见面了,那么的风光,那么的动人!

也就是说,有关土牛沟的调查报告,所在都是。而以土牛沟为骨架写成的文艺作品,可能以郑焕生这篇〈土牛沟传奇〉为创始者,其效果颇令人期待。

深藏在深山里的茅武督精彩故事

说到郑焕生的茅武督的故事,一九六六年《中央日报》副刊连载时曾轰动一时,朋友间常交换意见,什么叫「蔗廍」?又什么叫「番童教习所」?投以异样的眼光,兴趣盎然。

想到茅武督,一般人必须先到咸菜瓮(关西)站搭轻便车才能抵达。而我们一家,当时就住在八结,茅武督在对岸山中,于是先步行到阿姆坪,在阿姆坪搭船到大嵙崁溪对岸,登陆后爬到新柑坪,然后依照原住民们的山径,鸟嘴山李树下,即可抵达茅武督番童教习所。

郑焕生这篇〈茅武督的故事〉,是日据时代为背景,蔗廍经营,本来就是落伍事业,无前途可言,加上分驻所的种种为副,描写的煞有其事,男主角阿狮头考上新竹中学,不肯用功,被留级了,他父亲把他带到这山中来,本来希望他能静下心来温习功课,事与愿违,加上分驻所内的事件,只好又郁郁寡欢的离开这里。
故事离奇曲折,值得欣赏。

钟肇政


作者序
从彭瑞金教授的郑焕评论文探索自我的人生观及农民文学的真谛

彭瑞金教授于一九九一年左右即编辑了一系列《台湾作家全集》,其中一本即为《亦耕亦写的农民文学作家郑焕集》。那本书全册近三百页,编印精美,加上作者的生活照,使作者本尊无意中留下了珍贵的青春影像,令人喜不自胜。

评论中,彭教授有一句话,道尽了郑焕的农民文学价值观。他说他的作品从农民与土地的依偎关系,到农民的思想、感情,以及农村世界的价值观,表现了纯粹的农民文学的质素。

彭教授又说:郑焕出生于农家,毕业于日据时代的宜兰农林学校,战后回到桃园乡下,长期过着「晴耕雨读」典型的乡村知识分子的生活,也是实际在泥地里从事耕作的农夫。这样的关系在战后第一代作家中是独一无二的,除了农业的专业知识外,更具备与泥土没有距离的真切感受。这使得郑焕的农民小说有着别人无法能及的深入。

对于彭教授的指教,郑焕在此深致谢忱。

晚年之作〈土牛沟传奇〉聊以表达对农民文学梦想的延续

〈土牛沟传奇〉是一部晚年之作,退休了,也离开都市生活了,回到老乡一所社区,勉强安顿下来后即摊开稿纸苦思起来。

屈指数来,五十年代,为了生活创办了《现代畜殖》,接着再出版《养鱼世界》月刊,由于刊物太忙,只好「暂时」抛开文艺写作。退休下来才发觉青春早已离我而去,是老态龙钟之年了。回顾早年的文艺作品,令自己不胜感喟之至,所谓作品也只有寥寥可数的百多万字而已,徒唿奈何。尽管心里仍充满「斗志」,也只能当作老人家发发牢骚罢了!

偶而回到高山顶老家看看,那里的土牛沟遗迹依然存在,还有那口「牛角埤」。牛角埤本身没有太大改变,但那周边的荒野全然改观了。东南面是巍峨堂皇的梅高,西北面则是鳞次栉比的幼狮工业区,把「牛角」给包围起来了。

景观虽然改变,但不能因此否定先人们的拓垦精神,由于有他们披荆斩棘的拓垦岁月,子孙们才能享受到这种荣景的。生为土牛沟畔的我,也该以文学方式表达对祖先们的丰功伟绩!

于是这部〈土牛沟传奇〉被写出来了,当然是在八十几岁退休还乡之后,并于二○一三年春完稿。感谢老天爷给我这种心力支撑到底!
《郑焕生全集》一共四册,第一册《土牛沟传奇》,「土牛沟」穿越过高山顶中央地带,南北向,就在那地势较高部分,老祖宗们沿着土牛沟开挖了一口郑屋大埤塘,又因大埤塘是完全依偎在土牛沟开挖的,引水道与排水道刚好形成了双角形水道,于是,被人称为「牛角埤」。如今牛角埤的东南边荒野上,已竖立着富丽堂皇的梅高校舍,象征了高山顶的变貌。至于〈茅武督的故事〉是中学时代到茅武督游玩时留下的印象写成的,曾在《中央日报》副刊连载半年左右。

第二册《兰阳樱花祭》是早年的作品,描写的是日据时代兰阳地区的农村。而宜兰不远处的枕头山,素以果树栽培名闻遐迩。这里住着日籍果农一家人远藤。远藤的儿子胜男,农校毕业后就到市役所服务,督导农业经营,刚好产业单位正雷厉风行推广「正条密植」、「增产米谷」等政策,给农村带来了甚大的困扰,也发生了不少匪夷所思的不人道故事。至于〈烽火连天‧沖绳之恋〉描写的是一个台籍少年与沖绳姑娘的爱情故事,是炽烈的战火摧毁了少女的肉体,也摧毁了那段美丽浪漫的邂逅。

第三册《春满八仙街》是一九七○年,应省政府新闻处之邀写成的长篇小说,计约十七、八万字。所谓八仙街,有老新之分,老街形成较早,有纵贯公路、淡新铁路、庄役场、公学校,以及市场、戏院、医院(诊所)等生活机能齐全。嗣后由于火车站迁移于一公里外海线,老新两派之间,难免发生利益冲突。这时出现阿和,本来是火车站的叫卖员,为人和蔼,被推选为里长,自此各种纷争也逐渐消弭了。另附有短篇小说:〈沙丘之女〉、〈鹅公髻山〉、〈咫尺天涯〉、〈夜快车物语〉等四篇。

第四册《崖葬》乃短篇小说集,收录〈女司机〉、〈异客〉、〈小海鸥〉、〈闪烁的浪花〉、〈山径〉、〈泥泞路〉、〈伤心碧山路〉、〈小窗的故事〉、〈八仙街〉、〈八块厝故事〉、〈阵前饮恨〉、〈雾里的木板桥〉、〈好望坡〉、〈崩山记〉、〈余晖〉、〈熘池边的防空壕〉、〈此情绵绵〉、〈产科医院〉、〈崖葬〉、〈大嵙崁的狂流〉、〈兰花的故事〉、〈轮椅〉等二十二篇。这些小说都在五十岁以前发表的,五十岁时创办《现代畜殖》及《养鱼世界》,因发行业务繁忙,不得不暂停文艺写作工作,直到八十岁退休,才又提笔写〈土牛沟传奇〉,于二○一三年完稿。
荷蒙财团法人世联仓运文教基金会黄仁安董事长鼎力资助,特此致谢。

作者 郑焕生 敬启
二○一五年春‧于杨梅阳光山林社区

图书试读

〈兰阳樱花祭〉

我认识远藤家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五年前,当我刚考进农校后,便有一个机会到他们家去。他们的家在枕头山麓,枕头山离宜兰市约有三公里,是出产桃、李、柑橘等闻名的地方。
远藤家有一个儿子叫胜男,我一年级的时候,他是五年级(应届毕业生)的学生,在实习选课方面,他选择的是果树园艺系;在课外活动方面,他是剑道部的实际负责人。
我是有一种怪脾气的人,当我觉得有事情使我困扰甚至胆怯的时候,不管是功课或是体育,我偏要去试试。剑道是学校的正式课目,在最初几堂课里学到了初步的动作,即令我感到异常地不安与紧张,但由于它是正课,我以为与其畏惧不如征服它,于是我申请加入了剑道部的课外活动。
远藤胜男的实力是三段,除了教官是四段以外,整个学校再也没有其他对手了。当他全副武装聚精会神挥舞着竹刀时,真有点像庙里的门神,威风凛然,令人望而生畏。
说到他的性格,也像他的外表,粗鲁、骄横,简直没把别人放在眼里。话虽这么说,我既已加盟他手下,接触的机会多,双方很快的就建立起某种感情来。最初我不哓得他就是那常到街上搬运垃圾的日本人之子,更不晓得他的家就在枕头山。
枕头山真像个枕头,静静地躺在飞机场与「宜兰神社」之间,再过去是突峻的台湾山脉。古时代洪水常常泛滥,枕头山麓一带都是荒凉的河床,到处是扁圆的黑色小石头;今天,这里的水已经被集中于宜兰河了,所以那一大片肥沃的河床变成了葱绿、可爱的果树园。
我们四月入学,李子已落花结果,到五、六月,李子成熟了。我们都喜欢郊游,说到初夏的郊游地,非枕头山莫属,就因那里有熟透的李子跟桃子,几十、几百甲,如果不怕肚子疼,有的是吃的,但得提防荷锄巡逻的果农们,挨上一记可不怎么划算哩!
枕头山麓不仅有李子、桃子可吃,就说那流在浅浅河床凹处的山涧,也是使人流连忘返的。在学校,我们都配有野餐用手提饭盒,很大部分学生是住在学寮内的,早餐后跟炊事班长要点米和味酱,这一天就有的玩了。在细水长流的河床上起火煮饭,吃个饱,晒够太阳,然后,我们就要走进小径去「考察」李子园了。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