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食悟2:从口慾到食育,形塑孩子味觉关键的全食物料理

原味食悟2:从口慾到食育,形塑孩子味觉关键的全食物料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婴幼儿食谱
  • 儿童食谱
  • 全食物料理
  • 食育
  • 味觉开发
  • 亲子烹饪
  • 健康饮食
  • 营养食谱
  • 家庭料理
  • 原味食悟系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工业化食品时代,
你如何让孩子不陷溺于人工食味的诱惑,
教他们成为有择食能力的健康食者?

身为孩子健康的掌舵者,
你又该如何把优质食物摆上桌,让孩子愿意吃健康菜?

孩子的第一口,是深植味觉记忆的重要关键;
但习惯可以培养,也可以打破。
好习惯养成了,营养、健康,自然水到渠成。


 


  邱佩玲Pei的第一本食悟--「从口慾到食癒」,扭转了许多人对有机饮食的成见,原来吃健康菜不需要牺牲口味、亏待味蕾,还可以多元丰盛且滋味无穷!她的第二本食悟「从口慾到食育」,聚焦在餵养孩子上。

  在这一本兼顾教养与营养、理念和实务的实用育儿食书里,作者从自身经验出发!

  《Part1:我带孩子这样吃》分享她培养健康食者的方法,也不隐瞒她所遭遇的挫折挑战;并观察趋势,参酌多方意见,深入探讨现代人养小孩的难题和解套之法,笔调温暖诚挚不说教。

  《Part2:我的全食物厨房》介绍全食物厨房的必备品,并有详尽选购指南,教读者如何在食安风暴阴影下选择安全健康食材。

  《Part 3:给孩子、家人的全食物食谱》 带领家长制作连婴幼儿都能共享的美味健康食谱,是培养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起点,也帮家长省去不知该如何备食的困境。

  不论你是即将为人父母、希望孩子吃得更好,或是天天与孩子进行饮食大战,只要你关心下一代的饮食教育,都能透过此书浅显易懂、清晰可循的教养理念和作法,培养或改善孩子的饮食习惯。

  [ 核心精神.三养一趣 ]
  要孩子吃得更好更健康,不只牵涉到食物而已!只要爸妈体悟并实践 { 餵养=(教养 + 营养)x 乐趣 } 的养儿原则,自然会养出有择食能力,爱吃也能吃的健康孩子。而选择友善环境且滋养身心的全食物,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 适用对象.有餵养困扰的育儿者 ]
  任何追求健康美食、有心渐进改善饮食内容,或纯粹想让自己和家人吃得更健康的人。但注重孩子饮食,或有以下困扰的爸妈,更应该赶快翻开这本书:
  ★孩子讨厌吃的蔬菜很多,或根本不吃蔬菜
  ★孩子常常正餐吃不下,但饭后一直讨零食
  ★家中有这个不爱、那个不吃的挑嘴儿、偏食族或不愿尝新者
  ★孩子对加工食品的兴趣远大过于真食物
  ★常为孩子吃不好感到焦虑
  ★想让孩子吃得更好更健康,但不太会烹调和选购

  [ 择食&识食.这样带孩子吃 ]

  》学习「有意识」地与孩子进行饮食互动, 这包括:
  了解孩子并非天生不爱吃蔬菜;
  觉察好父母如何在无意中教出坏习惯;
  找到孩子挑食、吃不好的原因和对策;
  认识儿童餐和加工零嘴甜食如何将孩子推离真食物;
  接受每个人(包括难养的孩子)都可以透过学习、再学习,成为健康食者。

  》想培养孩子的择食能力,先检验买菜篮里的内容,把优质食物端上桌
  以天然有机全食物为基底,Pei将分享如何运用全谷类、超级食物、催芽、发酵来提高孩子家人的营养效率,也详解各类烹调用油和生鲜食材选购法。她悉心教家长分辨「伪健康食品」,也不忘分享让孩子愿意吃讨厌蔬菜的变身烹调,并鉅细靡遗地引导在30分钟内就可完成营养均衡、多彩多滋的午餐盒。

  在「形式可以儿童化,但内容不打折」的原则下,Pei在书中设计了适合全家人(包括婴幼儿)共享的近70道食谱,从自制基本常备食材、日常三餐,到孩子很难拒绝的抹酱、包卷杯塔类、零负担饮品、点心甜食等,每一道都以兼顾营养与安全的全真食材制作,是有心培养健康食者的家长实用的烹调指南,也是追求健康美食者扩展饮食内容的灵感泉源。

  》培养「识食者」,让孩子发自内心喜欢吃健康菜,才是一辈子受用的饮食习惯
  如果说有意识地与孩子进行饮食互动,并知道如何把安全健康的餐点摆上桌,是培养孩子择食能力与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那教导孩子成为「识食者」,则是让孩子从「不肯吃」到「愿意吃」,从「愿意吃」到发自内心「喜欢吃」蔬果等真食物的催化剂!饮食教育的根基,就从自家厨房和餐桌开始!只有通过味蕾与肚腹对美好食物的实际感知,及透过生产者与食物产生连结,才能启发孩子真心去欣赏、珍惜每一口食物,自然学会去尊重庄稼人与供养我们的土地。

  》为孩子建立稳定可预期的家庭饮食文化, 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情绪管理和快乐指数的必要条件
  家庭餐不只是给孩子稳定成长、营养健康的能量来源,也是一种家庭治疗。它形塑家庭饮食文化,让亲情的连结更紧密,也让妈妈的味道成为孩子的饮食核心记忆。回家煮饭,永远不嫌迟!

  1. 结合教养和营养、理念和实务,触及现代家庭多少都会面临的养儿困境,并提供具体解决方案。
  2. 详细解说全食物基底食材的特性、营养价值及使用方法,帮助你更有效率地执行全食物饮食。
  3. 提供0-99岁皆适用的有机全食物食谱。每道食谱作法详尽,关键处更附有图解,还规划了「食材事典」、「厨事笔记」、「家有婴幼儿」栏位,让读者使用更方便。

.联名推荐.

  彭菊仙/人气教养专家
  何琦瑜/亲子天下执行长
  庄祖宜/知名饮食作家
  番红花/知名亲子教养作家
  黄瑽宁/人气小儿科医师
书名:《舌尖上的智慧:孕育孩子健康味觉的启蒙之旅》 引言 孩子的味觉发育,是其一生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的基石。在现代社会,充斥着大量经过高度加工、添加了过量糖、盐和人工香料的食品,这使得许多孩子从小就形成了偏爱“重口味”的饮食习惯。这种味觉的偏差,不仅影响了他们对天然食物的接纳度,更可能为日后的慢性疾病埋下隐患。本书并非一本食谱大全,也非针对特定疾病的饮食疗法指南,而是聚焦于一个更深远的议题:如何科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建立健康、多元的味觉感知系统,将“吃”从单纯的生理需求提升为一种积极的感官学习与生活美育。 第一部分:味觉的奥秘与早期黄金期 第一章:揭开味蕾的神秘面纱 本章将深入浅出地探讨人类舌头上味蕾的结构与功能,区分基础的五种味觉——酸、甜、苦、咸、鲜的生理机制。重点分析胎儿期和婴幼儿期味觉系统的发育特点。阐述营养物质如何通过味道信息被大脑接收和编码,以及早期味觉体验对后续味觉偏好的决定性影响。我们探究,为什么有些孩子天生对某些味道(尤其是苦味)表现出强烈的抗拒,这背后隐藏的进化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从乳汁到辅食:味觉建立的起点 详细剖析母乳和配方奶喂养阶段对婴儿味觉形成的作用。母乳中微妙的食物风味传递机制如何为孩子开启味觉学习的第一课。进入辅食阶段,本书强调“原味”的重要性。反对过早地用糖和盐来“讨好”孩子的味蕾。我们提供一套基于月龄的味觉引入时间表,侧重于介绍天然食物的基底风味,例如蔬菜的微甜、豆类的醇厚、水果的酸甜平衡。 第三章:感官交响曲:味觉与其他感官的协同作用 食物的“味道”绝非仅仅是舌头上的感知。本章探讨了嗅觉、视觉、触觉(口感)和听觉(咀嚼声)如何共同构建孩子对食物的整体体验。分析颜色鲜艳度、食物质地(颗粒感、粘稠度)以及咀嚼时的声音,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食物的接受度。我们将提供实践方法,教家长如何通过优化食物的呈现方式,激发孩子探索食物的兴趣。 第二部分:构建多元味觉的实践路径 第四章:打破“恐新”魔咒:食物厌恶期的应对策略 食物厌恶期(Neophobia)是儿童发展中常见的挑战。本章深入分析孩子拒绝新食物的心理学根源,并提供一套基于反复接触原则的策略。强调“不施压、不强迫”的原则,介绍“多次接触法则”(The Rule of 10 to 15 Exposures),以及如何将新食物与孩子已接受的食物巧妙结合。我们不提供具体的食谱,而是侧重于操作的心理技巧,例如让孩子参与食物的挑选和准备过程,从而降低对未知食物的恐惧。 第五章:风味的层次感:从单一到复合的进阶引导 当孩子适应了基础的天然味道后,引导他们认识味道的“层次感”成为关键。本章讲解如何逐步引入天然香料和草本植物(如罗勒、迷迭香、姜黄、肉桂等),以替代人工调味剂。重点在于示范如何通过烹饪技巧(如慢炖、烘烤)来自然地提升食物的深度和复杂性,让孩子体会到不同风味组合带来的惊喜,而非单一的刺激。 第六章:餐桌的哲学:饮食文化与味觉教育的融合 味觉的培养也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本章讨论家庭用餐环境的重要性,倡导规律的用餐时间、固定的用餐地点,以及家庭成员共同进餐的仪式感。我们探讨如何通过讲述食物的来源故事(例如某样蔬菜的生长过程、某道菜肴的文化背景),将饮食行为与更广阔的世界连接起来,提升孩子对食物的尊重与好奇心。 第三部分:超越味蕾:饮食习惯的长期塑造 第七章:理解“饱腹感”与“饥饿信号”的对话 健康的味觉教育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上。本章聚焦于“直觉性进食”(Intuitive Eating)在儿童期的应用。详细阐述如何区分真正的饥饿与情绪性进食、无聊性进食。指导家长如何设定食物的“提供”者角色,而将“吃多少”的决定权留给孩子,从而培养他们对身体信号的敏感度,避免养成过度进食或节食的倾向。 第八章:食物的真相:培养批判性“食”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接触到的食物宣传无孔不入。本章旨在赋予家长和孩子识别加工食品的能力。我们不列出“禁用食品清单”,而是教授如何“阅读”配料表——理解各种化学名称背后的真实含义,辨识隐藏的糖分和不必要的添加剂。目标是让孩子在未来能够自主地做出明智的食物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市场推销。 结语:慢享生活,悦纳滋味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倡导一种更慢、更专注的饮食态度。味觉的塑造是一个需要耐心、重复和尊重的长期过程。它关乎的不仅是营养摄入,更是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品质的深刻体悟。通过细致的引导,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打开通往一个更广阔、更美味、更健康的世界的大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佩玲


  政大新闻系毕业,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传播硕士。

  曾任新闻工作者,如今是深度研究养生、自然疗癒和厨艺的健康美食者。定居美国印第安那州的她,多年前因个人健康危机和一场孩子的病变,开始追随兼顾健康与环境责任的有机乐活饮食。作菜对她来说,不纯是美味的探索与追求;一道好料理,也不仅止于滋养身心。透过对食材的认识,了解成就美味背后的因缘,以及人食地物依存的关系,是她在视觉、味蕾间寻求创意和乐趣之余,致力实践的一种生活态度,也是她冀望留给孩子一辈子受用的食育根基。

  2010年开始,她利用每月一次的厨艺课,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分享以有机、天然、在地、当令全食物为主的零负担健康烹调法。她的原创料理兼具东西方口味,是「食材在地化,口味国际化」的力行者。

  FB专页:www.facebook.com/peilincook?fref=ts

  相关着作
  《原味食悟:从口慾到食癒,让有机更美味的真食物料理(2015年封面改版全新上市)》
  《原味食悟:从口慾到食癒,让有机更美味的真食物料理》

图书目录

自序

Part 1我带孩子这样吃
引言:三养一趣,餵养(健康食者)=(教养+营养)x 乐趣
文1:吃饭非本能,靠学习而来
文2:饮食是习惯,不脱教养
文3:儿童餐,动物界奇观
文4:加工零嘴甜食的反作用力
文5:养成溯源,从零开始
文6:埋桩扎根,建立饮食架构
文7:永远不嫌迟,挑食小孩重新开机
文8:食慾,食育
文9:孩子可参与的厨务

Part 2我的全食物厨房

引言:不算卡路里,不数营养素;讲究颜色和种类,营养健康自然垂手可得。

我的储食柜 – 全食材打底,美味滋养少不了
全谷 – 破除全谷障碍,从心理开始
超级食物 – 现代人的营养特快车
Recipe/超级食物撒粉
油品 – 今日之是,明日之非?烹调用油再认识
Recipe/印度传统酥油
[ 自制食材&万用常备菜 ]
懒人豆浆
坚果种籽奶
催芽
韩式泡菜
油渍烤蕃茄
甜菜根红萝卜苹果沙拉
冷热皆宜的羊栖菜沙拉
[ Column ] 伪健康食品

Part 3给孩子、家人的全食物食谱

3-1早餐&抹酱
椰汁黑米红豆粥
香草海苔蛋卷
无面粉香蕉煎饼
免煮燕麦杯
晨光玉米粥
优格坚果地瓜
酪梨吐司
懒人果酱两款
榛果巧克力酱
优格起司抹酱
八角毛豆泥抹酱
[ Column ] 生鲜全食物选购指南

3-2季节时蔬
义式鲜菇青豆玉米粥
香草烤杏鲍菇
南洋风四季豆
烤茄条
栉瓜胚芽煎饼
咖哩马铃薯沙拉
芝麻菜南瓜沙拉
香橙甜菜沙拉
椰香南瓜泥
印式豆腐蔬食咖哩
[ Column ] 先斩后奏的完美变身菜

3-3肉品海鲜
橙香蜜汁烤鸡翅
泡菜炒肉片
海带根蔬烧小排
香料烤里肌
慢煨牛腩
摩洛哥风味炖羊肉
希腊风味烤羊排
香煎海虾
芫荽香茅虾
酱渍鲭鱼烧
罗勒番茄中卷
烤鲑鱼佐阿根廷青酱
香煎干贝佐鲜磨青豆仁
[ Column ] 能量满满午餐盒

3-4包卷杯塔类
芝麻菜番茄蛋塔
多彩多滋越式米卷
咖哩虾杯
无派皮栉瓜鲑鱼迷你咸派
甜菜叶藜麦塔

3-5全谷饭面干豆
毛豆香菇薏芢拌饭
零麸质笕籽玉米面包
明虾鲜酪全麦螺旋面沙拉
半全麦兰州拉面
半全麦核桃葡萄干欧包
彩虹豆子沙拉佐味噌酪梨酱
基本款扁豆汤

3-6零负担饮品点心甜食
奇亚籽柠檬饮
发酵菌菇茶
香煎玉米糕
小黄瓜卷
爆米花
超级种籽蛋白棒
枸杞种籽脆片
奇亚籽布丁
椰香莓果奶酥
免烤布朗尼
水果拉昔冰棒
[ Column ] 利益众生的厨活良习
[ Food memories ] 妈妈的味道:孩子饮食的核心记忆
Recipe/刘妈妈的淡菜羹汤

图书序言

作者序

  老实说,在2014年夏天看到麦浩斯出版社邀约的新书提案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要写一本关于餵养孩子的书。

  一方面,我认为「餵养小孩」和「餵养全家」不应该在内容上有差别,也不认同「儿童餐」、「儿童食谱」的存在;另一方面,任何牵涉到教养孩子的事,包括饮食习惯的培养,难免见仁见智,各种理论、专家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不也都说过「我们家的孩子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嘛!」?

  当然,还有一个自从看到提案后就一直在心头拉锯,让我欲言又止的心理障碍:我有资格写这样的书吗?

  毕竟,我曾倾尽全力,天真翼望母爱加营养能够力挽狂澜,把罹癌的长女从死亡边缘夺回,却终究枉然啊!即使如今老二儿子豆豆健壮精实,我内心深处仍潜存「败将无谋」的挫败感。何况,豆豆从4岁开始在学校吃午餐后,偶尔会出现运动引起的轻微气喘现象,虽说从不需药物治疗而在短时间内自动缓解,那可大大打击了我这妈很努力要预防他气喘基因(我先生小时候是严重气喘儿)发作的用心!

  丧女伤痕之深,也让我神经质地迷信了起来。「我这样着书立言,大声嚷嚷自己养的儿子多健康,会不会遭天忌?」我尝试转念,但隐浮于心中的恐惧,不时探出头来威吓。就在我向出版社编辑透露上述疑虑后, 一向免疫自疗力强悍、6 岁以前不曾服用医生处方药的豆豆,热天里竟然发烧气喘(这回无关运动!),首次接受吸入式气管扩张治疗。医生坚持让他加服类固醇药物,却因他无法接受浓呛的化学药味,一入口就回吐,试两次吐两次,好不容易吃进去的一点午餐,也跟着吐出来,最后以长长的午睡避过吃药。谁知醒来时,烧退了、不喘了,晚餐像没事人似地大口吃喝,还直嚷着饿。医生重新开过比较不难吃的另一处方药,自然不用给了。

  豆豆这场病,来得快,去得更快。坚信宇宙万物(尤其是与最亲近的家人)能量相通的我,这才意识到,我的自我怀疑、迷信和恐惧等负面能量,可能正透过「吸引力法则」,投射、应证到豆豆身上!为了孩子,我必须停止疑惧。我也清楚,驱逐黑暗和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迎向它,面对它,更好让它摊晒在阳光底下,无所遁形。

  这本书,我写定了!

  不过就是一个转念,前路突然开阔了起来。谁说一定要是「完美妈妈」才能分享育儿心得?如果养儿路上一帆风顺,孩子都不生病,或奇蹟式地只吃健康食物,主动拒吃垃圾食物,那这样的经验有何参考价值?成功和快乐固然值得分享,但挫折挑战,以及穿渡其间的见招拆招,转折起伏,恐怕更能引发同为父母者的共鸣吧。

  这么合理化后,实际问题来了:我该怎么写?我的什么经验值得分享?

  我的第一个孩子在我这辈子最健康时受孕、出生,岂料5个月大被诊断罹癌。除了她短暂生命里的前几个月,是在我一手育儿书、一手挤奶器的新手妈妈胸腹间吸吮茁长,直到她4岁半离世之前,我都像头勐跌了一跤,再起身已被甩出主流育儿潮的惊恐母兽,在女儿的频繁疗程和多过于奶瓶的药罐间,奋力搜寻以食物延续襁褓中生命的可能。那是个一般育儿书无能观照,周遭人少有经验分享的场域,也是我祈愿天下父母永远不需要去探访的绝荒之地。

  再度怀胎,我的天然全食物饮膳原则没什么改变,只是目标更坚定:「我要竭尽所能,捍卫新生命!」那表示食物不只用来温饱、餵大孩子,最好吃下肚的都能滋养身心,强健体魄,生病时还能适时发挥疗癒功能。而孩子是会长大的,我们不可能一直跟在身边,只有从小培养他的良好饮食习惯及择食能力,食物才能在满足口慾和培养人际情感等社会功能之余,为孩子打造一个健全快乐的饮食人生,那营养、健康,自然水到渠成。

  我不是个完美的母亲,对孩子的耐心永远比自己期望的少一些,体力也总跟不上孩子成长的需求。但餵养孩子这件事,即使仍有改进空间,却是我走得最用心不懈的一环。我没有拉拔成群孩子的经验,对养育眼前这个「唯一样本」,仍如经历一场进行中的大实验,无法预测结果,过程也不完全平静无波;但目前迹象显示,比起多数孩子, 我这个大部分时候不拒喝绿蔬汁、2岁半初尝榴槤就爱上它、习惯生啃芹菜甜椒胡萝卜当课后点心、对吃东西始终保持高度热情和好奇心的强健儿子, 确实称得上是不挑嘴、勇于尝新,对多元饮食接受度极高的「健康食者」(healthy eater)。

  追根究底,值得分享的,也许就是我在可以掌控的情况下,打死不放饮食自主权的坚持,和相信自己是形塑孩子饮食习惯关键的那份自觉吧。

  这本书记录了我以天然有机全食物餵养儿子的经验与心路历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故事,但它也触及所有家庭和孩子都会面临的饮食课题。例如大家都知道要多吃蔬果全谷、少吃加工品,但多数人做不到(或不知道怎么做);父母都希望孩子吃得健康,但许多时候不是大人没时间下厨,就是煮了孩子不肯吃;有些家庭连三餐温饱都有问题,或负担不起生鲜食材,但更多家庭是有条件吃得健康,却贪图便利,直接交出饮食自主权。

  为了写制这本书,我花不少时间研读相关文献,既为自己的意见、做法「找证据」,提供理论基础,也借此修正、弥补过往的不足(总是有那种希望能重新来过的时候啊!)。也因这样才发现,餵养小孩牵涉到的问题和眉角,还真多哪。

  我乐于分享适用于我孩子的成功餵养方法,也观察趋势,援引专家意见,讨论如何从娘胎起培养孩子健康饮食习惯。错过黄金时期,孩子已经是挑嘴儿、偏食族?别急!这里也有许多实用的教战守策,让每天和挑嘴儿奋战的爸妈能重燃希望。

  当然,我也不隐瞒自己所遭遇的挫折、沮丧和挑战。但愿这些诚心的告白,以及穿插其间,或个人化或综合意见式的实用原则和烹煮方式,能激发你养育健康食者的热情与动力;也希望在餵养孩子这条路上,大家能因此少一点挫折烦忧,多一点信心乐趣。前面这两句,说实在,我也还在学呢!

  再度成书,我要感谢麦浩斯出版社对我的看重、信任,和执编歆仪对我的极度耐心。还要感谢好友Michiko、Amar、Krista和Pedro在我需要时帮忙看孩子;Tomoko和Krista大方出借部分碗盘供拍摄。最后要感谢容忍度很高的家人。另一半在我无数週末工作日,耐心地陪伴孩子;儿子对我着书后期常缺席家庭活动的谅解,都是催生此书的重要推手。

推荐序.1

  当今婴幼儿食谱书大行其道,但我辈父母当年忙于生计,根本无暇制作婴幼儿食品,妈妈把全家饭菜取几口,煮烂点、切细点,再淋点清汤,小小孩就吃得手舞足蹈。大人吃什么,小小孩也吃什么,不只长得圆唿肥壮,还自然而然把味觉广度打开了。

  幼时没什么零嘴,常缠着妈妈煮玉米、蒸番薯解馋。这些热腾腾的真食物滋味,真是任何三高加工食品无法取代的!读毕此书才知道自己的幸运!

  这就是本书的核心概念:及早烙下正面的饮食印记,从第一口,以及往后的每一口,给孩子吃多元化的真食物!错过了怎么办?本书也提供非常实用的方法,让挑食偏食孩子能重新正确开机!我的孩子已进入青春期,我特别认同作者提出的「食育」概念。父母不可能把关食物一辈子,最终要让孩子成为「识食者」,才有能力去判断,亲近好食。

─人气教养专家 彭菊仙

推荐序.2

  在< 亲子天下> 多年报导的经验发现,食育向来是「理念上高度赞同,行动上极度软弱」的题材。因为食育不仅是吃一餐饭,而是包含时间与资源的投入,父母的意志力与承诺。

  食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养)。小孩英文数学不好可外包给老师和补习班;品格和道德教养非常形而上,通常也只能「靠一张嘴」唠叨。食育却需要父母高度力行的毅力,与家庭成员的行动力和示范:日日三餐,培育健康,没有外包的可能。但在食安问题层出不穷的当下,食育已经不是家庭教养里行有余力才为之的选修课,而是生活必修学分。

  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提供作者亲身实践多年的行动建议,觉得这真是现代家庭极度需要的帮助。从全食物厨房的选购预备,到简单营养充满乐趣,友善儿童的食谱;对食育心向往之的亲子家庭,都能找到非常务实的解决方案。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像好友一般分享自身经验,或成功或挫折,充满了同理心;也让读者有立马起而行的信心。

─亲子天下执行长 何琦瑜

推荐序.3

  佩玲用食慾导引食育,不谈死板的营养和规矩,仅以身教正向带领孩子尝试进而享受多元饮食,深得我心。此外书中对全食物生机饮食的理论和实务分享非常深入详尽,且中西具备,绝不能以一般儿童餐食谱等闲视之。读了此书我才发现,自己对孩子的饮食已做了太多妥协,紧急需要改进,但这改变是让人兴奋的,因为作者介绍的健康菜色看来都太好吃了!只要照着她的的方式做,我相信不只孩子吃得更均衡健康,全家都必然受惠,连家里的餐桌、橱柜和菜篮子都会因为她大力推荐的五谷杂粮、生鲜蔬果,变得更多彩美丽。

─知名饮食作家 庄祖宜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原味食悟2》的消息,我真的是欣喜若狂!上一本书《原味食悟1》在我家厨房里简直就是一本“圣经”,经常翻阅,而且实践起来也让我受益匪浅。现在看到有续集,而且主题更加聚焦在“从口慾到食育”以及“味觉关键”的培养,这绝对是我一直以来最想深入了解的领域。我经常观察我家小孩,有时候他们对某种食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时候又突然完全抗拒,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我们大人在无意中就影响了他们的味觉判断?《原味食悟2》似乎直接点出了这个核心问题,并且提出“全食物料理”作为解决之道。对我而言,全食物不仅仅是食材的天然与纯粹,更代表了一种对生命的态度。用最接近食物原本样貌的方式去烹调,不仅能保留最多的营养,更能让孩子体会到食材最纯粹的风味。这与我们小时候那种“妈妈的味道”其实是有共通之处的,是那种来自土地、充满温度的味道。我很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一步步引导我们,如何辨识和满足孩子的“口慾”背后的需求,而不是仅仅被表面的喜好所牵引。更重要的是,如何将“食育”这个概念,融入到日常的餐桌上,让孩子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学会对食物的尊重、对自然的感恩,甚至是对自己身体的负责。这不仅仅是烹饪技巧的提升,更是一次关于親子關係和生命教育的深刻实践。期待这本书能给我更多清晰、可行的指导,让我能够真正地“形塑”出孩子健康的味觉,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名《原味食悟2:从口慾到食育,形塑孩子味觉关键的全食物料理》,光是读起来就觉得非常有力量,也充满了温柔的指引。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深知传统饮食文化中蕴含的许多宝贵智慧,但现代社会快速的脚步,让我们很容易在便利性中迷失了方向。尤其是说到孩子的饮食,更是让人操心。过去,我们可能更注重“有没有得吃”,现在则更关心“吃什么”以及“怎么吃”。《原味食悟2》点出了“口慾”和“食育”这两个核心概念,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的“口慾”,其实是我们大人没有好好引导的体现。我们是不是太容易用零食、甜点来安抚孩子,或是用“奖励”的方式来让他们乖乖吃饭?这无形中就在塑造他们的味觉偏好,也阻碍了“食育”的进行。全食物料理的概念,本身就传递了一种对食材的尊重和对身体的负责,这与我们传统所讲的“食疗”、“药食同源”的精神不谋而合。但如何将这些理念落实到日常的烹饪中,尤其是针对口味多变的孩子,确实需要高超的技巧和深刻的理解。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释“味觉关键”,以及如何透过“全食物料理”来“形塑”它。这不仅仅是关于食谱,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和教育理念的传递。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更深刻的体悟,让我能更有信心地为孩子准备每一餐,让他们在品尝食物的同时,也学习如何尊重食物、理解食物,并最终拥有健康的味蕾和健全的人格。

评分

终于等到《原味食悟2》!上次那本《原味食悟》简直是我厨房里的救星,很多原本觉得麻烦或不可能的料理,在它的指导下都变得轻松易学,而且全家人都吃得很开心。这次听到有续集,而且主题是“从口慾到食育,形塑孩子味觉关键的全食物料理”,我真的是激动得搓手手!我常常觉得,现在的小孩真的太容易接触到太多不健康的食物,糖分、色素、各种添加物充斥着他们的世界,这对他们正在发育的味蕾绝对是一种摧残。而“全食物料理”的概念,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对孩子健康最直接、最负责的承诺。它代表了对食材最基本的尊重,让孩子吃到最纯粹、最本真的味道。但“从口慾到食育”这个说法,更是点醒了我。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应付孩子的“想吃”,但却没有真正去引导他们“应该吃”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吃。这中间的鸿沟,正是“食育”所在。我非常期待《原味食悟2》能够提供更深入的见解,教我如何辨识孩子看似“口慾”的需求背后,是不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出更多具体、可操作的“全食物料理”方法,让我能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轻松为孩子准备出既美味又营养的餐点。最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帮助我“形塑”出孩子健康的味觉,让他们从小就能爱上天然的味道,远离加工食品的诱惑,拥有受益一生的好胃口和好身体。

评分

《原味食悟2》这个书名,简直是击中了我作为父母的痛点,但又带着一股温暖的希望。作为在台湾生活的一个普通家长,我每天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让我的孩子吃得健康,并且能真正地享受食物。上一本《原味食悟》就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开始思考食物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更天然的方式来为家人准备餐点。这次的续集,更是直接切入“从口慾到食育”的议题,这让我非常兴奋!“口慾”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一味地被口慾牵着鼻子走,很容易导致孩子挑食、偏食,甚至养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而“食育”则是我们大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是通过引导让孩子认识食物、尊重食物、理解食物的价值。我一直觉得,培养孩子的味觉,不仅仅是让他们尝到美味,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欣赏食物的多样性,学会区分食物的营养,学会感知食物带给身体的感受。全食物料理,听起来就充满了一种回归自然的哲学,它强调的是食材本身的生命力,而不是经过过多加工后的“速成”美味。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全食物”的理念,与“形塑孩子味觉关键”联系起来。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识别孩子真正的需求,而不是被表面的“想吃”所迷惑?会不会有关于如何引导孩子尝试新食材、如何让他们感受到食材本身的独特风味的建议?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才能让我的孩子,不仅仅满足于短暂的口腹之欲,更能从中获得长久的健康和对食物的深刻理解。

评分

终于等到《原味食悟2》出版,上一本《原味食悟1》就让我惊艳不已,这次的续集更是让我期待满满了!身为一个每天为了孩子三餐伤透脑筋的妈妈,我深信「吃」不只是填饱肚子,更是滋养身心,甚至是建立孩子与食物、与生活关系的重要一环。我一直很崇尚“全食物”的概念,觉得加工食品的残留物实在让人担忧,但要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做到,有时候真的感到力不从心。上一本书给了我许多实用的启发,从食材的选择到烹调的技巧,都让我觉得很有亲切感,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食谱,而是真正可以融入家庭日常的。这次的《原味食悟2》,听书名就知道,更加深入探讨了“从口慾到食育”这个主题,这一点特别打动我。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觉得孩子“爱吃”或者“不吃”,但很少去思考这背后隐藏的“口慾”和“食育”的意义。是不是我们一味的迎合孩子的口慾,反而忽略了培养他们正确饮食习惯的重要性?是不是我们以为只要把菜端上桌就是尽责,却忽略了让孩子参与、理解食物的过程?这些都是我常常在思考,但找不到清晰方向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我的育儿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对如何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味觉、培养独立思考的饮食能力有了更具体的想法。我真的迫不及待想打开这本书,看看作者又会带给我们哪些惊喜和实践的方法,希望能从中找到更多关于“食育”的答案,让我的孩子不仅吃得健康,更能吃出智慧和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