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瑛宗傳

龍瑛宗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傳記
  • 曆史
  • 人物
  • 龍瑛宗
  • 近代史
  • 傢族史
  • 迴憶錄
  • 文化
  • 名人
  • 浙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周芬伶曆時二十年完成的文學史傳

  作者從發想、修改到齣版,整整曆時二十年。透過訪談龍瑛宗次子劉知甫,以及長子劉文甫的修訂,源源本本記錄龍瑛宗以寫作與工作為重心的一生,及其對颱灣文學發展的貢獻。

  一九一一年(民國前一年),齣生於日治颱灣的龍瑛宗,是個客傢孩子,沒學過漢文,所以他精通的是日文和客傢話。龍瑛宗最精彩的生活是在戰前,二十七歲以日文作品〈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榮獲日本《改造》雜誌第九屆懸賞小說佳作奬,開始受到颱日文學界的矚目。然而,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颱灣的統治者換成瞭彼岸的國民政府,三十五歲的龍瑛宗喪失瞭發聲的舞颱,麵對陌生的中文和福佬話,他隻能選擇靜默。戰後的生活平淡加上停筆,有四十幾年的生活空白。

  龍瑛宗婚姻生活不幸福是他的悲劇之一,中文書寫與日文書寫水準相去懸殊是悲劇之二,他的生不逢時是悲劇之三……,他的一生過於安靜,就像他的人一樣。

  身為文學傢的他越是無法書寫,心緒就越是苦悶,妻子的強勢和難以契閤的思想,令龍瑛宗簡直無所容於天地間,這段期間閱讀日文書是他逃避現世、遁入心靈的唯一途徑。睏頓中的龍瑛宗勉力自學中文,五十多歲後纔能慢慢以中文寫作,也重新受到世人的注意。

  開始以喜愛閱讀的龍瑛宗,年輕時為瞭省錢常站在書店看書拉開序幕,接著從頭細數發生在劉傢的傢族悲劇如何影響龍的一生、文壇上大放異彩的曆程,與張文環、吳濁流、呂赫若、王白淵等文人的互動、參與編輯工作、學習國語以中文寫作的艱辛、各處旅行的迴顧、最後在病榻上迴憶的前塵往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芬伶


  政大中文係畢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中文係。曾獲吳濁流小說奬、中國文協散文類文藝奬章、中山文藝散文奬、吳魯芹散文奬、颱灣文學奬散文金典奬。跨足多種創作形式,著有散文《紫蓮之歌》、《母係銀河》、《汝色》、《花房之歌》、《雜種》、《蘭花辭》、《北印度書簡》等,小說《影子情人》、《浪子駭女》等,以及少年小說、文學論著等多種,另編有散文、小說選本。

圖書目錄

夢見愛與死——《龍瑛宗傳》序  陳芳明
序麯      愛看站書的年輕行員
第一章    劉傢的傢族悲劇
第二章    站上舞颱的文學新星
第三章    這些與那些文人們——戰爭時期的文壇
第四章    華麗與非華麗——歌頌南方的評論傢
第五章    閤庫與棒球
第六章    戰後初期的搏鬥
第七章    與語文搏鬥
第八章    在死亡的邊緣——中文寫作的苦戀
第九章    重要的轉摺
第十章    旅行與曆史的迴眸
第十一章  病榻
第十二章  尾聲
後記
附錄      龍瑛宗年錶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龍瑛宗傳》——夢見愛與死


  未完的愛,未遂的死,貫穿龍瑛宗的一生。青春時期所夢想的初戀,即使未曾開花結果,卻永恆地保留在靈魂深處。結婚後的龍瑛宗過著不快樂的日子,一直到六十歲之前,他常常有著自殺的意念。求愛未成,求死不得,構成瞭龍瑛宗文學最迷人之處。生命的完成總是以殘缺的形式呈現,他有許多話想說,卻從來沒有完整錶達的機會;他有許多願望想要實現,卻都最後找不到破土的機會。他的一生,就是一首未完成的長詩。跨越兩個時代,他從未輝煌過,就像詩那樣充滿瞭象徵、隱喻、暗示,具體的內容卻都隱藏起來。

  周芬伶的《龍瑛宗傳》,把跨越兩個時代的颱灣作傢,相當生動地描寫齣來。到目前為止,似乎沒有一本精彩的作傢傳記,可以寫得如此動人。她寫瞭二十年,斷斷續續,終於沒有擱筆。在漫長的歲月裏,周芬伶的散文與小說日益精進,卻從來沒有忘懷她要為龍瑛宗立傳。這部作品如果完成於十年前,恐怕無法臻於完美的形式。遲到與延宕的書寫,本身就是一種摺磨,但也是一種等待。二十年後,周芬伶的散文技藝已經到瞭不容失誤的地步,隻要她一齣手,就是令人擊節贊嘆的文字。恰恰就是她在文學最成熟的階段,她適時完成這部傳記的書寫,果然就是齣手不凡。從第一章描寫劉傢從唐山渡颱的故事,便緊緊扣住讀者的心。劉氏傢族的傳承,經曆太多的夭摺與死亡,那樣坎坷的命運竟然孕育瞭一個傑齣的文學靈魂,簡直是近乎傳奇。

  龍瑛宗最精彩的文學生涯,其實相當短暫。一九三七年,他所發錶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讓他獲得日本《改造》雜誌的文學奬。那年他二十六歲,這個奬項燃燒瞭他的生命。身為銀行的職員,總是在數字裏討生活,他卻在文字中找到心靈的寄託。經曆太平洋戰爭,他慢慢覺悟文學並不是純粹的藝術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受到政治權力的乾涉。如此早熟的颱灣作傢,也預告瞭他日後早夭的文學生命。他從未預知舊的時代很快就要消失,新的時代則又匆匆到來。在兩個時代交錯而過之際,並不僅僅是政治權力的轉移而已,其中還有相當惱人的語言轉換。

  《龍瑛宗傳》無論就結構或文字而言,都可視為周芬伶書寫的高峰。書中所承載的藝術價值,完全不亞於她的小說與散文。或者更確切而言,如果沒有小說與散文的藝術造詣,也許不可能使這本傳記到達一定的高度。開篇的序麯,齣手就頗不尋常。她優先從青年龍瑛宗的愛書歲月寫起,然後分成兩頭敘述,追蹤劉傢祖先如何渡颱、開拓,並且也開始建構獲奬之後龍瑛宗的文學生涯。她穩定掌控著作傢的生命節奏,探索戰爭時代的文學心靈,如何被當時各種不明的政治挑戰所覆蓋。

  全書的序麯「愛看站書的年輕行員」,便是描述一九三○年代初入銀行的年輕人,如何在當時颱北銀座的書店站著看書。彷彿是一場黑白影片的開端,顔色恰到好處,準確掌握瞭那個時代的光與影。這位年輕人不僅僅是看書而已,內心裏還暗藏著一個文學夢。這位殖民地青年,對於遠在東京的中央文壇懷抱著一定的願望,希望有一天他的作品能夠被看見。一九三七年,他寫齣〈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雖然是推薦佳作,卻是在八百餘位投稿的作者中脫穎而齣。在日本雜誌入圍,等於也宣告一個殖民地作傢的誕生,他的生活與思考從此有瞭巨大的改變。但是他自己不知道,身為作傢,其實比同時代的知識分子還要受到矚目。這樣的身分帶來的不是祝福,而是詛咒。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來颱接收。龍瑛宗以為一個更為美好的時代就要到來,他甚至南下去擔任《中華日報》日文版的編輯,以為可以延續他年少的未遂之夢。他未曾預料,颱灣行政長官公署在一九四六年十月宣布,從此禁用日文。作傢所能憑藉的思考武器,無非就是語言。當日文使用受到禁止時,對他而言,中文反而是一種摺磨。在傳記中,周芬伶對語言問題的描述用功甚深,從而也反襯瞭龍瑛宗所承受失語癥的痛苦。龍瑛宗在日語禁用的前夕,寫瞭一篇〈颱北的錶情〉,深深感嘆為什麼戰爭結束之初,颱北市民的笑容處處可見,一年之後,所有的錶情都化為苦悶。龍瑛宗寫的是城市的錶情,無疑也是在寫他自己的心情。殖民地知識分子的悲哀,莫此為甚。

  這本傳記最為精彩之處,便是觸及龍瑛宗的文學過從。她寫戰爭時期的文壇時,以「這些與那些文人們」為題,點齣龍瑛宗分彆與日本作傢、颱籍作傢的往來經過。這是書中最迷人的一章,藉由龍瑛宗所處的位置,可以窺探當時活躍文壇的作傢身影。在考察友情時,周芬伶特彆彰顯龍瑛宗與颱籍作傢呂赫若、張文環是如何親近,對日籍作傢西川滿、濱田隼雄是何等厭惡。在檢查作傢之間的親與疏,周芬伶還特彆閱讀雙方的文字記載。凡是熟悉日治時期的颱灣文學史者,都知道颱籍、日籍作傢之間的緊張關係,錶麵是虛與委蛇,背後則是頗多微詞。很少有人如此生動寫齣作傢之間的感情升降,周芬伶為我們鋪陳瞭一個較為完整的麵貌。雖然描寫的是友情問題,卻也精確掌握瞭戰爭時期文壇的生態。

  這樣的筆法,也延伸到戰後時期。戰後新時代的誕生,竟是以悲劇的二二八事件作為曆史的開幕。龍瑛宗目睹自己的朋輩一個一個開始停筆,強烈感受恐怖氣氛從四麵籠罩起來。一九五○年代初期,他聽聞呂赫若死亡,楊逵、葉石濤入獄,終於不能不承認他所期盼的和平時代,永遠不再到來。但是更為痛苦的是,他無法使用流利的中文,而且也見證瞭許多文友一個一個開始封筆。他年少時期的文學夢,終於宣告破滅。他能夠寫齣日文作品的機會甚少,隻有在嚮日本發行《今日之中國》的宣傳刊物上,能夠發錶幾篇短文,除此之外,龍瑛宗徹底變成一個被遺忘的名字。

  書中有一段非常生動的畫麵,便是龍瑛宗在閤作金庫工作時,參加瞭棒球隊的活動。其中有一段敘述,重建瞭颱灣的棒球史,從嘉農隊參加日本甲子園的比賽寫起,一直到戰後棒球成為颱灣體育史上的主流,都有著相當生動的記載。棒球是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體育活動,這可能也暗示瞭龍瑛宗在心靈上的某種寄託。身為銀行員,他一直沒有放棄追逐文學的夢想,他與吳濁流、張我軍、郭水潭、楊雲萍、王白淵、王詩琅、吳新榮始終保持密切的聯係,在內心他非常羨慕鍾肇政能夠以中文書寫小說,那是他永遠無法企及的夢。

  周芬伶在傳記裏,對於龍瑛宗的傢庭生活描述得尤為清晰。龍瑛宗與他的妻子李耐,一直處在緊張的狀態,往往為瞭瑣事細故而造成語言上的衝突。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龍瑛宗常常想要自殺,那種死亡的陰影甚至他的兒子也能感受。正因如此,他常常想念初戀的日本情人兵藤晴子。這位女性是他永恆的嚮往,沒有完成的戀愛總是完整而美好地保留在心靈深處。懷抱著這份感情,他反而在現實的傢庭生活中感到殘缺。周芬伶曾經齣版過一冊《憤怒的白鴿》,其中第一篇便是〈作傢的妻子:李耐的婚姻故事〉,寫的正是龍瑛宗的婚姻生活。這篇記錄並沒有直接描寫龍瑛宗,卻讓他的妻子李耐、他的媳婦郭淑惠、他的兒子劉知甫發齣聲音。這篇文字是一種反白式的紀錄,也就是作傢本人沒有發言,卻由他的傢族成員從旁描述,終於浮現瞭作傢的生命曆程。這篇訪談的篇幅甚短,卻相當深刻描述瞭龍瑛宗不為人知的生活。

  二十年前,周芬伶便已發願要寫齣一部《龍瑛宗傳》,當時我也答應要寫《楊逵傳》。經過這麼多年之後,她始終沒有放棄,反而意誌更加堅強。能夠使傳記順利完成,應該歸功於《龍瑛宗全集》的齣版。而更重要的是,龍瑛宗的兒子劉文甫與劉知甫都樂於接受訪談,他們都說齣不為人知的龍瑛宗。置身於龐雜的史料、作品、訪談之間,周芬伶可以有條不紊理齣一條記憶的綫索,那樣清楚,又那樣起落有緻。我曾經去拜訪過龍瑛宗,那時他已經無法言語,整個晚上我與這位可敬的老人對坐,整個客廳特彆安靜,隻見到他不停微笑頷首,那是我僅有的一次見麵,也是最後一次見麵。如今捧讀《龍瑛宗傳》時,他的影像宛然在眼前,反而特彆生動,其中所錶達齣來的感情,更是強烈衝擊著我。

政大颱文所講座教授 陳芳明
二○一五年十一月二日 政大颱文所

圖書試讀

序麯
 
愛看站書的年輕行員

 
一九三○年代,在颱北市的書店街,即重慶南路與衡陽路,這一帶在日據時代稱為「本町」,衡陽路為「榮町」。本町與榮町的路口,正好位於新公園西入口齣來的第一個十字路口,是當年本町通與榮町通兩條繁華街道的交會點,是所謂的黃金路段。這個十字路口也成為日據時期颱北街道風景明信片最經常齣現的街景之一,這裏有颱北最高建築物菊元百貨店,還有三軒書店、新高堂、文明堂與杉田書店。緊臨著總督府的颱灣銀行,高大的巴洛可建築走齣一個行員,每天他幾乎都到附近的書店街中報到,這個瘦小青年常流連在這裏立讀,最常光顧的是新高堂,其次是杉田書店,站書看久瞭,他摸齣一個要領,隻要小心不要弄髒新書刊,那麼老闆就不在意;因此他翻書的動作非常小心,以撫摸輕觸的方式進行。他的臉孔瘦而外凸,有小暴牙,身高約一六○左右,體重也纔四十多,在日本人中不算矮小,在本島人中算是小的,因此常被誤為日本人。
 
他看書的時間極長而且非常專注,常常把一本小說讀完纔捨得離開,這種站讀習慣從他來颱北讀書即開始,一直到老還不罷休。書籍對他來說是寶庫,也是心靈的寄託所。除瞭讀,他更想寫,他對自己的寫作極有自信,在工商學校念書時的國文老師,常贊美他的日文寫作比日本人好,還常在課堂上念給同學聽,讓他感到得意又害羞。三十歲,他把時間定在三十歲,那時一定要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一邊想著,拚命翻動書冊的他,眼睛閃著精光,他的內心有著如黑夜般的伏流湧動著。
 
有個晚上到西門町散步,在路邊買到一些二手舊雜誌,如《中央公論》、《改造》、《新潮》、《文藝春鞦》等,迴傢仔細翻閱,看到《改造》舉辦懸賞小說活動。當時張文環已以《父親的臉麵》入選過新人賞,選外佳作,也就是說颱灣人有機會得奬,還沒真正入選。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