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看不见的上帝:从心理学探索基督信仰

触摸看不见的上帝:从心理学探索基督信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基督教
  • 信仰
  • 神学
  • 灵修
  • 探索
  • 上帝
  • 基督
  • 心理健康
  • 宗教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心理学是一门探索人类行为和内心活动的科学,于当中涉及成长、意识、知觉、学习、行动、认知、动机、情绪等各个层面的研究。信仰涉及内心的活动,也关乎行为与表现,其所衍生出来的诸种现象,甚至可反过来影响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因此,信仰与心理学其实是息息相关的,从心理学来看信仰,更能进一步阐明那些看不见的灵性事物。

  本书作者陈天祥博士为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的荣休副教授,多年来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其主要的教研范畴为知觉心理学,并一直致力于阐释心理学与信仰的关系。作者在本书中一方面探索人如何知觉、认识及经历看不见的上帝,另方面亦尝试釐清人对心理学与信仰的关系的种种误解。

 
触摸看不见的上帝:从心理学探索基督信仰 导言:在信仰的边缘,探寻人心的真实回响 在人类经验的广袤疆域中,信仰与心灵的连接,始终是一个深刻而引人入胜的议题。我们如何认知一个超越感官的实在?当我们谈论“上帝”时,我们实际是在描述一种怎样的心理结构或存在体验? 本书并非旨在进行神学教条的普及,也不是对心理学理论的纯粹梳理。相反,它是一次深入的、跨学科的探寻,试图在一个既定的信仰框架——基督信仰——的语境下,运用现代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部分深度心理学视角)的工具和洞察,去理解和描绘信徒内心世界的运作机制。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将那些宏大、抽象的教义,转化为个体可感知的、可经验的心理过程。 我们相信,真正的信仰体验,无论其神圣性如何被宣扬,终究要通过人的心智去承载、去构建、去实践。因此,理解了心灵的运作方式,也就触及了信仰得以存活和展现的根基。 第一部分:心智的构建与神圣的投射——认知框架的形成 人类的认知系统,是理解一切经验的先决条件。我们如何将“无限”的概念纳入有限的心智之中? 本章将首先探讨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在信仰形成中的作用。一个人的早期依恋关系、权威结构认知,如何预设了他对“神圣他者”的想象?如果早期主要照料者是温和而稳定的,那么对上帝的“父性”描绘可能更趋向于安全感;反之,则可能充满矛盾与恐惧。我们不是在评判这种投射的对错,而是分析这种心理投射如何塑造了宗教体验的初始形态。 接着,我们将深入讨论叙事认同(Narrative Identity)。信仰体系,尤其是基督信仰,提供了极具力量的宏大叙事——创造、堕落、救赎、末世。个体如何将自身的微小、破碎的生命经验,嵌入到这个宏伟的救赎剧本之中?叙事的连贯性与情绪的激活,是信仰得以维持的关键心理机制。通过分析叙事重构(Narrative Reconstruction)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信徒如何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激活特定的信仰脚本来应对焦虑。 此外,信念的巩固与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也构成了信仰世界的重要基石。当外界经验与既有信仰产生冲突时,心智会启动一系列防御机制来维护内部一致性。这种维护并非总是理性的,它更多依赖于情感的锚定和社群的强化。我们将探究,在哪些情况下,这种失调的解决会导致信仰的深化,又在哪些情况下,会导致信仰的破裂或僵化。 第二部分:情感的炼金术——仪式、体验与内在的真实 信仰的生命力往往不在于逻辑的严密,而在于其对深层情感的触及与释放。 本章着重分析情绪调节理论(Emotion Regulation Theory)在宗教行为中的体现。祈祷、禁食、冥想、参与圣礼,这些宗教实践本质上是高度结构化的、集体认可的情绪调节技术。它们如何帮助个体处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消化的强烈情感——悲伤、罪疚、狂喜、渴望? 我们以“罪疚感”为例进行细致剖析。在基督信仰中,对原罪的认知是核心体验之一。心理学告诉我们,适度的罪疚感有助社会规范的建立,但过度的、非理性的罪疚感则会导向自我惩罚与抑郁。宗教仪式如何提供一个“安全的释放空间”,让个体可以在被接纳的框架内“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从而实现情绪的清洗与和解? 进一步地,我们将探讨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与神秘经验(Mystical Experience)的心理学基础。无论是通过集体敬拜的“圣灵充满”,还是独处的深刻默想,这些体验往往伴随着时间感知的扭曲、自我界限的消融,以及强烈的统一感。这是否仅仅是特定的神经化学状态(如内啡肽释放)与高度专注的结果?或者,这些状态为认知系统提供了一个暂时超越日常局限的独特视角?本书将审视这些体验在塑造信徒世界观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部分:社群的堡垒与自我的延伸——关系中的信仰 信仰很少是孤立的,它深深植根于社群结构之中。心理学中对群体动力和归属感的探讨,为我们理解教会(或信仰团体)的功能提供了关键视角。 本章探讨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如何作用于基督徒群体。教会不仅提供意义,更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我们”与“他们”的界限。这种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如何满足人类深层的依恋需求,并在面对生存威胁(如疾病、死亡、社会排斥)时,提供强大的心理缓冲? 我们将分析社会支持系统(Social Support Systems)在维持信仰稳定中的角色。在困难时期,教会成员的实际帮助与情感验证,如何转化为个体继续坚持信仰的动力?这种互惠关系,如何构建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利他主义倾向? 同时,我们也必须审视群体对个体心理的潜在影响。群体思维(Groupthink)的风险如何导致信仰内部的僵化和排他性?当个体身份被过度地与群体标签绑定时,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探索的空间可能会被压缩。本书将以不带批判的视角,描摹这种内在张力:群体既是信仰的庇护所,也可能是心灵成长的限制因素。 结论:信仰作为一种存在的工具 本书最终的目的,并非要用心理学的模型去“解释掉”信仰的超自然面向,而是要展示,那些看似“属灵”的深刻体验和坚持,是如何通过复杂而精妙的心理机制得以实现的。 基督信仰为个体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心理解构工具,用以处理人类生存的根本困境:有限性、死亡、意义的缺失以及关系的不确定性。从依恋的投射到叙事的重构,从情绪的调节到社群的归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如何运用其心智的全部资源,去“触摸”并“安居于”一个看不见的力量之中。 这种探索,是对人性深度的一种致敬,它揭示了信仰不仅是一种教义的采纳,更是一种持续的心灵实践,一种塑造我们感知、情感和行为的内在艺术。通过心理学的棱镜,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看见,我们相信的,最终是我们如何选择去体验和构筑我们的内在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天祥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荣休副教授,一生离不开异象与开荒。七十年代初因看见工厂工友灵性上的需要,于神学院毕业就开展工友佈道工作,于1973年成立工业福音团契,任总干事一职,服事贫困社群。到工作上轨道后,深感教会缺乏对人内心运作的了解,不能实现灵性的目标,于1978年离职入香港大学唸心理学,完成硕士课程后,又于1985年赴美国康乃迪克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修读博士,研究人的知觉。毕业后在美国教了两年书,1991年回港任职于中文大学心理学系,主要的教研范畴为知觉心理学,又开拓了名为「意识状态」(States of Consciousness)的新科目,间接探讨灵性的问题。

  由于任职时教研工作缠身,到2007年退休后才能积极推展信仰心理学的开荒工作,其中包括建立网页、举办每月一次的信仰心理学研讨会,专心于写作,并把部分稿件辑成本书。最近,又成立了基督徒宗教心理学学会,融入心理学于信仰研究、研读圣经及教会事工发展,并推动建立以圣经信仰为本的心理治疗法。有关作者事工的最新消息,可浏览以下网址: www.psy-religion,com/blog 。

 

图书目录

自序
鸣谢

第1章 知觉肉眼看不见的神
知觉所需要的是讯息,我们一定要把讯息与影像分开。
日常生活一些没有影像的知觉,其实与对神的知觉差不了多少。

点题.比喻.实验
引言
一、知觉事物是如何产生的?
1. 知觉不是影像的摄取──三个例子
2. 知觉是讯息的抽取与事物的界定
3. 讯息的处理可以引入个人因素
二、从可见的事物界定神的事
1. 借所造之物界定
2. 人的内在因素
结论
问与答──信仰的追寻
思考问题

第2章 人有认识神的能力吗?
人若要信靠神,就不单需要确定祂的存在,还要明白神的心意,以至我们能认识祂。那么,我们是否有这种能力呢?

点题.比喻.实验
引言
一、意识中的心智理论
1. 意识及公智理论是甚么?
2. 相关的宗教争论
二、语言提高思想的能力
1. 语言对人思想影响的争论
2. 语言对人思想的影响
三、抽象思想的运作
1. 四期的成长
2. 成长是脱离官感的限制
3. 认知成长与宗教信仰
四、其他的脑宗教原素
1. 脑有宗教的硬件
2. 脑的宗教感受
3. 与物质世界没有对应的感受难以产生
结论
问与答──信仰的追寻
思考问题

第3章 从意识到灵魂
心思不可能等同或完全出于物质,人的心思有非物质的成分,这非物质成分也可能是人在神那里所接受的灵。

点题.比喻.实验
引言
一、意识的现象
二、唯物主义的理论
三、超脱物质主义
四、濒死体验
结论:意识的本质与演现
问与答──信仰的追寻
思考问题

第4章 信仰是否心理作用呢?
事实上人所感受的,许多时都可能是杯弓蛇影,只是虚幻的心理作用。
那么,基督教所信奉的神是否有可能只是一种心理作用呢?

点题.比喻.实验
引言
一、错觉
1. 拟人投射错觉
2. 洗脑错觉
3. 资讯缺失错觉
4. 有功能的错觉与投射
5. 小结
二、脑功能的副作用
1. 生理或神经的宗教机制是产生神的观念的必须
2. 知觉依赖脑与世界的对应
3. 小结
三、建立信仰要靠心理机制
结论
问与答──信仰的追寻
思考问题

第5章 何谓信?
信是认识、是对神的承认、是理性的寻索、是超理性的委身、是关系的进入、也是一种靠赖与超越。

点题.比喻.实验
引言
一、因认识而承认神
1. 认识神
2. 学科的知识
3. 承认耶稣
二、从理性的寻索到委身
1. 理性的寻索
2. 理性的限制
3. 委身于基督
三、靠联系于神而去超越自己
1. 靠赖神
2. 联系于神
3. 超越自己结论
问与答──信仰的追寻
思考问题

后记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触摸看不见的上帝:从心理学探索基督信仰》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一些关于“神秘体验”的心理学研究。我一直对那些声称体验到神圣存在的人们感到好奇,并且一直在思考,这种体验是否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心理状态下,比如冥想、祈祷,甚至是在极端的情绪压力下,人的意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而产生“触摸到上帝”的感觉? 我也很想知道,作者会不会将一些神经科学的发现,比如大脑活动区域的激活,与信仰体验联系起来。会不会有一些关于“心流”(flow state)或者“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的理论,能够被用来理解信徒在与神连接时的感受?这本书会不会也讨论到,为什么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下,人们对“神”的理解和体验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差异性是否反映了人类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不同的认知模式和情感需求?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严谨但又引人入胜的分析,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信仰的内在运作机制。

评分

这本书名《触摸看不见的上帝:从心理学探索基督信仰》真的很引人注目,我平时对心理学和宗教都很有兴趣,所以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就觉得一定要找来看看。毕竟,很多时候我们谈论信仰,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抽象的体验,而心理学恰好提供了一套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和分析这些感受背后的机制。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将心理学的理论,比如依恋理论、认知偏差、甚至是人格发展等,巧妙地融入到对基督信仰的解读中。 想到“看不见的上帝”这个概念,我就联想到很多心理学上的“看不见”但真实存在的东西,比如情绪、思想、潜意识等等。心理学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的行为和感受,很多时候是由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的内在力量驱动的。那么,信仰的体验,这种与超然存在的连接感,会不会也与我们深层心理结构有关呢?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感受到神的同在,而有些人则会感到疏离?它有没有可能从童年经历、人际关系模式,甚至是我们大脑的神经科学角度,来解释这种信仰体验的差异性?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给出一些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亲切的洞见,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信仰旅程,或者说,去理解身边那些有信仰的人们。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书名《触摸看不见的上帝:从心理学探索基督信仰》感到非常好奇,因为我一直觉得,人类对于“神”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基督信仰,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富有启发性的尝试。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运用心理学中的概念,来解释“信”这个行为的本质的。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对意义的追寻,对终极关怀的渴望,才促使我们去相信一个超越性的存在吗? 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安慰剂效应”或者“归因理论”的讨论?例如,当人们经历困难时,祈祷和信仰是否会提供一种心理上的慰藉,从而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又或者,那些被认为是神迹的事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否也可以用集体潜意识、暗示作用,甚至是认知失调来解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挑战我原有的某些看法,但也希望它能在我心中建立起一种更坚固、更理性、也更深刻的信仰基础,让我明白,信靠并非盲从,而是有其心理学上的依据的。

评分

《触摸看不见的上帝:从心理学探索基督信仰》这个书名,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弥合科学与信仰之间的鸿沟。我一直认为,科学和信仰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心理学这个相对“世俗”的领域,来探讨“神圣”的。这本书会不会从“意义治疗”或者“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信仰在个体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我想知道,作者是否会分析,为什么在面对生活的苦难和不确定性时,人们会倾向于寻求信仰的慰藉。是信仰提供了一种“叙事治疗”的功能,让我们能够重新构建自己的生命故事,找到希望和力量吗?或者,信仰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发展出更强的“韧性”(resilience),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心理学模型和案例,来展示信仰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甚至是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产生积极影响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信仰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教条,更是一种能够深刻影响我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力量。

评分

读到《触摸看不见的上帝:从心理学探索基督信仰》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是一本能够帮助我解决一些信仰困惑的书?我有时候会觉得,基督信仰里的一些教义,比如原罪、救赎,在逻辑上有些难以理解,或者说,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似乎有些脱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一些新的解读方式。 比如说,作者会不会探讨,为什么人类会产生“罪恶感”?这种感觉,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它在我们的心理发展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又或者,关于“恩典”的概念,它在心理学上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接纳,一种自我价值的肯定?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运用心理学的“自我认知”、“道德发展”或者“依恋理论”等概念,来解释基督信仰中的一些核心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智慧的朋友,带领我一步步地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晦涩难懂的信仰内容,并且帮助我将信仰更深入地整合到我的日常生活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