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

惜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青春
  • 校园
  • 爱情
  • 离别
  • 成长
  • 治愈
  • 伤感
  • 纯爱
  • 友情
  • 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止庵书写亲情离别,叩问生死的沉静之作。

  我们面对逝者,有如坐在海滩上守望退潮,没有必要急急转身而去。

  夹在小说里的书腰、预定要看的电影、仍然挣扎求生的盆栽、未能实现的旅行……种种和母亲共同生活却未完成的细节,在母亲离开之后,铭记着遗憾,却也依旧吐露着旧日的幸福光辉。

  经过多年沉淀,止庵以细腻、温缓而不流于感伤的笔触,拈起母亲尚在时那些看似微小,实则牵引着深刻怀念的日常点滴。全书分六部分,从母亲的离逝开始回溯,《惜别》透过母亲的日记、书信,以及作者自身的回忆与梦,交织出人子隽永、绵长的孺慕之思。同时由此反覆叩问,死亡之于往者与生者所彰显的不同意义。

  当至亲通过死亡进入了永恆,离别就成为永远的进行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止庵


  本名王进文,一九五九年生于北京。随笔、传记作家,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出版有《周作人传》、《神拳考》、《樗下读庄》、《老子演义》、《插花地册子》等二十余种着作。
 

图书目录



一、存在与不存在
二、曾经存在
三、在死者
四、不存在之后的存在
附:记梦
五、向死而生
六、留影

后记

 

图书序言



  许多年前读过契诃夫一篇题为〈苦恼〉的短篇小说,写一位老马车夫刚刚死了儿子,他一再向乘客提起这事,乘客却个个了无兴趣,最后他只能向自己的马诉说不幸。小说开头引用了一句俄罗斯宗教诗作为题词:「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这对要求别人分担自己丧失亲人痛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劝诫。父亲去世后,我曾写过几篇文章,母亲去世后,又写了《惜别》,我始终没敢忘记契诃夫的劝诫。

  我们的话由内而外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一,对自己也不能说的;二,只能对自己说的;三,可以对亲人──尤其是父母──说的;四,可以对朋友说的;五,可以对陌生朋友譬如读者说的;六,根本没有必要说的。我们写东西,只能在第五层次加上与此重合的第三、四层次来说话。以此衡量,则我关于母亲,关于母亲与我,并无太多可以告诉不相识的读者的,更多写的还是因母亲去世而产生的对于生死的一些感悟。我想通过写这本书,思考一下生死到底是怎么回事,梳理一下中国人固有的生死观。我写的不是传记或回忆录,而是人人都将面临的生死问题,母亲的事仅仅作为一个例证。我只希冀共鸣,而不索取同情。
  我平时读书,一向不喜欢个人情感过于夸张的写法。事实的夸张已经让人接受不了,情感的夸张尤其令人无法忍受。感情有七分,写出三四分就够了,如果非要写到十分,一切都给破坏了。我不爱读这样的书,当然也不会这样写书。

  此次承印刻抬爱出版《惜别》的繁体字版,借此将我的上述想法和态度重申一过。书中写到母亲过去的经历非常简略,原因即如后记所说明;但母亲晚年对于生活那么热爱,其实正是根植于此。好在关于那段年月别人已经写了很多,还是那句话:其间每个人的遭遇无非大同小异而已。

  二○一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图书试读

一、存在与不存在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生离死别」这句成语。汉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乃以「死别」形容「生离」,然而这也只是形容而已, 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我在父亲去世后写过下面这段话:父亲去世给我的真实感觉并不是我送走了他,而是我们一起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他送我到一个地方──那也就是他在这世界上的最后时刻──然后他站住了,而我越走越远,渐渐看不见他了。
 
我的母亲也去世了。
 
父亲九十岁冥诞那天,我住在日本高野山一处「宿坊」里。夜晚寂寥,浮想联翩: 父亲活到现在刚满九十岁,而他去世已经十八年了。十八年是多么漫长,这十八年里发生了多少事情,十八年前去世的父亲离我多么遥远──遥远到我已经接受了他去世的这个事实。父亲在我心中,已经与笼统的、一般的「死」联系起来。这也就意味着,对我来说父亲真的是一位故人了。虽然回忆起他,音容笑貌仍然浮现眼前。相比之下,母亲的死给我的感觉仍然是单独的「死」,是「这个人」的「死」,我仍然在体会已经不存在了的她的感受、想法和心境,我还没有离开「她的世界」。回过头去,我还看得见她。
 
有一次去看话剧,忽然悟到:父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一幕结束了;母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二幕结束了;那么现在是第三幕,也就是最后一幕了。父母都不在了,对我来说,我出生之前的岁月好像尽皆归诸虚无,很多历史的、背景的、亲缘的关系随之消失。当父母之一活着时,我还感觉不到这一点。
 
这念头使我悲哀──为父母,也为自己。
 
那个夜里,接着大哥报告母亲病危的电话,我和两个姊姊赶到医院。走进病房,看见母亲在病床上大声捯气,我想到《庄子》讲的「竭泽之鱼」:「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可是母亲得不到那个「相与」者了,她独自抵抗不了死亡。唿吸、血压、心跳相继衰竭。我一直握着她的手,她的体温倏忽丧失,手变凉了。我再也没有母亲了。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