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十余年前笔者刚进入投资研究行业时,负责的是美国科技产业研究。当时中国大陆已有「世界工厂」的称号,台湾许多科技业也基于产业链和成本因素移往中国大陆进行代工生产。科技龙头像是惠普(HP)、IBM、思科(Cisco)、戴尔(Dell)的执行长定时会造访中国,巩固产业链并分配代工订单,费奥莉娜 (Carly Fiorina)、钱伯斯(Tom Chambers)、戴尔(Michael Dell)的名字不时出现在新闻里。当时中国的市场虽然深具潜力,然而制造出来的科技产品主要是销往全世界。
时至今日,中国制造业大国的角色逐渐退去,个人电脑早已不是美国科技产业的代表,微软(Microsoft)独霸软体作业系统的地位岌岌可危。美国科技业的代表已由苹果(Apple)、谷歌(Google)和脸书(Facebook)取代,新闻里常出现在中国市场的美国科技企业家,已经换成了库克 (Tim Cook)、佩吉 (Larry Page) 和查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他们分别代表了「移动」、「网路」和「社群」,所着眼的都是中国十三亿人的广大市场。不过此时中国在这些领域里,已不需要舶来品,小米、华为、中兴的手机佔有中国大部分的市场;百度(Baidu)的搜寻功力更适合中国人需要;淘宝网佔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网购市场;QQ、微信 (WeChat) 和微博 (Weibo)早就佔有中国即时通讯和社群网站的大部分眼球。
网路早已取代、或是改写许多产业的定义。网路扩大了零售业的版图,在实体之外创造了虚拟市集,营业时间成了二十四小时全年无休;网路重新定义了媒体,讯息的传播不再拘限于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物、固定设备,方式是双向沟通,速度是瞬间散布;网路让资料的搜寻成本降到最低,动动手指,看着萤幕,就能找到过去费尽力气埋首书堆才整理出来的资料。十多年前谁能想到,看影片、听音乐、等公车、读报纸、打的(叫计程车)、买门票、订餐厅、交朋友、出国旅游、逛街血拼、视讯开会、查查谁过去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和界面上一指完成?
中国在网路的建设,不论是硬体或软体,早已与世界并驾齐驱。不仅如此,中国已经开始定义下一阶段网路的视野,把网路的触角伸向过去神圣不可侵犯的金融领域。这本「互联网金融手册」就是尝试定义未来中国、甚至全世界网路金融的范围、秩序、以及游戏规则。
网路金融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在眼下的网路世界中,任何交易和买卖,只要牵扯到支付,都与网路金融有关。从网购一件毛衣,买一张旅游平安险,到转帐、汇款、买股票都算。只不过在多数国家中,这些交易的收付,不管是刷卡、汇款、还是帐户扣款,仍是在既有的银行体系下进行清算。换句话说,银行只是把营业方式「搬」到网路上作生意,一切还是在银行的体系内运作。由于银行业是特许行业,在各国都受到法律和政策的保护,也面临高度的监管。因此在网路金融1.0版的架构下,银行的角色依旧,网路的存在扩大了银行的业务范围,但对银行业的本质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不过网路对银行业的角色很早就开始出现颠覆的思考。在美国,一九九八年就出现了网路支付业者Paypal,二〇〇四年十二月月中国的阿里巴巴成立了支付宝,都是为了应付网上买卖双方的款项收付。目前在台湾只闻楼梯响的第三方支付,美国十六年前,中国在十年前就已出现,并且已经成为业界的圭臬。过去在网路交易的平台下,买卖双方多半互不认识,存在讯息不对称,交易过程具有风险:买家不确定是否如期收到货,也无法确认商品的品质,事后的网路评价只是聊备一格。支付宝让买家先把款项汇入专属的虚拟帐户,等到收到货后确认数量和品质,才通知支付宝付款。卖方只要如约定出货并获得买方确认,保证能收到货款,买方也有权利检视订购的货品是否如预期。让网购的安全性大幅提高,也扩大了网路交易的规模,二〇〇三年淘宝成立时的交易额不过二千万人民币,二〇一二年已正式突破一兆人民币(含天猫),相当于中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百分之五‧四!甫结束的二〇一四年「双十一」购物节定为全球购物元年,当天吸引全球二百一十一个国家参与,当天创下五百七十一亿人民币的营业额。
第三方支付的出现,不但打破了银行最终清算支付的角色,网购业者更拥有买卖双方交易和信用记录,具有征信的资料库。这原本专属于银行的业务,因为网路而出现了改变。
今日的支付宝,早已超越了在淘宝网上的支付功能。几乎任何实体或虚拟的交易,买方都能直接在支付宝上的帐户把款项「打」给卖方。笔者曾至中国自由行,事先在网上预订旅馆,结果旅馆人员表示订金可以从支付宝上「打」给他。这已非常近似银行帐户汇款,银行在支付宝的体系下,只是最初的资金池而已。二〇一四年九月,阿里巴巴的子公司浙江蚂蚁小微发起的浙江网商银行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开放民营银行试点的一步,採用全网路营运模式,提供小额存放款、保险、担保业务。传统实体银行的渠道优势可预期将渐渐产生质变。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B2B(企业对企业)与B2C(企业对消费者)的网路世界,阿里巴巴从B2B和B2C起家,二〇〇二年就推出诚信通,对註册会员的交易诚信记录作评估并公开,从此开始了大量的资料累积;二〇〇七年,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合作,由银行提供资金,阿里巴巴提供渠道与信用记录,对小微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此时阿里巴巴相当于替银行进行贷款风险评估;二〇一一年,阿里巴巴中止与建行、工行的合作,自行筹资小额贷款公司—阿里小贷,开始向杭州等部分城市的淘宝电商企业进行放款;不仅如此,阿里小贷分别向嘉实(二〇一二)和万家(二〇一三)二家基金公司透过募集资产证券化基金,将贷款予以证券化,扩大其贷款额度及规模。这种等于是准银行的营运模式,甚至比银行还先进。一般银行的放款债权还很少打包成证券化,拿到金融市场来募资。中国在网路金融的脚步,由网路业者带领,正在一步步产生变化。
网路金融在中国能够快速兴起,笔者认为主要有四点理由:
1.行动通讯、宽频、3G带来讯息传递方式的改变。许多原本通讯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因为行动通讯和3G能够接收大量的资讯。中国手机用户达到十二亿七千万户,其中3G/4G用户佔四成 (二〇一四年十月),商业活动和消费行为偋除了地域上的限制,降低了资讯取得和商业发展的成本,经济活动可以在网路上交易、交换、收付,社群讯息可以在网路上快速传播,社会的能量被激发。
2.传统银行业资源分配错置。在过去,银行业务围绕着国企和大型企业的放款,享有风险低、利差大的巨大好处。一般民企、中小微型企业、三农的资金需求未能被满足,社会资源配置严重不均,风险定价和管理不具效率,提供网路P2P贷款及众筹融资业务的发展空间。此外,「余额宝」的出现更是打中了银行业长期低成本、高利润的痛处,将中间的利差释放出来给一般大众共享。
3.网路具备了资料记录和存取的便捷性功能,大数据和云端计算更加速了资料分析和信息处理,个人消费行为、信用记录;企业资金水位、营运好坏都可以被分析和预估,商业营运范围的可能性扩大。从销售的淡旺季可以预估企业何时需要资金、过去的记录可以判断一个人下午五点是否需要叫车、六点是否需要订餐厅。目前每个人打开淘宝APP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阿里巴巴也能根据大数据分析,预测下一阶段的消费热点,提供给商家销售活动的准备。网路可以在经济活动发生前提供相关服务的讯息,这在传统商业模式下需要极高成本才能达到。
4.政府的态度决定了发展的潜力。中国仍是计划经济国家,政策支持的项目有较好的资源分配和市场开放。自「习、李体制」上台后,「开放市场」成为重要的基调,已多次将网路金融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二〇一三年八月国务院「关于促住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将网路金融第一次正式列入国家层级的文件。二〇一四年开放民营银行设立,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开放资本市场,网路对金融业的影响力只会与日俱增。
这本「互联网金融」尝试描绘出中国式的网路金融蓝图,让读者能够从中想像未来网路还有的可能性。
本书在架构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网路金融成形的原理和框架,以及当中的参与者 (第一~三章);第二部分是网路金融的表现型态,包括行动支付、第三方支付、虚拟货币、大数据(Big Data)与云端计算、网路征信、P2P贷款模式、群众募资等 (第四~十章);第三部分是网路金融的监管、资源共享,以及其他研究问题 (第十一~十二章)。
在第一部分的理论框架上,本书将网路金融定位在三大支柱上:支付、讯息处理、资源配置。支付功能超越了传统银行主导的清算体系,资金有能力在银行之外的体系间流动;网路讯息传播的能力已无庸置疑,社群网站更激化了这个特性,让资金供需方的讯息传递用更低的成本快速扩散,传统银行资讯中介者的角色受到挑战;有了体系外的金流与廉价的讯息传递,资金由供给端直接流向需求端成为可能,银行资金中介者的角色也面临弱化。网路金融发展的主导者大多是非金融业者,而且以网路业者和移动系统业者居多。网路业的无限想像空间和弹性是优势,系统业者拥有使用者资讯和通路也是优势。然而金融业者往往受限于高度监管和法规限制,面对新型态和商机往往担心对实体业务的影响而犹豫不前,观望市场发展作跟随着,或是被动期待法规松绑。
本书内容涵盖面广,除了介绍中国本地网路金融的各个面向之外,还介绍相当多世界各地的业者。例如美国网路股权交易业者SecondMarket、SharePost;P2P网路贷款业者Lending Club、Prosper;网路贷款业者Kabbage;群众募资的Kickstarter等。同时,书中也介绍了许多第三世界比较鲜为人知的例子,例如肯亚的手机银行业者M-PESA、南非移动运营商MTN旗下的Wizzit网路金融服务、菲律宾的网路银行业者G-Cash,其中肯亚的M-PESA的手机银行汇款业务,甚至已超过了传统金融机构汇款的金额。这些实例说明了网路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已经是迎头赶上西方世界的利器。印度新任总理莫迪 (Narendra Modi) 二〇一四年八月计划推出一项计划,让全印度每户人家都有一个以上银行帐户。印度目前仍有七成民众因为偏远贫穷,没有银行帐户,这项计划将创造七千五百万个新帐户。试想未来这些银行帐户的运作,会经由传统的银行广设新分行,还是凭着印度人手中早已习惯的手机?
本书的作者群均有学术背景,书中除了介绍网路金融的现象外,还伴随着学术理论的介绍。例如行动支付的网路提到移规模效应,书中引用了尼古拉斯‧伊科诺米季斯 (Nicholas Economides) 和查尔斯‧希默伯格 (Charles Himmerlberg) 的分析方法;网路信用贷款评估介绍了莫顿 (Robert Merton) 模型、CDS模型、Logit模型和贝氏判别法 (书中称为贝叶斯判别法);大数据分析採用了计量经济模型;网路证券投资则提到着名的Black-Letterman模型。这些动辄以向量、机率、公式呈现理论,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的确有吸收上的难度。不过换个角度看,面对未来潜力无穷的产业发展,如果只是一味画大饼,没有实质的理论基础,岂不又陷入了另一个空中楼阁?读者如果对公式模型感到艰涩难懂,大可略过不看,不过仍必须肯定作者群们的用心。
最后,我们花点篇幅谈谈台湾在网路金融上的发展。
台湾的电子商务起步并不算晚,发展也算快速,二〇一五年预估网购的规模将突破一兆台币,各式服务几乎一项不缺。然而,在网路金融的发展上,却不成比例地远远落后。无论在支付、贷款、筹资、理财的金融业务发展上,几乎可说是龟速前进。截至本文截稿为止,第三方支付的专法「电子支付机构管理条例」在立法院仅完成一读 (九月二十三日),最快也得到年底才完成立法。这其间光是主管机关属经济部还是金管会就耗费多时。开放哪些业务、参与者的资格认定等等又花了大半年时间。这还是在电子商务教父级人物开记者会重炮轰击后的「高效率」。在此之前,金管会仍坚持「非银行业的第三方支付业者不得经营多用途支付与储值业务」,却核准「银行与大陆支付业者合作,办理代国内网路商店收取交易款项的金流服务。」然而,就在教父开完记者会后四天,行政院却召开会议,定调开放。如此今是昨非的「高效率」,除了莞尔之外只能苦笑。尽管事隔将近一年半后法案终于一读,但开放的范围仍着重在网购及游戏平台上的「交易支付」而已,包括「线上储值」、「线下实质交易」、「无实体交易汇款」。对于其他网路金融可能发展的方向,包括纯贷款、纯汇款、筹资、理财等则完全不在讨论之内。甚至金管会表示,第三方支付申购基金「不会开放」,因为「大陆有特殊的利差环境」,该模式搬到台湾「没有优势」。
这无异又是一次行政单位以不精确的个人主观判断挡住产业发展的例子。回想如果没有电子商务教父的大声疾唿加上严辞批判,相信台湾的第三方支付仍然是一片沙漠。第三方支付的始祖—美国Paypal于一九八八年就成立了,全球一百九十多个国家参与,会员人数二亿,年交易金额超过六百亿美元;淘宝网的支付宝佔有中国这个庞大市场五十的市佔率,而且开始瞄准世界。余额宝所带动的网路理财风潮已成为业界教科书。全球电子商务每年已有三兆四千亿美元的产值,理财市场何止十倍于此?这么明显的全球趋势都可以被行政部门关起门来不开放,新兴的发展趋势更不可能从这样的思维中解放出来。
台湾的法令要与时俱进,唯有等到事情一发不可收拾时才会以牛步化动作。食安问题如此、军事审判如此、年金改革如此、自由贸易如此,金融法规如何能成为例外?我想,只有到未来不知何年,金融业跨不出蕞尔小岛,生存出现问题,而全球的网路金融早已扬长而去,台湾才会着手「研拟修法的可能性」。
台湾的金融业早已被低利率环境僵固的汇率政策压得喘不过气,无法打开海外市场更显得坐困愁城,靠销售手续费又面临同业杀价竞争。金融商品同质性太高、市场无法扩张、利润率被压低,「亚洲盃」沦为口号、网路金融看来又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着实令人为台湾金融业的未来捏把冷汗。
唐祖荫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