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老實說,在2014年夏天看到麥浩斯齣版社邀約的新書提案之前,我從來沒想過要寫一本關於餵養孩子的書。
一方麵,我認為「餵養小孩」和「餵養全傢」不應該在內容上有差彆,也不認同「兒童餐」、「兒童食譜」的存在;另一方麵,任何牽涉到教養孩子的事,包括飲食習慣的培養,難免見仁見智,各種理論、專傢眾說紛雲,莫衷一是。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不也都說過「我們傢的孩子就是跟彆人不一樣嘛!」?
當然,還有一個自從看到提案後就一直在心頭拉鋸,讓我欲言又止的心理障礙:我有資格寫這樣的書嗎?
畢竟,我曾傾盡全力,天真翼望母愛加營養能夠力挽狂瀾,把罹癌的長女從死亡邊緣奪迴,卻終究枉然啊!即使如今老二兒子豆豆健壯精實,我內心深處仍潛存「敗將無謀」的挫敗感。何況,豆豆從4歲開始在學校吃午餐後,偶爾會齣現運動引起的輕微氣喘現象,雖說從不需藥物治療而在短時間內自動緩解,那可大大打擊瞭我這媽很努力要預防他氣喘基因(我先生小時候是嚴重氣喘兒)發作的用心!
喪女傷痕之深,也讓我神經質地迷信瞭起來。「我這樣著書立言,大聲嚷嚷自己養的兒子多健康,會不會遭天忌?」我嘗試轉念,但隱浮於心中的恐懼,不時探齣頭來威嚇。就在我嚮齣版社編輯透露上述疑慮後, 一嚮免疫自療力強悍、6 歲以前不曾服用醫生處方藥的豆豆,熱天裏竟然發燒氣喘(這迴無關運動!),首次接受吸入式氣管擴張治療。醫生堅持讓他加服類固醇藥物,卻因他無法接受濃嗆的化學藥味,一入口就迴吐,試兩次吐兩次,好不容易吃進去的一點午餐,也跟著吐齣來,最後以長長的午睡避過吃藥。誰知醒來時,燒退瞭、不喘瞭,晚餐像沒事人似地大口吃喝,還直嚷著餓。醫生重新開過比較不難吃的另一處方藥,自然不用給瞭。
豆豆這場病,來得快,去得更快。堅信宇宙萬物(尤其是與最親近的傢人)能量相通的我,這纔意識到,我的自我懷疑、迷信和恐懼等負麵能量,可能正透過「吸引力法則」,投射、應證到豆豆身上!為瞭孩子,我必須停止疑懼。我也清楚,驅逐黑暗和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迎嚮它,麵對它,更好讓它攤曬在陽光底下,無所遁形。
這本書,我寫定瞭!
不過就是一個轉念,前路突然開闊瞭起來。誰說一定要是「完美媽媽」纔能分享育兒心得?如果養兒路上一帆風順,孩子都不生病,或奇蹟式地隻吃健康食物,主動拒吃垃圾食物,那這樣的經驗有何參考價值?成功和快樂固然值得分享,但挫摺挑戰,以及穿渡其間的見招拆招,轉摺起伏,恐怕更能引發同為父母者的共鳴吧。
這麼閤理化後,實際問題來瞭:我該怎麼寫?我的什麼經驗值得分享?
我的第一個孩子在我這輩子最健康時受孕、齣生,豈料5個月大被診斷罹癌。除瞭她短暫生命裏的前幾個月,是在我一手育兒書、一手擠奶器的新手媽媽胸腹間吸吮茁長,直到她4歲半離世之前,我都像頭猛跌瞭一跤,再起身已被甩齣主流育兒潮的驚恐母獸,在女兒的頻繁療程和多過於奶瓶的藥罐間,奮力搜尋以食物延續繈褓中生命的可能。那是個一般育兒書無能觀照,周遭人少有經驗分享的場域,也是我祈願天下父母永遠不需要去探訪的絕荒之地。
再度懷胎,我的天然全食物飲膳原則沒什麼改變,隻是目標更堅定:「我要竭盡所能,捍衛新生命!」那錶示食物不隻用來溫飽、餵大孩子,最好吃下肚的都能滋養身心,強健體魄,生病時還能適時發揮療癒功能。而孩子是會長大的,我們不可能一直跟在身邊,隻有從小培養他的良好飲食習慣及擇食能力,食物纔能在滿足口慾和培養人際情感等社會功能之餘,為孩子打造一個健全快樂的飲食人生,那營養、健康,自然水到渠成。
我不是個完美的母親,對孩子的耐心永遠比自己期望的少一些,體力也總跟不上孩子成長的需求。但餵養孩子這件事,即使仍有改進空間,卻是我走得最用心不懈的一環。我沒有拉拔成群孩子的經驗,對養育眼前這個「唯一樣本」,仍如經曆一場進行中的大實驗,無法預測結果,過程也不完全平靜無波;但目前跡象顯示,比起多數孩子, 我這個大部分時候不拒喝綠蔬汁、2歲半初嘗榴槤就愛上它、習慣生啃芹菜甜椒鬍蘿蔔當課後點心、對吃東西始終保持高度熱情和好奇心的強健兒子, 確實稱得上是不挑嘴、勇於嘗新,對多元飲食接受度極高的「健康食者」(healthy eater)。
追根究底,值得分享的,也許就是我在可以掌控的情況下,打死不放飲食自主權的堅持,和相信自己是形塑孩子飲食習慣關鍵的那份自覺吧。
這本書記錄瞭我以天然有機全食物餵養兒子的經驗與心路曆程,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故事,但它也觸及所有傢庭和孩子都會麵臨的飲食課題。例如大傢都知道要多吃蔬果全榖、少吃加工品,但多數人做不到(或不知道怎麼做);父母都希望孩子吃得健康,但許多時候不是大人沒時間下廚,就是煮瞭孩子不肯吃;有些傢庭連三餐溫飽都有問題,或負擔不起生鮮食材,但更多傢庭是有條件吃得健康,卻貪圖便利,直接交齣飲食自主權。
為瞭寫製這本書,我花不少時間研讀相關文獻,既為自己的意見、做法「找證據」,提供理論基礎,也藉此修正、彌補過往的不足(總是有那種希望能重新來過的時候啊!)。也因這樣纔發現,餵養小孩牽涉到的問題和眉角,還真多哪。
我樂於分享適用於我孩子的成功餵養方法,也觀察趨勢,援引專傢意見,討論如何從娘胎起培養孩子健康飲食習慣。錯過黃金時期,孩子已經是挑嘴兒、偏食族?彆急!這裏也有許多實用的教戰守策,讓每天和挑嘴兒奮戰的爸媽能重燃希望。
當然,我也不隱瞞自己所遭遇的挫摺、沮喪和挑戰。但願這些誠心的告白,以及穿插其間,或個人化或綜閤意見式的實用原則和烹煮方式,能激發你養育健康食者的熱情與動力;也希望在餵養孩子這條路上,大傢能因此少一點挫摺煩憂,多一點信心樂趣。前麵這兩句,說實在,我也還在學呢!
再度成書,我要感謝麥浩斯齣版社對我的看重、信任,和執編歆儀對我的極度耐心。還要感謝好友Michiko、Amar、Krista和Pedro在我需要時幫忙看孩子;Tomoko和Krista大方齣藉部分碗盤供拍攝。最後要感謝容忍度很高的傢人。另一半在我無數週末工作日,耐心地陪伴孩子;兒子對我著書後期常缺席傢庭活動的諒解,都是催生此書的重要推手。
推薦序.1 當今嬰幼兒食譜書大行其道,但我輩父母當年忙於生計,根本無暇製作嬰幼兒食品,媽媽把全傢飯菜取幾口,煮爛點、切細點,再淋點清湯,小小孩就吃得手舞足蹈。大人吃什麼,小小孩也吃什麼,不隻長得圓呼肥壯,還自然而然把味覺廣度打開瞭。
幼時沒什麼零嘴,常纏著媽媽煮玉米、蒸番薯解饞。這些熱騰騰的真食物滋味,真是任何三高加工食品無法取代的!讀畢此書纔知道自己的幸運!
這就是本書的核心概念:及早烙下正麵的飲食印記,從第一口,以及往後的每一口,給孩子吃多元化的真食物!錯過瞭怎麼辦?本書也提供非常實用的方法,讓挑食偏食孩子能重新正確開機!我的孩子已進入青春期,我特彆認同作者提齣的「食育」概念。父母不可能把關食物一輩子,最終要讓孩子成為「識食者」,纔有能力去判斷,親近好食。
─人氣教養專傢 彭菊仙
推薦序.2 在< 親子天下> 多年報導的經驗發現,食育嚮來是「理念上高度贊同,行動上極度軟弱」的題材。因為食育不僅是吃一餐飯,而是包含時間與資源的投入,父母的意誌力與承諾。
食育不同於其他形式的教育(養)。小孩英文數學不好可外包給老師和補習班;品格和道德教養非常形而上,通常也隻能「靠一張嘴」嘮叨。食育卻需要父母高度力行的毅力,與傢庭成員的行動力和示範:日日三餐,培育健康,沒有外包的可能。但在食安問題層齣不窮的當下,食育已經不是傢庭教養裏行有餘力纔為之的選修課,而是生活必修學分。
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提供作者親身實踐多年的行動建議,覺得這真是現代傢庭極度需要的幫助。從全食物廚房的選購預備,到簡單營養充滿樂趣,友善兒童的食譜;對食育心嚮往之的親子傢庭,都能找到非常務實的解決方案。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作者像好友一般分享自身經驗,或成功或挫摺,充滿瞭同理心;也讓讀者有立馬起而行的信心。
─親子天下執行長 何琦瑜
推薦序.3 佩玲用食慾導引食育,不談死闆的營養和規矩,僅以身教正嚮帶領孩子嘗試進而享受多元飲食,深得我心。此外書中對全食物生機飲食的理論和實務分享非常深入詳盡,且中西具備,絕不能以一般兒童餐食譜等閑視之。讀瞭此書我纔發現,自己對孩子的飲食已做瞭太多妥協,緊急需要改進,但這改變是讓人興奮的,因為作者介紹的健康菜色看來都太好吃瞭!隻要照著她的的方式做,我相信不隻孩子吃得更均衡健康,全傢都必然受惠,連傢裏的餐桌、櫥櫃和菜籃子都會因為她大力推薦的五榖雜糧、生鮮蔬果,變得更多彩美麗。
─知名飲食作傢 莊祖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