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好了,古巴很重要!

听好了,古巴很重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om Hayden
图书标签:
  • 古巴
  • 历史
  • 政治
  • 文化
  • 加勒比海
  • 革命
  • 冷战
  • 美国外交
  • 社会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唯有了解我们共同的过去,才能明白正常化的突破何以能出现,
进而了解古美关系的纠葛会从这里走向何方。
── 汤姆‧海登

  阻碍美国与古巴复交的原因,冷战只是表象
  真正的关键是美国帝国心态的全球战略与经济利益
  在55年的外交禁令下,古巴虽被主流媒体边缘化,但从未被世界孤立!
  现在,正是重新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
  《听好了,古巴很重要!》这本书,不是「轻松认识古巴」
  它适合真正想理解古巴的读者。

  继社会学大师米尔士《听好了,美国佬!古巴在革命》之后,又一部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经典着作。

  《听好了,古巴很重要!》透过两位一生追寻社会主义理想境界的资深政治家对谈,深入剖析古巴革命的内在理路与历史、冷战架构与美国帝国主义如何合谋、古美55年多次冲突的深层意义、左派运动与社会主义流变、拉美新模式可以提供世人什么样的新启示。

  《听好了,古巴很重要!》写于2014年古美关系正常化前后,主书名借自1960年美国社会学者米尔士(C. Wright Mills)论古美关系的畅销着作《听好了,美国佬!古巴在革命》。

  作者汤姆‧海登以1959年的古巴革命为核心,与古巴资深外交官阿拉尔孔,以及多位美古官员回顾自1950年代以来影响古美关系的关键事件:切‧格瓦拉与古巴革命、飞弹危机、甘迺迪遇刺、新左派兴起、拉丁美洲与非洲各国革命等,同时评述美国各任总统的古巴政策,重探米尔士、德布雷(Régis Debray)的着作,铺述了从1959年古巴革命到2014年12月17日两国同步宣布「关系正常化」以来长达半世纪的外交发展。其目的是重新评价古巴革命及其影响,写出一个迥异于美国主流媒体塑造的的古巴印象。

  1959年古巴共产革命成功,古巴之所以走向社会主义,必然之余,亦有外在因缘。美国最初不以为意,其后不解、恼羞成怒与失策。历经九任美国总统对古巴的封锁,迄至拉美区域与国际政治情势的演变,终有古美同步宣告,两国的对峙关系即将转轨。本书作者汤姆‧海登的回忆录有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之长,事件的选择精确,没有流水帐的索然无味。

  汤姆‧海登与阿拉尔孔,一位曾亲身参与古巴革命,一位在同时期担任美国社运学生领袖,他们对照自身经验,回顾古巴革命从一小群人的起义开始,直到建构出古巴现代历史的过程。这种「英雄般的创造」随即在拉丁美洲、亚洲与非洲各国掀起浪潮,并借由德布雷风靡一时的着作,成为全球反叛青年的精神象征。

  在此同时,美国从甘迺迪、卡特、柯林顿到欧巴马总统的古巴政策,则在冷战思维与国内政治角力中艰难前进。

  《听好了,古巴很重要!》结合个人与历史、回忆与反省,为古美复交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脉络;从作者对古巴革命及其世界性影响的梳理中,读者也看见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古巴。

  如果「个人传记」可以是「社会历史」,《听好了,古巴很重要!》就是印证,作者汤姆‧海登最后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展望了新的美洲未来。

国际媒体、专家一致推荐

  本书不仅描述目前美古解冻的政治过程,也是一本回忆录,一段沉思,对美国社运人士、知识分子与政治人物为追求更公平的世界而做的自我挣扎,进行深刻的反省。── 格雷格‧葛丁(Greg Grandin,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

  当世人目光都集中在古巴身上的这一刻,汤姆‧海登撰写这本必读之书,论古巴及美国双方的革命历史⋯⋯这是一本了解两国共同历史如何走到这个重大转折时刻的重要着作。── 卡崔娜‧霍薇尔(Katrina Vanden Heuvel,《国家》编辑兼发行人)

  这不是历史的终结,我们正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里卡多‧阿拉尔孔(Ricardo Alarcón)
 
聆听未曾言说的旋律:一部关于失落文明与现代回响的史诗 《遗忘之地的低语》 作者:亚历山大·科尔宾 出版社:晨星文库 首次出版年份:2023年 --- 书籍概述: 《遗忘之地的低语》并非一部关于特定地理区域的政治宣言或历史教科书,它是一次对人类集体记忆深层结构的考古挖掘。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邃的哲学思辨,带领读者穿越时间的迷雾,进入一个由失落的仪式、未竟的承诺和无声的抗争所构筑的平行世界。亚历山大·科尔宾,这位以其对“时间碎片”的敏锐捕捉而闻名的作家,在本作品中,聚焦于一个被主流历史叙事刻意边缘化、甚至彻底抹去印记的文化群落——“阿米拉人”。 这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探讨“重要性”是如何被构建和瓦解的。它质疑了那些被官方定义为“举足轻重”的事件和地缘政治焦点,反而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寻找真正推动人类情感和精神演化的力量。科尔宾的笔触细腻而冷峻,他没有提供廉价的怀旧,而是构建了一个关于“缺席”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沙尘中的符号学 故事的开端设定在当代一个被联合国文件标记为“生态修复区Z-47”的广袤荒漠。主人公,一位名叫伊莱亚斯的语言考古学家,受雇于一家致力于数字化保存濒危口头传统的神秘机构。伊莱亚斯此行的目的,并非发掘金银财宝,而是追溯“阿米拉语”——一种据信在一百五十年前因一场未被记录的瘟疫而彻底消亡的语言。 科尔宾在此部分展示了惊人的细节描摹能力。他构建的阿米拉文化,其复杂性令人叹为观止。阿米拉人没有文字,但他们的历史和律法被编织进一种被称为“织梦歌谣”的复杂复调音乐结构中。这些歌谣不仅是艺术,更是他们的法律文本、星象图和家族谱系。伊莱亚斯发现,每一个音节、每一次呼吸的停顿,都承载着远超我们当前语言学理解的语义负荷。 书中详细描述了伊莱亚斯如何通过与当地少数游牧民族接触,试图重构这些“声音的化石”。他发现,阿米拉人对“方向”的认知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不以南北为基准,而是以“光线的衰变速率”来定义空间,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 第二部分:建筑师与影子 随着伊莱亚斯深入研究,他开始接触到阿米拉文明的物质遗存——并非宏伟的金字塔,而是一系列精巧的、由火山灰和特定的矿物混合物构建的“共振室”。这些建筑的设计理念,旨在捕捉特定频率的环境噪音,将其放大或抑制。 科尔宾巧妙地将物理学原理融入文化研究。他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阿米拉人的“衰落”,并非单纯的外部侵略或自然灾害,而是他们自身对“寂静”追求的极端化所致。他们的哲学认为,过度的信息和噪音是精神腐朽的根源,因此他们发展出一种近乎宗教的仪式,旨在系统性地消除不必要的感知输入。 然而,书中也揭示了这种极端追求的内在矛盾。在一个名为“低语之墙”的遗址中,伊莱亚斯发现了一系列微小的、雕刻在石头上的重复符号——这似乎是阿米拉人试图记录“他们试图遗忘之事”的挣扎。这些符号,如同历史的倒影,揭示了在这个追求绝对纯净的社会内部,依然存在着对联系、冲突和“世俗之重”的渴望。 第三部分:现代的回响与伦理困境 故事的高潮并非一场发现,而是一次伦理的抉择。伊莱亚斯在重建一首关键的“织梦歌谣”时,意识到这首歌谣的核心内容,描述了阿米拉人如何通过一种复杂的社会契约,自愿放弃了对后代的“个体记忆传承权”,以确保社群的整体稳定。 这一发现引发了伊莱亚斯深刻的自我反思:我们今天所珍视的自由意志、个体叙事,是否正是阻碍更大规模和谐的“噪音”?他面临的选择是:是向世界公开这段可能会颠覆当代人类学基础的发现,还是尊重阿米拉人的最终意愿,让这份“重要性”永远沉睡于历史的深处? 科尔宾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他通过伊莱亚斯的视角,探讨了何为“重要的历史”——是那些被大肆宣传、塑造了权力结构的事件,还是那些关于生存方式、感知结构和精神追求的细微差异? 主题与风格: 《遗忘之地的低语》的文体沉静而富有诗意,穿插着大量对声音、纹理和空间感知的细腻描写。它不是一部快节奏的小说,更像是一场缓慢而深沉的冥想。全书探讨了以下核心主题: 1. 记忆的建构性: 记忆如何被选择、过滤,并最终定义了一个文明的“价值”。 2. 沉默的权力: 那些被故意忽略或遗忘的文化形态,其潜在的影响力有多大? 3. 现代性的批判: 对我们当前过度依赖外部信息和即时连接的生存模式的质疑。 本书的最后,伊莱亚斯没有选择公开发布他的发现。他销毁了大部分数字记录,只留下了一段用他自己的语言录制的、关于阿米拉人对“完整性”理解的片段。他最终明白,有些“重要性”,恰恰在于它从未被主流世界所知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读者去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并思考:我们今天所紧抓不放的“重要”事物,在遥远的未来,又将以何种面貌,成为新的“遗忘之地”? 读者群体推荐: 适合对人类学、语言哲学、考古学叙事以及慢节奏、深度思考型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本书尤其能引起那些对地缘政治叙事感到疲倦,渴望探寻人类经验更深层次共性的读者群体的共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汤姆.海登(Tom Hayden, 1939.12.11-)


  本名托马斯.埃米特‧海登(Thomas Emmet Hayden),生于美国密西根州底特律,父母都是爱尔兰移民的后代。1956年,汤姆.海登进入密西根大学,成为校园报纸《密西根日报》的编辑。他也是学生争取民主社会(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SDS)这个学生社团的主要发起者之一,起草〈休伦港宣言〉、推广「参与式民主」,主张民主社会主义是人类的出路。有人誉之为「改变美国的人」,他与同世代的人都从「古巴革命」得到重要的知识与政治启发;他大力襄助「经济研究与行动纲领」计画,从事民权、动物权、反战、和平运动从未懈怠,虽然竞选加州州长与洛杉矶市长失利,但曾经担任加州议员多年,撰写与编辑专书21本,广泛在美国报章撰写评论。海登也是美国的进步週刊《国家》(the Nation,1865~)之编辑委员,并在大学教授社会运动的理论与实践。2007年,独子成婚,他致词说,非裔女演员与子成婚让人特别高兴,因为,「我想要完成的远程目标,又进了一步:白人以和平的、不涉暴力的方式,淡出于世」。

译者简介

冯建三


  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曾主编《新闻学研究》、《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现为《传播、文化与政治》执行编辑。出版《传媒公共性与市场》等七本书,翻译《传媒、市场与民主》等十八本书,曾任「媒体改造学社」理事长与「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董事(长)。
 

图书目录

译者序 美国觊觎古巴两百年 冯建三
序言 他们说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导论 两个老家伙谈谈话
第一章 「英雄般的创造」
第二章 革命战争,1956-1959年
第三章 古巴革命与美国新左派
第四章 米尔士、古巴与新左派
第五章 从飞弹危机至反叛乱
第六章 甘迺迪遇刺
第七章 拉丁美洲革命
第八章 雷吉斯‧德布雷的进场与出场
第九章 革命的火焰
第十章 古巴革命进军全球
第十一章 自由民主派未能践履责任:卡特年代
第十二章 柯林顿年代:投降古巴右派
第十三章 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重新审视美洲
第十四章 新模式在我们美洲
第十五章 拯救冈萨雷斯,失去高尔
第十六章 听好了,美国佬!
 
尾声
谢辞
 

图书序言

译者序

美国觊觎古巴两百年 / 冯建三


  「古巴反美」,很多人经常这样说。

  不过,这是美国人的说法。

  假使让古巴人说,真相是「美国反古巴」。作为第三者,台湾人可以更精确地说,是美国由「爱」生恨,得不到古巴,翻脸变成反古巴。美国人这种情结,持续到前(2014)年12月17日,两国同步宣布并启动新局。不过,未来美国是不是翻转历史,不再觊觎古巴,还得再看。

  根据西班牙经济学者埃斯特万(Javier Cuenca Esteban)的研究,1790至1811年,独立不久的美国与西班牙殖民地(主要是古巴)的贸易出超,足以抵销美国与其他国家的90%贸易赤字。再者,以1800年为例,美国与古巴贸易的关税所得,竟然是「联邦政府的税收命脉」。

  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美国的第三位总统(1801-1809)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就这样写着:「如果我们的联邦可以再次增添一个州,最让人感到兴趣的就是(古巴了)。」第一位出生在美国本土,1825年出任总统的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则在1823年时先以国务卿身份,拟定门罗总统(James Monroe)的国情谘文,其外交说法就是「反对欧洲国家再于美洲夺取、干涉殖民地」,后人以「门罗主义」相称。日后,这个立场演变成美国取代欧洲,作为美洲的老大。正是在这个脉络中,亚当斯说,古巴应该遵循自然法则,要向「北美统一」移动。

  到了19世纪中后期,英美法西等国先后禁止黑奴交易,美洲各殖民地也展开了独立运动。不少古巴的西班牙裔上层阶级担心,在黑奴支持下,如果古巴独立成功将使他们失去特权,于是他们谋求与美国合併。古巴人没有作此选择,反映古巴主流民意的是马蒂(Jose Marti)。这位后人称之为古巴国父,也备受拉美人尊崇的马蒂在1895年战死沙场前两天,曾有最后一封书函寄给友人。信中,他说,「我的责任在于通过古巴的独立建国,阻止美国势力延伸至西印度群岛……及美洲其他土地。这是我毕生所从事,以后也仍将永矢弗谖的目标……我在这个妖魔鬼怪内部生活多时,我知道它的里里外外。」

  美西战争在1898年爆发,很快就有了胜负,山姆大叔取得菲律宾将近五十年,关岛与波多黎各纳入美国的海外领地至今。美国无法併吞古巴,却在1901年3月2日迫使古巴在其宪法写入《普拉特修正案》(Platt Amendment)增修案。古巴拳头小,6月12日修宪时只好接受。两年之后,美国据此租借关塔纳摩省(Guantanamo)的海湾116平方公里,并设置海军基地至今(2002年增设监狱,囚禁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嫌疑犯)。古巴革命后多次要求索回国土,告上国际法庭,美方置之不理。

  老罗斯福总统(Theodore Roosevelt)在1904-05年间说,美国不容许欧洲人干预拉美,美国因此有责任维护这些国家的秩序与繁荣。次(1906)年,机会来了。

  古巴第一任总统是斯特拉达‧帕尔马(Tomás Estrada Palma)。当选后,反对派指控他选举诈欺,声势浩大,竟使帕尔马要求美国平息国内纷争。老罗斯福借题发挥,表示「这个鬼模鬼样的小小古巴,让人恼怒。要让我来,非得让这些古巴人从地表消失。我还图个什么?无非就是他们得像样些有些规矩,无非是希望他们顺遂好运与快活快乐,这样我们也就不需要干涉。现在可好,你倒瞧瞧,他们居然无端搞起这个毫无道理的革命来了。」他派出海军,再度佔领古巴并成立临时政府,公然统治「独立的」古巴至1909年。

  其后,美军虽走,古巴其实是美国的后花园,直到1959年古巴革命。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总统起初不疑有他,反正谁上谁下,都会买美利坚的帐。这次能有什么不一样呢?革命军在元旦当天进入哈瓦那,早前两週,艾森豪仍然派兵支持腐化的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到了一月七日,为了向革命军示好,艾森豪撤换大使史密斯(Earl Smith),继任者是邦萨(Philip Bonsal),这位大使素有名声,善于交往中间偏左的政府。

  当时古巴共产党遵守苏联指示,要的是民众的体制斗争,反而认为游击队是机会主义者,因此领导革命的力量与共产党无关,而是菲德尔‧卡斯楚(Fidel Castro)为首的「七二六运动」,这是激进的民族主义派与自由派,虽然也有共产党人(如格瓦拉,及现在的总统劳尔)以个人身份参与其中。卡斯楚等古巴领导人想要与美国和平共存,但改革是要的,而真要改革,不可能不调整美国的不当利益。情势使然,加上逃离古巴至迈阿密的前朝故旧,他们结合美商及黑帮在古巴的既得特权群体而大力游说、煽动与渗透,致使美国的主流政治党派,不肯容许古巴真自主地决定国内外政策。

  于是,约翰‧甘乃迪(John F. Kennedy)总统主政才三个月,中央情报局就在1961年4月发动入侵猪湾的战争。其后,古巴选择的空间几乎消失了,正是在这个时刻,菲德尔才在革命两年多之后,第一次宣布古巴要走社会主义路线。美国开始封锁,古巴还能不另外结盟,那就奇怪了。猪湾战争后一年半,又有震动世界,为期13天的飞弹危机,全球首度陷入美苏为首的核子战争死亡威胁。

  甘乃迪与詹森(Lindon Johnson)之后,美国再次由民主党执政,已是1977年的卡特总统(Jimmy Carter)。这时,两国互设利益代表处,但卡特仅在位四年,其后就是共和党的雷根总统(Ronald Reagan)接手。雷根升高攻势要「自由化」古巴,採用的手段包括在1985年设置收音机电台(Marti Radio,刻意以古巴国父马蒂命名)扩大心战攻势。接下来是老布希(George H. W. Bush)新创马蒂电视台(Marti TV)强化宣传。

  柯林顿(Bill Clinton)作为学运世代的人,却在1992与1996年签署两个法案,让渡总统权力给国会,「规定」卡斯楚兄弟若有任何一人执政,或者,古巴没有走向美国所界定的「自由与民主」体制,美国就不会解除对古巴的封锁。

  柯林顿之后,来了小布希(George W. Bush)。2000年就任以来,他步步升高压缩,并在2004年特设「促进古巴自由化委员会」,投入3600万美元完成近5百页报告、规划与行动纲领,彷彿很快就要「光复」海岛,重新按照美国的形象塑造古巴。美国财政部2004年4月向国会报告,指其专门负责调查可疑的海外财务转移之单位,也就是「海外资产管制办公室」(Office of Foreign Assets Control)总计聘用120人,其中,对付宾拉登与伊拉克等国家的人数是4人,但是,用以侦防与古巴有财务来往的职工,竟然高达24人! 2006年,小布希还搞了「古巴医护专业人来美专案」(Cuban Medical Professional Parole Program),至2015年底,总计挖脚古巴7117位医护专才。《纽约时报》这家支持美国外交政策的媒体,对于这种恶质作法都说「难以接受」,大声谴责。

  欧巴马在2009年上台后,情势和缓,古巴裔美国人回访古巴亲友的次数与汇款数量增加。然后,社会活跃份子及政治人持续努力、古巴得到大多数拉美及佳勒比海国家的支持,教宗方各济则临门一脚,两国在2014年12月17日同步宣布关系正常化,2015年7月20日及8月14日,双方外长分别前往华盛顿与哈瓦那升旗,再到2016年2月签署通航协定,未来每天最多可望会有110班次飞机从美国来到古巴。3月21日欧巴马访问古巴并观赏棒球比赛。

  来日,有利古巴与美国关系顺利推进的因素,应该是民意。今年二月,盖勒普在美国50个州进行民调,显示美国18岁以上的人,对古巴有正面倾向的比例,20年以来第一次超过负面看待古巴的人,并且是54%对40%,差距很大。1997年第一次调查的时候,两个数字是10%与81%。

  不过,两国关系仍然可能节外生枝。原因有大有小。

  小的是,经济封锁无法只是由总统解禁,必须由国会修法或废除法律。美国强行租借关塔那摩海湾的问题能否解决,可能也会继续纠缠。

  更大的麻烦是,美国的蛮横态度不改,执意要以自己如今捉襟见肘的体制,「改造」古巴。古美复交届满一年前夕、「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将所谓的「振兴民主」(亦即「政制改变」)年度预算,由两千万增加至三千万美元,并放入条款禁止变更Radio and TV Marti这个对古巴的宣传机构,即便它毫无用处、备受抨击。

  古巴外交部美国司司长何塞菲娜‧维达尔(Josefina Vidal)因此说:「即便解除封锁,即便归还非法佔用的领土关塔那摩海湾......美国还必须放弃其历史野心,其决定并控制古巴命运的欲望必须消失,否则正常关系并无可能。」

序言

他们说这一天永远不会来到


  我在2013年开始撰写这本回忆录,有两个目标。其一,我要写下看法,指出状似很不可能的进展,已在我们眼前浮现,虽然我们视而不见:在欧巴马(Barack Obama)总统的第二任在职期间,也在古巴现任总统劳尔(Raul Castro)或他的兄长菲德尔(Fidel)去世之前,美国与古巴的关系即将正常化。当时,没人相信。甚至我自己也怀疑,是否真会发生。接着,就这样发生了。2014年12月17日,我早就预见的改变,是由两国总统同时宣佈了──就在敌对五十五年之后。

  第二个目标多了一些个人色彩,但也具有历史的性质:通过「古巴革命」的稜镜与美国的回应,我试图了解1960年代这个世代的漫长历史。在这两个国家,这是相同的纷扰年代,也都接生了社会运动。美国主导的现状,逍遥舒坦,但在第三世界的革命浪潮冲击下,垮了下来,哈瓦那独裁者巴帝斯塔(Fulgencio Batista)空有美国支持,只能逃之夭夭,这就如同,民权运动在美国对种族隔离现象的挑战,从蒙哥马利(Montgomery)、伯明罕(Birmingham)、塞尔玛(Selma),再到哈林区(Harlem),异地并举。古巴马埃斯特腊山区(Sierra Maestra)这些长满胡须的游击队,与我们这些旧金山海特─阿什伯里区(Haight-Ashbury)的胡子们相遇了。1960年菲德尔走访联合国,来到了哈林区、哈佛大学与好莱坞,美国的黑人、知识界与影世界都被电到了。那个时候,「民主社会学生会」(the 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 SDS)还没有成立,我是密西根大学学生,与人约好,前往参加「公平对待古巴」(Fair Play for Cuba)集会。没有人能够逆料,两国之间的喜悦、创伤与磨难,还会持续另一个五十五年。

  关系正常化的契机,来得正是时候。就此,欧巴马总统与古巴总统劳尔‧卡斯楚创造了各自的传承。关于菲德尔‧卡斯楚的谢世传言,说他已经走了,或是很快就要走了,这类谣言总是去了又来,不断出现,i现在,在他走出人生舞台之前,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了。来日,在他的葬礼举行时,美国总统很有可能出席,可以在场;美国早该向古巴致意,若是届时才有机会,虽然迟到,却也象征美国与古巴的关系史,已经更上层楼。(反之,一旦这么重大的世界事件发生,在各国领袖当中,如果欧巴马总统是唯一无法前往参加的人,那么在我看来,这会是非常让人羞愧与难堪的时候。)

  正常化的预测已然落实,美古关系的漫长历史仍然可能遭人遗忘,或者,冻结在刻板的认知之中。不过,此时此刻,至少我们仍可期待,来日将有不同;鉴往知来,过往的历史如今也合当探索。

  在构思与撰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请里卡多‧阿拉尔孔(Ricardo Alarcon)做为伙伴,他是古巴人,如同我自己,将近六十年之前,我们都是激进派学生领袖。阿拉尔孔在哈瓦那大学,我在密西根大学担任《日报》(the Daily)主编。我们两人都是哲学系研究生,半途中辍,投身于我们愿意献身捐躯的信念。后来,他成为古巴革命的高阶领导人,出任外交部长、联合国代表与国会议长。我自己的经历则是40年的社会行动,遭致十次逮捕,被控策划阴谋,并有公民不服从的纪录,我还担任了加州议会议员十八年,从事很长时间的写作与教学。我所身属的许多社会运动改变了很多美国文化,但并没有能够取得政治权力,因为有些国家领导人被暗杀了,我们从事社运的潜能、我们这个国家的潜力,毁于一旦,无从完整发挥。我站在罗伯‧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灵柩旁的仪仗队,头戴橄榄绿的古巴军帽。我的行装不会让罗伯犯难,他原先是菲德尔‧卡斯楚的敌人,后来,他有了变化,主张对话,是共存路线的坚强支持者。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种考古挖掘,数十年的经验与教训尽在其中,我们理当值得学习与辩论,庶几不至于重蹈覆辙。唯有了解我们共同的过去,我们才能了解,正常化这个突破何以能够出现,并进而了解古美关系的纠结,会从这里走向何方。本书起自预测,但既可当作是历史,也能作为序幕来阅读。

导论

两个老家伙谈谈话


  两个老家伙谈谈话。三十多岁的玛格丽塔‧阿拉尔孔带着微笑耸肩,我问她究竟为什么她的父亲里卡多会想访问我,那就是她给的答案。里卡多‧阿拉尔孔是个大忙人,他是前古巴外交部长、联合国代表,当时则是古巴国会议长。时值二○○六年,他要在哈瓦那见我。当时我仅略微知道这个人,在好奇心驱使下,我飞到了这个岛屿。

  六年后,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在纽约好友珍‧史泰恩(Jean Stein)的敦促下,我飞回古巴,开始我自己对里卡多的这轮访谈。他已经七十六岁,不再握有任何实权,妻子在长期病痛后离世,他有意回顾五十年的公职,留些反省与回忆。古巴人对他的睿智普遍心怀敬意,在我看来,他所见过的革命者、政治领导人、外交官,以及国家领袖,很可能比这个星球的任何人都来得多。他有非凡的现世资讯,堪称珍宝,但是因为我们美国人的封锁,他无法直接与美国接触。即便是学界或国会议员邀请,美国都拒绝核发签证给他。这让我狐疑,究竟是谁被孤立在外,是里卡多吗?他可以在古巴随时会见那些教授与政治人物。或者,是美国自己,竟与重要邻国的主要代表,断绝了接触的紧要机会?

  在哈瓦那,我们每天都在大有来头的国民饭店六楼见面,在这里,古巴的近代史潮流就在你眼前一一流动。饭店在一九三○年开幕,座落于岬上,从一座古代洞穴的顶端俯视着哈瓦那港口,四周残存着几门西班牙时代的大砲,为哈瓦那抵御英格兰人与海盗的入侵。列入其「名人录」的名字,包括数以百计名满全球的各国领袖与名流。美国黑手党就在饭店的楼上操纵江湖,当时的老大是迈尔‧蓝斯基(Meyer Lansky)。根据饭店斟字酌句的历史记载,蓝斯基正是在这里「与巴蒂斯塔搞定了赌场的事」。绰号「吉利」的查尔斯‧卢西安诺(Charles ‘Lucky’ Luciano)、维多‧吉诺维斯(VitoGenoverse)和他的黑帮对手桑多‧崔菲坎提(Santo Trafficante)都在这里出入,排遣时间。瘦皮猴法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是娱乐界的大咖。菲德尔的革命「七二六运动」也曾派出一小群人在此祕密行动。饭店金玉其外却耸人听闻的历史,在法兰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教父》第二集里有段着名的银幕刻画,在黑道分子于阁楼顶层享受着阳光普照时,一位年轻的菲德尔党人在下方的大街炸死自己,不愿意被政府生擒。电影中的虚构人物柯里昂,就从我与里卡多所坐的这个高度,对着蓝斯基这个角色评论道:

  「(不过)我想到,军人是政府花钱买来打仗的,反叛军就不是。」
  「这让你想到什么?」罗斯问道。
  「他们会打赢。」

  柯波拉的电影改变了日期,以便让黑帮分子聚会的时间发生在一九五九年革命前夕,但基本主题是逼真的。

  你手中拿着的这本书,内容骨干来自里卡多与我的对谈。虽然大多数的写作及所有意见都是我自己的,但内容都是在数十小时的对谈后浮现的。在我的书写之外,你还会读到整段对话引文,代表里卡多对我们两人永远热烈投入的主题──数十年来我们两个国家的纠葛历史,有人将这段紧张的关系形容为「最亲密的敌人」──所做的同步评论。

  里卡多是哈瓦那哲学系学生,也是全国大学学生会(Federación Estudiantil Universitaria, FEU)领袖。FEU 是由亟欲推动激进改革的学生领袖创建于一九二二年,孕育了许多最重要的改革派与革命派政治人物,包括菲德尔‧卡斯楚,其后数十年,他们支配了古巴政局。里卡多的世代透过行动,强烈否定了黑手党的「至理名言」:每个人都能用钱买。他们投身革命,而且赢了。

图书试读

第一章/英雄般的创造/“A Heroic Creation”
 
幸福矣,能见黎明,
天堂哉,还很青春。
── 威廉‧华滋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805)
 
读过里卡多的传记,我们会很难相信,他註定要出任古巴共产党政治局委员,说得完整一点,我们会很难相信古巴革命天生就是要走进马列主义。这些结果源自这个岛屿长久以来就在为独立于美国而战,偏偏美国的天命说还出现了冷战的版本。
 
里卡多‧阿拉尔孔‧德‧克萨达(Ricardo Alarcón de Quesada)生于一九三七年,蓝眼金发,先祖是卡马圭(Camagüey)贵族,但也有绵长的民族主义者系谱。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六日,菲德尔号召一百六十人攻进巴蒂斯塔在圣地牙哥蒙达卡(Moncada)的军营时,里卡多十六岁,攻坚行动造成至少八十位年轻革命分子殒命,菲德尔与劳尔及其他人入狱。在行动前一年,菲德尔还试图以政治手段对抗不公不义。他亟思打击腐败,以「正统党」(Orthodox Party)的继承人自居,该党党魁奇巴斯(Eduardo Chibás)于一九五一年发表战力十足的广播演讲之后自杀。菲德尔开着自家的美国雪佛兰汽车,奔驰五万公里,准备参选议员,但巴蒂斯塔夺权后随即终止了选举。里卡多后来献身于七二六运动。
 
在投入许多社会运动时,这些古巴革命青年置身于各种派系之中,他们的称号众多,包括民族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托洛斯基派、宪政派、播种者、炸弹制造者、地下通讯员,以及怒火中烧的寻仇者,他们在怒海沸腾中暂时合为一体。虽然里卡多是七二六运动的一员,但他与许多朋友都在革命组织「理事会」(Directorio)中成长,这是学生所领导的运动,宗旨是推翻独裁者。里卡多:我不是理事会的成员,但与其许多成员来往密切,特别是弗鲁克托索。
 
他的朋友弗鲁克托索‧罗德里格斯(Fructuoso Rodriguez)是学生领袖,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三日曾协助领导学生,攻入巴蒂斯塔所在的总统府,行动大胆,但以失败收场。这些都会起义的不凡行动都由学生主导,创造古巴革命的年轻人当时都是二十多岁,他们的生命也从此永远留下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听好了,古巴很重要!》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遇见”。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古巴的了解,停留在一些模糊的符号和刻板印象中。但作者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极其真诚的笔触,为我构建了一个鲜活、立体、充满生命力的古巴。我仿佛能够闻到海边湿润的空气,听到街头传来的萨尔萨音乐,感受到古巴人民的热情与奔放。 书中对于古巴革命历史的回顾,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和事件脸谱化,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复杂动因和深远影响。作者的论述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家的浪漫。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古巴人民在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中所展现出的个体命运的描绘。那些普通人的故事,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信念、努力生活的身影,都让我为之动容。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去理解它的人民,去感受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悲欢离合,去体悟他们所创造出的独特文化。

评分

《听好了,古巴很重要!》这本书,与其说它是一本关于地理或历史的读物,不如说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情感之旅。我之前对古巴的认知,多半停留在电影和新闻的碎片化信息里,总觉得它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存在。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用一种极为个人化、近乎耳语般的方式,向我揭示了古巴灵魂深处最动人的部分。作者的叙述风格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铺陈,而是更像是在分享一位老朋友的秘密,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那些在午后阳光下娓娓道来的故事。 书中的很多细节,比如当地居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热情和创造力,这些都让我为之动容。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古巴音乐和舞蹈的描写,那些富有感染力的节奏,那些充满激情的舞步,仿佛能穿透纸页,直接触动我的心弦,让我忍不住想要随着音乐摇摆。作者不仅描绘了这些表面的繁华,更深入挖掘了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文化根源和历史积淀,让我理解了古巴人民的骄傲、他们的韧性,以及他们为何如此珍视自己的文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不仅仅是了解它的政治体制或经济状况,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它的脉搏,去倾听它的心跳。

评分

读完《听好了,古巴的重要性!》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而目的地,正是那个我曾以为熟知,却又如此陌生的古巴。作者的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又如同一双温暖的手,既能精准地剖析古巴社会发展的深层逻辑,又能细腻地描绘出古巴人民生活的温情脉脉。我惊喜于作者的学识渊博,更折服于他观察的敏锐和表达的独到。 书中对于古巴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国际压力和国内挑战的分析,既有宏观的全局观,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描绘。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严谨态度,以及他对古巴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古巴人民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依然能够发展出令人称赞的医疗和教育体系的论述。这不仅仅是数据和事实的罗列,更是作者对古巴人民智慧和韧性的高度赞扬。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也让我对古巴这个国家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巴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挑战中生存、发展和保持尊严的百科全书。

评分

《听好了,古巴很重要!》这本书,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理解和共情的深度体验。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为我揭示了一个我曾经以为熟悉,实则充满了未知与惊喜的古巴。他没有回避古巴所面临的挑战,反而以一种更为客观和深入的方式,去剖析这些挑战的根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我被书中对古巴人民精神世界的描绘深深吸引。在长期的政治和经济压力下,古巴人民依然能够保持着一种独特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和创造力。作者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展现了这种精神力量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闪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巴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独特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音乐、舞蹈到文学、电影,这些都展现了古巴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美的追求。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理解一个国家,需要超越简单的政治和经济标签,而去感受它所承载的文化灵魂和人民的真实生活。

评分

《听好了,古巴很重要!》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与古巴灵魂的深度对话。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巴内心世界的窗户。我原以为我对古巴的了解已经足够,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浅薄和片面。书中没有那种浮光掠影式的描写,而是深入到古巴社会的肌理之中,去探究那些构成其独特性的深层原因。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古巴政治体制的分析,他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历史演变、内在逻辑以及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这种客观而深刻的分析,让我能够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古巴人民精神世界的描绘,那些在逆境中依然闪耀的乐观、热情和创造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街头巷尾的欢笑声,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对家园的那份深情。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应该仅仅从经济实力或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衡量,更应该去体悟它的人民所拥有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底蕴。

评分

自从读完《听好了,古巴很重要!》,我的脑海中就不断回响着书中那些鲜活的画面和深刻的见解。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浏览古巴的风景,更是深入到它的肌理,去感受它的呼吸,去聆听它的故事。作者的文字极富感染力,他能够将那些看似平淡的生活细节,描绘得如同史诗般壮丽,又如诗般优美。 我一直对古巴的经济困境和其背后复杂的国际政治因素感到好奇,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其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古巴描绘成一个受害者,而是呈现了一个在重重压力下,依然努力寻找自身发展道路的复杂国家。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古巴人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创造力和团结精神的描写。那些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精美艺术品的匠人,那些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的邻里,都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闪光的一面。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国家,需要超越表面的政治经济分析,更要深入到它的人民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去感受他们的坚韧与希望。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带我“穿越”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听好了,古巴很重要!》无疑是近期读到的一本翘楚。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也不是流水账式的旅行日记,而是一部充满了智慧、情感和观察的艺术品。作者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古巴的历史、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最重要的人民生活,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立体而生动的画卷。我从未想过,在一个看似被时代潮流遗忘的国度,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思想火花和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 书中对古巴革命历史的解读,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呈现了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古巴。同时,作者也没有回避古巴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但却以一种充满希望的笔触,展现了古巴人民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和适应能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古巴在医疗和教育领域的成就的描述,这在许多发达国家都难以企及,而古巴却能以有限的资源做到这一点,这本身就充满了值得深思的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发展”的定义,也让我对古巴这个国家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听好了,古巴很重要!》真是一本令人拍案叫绝的书,它的出现,如同在我静谧的阅读世界里投下了一颗璀璨的流星,瞬间点亮了那些我原本模糊、甚至从未涉足过的角落。作者笔下的古巴,不是一张刻板印象的明信片,也不是一段被简化为革命口号的历史课本,而是活生生、有温度、有呼吸的存在。我惊讶于作者是如何将一个岛国的复杂性如此细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那些在海明威笔下就已经名声鹊起的哈瓦那老城小巷,到如今在社会主义光辉下依旧闪烁着独特魅力的街头巷尾,作者的文字仿佛带着我穿梭时空,亲身感受那里的阳光、海风,甚至弥漫在空气中的雪茄味和朗姆酒香。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古巴人民生活细节的描绘。不仅仅是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政治人物和历史事件,更多的是普通古巴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努力生活,寻找快乐,并维系着他们独特的文化认同。那些关于家庭聚会的热闹场景,关于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的纯真笑脸,关于街头艺人忘情演奏的旋律,都让我感受到了古巴人民身上那种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即使在物质不那么丰裕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尊严。这种对个体生命力的关注,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古巴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任何境遇下都能坚韧前行的深刻写照。

评分

这本书《听好了,古巴很重要!》,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旅程,带领我深入到一个我从未真正认识的国度。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他能够用极其生动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古巴的历史、文化、政治和人民的生活,融为一体,构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卷。我发现,自己原本对古巴的许多认知,都是建立在片面和表面的信息之上。 书中关于古巴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以及它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下,努力寻求自身独特的定位,让我深思。作者的分析并非一边倒,而是展现了不同方面的观点和现实的复杂性,这使得这本书更具说服力。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古巴人民生活中那些充满人情味的点点滴滴的刻画。那些家庭聚会的热闹场景,那些街头艺人的才华展现,那些孩童纯真的笑脸,都让我感受到了古巴人民身上那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对彼此的深厚情谊。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国际地位,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人民的精神力量。

评分

《听好了,古巴很重要!》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作品,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为我展现了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古巴。我一直以为古巴就是一个充满老旧汽车和雪茄的社会主义国家,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文化,如何在变革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又如何在平凡生活中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古巴革命时期以及之后的社会变迁的描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叙述事件的发生,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事件背后的人性光辉与复杂情感。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着人民的激情与奋斗,也体会着他们的迷茫与牺牲。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于古巴普通人民生活的细致描绘。那些在街头巷尾辛勤劳作的个体,那些在家中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的家庭,那些在学校里认真学习的孩子们,都让我看到了古巴人民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更在于它所孕育出的独特文化和人民的精神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