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从经济学家观点看世界贸易的市场、权力和政治(10週年增订版)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从经济学家观点看世界贸易的市场、权力和政治(10週年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ietra Rivoli
图书标签:
  • 全球贸易
  • 经济学
  • 市场
  • 政治
  • T恤
  • 全球化
  • 供应链
  • 国际经济
  • 贸易史
  • 经济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雄踞畅销书榜10週年最新增订版
亚马逊网路书店4.6颗星好评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二○○五年「年度最佳财经书奖」决选
  亚马逊网路书店二○○五年「编辑首选十大好书」
  博思管理顾问(Booz-Allen & Hamilton)「二○○五年度最佳商业书」
  二○○五年英美商业好书精选

 
  你身上那件简单的T恤,背后的故事一点都不简单!
 
  十年前,瑞沃莉用一件T恤带我们认识全球化贸易的运作脉络;
  十年后,一件T恤的故事让我们重新思考经济与政治操作留给世人的省思!
 
  T恤的10年全球经济之旅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自2006年初版发行以来,掀起一波波全球化议题;就连在台湾,支持与反对贸易协定的声浪也从未平息。无疆界市场是好是坏?有人见树,有人见林。但在这个重利时代,没有一国能够置身世界贸易之外,每人每天都在面对全球竞争,本书探讨的那件「T恤」,历经十年之旅,如今也面临愈趋复杂的问题。为了釐清局势变迁后的全球化发展,「10週年增订版」应运而生,以更详尽、更新的人物近况与政经议题分析,为读者解剖全球化的丑恶与美好,启发个人反思全球化的优劣,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意义。
 
  一件T恤诉说全球化真面貌
  你一定听过「全球化」这个名词,但是否真正了解其背后的意涵?其实,全球化早已渗透你我生活的食衣住行。例如你穿的衣物可能在越南、印度或中国制造,喝的茶可能来自泰国、印尼,吃的肉类可能是从美国、澳洲、纽西兰进口。但仅只透过媒体片面传播,并不足以彻底了解全球化的实际运作与隐藏背后的故事。本书从一件看似单薄的T恤开始,揭开令人大开眼界的全球化贸易生产与供给链之祕:棉花如何成为织品?如何从一块布裁剪为成衣?又是如何透过贸易手段,从工厂、中间商进入市场,最后来到你的手上?
 
  跟着T恤走遍世界贸易地图
  皮翠拉‧瑞沃莉专攻国际商业社会议题,她以贴近大众生活的一件简单T恤为引,从追踪其来源展开一场调查之旅,足迹踏遍德州棉花田、上海纺织厂,甚至到坦尚尼亚二手衣市场进行研究,探讨现代企业与全球化演变在各国的政治、历史、经济、道德上造成的影响与困境。
 
  揭露台面下的市场干预与政治角力
  书中真实人物的日常故事与专业的数据资料,意外揭开全球化的争议点:全球化不只是经济问题,政治在其中更是无孔不入。从自由贸易谈判到关税保护,从基改托拉斯到弱势棉农自杀潮,从血汗工厂到公平劳动,从产业污染到环保意识;作者抽丝剥茧,娓娓道来这个被拥护者与批评者过度简化的国际贸易世界。
 
  用更客观的角度看待全球化
  瑞沃莉说:「左右两边都要看,但别让脚步停下来。」以此提醒我们,应该用不同的立场来思考与探讨全球贸易;毕竟,对与错没有清楚的界线。仔细探究,每件商品都隐藏着令人神魂颠倒的生意经、优劣互见的政治手段、予人启发的历史,以及小人物的梦想与希望。本书探讨的正是这个时代的重要议题,从一件T恤的全球之旅,开展令人意想不到、深具启发性且观点平衡的视野。
 
本书特色

  透过这本书,你可以知道:
  ・一件T恤的生产与交易路线
  ‧美国凭什么称霸棉花市场?
  ・中国何以主宰全球纺织与成衣工业?
  ‧英国宝贵的工业技术如何外流到美国?
  ・一件棉T如何对环境造成冲击?
  ・基因改造种子为何让弱势农民幻灭?
  ・自由贸易让富裕国家影响贫穷国家的技术选择
  ‧为何有人为全球化拍手叫好,有人批判它是资本主义谬误?
  ‧廉价劳工遭到剥削的黑暗面
  ・非洲的二手衣市场撑起全球化贸易一片天
 
国内学者专文推荐

  赵文衡/台湾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国内好评推荐

  张铁志/「报导者」共同创办人兼总主笔
  刘瑞华/国立清华大学经济学系主任
 
国外媒体佳评如潮

  「引人入胜……T恤去哪里,〈瑞沃莉〉就去了哪里,而每个角落都有惊奇……充满令人难忘的人物和生动鲜明的画面。」──《时代》杂志(Time)
 
  「一部迷人又富启发性的冒险故事……瑞沃莉一路跟着她的T恤,而这就好比梅尔维尔尾随他的白鲸……她微妙而公正的笔触完全避开了意识型态的矫情,而她观察一个产业的细腻眼光,更具备成为经济学经典的一切条件。」──《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很少有商业书写得这么好,好到读者甘心熬夜一口气读完。瑞沃莉的《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就是这样令人爱不释手。」──《CIO企业经理人杂志》
 
  「令人钦佩的成功之作……T恤或许没有改变世界,但T恤的故事是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如何改变世界的翔实记录。」──《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趣味盎然且秉公处理世界贸易之错综复杂的作品……诚如瑞沃莉一再强调,除了这句口号,自由贸易一点也不『free』。」──《旧金山论坛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令人神魂颠倒地探究了世界贸易的历史、经济和政治……《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冒险故事,呈现出全球化的丑恶与美好,也指出自由贸易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碰撞,造成哪些始料未及的正面影响。」──《沃斯堡明星电讯报》(Fort Worth Star-Telegram)
 
  「这部迷人而有见地的叙事打破了全球化辩论双方的迷思。结合了历史观点与近期事件,本书一再凸显,造就世界贸易赢家的因素不是市场力,而是回避市场力……一张丰富多彩、横跨古今的全球化挂毯,着眼于真实人物来抽丝剥茧,揭穿辩论所有面向的虚言。」──《亚洲时报》(Asia Times)
 
  「别错过这本经济学的不凡之作。」──《印度人报》(The Hindu)
 
  「启发思考……无论你对全球化经济抱持何种立场,在《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中,你都能找到许多认同之处,以及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中国日报》(China Daily)
 
  「皮翠拉‧瑞沃莉完成了简直不可能的任务。《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充满色彩和生命力、幽默和戏剧性,同时也以理论、事实和政治经济的微妙洞见为依据。」──查尔斯‧皮尔森(Charles S. Pearson)/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经济学系主任
 
  「是游记、历史也是经济学……批评全球化的人士将会了解:为什么没有自由市场的力量,就不可能让一些国家脱离贫穷;决策者也会学到教训:若无改善贫国处境的民主政治机制,富国的经济发展也了无意义。非读不可的一本书!」──彼得‧杜赫提(Peter J. Dougherty)/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资深经济编辑
 
  「透过真实人物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诉说全球化的戏剧性。……从这场引人入胜的旅行,萃取出深具意义的经济与政治课题。」──盖瑞‧哈夫包尔(Gary Clyde Hufbauer)/华盛顿特区雷金纳德‧琼斯国际经济资深研究员机构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从经济学家观点看世界贸易的市场、权力和政治(10周年增订版)》的图书简介,重点在于阐述该书涵盖的经济学、全球化、贸易政策、劳工议题以及政治经济学等核心内容,但不提及原书的名称和具体章节结构。 --- 一部洞察全球经济脉络的深刻著作 主题:市场、权力与全球化下的贸易图景 这部著作以其严谨的分析和深刻的洞察力,引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全球经济复杂网络的旅程。它并非仅仅关注宏观的经济数据或抽象的理论模型,而是通过深入剖析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商品——服装——的生产、流通与消费过程,来揭示现代全球贸易体系的真实运作机制。 本书的核心在于提供一个多维度的经济学透视,帮助读者理解,看似简单的跨国商品流动背后,是如何交织着市场力量、政治博弈、劳工权益与环境影响。它超越了教科书式的静态分析,将焦点置于动态的全球供应链管理、不同国家间不断变化的比较优势,以及贸易政策在塑造经济格局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部分:市场的构建与全球供应链的逻辑 该书首先探讨了现代“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它详细阐述了跨国公司如何通过战略性地分解生产流程,将设计、原料采购、零部件制造、组装和营销等环节分散到世界各地,以实现成本最大化和效率优化。读者将了解到,这种地理上的分散化并非偶然,而是基于精密的经济计算——包括人力成本差异、技术壁垒、物流基础设施以及各国政府提供的激励措施。 作者以经济学家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企业在其中扮演的“组织者”角色。他们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金融工具,协调分布在不同大洲的无数供应商和代工厂?这种高度集成的供应链如何对价格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书中探讨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驱动全球化中的作用,并解释了为什么即便在技术成熟的产业中,依然存在着明显的效率差距和结构性差异。 此外,本书也审视了市场竞争的本质。当一个行业从国内转向全球竞争时,原有的市场结构如何瓦解?新兴经济体如何通过模仿、学习和自主创新,逐步攀升价值链?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为理解国际贸易理论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得到检验和修正,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第二部分:权力的博弈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全球贸易从来都不是一场纯粹基于效率的自由竞争,它深深植根于政治权力结构之中。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转向国家行为者、国际组织以及非国家利益集团在贸易规则制定中的作用。 书中细致分析了关税、配额、补贴以及各种非关税壁垒(如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措施)如何被用作经济和政治工具。它考察了多边贸易体系(如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规则)如何试图规范这些行为,以及在实践中,强势经济体如何利用其市场规模或政治影响力来制定有利于自身的规则。 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关于“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辩论。作者不会简单地站队,而是运用经济模型来权衡不同政策的短期成本和长期收益。例如,对特定产业实施的进口限制,可能在短期内保护了国内就业,但长期来看,是否会削弱国家的整体生产力并转嫁成本给消费者?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地缘政治因素如何干预经济决策,以及贸易协定(无论是双边还是区域性的)如何重塑经济地理,创建或排斥特定的生产网络。 第三部分:劳工、发展与分配的挑战 全球化带来的红利分配是否公平?这是本书着墨甚多的关键问题。通过对生产环节的细致追踪,作者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书中对比了不同地区工人的工作条件、工资水平和组织权利。它探讨了“逐底竞争”(race to the bottom)的现象,即各国为了吸引外资而放松环境或劳工标准的倾向。同时,作者也批判性地审视了关于“工作岗位外包”的争议,平衡地分析了这对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就业的影响,以及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初级工业化机会的意义。 本书特别关注了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CSR)的角色。随着消费者意识的提高,企业如何平衡利润追求与对供应链中劳工权益的保障?这不仅是一个伦理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信号和风险管理课题。从经济学角度看,对可持续性的投资是否能够转化为长期的竞争优势? 结论:面向未来的贸易图景 最终,这部著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分析工具,使其能够超越新闻头条的喧嚣,去理解驱动全球经济运行的深层力量。它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市场并非总是有效和仁慈的,权力的分配不均会扭曲贸易的结果。理解这些机制,对于制定负责任的经济政策、促进更具包容性的发展,以及在日益碎片化的世界中维护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至关重要。 本书的增订版在原有基础上,融入了近年来发生的重大贸易冲突、供应链重组的新趋势(如“友岸外包”的兴起),以及气候变化对全球贸易基础设施的冲击,使其分析更具时效性和前瞻性。它是一部为严肃的政策制定者、企业战略家以及所有渴望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复杂经济世界的人士而作的权威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皮翠拉‧瑞沃莉(Pietra Rivoli)

 
  美国乔治城大学麦当诺商学院(Georgetown University’s McDonough School of Business)助理教授,专攻国际商业、财金及商业社会议题等。着有《国际企业》(International Business),并于诸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如《国际企业研究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商业道德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商业道德季刊》(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及《金钱、信用与银行期刊》(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等。

译者简介

洪世民

  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曾任职棒球团翻译、主编双语教学杂志,目前为专职译者兼家庭主夫,译作涵盖各领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观察的力量》、《告别施舍——世界经济简史》、《如何独处》、《城市的倒影——发现曼谷》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国外好评
写在前面
序言

PART 1 棉花王
Chapter 1 莱恩许棉花农场
Chapter 2 美国棉的历史
Chapter 3 回到莱恩许农场
Chapter 4  上帝给的灾难不只是补助金

PART 2 中国制造
Chapter 5 棉花来到中国
Chapter 6 向下沉沦的竞赛
Chapter 7 妳是我的姊妹
Chapter 8  无心的共谋

PART 3 边界的纷争
Chapter 9  回到美国
Chapter 10 群狗齐吠
Chapter 11 T恤贸易政策的偏离效应和意外后果
Chapter 12 为期四十五年的「暂时性」保护主义在二○○九年终止──现在呢?

PART4 我的T恤终于遇上自由市场
Chapter 13 T恤跟着救世军回收箱到哪儿去了?
Chapter 14 小企业家如何为东非穿上旧美国T恤
Chapter 15  密通巴:非洲之友?之敌?

结语
后记:二○○九至二○一四的发展
I  美国棉还是王
II  向下沉沦竞赛速度加快
III  字母大军继续行进
IV  二手衣竞争白热化
致谢
附註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不可讳言地,全球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问题。多数问题被视为是全球化所产生的副作用。然而,根据本书的作者,许多问题不是来自全球化本身,而是其他不良政治体制借由全球化的机会图谋利益所造成,这些政治体制觊觎全球化所造成的繁荣,运用不正当的手段压榨劳工,形成血汗工厂。全球化不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不良的政治体制才是。如果没有全球化,它们也会以不同的方式与面攫取不正当的利益,全球化反而让其恶行曝露并赐与改正的机会。事实上,全球化的深化反而可以解决这些弊端。例如劳动标准的趋同是全球化的结果之一,它会迫使血汗工厂改善劳动环境。所以,当我们在批判全球化时,必须明显的区分那些是全球化导致的现象,那些现象反而是因为阻碍全球化所造成。
 
  除了本书所提出的血汗工厂外,有些国家因为政治极度腐败与社会动盪,因而被排除在全球化的过程之外,它们甚至连建立血汗工厂的机会也没有。这些国家多属非洲国家,在其他参与全球化国家享受经济繁荣时,它们的经济停滞造成与其他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大,此亦被认为是全球化的负面效果之一。但与血汗工厂一样,造成国与国贫富差距扩大的不是全球化,而是各国的政治与社会体制。但这并不是说,全球化就完全没有缺点,它明显的使参与全球化国家国内贫富差距扩大,这必须依赖各国的社会福利政策来改正。
 
  本书作者提出独特的见解,以生动的案例告诉读者,全球化背负了不该背负的罪名,她不但找出真正的嫌疑犯,为全球化洗脱罪名,还提供血汗工厂问题的解方。由于全球化洪流太过巨大复杂,一般均习惯不加思辨的将与全球化相关的现象归因于全球化。尤其对具有反全球化意识形态的人士,将全球化视为所有罪恶的源头,却不知道全球化是造成人类进步繁荣的最主要动力。全球化强化不同地域的人民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交流,让一些隐藏的黑暗无所遁形。尽管它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果,但都不值为了修正这些效果而阻碍全球化的进行。
 
赵文衡/台湾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写在前面
 
受抗议学生驱使,一名商学教授环游世界
 
  一九九九年二月寒风凛冽的一天,我看着一群约百余名的学生,聚集在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校区中心的哥德式建筑──海利大会堂(Healy Hall)前阶梯上。他们慷慨激昂、鼓譟不休,校警在人群外围来回巡守,以防万一。这群学生确信自己品行端正,怀着一致的使命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迷惑时,能清楚判视黑白、分辨善恶。大企业、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是恶棍,无情地摧毁世界各地劳工的尊严与生计。不久之后,五万多名有志一同的激进者涌向西雅图的WTO年会;到二○○二年IMF世界银行会议召开之际,抗议群众激增至十万人。而坏蛋们在加拿大魁北克(Quebec)和义大利热那亚(Genoa)的集会,也受到反全球化行动主义人士百般阻挠。二○○三年在墨西哥康昆(Cancun)的WTO年会,又有新面孔加入──一个新开发中国家组织的代表;世界贸易会议也因严重贫富差距问题不欢而散。反全球化行动人士分别来自:大学校园、工会、宗教组织、歇业纺织厂、人权团体,以及非洲的棉花田。这些人全部集合在一起,堪称是全球化的「后座力」。
 
  起初,这股后座力使现存体制大吃一惊。就连左倾的《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似乎都对西雅图那场「大屠杀」百思不解。「那究竟有何意义?」隔天他们在社论版上这样问。从IMF大厦的高层办公室俯瞰,楼下的乌合之众是群本意良善,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蓄意阻挠者,堵住通往繁荣的唯一路径。以传统经济智慧观之,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明明就是穷人及被压迫者的救星而非杀手,这股后座力怎么就是搞不清楚状况?截至二○○四年为止,世界贸易会议已将近五年没有实质的进展。
 
  不过几乎在同一时间,这群搞不清楚状况的经济文盲,叫嚣的音量竟然变小了。「唷!」商业体制似乎在说:「真高兴那结束了。」但仔细查看便知,事情没有真的落幕;相反地,反攻已经开始。尽管一些最疯狂的口号(如「资本主义是死神」)已经消失,后座力非但没有消退,反倒变成主流。过去只会出现在海报上或歌曲里的议题,现在公然在国会殿堂、全球贸易谈判会场,甚至是二○○四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会中讨论起来:自由贸易对互惠贸易、国外代工、劳动和环境标准、贸易协定,还有范围更广的:富国对上穷国,富裕美洲人对上贫穷美洲人。虽然贸易议题在美国的历史上鲜少获得大众青睐,今天却俨然成为政治、经济与道德论述的焦点。
 
  回到一九九九年的乔治城,我看到一位年轻女孩抓起麦克风。「你身上的T恤是谁做的?」她问群众:「是成天跟缝纫机铐在一起,没得吃、没得喝的越南孩子?还是每小时工资一角八,每天只能上两次洗手间的印度少女?你知道她的房间挤了十二个人,没有自己的床,只有稀得像水一样的粥可以吃吗?你知道她每星期被迫工作九十个小时,而且还没有加班费吗?别说是加入工会,你知道她连大声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吗?你知道她不只穷,还活在脏乱疾病之中,而这全都是为了替耐吉(Nike)赚钱吗?」
 
  这些事我一无所悉,不禁对拿麦克风的年轻女孩感到好奇:她怎么知道的?
 
  于是,接下来的七个年头,我踏遍世界寻找答案。我不只找到我身上的T恤是谁做的,也跟着它的制造过程穿越千里、跨过三个大陆。这本书讲的就是创造棉质T恤的人物、政治和市场的故事,一个全球化的故事。
 
  或许有人会问,对于现今全球贸易的辩论,单单一件商品的「传记」能有什么帮助?就一般情况而言,说商业及经济研究方面的故事已不合时宜。我们从故事中学不到什么教训,争议仍然存在,因为故事只给我们「轶事」类的资料。以广为现代人接受的方法论智慧来看,在某时某地确实发生的事情──故事或轶事──可能深具娱乐性,却不具知识意义:故事无法让我们系统化地阐述理论、测试理论,或进行归纳。如此一来,今天的研究人员拥有更多资料、速度更快的电脑和更好的统计方法,然而个人观察的心得却愈来愈少。
 
  当然在其他领域,故事扮演的角色就比较受人尊敬。理查‧罗德斯(Richard Rhodes)在普立兹奖(Pulitzer Prize)作品《原子弹的制造》(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一书中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地探讨原子弹发明的过程,以此阐明一群高智商人士在工作上的智力发展。萝芮儿‧尤瑞奇(Laurel Ulrich)在《一个中年妇人的故事》(A Midwife’s Tale)中,用一位看似平凡无奇女人的日记,建构二百年前缅因州(Maine)森林里的生活,突显一地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物质生活模式,是无法套用在别处的。历史学家罗伯特‧达塞尔(Robert Dalzell)则在《企业精英》(Enterprising Elites)一书中叙述美国第一批工业家的故事,看他们在十九世界新英格兰(New England)建立的世界,进而呈现工业化的过程。所以,故事,不管说的是一个人也好,一件事也罢,都不仅呈现一个生命或过程,更彰显了孕育这个生命或过程的广大世界。这也正是我这篇T恤故事的目标。
 
  「这个世界还需要讲全球化的书吗?」这是贾格迪许‧巴格瓦帝(Jagdish Bhagwati)新书的导言标题。(註1)嗯,这世界当然不需要再多一本以抽象概念批评全球化贸易或为其辩护的书,因为双方面的论据均已阐述得够强而有力了。(註2)我写这本书不是要捍卫哪个立场,只是要说个故事。尽管T恤的故事会浮现若干经济和政治议题,但那不是我的出发点。换句话说,我说T恤的故事不是要传达什么道德教训,而是要找出「故事的」道德教训,看故事会带领我们走向何方。
 
  当然故事中也灌注我个人的偏见,迄今这些偏见仍在我心。身为受过正统训练的金融与国际经济学者,我和我的同事都有那种多少令人倒胃口的倾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了解我们所了解的──如果他们「懂」的话──就不会吵得这么凶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发表《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倡导自由贸易已逾二百年,我们却还在设法务必要让学生、国人和共事者「懂」,因为我们相信,只要这些人了解,每个人都会认同我们的观念。当我碰巧在乔治城遇到抗议事件、听到这段对T恤的谩骂,脑中浮现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个年轻女孩虽然本意良善、陈辞恺切,却没抓到重点。她需要一本书──或许就是这一本──来为她说明一切。但跟着T恤环游世界后,我的偏见已不再那么偏颇了。
 
  长久以来,贸易和全球化的辩论都呈现两极化:善对抗全球市场之恶。经济学家普遍主张,国际市场竞争会卷起富裕之浪,(至少在最后)可顶起所有船只;批评人士则担心市场力量的无情效应,特别是对劳工的冲击。他们尤其担心服饰方面的自由贸易,很可能只会导致工资和工作条件呈螺旋型下跌,最后如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书中描写:终将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然而,以我这件T恤的一生看来,全球化倡议者和批评者都太看得起市场了。虽然故事的确受到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影响,但T恤一生中发生的关键事件,和竞争市场的关系其实没那么密切──政治、历史和刻意避开市场的策略才是重点。就算是对高度竞争市场赞不绝口的人,也不愿亲身体验市场的强大威力,因此我的T恤一生各阶段的「赢家」,擅长的更不是在市场里竞争,而是避开市场。这些旨在逃避的策略对穷苦百姓的杀伤力,比市场竞争本身还强。简言之,出乎意料地,我的T恤故事呈现的重点不是市场,而是一张由历史和政治编织成、将市场困于其中的罗网。在揭开T恤一生的过程中──特别是与目前争论不休议题有关的部分──我始终不得不去探讨历史背景和政治因素。
 
  许多经历过贫困的国家(如台湾和日本)都因全球化而富足安康,许多仍算贫穷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也不若以前那样悽惨。然而,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大部分在非洲)并未霑得全球化的雨露。此外,在某些快速成长的国度(如中国)里,也有许多百姓被远远抛在后头。我的T恤故事正是说明:全球化在某些环境固然有可能提升财富,在其他地方却成为「赢不了」的陷阱;似乎是政局不安定,或是政治、市场运作不良,注定了经济失败的命运。
 
  我的T恤故事也呈现出,全球化辩论的反方(不管有意无意)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条件不可或缺的一方。在现今争论的滥觞时期,匈牙利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Karl Polanyi)提出着名的「双重运动」(double movement):市场力量一方面是需求所致,另一方面又是社会保护贸易制度的产物。(註3)博兰尼认为正反两方恐无和解之一日。后来几位作家──文笔最佳的应属彼得‧杜赫提(Peter Dougherty)──却反过来主张「经济学家只是广大文明计画的一分子」,市场的生存尚需仰赖各种形式的后座力。(註4)我的T恤故事即沿着杜赫提的说法发展:单是市场或后座力其一,都不足以为种棉花或缝制T恤的穷人捎来希望;双方不自觉下的共谋,才能开创出前景。怀疑自由贸易者需要大企业,大企业也需要有人质疑,而最重要的是:亚洲被剥削的劳工和非洲的棉农,更需要这正反两造同时存在。
 
  我动笔写这本书时,完全没料到T恤的故事竟会和当代几件最重要的经济大事扯上关系:掌握纺织品贸易四十年之久的政权──从甘迺迪(John F. Kennedy)总统的选举政见起算──在本书完成之际终于断气,留给一个属于失败者的美丽新世界、少数大赢家,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约莫同时,全球最贫穷的国家联手发动一个大卫对抗巨人式的惊人行动,以全球贸易会议为人质,要胁美国提供农业补助,特别是对棉花,我T恤主要(或者该说唯一)原料的补助。九一一事件后没几天,在政府雷达萤幕下,T恤销售和军事援助这两个不相干的议题,竟在布希(Bush)政府和巴基斯坦(Pakistan)一场诡异的协商中被绑在一起,显示美国纺织业仍握有出人意表的权力。而中国,我T恤一生待得最久的地方,也跃上中央舞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中国这个奇特的资本主义警察国家(police state)像气球一样迅速膨胀,用低成本的进口商品淹没美国,迫使美国每家公司不分大小都得拟定「中国策略」,对付「中国价格」或处理「中国威胁」,同时民主党员和共和党员无不努力解释他们在「中国议题」方面的立场。
 
  最后,从我第一次在乔治城大学碰到抗议事件开始,学生们以和平方式占领了学校校长室,拒绝让步,直到校方及校服供应商答应处理乔治城T恤及其他服饰商品背后,那据传的「血汗工厂」情况。全国数十所大学陆续有类似抗议事件上演;过去五年间,学生和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士已彻底改变竞赛规则,改变了全球一些大企业做生意的方式。多亏有这些后座力,今天的T恤故事才能改头换面,比短短几年前的故事更好。在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以为会写出一个故事来帮助学生用我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了解市场在改善穷人生活方面的成效。我的确写出这么一个故事(但愿如此),但那不能说明一切。在此,我必须对这些学生说,(现在)我了解你们为什么会走这条路了。
 
  现在我也更加了解这篇T恤传记中的人物:尼尔森、露丝、盖瑞、远志、艾德、古兰、苏勤、穆罕默德、永芳、奥吉和派屈克。他们都是很棒的人,每个都很棒,能遇见他们是我三生有幸。希望每一个对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有兴趣的人,都能遇见他们。这本书瞠乎后矣。

图书试读

Chapter 2
美国棉的历史
 
回避劳力市场而致胜
 
需求提升:低阶层也想穿华服
 
世界最先出现的工厂是棉纺织厂,而促成十八世纪英国发动工业革命的,正是棉布棉纱生产的企业化发展。纺纱织布技术的迅速提升,不仅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也为纺织品制造业辟出一条道路:从住家和工作坊转移到工厂。英国棉业生产力暴增大幅降低了价格,使穷人第一次穿得起华美动人的衣裳,新的消费阶层于焉诞生。十九世纪历史学家贝恩斯(Edward Baines)如此描述这种「廉价棉制品之消费需求拉升」的现象:
 
棉制品价格愈来愈低,带给大部分人的利益难以评估……低阶层的人们现在也可以穿得整齐,甚至穿得华丽,就像上个时代的中上阶层一样。这种十九世纪的全国性觉醒可能会展现出媲美十八世纪客厅的漂亮服饰。
 
技术方面的创新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降低了价格,低廉的价格刺激了对纺织品的需求,让英国开始渴望原料棉。英国大众一对「华服」产生兴趣,这种喜好就势不可挡。当时一般平民穿得起的棉制衣服,价值相当于今天美金五块九毛九的T恤。接下来,就跟现在一样,消费需求主导了世界贸易潮流的起落。
 
当然,英国对棉的需求日增,尚不足以解释美国满足英国需求的成功。的确,在工业革命滥觞之际,美国似乎不像是个前途光明的棉花产地。图2.1就显示,一七九一年时,美国在全球棉花生产的市场占有率可说微不足道。该年美国南部才生产二百万磅的棉花,根本不堪与其他地方相提并论。要说年产四亿磅的亚洲产棉者(主要在印度)受到美国南部的强力挑战,根本毫无根据。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令人咋舌了:美国棉产量在十年间暴增二十五倍。而在南北战争(Civil War)前夕,南方每年盛产超过十亿磅重的棉花,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花生产转为出口导向是挡不住的趋势。一八一五年至六○年间,棉花占了全美出口总值的二分之一,而美国出产的棉,有超过七成外销,主要是销往英国。在短短数十年间,美国棉农已打得竞争对手抬不起头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這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從經濟學家觀點看世界貿易的市場、權力和政治(10週年增訂版)》的書名,就覺得作者一定很厲害!想像一下,一件我們每天都可能穿到的T恤,背後竟然藏著這麼大的學問,而且還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切入,這真的太讓人好奇了。我一直覺得,經濟學聽起來好像很遙遠,但其實它就藏在我們生活周遭的各種現象裡,只是我們可能沒有注意到。這本書的書名就很有畫面感,讓我覺得好像可以跟著一件T恤,一起去旅行,從棉花的種植、紡紗、織布、染色、裁剪、縫製,到最後漂洋過海來到台灣的商店,每一個環節背後,都牽涉到生產者、貿易商、消費者,還有各國的政策和市場機制。我特別想知道,經濟學家是怎麼分析這些看似微小的環節,進而描繪出全球貿易的大格局的。而且,書名裡提到「市場、權力和政治」,這幾個詞聽起來就很有戲劇張力,感覺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和理論,而是有血有肉的故事。不知道作者會怎麼解讀T恤背後的權力分配,以及不同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政治角力。這本書的副標題也強調是「10週年增訂版」,表示它經過了時間的淬煉,內容應該更加紮實、有深度,而且可能涵蓋了最新的經濟發展趨勢。作為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台灣讀者,我真的很期待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不一樣的視角,去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全球化的世界。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從經濟學家觀點看世界貿易的市場、權力和政治(10週年增訂版)》真的有種魔力,瞬間就把我的思緒拉到了那些關於全球化的討論。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國際貿易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較表面的層次,例如進口關稅、匯率變動,或是某個國家的商品便宜等等。但是,這本書卻能從一件最日常不過的物品——T恤——出發,去拆解出複雜的全球經濟網絡,這本身就非常有意思。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具體地呈現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它會從哪個國家開始?棉花是怎麼生產的?又是怎麼運到紡織廠?這些環節裡,會不會有發展中國家的小農和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之間的對比?書中提到的「市場、權力、政治」這幾個面向,更是讓我想深入探討。例如,在全球供應鏈中,哪些環節具有更大的議價權?這些權力又是如何形成的?政治因素又會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貿易協定、關稅壁壘,還是地緣政治的影響?特別是「10週年增訂版」,我猜測裡面可能加入了不少新的案例和分析,來解釋近十年來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例如中美貿易戰、疫情對供應鏈的衝擊等等。如果這本書能夠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將經濟學的原理融入到T恤的旅程中,那絕對是一本能啟發思考的佳作,讓我對我們每天接觸的商品,以及它們背後的宏觀世界,有更深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從經濟學家觀點看世界貿易的市場、權力和政治(10週年增訂版)》一出現,就立刻抓住我的目光!一件T恤,聽起來多麼平凡,但作者卻能以經濟學的視角,帶我們進行一場「全球經濟之旅」,這點實在太令人驚豔了。我一直覺得,經濟學雖然重要,但有時候聽起來總離我們的生活有點遙遠,這本書的切入點就非常接地氣。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一件T恤從最初的棉花種植、原料採集,到後續的紡織、裁縫、運輸、銷售,這整個過程,用經濟學的語言來細細剖析。書中提到的「市場」部分,應該會解答我對於價格形成、品牌價值、供需平衡等疑問;而「權力」和「政治」的結合,更是讓我充滿期待。在T恤的生產鏈中,不同環節的參與者,例如農民、工廠工人、品牌商、零售商,他們之間的權力對比又是如何?各國政府的政策,例如貿易協定、關稅、勞工法規,又會如何在其中扮演影響者的角色?「10週年增訂版」也暗示了這本書的內容應該是經過時間考驗,並且涵蓋了許多近年來全球貿易的新發展與新挑戰,例如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供應鏈的重組、環保意識的抬頭等等。如果這本書能夠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將經濟學的理論與現實世界的貿易現象緊密結合,那絕對會是一本讓我讀了之後,對全球貿易有更深刻、更全面認識的優秀讀物。

评分

天啊,光看《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從經濟學家觀點看世界貿易的市場、權力和政治(10週年增訂版)》這個書名,就覺得作者一定花了好多心思去挖掘。T恤!一件每天都穿在身上,卻極少有人去深究它的來龍去脈的東西。作者竟然能從這件看似平凡的衣物,開啟一趟「全球經濟之旅」,而且是以「經濟學家觀點」來解讀,這聽起來就像是把我們平常生活中的「現象」,瞬間變成了一個可以被分析、被解構的「課題」。我很期待書中會怎麼描繪這趟旅程的「市場」面向,例如,當一件T恤在全球各地生產、運輸,最後出現在台灣的賣場時,它的價格是如何形成的?是成本、品牌價值、供需關係,還是其他更複雜的因素在作用?而「權力」的部分,就更是引人遐想。在生產T恤的龐大產業鏈中,究竟是哪些角色掌握著更大的話語權?是設計師?是代工廠?還是擁有品牌的大公司?權力結構的對比,會不會揭示出一些我們不太願意面對的現實?更不用說「政治」了,書名裡直接點出來,表示它絕非是經濟活動的單純旁觀者。我想知道,各國政府的貿易政策、勞工標準、環保法規,甚至國際政治格局,又是如何影響這件T恤的生產和流通的?「10週年增訂版」也讓我嗅到了與時俱進的味道,應該會有很多新的資訊和更為深刻的洞見,能幫助我們理解近年來全球貿易風貌的快速變遷。這絕對是我近期最想入手的一本書。

评分

這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從經濟學家觀點看世界貿易的市場、權力和政治(10週年增訂版)》實在是太有吸引力了!光是「一件T恤」這個切入點,就瞬間拉近了經濟學與日常生活的距離。我一直覺得,經濟學有時候聽起來有點學術,但如果能從我們生活中最熟悉的東西開始講起,那絕對會更容易理解。作者竟然能把一件T恤的生命週期,變成一場「全球經濟之旅」,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有創意的想法。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如何闡述這趟旅程中的「市場」機制的。例如,從棉花到成衣,中間經過多少次的買賣、加工,而每一次的定價又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是單純的供需法則,還是牽涉到更複雜的產業鏈協調?書名中提到的「權力」和「政治」,更是讓我充滿好奇。在T恤的全球生產過程中,哪些人或國家在扮演著主導者?他們的「權力」是怎麼來的?而各國政府的「政治」考量,像是保護國內產業、爭取貿易利益,或是人權勞工問題,又會如何影響這件T恤的「旅程」?「10週年增訂版」這個訊息,也讓我覺得這本書具有相當的厚度與前瞻性,應該涵蓋了許多關於近十年來全球貿易版圖變化,以及新興經濟體崛起的議題。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更深入地理解,一件簡單的T恤,是如何串聯起全球的經濟活動,以及其中暗藏的權力與政治博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