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曹雅直夫妇温州宣教回忆录

二十六年:曹雅直夫妇温州宣教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race Ciggie Stott
图书标签:
  • 基督教
  • 温州教会
  • 宣教历史
  • 回忆录
  • 曹雅直
  • 传记
  • 近代中国
  • 教会历史
  • 基督教历史
  • 温州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福音要在中国传扬,谁能阻挡呢?

  身为基督新教首位深耕温州的传教士,
  曹雅直夫妇清楚知道自己的唿召,
  毫无保留地去中国服事,
  本书记录了其中的艰辛患难,
  更让我们看到神的奇妙作为。

  关于本书,曹雅直夫人是这么说的:

  我这样记下一个宣教士的人生,她所经历的喜乐、忧伤、鼓舞和失落,如果能给那些孤单的心灵一点鼓励,给那些行走在这条艰辛道路上,膝盖发软的人一点刚强,让他们重新想起主亲自给我们的应许:「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如果是这样,我的努力就没有白费。——曹明道

  书中叙述曹雅直、曹明道夫妇如何清楚天上的唿召,以致于蒙祝福,内心顺服,毫无保留地去爱、去中国服事的经历。虽然由于曹雅直行动不便,最初大家认为他并不适合去宣教,但他既然清楚领受了唿召,便全心顺服,绝不退缩。也就因为曹氏夫妇的顺服,他们的手所做的工才得蒙丰丰富富地坚立!至今上帝仍然赐福给顺服他的人!

     曹氏夫妇的热心事奉「让我们看到宣教事工的光明前景,也看到其中的艰辛与拦阻」。书中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刻划着在温州传福音、建教会当中的艰辛与挑战。在这工作之中的「光明与艰辛」,就像今天跨文化工作者所面对类似的挑战。要完成福音的大使命,这工作诚然艰巨!但深知当天上的唿召临到工人去传福音时,他必定透过圣灵装备圣徒,加能赐力。

  曹雅直夫妇的故事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的确,这故事一直延续至今。因着恩典,我们亲眼目睹了教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长,一百年多前所播下的福音种子,到今天都还在开花结果。没有人确实知道温州到底有多少福音的果子,有一种说法是温州八百万人口之中有百分之十至十五是果子。有些人形容,温州的果子成长是又快、又多、又热;那「未完成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当中。

  但愿每一位读者都带着「在回顾中前瞻」的心志来读这本「未完成的故事」。但愿这故事点燃我们心中服事与奉献的热忱,竭力跟随曹雅直夫妇的脚踪。当我们带着顺服的心努力将神国福音传到地极时,深信那感动曹雅直夫妇的灵会加倍地感动我们,且助我们继续书写这「未完成的故事」的下一章!    
          
  在内地会成立一五○年来许多精彩的宣教故事中,第一个进入温州的宣教士曹雅直(George Stott)及其夫人曹明道(Grace Ciggie Stott)的事迹,毫无疑问地是其中最为精釆的一个。可惜华人教会对这两位内地会的先锋宣教士,几乎一无所知。近年来,温州教会的发展,吸引了普世的关注,被人尊之为「中国的耶路撒冷」或「中国的安提阿」,温州教会的发展始末,因此吸引了更多人的注目,有关温州教会史的译着也纷纷出版问世。

名人推荐

  本书译自曹雅直师母在1897年出版的Twenty-six years of Missionary Works in China,译笔流畅,清顺可读。书中所提供的都是曹雅直夫妇亲身经历的第一手资料,至为珍贵。而译者对书中人名地名均有详细考证,特别是译者所提供的附註,对于本书的阅读了解,贡献尤深。今年恰逢内地会成立一五○年纪念,这本书能适时出版,实在是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林治平,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总干事  

  一对平凡的苏格兰夫妇,在十九世纪后期来到当时不甚为人知的温州落脚。他们认真活过的二十六年的生命足迹,今天由他们最爱最关心的、了解温州地理及教会史的温州信徒,将自己的历史翻译整理出来。一面展读,心中只觉赞叹!这段历史中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固然仍多,这却是一个多么难能可贵的起点。回望上帝的手赐下恩典处处!切盼本书的出版激发中华大地不同地方的信徒,都起来积极参与寻回属于自己的教会历史。——吴望华

  一直盼望能看到中国各地的教会能把本地的宣教史翻译、整理、展现出来。神等候了一百二十年,终于等到温州众教会把「独脚番人」的英文传记翻译成中文,并加上只有当地人才能考证与推敲的细节。或许,这本书的出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本土路加兴起的时代。──亦文

  温州基督教历史上,可与苏慧廉比肩的传教士应属曹雅直,他1867年抵达温州,比苏慧廉尚早十五年。作为基督新教首位深耕温州之西来传教士,曹氏理应被人铭记,可因着中文资料的缺乏,其事功被淹埋于中国历史光怪陆离的尘埃里。这本《二十六年》中译本的出版,终于可以填补空白,只是它来得太晚,让中国读者等待了一个多世纪。──沈迦

欣闻《二十六年》定稿出版,细细品读,文笔顺畅。1867年11月,曹雅直拄着一条右腿来到温州。他每次独脚拓荒佈道穿梭于各山区小村庄间要一周时间,以超乎平常人的毅力和心志跋山涉水,处处艰辛。他不为已,不为名,不为利,唯带着基督的爱传福音,办学校,开戒鸦片所,收养孤寡老人,为温州这片热土只有付出,牺牲,为基督福音在温州扎根奠定了基础。让我们一同效法先贤为主福音受苦的脚踪。──陈志明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的书籍简介,不涉及您提到的《二十六年:曹雅直夫妇温州宣教回忆录》。 --- 《尘封的航线:19世纪中叶远东贸易格局重塑》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中叶,在蒸汽动力、电报技术和帝国扩张三重驱动下,远东贸易格局所经历的剧烈且不可逆转的重塑过程。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外交史或军事史,而是一部聚焦于商业、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变迁的深度研究。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崩塌与新势力的崛起 聚焦于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中国沿海港口从传统广州体系向多口岸开放模式的过渡。作者通过对早期海关记录、商行档案和私人信件的细致梳理,揭示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解散后,私人资本如何迅速填补权力真空,以及“洋行”这一新型商业组织如何在东亚建立起高效的供应链网络。重点探讨了茶叶、丝绸和棉布贸易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新技术(如蒸汽船与更快的航线)如何压缩了地理距离,加速了资本周转速度,并重塑了欧洲消费者对东方产品的认知与需求。 第二部分:基础设施的隐形战争 贸易的扩张必然依赖于物理基础的建设。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研究“隐形的基础设施”——从早期的灯塔建设、锚地的疏浚,到电报线路的铺设。这些看似中立的工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权力博弈。例如,探讨了苏伊士运河开通前后,航道控制权如何从传统的海权国家向依赖固定补给站的新兴工业国转移。详细分析了上海、香港、横滨等港口在短短数十年内,从渔村或小镇蜕变为全球物流枢纽的城市规划逻辑及其背后的经济驱动力。 第三部分:本土反应与社会渗透 贸易变局并非单向输入。本书细致描绘了中国传统商帮(如宁波帮、福州帮)如何应对全球化冲击的策略。他们并非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和适应者,通过合资、引进技术,甚至直接派遣子弟赴英美学习金融知识,试图在新的框架内保住既得利益。同时,本书也关注了贸易带来的社会副作用,如传统手工业的衰退、白银外流对地方经济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阶层流动与冲突。 第四部分:金融工具的现代化 远东贸易的复杂性催生了对新型金融工具的需求。本书深入探讨了信用证、远期合约以及最早期的“汇票”在跨国交易中的应用。研究了汇丰银行等新兴金融机构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资本优势,逐渐掌控了区域内大部分的国际结算业务,从而有效地将远东经济与伦敦、纽约的金融市场紧密绑定。 结论:一个不可逆转的节点 本书认为,19世纪中叶的远东贸易重塑,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调整,更是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根本性转变的先声。它为理解20世纪的国际关系、区域冲突以及现代亚洲经济体的形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视角。这不是一个关于“入侵”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融合、竞争与适应”的宏大叙事。 --- 《星辰之下:中世纪欧洲修道院的知识守护与农业革命》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世纪(约公元500年至1500年)的欧洲,并非着眼于宏大的政治事件或骑士战争,而是深入考察了隐匿在田野与山林之间的本笃会、熙笃会等修道院,如何在社会动荡中,成为知识、技术与农业创新的核心动力。 第一章:静默中的知识熔炉 修道院被传统观念视为宗教避难所,但本书揭示了它们作为文化保存机构的关键作用。详述了抄写室(Scriptorium)的工作流程,不仅包括复制古代手稿,更重要的是对文本进行分类、注释和保存的学术实践。重点分析了修道院如何通过其庞大的藏书——无论是古典哲学、医学著作还是农学手册——成功地跨越了“黑暗时代”的知识断层。探讨了修道院图书馆的早期管理模式,以及它如何为后来的大学教育奠定基础。 第二章:土地的驯服者:熙笃会的实践 本书的显著特点是对农业技术的细致考察。熙笃会(Cistercians)的修士们严格遵守“祈祷与劳动”的原则,将他们的信仰实践转化为对土地的精细管理。详细描述了他们如何系统地开垦沼泽、疏通河道,并将罗马时代的农业知识进行本土化改良。通过分析现存的修道院农场记录和土地利用图,本书描绘了中世纪早期欧洲农业的“技术升级”过程,包括三圃制(Three-field system)的推广、水车和风车的创新应用,以及对牲畜选育的早期尝试。 第三章:经济模型与自主权 修道院并非完全脱离世俗经济的实体。它们是当时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之一,并发展出了一套高效的内部经济循环系统。本书探讨了修道院如何管理其庞大的庄园、控制手工业作坊(如酿酒、纺织、冶铁),以及它们在地方市场上扮演的“稳定器”角色。分析了修道院与地方贵族、王室之间的复杂经济关系——既有捐赠与依附,也有独立的商业谈判与金融借贷活动。 第四章:医疗、慈善与社区服务 除了农业和学术,修道院还是中世纪欧洲唯一的、相对系统化的医疗与慈善机构。本书详细介绍了修道院内的药草园(Physic Garden)的布局、草药知识的积累,以及对外来朝圣者、病患和穷人的照护模式。考察了这些慈善活动如何在不依赖中央政府的社会结构中,维持了基础的社会稳定与人道关怀。 结论:静默的驱动力 《星辰之下》旨在修正对中世纪的片面理解,指出修道院制度作为一种高度组织化、目标明确的社区,不仅保存了人类文明的火种,更在技术与经济层面,悄然催生了后世欧洲经济复苏和增长的物质基础。它们的“宁静”并非停滞,而是深思熟虑、高效运行的知识与生产中心。 --- 《无形的尺度:工业革命时期标准化的诞生与冲突》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英国,探讨了“标准化”(Standardization)这一看似枯燥的工程概念,如何成为驱动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手工业零星爆发走向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决定性力量。这不是关于蒸汽机或纺织机的简单介绍,而是对“度量衡、互换性与质量控制”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第一部分:从工匠的“感觉”到系统的“测量” 工业革命初期,尽管机械技术飞速发展,但零件的制造仍高度依赖工匠的经验与目测。本书通过分析早期的枪械制造、钟表工业和铁路轨距的冲突案例,展示了缺乏统一标准的巨大成本——维修困难、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波动剧烈。详述了不同地区、不同工厂采用的非官方“标准”如何形成贸易壁垒和技术摩擦。 第二部分:国家干预与科学的介入 标准化的推广往往需要国家权力的背书与科学权威的认证。本书深入研究了英国政府如何推动度量衡的统一工作,以及新成立的计量机构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重点介绍了以詹姆斯·惠特沃斯(Joseph Whitworth)为代表的工程师群体,如何通过引入“统一螺纹标准”等革命性概念,实现了零件的真正“互换性”(Interchangeability)。这一章节详细解析了惠特沃斯螺纹与后来的米制体系之间的早期竞争与技术哲学差异。 第三部分:标准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互换性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社会结构的重塑。本书指出,标准化的引入使得复杂机械的维护不再需要依赖原始制造者,从而催生了新的服务行业和维修市场。同时,标准化也使得大规模的工人培训变得可能,降低了对顶级工匠的依赖,加速了劳动力的同质化。分析了标准化对产品质量控制(QC)的早期实践,以及它如何成为资本家对工人生产过程进行更严格管理的新工具。 第四部分:铁路的尺度战争 铁路作为19世纪最宏大的工程,是标准化的试金石。本书花费大量篇幅,剖析了不同轨距(Gauge)在英国本土及殖民地的扩张过程中引发的商业冲突、技术僵局,乃至政治争议。通过对铁路图纸和工程报告的挖掘,揭示了标准轨距的最终确立,是如何通过巨大的经济压力而非纯粹的科学最优解达成的。 结论:无形的权力结构 《无形的尺度》认为,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无形基础设施”,它通过定义事物的“可接受范围”,塑造了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生产、贸易和生活方式。这本书揭示了在那些冰冷的数字和精确的公差背后,所隐藏的深刻的科学信念、商业竞争和国家权力意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曹明道 (Grace Ciggie Stott, 1845~1922)


  曹雅直的妻子。

  曹雅直(George Stott, 1835-1889),苏格兰人,内地会宣教士,在温宣教二十年(1867-1887),被称为「温州教会开创者」。

  1870年,曹雅直前往上海迎接他的未婚妻曹明道。曹明道不但称职地扮演女主人的角色,让曹雅直有更多时间心力去开拓教会,她成立了女子学校,拓展了他们在温州的事工。经过十数年辛勤耕耘,曹氏夫妇在温州的建立了花园巷教堂和学生宿舍,城外的平阳、桐岭等地也建立了教会。

  1887年,曹氏夫妇因为健康因素决定暂离温州,回到英国。1889年的复活节早晨,上帝接去了祂亲爱的仆人曹雅直,师母陪伴他走过最后这段死荫幽谷,但也同享从神而来的胜利与喜乐。

译者简介

温州恩际翻译团契 (E. Group Fellowship)


  2006年10月,由黄恩丹、翁小燕等数位具有高级英文水准的专业人士组建,秉承挖掘历史事实、共用文化盛宴的理念,专注历史、人物、教育类的翻译工作。

  以敬业、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来打造团队建设,共谋团队发展。

张孝民  

  1966年9月出生,大学外语系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原于北京大学出版社从事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工作,担任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学英语教材总美编。

  出版英语教学与研究图书20余部。现从事历史史料整理与翻译工作。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未完成的故事  戴继宗
推荐序二 晚清来温第一人  麦乐儒
校译者序 到了时候,就要收成  张孝民
前    言  做上帝的工作  戴德生

第一章 因为爱,心受感召
第二章 初到陌地,开办男校,处处艰辛
第三章 以五马街为中心,开拓福音事工
第四章 深入乡村桐岭,城内「戒指团」来袭
第五章 远行平阳拓荒,办女子学校,废裹脚陋习
第六章 1877年回国休假,1879年筹建「姊妹团」
第七章 稳固兴旺时,受扰乱
第八章 1884年10月4 日历,「甲申教案」仍得坚立
第九章 稻惟德开设戒烟所,厉厚明打银到白象
          鲍信进卖柴至霞嵊,邵成伯行乞回东川
第十章 多结果子的枝子,枝条探出墙外
第十一章 工作交代,回国休养,病重安息
第十二章 五位先驱之一,建立温州、平阳、桐岭
第十三章 率团重赴瓯江之约,收孤寡老人,建盲人之家
第十四章 别开生面的婚礼,喜乐总是伴随痛苦而来
第十五章 东川行,乡村情,楠溪景
第十六章 桐岭探访记
第十七章 南门外、永嘉场、白象、霞嵊,各处显美好见证
第十八章 大山里的霞嵊小村
第十九章 日本之旅,霞嵊东川行
第二十章 经历更大的依靠,台州南门外的复兴
第二十一章 越叠叠重山,达海拔千米柴皮村
第二十二章 建立休养所,历险在东川
第二十三章 二十五周年,五十岁生日
第二十四章 平阳「萧家渡教案」
第二十五章 十天之内九人去世,到了时候,就要收成

音译对照表
古时行程参考路径
26年行事历程
参考文献
1912年温州示意地图
1906年平阳示意地图(朱德盛 绘)
出版说明
后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未完成的故事

  
  承蒙邀请为曹雅直夫人所写的《二十六年》一书的中文版作序,实在深感荣幸。曹夫人的英文书在1897年出版,书中的前言是由我的高祖父戴德生所写的。时至今日,将近一百二十年之后,此书的中文版由温州肢体翻译整理面世,使得温州以至于全球的华人肢体,得以阅读并了解福音最初是如何传到温州的,实在是满心感恩。

 我特别对我的高祖父如何描述曹雅直夫妇在温州的工作觉得很有意思。首先他说他们的事工是「蒙神祝福而又坚忍不拔」。书中叙述曹雅直、曹明道如何清楚天上的唿召,以致于蒙祝福,内心顺服,毫无保留地去爱、去中国服事的经历。虽然由于曹雅直行动不便,最初大家认为他并不适合去宣教,但他既然清楚领受了唿召,便全心顺服,绝不退缩。也就因为曹氏夫妇的顺服,他们的手所做的工才得蒙丰丰富富地坚立!至今上帝仍然赐福给顺服他的人!

  其次,戴德生形容曹氏夫妇的热心事奉「让我们看到宣教事工的光明前景,也看到其中的艰辛与拦阻」。书中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刻划着在温州传福音、建教会当中的艰辛与挑战。当我思想这工作之中的「光明与艰辛」时,不期然也想到今天跨文化工作者所面对类似的挑战。要完成福音的大使命,这工作诚然艰巨!但深知当天上的唿召临到工人去传福音时,他必定透过圣灵装备圣徒,加能赐力。

  第三,戴德生形容曹雅直夫妇的故事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的确,这故事一直延续至今。因着恩典,我们亲眼目睹了教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长,一百年多前所播下的福音种子,到今天都还在开花结果。没有人确实知道温州到底有多少福音的果子,有一种说法是温州八百万人口之中有百分之十至十五是果子。有些人形容,温州的果子成长是又快、又多、又热;那「未完成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当中。

  感谢神透过白弟兄以及编译团队的巧手灵思,将曹雅直夫妇的奇妙见证呈现在大家面前。读者不难发现,本书不单是将曹明道当年的着作翻译出来,从数量庞大的註脚可以晓得他们还做了极宝贵的资料搜集、田野调查,这些功夫、参照使本书增色不少,也从历史背景以及现代的角度,帮助我们对曹雅直夫妇的故事,对温州教会历史与现况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我心中的祷告是:但愿每一位读者都带着「在回顾中前瞻」的心志来读这本「未完成的故事」。出版中文版的目的绝不只是单纯的回顾,或满足对历史的好奇心。乃是如戴德生在英文版前言中所强调的,当我们展读曹雅直夫妇的故事,体会他们如何不屈不挠地将福音带给温州的百姓时,但愿这故事点燃我们心中服事与奉献的热忱,竭力跟随曹雅直夫妇的脚踪。当我们带着顺服的心努力将神国福音传到地极时,深信那感动曹雅直夫妇的灵会加倍地感动我们,且助我们继续书写这「未完成的故事」的下一章!

内地会华人跨宣训练事工主任  戴继宗,2015年4月

推荐序二  

晚清来温第一人


  《二十六年》一书终于得以落笔出版,实为欣慰。九年了,依然记得当初找到英文原着时的欣喜,之后就一直在关注翻译、编辑、出版的过程。
  
  作者在本书中结合自己在中国温州的切身经历,并以亲密家人、同事的身份叙述夫君──「瘸腿番人」曹雅直的生活、工作经历。
  
  1876年,中英签署「烟台条约」,温州开埠。但早在1867年,英人曹雅直就已经来到温州,成为晚清来温州生活的第一位「番人」。
  
  没有蛋糕、没有烤箱、天气炎热、甚至还有瘟疫、盗贼⋯⋯作者在书中以许多书信原稿还原了种种生活的挑战。
  
  江心领事馆、县衙门、平阳、桐岭⋯⋯一个个普通的地方,都是外国人眼中独特的存在,作者细腻的笔法带我们走近晚清的温州社会处境。
  
  知识份子、吸大烟的、村民、孤儿、刚放开小脚的女性⋯⋯一个个平实朴素的身影,从不了解到被动接触再到主动接受,至终成为传播基督教文明者。书中记录这些人生命改变的故事,使我们对这些现代文明的践行者、先行者有更多感性的认识。
  
  租房、学习方言、买地、盖教堂、逃难⋯⋯这些即便是今天我们在客居之时仍觉不易的生活处境,作者全都喜乐面对。书中描写了张力之下的英人生活,学习适应,学习爱,也学习谦卑⋯⋯这种忠于使命、忠于信仰的情怀,令人读之动容。

  谨序,是为荐。

原《麦种》杂志主编麦乐儒,2015年3月16日

校译者序  

到了时候,就要收成

  
  2013年5月初,时令刚刚进入初夏,温州却是一段霪雨霏霏的日子。那时,我正在温州乡下进行地方史採访工作。10日,有人带我去城里见迦勒弟兄,听说他那里搜集到一些温州教会史文献资料。那天下午,我们冒雨从瓯北赶去城里,没有得到想要的史料,却获得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二十六年》的译校约请。

  这部书的翻译,温州地方史界关注已久,因为它的作者是基督新教第一位来温宣教士曹雅直的夫人,所记内容也是这对夫妇及早期内地会宣教士在温州的传教经历,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就在见到迦勒的前几天,我去温州图书馆查阅史料,见到A Mission in China(苏慧廉着)的译者张永苏,他还向我提起这部书。他说早已有人在组织翻译,但具体情况说不清楚。没想到第一次见到迦勒,他就提出这部书的翻译约请。他说,2006年起他们就组织一个团队(恩际翻译团队)翻译这部书,但直到那时,还一直放着,急需有人来重新译校。

  为了获得温州地方史上这份最原始而又极其珍贵的史料,我欣然接受迦勒的约请。但那天我们只是达成一个口头意向,正式签约却推到了六月底,真正动手翻译已进入炎炎夏日的七月。

  那时,我正在写作一部作品,是温州一个地方的《史话》,大约写了一半。到了暑假,家里人多,我不能静下来写作,又找不到合适的写作环境,我就在家做翻译。一个暑假译了六章,第七章没译完(当然,暑假期间还有别的事),暑假就结束了。开学后家里安静下来,我就想起写作的事。《史话》写了一半放在那里,不是头不是尾,不是个事。我也曾尝试过翻译写作同时做,上午写作,下午翻译。但实施起来不能成功,因为《史话》写作属于文学创作,一旦开始一个段落就停不下来。于是,我就决定先把《史话》写完,再专心做翻译。

  《史话》完稿已到了11月,我就匆忙去温州准备出版印刷的事。在温州又进行一些採访,参加了几个会,拖到12月才回来。这样,翻译的事就急了。我不得不把做了几年的地方史採访暂时放下来,全力以赴做翻译。幸好有人帮我做初校,改出原译稿一些错误,我就译得快点。

  2014年3 月1日,全书译稿初步完成。那天,我的心情有点激动,写了一段话,引在这里:

  心给中国:从青春到年老

  今天终于翻译完温州第一位宣教士曹雅直的夫人着作《二十六年》。只是匆匆译过一遍,还没有来得及润色、整理,心中有很多感动,很多话要说,但又觉得无从说起。

  这部作品展现许多温州教会史上鲜为人知的史料,也生动记述了百多年前温州的风土人情,为温州地方史、民俗史研究提供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希望这部译作能在温州掀起一个「曹雅直热」。

  我有许多话说,但还没有深入研究,留待以后慢慢再说。现在只想说的一个感慨是:曹雅直夫人,她虽然走了,把心留给了中国。她25 岁来到中国,50 岁回去,把青春年华留给了温州。

  译完一遍,也好像陪她走过一回26年岁月,从青春到年老,经历26年风风雨雨,死了很多人,遭遇很多很多患难,更让我们看到神的奇妙作为。福音要在中国传扬,谁能阻挡得了呢?关于这部书,这26年,曹雅直夫人在书末说的最好,我先引用出来:

  我这样记下一个宣教士的人生,她所经历的喜乐、忧伤、鼓舞和失落,如果能给那些孤单的心灵一点鼓励,给那些行走在这条艰辛道路上,膝盖发软的人一点刚强,让他们重新想起主亲自给我们的应许:「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加6:9─校译者注)如果是这样,我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关于本书后续研究工作,我在这里提出以下几点,仅供史学界参考:

  (一)对一些「定论」的质疑
  
  作为温州教会史上基督新教最原始的第一手史料,本书的研究可能会打破一些看似已成定论的认识。这里仅举几例:

  ①温州地方史界普遍认为,温州基督新教最早的教堂是曹雅直建造的花园巷教堂,时间是1877年。但依据本书记载,桐岭教堂建堂时间应当是在1873年或者1874年,最迟不应晚于1875 年。这一发现,可能会推翻「花园巷堂为温州最早的教堂」这一普遍说法,温州最早建造的教堂应该是桐岭教堂。

  ②关于循道公会与内地会教区划分问题,普遍认为桥头、桥下、碧莲等菇溪、西溪流域及以北地区为循道公会牧区,内地会没有在这一区域建立教会。但从本书发现,早在曹雅直夫人时代(1895年前),内地会就已在偏远山区的下嵊建立了教会,而且发生过重大的教案。

  ③关于基督新教最早传入里安的问题,目前温州地方教会史界有两种说法:一是「衡秉均说」(参阅缪志同《里安教会史》、倪光道《里安教会史》和里安三自会《里安基督教会史》及《温州教会历史年代表》),一是「卖糖客说」(参阅徐林华《里安教会历史》)。「衡秉均说」认为,里安基督新教最先是由内地会英籍传教士衡秉均(Edward Hunt)传入,时间是1870年或1872年。但从本书来看,作者记述了曹雅直夫妇时代(1867-1895)所有内地会来温宣教士,而没有提到衡秉均。这种情况让我们很有理由推测,1895年之前,衡秉均极有可能还没来温服事。沿着这一思路搜集整理国内外教会史文献资料,果真发现衡秉均来温时间是1897年。这样看来,基督新教最早由衡秉均于1870年或1872年传入年里安,这一说法是不成立的。至于「卖糖客说」,则属民间传说性质,由于缺乏文献资料佐证,不便考查。但对这一问题,本书给出了可靠的结论,我们暂且称之为「桐岭说」。据本书记载,1873年4月始,福音由桐岭传入里安。而在此之前,桐岭已有人在温州城里听信福音。

  (二)内地会平阳教区与平阳教案
  
  据本书记述,内地会平阳教区与温州教区并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平行关系。
  
  1874年始,曹雅直开始派人去平阳传教。1886年秋,平阳开始成为独立教区。

  内地会平阳教区具体范围究竟是哪里?我们还不清楚。但从曹雅直夫人对1890年10月20日桐岭探访的记述可知,那时(1890年)的桐岭是属于平阳教区。这让我们感到有些吃惊,当年的平阳教区可能包括里安甚至现今温州的部分地区。书中对1895 年平阳教案作了十分详实的记述,有待于深入研究。

  (三)早期宣教中心的转移
  
  一些地方在曹雅直夫人时代作为宣教中心,如下嵊、桐岭、东川、白象等。但后来这些中心转移到别处,其中转移的年代、原因及过程有待研究。

  (四)内地会与循道公会宣教思想比较
  
  从本书提供的史料与循道公会史料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内地会与循道公会的宣教思想有所差异,值得史学界深入研究。

  最后该说的是一些感谢的话。本书得以出版,是很多弟兄姊妹同工的结果,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先是恩际翻译团队最初的译稿为我的翻译节省了不少时间。在最初动手翻译时,我特别参考了陈文苞老师前四章译文。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译稿完成后,最难处理的是书中人名地名的核准。温州方言本来与普通话差异巨大,书中出现了很多一百多年前温州的人名和地名,又是外国人听到的温州话用罗马字母写出来的,现在要用普通话表达出来,真是难上加难,甚至让温州当地人也摸不着头脑。云贵、迦勒弟兄,沈迦老师,亦文老师等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云贵弟兄,有时为了考查一个地名,要跑一个地方好几次。我和他一起跑过几个地方,深知其中甘苦滋味。另外,云贵为本书做了大量注释,整理出历史年表,工夫很是扎实。在此对这些弟兄姊妹表示衷心的谢意。

张孝民,2015 年1月22日

前言  

做上帝的工作

  
  这本书里讲述的上帝的工作不再是一种体验,而更是一种永恆。这种永恆,我们是在曹雅直夫人的讲述中找到的。她回国休假期间,在宣教佈道会上或私下里交通中,我们很多人都曾听她亲口讲过这些经历。她的故事,也曾深深打动我们。

  我有幸从起初就见证这项事工。经过恳切祷告,我把曹雅直先生的艰辛旅程交托给上帝。那时,温州(Wun chau)还不是通商口岸。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来回要走一二十天的山路,即使对双腿健全的人来说,也是相当困难的,更何况是拄着拐杖的曹雅直先生呢?离开苏格兰的时候,他坚信:「一条腿的人要赢得这片禾场。」于是,他便不遗余力地去做。

  曹雅直先生在温州开始事工的时候,我去那里看望过他,知道他急需一位贤内助。在管理男校学童中,他也有诸多不便。不过,那是26年前,那时我还没邀约薛小姐(Miss Ciggie,即曹雅直夫人)去中国(我们是在格拉斯哥认识的)。后来,她做了他的妻子。

  二十五年来,我一直密切关注温州事工的进展。曹雅直夫人离开温州后,我也刚刚去了那里一趟。我是怀着特别的兴趣和喜悦心情抢时间读了这部书的大部分手稿,这部作品用质朴的笔法讲述一个蒙神祝福而又坚忍不拔的事工故事。主人公的热心事奉,让我们看到宣教事工的光明前景,当然,也看到其中的艰辛和拦阻。

  这部书中,我找不出枯燥乏味的段落。只要你拿起来,就想一口气把它读完。有幸读到这部书的读者,也是神赐给他的一个福分。

  这是一个没有写完的故事。就在曹雅直夫人托我为她这部书写前言不久,我收到一封令人欢欣的来信,是韦小姐(Miss Christabel Williams)写的。她在信中讲了中国寄宿学校的事,她说,26个寄宿女孩中已有16个悔改信主,还有4个是之前就归主的,剩下6个年龄较小的,也正在寻求主。

  愿更多的读者为温州的事工和在那里服事的同工祷告。

戴德生(J. Hudson Taylor)
中国内地会创办人,1897年1月于伦敦纽因顿格林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因为爱,心受感召
 
我第一次对中国产生兴趣是在1865年春天。那时,戴德生先生由白克敌(Mr.Barchet)先生(现在是一位博士)和他一位同伴陪同参观格拉斯哥(Glasgow)。几天后,白克敌和他的那位同伴就要远航去中国,戴德生先生(Mr.Taylor)前来向他们道别问安。他们举办了一个小型聚会,我正好也在场。当时,戴德生先生在讲中国的情况。他说,那里正处在黑暗之中,工人极其缺乏。这时,一个声音突然问我:「为什么你不去那里把救主的爱告诉他们呢?」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我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不得不去回答它。
 
我信主已经四年,并用我微薄的力量服事主。起初,主借着分发小册子来使用我,后来参与主日学教导事工。主还奇妙地使用我,让我引领许多焦灼的灵魂进入神的光明。但在那时,我还未曾考虑过宣教事工,也从没想过上帝会唿召我远离自己的家乡──格拉斯哥。
 
那几天,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没有家庭拖累,这是事实,但我去合适吗?还有,那时,我还从没听说过一个年轻女孩子去一个异教国家传教─我去,能行得通吗?我决定就这个问题先问问戴德生先生。他的看见是:如果是上帝的唿召,就没有理由不去,尽管只有20岁。如果确实是上帝的唿召,相信上帝一定会让这事合宜。
 
经过多次祈祷和考虑,戴德生先生邀请我前往伦敦,借着相互代祷和彼此交通,也许会更清楚地明白这到底是不是上帝的唿召。我赶到伦敦,正好是范明德和他夫人(Mr.andMrs.Stevenson’s)举行婚礼的前一天。三周之后,他们夫妇两个将和曹雅直(Mr.Stott)先生一起结伴前往中国。也就是在这场婚礼上,我与曹雅直第一次会面。
 
曹雅直是在农场长大的。19岁那年,他在路上不小心跌倒,膝盖磕到石头上,磕肿了一块,起了个白包。两年后,就因为这个肿块,左腿不得不截去。截肢以后,他在绝望无助中躺了整整九个月。也就在那段时间,慈爱的主拯救了他的灵魂。一直以来,他对上帝在基督耶稣里显明的爱总是显得那么疏忽、淡漠。然而此时,在他满心绝望,未来一片黑暗的处境中,上帝的爱却显得何等珍贵!康复后,他去一所学校教书。在那里
 
教了几年书,第一次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中国亟需福音事工,而那位朋友也正要去中国。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二十六年:曹雅直夫妇温州宣教回忆录”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二十六年,这是一个多么漫长又多么宝贵的时光。想象着一对夫妇,他们的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可能就奉献给了温州这片土地,以及在那里的宣教事工。我对于“宣教”这个概念,总有一种敬畏之情。它意味着离开舒适区,承担使命,用爱去感化,用行动去影响。温州,一个充满地域特色的地方,我想象着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曹雅直夫妇是如何在这片土壤上,播撒信仰的种子。这本书,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个人的回忆,更像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份关于信仰、关于奉献、关于人与人之间关怀的宝贵记录。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读到那些充满温情的故事,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坚定与力量,以及在那二十六年里,生命如何被塑造,爱如何被传递。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尤其是近代史,非常感兴趣的读者。从书名《二十六年:曹雅直夫妇温州宣教回忆录》中,我立刻捕捉到了两个关键信息:时间跨度(二十六年)和地点(温州),以及行动(宣教)。这构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故事框架。我猜想,这二十六年,一定充满了起伏和故事,既有理想的实现,也可能伴随着现实的磨砺。温州,作为一个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又有怎样的社会风貌,这都是我想要了解的。而“宣教”,更是涉及到一个信仰群体的生命历程。我想象着曹雅直夫妇,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带着他们的信仰和使命,在温州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怎样的足迹。这本书,不仅仅是个人回忆,更可能是一段集体记忆的碎片,一个时代的侧影,一段关于奉献、坚持与爱的动人叙事。我希望它能提供丰富的细节,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宣教士的生活状态、工作内容,以及他们与当地人民的互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感觉很沉静,温润的色调,淡淡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翻开扉页,看到“曹雅直夫妇温州宣教回忆录”这几个字,瞬间被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虽然我与温州并无直接渊源,但“宣教”这两个字,总会勾起我对过去那些年代的回忆,以及对信仰、奉献的想象。台湾这片土地,也曾有过类似的奉献故事,那些身影,如同暗夜里的星光,照亮了许多人的生命。我常常在想,在那个交通不便、通讯艰难的年代,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们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播撒希望的种子?这本书,或许就是解答这些疑问的一把钥匙。我特别期待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坚韧与爱,以及在那片土地上,教会如何生根发芽,又如何面对挑战的故事。这种不求回报的付出,总是让人由衷地感到敬佩,也让人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光是“二十六年”几个字,就足以让人遐想连篇。二十六年,人生中何其重要的一个阶段,足以改变一个人,改变一座城。而“曹雅直夫妇”,则将故事聚焦在了一个家庭的共同经历上,这让我想到了“家”的力量,以及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的信念。最吸引我的还是“温州宣教回忆录”这几个字。温州,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商业气息的城市,而“宣教”,则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奉献。这两者的结合,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想象着,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精神追求却可能更为纯粹的年代,曹雅直夫妇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用他们的行动和信仰,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洪流中,普通人的坚持和不凡,以及信仰的力量,是如何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在人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我很期待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关于爱、关于付出、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解读。

评分

“曹雅直夫妇温州宣教回忆录”,光是这几个字,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二十六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让一个人的生命留下深刻的印记,也足以让一个地方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作为台湾的读者,我对温州可能没有太深的了解,但“宣教”这个词,总会让人联想到那些默默奉献、播撒爱与希望的先行者。这本书,我想象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回忆录,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段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岁月,看到在那个年代,一对夫妇如何带着信仰,在异乡坚守,用自己的生命去书写一段关于爱与奉献的篇章。我特别好奇,在那个时代,宣教士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他们又是如何与当地的人民建立联系,传播福音的?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去感受信仰的力量,去体悟生命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