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国经济成长新引擎

互联网+:中国经济成长新引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互联网+
  • 中国经济
  • 经济发展
  • 创新驱动
  • 数字化转型
  • 新经济
  • 产业升级
  • 技术进步
  • 政策分析
  • 中国经济形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腾讯官方唯一正版授权
了解中国国家级战略「互联网+」权威读本

  如果我们错失互联网的使用,
  就像第二次产业革命时代拒绝使用电能。──马化腾

  中国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
  2015年首度提出「互联网+」最新指标政策
  中国传统企业正在飞速转型!
  当「互联网+」的革新如大潮来袭 台湾势必得站在浪头上

  跨界融合,连接未来无限可能

  「互联网+」是中国网际网路发展的新常态。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5年首度提出「互联网+」国家级行动计画,认为据此发展顺势而为,将能提升国家未来社会经济的水准。

  「+」指的是「连接」,即连接传统各行各业;「跨界融合」是全书的主要概念,也是书中诸位倡导者不断强调的重点。

  本书从理论层面、实践经验等多角度切入,全方面阐述互联网结合各产业的趋势,推荐给关心传统产业转型、互联网新经济等具备前瞻性思维的读者。

专业推荐(依来稿先后排序)

  PChome Online网路家庭董事长 詹宏志
  台大工管系暨商研所教授 黄俊尧
  世纪智库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创办人 许景泰 
  台湾电子商务创业联谊会理事长 郑纬筌
  Airyzone科技共同创办人 许世杰

  近年来,两岸席卷一股「互联网+」风潮,不但媒体热炒这个话题,网路创业也喜欢和「互联网+」扯上一些关系。但,「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我们鲜少在报章杂志上看到完整的论述,更有很多人不明就里那个「+」的意涵。
  本书原文版甫推出之际,我便已经抢先购买并阅读完毕,作者群在书中谈到「互联网+」时代的六大特征,马化腾更以腾讯公司投入泛娱乐和微信等服务为例,阐述他眼中的「互联网+」。本书从国家的高度切入,让读者可以将实务与理论相互印证,堪称近期一堆谈论「互联网+」书籍中的佳作,我也很乐意推荐给大家。
——台湾电子商务创业联谊会理事长 郑纬筌

  「互联网+」的本质是「无所不在的连结」,因此「网路产业」一词已经不再具有意义,所有的行业,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原有的力量与资源,都可以因为某些「连结」而产生「相乘」的变化。本书集结了十几位中国产学菁英的前瞻观点,详述了这些变化可能的样貌,以及这些变化会如何重塑中国社会与经济的未来发展,值得所有关心台湾未来发展的人仔细一读,尤其是「非网路产业」的企业家、政府官员与意见领袖们。
——Airyzone科技共同创办人 许世杰
《数字化浪潮下的产业变革与未来图景》 本书聚焦于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不同行业如何应对技术革新带来的冲击与机遇,深入剖析了数据要素的价值重塑、新兴技术的落地应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商业模式创新和社会治理的深刻变革。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案例支撑,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优化的演进路径。 --- 第一部分:数字化转型的宏观脉络与理论基石 本书开篇即构建了理解当前技术革命的理论框架。我们不再仅仅将数字化视为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基础性的生产力重组过程。 第一章:技术范式的转移与经济增长的新逻辑 本章追溯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演进脉络,从早期的自动化到当前的智能化,阐述了以云计算、物联网(IoT)和边缘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要素的生产函数。重点分析了“数据”如何从副产品升华为核心生产要素,并探讨了如何量化和激活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书中引用了多项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比了传统要素驱动型增长与效率驱动型增长的差异,强调了技术溢出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平台生态的崛起与市场结构的重塑 本书深入剖析了数字平台作为新型市场组织形式的内在逻辑。平台通过网络效应实现了快速扩张和对传统中间商的替代。然而,这种集中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详细分析了“双边市场理论”在不同行业(如出行、零售、内容分发)中的应用,并讨论了平台治理、数据垄断的界定以及如何通过监管手段促进公平竞争。书中通过对全球多个知名科技巨头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平台如何构建“护城河”以及新兴参与者如何通过“利基市场切入”实现突围。 第三章: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数字化重构 面对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与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日益凸显。本章着重探讨了区块链、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如何为供应链带来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我们不仅关注效率的提升,更强调韧性(Resilience)的构建。书中引入了“情景规划”的方法论,指导企业如何利用实时数据流构建敏捷的供应网络,以应对突发的冲击,从“准时制”(JIT)向“以防万一制”(Just-in-Case, 优化版)转变。 --- 第二部分:核心产业的深度渗透与模式创新 本部分聚焦于几个受数字化影响最为剧烈的核心产业,展示了技术如何驱动其内部流程的再造和价值链的延伸。 第四章: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从工业4.0到“黑灯工厂” 智能制造不再是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本章详细拆解了工业互联网的架构,重点论述了先进传感器、边缘智能与AI算法在预测性维护、柔性生产线调度中的具体应用。我们选取了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先进制造企业作为对比样本,分析了它们在人才结构、投资策略和技术路线图上的差异。书中特别关注了中小企业如何利用SaaS化的工业解决方案,跨越高昂的初期投资门槛,实现数字化转型。 第五章:金融科技(FinTech)的颠覆与监管的适应 金融业正经历一场由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深刻变革。本书探讨了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在跨境支付、资产数字化方面的潜力,同时也批判性地分析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带来的监管真空和系统性风险。支付清算、信用评估、财富管理等细分领域的技术应用被逐一剖析,重点讨论了人工智能在反欺诈和风险量化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平衡创新速度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医疗健康领域的精准化与普惠化 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正在催生个性化医疗的新时代。本章涵盖了基因测序数据分析、AI辅助诊断(CAD)的临床应用,以及远程医疗在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问题上的实践。书中对数据隐私保护(如联邦学习的应用)进行了专题论述,探讨了如何在利用海量医疗数据提升诊疗水平的同时,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与合规性。 ---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治理维度 数字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提升,更有深刻的社会结构调整和伦理挑战。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对这些挑战的审视与对未来治理的思考。 第七章:人力资本的进化:技能缺口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自动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结构性的,而非简单的替代。本章分析了未来十年最紧缺的“人机协作”技能组合,并探讨了教育体系如何从标准化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书中提出了构建“微证书”与“企业内部大学”相结合的终身学习生态系统的模型,以帮助劳动者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需求。 第八章:数字鸿沟的再定义与包容性增长 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并非普惠。本章深入探讨了“新的数字鸿沟”,它不仅表现为接入的不平等,更表现为使用技能和应用场景的可及性差异。我们对比了城市与乡村、高龄群体与年轻一代在数字服务获取上的差距,并提出了基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界面设计人性化和数字素养普及的多层次干预策略,以确保技术进步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整体的公平发展。 第九章: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与国际标准构建 数据作为新型资产,其安全与合规性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本章详尽梳理了全球主要的数据保护法规(如GDPR、CCPA等)的核心差异与趋同性。重点分析了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等前沿隐私计算技术在商业落地中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呼吁建立更加灵活、可迭代的国际数据流动与安全治理框架,以促进负责任的创新。 第十章: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化转型本身也消耗大量能源。本书的结论部分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反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从智能电网优化能源分配,到通过卫星遥感和AI监测环境污染,本书展示了科技如何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力量。同时,我们也审视了数据中心能耗问题,并提出了绿色计算、液冷技术等降低“数字碳足迹”的实际路径。 --- 总结: 《数字化浪潮下的产业变革与未来图景》旨在为决策者、行业领导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它不仅描述了正在发生的技术革命,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如何引导和管理这场变革,以确保它能带来一个更具韧性、更高效、更具包容性的经济未来。本书的分析立足于坚实的经验证据和审慎的理论推导,力求为理解和驾驭这个变动不居的数字时代提供一份不可或缺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化腾


  腾讯公司主要创办人之一,现任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互联网+」行动计画主要倡导者、推动者。

张晓峰

  价值中国会联席会长,「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价值中国智库丛书」主编。

图书目录

前言|「互联网+」连接普惠经济 马化腾

序章
跨界融合,连接一切 张晓峰
「互联网+」的密码 于扬
 
第一篇 「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之因
第一章|「互联网+」国家级行动计画
第二章|「互联网+」时代的六大特征
第三章|顺势而为,势是什么
 
第二篇 「互联网+」连接一切
第四章|互联网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
第五章|用「互联网+」连接未来
第六章|开创移动互联网新生态(1) 众创空间
第七章|开创移动互联网新生态(2) 微信
第八章|开创移动互联网新生态(3) 泛娱乐
第九章|连接社交网路
第十章|连接数位鸿沟
 
第三篇|「互联网+」行动计画
第十一章|行动计画导引
第十二章|互联网+工业
第十三章|互联网+金融
第十四章|互联网+能源
第十五章|互联网+健康、教育
第十六章|互联网+智慧生活
第十七章|互联网+X
第十八章|时代的风口
 
结语|创造属于你的「互联网+」时代
后记|「互联网+」是一种能力
 
出版说明

图书序言

前言

「互联网+」连接普惠经济
 
  今天,「互联网+」(Internet+)一下子成了社会和业界追捧的流行语,这是我两年前始料未及的。腾讯当时已在这个方向上积极探索了。

  2013年,我和马云、马明哲在上海一起推出众安保险时,就谈到了「互联网+」的实践。几天后的「WE大会」上,我再次提出「互联网+」是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七个目标之一。

  当时频繁提及「互联网+」,主要是想改变人们的一些固有看法。因为我们跟一些政府或传统行业的朋友交流时,发现他们很难理解我们在做什么。大家觉得,互联网是新经济、虚拟经济,跟自己所在的领域或传统行业没有太大关系,或是觉得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存在冲突,是颠覆、取代、捣乱甚至对立的关系。

  今天「互联网+」引发前所未有的热烈讨论,表明政府部门和各行各业对互联网的看法已有很大改变,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了虚炒「互联网+」概念的情况。

  我一直认为,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但互联网将「连接一切」;不必神化「互联网+」,但「互联网+」会成长为未来的新生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愈来愈多的实体、个人、设备都连接在了一起。互联网已不再仅仅是虚拟经济,而是主体经济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济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与互联网相连,互联网与万物共生共存,这成为大趋势。

  过去两年,我在各种场合提到最多的词可能就是「连接」。腾讯要做互联网的「连接器」,希望实现「连接一切」。连接,本身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我们的QQ(一款即时通讯软体)、微信,首先就是为了满足人与人的连接这个最基本的需求。现在,我们把人与服务、设备和内容源等连接起来,开始实现互联互动,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边界已经模煳。

  连接是一切可能性的基础,未来「互联网+」生态将建构在万物互联的基础之上。

  「互联网+」生态,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将利用资讯及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简称ICT)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推动各行业优化、成长、创新、新生。在此过程中,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会层出不穷,彼此交融,最终呈现出一个「连接一切」(万物互联)的新生态。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关系,不是「减去」(替代),而是「加上」。各行各业都有很深的产业基础和专业性,互联网在很多方面不能替代。

  我经常用电能来打比方。现在的互联网很像带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能」。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新的DNA(去氧核糖核酸),与各行各业结合之后,能够赋与后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如果我们错失互联网的使用,就好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拒绝使用电能。

  「互联网+」就像电能一样,把一种新的能力或DNA注入各行各业,使各行各业在新的环境中实现新生。比如,在互联网平台上,文学读者、影视观众、动漫爱好者、游戏玩家之间的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煳。游戏、动漫、文学、影视也不再孤立发展,而是通过凝聚粉丝情感的明星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财产权)互相连接,共融共生。可以说,「互联网+」给各个传统文化娱乐领域带来了一种新生。腾讯提出「泛娱乐」战略,围绕明星IP打造粉丝经济,正是行业大势所趋。

  「互联网+」是一种「寓大于小」的生态战略。在万物互联的新生态中,企业不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小单位,个人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小细胞。这使得传统企业的型态、边界正在发生变化,开放、灵活、「寓大于小」成为商业变革的趋势。

  过去,企业自上而下的进行市场推广,现在则需要基于感测、数据去感知每个使用者每个瞬间的位置、需求、行为,快速理解和响应每一个细胞的需求和行为,甚至和每一个不同的人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共鸣。

  未来,如果一个企业不能通过「互联网+」,实现与个体用户的「细胞级连接」,就如同一个生命体的神经末端麻木,肢体脱节,必将面临生存挑战。
借用「资讯熵」的概念来说,在「互联网+」生态中,实现连接的层级单位愈小,熵就愈低,商业活动、社会经济的耗费就愈少,效率就愈高,确定性就愈强,有序程度就愈高,生态体系也愈有活力。反之亦然。

  「互联网+」代表着以人为本、人人受益的「普惠经济」。局部、零碎、个体的价值和活力,在「互联网+」时代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万物互联和资讯爆炸带来的不是人的淹没,其实恰恰是人的凸显,每个人的个性更加容易被识别,消费者更灵活的参与到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中去,实现以人为本、连接到人、服务于人、人人受益。

  普惠经济也是一种集约型经济、绿色经济、共享经济,它能高效对接供需资源,提升闲置资源使用率,实现节能环保。例如,「互联网+」在共乘、房屋互换、二手交易、家政服务等领域创新迭出,以「滴滴专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正在「井喷式」发展,这为优化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实现绿色环保,解决现代城市难题带来了新的思维。

  腾讯参与「互联网+」生态的方式,主要是开放协作,跨界融合。张小龙说:「微信是一个森林,而不是一座宫殿。」我很认同。最近两年,腾讯对自己的业务做了大量减法,聚焦在最为核心的通讯社交平台、内容游戏等业务上,其他则交给合作伙伴。这是几年来我们历经痛苦得出的结论,我们会坚定的做所有创业者最好的合作伙伴。我喜欢「自留半条命」这个说法,把另外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这样才会形成一种生态。

  腾讯的开放平台上,如今已有几百万合作伙伴,数亿用户。很难讲今天的腾讯只是腾讯自己,企业正逐渐变成无边界的开放组织。

  现在包括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在内的生态公司都在往这方面努力,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腾讯早走一点,但只是早一点碰壁,早一点改而已。我相信大家都会走向开放。不管是资料开放、云端平台还是提供连接,我们都想把更多的资讯孤岛连接到各自的生态体系,让更多传统行业在这个体系中共生、发展,让各自生态体系里的用户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这是良性竞争,看谁做得更好,生态体系的黏性、用户量就会更多。

  经济领域之外,「互联网+」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运用空间也相当广阔。例如,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集合多项民生服务功能于一体,把政府服务大厅建在智慧型手机上,这将推动中国服务型政府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

  2015年4月中旬,腾讯与上海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时,有位政府官员在交流时提出,「互联网+」代表着未来,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甚至是社会型态变化的一种趋势。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互联网+」的确有无限想像空间。

  「互联网+」会成为未来经济社会的起跑线。摩尔定律(Moore's Law)与梅卡菲定律(Metcalfe's Law),这两个指数型成长的效应叠加在一起会发生什么?

  「互联网+」可能带来大量「弯道超车」的机会以及被超越的风险。例如,互联网正在成为中国包容性成长的动力,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国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在更广阔的国际竞争中,我们看到资源禀赋不同的各个国家,正重新聚集在「互联网+」这个起跑线上较量:已开发国家希望继续抢占优势生态位置,而开发中国家则希望借此实现弯道超车。时下大家热烈讨论的德国工业4.0和美国先进制造,都将互联网视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创新引擎。

  回头看中国,工业和信息(资讯)化部这个机构设置里,为什么把工业和资讯产业放在一起管理?战略意义其实也早已明确。

  2015年全国两会上,我再次提了「互联网+」的建议。很庆幸,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倡「互联网+」概念,正式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画。对于在互联网行业一线工作十几年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振奋。

  今天,在「互联网+」的起跑线面前,不但我们互联网行业从业者,而且各行各业乃至整个国家,都需要把握难得的机遇,做出至关重要的反应。

图书试读

序章
跨界融合,连接一切

张晓峰
价值中国会联席会长
「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
「价值中国智库丛书」主编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
 
如果说,过去我们对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这句话的理解还不那么深刻的话,我们面对互联网、「互联网+」似乎都可以变成那位先知,以我们的亲身感受,来给出未来流行度的一个预判。未必你不会再加上另外一句话:「连接已无处不在,将来终连接一切。」
 
麦肯钖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推崇iGDP(互联网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重点考察互联网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度;华为认为「连接」是新的生产要素,并推出「全球连接指数」(Global Connectivity Index,简称GCI),据以判断一个区域、一个行业的竞争力;近期腾讯亦发布「互联网+」指数。
 
史帝夫.贾伯斯视「一切都将无缝连接」为苹果(Apple)的持续竞争优势;马克.祖克柏2014年确立的脸书(Facebook)下个十年三大发展方向,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们想要连接整个世界」;而张瑞敏的海尔通过「人单合一双赢」战略,即「人」是员工,「单」是用户价值,将每个「人」和他的「用户价值」连接起来,人人是创客,「企业即人,人即企业」。
 
在2013年的WE大会上,马化腾曾提出了「互联网的未来是连接一切」的观点;2014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对「腾讯是一家连接型的公司」进行了阐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进一步明确表示腾讯要回归本质,专注做「互联网的连接器」。在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看来,「做为腾讯目前重要组成之一的互动娱乐业务,它的使命也应该是连接、维系人类一切的情感、梦想和想像」。
 
互联网、无缝连接、连接一切、跨界融合、协同创新,这些原来看起来不相干的字眼,现在组合起来让每个人都可以产生出联想。
 
互联网的实质是一种关系,「互联网+」的实质是关系及其智能连接方式。互联网去中心化,降低资讯不对称,重新解构了过去的组织结构、社会结构与关系结构,关系及其连接方式相对更具有随机性,主要是连接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在发挥作用;「互联网+」真正实现了分散式、零距离,关系的建构与连接融汇了人的智能,是「人工智能+人的智能+群体智能」的交汇。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互聯網+:中國經濟成長新引擎》的書名,確實勾起了我對於中國經濟轉型期許的好奇心。在我們所處的時代,互聯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工具,它更像是一種滲透式的力量,正在改變著各行各業的運作方式。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具體地闡述,中國是如何利用互聯網,將其龐大的市場潛力、以及不斷創新的科技實力,結合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經濟成長動力。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引擎」這個詞的解讀,這是否意味著「互聯網+」不僅僅是點綴,而是真正驅動經濟向前發展的核心動力?我對書中可能探討的案例很感興趣,例如,在金融科技領域,互聯網如何改變了支付、信貸、乃至投資的方式?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互聯網又如何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市民的生活品質?身為台灣的讀者,我希望從這本書中,能獲得對中國經濟脈動更為深入的理解,特別是當我們看到中國在數位經濟領域的飛速發展時,總是會思考其背後的邏輯和機制。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為我們揭開了中國經濟成長新動能的神秘面紗。

评分

坦白說,《互聯網+:中國經濟成長新引擎》這本書名,讓我聯想到一股由科技驅動的強勁脈動。我對書中會如何具體描繪「互聯網+」如何從一個概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感到相當期待。想像一下,當傳統的商業模式遇上無遠弗屆的互聯網,會激盪出怎樣的火花?是像淘寶、京東這樣的電商平台,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購物習慣,還是像滴滴、美團這樣的平台經濟,重塑了我們的生活服務?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中國政府在推動「互聯網+」戰略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政策如何有效地引導和支持企業的創新。從一個台灣讀者的角度,我非常希望能夠了解,中國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有哪些獨到的經驗和策略,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此外,我也好奇,在「互聯網+」的浪潮中,中國的傳統產業,像是農業、製造業、甚至是醫療和教育,是如何被賦予新的生命力的。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份深入的產業觀察報告,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中國經濟的新格局。

评分

這本《互聯網+:中國經濟成長新引擎》真是讓人眼前一亮!身在台灣,我們一直很關注對岸的經濟發展動態,特別是近幾年來「互聯網+」這個概念的興起,聽起來就充滿了活力和想像空間。書名就點出了重點,讓我好奇地想知道,中國是如何將互聯網這種看似虛無縹緲的技術,轉化成推動實體經濟成長的強大引擎的。我對書中會探討的具體案例很感興趣,比如那些傳統產業是如何透過互聯網進行轉型升級的?是利用電商平台拓展了銷售通路,還是導入大數據分析優化了生產流程?又或者是在服務業方面,互聯網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讓這些行業的體驗煥然一新?此外,我也期待書中能分析「互聯網+」背後所牽動的政策導向和市場機制,這對於我們理解中國整體經濟的發展脈絡至關重要。畢竟,從一個角度來看,互聯網的滲透無疑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它能否真正深入到產業的骨髓,帶來實質性的經濟效益,這才是最令人好奇的地方。我很想知道,台灣的企業能否從這些中國的經驗中學到什麼,或者說,台灣自身在發展互聯網經濟方面,與中國大陸相比,又有哪些獨特的優勢和挑戰?這本書的內容,聽起來就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參考。

评分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互聯網+:中國經濟成長新引擎》這本書的標題,似乎預告著一場數位浪潮如何重塑中國經濟的面貌。我常常在想,當我們談論「互聯網+」時,究竟是在談論一種技術的應用,還是一種思維模式的革新?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我尤其好奇,這種「+」號的連結,究竟是將互聯網作為一個附加選項,還是它已經成為了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 DNA?例如,在製造業方面,互聯網的加入是否讓生產過程變得更加智慧化、客製化?在農業領域,又是如何透過互聯網打破地域限制,實現精準種植和產銷對接?我對書中能夠呈現的,中國如何在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以及監管政策上,為「互聯網+」的發展提供土壤和養分,感到非常好奇。畢竟,任何一項大規模的經濟變革,都離不開系統性的支持。台灣雖然在互聯網應用上不乏創新,但面對中國這樣龐大的市場和快速的變革,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更宏觀的視野,理解中國經濟成長的新動能是如何被孕育和激發的。我也希望書中能探討,這種引擎的啟動,是否也伴隨著一些挑戰和風險,例如數位鴻溝的擴大,或是傳統產業轉型過程中面臨的陣痛。

评分

《互聯網+:中國經濟成長新引擎》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充滿了活力和前瞻性。我對於書中會如何闡釋「互聯網+」這個概念,以及它如何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新引擎」,感到相當好奇。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互聯網+」所帶來的產業結構性變化,例如,它如何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數位化轉型,以及催生了哪些全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我對書中可能呈現的實際案例很感興趣,像是如何透過互聯網平台,將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創造出新的價值。從一個台灣讀者的視角,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有更深刻的認識,特別是當我們看到中國在科技創新和應用方面的突飛猛進時,總會思考其背後的推動力。我希望書中能提供關於「互聯網+」如何與中國的社會、文化、以及政策環境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出這個「新引擎」的完整圖像。我也好奇,這種成長模式是否也伴隨著一些挑戰,例如數據安全、隱私保護,以及數位公平等問題,而書中又將如何探討這些面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