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人生,从不提供标准答案 人生是由连续不断的选择所构成的。我们通常只在意选择的结果是好是坏,而未曾认真思考「为何要如此选择?」于是懊恼与后悔的情绪总是挥之不去,随着年龄增加而对人生日益感到无奈。聪明博学如王国维,也只能感叹:「人生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两字。」
真的什么都靠不住吗?有了这种体悟,人生难免悲观。我们尊重前辈的感叹,但更珍惜自己放手一试的机会。「人生」是自古以来最大的习题,它给每一个人的题目各有重点,它给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题目也各有特色,而最难的挑战是:它从不提供标准答案。
因此,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是:探讨人生问题的方法。这套方法简单说来,就是「哲学」。「忽视哲学,人生将是盲目的;脱离人生,哲学必是空洞的。」这句话有道理吗?本书希望具体回应这个问题,内容依次展示为「釐清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潜能,探索生命的价值,走向智慧的高峰」。涉及的题材包括心理学、潜能开发学、哲学、宗教学等,贯穿其中的则是一套「身心灵整合的价值观」,以下略述其旨。
我们谈论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灵」三个部分。年轻的时候,也许侧重身(衍伸至有形可见的外貌、体力、财富、地位等)。身的活动当然不能脱离心,但是心的运作主要在于「知、情、意」这三项潜能的实现过程,因而具体展示于获取特定知识、发展人际情感,以及培养个人志趣上。然后,在一个看来抽象、其实扮演主导作用的层次,还有「灵」的存在。灵的运作可以表现于宗教信仰的灵修活动中,但是宗教并非灵的运作的唯一领域。
因此,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必须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容我先以三句话来作个概括,再说明其内涵:「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
首先,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必要的」一词,是指:如果身体不健康,则人生一切活动皆受到限制,好像人生从彩色变成黑白,甚至面临结束的威胁。依此推衍,保持身体的活动能力,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让自己可以活下去,这些都属于「必要的」范围。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本能就会去争取这些必要的条件,使自己活得下去。但是,「必要的」一词同时也提醒我们:它不是「充分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单单活着是不够的,亦即不充分的。依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这个层次所涉及的是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还有向上提升的广大空间。
其次,心智成长,是需要的。人与动物的差异,表现在心智的精密度与复杂度特别高,但是如果缺少成长及发展的机会,心智的潜能弃置不用,那么人很可能不如动物。这是最可惋惜的事。不仅如此,随着生命的开展,心智成长的要求也将日益强烈。譬如,求学期间,我们以探讨专业知识为目标;进入社会以后,自然出现全方位的知识需求,尤其对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人文方面的知识,深感向往。再以情感而言,也会由亲情、友情、爱情,向外扩充,对社区、社会、国家、国际、地球、宇宙,产生关怀之心,最后也可能孕生慈悲、博爱的情操,自愿从事公益活动。然后,在意志方面,可以逐渐化被动为主动,从事高尚的人格修养,自强不息,日新又新。以上有关「知、情、意」的描述,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亦即:若要活得像一个人,就须不断开发这些潜能。马斯洛所谓的「爱与归属的需求」与「自重与受人尊重的需求」,正好涉及此一层次。若要再往上走,寻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就会进入「灵」的层次了。
关于「灵」的作用,我们说「灵性修养,是重要的」。所谓「重要的」,是指联系于人生的意义与目的而言。如果忽略灵性修养,则人生一切活动「对自己而言」,将是既无意义也无目的的。说得温和一些,就是人生一切活动都难免于剎那生灭,无法连贯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我特别强调「对自己而言」,因为一个人也许享有福寿全归,也许制造丰功伟业,也许对人类或历史产生巨大影响,但是他的内心依然可能徬徨无依,甚至充满苦恼。宗教经典所描绘的「万法皆空,众生皆苦」,「空虚啊,空虚,一切皆是空虚」,正是我们人类无法避开的警语。
依我对灵性修养的粗浅认识,可以由四个角度描述其作用,就是:一,灵性修养(以下简称「灵修」)使一个人的身心活动(亦即上述对身与心分别所作的介绍)具有意义。二,灵修使一个人潜意识中的情结与盲点得以化解。三,灵修使一个人可以将其命运提升转化为使命。四,灵修使一个人在宗教信仰的活动中,能与所信的神明进行顺畅的互动与沟通。总而言之,灵修使一个人能在光天化日下行走,不但不担心命运的折磨与死亡的威胁,而且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安排自己的身心活动,珍惜并善用人生的一切资源。
我对这一本书投入极深的情感,因为它储存了我长期以来的读书心得,呈现了我对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也代表了我对新世纪所有爱智者最真诚的心意。
2016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