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版图学美国历史

看版图学美国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美国历史
  • 地图学
  • 历史地理
  • 文化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图文并茂
  • 历史研究
  • 美国文化
  • 区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轻松读历史.形象解历史.快乐记历史

  ◎ 销售万册的《看版图学中国历史》姊妹篇
  ◎ 50幅精心绘制的版图,形象勾勒美国领土开拓扩张进程
  ◎ 当代版图透明活页,灵活方便对照不同历史时期变化
  ◎ 幽默、犀利的「天知一半点评」,让你生动、深刻地理解历史
  ◎ 活泼、有趣的漫画,帮助更轻松地记忆史实

  1776年,美国独立的时候,仅有13个州,约79万平方公里。而今日的美国,面积为960多万平方公里,扩大了十几倍。在两百多年里,它是如何从「老鼠」膨胀为「大象」的呢?

  与其他国家领土扩张基本採取武力不同,美国的领土扩张中金钱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都是买来的,完全展现了一个新兴大国一掷千金的土豪气魄。不过,假使用投入与产出来衡量的话,这些买卖很可能是人类经济活动史上,最为划算的交易了。
《世界建筑史纲: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思潮》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世界建筑发展史画卷。我们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或特定时期的考察,而是以全球视野,追溯人类文明在不同地理、文化与技术背景下,如何塑造和理解“空间”与“结构”这一永恒主题。全书力图展现建筑如何作为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政治权力的物质载体,以及技术进步的忠实记录者,穿越数千年的时空长河。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史前与古代建筑(约公元前 5000 年前 – 公元 476 年)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早期人类定居点中涌现的最初的结构尝试,从巨石阵的神秘排列到美索不达米亚的阶梯式神塔(Ziggurat)的雄伟,展示了早期社会对永恒性的追求。 重点分析了古埃及建筑的纪念碑性与宗教意涵。我们细致考察了金字塔群的建造技术,揭示了其作为法老权力与来世信仰的体现。同时,对卡纳克神庙的柱厅和方尖碑进行了结构美学分析,探讨了光影在埃及宗教仪式空间中的核心作用。 随后,视角转向爱琴文明的宫殿体系(如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探究了早期的复杂平面布局和相对轻盈的木结构元素。 古希腊的理性与和谐: 希腊建筑被视为西方美学传统的源头。本书详细剖析了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三大柱式的演变及其在神庙设计中的功能与比例关系。以帕特农神庙为例,我们不仅讨论了其建筑材料与结构力学(如干砌技术和隐形矫正),更深入阐释了黄金分割、视错觉处理以及“人的尺度”在古典美学中的核心地位。对雅典卫城群的考察,旨在理解城邦公民精神如何物化为不朽的建筑形式。 古罗马的工程奇迹与帝国扩张: 罗马人继承并革新了希腊的柱式,但其真正的突破在于材料科学与空间组织。本书将重点分析罗马拱券、穹顶(如万神殿)和混凝土技术的革命性影响。我们详细解读了浴场、巴西利卡(巴西利卡)和引水渠等功能性建筑,阐释了罗马工程如何支撑其庞大的帝国管理系统。对庞贝古城的考察,则提供了生活化建筑的珍贵实例。 第二部分:信仰的构建——中世纪建筑的变迁(约公元 476 年 – 公元 15 世纪) 中世纪的建筑艺术完全服务于精神世界。本书首先考察了拜占庭帝国在东西方交汇处的建筑成就,着重分析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结构创新,特别是其巨大的中央穹顶如何通过半穹顶和拱券体系巧妙地消解了重量,营造出“悬浮”的内部空间感。 早期与盛期罗马式(Romanesque): 在西欧,随着基督教的普及,修道院成为知识与建筑的中心。我们分析了厚重墙体、小窗户和粗犷的拱券所形成的防御性和内向性空间,这种风格反映了中世纪初期的动荡环境。 哥特式的飞跃: 哥特建筑被誉为“石头的交响乐”。本书将核心篇幅置于对飞扶壁、肋拱顶和尖拱的结构分析之上,解释了这些创新如何使得墙体得以被解放,从而容纳巨大而绚丽的彩色玻璃。我们对比了圣但尼、沙特尔和科隆大教堂,深入探讨了光线(Lux Nova)在哥特精神追求中的哲学意义。 第三部分:人文的回响与古典的复兴(约公元 15 世纪 – 18 世纪) 文艺复兴是建筑史上的一个“觉醒”时代。本书不再将建筑视为纯粹的工程或宗教表达,而是探讨了建筑师如何重新回归古罗马的理性原则,并以人为中心进行空间设计。 意大利的理论与实践: 对布鲁内莱斯基在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上的突破性工作进行了技术剖析。重点分析了阿尔伯蒂、布拉曼特以及帕拉第奥的贡献,特别是帕拉第奥将古典元素(如神庙立面)应用于别墅和公共建筑的“调和”方式,及其对后世英美古典主义的深远影响。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戏剧性: 随着反宗教改革和君主专制的强化,建筑风格变得更加动感、富有情感张力。本书详细分析了贝尼尼和波罗米尼在罗马的竞争性作品,探讨了动态的立面、强烈的明暗对比和流动的室内空间如何服务于感官的震撼体验。洛可可风格则作为巴洛克的轻盈延续,展现了精致的室内装饰艺术。 第四部分:工业革命的冲击与现代性的诞生(约 19 世纪 – 20 世纪初) 工业革命对建筑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新材料(钢铁、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的出现挑战了数千年来的传统结构逻辑。 学院派与异端: 19 世纪的建筑史充斥着对历史风格的回归(如新哥特式、新古典主义)与对新材料应用的探索之间的矛盾。本书讨论了埃菲尔铁塔等结构性工程的兴起,以及对“功能决定形式”的早期呼唤。 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先驱: 20 世纪初,一小批建筑师决定彻底抛弃历史的束缚。我们将聚焦于对“新建筑五点”(勒·柯布西耶)的结构性解读,分析了包豪斯学派对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尝试,以及米斯·凡德罗对“少即是多”的极致追求。本书对现代主义的“乌托邦”理想与其实际社会影响进行了批判性审视。 第五部分:多元的探索——战后与当代建筑(约 20 世纪中期 – 至今) 二战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建筑理念趋向多元化与复杂化。 后现代的回应与解构: 随着对现代主义单调性的反思,后现代主义带来了对历史符号、地方性和象征意义的重新引入。本书分析了文丘里的讽刺手法,以及对装饰与复杂性的回归。 高技派与结构表现主义: 探讨了建筑技术与美学融合的趋势,如蓬皮杜中心对“将结构和管线外露”的大胆处理。 当代思潮与数字化未来: 最后,本书展望了当代建筑的诸多前沿方向,包括生态可持续性设计、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ism)的兴起,以及建筑师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新定义城市空间与地方文脉之间的关系。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开放式的结语,暗示建筑的演进永无止境。 本书特色: 本书的叙事逻辑并非单纯的时间线性推进,而是着重于 技术变革、空间哲学 和 社会功能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关键案例的结构剖析和文化语境的深度挖掘,读者将能理解建筑如何成为人类文明最宏大、最持久的“思想载体”。本书配有详尽的平面图、剖面图和结构示意图,以帮助非专业读者清晰掌握复杂的空间组织逻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陆运高


  1945年生,广西南宁人。平生经历丰富,见证过新中国的成立,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严酷岁月,也赶上了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潮、下海潮、出国潮。曾长期在泰国从事贸易,后因缘际会成为专业的马评人,以孙子的笔名为香港《成报》、《骑师日报》等报章撰写马经。闲时喜好研究历史,对疆域、版图面积变迁等尤其关注,积数十年之功,收罗了大量相关资料,孜孜不倦,研读考证,许多论点发前人未见。目前已经出版有《看版图学中国历史》、《中国PK世界帝国》、《中国历史版图纪年新编》等着作。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美国的原居民时期(约15000年前—15世纪末)
第一节 美国的古人类(约15000年前—公元前1000年)
第二节 美国的原居民
 
第二章 美国的奠基时期(约15世纪末—1776年)
第一节 欧洲人发现新大陆
第二节 英格兰清教徒和「五月花号精神」
第三节 欧洲人早期在北美殖民(16—17世纪)
第四节 英国在美洲殖民地的土地授权(1621—1681年)
第五节 英国的殖民定居点以及法国殖民地的扩张(17—18世纪)
第六节 美国的基础——英属13个殖民地的确立
第七节 英法七年战争期间的北美洲(1756—1763年)
第八节 「一女四嫁」的路易斯安那(1682—1803年)
第九节 美国独立的序幕(1765—1775年)
第十节 美国独立的1776年
 
第三章 美国的开拓扩张时期(1777—1867年)
第一节 美国独立战争和第一次领土开拓(1777—1783年)
第二节 美国的联邦宪法和13个州
第三节 美国的第二次领土开拓
第四节 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1815年)
第五节 美国领土的第三次开拓(1810—1819年)
第六节 印第安人的血泪迁徙
第七节 美国黑奴
第八节 美国领土的第四次开拓扩张(1845—1846年)
第九节 美国和墨西哥的战争(1846—1848年)
第十节 美国领土的第五次开拓扩张(1848—1854年)
第十一节 美国领土的第六次开拓扩张(1857—1867年)
第十二节 美国的西进运动(18—19世纪)
第十三节 美国南北战争的序幕
第十四节 美国南北战争的进程
第十五节 美国开拓扩张期的农业(1777—1867年)
第十六节 美国开拓扩张期的工业(1777—1867年)
第十七节 美国开拓扩张期的交通运输(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第十八节 美国开拓扩张期的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
 
第四章  美国的发展时期(1868—1945年)
第一节 美国经济的起飞
第二节 美国发展期的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
第三节 美国发展时期的工人运动
第四节 美国吸纳移民的状况(1780—1950年)
第五节 美国领土的第七次扩张(1898—1917年)
第六节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两次世界大战
第七节 美国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八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
 
第五章 美国的称霸时期
第一节 马歇尔计划和美援
第二节 美国派重兵参战的三次战争
第三节 处于核战争边缘的美国(1961—1963年)
第四节 美国成了国际警察
第五节 美国的知识经济
第六节 美国先进的科技和教育
第七节 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看版图学美国历史》对于历史中的社会群体和文化变迁的版图描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书中有一系列地图,展示了不同族裔移民在美国的聚居分布,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地域的聚集,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并对美国社会的多元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我看到了爱尔兰移民如何在中西部形成自己的农耕社区,看到了意大利移民如何在东海岸的大城市建立“小意大利”,看到了华人移民如何在美国西部发展自己的商业网络。 更进一步,书中还通过地图展示了不同社会运动的地理扩散,例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等。它让我清晰地看到,这些运动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沿着特定的地理线路,通过集会、游行、宣传等方式,逐渐 spread 到全国。这种空间化的叙事,让历史的变革充满了动态感和生命力。

评分

《看版图学美国历史》的编排方式也堪称一绝。它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年代顺序,而是将不同的历史主题分解,并为每个主题配备了精心设计的版图。这种结构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深入探索,而不必受制于线性的叙事。我可能今天对美国工业革命的版图特别感兴趣,明天又想深入了解“冷战”时期的全球地缘政治版图。这种自由度和灵活性,让学习历史变成了一种探索和发现的乐趣,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书中对于一些看似微小但影响深远的地理要素的关注,也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在探讨美国早期交通发展时,书中用地图展示了运河、公路、铁路的修建是如何改变了货物流通和人口迁移的效率,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中那些“看不见的手”,而版图恰恰是揭示这些“手”运作机制的绝佳工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美国历史的认知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个 interconnected 的、有机的整体。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晦涩难懂的政治事件、经济变迁,在地图的串联下,都变得清晰而有逻辑。例如,书中关于“大萧条”的版图分析,不仅展示了失业率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还通过地图描绘了罗斯福新政的各项工程(如胡佛大坝、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地理位置及其对当地经济的辐射效应。我看到了经济危机如何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看到了政府的干预如何以物理空间为载体展开。 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城市发展演变的版图。从早期殖民地的港口城市,到工业革命后的制造业中心,再到现代大都市的扩张,每一张地图都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城市编年史。它让我看到了城市是如何因资源、交通、政策等因素而崛起,又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转型。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版图呈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学习历史的立体感和纵深感。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本视觉百科全书。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翻阅那些关于美国西部开发的版图,其中对牛仔文化、淘金热、以及早期铁路建设对小镇形成的版图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冒险与机遇的时代。地图上的每一个城镇,每一个矿区,每一条铁路,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段关于美国如何从一片蛮荒之地走向繁荣的传奇。 我尤其被书中对“边疆”概念的版图解读所吸引。它不仅展示了地理上的边疆线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向西移动,还通过一系列地图,揭示了边疆的形成如何与原住民的迁移、土地的开发、以及新政策的颁布相互关联。这种对动态变化过程的呈现,让我深刻理解了美国历史中“边疆”的双重含义:既是地理上的空间拓展,也是社会文化上的不断重塑。

评分

这本《看版图学美国历史》真是打开了我认识美国历史的一扇全新大门。一直以来,我对历史的理解都偏重于文字叙述,那些枯燥的名词、复杂的事件脉络,常常让我感到疲惫和难以消化。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以极其创新的方式,将美国历史的宏大画卷展现在我面前,而且是通过一幅幅精美绝伦、信息量巨大的版图。我记得我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描绘北美早期殖民地分布的地图,上面不仅清晰地标注了各个殖民地的名称、地理位置,还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区分了它们各自的经济特色、宗教信仰,甚至是与原住民的互动关系。这让我立刻明白,历史不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紧密联系的地理空间和人文活动的交织。 接着,书中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版图解析更是让我惊叹不已。它不仅展示了战役的地理区域,更通过不同颜色和箭头指示兵力部署、行进路线,甚至将关键战役的地点以更精细的地图放大展示,旁边配以简要的战术分析和战略意图。我之前阅读独立战争的文字描述时,常常会因为不熟悉地理环境而感到迷茫,而这本书却通过直观的视觉呈现,让我瞬间就能理解华盛顿的战略选择,理解那些地理因素如何影响了战局的走向。每张地图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叙事者,讲述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评分

总而言之,《看版图学美国历史》是一本令人惊叹的著作。它不仅内容丰富,涵盖了美国历史的方方面面,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这些内容以版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从来没有想过,一张张地图竟然可以承载如此厚重的历史信息,可以讲述如此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本书让我不仅“看”懂了美国历史,更“感受”到了美国历史。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美国历史,或者对传统历史叙事感到厌倦的读者。这本书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被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所折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历史事件“地图化”,而是深入挖掘了地图背后隐藏的社会、经济、政治层面的信息。例如,在关于美国西进运动的章节,书中展现了不同时期移民的迁徙路线,以及这些迁徙如何改变了美国的地貌和人口分布。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还利用地图展示了铁路建设、淘金热、农业扩张等对西部开发的关键因素,并巧妙地将这些因素与当时的政治决策、社会思潮联系起来。我看到了土地政策的演变如何驱动了移民的脚步,看到了资源开发如何催生了新的城市和工业中心,看到了美国“边疆”概念的形成与变迁。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美国内战的版图分析。它不仅仅列出了南北双方的军事力量和交战区域,还通过一系列地图展示了战争的关键转折点,例如葛底斯堡战役的地理环境对其战术选择的影响,以及联邦军队如何通过控制密西西河来分割南方。书中甚至还通过地图展示了南北双方的经济实力对比,例如工业产值、人口数量、铁路网的密集程度,这些数据化的信息通过版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具说服力,让我对内战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空间化的能力。比如,书中有一系列关于“民主”和“自由”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在地理上的实现和挑战的版图。它用地图展示了投票权的扩展、公民权利的争取、以及不同地区在这些议题上的差异。这让我意识到,抽象的政治理念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具体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结构之中。 此外,书中对美国经济周期的版图分析也极具启发性。它通过一系列地图,展示了经济繁荣和衰退在不同地区的影响,例如工业城市的兴衰、农业产区的变化、以及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这种对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的描绘,让我对经济规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莫过于它对于历史“未竟之地”的呈现。书中有一部分版图,着重探讨了那些历史上未曾实现,但却在地图上留下了痕迹的计划和设想。例如,一些未遂的殖民地扩张计划,或者是在某个时期被搁置的重大工程。这些“如果”和“可能”的版图,反而更加凸显了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复杂性,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美国,也是无数个选择和放弃的结果。 我记得有一张地图,展示了南北战争后,南方各州试图重建的多种经济模式设想,并用不同的色彩和符号标注了最终实现的情况。这让我思考,如果当时的历史走向有所不同,今天的美国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种对可能性空间的探索,让历史的解读充满了想象力和反思。

评分

《看版图学美国历史》也让我重新审视了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书中关于美国外交政策、海外军事行动、以及国际贸易路线的版图分析,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看到了美国如何从一个孤立的北美国家,一步步成为全球性的力量,其影响力如何通过军事基地、贸易港口、文化输出等多种方式, spread 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例如,书中对“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续太平洋战争的版图分析,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战争的地理范围、双方的海军部署、以及战略要地的争夺。这种基于地理视角的战争解析,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能让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复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