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共享的社群人脉学:如何利用互联网集思广益,解决工作、生活、健康、爱情难题,实现梦想?

智慧共享的社群人脉学:如何利用互联网集思广益,解决工作、生活、健康、爱情难题,实现梦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ior Zoref
图书标签:
  • 社群人脉
  • 智慧共享
  • 互联网思维
  • 问题解决
  • 个人成长
  • 梦想实现
  • 人际关系
  • 知识管理
  • 自我提升
  • 社交网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社群,比你想的还强大,万事问社群就对了!
怎么问?怎么经营?如何共享智慧?就是本书要教你的一门艺术!

  「现在社群网站几乎是用来分享生活点滴,但在接下来的十年间,社群网站会帮助你回答与解决复杂问题。」──2014年脸书成立十週年,脸书创办人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

  光靠智慧共享的力量,竟然可以办到──
  .一位妈妈的4岁儿子病得很重,连医生也束手无策,她靠脸书救了儿子一命。
  .一名体重高达151公斤的男子,靠社群人脉在一年内减重超过50公斤。
  .本书作者带了一头牛上TED演讲,请观众猜牛的体重,结果几乎精准命中。
  .牛津大学证实,众多网民编辑的维基百科比专家编撰的大英百科还要准确。
  .鹅卵石科技公司投资智慧手表,原本只要募资10万美元,但短短2小时就达成目标,40天后募得1026万美元。

  微软前营销副总李尔.罗瑞夫(Lior Zoref)指出,只要你懂得运用智慧共享的威力,
  就能靠群众智慧,做出最佳决策,成为你的──

  ◎人力银行:建立专业形象,还能打听薪资行情、面试状况,转行没问题
  ◎理财专员:帮你聪明花钱,面对财务抉择。没钱完成梦想吗?向群众募资吧!
  ◎爱情顾问:群众就是你的媒人,帮你找到理想对象,甚至解决爱情难题
  ◎教养专家:打造全球大家庭,父母的数位后盾,遇到育儿教养问题也难不倒
  ◎群众医师:弥补医师的不足,提升用药、诊断和科学,照顾你的健康
  ◎梦想教练:向群众分享你的梦想,让他们成为你的推力,助你克服困难

  罗瑞夫善用他在微软14年的经验,加上自己对智慧共享的研究与实验,
  一步一步教你如何经营社群人脉、问对问题、充分善用互联网的潜力,
  他还提醒,智慧共享失灵的时间与原因,虽然社群人脉能帮你,也能毁掉你。

  宝侨、波音公司、NASA…..已经运用智慧共享创新、解决问题,
  现在,只要你拥有脸书、LINE、LinkedIn、Twitter、Google+……的帐号,
  你也能打造无所不能的智慧共享,解决万事!

  本书能让你学到──
  .建立智慧共享,至少需要几个朋友?
  .如何与群众确实建立关系?
  .要怎么分享,才能和社群真正有互动?
  .哪些平台是智慧共享的法宝?
  .各种平台的优缺点。
  .经营社群人脉最容易犯的错误。
  .该怎么向群众问问题?
  .向群众提问时,哪些错误最好不要犯?
  .智慧共享什么时候会失灵?失灵时,该怎么办?
  .如何公开找理想对象?
  .如何解决爱情、婚姻、财务、育儿、教养、健康等难题?
  .靠社群人脉如何实现梦想,甚至进化梦想?

  活在智慧共享时代,只要懂得运用社群人脉,
  你就能掌握更多机会,创造无限可能!

强力推荐

  李全兴|康泰纳仕桦舍集团数位营运总监
  林祖仪|割阑尾计画募资共同发起人
  徐震|啧啧共同创办人
  陈小刚|太阳花摄影集募资发起人
  杨士范|关键评论网共同创办人
  叶俊麟|justfont 创办人暨金萱字型募资发起人
  赖柏志|Allrover创办人之一/八轮滑板设计师
  郑纬筌|台湾电子商务创业联谊会理事长
  龚建嘉|鲜乳坊创办人暨募资发起人
  (按姓氏笔画排列)

  「网路已经成为人类的神经系统,连结我们的集体智能、知识与欲望。李尔.罗瑞夫在这本书里深入剖析群众智慧的本质,说明我们做各种人生决策的方式如何因此改变。」——X奖项基金会主席暨执行长、奇点大学共同创办人暨主席 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

  「李尔.罗瑞夫是梦想家兼激励家,找出连结众人的方法,替世界带来可贵的改变。本书非常值得一读,阅读本书会是你做过最棒的决定!」——网路公司Vonage 共同创办人、《美国商业週刊》科技类顾问 杰夫.帕尔弗(Jeff Pulver)

  「本书简明易读,引人入胜,充分证明群众智慧能真正改善并保障你的人生,绝对值得花时间品读。」——《坚定经理人的无《敌力量》(Bury My Heart at Conference Room B)作者 史坦.史利普(Stan Slap)

  「释放创意的绝佳方式就是善用连结的力量,而本书提供许多实用工具助你释放群众的创意智慧。」——《工作潜能大释放》(Die Empty)作者 塔德.亨利(Todd Henry)
智慧共享的社群人脉学:如何利用互联网集思广益,解决工作、生活、健康、爱情难题,实现梦想? 本书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力量的边界日益凸显。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工作中的瓶颈、生活中的迷茫、健康上的困扰,乃至情感上的需求。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协同智慧与网络社群的力量,正成为解锁个人潜能、应对复杂挑战的全新钥匙。 本书并非一本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一部实操指南,它深度剖析了如何系统性地构建、运营和激活你的数字人脉网络,将分散的个体智慧熔铸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引擎。我们相信,你所需的那把打开梦想之门的钥匙,往往就藏在某个你不曾注意的角落,等待你通过正确的“连接”将其激活。 第一部分:构建数字原力场——从个人到社群的思维跃迁 我们首先要打破“知识孤岛”的思维定势。现代社会,“连接的质量”远比“拥有的信息量”更为重要。 本部分将引导读者完成一次根本性的思维转变:从一个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知识贡献者与需求发起者。 1.1 认知重塑:理解社群的“复利效应” “一人智慧”与“群体智慧”的鸿沟: 分析个体决策偏差(如确认偏误、羊群效应)与群体智慧(Crowdsourcing)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优越性对比。 网络效应的数学原理: 阐述梅特卡夫定律在人脉网络中的应用,解释为何拥有100个高质量连接比拥有1000个低质量联系人更具价值。 “给予者心态”的基石: 建立利他主义与互惠原则的平衡点,明确你在社群中提供价值的独特性。 1.2 硬件准备:打造你的数字“能力地图” 人脉资产的盘点与可视化: 教你如何使用工具梳理现有的人脉资源(专业技能、兴趣爱好、人脉层次),绘制出你的“能力热力图”。 平台选择的战略部署: 针对不同的目标(职业发展、兴趣探索、危机应对),选择最适合的平台(垂直论坛、专业社群、兴趣小组等),而非盲目铺开战线。 “数字化人设”的精雕细琢: 如何撰写一份吸引高质量提问者的“求助宣言”和一份能引发专业共鸣的“贡献简介”,确保你的信息在茫茫信息流中能被精准捕获。 第二部分:精准对接——将难题转化为社群任务 人脉网络的价值体现在“使用”而非“拥有”。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难题,转化为社群可以协作解决的“任务包”。 2.1 提问的艺术:从“抱怨”到“需求定义” “三要素提问法”: 学习如何清晰定义问题背景、明确期望的成果、设定可接受的解决方案范围。模糊的问题只会引来不相关的噪音。 案例剖析: 展示一个关于“启动副业项目”的低效提问与一个经过结构化处理的高效提问之间的差异和反馈率对比。 激励机制的设计: 在提出问题时,如何设定合理的“回报机制”(无论是物质奖励、知识交换还是声誉肯定),以激发社群中专家的参与热情。 2.2 垂直渗透:深入专业领域的“知识矿脉” 寻找“隐形专家”: 介绍追踪行业KOL(关键意见领袖)和默默耕耘的“赋能者”的方法,他们往往是解决深度问题的关键。 “影子小组”的运作: 探讨如何利用小型、高信任度的私密小组,快速孵化复杂项目的原型或解决高度敏感的问题(例如职业转型中的信息真空)。 信息壁垒的拆解: 如何通过社群平台获取那些未被公开出版、仅在专业圈层内流动的“一线经验”和“行业内幕”。 第三部分:协同进化——从集思广益到落地执行 集思广益只是第一步,将零散的建议整合成可执行的方案,并推动实施,是社群人脉学的核心挑战。 3.1 意见的筛选与整合:智慧的“去伪存真” “信噪比”分析工具: 教授读者如何快速评估社群反馈的可靠性,识别那些基于经验的“金玉良言”和基于猜测的“误导信息”。 多维度评估矩阵: 建立一套评估方案可行性、成本效益和风险等级的内部标准,帮助决策者从众多建议中择优而取。 反馈的迭代循环: 如何将初步方案反馈给社群,进行第二轮的优化和压力测试,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闭环。 3.2 任务的分解与授权:社群的“项目管理” 基于优势的模块化分配: 识别社群中不同成员的独特优势,将最终解决方案拆解为可由不同成员独立完成的子任务。 声誉与责任的挂钩: 在社群环境中,如何通过透明化的进度报告和成果展示,建立成员间的信任和责任感,确保任务的跟进。 解决生活难题的社群实践: 详细案例演示,如何通过网络社群的力量,系统性地解决如“为年迈父母寻找专业医疗资源”或“学习一项新的高难度技能”等复杂的个人生活问题。 第四部分:人脉的持续滋养与风险防范 高质量的社群网络需要精心的维护。本部分着眼于长期主义,确保你的“智慧共享”生态系统能够持续繁荣。 4.1 维护“人脉免疫系统”:价值的持续供给 定期“回馈”机制: 建立一套个人化的回馈系统,确保你不仅是索取者,更是稳定的贡献源。 关系温度的监测: 学习识别哪些连接正在冷却,并采取主动措施进行重新激活,保持关系的鲜活度。 从“关注者”到“共建者”的转化: 探讨如何识别那些具有长期合作潜力的伙伴,并引导他们共同发起更有影响力的项目或知识分享活动。 4.2 数字化边界与安全协议 隐私保护的红线: 在分享个人困境时,如何界定可以公开的信息范围,避免个人隐私泄露或职业声誉受损。 社群文化的塑造与维护: 如何识别和应对社群中的“搭便车者”或负能量散布者,保持社群环境的建设性和积极性。 结语:梦想的实现,是集体智慧的具象化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掌握一套以社群为核心的“杠杆思维”。它不再局限于你个人的时间、金钱和知识储备,而是将无数个体的智慧汇聚成一股推动你实现宏伟目标的洪流。当你掌握了这种方法,工作中的挑战将成为提升的阶梯,生活中的难题将化为协作的契机,而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都将在智慧共享的力量下,变得触手可及。 你不再需要独自摸索,你只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连接”和“提问”。 这是一场关于自我赋能的深刻革命,始于你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真诚的分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尔.罗瑞夫(Lior Zoref


  群众智慧研究者、国际演讲家与顾问,曾在微软任职达14年,最后的职位为消费者暨线上服务行销部副总监。

译者简介

林力敏

  辅大翻译所毕业,曾获联合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等国内重要文学奖项,任联合报〈缤纷版〉专栏作家。

  喜爱骑车兜风,持续探索文学与人生。

  译有:《什么都能卖出好价钱》、《我,跟自己拚了!2 挑战地狱週,证明我可以!》、《赢在好习惯》。

图书目录

各界好评推荐
【推荐序】 社群就像白洞,无止境创造新事物与价值/李全兴
【推荐序】 在社群上如何做人?看本书就对了!/杨士范
【推荐序】 活在社群意识高涨的年代,你得善用群众力量来圆梦/郑纬筌
【推荐序】 群众智慧,帮你借力使力,成为高效率的决策工具/赖柏志
【推荐序】 一个动作、一个按键、一个回覆,扩大你的人脉/龚建嘉
【前言】 智慧共享,让社群人脉成为你的贵人

Part 1 迎战职场,赢在智慧共享
第1章 如何找出群众,建立智慧共享?
第2章 找工作、写履历、转行没问题
第3章 打通职场任督二脉,你的人力银行

Part 2 智慧共享的艺术
第4章 如何经营群众,顾好数位关系?
第5章 问题怎么问才能得到群众智慧?
第6章 如何靠集思广益找灵感,发挥创意?
第7章 群众何时会失灵?为什么?怎么办?

Part 3 无所不在的化身,让生活变更好
第8章 理财专员──教你聪明花钱、投资
第9章 爱情顾问──帮你找对象,解决感情难题
第10章 教养专家──父母育儿的好帮手
第11章 群众医师──照顾好你的健康

Part 4 让智慧共享成为你的梦想教练
第12章 有梦,就找群众一起追梦
第13章 一起思考、一起创造,让梦想进化
第14章 群众指导,帮你圆梦的推力

【结语】 智慧共享时代,社群比你想得还强大
【附录】 智慧共享的社群人脉资源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社群就像白洞,无止境创造新事物与价值

──康泰纳仕桦舍集团数位营运总监 李全兴

  在科幻电影里,曾经看到过一种「物质生成场」的概念,或者可以称为「白洞」,也就是「黑洞」的相反。「黑洞」是会无止境地把物质,甚至是「光线」吸入,而「白洞」则像是「黑洞」的另一端,可以无止境地产出物质。虽然真实世界里还没有看到这样的现象,但在数位的世界里,「物质生成场」已经借由「使用者创造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兴起,内容与资讯的提供者不再集中于少数媒体,而是变得无所不在。应该可以这么说,只要你想得到的资讯,透过搜寻引擎和社交分享,都可以源源不绝地涌出来,甚至远超乎你的需要。

  本书全面解读了社群时代如何集群众之力解决各种问题,创造不同的新事物与价值的现象与做法。

  如果你以为只在名人或少数意见领袖才拥有这种力量,那你就错了,其实你我都可以办到。本书作者曾担任微软顾客与网上服务营销副总裁超过十四年。在他离开微软之后,思考他的下一步时,意外地从社群获得许多有用的意见与协助,进而让他开始研究与归纳如何经营个人社群关系,以及善用社群相互协助之特性与力量的种种方法。透过社群人脉的协助,让他成功登上TED的演说台(网友们还建议他要带头牛上台,而这竟然也真的发生了),也为他的第二段生涯开启了新的契机。

  不管你是需要想法、需要意见、需要经验与知识、需要情感上的支持,甚至是需要资金,都有可能从社群的凝聚与互动、扩散中获得助力,如同二○一四年国际疯传的公益活动「冰桶挑战」为渐冻人症患者在一个多月募集到八千多万美元的基金,或是台湾自创字体「金萱体」透过群众募资所获得的资金支持,这些案例只是社群力量众多案例的一角,本书除了各式各样的例子,也透过有层次与主题分明的方式,让你可以领会与掌握社群带来共享、共有的新思维与力量,在此诚意推荐。

在社群上如何做人?看本书就对了!
──关键评论网共同创办人 杨士范


  我有个认识很久的朋友叫做郑国威。我相信很多读者应该都听过他的名字,他所共同创立的「泛科学」网站现在已经是台湾最大的科普网站社群。他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他们刚开始弄泛科学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不知道该怎么弄,但就跟三国演义中孙策临终之前交代孙权的那句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而他们「基本上是『万事问社群』,什么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做,问社群。」

  他的这段话大概可以做为《智慧共享的社群人脉学》这本书的註脚。

  本书讲的就是一个本来有稳定工作的人(作者本人),如何透过他所长时间经营的社群,解决了很多他生活上的问题(身体有莫名的毛病却检查不出来、交还公司配车之后新车该买哪一台),甚至到完成他的几个梦想(成为TED讲者、写书)。

  作者是一个有点年纪的数位移民(他一九七○年生),而书中最重要的想法对于新一代的数位原住民应该完全不陌生,也就是网路社群经营的重要性和好处。

  但是即便对于七年级生(或九○后)来说在脸书或是现在的Instagram上经营社群跟朋友聊天,甚至跟陌生脸友互动是如此自在的事情,好好经营社群,让网友成为你的「群众军师」、「群众医师」、「群众教练」依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经营一个大家愿意彼此支援并互相关心的网路社群,就跟打造一个实体社群或互助会一样,是需要方法、心力和感情的。

  这无关乎技术,而比较关于人心,是分享一种心态。某种程度来说,这其实是一本教你如何「做人」的书。

  你该如何才能建构你自己的「群众大脑」?如何对你的社群发问才能获得真正有帮助的答案?如何跟你的社群互动才不会你的网友觉得你在利用他们?如何放开心胸暴露自己害怕、软弱的一面以便获得社群最真诚的帮助?

  本书就是在分享这件事情,分享罗瑞夫在社群中学到的事情,也期待更多人能够打造自己的社群,让未来全世界的智慧,都可以串连在一起,做出更棒的更有智慧的决定。

活在社群意识高涨的年代,你得善用群众力量来圆梦
──台湾电子商务创业联谊会理事长 郑纬筌


  tesa.today
  vistaschool.today

  听到三采文化即将出版由微软公司前行销副总李尔.罗瑞夫(Lior Zoref)所撰写的新书《智慧共享的社群人脉学》,感到非常高兴。

  我知道李尔.罗瑞夫已经有一段时日,过去也常看他的个人网站(http://mindsharing.info/)。我是从TED的演讲得知这位长期在数位策略暨行销领域耕耘的专家,当时看到他的演说感到非常震撼,因为这位仁兄不按牌理出牌,居然牵了一头活生生的公牛登上讲台,这可是TED大会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

  上网做了一番功课之后,我才知道李尔.罗瑞夫身为一名国际演说家,长期以来便向往有一天能够登上TED大会的讲台,但当他争取到这个机会的时候,却又苦恼于不知该发表什么主题的演说?于是,他就在脸书上头发问,直到有个青少年回答:「你何不带头牛上去?让大家猜猜牠有多重?」

  当天观众都被他的演讲所激励了,也纷纷猜测那头公牛的重量,最少的数字是一百四十公斤,最重的则超过三千三百六十公斤,平均下来则是八百一十三公斤。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头公牛的重量是八百一十五公斤,竟然和大家所猜测的答案只差了两公斤!

  嗯,就是这个不可思议的奇妙点子,让李尔.罗瑞夫的演说大为成功,也让他声名大噪,从此更大力对外推展「智慧共享」的观念。他更有一句名言:「英雄固然所见略同,但聪明的头脑却得以共同思考。」

  李尔.罗瑞夫不只是主张运用「智慧共享」来找到会谈的点子,更在本书中举了许多诸如求诊、恋爱的案例,也剖析了网路群众外包(Crowdsourcing)的新商业模式,以多元的管道来帮助大家了解如何共享智慧。

  李尔.罗瑞夫还提到善用脸书、推特等社群媒体的力量,好比他认为我们每个人至少应该在脸书上结交两百五十位朋友,以便在社群之中可以得到足够的回应,并具此产生群众智慧,让我们得以变得更聪慧,并能做出快速、有智慧且客观的决定。

  整体而言,《智慧共享的社群人脉学》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书。在这个社群意识高涨的年代,身为广大社群之中的一分子,我们也该懂得善用群众力量来圆梦!

群众智慧,帮你借力使力,成为高效率的决策工具
──Allrover创办人之一/八轮滑板设计师 赖柏志


  我人生第一次真正体验到群众智慧的力量是在二○一二年,我很荣幸在某个机缘下参加了一家日本跨国企业所举办的全球水资源研讨会,其中有个章程是让在座的三十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数学家,共三十位专家一起组队参加工作营,这些与会者都是世界各地年约二十到三十岁充满创意的佼佼者,不乏来自牛津与剑桥等高材生。这些自动自发的高材生们,在这为其五天密集的工作营展现了脑力激盪、辩论、创意发想的极致,调查与发想出来的结果绝对不输给一个企业部门花费一年所产出的结果(这也是该日本企业每年都承办该活动的原因)。

  后来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座每个个体的知识、经验、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最初发想之时简直就像是在亚马逊丛林里看到的基因库,有着令人惊奇的多样性。但随着题目逐渐明朗、限制也越来越多的时候,最后的结果竟然逐渐导向一致性,从丰富狂野的亚马逊丛林变成单调的极地生态圈。这样的结果让我第一次了解,在群体之中,原来世界上被称为天才的人们跟普通人的差异并没有想像中巨大。因为发现了这一点,我们这一组并没有从最基础的脑力激盪开始着手,反而是利用了群众的结论做「再脑力激盪」,也因为我们提早发现了这个方法让我们的组在最终的比赛中胜出。

  很多好点子就像娇弱的兰花,会因为很小的困难而告终,群众智慧像是一个肥料,他与生长激素一样帮助我们减少障碍,跳过知识与人际关系交换速度较慢的世代所面临的资讯交换障壁。但并不代表我们只需要利用群众智慧就可以得到「正确解答」,也不是说群众智慧可以取代个人的知识、经验、个人意识或想像力,只是如果没有借由群众的智慧,一直以来很多有形无形的障碍会让点子这朵兰花在发芽之前就会告终。

  我所参与的群众募资本身也像是一个微型的商业模型。在古老的时代里,想要做生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只有国家支持,后来诞生了家族企业、银行借款、投资人和各种新的方式。群众募资诞生于二○○四年,算是相对比较年轻的商业模型,向「群众」来取得「资金」而不再(或有限度地)透过家族企业、银行或投资人来证明自己的商业计画可行性。因为有了这样的模型,让更多有美好想法的点子可以存在世界上,除了提供更精于市场专家的意见外,更透过最终端的消费者直接金钱的回馈。

  诚如此书所说的,群众智慧它并不是取代个人意见的一言堂、也不是推向羊群效应的盲从。群众智慧是一种借力使力的概念,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决策工具,大多数的智慧会组成一个超过个体的智慧,如果妥善地使用这种「肥料与生长激素」可以提高知识使用上的妥善度,帮助人类更聪明地解决问题。

一个动作、一个按键、一个回覆,扩大你的人脉
──鲜乳坊创办人暨募资发起人 龚建嘉


  二○一四年,台湾发起了几场改变社会氛围的群众运动,很短的时间内聚集了巨大的力量。而最近几年很夯的「群众募资」,是运用众人的力量来支持一个理念或一个产品。这两件看似没有关联的事情,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共同参与」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人与人的互动越来越紧密,社群缩短了人与人对话的距离,也降低了对于「参与」的门槛。

  如何有效率且有计画地运用身边信任的人脉,来协助做人生中的各项决定,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想法。就像许多平价个人电脑的串联,可以成为一台惊人的超级电脑。本书就是有系统且清楚地教你运用你现有的人脉资源,并教你如何将这些人脉最大化,为你的人生提供重要的帮助。

  我曾经在FlyingV平台上发起群众募资「自己的牛奶自己救」,集合了众人的力量而开始了改变乳品产业的路,我知道没有群众的支持,绝对不可能跨过一开始的巨大门槛,也因为这个故事,让我成功的站上了TED的舞台与大家分享,但一直到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在这过程当中的成功是有迹可循的。

  以前,沟通成本过高,光要把一件事情和一位朋友讲清楚,就要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现在,只要一个动作、一个按键、一个回覆,就可以参与。「做决定」往往是最困难的,从你的信任圈或好友圈来出发,给予有帮助的建议,结果往往会给你意料之外的惊喜!我推荐大家在这本书当中学习叫别人和我们一起想主意!

前言

智慧共享,让社群人脉成为你的贵人


  「现在社群网站几乎是用来分享生活点滴,但在接下来的十年间,社群网站会帮助你回答与解决复杂问题。」——二○一四年二月四日脸书成立十週年,脸书创办人 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

  狄波拉的儿子李欧发烧跟起疹子,但她不太着急,反正四岁小朋友会生病在所难免,发烧也是家常便饭。那天是星期天,更是母亲节,狄波拉完全不想待在候诊室,但还是尽责地带他去看小儿科。

  狄波拉在候诊室更新脸书动态:「一大早到小儿科报到,真是好一个母亲节啊!」医生诊断后认为是链球菌感染,开抗生素给李欧。狄波拉再次更新脸书动态:「还好啦,链球菌感染而已。」

  几天后,李欧病情加剧,抗生素不太管用。在他们等待喉部菌种的检验报告之际,狄波拉拍下李欧躺在检查台上的可怜模样,发布在涂鸦墙上,再次更新脸书动态:「小宝贝病得更严重了,眼睛很肿,体温很高,盘尼西林没有用,可能是得到猩红热,也可能是玫瑰疹,也可能是……????唉!」

  许多人纷纷加油打气,祝李欧早日康复。隔天她再发了一张李欧的照片,是在家里拍的,他旁边摆着心爱的小熊玩偶,她的动态写说:「更肿了,尤其是眼睛跟下巴那边,体温也还是超高,可怜的小宝贝。」

  有些人说他可能是过敏,有些人说绝对是猩红热,有些人则叫她不要担心,希望检查结果赶快出来。大家都尽量给予支持,许多人自己也是为人父母,知道小孩生病却爱莫能助的感觉有多可怕。

  狄波拉发表最后一次贴文过后没多久,一位在脸书上追踪她的朋友打电话给她,这个叫做史蒂芬妮的网友不是医生,只是个妈妈,她跟狄波拉分享说她儿子以前有过相同症状,最后因为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住院,而川崎症是一种容易致命的罕见疾病。史蒂芬妮大力劝她说:「你们赶快去医院,拖愈久愈糟糕。」

  狄波拉发现脸书上收到很多私讯,另外两个网友是小儿科医师,也提起川崎症,叫她赶快带李欧去医院。

  一个小时出头以内,三个不同的人认为李欧有可能罹患这种容易致命的罕见疾病。当时还没有「智慧共享」(Mindsharing)这个名词,但狄波拉已经在运用她的线上人脉,善用她的社群网站,结果救了李欧一命。她在一篇网志说:「当初我有刻意想在脸书上问到答案吗?并没有。但潜意识里,我一定想过也许脸书上的几百个『朋友』当中卧虎藏龙,会有人知道这个侵袭我孩子的怪病是什么。」

  狄波拉跟他们确认过后,连忙带李欧就医,把川崎症的事情告诉小儿科医师。

  医师怎么回答呢?他说:「脸书太赞啦!」狄波拉知道她靠发文跟贴照片,促成集思广益,结果救了她儿子一命。

  靠群众智慧,做出更佳决策

  当我们面临职涯、财务、健康、人际关系、子女教养等课题,总想尽量做出最佳决策。如果我们做每个重要决定时,能获得世上最聪明的人提供一臂之力,该有多好?这乍听是天方夜谭,但其实不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办法集结几百个人的智慧,甚至几千个人的智慧,而且「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大家集思广益后比得上任何专业顾问。

  做正确决策很难。每当面临重大关头,我们很容易受情绪左右,无法做出理性客观的选择。任何情绪都会影响决策,即使引起情绪的事件已经过去许久也往往如此。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哈斯商学院行为经济学家爱德华多.安卓德(Eduardo Andrade)与丹.艾瑞利(Dan Ariely)的研究指出:「微小情绪本身似乎已消失,但仍会对决策造成影响。」这代表我们的决策有可能根本不理性或有缺陷,甚至往往都是如此。他们的研究指出,即使只是微小的情绪事件,也可能化为后来决策时的参考基准,棘手的是,我们自己根本浑然不觉。某人在你开车上班时挡到你的去路,结果好几个钟头以后,你回绝掉筹划数週的商业提案。你也许再也不会想起被挡到路这件事,但一时之间,对那名驾驶的火大不耐,却影响到工作决策或私人决定,而你对此一无所知。

  当我们诉诸群众智慧,可以获得不受我们自己情绪影响的他人意见,当作权衡依据,避免被自己单方面的偏颇想法彻底局限。如果我们学着善用群众智慧,相信集思广益的结果,我们能更迅速、容易做出更佳决策。群众智慧很有威力,我们能靠科技与社群网站善加运用。我的群众(具体来说,是年轻的以色列行销学教授安雅.谢皮耶[Aya Shapir])把这股力量称为「智慧共享」。听起来类似美国经典影集《星舰迷航记》(Star Trek)里「瓦肯人的心灵融合」,但其实智慧共享很简单,那就是善用手头上现有的工具与科技来取得并分享人类最棒的资源——我们彼此。

  只是这种心灵融合并不局限于两个人之间。

  重点在于,当我们共享智慧之际,不是叫别人替我们想主意,而是叫别人跟我们一起想主意。当别人跟我们一起脑力激盪,我们做的决定会好上许多。我不是叫你放弃个人意志,被大家牵着鼻子走,而是靠智慧共享善用「大家的头脑」(这远比「个人的头脑」更强),借此在职场上走得更顺畅,把人际关系经营得更理想,好好实现任何梦想与目标。

  无关盲目从众,讲究独立思考

  从小到大,别人都教说最好是由我领导别人,不要被别人领导。大多数人都听父母讲过:「如果你朋友从桥上跳下去,你也要跟着跳吗?」在现在这个时代与文化下,我们崇尚个人自主,讲求独立思考,不想受他人左右。然而智慧共享的重点在于,我们要以崭新眼光看待群众智慧,靠集思广益来解决问题。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美国专栏作家詹姆斯.索罗维基(James Surowiecki)在《群众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书中表示,有时多数比少数聪明。群众智慧理论的核心在于,如果你问一群人问题,他们合作得出的答案能媲美专家见解。

  智慧共享智慧并不代表盲目从众,也不代表放弃独立自主。做决定的不是整个群众,而是我们自己。只是我们在利用智慧共享之际,能获得可贵的消息、洞见与知识,大幅增进思维,明显改善生活。但别误会了,智慧共享跟「团体迷思」(groupthink)无关。根据团体迷思的定义,各成员会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整个团体一致,或是追求和谐与共识胜过追求事实,结果做出错误决策。这个共识往往源自成员认为整个团体具有某种价值观或思维体系,寻求某类「正确」答案,结果团体里沦为一言堂,缺乏不同声音,从根本上不鼓励独立思考。

  然而智慧共享讲究的正是独立思考,大家的想法各形各色,并不预设某种「正确」的决定或结果。只有当你集结一大群人,大家的年龄、背景、兴趣与专长等互不相同,提出的想法多元各异,你才能获得群众智慧。

  智慧共享与团体迷思完全相反。智慧共享强调的是集结所有人(至少是一个庞大社群网络)的智慧结晶。

  群众智慧是一项有力资产。正如总统向来有顾问智库团在一旁辅佐,你也能有一群厉害顾问在一旁待命,每当碰到超越个人知识或专业的疑难杂症,就能找他们伸出援手。你会从本书学到如何打造并管理数位关系,领略智慧共享如何在职场与生活上帮你一把,从而让你几乎达成任何目标。这不是什么高深学问,而是以一套很简单的方式,充分发挥一己社会网路的潜能。正所谓两颗脑袋胜过一颗脑袋,那如果有五颗脑袋、五十颗脑袋,甚至五千颗脑袋呢?总之,本书会把所需诀窍统统教给你。

  跟群众一起思考,解决万事

  智慧共享是善用「群众外包」(crowdsourcing)达到集思广益的目标,借此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发挥创意,还有替生活创造便利与乐趣。我们不要自己想破脑袋,而是靠网路科技跟一群人共同思考,先是提出问题,接着分析回应,最后靠群众智慧得出答案。

  二○○五年,美国新闻工作者郝杰夫(Jeff Howe)根据「外包」(outsourcing)这个用词,提出「群众外包」的概念。外包是把工作交给第三方去做,例如:聘请广告公司拟定行销策略。这是很热门的商业策略,有些公司想专注本业,往往把特定工作外包给专门公司打理。相较之下,群众外包是指外包给「一大群人」(群众),而不是外包给特定专家或公司。

  维基百科无疑是群众外包最知名的例子,规模最庞大,从许多方面来看,也是目前最重要的群众外包成果。维基百科最初的前提假设,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能提出可贵知识,因此任何人都能在一个免费线上百科新增或编辑资讯。维基百科的内容包罗万象,但是否精准可靠呢?一群自愿的非专业人士不受监督与指导,漫无章法组织,真有办法呈现正确资讯给大众吗?

  二○○五年,《自然》(Nature)期刊刊登一则研究,由专家分析维基百科与《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的四十二则条目,衡量何者较为准确,结果群众外包的维基百科几乎跟专家编撰的《大英百科全书》不相上下:维基百科的每则条目平均有三.九个错误,《大英百科全书》的每则条目平均有二.九个错误。二○一二年,牛津大学发表另外一个研究,指出维基百科甚至比《大英百科全书》更胜一筹。

  难道群众会变得更聪明吗?

  「群众集资」(crowdfunding,或译群众募资)是群众外包的另一个例子。群众集资不是找单一投资人投注大笔资金,而是找一大群人各自投注小额资金,毕竟一百个投资人不是好过一个投资人吗?那如果有一千万个投资人呢?鸡蛋没有全摆在同一个篮子里不是比较安全吗?

  传统上,需要资金的新创公司会找银行或创投公司说明点子,设法说服高层投入资金。如今有了群众集资,创业者能把「不错」或「没那么不错」(由群众决定)的点子直接呈现在一大群潜在投资人面前。鹅卵石科技公司(Pebble Technology)投入智慧型手表的研发工作,目标是让手表能跟智慧型手机同步更新,他们上知名群众集资平台「Kickstarter」寻求种子资金,起初集资目标是十万美元,每位出资超过一百一十五美元的投资人日后能以折扣价购买这项产品,结果才短短两小时就达成目标金额,最终在不到四十天的集资期限内募得一千万美元。这是目前数一数二成功的集资计画,吸引到将近七万名投资人。

  维基百科与鹅卵石科技公司都是善用群众力量的例子,但这类群众外包很花时间与心力。相较之下,你可以光靠社群网站共享智慧,在日常生活获得同样效用强大的可贵资源。你不只可以用脸书和推特打卡、标记同行的友人、分享晚餐内容或发表爱猫的影片,也可以用简单创新的方式获得群众智慧与力量,让朋友、朋友的朋友,甚至全球各地的人们,跟你一起集思广益。狄波拉靠群众智慧救了她儿子一命,无数人正靠智慧共享进行投资、提升职场表现、找到此生挚爱、学习如何教养子女,还有实现看似渺茫的梦想。

  这就是智慧共享,而且跟传统的群众外包不同,因为外包出去的是思考而非工作——是靠群众外包协助你做决策。你能靠智慧共享找一大群人跟你一起思考。我要不厌其烦地再说一次:智慧共享不是叫别人替你思考。箇中要点,是善用群众智慧与群众力量来做出更聪明的决定。

  你也许会问:「我用搜寻引擎查资料,不就算是在利用大家的智慧吗?」答案是:不对。当你搜寻资料的时候,你并没有叫大家跟你一起思考,而是靠一套演算法试图找出相关资讯,结果往往资讯是查到了,却是来自某间想卖东西给你的公司,例如:你想找出最棒的度假地点,于是打开搜寻引擎,结果搜寻到各家公司的广告,他们在各个「度假天堂」投入资金,只想吸引你过去一掷千金。

  然而当你利用智慧共享来决定度假地点,你可以提出个人的偏好与需求,大家凭这些条件给予建议,背后没有牟利考量。搜寻引擎是查资讯、资料与数据的好工具,却不算是下决定时的好帮手。智慧共享不是叫别人帮你做决定,而是请别人提出可供参考的决策依据,关键是革新与创意。

  群众的力量猜中牛的重量

  在我开始替TED演讲做准备以后,我问大家:「你们觉得我该怎么展现智慧共享所能提供的群众智慧与力量,最能让观众恍然大悟立刻赞同?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Bill Gates)在演讲现场释放出蚊子、美国神经解剖学家吉儿.泰勒(Jill Bolte Taylor)当众展示人脑,我又该怎么做呢?」

  没多久,许多点子纷纷出现,有些不好、有些很赞,其中十六岁的欧尔.萨吉(Or Sagy)建议我重现一百多年前某个有关群众智慧的知名实验。他说的那个实验最初是一九○七年由英国博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发表于《自然》期刊的一篇文章(话说一个十六岁少年怎么会知道这种事?),高尔顿在英国普利茅斯的乡下市集举办竞赛,请八百位观众猜测一只经过切块加工的牛有多重。

  他们没人知道正确答案,于是把所有猜测加总起来,得出平均值,结果竟然很准,胜过待在一旁的任何养牛专家。

  萨吉没有建议我把牛大卸八块,而是叫我把一只活生生的牛牵上台,请现场观众猜测重量。起初我觉得这点子很疯狂。牵一只活生生的牛上台?拜託……但群众智慧有个特点:群众会衡量彼此的点子。许多朋友看到这个点子,纷纷赞不绝口,突然间每个人都说:「快去找只牛吧!」

  我感到紧张,有些犹豫不决。找牛上台真的好吗?不过我决定相信大家,于是写信给TED团队提出演讲计画,信尾写说:「拜託,可以帮我找只牛吗?」我点击「传送」,开始等待。一小时过去了,毫无回音:又一小时过去了,仍无回音。

  那天晚上我做了第一场有关TED的恶梦(后来还有好多场)。在那一场梦中,TED团队收到我的电子邮件,临时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这个家伙在搞什么鬼!」他们全都坐在会议室里,决定告知我说,很抱歉,他们决定取消我的演讲,找牛上台的主意实在太扯了,更扯的是,他们原本竟然以为我够格担任TED的讲者。

  我醒来的前一刻,梦里的他们正好在对我说:「抱歉,你别打过来,我们会打给你。」我立刻冲向电脑确认邮件,万万没想到,他们竟然回信说很喜欢这个点子,会尽全力替我找来一只牛。我喜出望外,但也再度害怕起来:要是某位前排观众身穿红衣,那只牛冲过去展开攻击该怎么办?要是那只牛喝太多水,在台上拉尿该怎么办?许多夜晚我辗转难眠,想像带牛上台的各种悽惨下场。我死定了,而这完全是因为我自作聪明要寻求群众智慧,决定在TED演讲会场把牛请上台。

  两个星期后,主办单位说他们找了一家替好莱坞电影提供动物演员的公司,我不只请到一只牛,而且是请到一只电影明星牛,牠是一只公牛界的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

  那只牛上台时,我心跳暂停一拍,唿吸变得沉重,但仍硬着头皮走向牠,幸好牠跟恶梦中彻底相反,显得自在放松,实在非常专业。

  我把手搭在牠的背上,欢迎牠上台,然后请观众猜一猜牠有多重,用智慧型手机把预估数字传给主办单位。大家开始点着手机,我则继续演讲,但那只牛突然盯着一位恰巧身穿红衣的女性观众。我跟她说穿红衣可不太妙唷!观众听得开心叫好,但我心想:「希望主办单位有投保,就算这只牛发飙也赔得起。」

  接下来是揭晓时刻。现场有五百多名观众,最低预估数字为一百四十公斤,最高预估数字为三千六百三十四公斤。怎么会有人认为那只牛超过三千六百三十公斤啊(但四位观众都这么认为)?我在台上收到计算结果的信封,开心得松了一口气。那只牛的实际体重为八百一十五公斤,而观众预估数字的平均值为八百一十三公斤。没有任何观众完全猜对,但大家同心协力得出的结果足以跟任何专家媲美。群众智慧在一百年前管用,如今在TED舞台上管用,在我写书之际管用,在你面对人生之际也同样管用。

  现在我们开始来探索智慧共享的威力吧。

图书试读

如何找出群众,建立智慧共享?
 
那是我在微软的最后一天。经过十四年的美好时光,我即将卸下行销副总监的职务,开始攻读博士。我内心很惊惶。人资部门在你「离职」时会叫你填写许多表格,包括可怕的「物品归还表」,上面洋洋洒洒列出必须交还给公司的各类东西,包括笔电、桌机、手机、手机晶片卡、办公室钥匙与公司配车。我交还完公司配车以后,才沉痛领悟到我没把这最后一天规划清楚——我发现我没办法回家了。
 
我每交还一样东西,更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我不是靠微软的这些东西来定义自己,但它们许多年来是我职业身分的一部分。在职场上,我愈来愈以「微软的李尔」着称,现在我再度变回只是「李尔」。我想着这份失落感。当我交出代表专业身分的东西,我还是个专业人士吗?我先后交出我的笔电、我的手机、我的办公室钥匙,还有我的公司配车,变得有些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没错,找工作很难,但挥别工作更难。每一样必须归还的「财物」,原本都带有让我安心的作用。我最后一次踏入电梯,感到一无所有,满心混乱。我刚交出整个职业生涯了?交出我的未来了?交出我的专业了?
 
我按下一楼的按钮,感觉一颗心连同电梯往下沉。我还剩下任何属于我的专业吗?我回想那张物品归还表,感觉似乎遗漏某个重要东西、某个关键东西。这时我才明白,那份表格没有叫我交还脸书上的朋友、推特上的追随者,或者LinkedIn(最大的专业人才社交网站,中文名为领英)上的人脉。我没有把一切交还给微软。我最重要的专业资产并不属于任何公司,而是属于我自己。
 
我仍有人际网路。
 
我仍有我的「群众」。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出現,簡直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身為一個每天都要跟各式各樣資訊打交道的人,我最痛恨的就是「重複造輪子」和「閉門造車」。有時候,明明可能前人已經跌過坑,或是已經有很棒的解決方案,但因為資訊不流通,我們就得自己慢慢摸索,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本書《智慧共享的社群人脈學》提倡的「集思廣益」,正是我一直以來渴望的溝通模式。尤其是在工作上,不管是企劃發想、專案推進,或是遇到技術難題,如果能有一個平台,讓不同領域、不同經驗的人都能提供想法,那效率絕對會是指數級的提升!我對於「如何利用互聯網」這部分特別感興趣,因為現在的網路社群真的太多太雜了,我們需要的是能夠篩選、組織、並且真正產生價值的工具和方法。書裡如果能教我們怎麼找到對的社群、怎麼在社群中提問,甚至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智慧網絡,那真的太實用了。而且,能夠將這樣的思維應用到「生活、健康、愛情」這些更個人化的領域,想想就覺得很有趣,說不定我也可以找到適合我的健康飲食建議,或是增進感情的小撇步呢!總之,這本書的預期效益非常高,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能引導我們進入一個更高效率、更聰明生活方式的指南。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興趣,其實源於一個非常實際的體驗。最近我在創業,遇到很多我完全沒經驗的問題,像是市場分析、產品定位,還有團隊管理。我花了很多時間查資料、看教學影片,但總覺得少了一點「人味」和「實戰經驗」的輔助。這本書的出現,就像是為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智慧共享的社群人脈學」這個概念,完美契合了我現在最需要的「借力使力」的需求。我非常希望書中能深入探討,怎麼樣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個能夠「共享智慧」的社群,而不是流於形式。例如,它會不會教我們如何篩選出真正願意貢獻、有經驗的社群成員?如何設計一個讓大家樂於分享、互相學習的機制?或者,書中會不會有一些案例,分享其他創業者或是專業人士,是如何透過社群的力量,克服了巨大的挑戰,取得了成功?我對於「利用互聯網」的部分非常期待,畢竟現在網路上的社群平台五花八門,到底哪個最適合用來「集思廣益」?又該如何有效地運用這些平台?我很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實操性的建議,讓我能夠立刻運用到我的創業項目中,讓我的社群成為我最有力的後盾。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給我量身訂做的「創業錦囊」,充滿了實用性和前瞻性。

评分

哇!這本《智慧共享的社群人脈學》的書名,就已經讓我感到一股強大的能量!「智慧共享」這四個字,點出了當代社會最寶貴的資產之一,而「社群人脈學」則點出了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途徑。我一直覺得,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當我們能夠連結起來,匯集眾人的智慧,就能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尤其是在資訊爆炸、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單打獨鬥絕對不是長久之計。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利用網際網路這個強大的工具,去建立和維護一個能夠「集思廣益」的社群的可能性。我非常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在「集思廣益」的過程中,如何平衡個人獨特性和集體決策?又或者,當眾人意見紛紜時,該如何引導出最優化的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書中對於「解決工作、生活、健康、愛情難題」的承諾,讓我感到非常振奮。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挑戰,如果能有一個系統性的方法,利用社群的力量去克服,那絕對會大大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我特別希望書中能分享一些真實的案例,讓我看到「智慧共享」是如何具體地幫助人們解決了人生中的各種難題,並且最終「實現夢想」。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本能引導我們走向更聰明、更有效率、也更幸福的人生藍圖。

评分

這本《智慧共享的社群人脈學》光聽書名,就讓我這個「社群重度使用者」感到無比的興奮!我每天滑手機、逛論壇、參與各種線上群組,但老實說,很多時候只是在「資訊流」裡載浮載沉,真正能獲得「智慧」的時刻卻不多。所以,當我看到「利用互聯網集思廣益」這個概念,我立刻就聯想到,原來網路不只是用來娛樂和獲取資訊,它更是一個強大的「大腦」!我很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教我們如何辨識那些真正有價值的知識社群?或者,怎麼樣才能避免在網路世界裡被無用的資訊淹沒,而是能精準地找到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智囊團」。尤其書中提到「解決工作、生活、健康、愛情難題」,這完全打中了我的痛點!像是在感情上遇到瓶頸,有時候跟朋友聊,她們也可能陷入類似的困境,但如果能聽到更多不同角度的看法,或是曾經成功解決過類似問題的人的經驗,那絕對會更有啟發性。我特別期待書裡會分享一些具體的「集思廣益」技巧,例如提問的藝術、意見的匯總方法,甚至是如何建立一個人脈網絡,讓我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快速地連結到對的人。這本書感覺就像是一本「人生導航儀」,能帶我們在複雜的資訊世界中找到方向,並且利用集體智慧,加速實現目標!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我整個眼睛都亮了!「智慧共享的社群人脈學」,光聽就覺得很有份量,而且「如何利用互聯網集思廣益」這幾個字,根本就是在說我最近的心聲嘛!我常常覺得,明明網路這麼發達,大家資訊爆炸,但有時候遇到工作上的瓶頸,或是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困擾,總覺得一個人想破頭也不是辦法,而且有時候跟身邊的人問,他們可能也有類似的煩惱,或是給的建議方向不太對。這本書的點子太棒了!想到可以用一個更系統、更有效率的方式,透過網路上的社群,匯集眾人的智慧來解決問題,這真的非常有潛力!尤其後面提到的「解決工作、生活、健康、愛情難題,實現夢想」,簡直是把人生所有重要的面向都涵蓋進去了!我非常期待書裡會教我們實際操作的方法,像是怎麼樣建立一個能真正「共享智慧」的社群?如何提問才能引導出有價值的意見?或者,當大家意見不一的時候,要怎麼篩選和整合?我希望書中不只是理論,更能有實際的案例分享,讓我們知道別人是怎麼做的,並且提供一些工具或技巧,讓我們能立刻上手,不再只是單打獨鬥。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個能讓我們的人生升級的神器,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把它帶回家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