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儒同异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精装)

天儒同异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史
  • 张星曜
  • 天主教
  • 儒学
  • 清初
  • 文化交流
  • 中西对话
  • 思想史
  • 文集
  • 精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原着张星曜(1633 – 1715?),是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的代表,四十七岁受洗,教名Ignatius(依纳爵),故其又号依纳子,卒年不详,约于一七一五年以后。归信后留下不少汉语作品,可略窥明末清初华人信徒的思想的脉络。

  本书收录《天儒同异考》、《辟妄条驳合刻》、《钦命传教约述》、《圣教赞铭》、《圣人宗徒十四人行实》、《祀典说》,另于附录中收录《天教明辨》及《通鑑记事本末补后编》目录。

  《天儒同异考》为张星曜的重要着作,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在此书中,张星曜创造性处理耶儒关系,提出了「合儒」、「补儒」、「超儒」。在明末「合儒」、「补儒」的基础上,张星曜提出了「超儒」。张星曜对耶儒关系的处理,反映出清初礼仪之争对天主教徒所带来的认同压力,也反映出张星曜对自己信仰外来宗教原因的合法性说明。

  《辟妄条驳合刻》:此卷将徐光启的《辟释氏诸妄》,以及张星曜、洪济的《辟妄辟条驳》合为一书。由于《辟释氏诸妄》批评当时佛教教义,清初普仁禅院的截流行策和尚见之,撰写了《辟妄辟》反驳。张星曜、洪济等天主教徒对于截流行策的《辟妄辟》又进行回应,撰写《辟妄辟条驳》。透过此书读者将一窥明末清初天主教与佛教的关系。

  《钦命传教约述》为典型护教作品,编辑奏章、历史文献等为天主教辩护;以此证明天主教在中国是受官方尤其是皇帝本人的许可、支持与赞许。此书成为后世天主教面对官方的护教作品范式,影响晚清黄伯禄《正教奉褒》的着作。

  《圣教赞铭》(附《圣人宗徒十四位行实》)属圣诗类作品。採取中国传统诗歌韵律,不仅富有文学色彩,而且便于诵读、传播,是收录文献中非常具有特色的内容。张星曜所创作的《圣教赞铭》即配画诗,悬挂在杭州天主堂上。《圣人宗徒十四位行实》,亦为同类作品。

  《祀典说》表明张星曜参与了清初的礼仪之争。中国礼仪之争不仅涉及到教廷与在华传教士之间的争论,而且中国信徒也卷入其中。张星曜在《祀典说》中赞同耶稣会士的做法,即容忍儒家的祭祖、敬孔礼仪,但对于生祠、城隍等礼仪提出批评或改造。

  得奖纪录
  本书通过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评审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您提供的书名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 --- 书名: 《沧桑百年:近代上海的城市变迁与社会思潮研究》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 书籍简介: 《沧桑百年:近代上海的城市变迁与社会思潮研究》是一部深度剖析1842年至1949年间上海这座城市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及其复杂社会面貌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历史叙事框架,聚焦于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多个维度上所经历的剧烈转型,并探讨这些转型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现代化轨迹。 第一部分:租界的形成与空间重塑(1842-1895) 本书首先追溯了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开埠历程,重点分析了英、法等国租界的设立及其对城市地理和行政管理格局的根本性改变。通过对早期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码头、市政管理体系)的考察,展示了殖民权力如何以外来模式重塑了这座传统江南城市的面貌。研究发现,租界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更是不同文明冲突与融合的试验场。本部分详尽梳理了早期外滩的商业景观如何崛起,以及华洋杂处的社会空间中,传统士绅与新兴买办阶层之间的权力博弈与文化适应。 第二部分:经济起飞与阶层分化(1895-1927) 进入20世纪,上海的工业化进程显著加速,成为远东的金融与制造中心。本书深入剖析了以纺织业、航运业和银行业为核心的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脉络。重点探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其面临的内外压力,分析了以张謇、周学 দফ等为代表的实业家群体在国家工业化中的作用。同时,本书极其关注这种经济腾飞所带来的社会阶层剧变:买办阶层的壮大、产业工人的出现及其恶劣的生存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劳资矛盾和早期工人运动的萌芽。通过对这些社会群体的生活状况的细致描摹,本书揭示了光鲜亮丽的“十里洋场”背后隐藏的深刻社会不平等。 第三部分:文化熔炉与思潮激荡(1919-1937) 上海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其文化生命力尤为旺盛。本部分聚焦于五四运动后,各种新旧思想在上海的碰撞与交融。研究探讨了文学革命、电影艺术的兴起、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以及西方现代性思潮(如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如何通过上海的知识分子群体迅速扩散。本书特别关注了这些思潮在特定城市环境中的本土化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和政治立场。上海的报刊杂志、出版机构以及沙龙文化,构成了思想交流的独特场域,深刻影响了全国的政治走向。 第四部分:政治角力与都市认同的构建(1927-1949) 在政治上,上海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国民政府、共产党、青帮以及外国势力等多方角力的焦点。本书详细分析了1927年“四一二”政变对上海工人运动的毁灭性打击,以及随后国共两党围绕上海控制权展开的隐秘斗争。在日据时期和抗战胜利后的特定历史时期,上海市民的政治参与和身份认同经历了深刻的重塑。作者通过档案材料和口述历史,重构了普通市民在动荡年代中,如何在政治高压下寻求生存空间和构建“上海人”这一复杂都市认同的过程。本书强调,上海的政治变迁并非简单的权力转移,而是社会结构、精英阶层和大众心理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综合运用了社会史、城市史、文化史和政治史的研究方法,大量参考了上海档案局馆藏档案、早期报纸杂志、行业报告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其显著特点在于将宏观的政治经济叙事与微观的社会生活细节相结合,力求描绘出一个多层次、充满内在张力的近代上海形象。它不仅为理解上海的特殊性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框架,也为理解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普遍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案例支撑。 本书价值: 《沧桑百年》不仅是了解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史的必备读物,更为研究中国城市化、文化现代化进程以及社会阶层变迁的学者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视角。它以扎实的史料和精密的分析,展现了上海这座“冒险家乐园”和“东方巴黎”在历史洪流中的复杂命运。 ---

著者信息

编注者简介

肖清和


  安徽潜山人,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2006年参加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博士培养计划,2009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末清初天主教史、宗教哲学等。

  曾赴香港中文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学术机构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学术工作坊。

  主持或参与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多项,着有《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研究》、《20世纪宗教观研究》(合着)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书评、译文三十余篇,论文曾被《光明日报》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曾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王善卿 (Alexandra Wang)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纽约天主教圣若望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东亚硕士、历史博士,美国天主教历史学会(American Catholic Historical Association)会员。

  师事美国神学家Raymond Bulman,研究领域:法国王权史、奥体神学 (Corpus Mysticum)与欧洲神权政体。

图书目录

总目录
总序 周联华 iii
编者序 肖清和 ix
导论 肖清和 xiii
参考文献 cix
编辑凡例cxix
正异体字对照表cxxi
天儒同异考 1
辟妄条驳合刻 109
钦命传教约述 199
圣教赞铭(附:圣人宗徒十四位行实)  259
祀典说 321
附录 339

图书序言

编者序
  
  本书名曰《天儒同异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张星曜为清初着名儒家基督徒,是明末清初第三代天主教徒之代表。张星曜生于一六三三年,卒于一七一五年之后,四十六岁受洗入教。入教之后,张星曜撰写了大量的汉语基督教文献。这些着作基本上都是处理耶儒、耶佛关系,还有着作是有关礼仪之争以及圣诗。张星曜着作众多,除了撰述之外,张星曜还辑录了大量着作。其中,《天教明辨》二十册、《通鑑纪事本末补后编》五十卷。其体例是摘录相关着作,按照主题分门别类予以整合。在摘录之余,张星曜及其编辑群体有自己的按语。
  
  张星曜的汉语基督教文献有十余种,存世的着作约有八种。除了《天教明辨》、《通鑑纪事本末补后编》为编着之外,其余为张星曜的独着或合着。本书收录张星曜与洪济合着的《辟妄条驳合刻》、张星曜等人合着的《钦命传教约述》、张星曜独着的《圣教赞铭》及《祀典说》、《天儒同异考》等五种。因为《天教明辨》、《通鑑纪事本末补后编》卷帙浩繁,内容繁多,且是编着,因此,本书并未辑入。但本书附有《天教明辨》、《通鑑纪事本末补后编》细目,以使读者对此两书内容有所了解。
  
  《辟妄条驳合刻》,顾名思义,是将署名徐光启的《辟妄》,以及张星曜、洪济的《辟妄辟条驳》合为一书。《合刻》序于一六八九年,此时张星曜业已五十七岁,是其受洗入教之后的第二本着作。徐光启为明末教会「三柱石」之一,对明末天主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署名徐光启的《辟妄》(全名《辟释氏诸妄》),对佛教的「破狱」、「施食」、「无主孤魂血湖」、「烧纸」、「持咒」、「轮回」、「念佛」、「禅宗」等展开批评。清初普仁禅院的截流行策和尚看到《辟妄》,展开反击,撰写了《辟妄辟》,但此书已佚。张星曜、洪济等天主教徒对于截流行策的《辟妄辟》又进行回应,撰写《辟妄辟条驳》。此书为了解明末清初耶佛关系,天主教与佛教对话均有帮助。
  
  《钦命传教约述》是一本护教作品,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列举朝廷尤其是康熙皇帝本人对于天主教的优容,以及相关的奏章、历史文献等为天主教进行辩护,以此证明天主教在中国是受到官方尤其是皇帝本人的许可、支持与赞许。此书对于后世类似体裁的护教作品影响甚大。晚清黄伯禄的《正教奉褒》就是类似着作。
  
  《圣教赞铭》(附《圣人宗徒十四位行实》)为明清为数不多的圣诗类作品之一。明末,徐光启等信徒就已经尝试创作圣诗。与张星曜同时代的华借耶稣会士吴历亦创作出圣诗集。这些诗歌採取中国传统诗歌韵律,或五言或七言,或绝句或排律,不仅富有文学色彩,而且便于诵读、传播。这些诗歌是汉语基督教文献中非常具有特色的内容。张星曜所创作的《圣教赞铭》是配画诗,是悬挂在杭州天主堂上圣画的配诗。《圣人宗徒十四位行实》极为简短,言简意赅,应该也是圣人画像的配文。
  
  《祀典说》表明张星曜参与了清初的礼仪之争。该文献表明,中国礼仪之争不仅涉及到教廷与在华传教士之间的争论,而且中国信徒也卷入其中。礼仪之争对于中国信徒的影响远远超过想像。与张星曜同时代的中国信徒,如江西信徒夏大常等亦为礼仪之争撰写着作,发表意见。张星曜在《祀典说》中对儒家的祭祀、生祠、家庙等进行说明。张星曜赞同耶稣会士的做法,即容忍儒家的祭祖、敬孔礼仪,但对于生祠、城隍等礼仪提出批评或改造。
  
  《天儒同异考》为张星曜的重要作品,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在此书中,张星曜创造性处理耶儒关系,提出了「合儒」、「补儒」、天儒同异考:张星曜文集「超儒」。在明末「合儒」、「补儒」的基础上,张星曜提出了「超儒」。从中可以看出张星曜在身分认同上,更加强调天主教超越于儒家。张星曜对耶儒关系的处理,反映出清初因为礼仪之争对天主教徒所带来的认同压力,也反映出张星曜对自己信仰外来宗教原因的合法性说明。
  
  本书採用为学界所常用的权威底本,如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所藏《辟妄条驳合刻》、徐家汇藏书楼所藏《钦命传教约述》、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天儒同异考》等。由于时间限制,本书并未详细核对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但对文中所出现的专有名词与术语进行了详细注释。
  
  明清汉语基督教文献是中国历史与思想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这些文献,可以管窥明清基督教的思想世界。同时,这些文献也是汉语基督教神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包括张星曜在内的明清天主教徒,在处理耶儒关系、耶佛关系、圣诗创作、护教作品等方面的经验及创见,对于今天汉语神学构建均大有裨益。明清汉语基督教文献很多都是合作的产物,本书亦然。本集缘起于二○一一年曾庆豹教授之邀请。随后,吴昶兴教授也来信介绍了相关情况。在此,笔者感谢二位先生的盛情邀请,也为两位先生为了推动汉语基督教文献整理与研究所感动。更为感动的是橄榄华宣出版集团的王钟山、张玮哲两位编辑的细致与耐心的工作。本来按照计划,此集应该与二○一三年问世,但笔者俗事缠身,虽然有心要及时完成此项极为有意义的工作,竟力有不逮。本集初步录入主要依赖于研究生郭建斌同学;而在核对、添加注释之时,则主要依赖本集第二作者王善卿博士及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偶文琦同学与曹喻水小姐之力。然本书责任由笔者一人承担。众多因缘促成此集问世,笔者铭感于心,念兹在兹。
  
  笔者识力有限,文中纰漏在所难免,敬祈读者方家指正为盼。
  
  肖清和
  2014年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天儒同异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精装)》这本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明清之际,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那个时代画卷。张星曜,一个“儒家基督徒”的身份,无疑是那个时代思想融汇与冲突的独特缩影。我一直认为,真正深刻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引入,更是在思想深层面的碰撞、融合,甚至是激烈的辩论。这本书的标题“天儒同异考”,直接点明了其核心研究内容,即对基督教的“天”以及儒家思想的“儒”进行辨析,探究其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这对于理解清初士大夫如何理解和接纳基督教,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新的信仰体系中寻求与自身原有文化价值的连接,具有非凡的意义。作为“文集”,意味着我们可以直接品读张星曜的文字,感受他作为一个思想者,是如何在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中穿梭、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的。这种原汁原味的文献,对于历史研究者和对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清初,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新的知识和信仰,而中国士大夫阶层则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文化冲击和选择。张星曜,一个“儒家基督徒”的身份,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尝试,一种融汇。我特别好奇的是,他在“同异考”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那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的?譬如,基督教的“原罪”观与儒家的“性善论”之间,是否有可以调和的缝隙?抑或是,他会选择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解读,将某些概念进行重新定义,使其能够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契合?“文集”这个词,让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能直接阅读到张星曜本人的思想精华,而不是透过他人的解读去理解他。他的用词、他的论证方式、他的逻辑推理,都将是还原那个时代真实思想碰撞的珍贵材料。精装版的呈现,也让我感受到出版方对于这份珍贵史料的敬意。

评分

拿到这本《天儒同异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精装)》的时候,首先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我一直认为,学术著作的纸张、排版、甚至书脊的触感,都能影响阅读的心情和深度。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功夫,传递出一种庄重而认真的态度。从书名来看,“天儒同异考”几个字就点出了全书的核心议题:探究基督教的“天”与儒家的“儒”之间的异同。这在清初那个中西文化交汇的敏感时期,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也极富意义的课题。张星曜作为一位“儒家基督徒”,他的身份本身就承载了巨大的文化张力。他如何调和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如何在维护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拥抱基督教的信仰,这其中的思想挣扎和理性构建,绝对是引人入胜的。我很好奇,他会从哪些角度来论证“同”与“异”?是侧重于哲学层面,还是伦理层面,亦或是社会实践层面?“文集”的形式意味着我们可以直接阅读他的原文,感受他那个时代的思考方式,这比任何二手研究都来得更加真切和宝贵。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天儒同异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精装)》瞬间勾起了我深入了解的兴趣。在我看来,明清时期是中华文明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而“儒家基督徒”这个身份,本身就包含了极大的张力与探索空间。张星曜,这个名字虽不耳熟,但他的“儒家基督徒”标签,让我联想到当时许多士大夫在面对基督教时所经历的理性审视与信仰选择。这本书的标题“天儒同异考”,直指核心,就是要探讨基督教的“天”的概念与儒家思想体系之间的异同。这其中必然涉及到他对儒家经典、伦理道德与基督教教义的深度比对与解读,必定充满了思想的火花与挑战。尤其令人期待的是,“文集”的形式意味着我们可以直接阅读到张星曜本人的论述,而非二手资料的转述,这能让我们最直接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一位思想者的思考深度和论证过程。这种能够直接触摸历史原貌的学术著作,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天儒同异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精装)》听起来就很有学术的味道,而且“清初儒家基督徒”这个定位本身就充满了跨文化、跨思想碰撞的张力。我一直对明清时期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如何互动、调和,甚至引发论战的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张星曜这个名字我之前倒是没太听过,但“儒家基督徒”的身份设想就让人联想到像徐光启这样的人物,他们是如何在根深蒂固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下,去理解和接受基督教的教义的?是完全照搬,还是有所取舍,甚至是以儒家的框架去解读基督教?这本书的标题“天儒同异考”更是直指核心,探讨了天主(基督教的上帝)与儒家伦理思想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绝对是研究中国思想史和宗教史绕不开的议题。加上是“文集”,那应该是收录了他本人的论述,能够直接倾听那个时代一位思想者的声音,而不是后人对其的解读,这一点尤其让人期待。精装版的包装也暗示了其珍贵性和学术价值,很可能是一本可以长期珍藏和深入研读的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