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及的道謝: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

來不及的道謝: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敘事醫學
  • 醫學人文
  • 患者視角
  • 臨床思維
  • 反思性寫作
  • 醫患關係
  • 生命關懷
  • 心理健康
  • 醫學教育
  • 情感支持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人生中總是免不瞭死亡
路走到最後總是要放下一切
人的生命漸漸步入凋零、褪色、甚至死亡
但生命消逝前
總是有那麼一些動人的場景
讓人難以忘懷……

  小時候阿公總喜歡牽著我的手,帶著我到距離最近的雜貨店挑我最喜歡吃的糖果,玻璃罐裏糖果上的甜粉閃爍著,好像阿公在我的心中永遠是那顆耀眼的小太陽,給我溫暖。小時候的我沒有生與死的概念,總以為這樣的日子會一直不停地延續下去,所有的一切會這樣安然地持續走下去。我從沒想過阿公會老、會生病、會死亡,終有一天,他會放開我的手,離開我到另一個世界。

  阿公是國民黨的支持者,隻要看到電視上有國民黨的新聞,總是會笑嘻嘻地,此時,我就會揮舞著國民黨黨徽的小旗子,站在高高的圓凳上,大聲喊著「國民黨,凍蒜!」,阿公就會發齣嘻嘻嘻的笑聲。每當聽到他的笑聲,我的心情也會跟著變愉快。

  有一天,阿公肚子不舒服被緊急的送到醫院,護士幫他抽血,幾個小時後,檢查報告齣爐,阿公被宣判是第二期大腸癌,一顆大腫瘤長在他的身體內,必須緊急做放射性治療。從那之後他開始住院,不能吃他最喜歡的食物,每天到診療室進行一連串的放射性治療,每次治療完齣來,他的臉色慘白,雙頰憔悴,有時甚至會嘔吐,還開始掉發……我心中那顆小太陽所散發齣的溫暖似乎早已被無情的治療熄滅。

  治療瞭幾個月後,他終於再也無法負荷每天日復一日的化療,最後昏迷躺進加護病房,看著罩著氧氣罩的他,微弱的呼吸和不斷降低的血壓值一絲一絲都牽引著我的心。醒來後,他無法說話,連看似生活中簡單的小事都需要阿嬤幫忙,他無法動彈地躺在病床上。有一次,他想喝牛肉湯,但因為癌癥的關係,消化係統已經變得不好,隻能被迫吃著他不愛的糙米飯。在纍積幾個月連頓飯都無法開心吃的憤懣之下,他大力地把碗丟到地上,碗裏的飯撒瞭滿地,阿嬤不發一語地收拾一切,伴隨眼淚從她的臉頰滑落,她吞進所有阿公的不快,在治療的過程中默默地守在阿公身邊,現在的我知道她當時內心一定飽富煎熬,隻是當時我還小、懵懵懂懂,隻能靜靜地坐在一旁,什麼忙也幫不上。

  **********
  這是我第一次進去看他,進去加護病房前,必須穿上隔離衣、戴上口罩。推開門,看著病榻上的阿公,我的心好似被烏雲蓋住,灰濛濛的,小時候,不懂得什麼是心痛,長大瞭,我知道那是心碎和不捨的感覺。
  **********

  幾個月後,阿公在某日的半夜走嚮死亡的道路,什麼都沒有遺留給我們。

  葬禮那天,我們被長輩要求穿上黑色衣服和褲子,帶上麻布、彆上彆針,然後直直地站立在阿公的棺木前。時間一到,大傢往前望著靜靜躺在冰冷棺木裏的阿公,所有的人都落淚瞭,我的眼眶也濕瞭一片,但那時候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這樣,隻覺得想要流淚。長大後,我纔知道人之所以會流淚,是因為悲傷或是感動觸碰到心底深處,我想,那時候的眼淚應該是對於阿公的不捨吧?盡管已經距離我好久好久之前,阿公的影像在我腦海也漸漸模糊,但至少小時候為瞭讓阿公開心,逗趣地在圓凳上喊著那些話,我很確定做那件事是為瞭獲得阿公的笑容。

  我常常在想,如果沒有做那些放射性治療或化療,他的身體不會受到那些摺磨、不用吃許多大大小小的藥丸,也不用整日都躺在病榻上等著護士抽血吊點滴、每天重復同樣的行程,阿公或許能在最後的日子裏,找迴過往的生活趣味並交代他想做的事,和他最愛的孫子孫女們,分享以前的故事,好讓我們之後流傳下去吧?而我們也能把握與他相處的時間,告訴他我們都很愛他,至少他不是一個人麵對死亡的恐懼。這段路程上,有我們陪伴他,他可以隨著自然的定律靜靜地步嚮死亡……

  阿公已經不在人世瞭,他的心願靜靜地躺在冰冷的骨灰罈裏,我無法挖掘也無從得知,隻能每次在節日前,摸摸他的骨灰罈,和他報告我最近的近況,並請他保佑一傢人平安。

  以病人為中心的人性化醫療服務,近年來在醫學教育領域中,是一項重要的思考議題。如何將醫療行為由病人的生理照顧延伸至其心理、社會及經濟層麵之關懷,是對醫學人文教育的一大試煉。

  集結多篇醫學人文推廣教育——「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相關課程作品,藉由生命故事的閱讀與書寫,重新檢視與理解病醫關係,同時藉由解構(檢視、分析)與建構(理解、詮釋)敘事醫學的曆程,讓醫護人員開始學習如何關懷他人。透過反思及迴顧自身經驗,重新認識自我,進而找齣其職場定位與認同。
 
歲月迴響:曆史長河中的文化變遷與個體命運 作者:[此處留空,以模仿真實齣版物] 齣版社:[此處留空,以模仿真實齣版物] 開本:[此處留空,以模仿真實齣版物] 頁碼:[此處留空,以模仿真實齣版物] 定價:[此處留空,以模仿真實齣版物] --- 導言:在時間的迴廊中叩問存在 本書是一部跨越多個世紀的文化史、社會史與思想史的精妙交織體。它並非一部綫性敘事的通史,而是一係列深度聚焦的案例研究,旨在揭示在宏大曆史敘事之下,那些微妙的、常常被遺忘的文化基因如何塑造瞭人類社會的結構,以及個體如何在這些結構中尋求意義與安放自身。我們選擇的切入點,是“變化中的價值體係”——當傳統的信仰和秩序遭受挑戰時,社會如何重塑其道德羅盤,而個體的情感與認知又如何隨之演變。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從宏觀的社會形態變遷,深入到微觀的日常生活細節,最終探討在劇烈變革期,人類精神世界的韌性與脆弱。 --- 第一部分:失落的疆界:傳統秩序的瓦解與重建 本部分聚焦於近代早期至現代轉型期,探討在科學革命、啓濛運動以及殖民擴張等強大外力作用下,傳統社會賴以維係的邊界如何被打破。我們不再僅僅關注政治或經濟的權力轉移,而是深入考察“意義的權力”——當神聖的、內生的世界觀受到質疑時,人們如何重新定義“真理”、“美德”與“身份”。 第一章:徽章與泥土:身份認同的流變 本章通過分析歐洲中世紀晚期至文藝復興時期,貴族姓氏、行會製度與新興資産階級財富積纍之間的張力,展示瞭身份標簽的物質性與象徵性如何衝突。我們考察瞭婚禮契約、遺産文件和私人信件中的措辭變化,從中解讀齣階級固化模式鬆動時,個體對“配得感”的新型心理建構。重點剖析瞭手工業者群體,在技術革新浪潮中,如何從“技藝的守護者”異化為“流程的執行者”,以及這種轉變對他們傢庭結構和代際傳承觀念的影響。 第二章:鍾聲的沉默:公共時間的私有化 本章以時間概念的演變為核心,討論瞭從自然曆法與宗教節律主導的“集體時間”嚮工業化、機械化主導的“效率時間”過渡的過程。通過考察城市規劃文獻、工廠作息錶以及早期私人日記,我們發現,當工作時間的精確度成為社會衡量價值的新標準時,傢庭生活中的“閑暇”開始被視為一種需要閤理化的資源。這種對時間的重新編碼,是理解現代社會焦慮癥的基石之一。 第三章:文本的權威轉移:從手抄本到印刷品時代的信仰重塑 本章深入研究瞭印刷術普及初期,知識傳播方式的轉變如何引發信仰體係的動搖。我們對比瞭同一段神學論述在手抄本和早期印刷品中的傳播效果,發現信息載體的物理性差異,影響瞭閱讀者對文本“神聖性”的感知。這種權威的下放,不僅促進瞭宗教改革,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瞭一種“批判性閱讀”的初始形態,即個體開始質疑被動接受的教條。 --- 第二部分:情感的拓撲學:現代性中的情緒地理 進入第二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現代性對人類內在情感景觀的重塑。現代社會以效率和理性為名,卻催生瞭前所未有的情感復雜性。本部分探討瞭特定情感(如懷舊、疏離感、公共悲傷)如何在新的社會空間中被生産、被錶達,並最終被製度化。 第四章:咖啡館與沙龍:公共情感的孵化器 本章考察瞭18、19世紀歐洲的公共空間,如咖啡館和文學沙龍,如何成為新型情感錶達的試驗場。這些空間為個體提供瞭一個超越傢庭和宗教的場所,來討論“普遍的人性”和“理想的愛戀”。通過分析當時的劇本、諷刺畫和社交指南,我們發現瞭一種對“真誠”的集體渴求,以及對虛僞社交禮儀的反叛。然而,這種渴求本身很快就被新的社會規範所吸納和規製。 第五章:信件的物理學:距離、延遲與親密關係的維持 在電信技術齣現之前,書信是維持遠距離親密關係的唯一媒介。本章細緻分析瞭信件的“物理學”——紙張的質量、墨水的滲透、封蠟的印記,以及郵寄所需的“時間延遲”,是如何共同構建瞭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延遲本身成為瞭一種信任的考驗和情感強度的測量器。我們對比瞭商業通信與情書在結構上的差異,以揭示社會如何為不同類型的情感關係分配不同的“信息成本”。 第六章:病恥感與透明的身體:醫學化對心理體驗的規訓 本章探討瞭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某些曾經被視為“性格缺陷”或“道德敗壞”的情緒和行為,如何被重新歸類為“疾病”。我們重點分析瞭“神經衰弱”等概念在社會中的傳播,以及這種“醫學化”過程如何同時帶來瞭解脫(因為有瞭可歸因的病因)與新的束縛(因為身體和心靈被置於持續的、客觀的觀察之下)。 --- 第三部分:紀念碑與碎屑:曆史的物質痕跡與記憶的考古 曆史的載體不僅僅是文獻,更是物質遺存。第三部分關注那些被時間侵蝕、被權力選擇性保留或遺棄的“物質性記憶”,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對過去的感知。 第七章:廢墟的審美:浪漫主義的憂鬱與曆史的重負 本章聚焦於對古老建築、遺址的“廢墟美學”的興起。這種對破敗的迷戀,並非對過去的簡單懷舊,而是一種對自身時代“瞬間性”的焦慮投射。廢墟成為瞭一個中立的畫布,承載著不同時代對“衰亡”、“永恒”的哲學思考。我們對比瞭18世紀的哥特式復興與20世紀對工業遺址的保護運動,探討瞭“何物值得被銘記”的判斷標準如何變化。 第八章:地圖的邊界:空間敘事與被擦除的社群 地圖是權力的工具,也是空間敘事的載體。本章研究瞭不同曆史時期官方地圖的繪製標準如何係統性地“抹除”某些非主流的、遊牧的或邊緣化社群的地理存在。通過比對早期地方誌地圖與現代測繪圖,我們展示瞭空間認知的政治性,以及“不存在”是如何被精確地編碼在地理信息中的。 第九章:日用品的語言學:從工具到收藏品的命運 本章以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如餐具、傢具、服飾配飾)為研究對象。分析瞭當這些物品從“實用工具”轉變為“曆史文物”時,其價值和意義的劇烈轉變。這種轉變背後,是對“日常性”本身價值的重新評估,以及對工業化批量生産的無聲反抗。 --- 第四部分:未來的迴音:當代語境下的曆史重審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拉迴當代,探討在信息爆炸和全球互聯的背景下,我們如何處理曆史遺留的復雜性。本部分關注“重審”與“和解”的主題,探討如何構建一種既承認創傷又麵嚮未來的曆史觀。 第十章:記憶的復調:集體創傷的公共錶達睏境 本章考察瞭在後衝突社會中,如何平衡受害者敘事與國傢敘事。我們分析瞭不同形式的紀念碑、博物館陳列以及官方紀念儀式中的敘事策略,強調瞭“沉默”和“遺忘”本身也是一種有力的公共錶達。探討瞭在追求“和解”的過程中,對曆史細節的簡化可能帶來的二次傷害。 第十一章:數字幽靈:虛擬空間中的曆史迴溯與再創造 隨著數字技術的介入,曆史的物質約束被打破。本章討論瞭在綫社群、數字檔案和虛擬重構項目如何改變瞭我們與曆史的互動方式。這種“即時可及性”帶來的便利,也伴隨著對曆史“距離感”和“權威性”的消解。我們審視瞭“曆史修正主義”在數字環境下的擴散模式,以及知識生産者如何應對這種去中心化的挑戰。 第十二章:未完的文本:當下對過去的持續對話 結語部分,本書迴歸到個體麵對曆史時的責任。我們認為,曆史並非一個已完成的文本,而是我們持續書寫、不斷被修正的“未完之作”。理解文化變遷的復雜性,要求我們接受矛盾性,並培養一種對“不確定性”的耐受力。對曆史的審慎迴顧,最終指嚮的是對當下行動的深刻反思與責任承擔。 --- 《歲月迴響》不僅是一部曆史的考察,更是一次對人類文明在時間洪流中自我定位的深沉叩問。它邀請讀者放下既有的框架,以考古學傢的耐心和哲學傢的洞察力,重新審視我們腳下的這片文化土壤。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編者序 I

◎敘事醫學反思寫作
未知的心願故事│徐鈺佳 1
七天│許詠喨 4
迴憶│張柔苓 8
外婆│黃一林 12
來不及到來的新生命│江曉雯 15
好好生活│楊立宇 20
有毒的仙丹│王思瓔 24
老爺爺│林思怡 28
看著我│林冠妤 32
我所看到的世界│林詩育 35
知曉│盧雅眉 38
無憾的人生│林美瑤 41
傢人… 一段紀錄的迴憶│陳柏諺 45
鬼門關走一迴的外公│賴翊稜 55
適時放手的愛│周易群 60
傢屬不應該隻有害怕│遊蕎鎂 63
無論如何,也不要放棄愛│王薏荃 65
定位│楊皓蘋 69
來不及的道謝│黃湘琪 72

◎敘事醫學閱讀反思
未曾齣生的寶寶│治療性墮胎‧白袍:一位哈佛醫學生的曆練 77
活人靈堂│人還活著,竟被送進殯儀館?(新聞反思)  80
甚麼樣纔叫做孝順?│努力培育孩子齣國留學的父親‧嚮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一位加護病房醫師的善終宣言 84
人性的貪婪│彆有用心的孝行‧醫生,不醫死:急診室的20個凝視與思考    94
延遲的死亡│死亡需要一個過程‧死亡如此多情:百位臨床醫生口述的臨終事件 99
是鞭刑還是急救?│急救是在救病人,還是在治療醫生和傢屬‧嚮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一位加護病房醫師的善終宣言 104
善終的權力│那一迴,我關掉瞭呼吸機‧死亡如此多情:百位臨床醫生口述的臨終事件 110
愛無邊界│愛有多少‧死亡如此靠近:一位社工師的安寜病房手記 117
從課堂教育到臨床實務之兩難│不正常的數值‧夕陽山外山(生死迷藏2) 121
醫生可以選擇病人嗎?│飛不到你的天‧白袍裏的反思  125
無私的奉獻│和死神搏鬥的一顆心‧看不見的角落:急診室裏的人生故事 128
愛情神話│悄悄告訴妳‧天使的微光:一位女醫生的行醫記事 132

◎敘事醫學人文電影反思
隔離病房:赤裸的人性 盲流感│俞懿平 137
摺翼天使:遺落世間的愛 不存在的女兒│孔令宇 142
卵葩爭奪戰:民間信仰與現代醫學之對撞 沒卵頭傢│蘇庭君 146

◎附錄
醫生誓詞 151
 

圖書序言

編者序

  以病人為中心的人性化醫療服務,近年來在醫學教育領域中,是一項重要的思考議題。如何將醫療行為由病人的生理照顧延伸至其心理、社會及經濟層麵之關懷,是對醫學人文教育的一大試煉。

  為推廣中山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教育,編者自九十九學年度著手籌劃並辦理「醫學人文電影賞析之夜」,以公播版播放醫學人文電影賞析,希冀藉以培養悲天憫人胸懷的醫療人員。同時,為瞭喚醒學生對醫學人文議題之重視,已於一○二學年度下學期成立「醫學人文暨電影欣賞與論壇研習社」,進行醫學人文議題討論。一○三學年度下學期進行「醫學人文電影反思心得寫作」優良作品選拔、一○四學年度上學期「敘事醫學反思寫作」優良作品選拔,嚮中山醫學大學與附設醫院醫療工作者與學生徵稿。藉由醫學人文電影反思與敘事醫學閱讀及寫作,增進本校院教職員、學生與醫療工作者對醫學倫理與人文之重視,進而學習以病人為主軸的良善溝通方式,達到以病人福祉為優先的醫療倫理與人文關懷。並於一○三學年度上學期開始陸續在本校教授醫學係五年級「臨床醫學導論」之敘事醫學與反思寫作,通識教育中心開設「敘事醫學與反思閱讀/寫作」與「醫學人文文學作品與電影賞析」等醫學人文相關課程。

  深知醫學教育中,人文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與人性關懷麵上之文學省思。為推廣醫學人文教育,編者將近年來以上相關課程與活動的學生優良作品集結成冊,衷心期盼本書能使讀者藉由生命故事的閱讀與書寫,重新檢視與理解病醫關係,同時藉由解構(檢視、分析)與建構(理解、詮釋)敘事醫學的曆程,開始學習如何關懷他人。透過反思及迴顧自身經驗,重新認識自我,進而找齣其職場定位與認同。

  感謝本校醫學係高潘福教授(醫師)協助文章內容的校訂,並給予相關醫學知識上的建議,以及陳香先同學在美工方麵的協助。最感謝的是本書之敘事者,樂意分享其故事,藉由分享個人與傢屬或實習的疾病故事與經驗,迴應感動。

  在此祈禱──

  更加和諧的病醫關係與人性化的臨終照護。
 

圖書試讀

▇│敘事醫學反思寫作

〈迴憶〉 作者 / 張柔苓


有人說,與你最親密的人總有一天會離開你身邊,死亡是無法預料到的事。但真是如此嗎?死亡是看不到的嗎?

**********

她,是一位牙醫。她像母親一般的溫柔,像朋友一般的親切,是我看過最貼心、最大方、最快樂的人。她,是我的偶像、我的模範,也是我的阿姨。丈夫是一位外科醫生的他,是個非常忙碌的人,平時都不在傢;但就算再忙碌他都會把撥齣時間來陪伴妻子。

這看似幸福美滿的生活突然被破壞瞭。這位牙醫剛看完診,準備收工迴傢時,突然覺得手指無力,一時控製不瞭自己的手指。當時的她覺得這應該隻是疲勞的緣故,所以沒去太在意。但這時她還不知道她即將麵對的是什麼。

醫生說她患上瞭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也稱為「盧•賈裏格癥」(Lou Gehrig’s disease)或是漸凍人。ALS 是一種無法被治癒的疾病,屬於漸進的神經退化性疾病。ALS將導緻病人逐漸癱瘓,終緻無法呼吸或吞嚥食物,平均存活率是2~5年。

從一個大名鼎鼎的牙醫成瞭一個病患。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她的雙手就是她的全部,失去瞭雙手就等於失去瞭工作,失去瞭愛好。

在病情急速的發展下,她的下半身開始硬化。她開始需要各種協助:需要有人扛她、扶她到廁所、餵她吃飯、幫她洗澡。就在那個時候,她也開始使用拐杖協助自己的移動。

每天早上他的丈夫都會幫她洗澡、餵她吃早餐,並整理一下房子。自從阿姨的病發瞭之後,傢裏就沒像以前一樣的一塵不染,轉角開始堆積灰塵。看到這樣子的她也無能為力,令愛乾淨的她非常傷心沮喪。

不久之後,她開始産生說話睏難。她說的話模糊不清,彷彿她的嘴巴已經忘記如何說話。也可以看見她的嘴唇已開始麻痺,讓她無法自然地移動構音器官說話。

還記得當初我扛她起來時,我不小心害她摔跤。但她並沒責罵我,隻給我一個大大的、溫暖的微笑。當時的我不知如何是好,心裏有一些擔心又有些害怕。擔心她的身體,也擔心她受苦。

用戶評價

评分

颱灣的社會氛圍,對於「人情」與「感恩」有著相當的重視,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因為忙碌或害羞,而錯失瞭許多錶達謝意的機會。《來不及的道謝: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這個書名,正是一語點破瞭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對於「敘事醫學」的應用感到非常興趣,它聽起來就像是在冰冷的醫學專業中,注入瞭一股暖暖的人文關懷。想像一下,如果醫護人員能夠透過病患的故事,更深入地理解他們的痛苦與期望,而病患也能夠從醫護的敘述中,感受到更多的同理與支持,這將會為整個醫療過程帶來多麼大的不同?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學習到如何更細膩地觀察生活,如何捕捉那些微小的善意,並透過「寫作」的練習,將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為文字,不僅是對他人的肯定,更是一種對自己的療癒。我相信,這是一本能夠讓我們重新審視人際關係,並學會如何更積極、更誠懇地與世界互動的著作。

评分

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有些人如流星般劃過,有些人則如恒星般長久地照亮我們。然而,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將這些幫助視為理所當然,而忽略瞭錶達感謝的機會。《來不及的道謝: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這個書名,就深刻地描繪瞭這種遺憾,它暗示著,有些情感,如果不及時錶達,就會成為心中永遠的「來不及」。我對「敘事醫學」這個詞彙充滿瞭好奇,這是否意味著,在嚴謹的醫學知識之外,我們更應該關注醫病之間的情感交流,以及透過「故事」來促進理解與療癒?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閱讀反思」與「寫作」的部分,這是否能提供一套實用的方法,讓我們能夠更有意識地去捕捉生命中的「感動瞬間」,並透過文字,將這些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具體的文字,讓那些「來不及」的道謝,有機會被說齣口,被記錄下來,成為生命中一份珍貴的財富。

评分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導要學會獨立,要學會堅強,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忽略瞭「錶達感謝」的重要性。《來不及的道謝: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這個書名,彷彿一記溫柔的警鐘,提醒我們生命中許多美好的事物,都源於他人的付齣。尤其在颱灣的醫療環境中,醫護人員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病患及其傢屬,則在病痛的摺磨中尋求希望。敘事醫學,聽起來就像是搭建一座橋梁,連接起醫護與病患之間的情感,讓專業的知識與人性的關懷能夠交融。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如何在文字的引導下,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處境,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並將那些「來不及」的感謝,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或深刻的反思。透過閱讀與寫作,或許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看見,生命中那些值得我們銘記與珍藏的溫暖瞬間,並學會如何將這份感恩之心,延續下去,成為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评分

颱灣的社會步調,近年來越來越快,我們彷彿總是在追趕著什麼,卻很少有時間停下來,好好地迴味生命中的點點滴滴。《來不及的道謝: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這個書名,像一股清流,喚醒瞭人們對於「慢下來」與「感恩」的渴望。我對於「敘事醫學」的探討深感興趣,這是否意味著,在醫療專業的冰冷外衣下,其實蘊藏著豐富的情感世界,而這些情感,往往是透過「故事」纔得以被看見和理解?書中提及的「閱讀反思」與「寫作」,讓我聯想到,這是一本不僅提供知識,更提供方法,引導讀者去探索內心,去學習如何用文字記錄下那些生命中閃閃發光的時刻,尤其是那些關於「感謝」的情感。我相信,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在匆忙的生活中,找到一個可以停靠的港灣,重新連結那些被遺忘的溫情,並學會如何將這份溫暖,透過文字的力量,傳遞下去。

评分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陷入一種「嚮前看」的模式,對於過去的經歷,尤其是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可能就漸漸淡忘瞭。《來不及的道謝: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這個書名,深深觸動瞭我,它暗示著,有些重要的事情,如果我們不把握時機,就會成為一種遺憾。我對「敘事醫學」的概念感到非常好奇,這是否意味著,在專業的醫療知識之外,我們更應該關注病患和醫護人員內心的感受與故事?書中提及的「閱讀反思」與「寫作」,讓我聯想到,這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可能是一本引導我們進行自我探索與情感梳理的工具書。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學習到如何更有意識地去覺察生命中的「感激點」,並且學習如何用文字,將這些感受真實地記錄下來,讓那些「來不及」的感謝,不再成為心頭的牽掛,而是轉化為一種內在的力量,讓自己在麵對人生挑戰時,多一份從容與溫暖。

评分

一直以來,閱讀對我而言,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途徑,更是心靈休憩與情感交流的港灣。最近,我偶然翻開瞭《來不及的道謝: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在我們忙碌的生活節奏裡,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匆匆而過,來不及仔細品味人生的點滴,更別提嚮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照亮過我們生命的人們,送上最誠摯的感謝。這本書,似乎正是要我們放慢腳步,重新審視那些被忽略的溫情與深刻的連結。我對書中探討的「敘事醫學」概念尤其感興趣,這是否意味著,透過文字的力量,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疾病、醫病關係,甚至生命本身的意義?我期待能從中學習到如何更有力量地錶達自己的情感,如何將那些藏在心底、來不及說齣口的感謝,轉化為動人的篇章。我相信,這是一本能夠觸動人心、啟發思考的讀物,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展開一場與文字、與自己、與過往的對話。

评分

在颱灣社會,醫療體係日趨發達,然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也因為科技的進步而產生瞭微妙的變化。我們越來越習慣於透過螢幕進行溝通,文字的溫度,有時會被冷冰冰的符號所取代。《來不及的道謝: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這個標題,像是一聲溫柔的提醒,告誡我們別忘瞭在醫療場域中,那些最真實、最動人的「人」的故事。醫護人員的辛勞、病患的掙紮、傢屬的牽掛,這些交織在一起的生命劇本,往往被龐大的醫療數據與專業術語所掩蓋。敘事醫學,聽起來就像是為這些被淹沒的聲音,提供瞭一個發聲的平颱。我好奇,書中是否會藉由真實的案例,剖析醫病之間的情感連結,如何透過敘事的力量,化解誤解、建立信任,甚至帶來療癒?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反思」的強調,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僅要傾聽故事,更要學會從中學習、成長,並將這些體悟轉化為更深刻的理解與關懷?我相信,這本著作將為我們打開一扇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醫療,認識生命,以及我們與周遭人群之間的關係。

评分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接收到的訊息量龐大,但真正能觸動心靈、引發共鳴的內容,卻越來越少。《來不及的道謝: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詩意的質地,它暗示著,在快速變遷的生活中,總有一些珍貴的情感,因為我們的疏忽,而變得「來不及」。我深信,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引導讀者去關注那些被忽略的「人」的經驗,尤其是在醫療這個充滿壓力和情感掙紮的場域。敘事醫學,聽起來就像是為冰冷的科學注入瞭溫暖的人文關懷,它讓我們看到,在每一個病例背後,都隱藏著一個鮮活的生命故事。我好奇,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醫護人員或病患的真實故事,透過他們的視角,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疾病對個人、對傢庭帶來的影響,以及在這些經歷中,那些微小卻至關重要的「善意」與「支持」。我相信,這本書將會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們學會如何更真誠地麵對自己,麵對他人,並在生命的畫布上,留下更多溫暖的色彩。

评分

在颱灣,許多人可能都經歷過與醫療係統打交道的過程,有時是為傢人,有時是為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遇到許多值得感謝的人,可能是細心的護理師,可能是溫暖的醫生,也可能是默默付齣的誌工。《來不及的道謝: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這個書名,直擊瞭這種情感,它揭示瞭一種普遍的遺憾:總有那麼一些時刻,我們想要感謝,卻發現「來不及」瞭。我對「敘事醫學」這個概念尤其著迷,它彷彿是一種讓「人」迴歸到醫療的核心的方式,透過故事,去理解疾病,去建立連結。我相信,這本書將會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更有意識地去關注那些「人」的故事,並且學習如何透過「閱讀」與「反思」,去提煉齣那些動人的情感,再用「寫作」的方式,將它們記錄下來。這不僅是對他人的緻敬,更是一種對自己生命的梳理與肯定,讓我們在迴顧過往時,能夠更加坦然與溫暖。

评分

近幾年,關於「自我關懷」的討論在颱灣社會越來越盛行,但很多時候,我們往往聚焦於身體的健康,而忽略瞭心靈的滋養。我認為,《來不及的道謝: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這樣的書名,恰恰點齣瞭另一個重要的麵嚮:如何透過「道謝」,來實現一種內在的平衡與圓滿。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的付齣感到虧欠,卻又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及時錶達感謝,這種「來不及」,不僅是時間的流逝,更可能是一種情感的遺憾。這本書,似乎鼓勵我們去梳理生命中那些值得感謝的瞬間,並透過「敘事」的方式,將這份情感具象化,讓「道謝」不再隻是口頭的承諾,而是成為一種深刻的自我療癒。我對書中「寫作」的部分也充滿期待,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學習到如何用文字,將那些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具體的文字,完成一次與過去的自己、與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的和解?我相信,這本書將引導我們,在生命的旅途中,學會溫柔地迴望,並勇敢地錶達那些深藏心底的感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