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普利兹非小说类奖
「我们无法评判谁含冤入狱,谁罪有应得,那是检察官的工作……你的义务是以劳动报效国家,我们的义务是把你打造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某劳改营指挥官的谈话 不管在哪种社会,集中营的出现其实都是统治者贬低一某类人的最后阶段。把罪犯放逐到偏远之地报效国家,向社会赎罪,免得污染其他人,这种作法就跟文明本身一样古老。古希腊罗马的统治者将反对者送去遥远的殖民地,于是苏格拉底在死刑和放逐雅典之间,选择了死刑。乔治王朝时代的英国会把扒手和小偷送到澳洲,十九世纪的法国则是把犯人送往盖亚那。
早在十七世纪,俄国就有自己的流放制度。苏联一成立不久,人就因为身分而非犯罪事实而被判刑。古拉格——最大的苏联集中营,关押了数百万政治与刑事犯,这个压制与惩罚体系是用来恐吓整个社会,以最低物力压榨出最大劳动力,苏联共产党最坏的一面全体现在古拉格。在史达林统治下的苏联,铁丝网里面和外面的生活没有根本上的差异,常有人形容古拉格是苏联体制的缩影,铁丝网外的世界是「大监狱」,营中则是「小监狱」。
在这本专精的历史着作中,艾普邦姆让世人首度认识古拉格的完整面貌,深入地重新创造集中营生活的样貌,并与整个苏联历史的发展相连结。它最初起源于俄国大革命,史达林执政时扩张它的规模,直到开放改革时代才崩解。想要了解二十世纪的历史,特别是极权政权下的刑罚工具、国家生产计划与政治犯的命运,本书应列入必读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