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导论:美学与实务

动画导论:美学与实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动画
  • 动画理论
  • 动画制作
  • 动画美学
  • 动画史
  • 动画导论
  • 影视动画
  • 动画艺术
  • 动画产业
  • 动画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什么是动画?动画和电影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联?动画故事及角色形式有什么轨迹可循?视觉设计有什么原则和规律?制作方法又有什么惊奇之处? 本书广谈动画发展、理论、故事情节、美学设计原则、制作技术、产业概论等,并实地取经动画导演、动画艺术家与专业技术人员等,让我们一同进入令人惊叹连连 的动画世界。

本书特色

  世界动画发展东西兼具,大事年表更帮助融会贯通。
  行文提及作品适时搭配图片,提升兴趣并加深印象。
  作者融合既有理论及观察体悟提出看法,见解精辟。
  特别介绍故事情节及动画美学,开始之前扎实根基。
  访谈学界、业界专业人士,一窥创作祕辛极具启发。
  将复杂概念抽丝剥茧转化为图表呈现,清晰又易懂。
  部分章节右页设有小人图片,快翻即成趣味小动画。
  各章后附有延伸思考及延伸阅读书目,学习再加值。
  另附线上欣赏QRcode、影展介绍、参考书目资讯。
电影史与视觉叙事研究 第一卷:从早期实验到好莱坞黄金时代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电影史研究者、电影理论家以及对视觉叙事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详尽而深入的学术专著。它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技术或美学流派,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考察电影艺术自其诞生伊始,如何通过技术革新、文化语境变迁以及理论思辨的相互作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和社会媒介。 本书的结构分为上下两卷,本卷(第一卷)聚焦于电影自19世纪末的起源至20世纪中叶的“黄金时代”结束。内容涵盖了早期电影的魔术与奇观本质、叙事手法的萌芽、不同国家电影流派的兴起与竞争,以及好莱坞制片体系的成熟及其对全球电影语言的影响。 第一章:光影的诞生与前电影时代 本章追溯了电影的物质基础,探讨了光学、摄影术、活动图像的早期实验,如皮克福德(Muybridge)对运动的分析和爱迪生(Edison)的视镜(Kinetoscope)。重点分析了卢米埃尔兄弟(Lumière Brothers)的“活动电影放映机”如何将个体体验转化为群体共享的经验,并详细考察了梅里爱(Méliès)如何从魔术剧场中汲取灵感,构建了最早的电影“奇观”叙事。本章强调了早期电影(1895-1905)的物质性与“在场感”在观众体验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叙事的结构化与场面调度的建立 随着电影从单纯的记录向复杂叙事转型,本章深入剖析了叙事语言的规范化过程。重点研究了美国独立电影制作人如爱德文·史托克(Edwin S. Porter)的《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如何系统化地运用剪辑技巧来建构时空连续性。随后,我们将视角转向大卫·沃克·格里菲斯(D.W. Griffith),分析其对平行剪辑、景别变化(如特写镜头的使用)的开创性贡献,以及他如何借此建立起以“可读性”为核心的古典好莱坞叙事语法。这一章节将这些技术进步置于工业化背景下考察,探究它们如何服务于更长的、具有戏剧张力的故事。 第三章:欧洲的先锋探索:蒙太奇理论与表现主义 在好莱坞稳步发展古典范式的同时,欧洲电影界进行了更为激进的理论与美学探索。本章详细梳理了俄国蒙太奇学派的核心思想,重点解读了爱森斯坦(Eisenstein)的“碰撞蒙太奇”与普多夫金(Pudovkin)的“平行蒙太奇”在哲学基础和情感效果上的差异。并将其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的空间扭曲、非自然主义的布景设计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表现主义如何将内在心理状态外化于银幕之上,挑战了早期现实主义的界限。 第四章:有声时代的来临与电影语言的重塑 1927年《爵士乐歌唱家》(The Jazz Singer)的出现标志着电影史上最剧烈的技术变革之一。本章探讨了有声电影对早期默片时代建立起来的视觉习惯(如无声表演、快速剪辑节奏)带来的冲击。重点分析了电影制作人如何从最初的“对话剧的记录者”身份中挣脱出来,重新发掘声音的叙事潜能,包括声音的层次感、对白与环境音的运用,以及如何平衡声音的写实性与戏剧的艺术性。本章特别关注了朗(Fritz Lang)等导演在有声片初期的语言探索。 第五章:好莱坞制片厂体系的鼎盛与类型片的成熟 本章进入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约1930年代至1950年代初)的制度性研究。详细阐述了米高梅、派拉蒙等“五大”制片厂的垂直整合模式及其对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核心内容聚焦于类型片(Genre)的形成与巩固,包括西部片、黑色电影(Film Noir)的美学特征、叙事母题以及它们与美国社会特定时期(如大萧条、二战后焦虑)的关联。我们通过分析约翰·福特(John Ford)和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的作品,展示了在强大的工业体系内部,个人作者(Auteur)如何通过对既定模式的微调与颠覆,实现艺术表达的复杂性。 第六章:战后欧洲的觉醒:现实主义与作者论的萌芽 二战的创伤促使欧洲电影人反思既往的叙事虚构性。本章考察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Italian Neorealism)的兴起,分析了其对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对自然光影的偏好,以及对社会边缘人物命运的关注,如何构成了对好莱坞式“逃避主义”的直接回应。同时,本章也为下一卷关于现代主义电影的讨论奠定基础,引入了法国“电影手册”时期对导演个人风格(作者论)的初步辨识工作,预示着电影作者身份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核心议题。 结论 第一卷总结了电影从一种技术奇观蜕变为一门全球性叙事艺术的漫长历程,重点在于古典语法(Classical Style)的建立、工业化流程的固化以及早期理论探索的成果。本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旨在揭示视觉语言规范背后的社会、技术与意识形态驱动力。 (注:本书不包含关于动画原理、角色设计、三维建模、故事板制作或当代数字特效技术的任何内容。)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Part 1 美学与概念

Chapter 1 动画起源与发展
1.1 早期动画装置与动态影像起源
1.2 美国与加拿大动画的发展
1.3 欧洲动画的发展
1.4 日本动画的发展
1.5 华语地区动画的发展

Chapter 2 动画理论与美学
2.1 什么是动画?
2.2 动画与其他领域的关联及应用
2.3 动画理论模型与美学趋向

Chapter 3 故事
3.1 故事的定义与形式
3.2 发掘与构思故事的主旨
3.3 起始事件
3.4 故事的中心:造成危机的冲突和阻碍
3.5 类型与情节
3.6 结构
3.7 角色
3.8 观点与作者
3.9 时间轴

Chapter 4 影音风格
4.1 视觉设计的美学原则
4.2 写实、抽象、符号、夸张
4.3 动画原则
4.4 动画语汇
4.5 声音

Part 2 制作与产业

Chapter 5 动画技术与产业
5.1 动画技术与媒材
5.2 动画艺术与产业
5.3 动画影像内容产业在台湾发展的状况
5.4 特效产业与动画应用服务的产业状况
5.5 动画导演
5.6 动画制片
5.7 动画制作的分工与流程
5.8 动画教育

Chapter 6 平面线条动画
6.1 做好基本功,进入职场前尽情创作:访谈王登钰
6.2 坚持理想,为梦奋力一搏:访谈张永昌(肯特)
6.3 走出去,培养观察力:访谈蔡至维

Chapter 7 剪贴动画
7.1 为创作带入经验与情感:访谈吴德淳
7.2 不同领域的化学变化:访谈谢文明

Chapter 8 停格动画
8.1 偶动画的情感嫁接:访谈吕文忠
8.2 在有限经费下靠经验解决比例问题:访谈华文庆
8.3 「你到底要说什么?」:访谈刘邦耀

Chapter 9 颜料与材质动画
9.1 沙画之所以迷人,在于它留不住:访谈邱禹凤
9.2 着迷于油彩动画的创作世界:访谈谢珮雯

Chapter 10 3D电脑动画
10.1 商业创作与艺术创作的抉择:访谈史明辉
10.2 从事动画或媒体的人,负有社会责任:访谈邱立伟
10.3 建立自己的不可取代性:访谈蔡旭晟
10.4 行销才是王道:访谈姚孟超与苏俊旭(冉色斯)

Chapter 11 特效与动态图像
11.1 从兴趣到专业的心路历程:访谈全明远
11.2 由虚拟角色走向与实景的融合:访谈林世勇
11.3 具有逻辑思维,才能快速解决特效制作的问题:访谈黄竣详
11.4 戏台上的名角‧影片中的名将:访谈王浩帆
11.5 分工合作是成功的关键:访谈刘耕名

Appendix
本书提及作品欣赏QR code
影展介绍
参考文献
图源资料
大事年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會買這本《動畫導論:美學與實務》,主要是因為最近剛好看了一部非常喜歡的動畫電影,所以想更了解背後的創作過程。《動畫導論:美學與實務》這本書,出乎意料地給了我很多驚喜。它並沒有避諱談論一些比較技術性的問題,像是媒材的選擇、繪畫技巧的演進,甚至是早期動畫的機械原理。但同時,它又非常強調動畫的「美學」層面,探討了諸如構圖、色彩、光影、動態等元素如何共同作用,營造出特定的氛圍和情感。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動態敘事」的討論,作者解釋了如何利用畫面的運動、鏡頭的推拉、以及剪輯的節奏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並營造出緊張、舒緩、或充滿奇幻的感覺。這本書讓我了解到,動畫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的畫面,更在於它如何透過時間的流動和空間的變換,來創造一個獨特的世界。它讓我對「動」這個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原來一個簡單的揮手,一個微妙的轉身,背後都蘊含著如此多的學問。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我走進了動畫創作的殿堂,讓我對這個領域產生了更為濃厚的好奇心。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本《動畫導論:美學與實務》的期待本來不高,想說可能就是一本市面上隨處可見的教科書罷了。但翻開之後,我整個改觀!這本書的架構非常完整,從最根本的「為什麼動畫會動」這種哲學層面的探討,一路延伸到「如何讓動畫更有生命力」的實務操作,真的涵蓋了非常廣泛的面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視覺敘事」的部分,作者解釋了如何透過畫面構圖、光影變化,甚至是角色的站位來傳達故事的訊息和人物關係,這點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書裡面舉的例子也都很貼切,有些是我看過但沒有深入思考過的動畫片段,經過作者的解析後,頓時豁然開朗。而且,它並沒有把所有東西都講得艱澀難懂,而是用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逐步引導讀者進入動畫的奇妙世界。我尤其喜歡書中提到的「動態平衡」和「韻律感」,這兩個概念聽起來好像很抽象,但作者用了很多生動的圖示和動態圖(雖然書是紙本,但透過文字描述也能想像),讓我非常清楚地感受到動畫流暢性的重要性。這本書真的打破了我對動畫「只是畫圖會動」的刻板印象,讓我意識到它是一門結合了藝術、技術和心理學的綜合性學科。

评分

我是一位大學動畫系的學生,最近為了準備畢業製作,到處尋找能夠幫助我釐清概念、拓展思路的參考書,偶然間看到了《動畫導論:美學與實務》,抱持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買了下來,沒想到卻成為我近期的「聖經」!這本書最讓我讚賞的是,它並沒有侷限於單一的動畫風格或技術,而是非常全面地介紹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動畫的發展歷程,以及各自的美學特色。從早期的迪士尼經典,到日本動畫的崛起,再到當代CG動畫的技術革新,書中都有非常詳盡的分析,並且探討了這些風格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涵和時代背景。在「實務」方面,它更是提供了許多具體的技巧和建議,例如如何設計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如何掌握動畫的節奏,以及如何運用鏡頭語言來增強戲劇張力。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情緒表達」的章節,作者列舉了許多動畫師如何透過細膩的表演來傳達角色的內心世界,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自己動手創作的學生來說,簡直是無價的寶藏。而且,書中的插圖和圖解都非常豐富,讓原本比較學術性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也更容易吸收。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對動畫有著莫名的迷戀,但總覺得自己只是個旁觀者,無法真正理解其中奧妙。《動畫導論:美學與實務》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動畫世界背後的精心設計與深刻思考。它不像我之前看過的一些科普類書籍,只是簡單介紹動畫製作流程,而是更側重於「為什麼」和「如何」的深度探討。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角色設計」的章節,作者不僅僅討論了外觀上的美學,更深入剖析了如何透過角色的肢體語言、表情、甚至是服裝細節來展現其性格、背景和情感。這讓我意識到,一個成功的動畫角色,絕非僅僅是精美的圖畫,更是有著豐富內涵的生命。書中對於「敘事結構」的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它解釋了如何運用時間的跳躍、視角的轉換,以及不同場景的銜接來構建引人入勝的故事。我以前看動畫總是被劇情牽著走,現在則能更加細緻地品味其中的編排巧思。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單純的觀賞者,蛻變成一個能夠欣賞其藝術性與技術性的「鑑賞家」,讓我對動畫的熱愛又加深了一層。

评分

天啊,我最近終於入手了那本一直聽朋友推薦的《動畫導論:美學與實務》,真的讓我對動畫的理解提升了一個層次!一開始我還以為會是那種比較學術、枯燥的書,但結果完全出乎意料。它從最基礎的動畫原理講起,像是時間、空間、運動的捕捉,然後慢慢深入到比較細膩的表現手法,比如鏡頭語言的運用、色彩心理學在動畫中的效果,甚至連音效設計都講得頭頭是道。最讓我驚喜的是,書裡面的案例分析非常扎實,不只是列出一部經典動畫,而是會剖析它之所以經典的具體原因,從分鏡、角色設計、到故事敘述的節奏感,都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討。我特別喜歡其中關於「表現力」的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生動的比喻,讓我這個非科班出身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像是在講述一個角色的情感轉折時,是如何透過細微的肢體動作、眼神的微表情來傳達的,這真的太有啟發性了!而且,書中還穿插了很多業界前輩的訪談,他們的經驗分享讓我覺得離動畫製作的真實世界更近了。我原本只是對動畫有點興趣,現在感覺自己好像隨時都能拿起筆來畫個小短片了!這本書不僅適合想進入動畫產業的年輕人,對我這種只想更深入欣賞動畫的普通觀眾來說,也是一本非常棒的啟蒙讀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